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8 16:53: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
一、服装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封闭
传统的实训课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对单项服种制作工艺的学习,普遍存在重点不突出,无技能强化和经验积累过程,造成学后即忘,手脚生疏,难以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认识。
2.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企业发展人才需求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越来越细,大多数服装企业已由传统的作坊式生产转为规模型、集约型生产,其生产方式也由传统捆包式发展为单件流式生产。由于实行统一课程管理,加之对课程多样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课程缺乏弹性是课程发展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以致造成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3.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相关课程内容重叠,课程单一无特色
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不能使两者有效衔接。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两者课程量的比例分配失调,乃至前者课时有余,后者课时紧缺,技能训练得不到应有的强化;二是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与实践课程内容相互重叠,造成有限课时的浪费,由于课程内容的重复,使得学生的专业兴趣下滑;三是由于理论和实训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再加上课程单一,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萌发厌学心理。
二、推行一体化课程设置,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在实践教学过程别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性和贯通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拓宽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领域,使学生免于狭隘;二是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领域之间建立融合点和互动辐射机制,使学生能运用多学科的视角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是核心课依靠学科进行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衔接和整合;二是以获取知识的方式为基础,以特色课为典型进行提升与拓展;三是依靠巡回课反复演练,不断强化学生个体技能来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强调知识的实践性,以实用性为前提,把学生所学的内容和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内容如下:
1.核心课模块化。模块是组成专业课程的基本单位,它是以课程内容体系为基础,遵循学科逻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企业生产现状,构成的相对独立、趋于完整的学习单元。课程模块优化设计,有利于解决课程改革与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矛盾,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担,使得整个学习在课程结构优化的知识框架下,相对集中有效。以服装缝制工艺课程内容体系为例:在校内实训室可按企业生产过程组织教学,并将整个实施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规律作模块划分,即设计与创意模块、技术与生产(品控与质量)模块、营销与推广模块,从而实现学生作品和产品的一体化。三个模块的组合,使教学的各环节重点明确、难点适度、疑点易解、章节有序、环环相扣,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缓解学生的认知负担,使实践教学环节顺应产业需求。
论文摘要:取得较好的课程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过程追求的目标。本文根据多年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体会,提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以及布置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等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边缘技术学科,是农业工程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在我校开设此课程还不足十年的时间。开设此门课程是为了适应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思想己普遍被世人接受和采用,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课程内容丰富,以机械及电子相关领域的多门课程为基础,内容抽象又难于理解,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本人不断探讨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由于多媒体汇集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特殊效果等,它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包含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它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和理解问题的方式,而且逐渐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弥补了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时某些方面表现单调的缺陷,创造出最理想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特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图表简单且不精确,视觉效果差的不足,增加了图片、动画及视频等辅助内容,使更生动、形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这门课的序言中,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而得出生产、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原理和方法即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介绍常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采用了几种多媒体技术,如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直接在投影屏幕上打出打印机和全自动照相机的图片;列举航天航空领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列出了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机和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车的图片……;如列举儿童玩具中会动的机器狗,最尖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器人,直接插入了相应的影音文件;最后介绍和本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我直接把刚完成的科研成果照片播放出来。这些多媒体效果的应用不但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了本门课程要研究的内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再如,在序言中为了直观、生动地说明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时,通过机器人这个真实产品的应用实例来具体分析。