发布时间:2023-08-28 16:53: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际沟通的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体检; 静脉采血; 心理沟通; 需求; 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090-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50
静脉采血是体检中的重要部分,而静脉采血也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一些体检者由于害怕穿刺的疼痛而存在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同时还有一些体检者由于缺乏对医疗知识的了解,容易在采血后采取不正确的自我护理,从而引发感染等并发症,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静脉采血工作的正常开展[1-2]。临床表明,通过有效的心理沟通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同时,大部分体检者也存在对心理沟通的需求[3]。本文旨在分析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对心理沟通的需求及护理策略,特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静脉采血的440例体检人群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静脉采血的220例体检人群设为观察组,该组成员中男122例,女98例,年龄24~65岁,平均(43.62±13.63)岁。学历:小学及以下22例,初中44例,高中及中专74例,大学及以上80例。另选往期的接受静脉采血的220例体检人群设为对照组,该组成员中男120例,女100例,年龄22~65岁,平均(42.11±13.39)岁;学历:小学及以下21例,初中45例,高中及中专72例,大学及以上82例。两组体检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现场访谈法方式对观察组体检者进行调查分析,访谈调查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然后按照计划开展一对一的访谈,并详细准确地记录访谈内容和结果。访谈的内容主要为体检者对静脉采血心理沟通的需求,同时加强体检者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为,(1)采血前护理:首先是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沟通能力等,以娴熟的专业技术赢得体检者的信任,以良好的沟通改善护患关系,需要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重视体检者的利益,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和关心体检者,培训教育活动可通过情景模拟演练等方式开展[4]。其次是做好采血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应在采血前评估体检者的基本情况,大部分体检者往往会因为害怕疼痛或穿刺失败等因素而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严重者甚至出现头昏以及晕倒。护理人员应在采血前加强体检者的健康宣教,询问体检者有无晕血反应,对于存在严重心理紧张、恐惧体检者可安排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后再行采血,一般情况下,座位姿势更容易发生晕针,因此在合并有晕针的体检者采血过程中应让体检者保持卧位后再行采血。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与体检者沟通过程中应根据体检者的学历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学历较低的体检者往往对医疗知识的了解更加缺乏,其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更弱,护理人员需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的予以沟通,而学历较高的体检者对医疗知识的了解相对更多,其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更强,护理人员可选择重要的知识点及交流方法进行交流,在提高体检者健康知识接受率的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2)采血中护理:在采血过程中应加强对体检者的关爱和体贴,护理人员应从微笑的表情、温柔的语气等细节上入手,加强对体检者的沟通交流,询问体检者的感受,多给予鼓励和安慰,适当选择一些轻松愉快或者体检者感兴趣的话题,转移体检者的注意力,采血操作应做到进针快、拔针快,尽可能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如果一次采血未成功则应及时向体检者解释,并做好体检者的安抚工作。(3)采血后护理:完成采血后亦需要加强体检者的沟通,耐心地交待体检者采血后的注意事项,了解体检者的主观感受,比如护理人员可主动关心体检者:“现在血已经抽好了,请问您有什么不舒服吗”、“感谢您的配合”等,注意观察体检者的不良反应情况,防治穿刺处感染、红肿或者体检者晕倒等现象,提高体检者的安全感,最终提高体检者的心理舒适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静脉采血体检人群对心理沟通的需求主要为“采血前给予全面的健康教育”,其次是“完成采血后讲解自我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观察组体检者的总满意率97.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静脉采血是体检中必不可少的项目,而由于操作的侵入性及检查特点,很多体检者往往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而加强对体检者的心理沟通能有效消除体检者的不良情绪,保证采血过程更加顺利[5]。尤其是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体检者对临床治疗、护理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对疾病的诊治能力上,同时也展现在对体检者的服务上,掌握体检者的需求并通过有效措施满足体检者的需求是保障临床诊治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医疗水平和体检者满意度的关键[6-7]。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对心理沟通均存在较大的需求,应加强体检者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体检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敏.门诊采血工作护理缺陷分析与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17):3594-3595.
[2]韩清波,温煦,罗峰.带贴式真空负压采血针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2):2078-2079.
[3]丁晓华,潘玮华,王松,等.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1142-1144.
[4]陈如燕,吴英.体检人群静脉采血心理沟通的需求与护理对策[J].护理杂志,2011,28(3):68-70.