首先通过机器人下台阶、机器人回答主持人问题、机器人跳舞的录像分析机器人要完成任一动作都要由构成机器人身体的框架、四肢和机体内的机械系统、完成信息采入的检测系统、完成信息处理的控制系统、提供动力的伺服系统以及类似于人神经系统的接口协调完成,并很容易得出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由机械系统、检测系统、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接口设备等五个主要部分构成,进而得出与这五个系统生产、制造直接相关的技术即机械技术、检测技术、控制技术、伺服技术和接口技术构成了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辅助手段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学习和理解过程水到渠成,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还如,在介绍机械系统中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时,如果不采用多媒体形式,许许多多的机构简图必须在黑板上手工画出,由于这些结构图都比较复杂,手工绘制一方面占用大量的课堂有效时间,另一方面绘制不准确,影响学生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如果通过扫描仪把这些结构图的图片直接插入PowerPoint文件中,则可以直接投射在大屏幕上,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与原图片一致,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另外,为了形象地说明某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如滚珠丝杠副,又插入了相关的动画资料,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且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总之,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这样一门枯燥单调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掌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明显
根据该课程的多轮教学体会,很多学生开始兴趣很大,但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渐丧失了兴趣,课程学习变成了包袱,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所以进度较快,学生又缺乏实践基础,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较大的困难,随着问题的堆积,丧失了信心;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照顾到课程系统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实践大多只针对个别知识点,而教学对象又是没有任何工程经验的在校学生,使得本来富于魅力的知识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和内容的堆积,学生感到难以致用,丧失了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解决学生实践基础差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是课程的难点所在。
高等学校在教学之外还应具备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科研是高校教学的底蕴,将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引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笔者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引入真实的科研项目,通常以自己的科研实践为案例,变抽象为直观,通过实物样机来理解复杂的结构及原理。在整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无论讲述课程的哪一部分内容,都以自己的科研课题“穴盘苗自动移栽机”和“嫁接机器人”为例讲解,使抽象的内容变为现实中触手可及的真实产品,令学生信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述同步带的工作原理时,直接把在科研项目中应用的同步带及带轮拿到课堂上,通过实物讲解,易于理解和掌握。再如,讲授步进电机的控制及工作原理时,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步进电机拿到实验教学的课堂上,直接讲述它的工作原理及控制过程并现场编制梯形图。学生见到实物并观察编程过程后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很轻松地掌握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科研项目案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总之,课堂教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布置丰富的课外作业
学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自主选题的课外作业,给他们一些学习的“压力”,他们就会变得主动起来,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特点,布置了灵活的课外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讲述“检测系统”的传感器时,由于教材永远赶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布置了“到互联网和图书馆上查到最近传感器”的作业,要求不停留在教材提及的内容,越新越好,弄懂其基本原理。最后,每名同学都查到了很多应用在高科技产品上的新型传感器,使学生掌握了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又拓宽了视野。
其次,为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第一次课就布置了“研究一种农业机器人,掌握其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这一作业最后是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的,学生找到了几乎所有的农业机器人,如移栽机器人、嫁接机器人、挤奶机器人、西红柿采摘机器人、黄瓜收获机器人等,学生们在分析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做一体化 课程建设
【课程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工学结合背景下工科类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GG209)。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11-02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理、实”一体化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但是,实践中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时,往往是“教与做”的分段教学,教、学、做相对分离,没有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思想。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卫星数字电视技术”课程教学,阐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构建与实施。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曾对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有这样的解释:“教的法根据学的法,学的法根据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突出以“做”为中心,强调了“行是知之始”的实践第一性和“知是行之成”的理实相融教学目标。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在“做中学,学中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依据职业能力构建整体培养目标,开发课程,制定教学计划,通过落实各个教学环节,保障实现整体目标。教学过程设计要突出“一体化”思想,将课程教学内容、培养目标贯穿在教、学、做过程中,使学生了解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实现知识与技能融合,使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最终达到培养目标。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关键要素
实践中得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有相应的师资队伍、课程标准、教材、课程体系、实训保障等关键要素,才能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一)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一支“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熟练的动手能力,也就是“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不仅仅是教学行家,也是实践好手,他们了解一线岗位需求,能将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和转化。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建设“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老师到一线顶岗,了解一线岗位需求,锻炼技能,同时也聘请业界专家到校兼职任教, 使学生能从中学习到真正的工作经验。一方面聘请具有工作经历的优秀人员到校任教,加强“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
(二)开发一体化课程标准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考核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一是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对接国家、企业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开发教学项目,制定课程标准。二是要结合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注重过程考核,突出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课程标准制定以后,校企合作开发“教、学、做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材的开发,要对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岗位能力,注重教材的有效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由一线专家执笔,结合生产实际编写教材。有效性是指所编教材要做到知识、技能、标准的对接。将一线典型任务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使开发的教材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四)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有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保障,围绕专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进行系统设计,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课程体系采用平台加模块的模式,专业平台课程支撑岗位模块课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着岗位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这些岗位/岗位群的需求。
首先通过社会调研,进行市场分析,归纳出职业岗位,通过职业岗位梳理典型的工作任务,提炼出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依据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即:课程体系),确定了课程,最后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专业设置的课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以与行业合作为突破点”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课程设计基于能力本位,坚持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五)建设一体化实训保障
良好的一体化教学实训保障是关键要素之一。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需要建设一整套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实训装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训装备要兼具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学习性等功能,把一线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故障,以及一线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融入到教学实训装备中。
教学实训环境要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方便学生使用、操作、互动以及进行团队合作学习。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的构建与实施
遵循行动导向学习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的构建与实施,本文以“卫星数字电视技术”课程为例,阐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教学项目为“Ku波段卫星电视信号的接收与调试”。有以下几个步骤:
资讯: 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解要做什么。学习者通过多种途径独立了解任务及问题,以及必需的工作技术、工具等,培养独立行动能力。学生通过观看一套设备,了解小组的任务是能够收看卫星电视信号,完成整个任务需要的设备有哪些。通过老师讲解、学生通过学习活页教材等途径,了解相关的标准,设备的功能,卫星通信的相关知识等。
计划: 独立规划解决办法。规划怎么做,采用什么方案。学习者独立或与其他学习者共同对任务的解决方案进行规划,促进相互沟通,培养分析性思维。每个小组制定方案,选取接收机,高频头,连接线(电缆,视频音频线),监视器等。画出拓扑结构图,查找卫星参数。
决策: 确定解决办法(方案)。学习者向其他学习者和教师介绍工作计划和信息搜集成果,以保证工作流程没有缺陷。每个小组选代表把各自的方案作介绍,其他小组成员作补充,与老师一起确定接收方案。
实施: 学习者使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促进他们的职业工作能力。老师边做边演示F头的做法,每人练习做F头,老师讲解如何调试设备接收信号。然后每个小组按照确定的接收方案不带电设备连接,然后通电,设备调试。调试的过程老师仔细观察每个步骤。
检查: 学习者自己对应实际值进行检查比较并考虑结果,有助于工作的控制和修正。本项目比较特殊,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够正确接收信号。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能完成任务,老师参与指导。
评价: 学习者通过自己评价、分析结果和老师互评,两者的标准是一样的。使得学生找到错误与不足,从错误与不足中学习提高。如果老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出现大的偏差,老师与学生进行商讨,最终找到问题所在,达到培养学生三种能力的目的。每个小组进行自评打分,老师也进行评价打分,并进行点评总结,指出不当的操作,以及注意的问题等。强调学生的标准意识、安全意识。
行动导向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具备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专业能力)。通过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使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解决复杂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并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个体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在这个完整的工作行动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理实合一”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宗旨在于能力的培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学生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主动的综合能力培养者。构建与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充分理解一体化教学与一体化课程的内涵,并在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课程标准、一体化教材、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实训保障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等关键要素做好准备。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明确设计学生“做什么”、“怎样做”,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本着借鉴原则,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教学项目等,灵活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及“理实”一体化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晶,徐金寿.论高职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J].职业教育研究,2011(03):25-26.
[2]秦绪玲. 浅谈项目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17),90-91.
[3]吴家礼,许芳奎.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2):26-28.
[4]崔玉良.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9):93.