[5]杨淇婷,李静音,常丽.心理评估及护理在动脉采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6):136-137.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沟通;沟通技能
近年来,高校学生恶性突发事件均有其共性,即生活学习中小矛盾演化为执拗的过激行为,这就要求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和谐校园习得融洽的处事能力,为进入社会夯实基础。探究高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在校内外及今后进入社会理性处理各项棘手问题,而且有利于高校开展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工作。
一、人际沟通能力结构模型
“状态论”代表人物Ronald B.Adler(1983)提出有能力的沟通者应具备的条件包括:广泛的行为方式供选择、选择适当行为的能力、完成行为的技能、移情/预期、认知复杂性、自我监控和对关系的卷入。“情境论” 代表人物Kathleen K.Reardon(1987年)认为沟通能力不仅与沟通目标有关,而且与社会技能有关,包括认知技能和行为技能,其中认知技能包括移情、社会期望、认知复杂性、对关系准则的敏感性、情境知识、自我监控;行为技能包括相互卷入、互相管理、行为灵活性、倾听、社会风格。“过程论” 代表人物Sarah Trenholm(2000)认为沟通能力可分为表现能力和过程能力,其中过程能力划分为理解能力、角色能力、自我能力、目标能力和信息能力。这些研究有助于科学地建构沟通能力模型,但是没有加入意愿、动机等动力因素,考虑的变量不够充分。
图1 人际沟通能力结构模型
基于此,我们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人际沟通能力结构模型,具体包括:发出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反馈能力)、自我认知(自我角色认知、自我反思、情绪控制)、对他人认知(基本情况的了解、情绪感知、与他人交谈兴趣点、和生活习惯的了解)、情境认知、沟通倾向(沟通意愿、沟通动机、沟通积极性)。
二、高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状况的实证调查
(一)调查方法
根据人际沟通能力结构模型,我们确定了各项维度和变量,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其中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作为背景变量。
第二部分是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主要分为沟通倾向、自我认知、对他人认知、情境认知、发出信息、接收信息六大维度,所设计项目采用选择的表达形式,请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并赋以每个判断等级1-5的等级分值,即从非常肯定的答案、比较肯定的答案、中立的答案、比较否定的答案、非常否定的答案分别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1分,最后以每个维度中各项目得分的均值代表该维度的得分情况,以此分析高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
调查问卷通过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测,得出本问卷的信度为0.824,效度为 0.782,问卷质量通过了信度及效度检验。
我们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面向宁夏多所高校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78份,回收率为97.8%,其中有效问卷为964份,有效率为96.4%。
(二)数据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人口学变量和人际沟通能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性别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表2 生源地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表3 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对自我认知、情境认知、接受信息能力存在显著性影响,而对沟通倾向、他人认知和发出信息的能力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生源地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发出信息的能力存在显著性影响。
三、研究结果
(1)高校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均值为2.83)总体水平较低,男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高于女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沟通重视程度不高,沟通积极性一般,沟通意愿不强;与他人沟通时,大学生很少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不太重视反思、对自我角色认知模糊;在沟通时对沟通时间、场合等因素欠缺考虑,沟通渠道选择单一,有效运用肢体语言的能力不足;而且不擅于倾听,很难识别关键信息。
另外,男生在与他人沟通时相较于女生更清楚自己的角色,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偏向于理性;男生较女生更注意与人交谈的时间、场合等因素,能够较理智地对待他人的倾诉,相较于女生能快速、准确的识别关键信息。
(2)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水平无明显差异。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农村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增多;同时,国家比较注重农村教育问题,不断出台和调整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政策,教育环境不断改善,所以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没有什么差异。
(3)独生子女人际沟通能力高于非独生子女人际沟通能
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沟通倾向、自我认知、对他人认知、对情境认知和接收信息能力方面差异不大。但在发出信息能力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在沟通中会更重视沟通渠道选择,能较有效的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拥有较充足的家庭资源,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都会得到父母充分的赞美,使得独生子女建立了一定的自信心,更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客观上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了独生子女沟通能力的提升。
四、提升高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
人际沟通能力对于在校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老师融洽相处,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利于完成学业,为顺利进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1)学校层面。学校要重视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开设管理沟通、社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交际观和沟通技巧。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管理沟通等相关课程,但学生的沟通能力并没有明显提升。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和教师应该进行教学效果测评,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重新定位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要注重情景模拟,实施体验式教学,并以解决实际沟通问题为导向,进行技能训练。同时,改革考试方式,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以此保证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针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更好的与老师、同学、家长、陌生人等进行沟通交流,减少交际挫折、克服交际问题、排解交际心理压力,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丰富在校生活,有效化解学生在交际中遇到的纠纷和矛盾,拉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信任和友谊,维护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建立和谐校园。
(2)家庭层面。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许多父母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就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认为孩子已经成人了,有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就足够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大学生虽然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但是父母对于其人际沟通方面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要尽量给予孩子有利的成长环境。“家庭”是孩子获得人际沟通教育最早的“学校”,以“亲情”为主的人际沟通让孩子学会了如何与父母交流,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法。大学生交际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间段主要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所以提升沟通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的配合。
(3)学生个人层面。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对于沟通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的沟通渠道和手段加剧了人际沟通的频率和速度,具备人际沟通能力是立足于当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要明确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强化自己的沟通倾向;要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能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在与他人比较时,要注意比较的标准。只有培养自尊自强的心理,才能有勇气以平等心态与他人交往。与人沟通时,要怀有真诚和包容的态度,善于倾听,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减少摩擦。
参考文献:
[1] 罗丙军.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9).
[2] 黄勇.高职院校学生人际沟通问题及沟通能力培养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
[3] 江艺敏.大学生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之我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摘要】:护理人际沟通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伴随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要求护理人员除具备专业的技能知识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护理人际沟通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护理人际沟通课堂教学效率提出相应的措施,力求为人际沟通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效率;护理;人际沟通;
护理人际沟通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着重阐述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理论和应用策略,同时进行相应的沟通能力的训练[1]。伴随医学的发展,人们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加大护理人际沟通课程的研究,对培养学生护理沟通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人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人际沟通课堂教学效率进行阐述,为人际沟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1、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渠道,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实施者、指导者,学生是参与者,二者相互作用,完成教学目标。虽说教无定法,但时代呼唤效率。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相对较差,部分学生上课的自控能力弱,不听讲的现象比较普遍,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教学效率受多方面因素控制,例如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学生基础、学习态度、教学辅助设备等,其中某些因素是短时间内不可改变,如学生的学习基础,但可以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辅助设备等因素提高教学效率。
2、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2.1、对教材把握
教材处理能力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核心。人际沟通课程是一门以实用性为主的课程,教材的安排体现出实践训练为主线,理论结合实践,内容灵活多样的特点。在备教材时,除了把握住每章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同时还要注重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性[2],防止出现脱节的现象。以王斌主编的《人际沟通》为例,各个章节即是相对独立的,同时章节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性。如在讲授第五章交谈沟通理论时,可以与第二章人际沟通理论结合,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巩固复习旧的内容,巩固旧知识也利于新内容的开展,二者相辅相成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分析、拓展阅读等材料是长期护理工作总结出的精华,要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源,适当的以讨论或读后感的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吸取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渗透护理精神,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2.2、上好绪论课,树立正确观念
心理学有种现象叫第一印象效应,即对某事或者某人的态度受第一印象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该非常重视上好绪论课。首先要精神饱满,激情飞扬,给学生来个精彩漂亮的亮相,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熟话说爱屋及乌,学生先喜欢上老师,然后才愿意学这门课程,从而为以后良好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其次,要介绍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要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且此门课程不是专业课,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面对学生这样的心理,转变他们的观念是当务之急。通过各种故事、临床护患冲突的案例让学生明白,许多纠纷发生均与护患沟通障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3],强调本门课程对提高护士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增强护士专业素质的重要意义。转变学生固有的错误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效率的提高自然就水到渠成。
2.3、提高学习兴趣
在职业学校教学活动最难办的事情是学生不听讲,缺乏学习主动性。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消极厌学的现状。将人际沟通课程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愿意学、学得懂的内容,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交往原则等理论,先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例子,然后由浅渐深的上升为理论。又如吴晓璐[4]等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小组学生分组角色扮演,然后班级内讨论,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就是参与者,极大的激发了求知的兴趣。在群体行为理论中可以结合实际的游戏进行教学,既增加团队协作意识,也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2.4、提供合理的课堂平台
人际沟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活动多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等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发生较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信息的提供者,而是参与者、协作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进行角色扮演教学时,教师不再是导演、演员,而是整个环节中引导者、归纳者。让小组学生自行设计角色、情境、编写剧本、角色扮演,然后班内讨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良好风气,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5、现代化教学设备相结合
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设备。多媒体已经是现代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设备,不仅增大客容量,而且使知识直观化、立体化、形象化,能够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在护理礼仪、非语言沟通的课程中可以插入相应的电教片或者往届学生参加的技能大赛的录像,边观看边总结,使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良习惯,同时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好的理解人际沟通课程。讲解治疗性沟通的课程可以利用录像机把学生模拟人际沟通的场景录制下来,然后集体观看,有针对性的讨论,这样学生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印象深刻,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2.6、做好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冷静、深入的思考和总结。黑格尔的观点认为,反思是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及其相关观念自觉进行异位思考的认识活动,也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师进行课堂反思主要是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通过这种方式总结自己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在今后的教学留用,也要找到不足或失败的原因,利于今后克服或改进。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直接带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本人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性,能否达到训练学生能力目标;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充足、合理;教学案例或故事是否激发或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
虽说课堂教学看无定法,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规则可循,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与研究,不断反思与总结,总能寻觅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斌.人际沟通[M].第2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02.
[2]马旭明王雪琴.护理专业人际沟通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0,45(7):306-307.
[关键词] 教育管理 人际沟通 沟通障碍 沟通策略
沟通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之一,其代表作是美国学者多伊奇(karl Deutsch,1912―)所著的《政治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模式》。这种理论认为,信息沟通对国际关系就像神经对人体一样,是必不可少的。沟通理论提出后,首先在管理领域运用并获得了很大发展,随后在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等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但是相对于管理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沟通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要少得多。这与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变革似乎不太吻合。中学教育管理是中学管理者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并让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以提高教育质量,从而达到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之目的的一种管理。然而,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管理在人际沟通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拟对中学教育管理中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沟通的障碍以及有效沟通的策略等进行探讨。