作者简介:
关键字:大学城云平台;Linux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87-02
一、引言
快速、准确、动态地获取最新教学资源并进行交流学习,是目前教师迫切的需求。世界大学城所构建的平台,成为教育界的新期待和新希望。大学城平台它好比一个型的无形图书馆,汇集了丰富的文章、视频、课件、教案、文史资料等海量资源,供人们随时学习交流。世界大学城平台打破了师生常规的45分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即时的沟通交流、学习反馈。
二、大学城平台的技术和功能优势
世界大学城以Blog、RSS、Wiki、P2P等为核心,采用了云计算远程软件服务和平台服务功能,并引入了动态网站运行机制。服务器在接受并响应请求后,通过后台服务器动态的产生HTML代码返回客户端,由客户端解析HTML代码并在客户端显示,减少了服务器的响应时长,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采用了XHTML,使数据转换能力变得更加强大;不再使用表格定位,用DIV+CSS技术,使网站的可变和扩展性,以及交互能力变得更强。如在空间的个人爱好里,普通用户可以进行灵活得改变和设计网页的风格等。
三、常规课堂教学模式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更多的借助于多媒体教室来进行演练讲解理论知识,并以上机实验的方式来完成对课堂知识实践。学生对于问题的反思必须在课堂内加以速成的提问和消化,在交流的时空上受到很大局限。其次,常规的教学模式在进行过程中,学生是属于被动的受教育者,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可以对这门课程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必须是随教师按进度按部就班的进行。再次,常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和灵动性上,缺乏一个平台,尤其表现在顶岗实习。
四、Linux课程新课堂模式的设计与思考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1.与学生共同建立Linux教学计划
开学前,将依据大纲拟好的教学计划初稿公布在大学城平台,借助于大学城平台的实时交流微博等工具,与学生在线互动。结合学生和企业提出的所需技能要求,进行增删改,制订出更合理的教学计划。Linux课程的服务器配置教学模块,内容复杂,类型较多,与学生互动、与企业互动,依据学生和企业的需求定计划、大纲,更加合理,体现出技能教学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实际行为。
2.延升课堂的“预复习”
借助于平台,提前公布章节内容,学生提前从平台获取下次课教学内容,并进行预习浏览,更好的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打基础。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展前、中、后,三个阶段,可以实时的借助于平台给教师提问留言,教师也可从学生的反馈交流中实时了解情况,并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Linux课后的作业和实验,学生可以从平台中获取;并将完成后的实验和作业提交到平台。教师可以随时从平台中对实验和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前后章节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授课计划的相关技能内容再作小幅调整。
3.整合Linux课程资源体系
将Linux相关的练习整合成一个练习库,将相关的学习视频整合成一个视频集,并把最前沿的Linux市场动态,包括沿海一带的就业实习岗位需求等整合在不同栏目里。学生可以从平台栏目中,详实的获取这门课最前沿的知识变化和Linux新闻,以及目前Linux就业岗位对能力的需求,更加全面的让学生在学习Linux课程中有个系统的横向比较定位。
4.顶岗实习的实时在线互动
师生彼此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平台,为跨时空交流创造了条件。学生的课程或专业顶岗实习,回避了教师时刻亲历亲为的下企业交流、布置实习内容任务等带来的诸多不便,也大大的影响了实效性。大学城空间平台更好的提供了一种互动方式,避免学院另外开发或采购实习平台,使学院教学管理的系统平台集成度、效率更高。另外,学生除了可以在教师平台上发问,还可以在自己个人空间上发问,不仅可以获得教师的帮助解答,还可以得到更多访问者的睿智见解。
五、Linux课程在大学城平台一体化教学的设计实现
1.可行性环境
2011年6月,我校在全校师生中推广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全校师生都分配有实名认证的世界大学城帐号,可以自主建设自己的个人空间,组建不同的群组,学生可以用自己的个人帐号访问教师的空间教学资源,随时随地借助于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提问、交流。这给一体化教学,尤其是学生在企业顶岗时的互动交流学习拓展了时空。
2.课堂魔方
利用平台的课堂魔方功能,将课件资源导入,并进行捆绑整合,形成Linux课程的课堂魔方。魔方是大学城中资源链的一种表现方式,能提供学生全面、便捷、快速的查阅课程资源,有小型魔方库之称。如图1所示。
3.互动交流、作业
教师可以即时的在平台上作业和实验内容,学生可以完成后进行提交;学生也可以将相关的疑问发在答疑栏目。此种互动方式,得到师生的推广。一者符合当代提倡的一切低碳环保的生活工作理念,二者,不限时不限量的发问方式,能辅助一体化教学收到最好的课堂成效,如图2所示。
4.课程资源整合
借助于大学城平台,可以将课程的相关资源完整的合并到一个栏目里,以供学生在这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查阅,如图3所示。学生除了浏览、下载相关资源外,还可从获取的资源中与同学进行线下互动、预复习。
Linux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只是众多依托大学城平台教改中的一项,教学、思政、就业等方面也在平台下做着各种改革的尝试。当前,Linux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很多学生体会到了教学的灵动性、自主性、互。以往抛问题求助老师的单一形式,变成抛问题求助于平台的多渠道回馈形式,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有兴趣有动力。
六、结束语
Linux课程在大学城平台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模式,体现了云平台便捷、时空拓展等教学优势。相信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未来,课程一体化教学和大学城云平台能更好的结合并带动一场新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佳满.浅析一体化教学[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6).