一、沟通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与尊重。其桥梁就是沟通。沟通是从心灵上挖掘人的内驱力,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广大教职工充分发挥能动性,使学校发展获得强大的原动力。沟通影响着工作的绩效,如果你想有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就需要确立有效的沟通来确保你能得到好的结果。缺少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工作就很可能会失败。学校的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它包括制定目标、分派任务、激励员工、反思结果和做出决定。他们需要组织、安排、指挥、合作和反思,如果没有充分沟通,任务就不可能完成,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决定就不可能贯彻执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职员工的满意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引起的是人们愉快、亲切、随和的心理体验。这样的心理体验带给员工的是积极、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团结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员工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他们就能相互支持、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地开展工作。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效率。教职员工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经济效益的好坏。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教职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工作激情,从而提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沟通障碍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问题。语言不通是人们相互之间难以沟通的原因之一。当双方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时,尽管也可以通过手势或其他动作来表达信息,但其效果将大大削弱。即使双方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有时也会因一词多义或双方理解力的不同而产生误解。笔者曾经去听过一位外国朋友的试教课。她讲的英语地道而流利,上课也很活泼热情。上课的孩子们以前从未上过英语课。在课程进行到十分钟之后,他们开始分心。如果这时她能说两句汉语,比如说“如果你认真上完这堂课,你就会得到奖励”这句话,我想效果会更好。事实上,会说中文的她并没有这样做,因此接下去的课就似她自己在演独角戏。作为结果,她应聘失败。当然这跟她缺乏教学经验有关,这里我们不多作评论。回到主题,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语言不通确实是沟通的一大障碍。二是信息的过滤问题。这个问题发生在信息从一层向另一层传递的过程中,或者由于信息发出者可能只传递了部分信息。不论是从上至下的沟通还是从下至上的沟通,信息的过滤在沟通的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有可能发生。三是理解问题。由于人们知识背景、文化背景和经历的不同,同样的沟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如果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具有共同的参照背景,即他们对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是相似的,那么沟通的效果就可能会比较好;反之,就可能产生误解。例如,某所学校有一个包括校长在内的老师都很难对付的“天王班”,校长和其他管理者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决定派经验丰富、“杀伤力”强的张老师担任该班班主任。可是当张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后,有如晴天霹雳,她当“特殊班”的班主任已经多年,好不容易当了“普通班”的班主任,正想趁此机会好好喘息一下。可以想象她当时有多气愤和失望。遗憾的是,尽管后来她服从了安排,但是校领导还是没有及时和她作进一步的沟通,因此她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由此可见,当人们面对某一信息时,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来选择、组织和理解这一信息的含义的,一旦理解不一致,沟通就会受阻。四是信息含糊或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不是不知所措,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以至于发生与信息发送者(教育管理者)原意可能大相径庭的后果。信息混乱则是指对同一事物有多种不同的信息。如令出多门,多个信息源发生的信息相互矛盾;朝令夕改,一会儿说这样,一会儿又说那样;言行不一,再三强调必须严格执行的制度,实际上却没有执行,或信息发送者自己首先就没有执行。所有这些,都会使信息的接受者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五是环境干扰。环境干扰是导致人际沟通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嘈杂的环境会使信息接受者难以全面、准确地接受信息发送者所发出的信息。环境的干扰往往造成信息在传递途中的损失和遗漏,甚至歪曲变形,从而造成错误的或不完整的信息传递。
三、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沟通的有效性是沟通所追求的最佳效果。为了促进校长和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正确认识权力,树立领导权威。权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是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为的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而权威则是“一个人在相信他或她施行影响的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上要求别人服从的可能性”。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的领导者,真正能干的领导者经常进行形象管理,以树立权威。教育管理者应该拥有形象管理这项重要的技能,他们需要投射出真诚、有胜任力、有技能和对人关怀的感觉。教师是一个重感情的群体,校长如果用法定的权力要求他们做事,他们会从内心里生出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学校的归属感。
二是实行双向沟通,给教师以平等的话语权。在学校里,教师用管理者制定的共同信仰和期望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好的沟通能够使教师理解并接受管理者所赋予的期望,不好的沟通可能会使教师收到错误信息,歪曲或误读这种期望。而好与不好的关键就在于沟通的形式和内容是否一致,也即是说教师是否有平等的话语权。要想与教师保持很好的沟通状态,必须除去沟通的各种约束和控制,创造校长和教师之间进行平等讨论的可能,以使教师个人有表达的机会。
三是创设支持性的沟通氛围。校长与教师的沟通氛围就是指校长和教师在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方面所普遍存在的气氛和条件。沟通气氛在细微的言语和非语言互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杰克吉布(Jack R. Gibb)提出:某些个人行为会造成两种不同的团体氛围――防御性氛围和支持性氛围。当个人态度、观点或者微妙的行为被其他人看成是具有威胁性的、暗含着惩罚的尤其是针对他人的自尊时,沟通氛围就会是防御性的。那么,如何创设支持性的沟通氛围呢?(1)校长可以实行走动式管理,创造与教师沟通的机会。校长在进行走动管理时,须以真诚关怀的态度与教师进行沟通,避免让教师产生巡堂的监督印象。(2)实施等距离沟通。高质量的沟通应该建立在平等的根基之上,如果沟通者之间无法做到等距离,尤其是校长对教师不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期间所进行的沟通就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因此在沟通中校长要和教师保持同等的工作距离。
关键词:手机媒介;及时性;大学生;人际交往;效用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特点
人际交往指个体借助语言、表情、文字或其他手段传达信息,从而和其他个体、群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人际交往需具备信息理解一致、信息反馈及时、适宜信息传播媒介、基本交往技能和一定交往愿望等基本条件。而通过人际交往过程,在社会活动中建立的个体间直接心理关系,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群体社会化进程的发展,有利于个体自我认识的深化,为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形成助力。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时期,人际交往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多数均为独生子女,个性独立、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人际交往的愿望比较强烈,同时,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途径不断增多。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其独特之处:
第一,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传统媒介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对局限于亲人、同学、老师和老乡的范围内,交往范围相对狭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种信息传播媒介的并行,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再困于传统的校园、社区和家庭范围,他们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大范围的社会群体进行交流。网络的发达,人际交往更是开始由现实社会向虚拟空间延伸。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提出了六度分割理论,即每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隔的人不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便可以联系到任何一个陌生人,无论他在世界什么地方,处在什么社会阶层。按照这一理论,每个人的人际交往范围都不断放大,最终成为一个大型社会性网络。大学生中风靡的QQ、MSN、飞信、微博等交往方式的不断增多,使大学生的交际圈趋向无限扩展。
第二,人际交往互动性强。现代各种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不再受困于传统的面对面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交流,或者书信、广播、电视等单项交流模式。当代大学生以“80后”“90后”居多,个性鲜明,追求自我实现和平等自由,渴望在双向交流中获得精神共鸣和情感认可,人际交往互动的动机强烈。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等现代信息传播媒介,为个体交流提供了及时反馈的空间,人际交往较少受到限制,能够实现畅所欲言,人际交往的互动性增强。
第三,人际交往更重时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高效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大学生面对考试、择业等压力,适应社会的要求,凡事讲求效率,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体现,即更多选择快捷高效的方式进行沟通。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显示,大学生人际沟通首选“手机短信”,其比例高达80.5%,而手机通话占50.1%,QQ、MSN占34.1%,书信仅占8.8%,传统媒介一定程度上受到依托网络发展的新媒介的冲击。能够双向及时沟通的人际交往方式更具实效性,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并被广泛采用。
第四,人际交往目的多样。大学生处于过渡时期即将步入社会,对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着许多好奇,对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有着许多模仿,这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更成熟、更理性的积极作用,也促使相对单纯、简单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了更多功利化、世俗化的现象。大学生人际交往目的更趋多样化,有出于兴趣爱好进行凝聚,有出于学习目的进行共享,有出于发展目的进行“套磁”,也有出于情感发泄进行联络等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社会化需要和情感交流,增加了许多利益需要。交往的互利互赢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晋要素,人际交往的目的复杂化、多样化。
二、手机媒介的及时性分析
手机媒介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为平台,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信息传播媒介。成为继报刊杂志、无线电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介”。专家根据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手机拥有量将超过欧洲、美国、日本之和。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加速,社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大,世界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将处流动状态,人数高达20亿之多。
手机媒介作为新时代信息传播的宠儿,是网络媒介的延伸,不仅具备网络媒介互动性强、信息传播高效快捷、跨越空间地域阻隔等特点,还具有高度的便携性和移动性,信息传播互动性强,更具私密性等优势。手机媒介冲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受众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技术水平更高、互动更充分及时,而日益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际交往渠道的主流。及时性强是手机媒介最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消除了时空维度的限制。手机媒介线性传播和非线性传播兼具,人们通过手机媒介不仅可以获取过去的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正在的信息。手机媒介小巧、灵活,方便随身携带,与必须在宿舍、教室或者汽车等固定地点固定时间接受信息的其他媒介相比,其信息的和接收的时间差更小。鉴于移动通讯网络全球覆盖和全球漫游的实现,手机媒介彻底打破地域性,全球范围内距离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变得微乎其微。同时,手机媒介实现了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络的融合,使信息传播走向全媒介的大融合,无论身处何处,手机拥有者都可以可据个人偏好选择开机时间,只要通信网络畅通便可随时传播和接受信息。
第二,信息传受同步得以实现。传统媒介传播信息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者对信息有着相对控制权,接受者多只能被动的接受,相应的信息反馈只能在一定限度内进行,且一般都是延时的、间接的。以电视为例,其传播过程是垂直单向的,电视观众完全为传播者左右。手机兼有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上网终端和移动电话终端,可以通过手机邮件、手机短信、手机QQ等多种方式对手机媒介内容提供者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直接的沟通交流,从而使信息接受者也具备了信息传播者身份,传受双方可以双向交流,实现信息传播的传受同步。
第三,动摇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从属关系。传统媒介时期,大众传播占据主导地位,而人际传播处于从属地位。手机媒介动摇了这一从属关系。目前来看,手机媒介下的人际传播在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上看已不输大众传播。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上,手机媒介下的人际传播往往比大众传播更迅速且所设范围更广。例如,“5・12”汶川大地震时,很多人都是利用手机媒介或者获取的有关信息。手机媒介群发功能,可同时将信息传送或转发给很多人,为人际传播的大量进行提供了时效性保证。过去被视为“小道消息”的人际传播正颠覆着以往与大众传播之间的从属地位,逐渐走上信息传播前沿。
三、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用分析
手机媒介是及时性的信息传播媒介,其独特的优势使之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首选方式,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手机媒介的及时性作为手机媒介最大的特点,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正效应
1、提高人际交往效率。手机媒介及时性使随时随地沟通成为可能,大学生和家人、朋友、老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便利。信息反馈的及时,人际交往双方互动性不断提高,双向互动使交流更加平等自由。手机媒介可随时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人际沟通,手机群发功能使学校通知、学院活动信息和班级消息等大范围信息传达得以一次搞定,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人际沟通效率。同时,借助手机媒介,同学之间甚至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可在手机QQ群、手机飞信群等及时交流软件上随时随地开展,而不必受个人所在地以及交流场地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通过手机媒介,人际沟通双方可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实时互动,使沟通更加充分、有效,大大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
2、有利远距离情感维系。与亲朋的沟通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大多远离家乡,与父母亲人相距较远,同时许多好友也在各地上学或者工作,彼此不能常常见面相聚。手机媒介可及时获取父母亲朋的消息,同时将自己身边发生的奇闻乐事讲述给他们,与远在异地的他们分享情感体验,交流心得体会。手机媒介及时性,打破了时空限制,实时互动增加沟通的频率,消除了远距离造成的交流障碍和情感隔阂,为情感的深化和维系创造了条件。
3、利于人际困境的尽快化解。手机媒介不仅可以消除面对面交流可能产生的顾虑和尴尬,同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人际沟通和情感交流。手机媒介为大学生负面情绪的及时排解提供了可能,双向互动的方式可使大学生负面情绪产生初始便可以向父母、师长或者好友倾诉,获得他们及时的支持和开解。大学生心理还处于成长阶段,相对比较敏感,为人处事还不够成熟,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产生误会和争执,手机媒介提供了实时沟通的渠道,促进交流,有利解决人际交往困境,优化人际交往系统。
(二)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负效应
1、信息迅速传播,人际交往负面效应扩大。手机媒介不仅促进了积极信息的传播,也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不健康信息、谣言、八卦等灰色信息利用手机媒介及时性可快速复制、转发和互动,使大学生人际交往粗俗化。而大学生作弊中也发现了手机的影子,手机媒介及时性助长了群体协同作弊的不正之风。同时,手机媒介及时性为大学生“翘课”提供了方便,舍友同学之间利用手机给逃课者“通风报信”,有的同学甚至“翘课”成习,仅仅出现在老师点名时出现在课堂上,人际交往的负面效应随着信息的迅速传播也渐渐扩大了。
2、手机诈骗更难防,引发人际间的不信任。手机媒介保存了通讯录、QQ号码等私人信息,手机遗失或者相关信息的被盗将造成个人信息的流失,手机诈骗不断升级。例如,很多同学都在好友飞信被盗取后收到信息,称急用手机充值卡,索要充值卡账号密码,收到者立即将充值卡密码发回而多有上当受骗。诈骗信息而手机媒介传播信息的及时性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了受骗上当的更难挽回。随着骗局的识破和揭发,同学间收到求助信息都难辨真假,引发人际之间的不信任,给大学生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3、形成手机依赖,人际交流快餐化。手机媒介的高效快捷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依赖。手机互动即便可以通过沟通频率进行弥补,但如果沟通双方没有相同的情感体验,借助手机媒介进行的沟通难以补充情感的缺失。很多大学生懒于见面,将绝大多数的人际沟通都交给了手机,虽然提高了沟通效率但也造成了沟通的尽量简略。对手机沟通的依赖,大学生越来越缺少直接的交流,忽略与身边人的心灵沟通,人际交往只注重效率而忽视了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日渐快餐化。
四、结束语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进步成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范围扩大、互动性强、更注重时效、交往目的多样化等独特性,以及时性为特征的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获得大学生广应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着积极效应;但手机媒介及时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人际交往快餐、人际间不信任等负面效应。因此,应积极发挥手机媒介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效用,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尽力规避负效应,从而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王欢,祝阳.手机媒介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持的效用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王欢,祝阳.手机媒介互动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效用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姚静仪.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4、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5).