[2]王水,柯新.Linux—网络时代的操作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6(9).
[3]金海.谈Linux系统在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6(27).
[4]张彦俊,孙晓宇.关心Linux操作系统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前景探析[J].教育探索,2006(7).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建立在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群体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来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机为主,机电结合”、“以电为主,机电结合”或“机械课程和电子课程的堆砌”的课程体系,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规格的要求。为此,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创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重庆部分学校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考察,发现现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不足:
(1)一些反映当今新技术的课程没有纳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突出使用与课程相关的应用软件的能力培养,特别是有些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数学软件和CAE软件等,课程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整。
(2)课程交叉内容多,特别是专业课,例如《数控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数控机床维修》和《电气控制与电机拖动》有大量内容重复,课程体系不够精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3)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有强调操作而排斥知识的重要性的倾向,学生的学习潜能没能充分发挥,基本功不够扎实,技术实践能力较差。现行课程体系力求在培养操作工,而不利于培养高级机电一体化应用性人才。
(4)实践教学环节脱离工厂真实环境,一些实践性强的实验、实训设备由于缺乏技能型教师和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没有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是:以课程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突出“新、精、实用、高效”的特点,以能力为中心,创建一个知识结构完整,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所谓课程体系的新就是指要反映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反映机电一体化专业新技术;课程体系的精指课程设置简捷而无冗余;实用指课程设置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高效指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效率要高。其思路如下:
第一,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应注重基础,强化基础课程的应用。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给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知识型工作大量增大,工作的完成更多的依赖个体的知识、判断力、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对工作的积极态度,而不是机械、重复的动作技能;固定工作减少,部分时间制工作增加,工作流动加快,更换职业成了非常普通的事情;技术革新造成许多工作合并,使得工作范围拓宽,在现代工作生活中,同一岗位上的个体相对以前来说要做更多的工作;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导致工作类型和工作内容更新速度加快;现代的工作更多地是一种团队组织的工作,要依靠群体合作来完成,而不是靠个体来完成。工作性质的这些变化要求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要新、要完整,有利于再学习能力、转岗能力培养和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对现行课程作以下调整: “注重基础,强化应用”,英语和数学由两学期增加到三学期,增加专业英语、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现代设计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强调数学软件(如MATLAB)的应用; AutoCAD与机械制图融合,通过AutoCAD为工具进行机械制图的教学,这样就不用把AutoCAD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增加软件的应用内容(如ANSYS和ADAMS的应用)。
第二,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在构建高职机电
一体化课程体系时,存在把能力本位理解为操作本位和把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解为反复操作训练的误区。学生见习的多,实习的少,重复的操作训练多,综合的技术实践少。什么是“技术”?技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技术最初被看作是劳动者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即人类在生产经验基础上获得的主观能力,这种看法反映了手工工具时代技术的形象。近代科学兴起后,技术主要表现为,依据自然规律,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特别是以机器的使用为中介,对物料、能量、信息进行转换或加工,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在当代,人们通常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总和” 。技术实践指的是人们的技术活动,技术实践能力不仅包括操作能力,还包括技术设计的能力等,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包括设备的操作与维修,还应包括设备的机械设计、控制设计以及设备制造技术。所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不能仅仅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应该突出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满足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第三,改进实验、实训的投资方式,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作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化,以学校企业双赢的方式,将学校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实训投资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将有些实验室、实训基地建立在企业。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则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二则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三则盘活学校的实验投资,四则巩固了“校企结合”的共同利益基础。
第三, 以“基础+项目”的模式够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三段式课程模式”
通常把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其中公共基础课指语文、数学、外语等通用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一些由抽象程度较高的专业原理性知识所构成的课程;专业课是由一些较为具体、适用的单项技术的理论知识构成的课程。现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训练四部分组成,本质上是弱化了基础,强化了操作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该课程体系结构除了削弱了基础外,课程交叉内容多,专业课程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鉴此,我们通过强化基础,取消专业课,提出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 “基础+项目”的 课程模式。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基本的专业技术基础,项目(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基础课以课堂教学加实验的形式授课,项目(训练)是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根据岗位的要求开发训练项目,由学生根据择业意向和兴趣选择他(她)所需的项目,从而保证按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以能力为主线,项目的主要来源是职业岗位,一个项目的内容应该涵盖一个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要求,如旨在培养数控车工的数控车削加工项目应在数控车床结构认知、数控车床的维修、车削工艺、车削刀具、夹具、量具和数控编程与操作等方面都得到训练。再如机床设计项目要涵盖机床制造厂设计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技术内容。项目以工作为本位(指在工作现场进行学习)的形式实施,由技师、工程师、专业老师担任指导教师。
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
(1)基础(学时:共4学期):基础英语,专业英语, 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及积分变换,法律基础,小平理论,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液压传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设计方法,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数控原理与系统,现代控制理论。
(2)项目(学时:共2学期):数控车削加工,机床设计,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设计,刀具设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模具设计等。
培养出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应用性人才,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为了构建“新、精、实用、高效”,以技术实践能力为中心,知识结构完整,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基础+项目”的 课程模式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9-132.