5、何伟,王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6、曾亮.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7、张明霞.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6).
8、艾宏青.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和策略探讨[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8).
9、刘思林.手机不良短信的社会影响及其综合治理策略[M].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1).
沟通能力已成为现代酒店员工的一项基本职业素养,各大酒店都把“沟通能力较强”作为招聘员工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院校的沟通学课程教学改革应采取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策略,即进行沟通学课程目标定位;合理设计酒店沟通实践教学内容;采取适合沟通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沟通实践能力。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沟通学;沟通能力;教学改革
1当前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沟通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高校师资队伍主要由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博士、硕士教师构成,普遍没有酒店行业从业经历,缺乏酒店管理实战经验,在沟通学课程教学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目标定位
由于国内高校教师主要是来源于高等院校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学生也主要来自高考生源,师生都缺乏酒店管理从业经验。于是,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沟通课程教学中,自然而然就出现了重点强调沟通理论知识的教学倾向,缺乏对学生酒店管理沟通实践能力的训练。这一问题的出现恰恰是与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相悖,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酒店等服务企业就业,主要从事对客服务工作。毕业生一方面要具备酒店等服务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顺利地解决对客服务中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
1.2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一方面,表现在高等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沟通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主要讲授沟通的重要性、沟通方法以及沟通的社会学、心理学基础等知识性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受教学课时量的限制,教学过程中较少引入酒店沟通实践内容。另一方面,沟通能力是一个复合能力结构体系,多数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对于沟通能力的认识不够全面,往往强调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等。这样,培养与就业需求的供求矛盾甚至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1.3教学方法较单一、滞后
高等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沟通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理论讲授的方式,课堂以讲课为主,互动讨论也相对较少,引入的案例也主要以教学案例为主,与酒店管理联系紧密的案例较少,这样的教学方法肯定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没有引入酒店管理相关沟通实践训练,这对于以培养沟通实践能力为主的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来说,会产生缺乏实践训练不足的严重后果。
2酒店管理专业沟通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应用型本科本质上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本科层次的专业性(刘欣,2009)。①笔者认为,应用型酒店管理教学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既要避免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又要避免本科教学的高职化倾向。应用型教育沟通学课程教学中要采取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策略,即进行沟通学课程目标定位;合理设计酒店沟通实践教学内容;采取适合沟通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沟通实践能力。
2.1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进行沟通学课程目标定位
王均平(2013)认为,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较好的组织才能;较强的分析能力;较强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富有创造性;很好的团队精神;正直的人格以及善于学习的能力等。②可以看到,沟通能力已经成为每位大学必备和一项从业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尤其重要。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特别注重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入学后要经过22周的酒店基本锻炼,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组织每周一项主题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③我国高等本科院校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中开设沟通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从业能力,不但要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而且要结合酒店大堂经理的对客服务业务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安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2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来设计酒店沟通实践教学内容
本文认为,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沟通学本科课程目标设计中要以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沟通分析(TA)理论为核心,以酒店人际沟通为背景来进行教学,最终实现促进学生沟通实践能力提升的目的。TA理论,是以三种自我状态(PAC)为基本架构的人格理论系统,探索人与人之间彼此以何种自我状态进行沟通的分析,主要包括结构分析,交流分析,游戏分析和脚本分析四个方面内容。学习和掌握TA理论,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我洞察他人;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人与人之间如何进行交往,帮助你改进沟通方式,避免矛盾和冲突,从而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结合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沟通课程实践部分应包括酒店管理中成功沟通的理论基础内容,酒店工作中的自我沟通与人际沟通内容,酒店管理中的交流分析内容,酒店管理中倾听的技巧,酒店管理中前馈、反馈和建设性意见,以及处理酒店人际冲突所应用的沟通技巧等相关内容。酒店沟通实践教学应以酒店管理中的交流分析(TA)理论为核心,在理解成功沟通的社会学、管理学及心理学基础理论以及系统学习TA理论以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酒店工作中各种业务的人际沟通训练。TA理论认为,在任何时候,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会表现出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或成人自我状态,而且个体能够根据现实的多样性从一种自我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自我状态。④在酒店对客服务中,客人有些时候是以客观、理智的态度来讲话,这当然是酒店工作人员最喜欢面对的态度。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客人对房间、餐饮、购物、健身等酒店服务的强烈不满,在某些时候会表现出极为不友好的态度,丝毫不顾及酒店工作人员的感受。但不管面对客人的态度怎样,作为从事对客服务的酒店工作人员,正确的工作方法是进行换位思考,洞察客人感受,以客观冷静的成人自我状态来面对客人的各种指责,以缓和人际冲突、克服沟通障碍,解决服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达到比较理想的“我好—你也好”的和谐人际关系状态。
2.3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采取适合沟通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
传统高等教育的本科教学依然是采取单一的课堂知识灌输方法,缺少学生的反馈机制,从而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适合实践性较强的沟通学课程的教学。在应用型酒店管理的沟通课程教学中,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采取诸如主题演讲、主题辩论、案例讨论会、师生互动讨论等活动,来营造平等交流环境以锻炼学生沟通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还可以采用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法来进行实践教学,即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模拟前厅服务、礼宾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项目,轮流扮演服务员与客人的角色,学会通过主动与客人沟通来了解客人需求,培养学生主动沟通能力。学生通过扮演服务员与客人的角色互换,通过换位思考分别体验了服务员与客人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到双方的难处,进而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沟通。教学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站在对方角度来换位思考看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采取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适合沟通学课程学习的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和途径,为学生解决酒店对客服务、酒店上下级之间的合作以及冲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人际沟通技能。
2.4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沟通实践能力
Arrow(1962)认为,产业或行业需求的实践平台能够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⑤对以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学生与人沟通的实践能力是就业单位十分看重的能力。要达到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的沟通能力培养目标,就应该以学校教学和酒店企业实习为合作培养平台,将沟通理论教学融入酒店沟通能力实践培养之中。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经过一百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形成了一支拥有多年酒店从业经验的高学历师资队伍,同时要求本科学生毕业前要进行酒店业务实习和管理实习为期两个学期实习体验,以达到巩固学生所学提高实践技能的目的。因此,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沟通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带头去学校合作酒店进行挂职大堂经理实习锻炼,了解酒店大堂经理对客服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结合沟通理论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为沟通学的实践教学做好充分的经验准备。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去酒店企业实习实践,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对于沟通课程学习效果的考察,教师也要变革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可改用个人口试、小组沟通游戏或邀请酒店大堂经理随同考察等实践考察方法考核,以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探索基于培养学生从业能力的沟通课程教学改革新途径。
作者:赵振宽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
贵州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黔科合LH字[2014]7271号)的研究成果之一;2014年度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
注释
①刘欣.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起点范畴与特征[C].厦门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成果汇编,2009:17-29.
②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5):72-75.
③张丽“.洛桑模式”对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15-16.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208-01
初中物理是初中阶段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程,也是中考中的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其教学效率的高低受到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其教学管理的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下面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展开具体的分析。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中应当遵循以下的一些基本的原则,才更有助于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一)主体性原则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之中也应当同样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之中,不断的严于律己,提高自身的自律意识,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二)民主性原则
所谓的民主性原则指的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中应当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不要刻意的去偏袒任何一个学生,并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给予他们自由平等的权利,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学生的最大潜力。
(三)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指的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使得他们之间能够相互依赖、保持和平友好的局面,这也同时是师生之间对各自的一种认可,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情感性原則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之中,教师应当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到其中,从内心出发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之中能够感受到你的爱,既促进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又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以情感作为基础开展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将有助于师生之间顺利的沟通,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成为当前众多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以笔者自身多年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之中,需要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调整和创新。素质教育环境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果不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变,那么教师开展的所有教学活动将仍旧是围绕着传统的管理理念来进行,使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较为低下。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中应当注重管理理念的转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构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
(二)充分利用问题进行管理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许多的教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感到焦躁,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又不能够放任这些问题不管。此时,教师应当培养一种充分利用问题进行管理的方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充分了解问题发生的根源,并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事件的真实性,然后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思考是否能够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件好的事情。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和鼓励学生一起来共同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尽量去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
(三)目标管理创新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之中应当立足于这些的基础之上,然后开展课堂教学目标管理创新。但是目标管理创新应当达到以下一些要求:首先,要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使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能够顺利的开展和实施。其次,建立初中物理课堂常规,让学生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目标的设置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让整个集体都能够得到提升,同时让学生建立起集体意识。第四,在管理创新中,应当课堂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尽量少走错路,从而提高创新管理的有效性。
(四)增强人际沟通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之中,人际沟通是保证其开展和实施的首要前提条件,如何保障沟通的有效性,极大的影响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增强人际沟通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增强人际沟通首先需要教学双方建立起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只有互相信赖之后沟通起来才会变得更加的方便。其次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当做教师和学生交流谈心的平台,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强二者之间的信任度,同时通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也能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让学生之间能够更加的团结友爱,有助于整个班集体的和谐,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从而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为主动的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之中来。
参考文献:
[1]吴军霞.初中物理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2]王玉哲.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黄云.新课标下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周丽梅.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 护理教学 沟通能力 培养措施