[2]徐小钦.现代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87-92.
[3]赵卿敏.课程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122-124.
关键词:理论 实践 一体化 职业 教学 合作 自主 学习
当今世界对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始终坚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技工教育正在探索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正因如此,为了提高技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下面就《电子测量与仪器》的一体化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 技校电子类专业《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传统教学的弊端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这门课程在保证必要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教材既有对电子测量知识
和原理的阐述,又有对测量方法、测量仪器的介绍。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接受的仅仅是纯粹的理论知识,由于实践缺少,他们对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再加上这门课比较抽象,学生就算听明白了,但具体操作还是有困难,无法真正学以致用,根本不能掌握技能。久而久之他们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这是作为教师所不愿看到的。
2、 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利于职业能力培养
“一体化”,在百度百科中被定义为“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技校电子类专业《电子测量与仪器》
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是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本是统一的,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职业教育教学中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也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可以达到课堂讲解、实践演示、实际操作同步开展,能有效让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际操作的学习统一成有机的整体。通过学习,学生不单掌握了职业知识(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掌握了职业技能(会做)。
(2)采用一体化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的参与度
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导、学生演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出勤率明显提高,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大大减少。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有了自我学习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一体化课程的学习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学习与工作,当任务完成并且受到教师和同学们认可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3)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双师型”一线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践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任课教师在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策略时,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动手操作方面的知识都需要有系统性掌握,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带动一线教师应用各种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3、 技校《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 将课堂教学转向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
一体化课程来源于某一(类)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完整的一项项学习任务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是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完成的方法和途径,教师根据工作要求布置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学生则通过学习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即通常所说的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教学场所由教室转为实训室(教学工作站),把课堂教学转向工作情景。具体到《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时采用模块式教学,每一个模块又分成几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又划分成几个小任务。例如在进行电能量测量模块教学时,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演示电压、电流、功率及电能的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给他们布置学习、工作任务,让他们装接日常用的交流照明电路,测量该电路的电压、电流、功率及电能。从学生的接线、检查、通电、测量到断电,都严格按操作规程、企业规范来要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该职业在社会上的实际工作过程一致,使得学生能更全面地接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 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增强吸引力,需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积极参与并结合合作,学习自主管理自己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到《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一般3至5人作为一组,并从中选一位学生作为小组长,做好这一步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的组织工作,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程、合作探究等手段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讨论学习(工作)方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技巧,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优化工作的方法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的重要性,并增加了对工作的认同感与责任心,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3) 教师评价、学生成果展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学习(工作)任务完成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设计、制作)进行展示,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操作情况及其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点评,多给予鼓励,少批评,尽可能考量学生发展各方面的需要,进行层次化点评,让每位学生都有收益。
综上所述,技校《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都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一体化”;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基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时代形势下,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大约120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涉及领域广泛,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建筑设计、美术和音乐、影视等。因此,数字媒体技术的课程设计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于各个高校的教学目标与定位不同,其在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如何提升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效率,是当前教育教学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其独有的优势条件,近年来逐渐被引入高校教学中,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因此,高校若要提升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入研究“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设备不完善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教学设备则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时,应当完善教学设备,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提供基本保障。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具有明显的交叉性特点,涉及工业产品设计、数字媒体制作、网络游戏开发、影视后期、CG造型制作等,因此这些课程实践都需要高配置的实验室,这对资金投入的要求较大。但目前,部分高校由于缺乏教学资金,对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设备投入较低,导致教学设备不完善且许多课程实践无法完成,无疑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效率。