护理学科是以医学知识为基础的专业,与社会人文学科密切相关,是直接与人打交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护士所从事的工作是需要与人交流互动的工作,有效恰当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病人的身心健康需要,为患者提供科学的、系统的、整体的护理。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沟通能力是优秀护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应重视护生人文科学知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使护生多实践,增强沟通能力。
一、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沟通意识
护理事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护理专业护生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专业教学在传授临床护理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其在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中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并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教师必须重视护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因为这是培养一名优秀的临床护士所必需的素质。传统观念注重培养护生的护理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而忽略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少老师认为人际沟通课程不重要,可以不上或少上,对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不够重视。沟通能促进护患关系,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护患关系,同时护士也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去识别和满足患者的需要,因此有效地沟通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充分认识到护士与患者充分而必要的沟通的重要性。
二、提高教师素质,重视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传身教必然对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应注重人文知识的拓展,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无论是护理的理论教学还是护理操作的示教,教师都要重视沟通的言传身教。如讲授某一操作,不只教会如何进行这一操作,更要注重在操作中与患者的沟通,做好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和操作后的嘱咐,在言传身教中培养护生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学校可以选送教师外出进修培训,组织各种讲座和活动,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其对护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言传身教,教师的智慧和美德会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沟通教学,重视培养训练
教师要通过扩大人际交往范围、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授课及开展课外活动等方式,培养和训练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1.引导护生学会尊重人、接纳人、鼓励人、理解人、赞美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被尊重、被接纳、被理解、被赞美的需要。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患者,这些需要显得更迫切。护士要真诚地关心患者,尊重患者,鼓励患者,尽力满足其合理要求,促其康复。
2.引导护生学会微笑、学会倾听。在所有的交际语言中,微笑是最有感染力的,微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际交往的高招”。往往一个微笑能很快缩短与他人间的距离,表达出你的善意和愉悦,给人春风般的温暖。倾听可使自己从他人那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从而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有的放矢。许多时候,冷静的倾听可以化解许多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危机。
3.引导护生真诚地批评他人、鞭策他人。批评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比较难做的部分,特别是面对患者。所以教师要引导护生讲究批评艺术,要有正确的批评动机,顾及场合,不能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别人,要设身处地地为被批评者着想。
4.引导护生重视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早在19世纪,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就说过:护理是一门最精细的艺术。其艺术魅力表现在优美的言谈举止和整洁的仪容仪表上。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士在交流中,应运用亲切、婉转的语言技巧和对语音、语调、语速的合理把握,态度和蔼、以诚相待,并使语言交流具有准确性、灵活性及通俗易懂性。应选择合适的场合和时间,并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进行,如关爱式、夸赞式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的语言应该是礼貌、诚挚、关心、体贴的。在沟通交流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要保持一致,面带微笑并保持谦和,使用礼貌用语,讲究策略,以恰当的方法、良好的态度、深厚的语言修养赢得信任,树立良好的形象。要注意交流中的禁忌,如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语调冷漠、说话含糊不清、态度不坦诚等。利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交往体验等让学生把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四、充分发挥临床带教老师的榜样作用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中的最后阶段,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护生将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掌握各种护理技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临床带教老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带教老师在工作中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可以为护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以往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部分带教老师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比较倾向于注重培养实习护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没有同时注重对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老师应注重在服务中教,护生在服务中学,工学结合,从而培养护生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临床带教老师在带教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加强对护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带教老师接待患者入院,态度和蔼可亲,服务热情周到,让患者及家属有亲近感,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的环境、注意事项等如治疗室、卫生间的位置、饮食等,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如面对患者,带着关心和同情心,仔细认真询问,既问清病史,又避免让患者伤心难过。带教老师可以在工作中为护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鼓励护生多实践,注重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
部分护生刚进入临床实习时往往心存畏惧,首先表现在与其他工作人员或患者交流时,尤其是当有些患者所提出的医疗问题超过他们的解答能力时,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所以在实习护生认为影响与患者交流沟通的因素中,专业知识不足比较普遍。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鼓励护生多看书,多请教,也可以根据护生需求安排一些知识讲座等。其次有些护生言语表达失度,特别是在诊疗操作过程中,言语表达方式或不适当的词语运用,没有顾及患者及家属的感受,造成他们的曲解或断章取义,甚至引起不满,给护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及畏缩情绪。带教老师应鼓励护生多下病房,鼓励护生与患者交流,站在患者的立场换位思考和解决问题,关心患者,帮助患者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尽量地鼓励护生在操作前充分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协助护生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尽可能地配合护生的实习。也可以组织交流讨论会,对于护生之间在相互交流实习中遇到的沟通不畅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加强指导,鼓励护生多实践。
综上所述,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护生学习、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的需要,是护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综合体现。护生应努力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病人的身心健康需要。所以护理教学不但要培养护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而且要培养护生掌握适当的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知识,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掌握沟通的技巧,学会沟通的艺术,让沟通随时随地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斌.人际沟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严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王蓓颖.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大学.教师教育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