1.2 缺乏师资力量支持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飞速进步与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各个领域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相关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作为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主要实施者,其素质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调查显示,当前许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的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产研“一体化”的教学需求。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要求其掌握一定的现代化传媒科学技术。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但却未能掌握必要的现代科技手段,这使得产研“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开展。部分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师虽然具备传媒技术,但是缺乏艺术文化底蕴,其知识结构体系单一,同样无法在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中准确把控教学进度和计划。
1.3 实践与理论不统一
当前,许多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未能与时俱进,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经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现象。尤其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或用人单位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其多将学生安排在缺乏创造性的固定工作岗位上。这无疑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根本无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不利于提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率。
2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美学和艺术理念影响下,积极探索数字理念、技术和创意的结合点,进而开展一系列艺术创造活动,可见,数字媒体艺术的创造性活动,必须重视技术掌握。因此,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应当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课程作业、综合练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实践、综合练习与毕业设计都是相互独立的环节,未能形成相互支撑的实践课程体系,这显然不符合“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内在要求。高校若要促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知识,具备艺术创新思维与能力,则必须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首先,要整合、梳理与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实验课程,并思考实验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其次,还要根据大学各个阶段专业课程的不同层次,将实习、创意和艺术认知等引入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中,促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对实习形成正确认识,并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制作项目;进而使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一项目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研究和专业技能训练,将这一项目制作延伸到毕业设计,最终经过长期积累和训练形成毕业论文和设计项目。再次,要依据课程体系,科学地安排这些环节,使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在保持独立的同时,紧紧围绕课程体系有序开展。具体而言,要确认实践项目,在大学二年级的认识实习阶段,高校就应安排选题的综合训练,组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参加专业讲座、参观实习基地等。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学习兴趣、专业基础,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计划地完成这一设计项目,并鼓励学生认真探究虚拟现实、动漫、网络、影视等方面的知识,进而确立毕业实习、创意实习、毕业设计的项目。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强学生的技能融合训练,鼓励学生在创意实习阶段自主选择项目,并依据相关要求进行技术组合训练。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专业知识,打破单一的知识认知,进而产生相关的创意。最后,高校还应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与设计理念。在毕业设计、实习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积累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并积极探索与制作项目相关的设计理念、资料与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制作方案,进而促使其完成毕业论文和设计。
参考文献:
[1] 韩华静,黄心渊.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一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
[2] 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教学探索[J].A章,2009.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 教学实施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68-02
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是在传统顺序控制器的基础上引入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而形成的一代新型工业控制装置,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轻工业、汽车以及文化娱乐等各种行业。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很多学校都把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机电类专业的重要课程。笔者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以下谈谈对可编程控制器(PLC)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一些见解。
1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在企业对PLC控制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各院校需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然而当前很多院校在PLC课程的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培养出来毕业生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用人需求。反思以往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的传统教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
观念陈旧,内容单一。传统教学一般是按照PLC基本知识、基本指令、指令应用、实例操作等章节进行,教学内容单一没能体现PLC课程的综合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1.2 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全堂,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与书本,主体意识淡簿、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违背技工教育的宗旨。
1.3 评价方式
重结果轻过程,评价模式单一。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大多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理论知识,轻技能掌握;以教师为单一的评价主体,缺乏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学生自我反思与改进。
2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
纵观以上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在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为理念的一体化课程改革中,可编程控制程序(PLC)课程是根据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分析、转化而成,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体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如下。
2.1 改革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的教学内容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通过分析企业实际工作,结合学院和企业的设备特点,设计开发出五个有进阶关系的学习任务,包括传送带运输机、搅拌机、风机系统、运料小车、交通灯的安装与调试。在教学中教师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将该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职业素养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课程与工作任务互融互通,实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理念。这样,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还了体验了企业生产工作过程与规范,逐步养成了职业素养。
2.2 改革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的教学方法
根据一体化课程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主体的课程特征,该课程在教学过程方面,通过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等工作过程六步骤来开展教学,同时将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最终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下面通过以学习任务“运料小车的安装与调试”为例,按照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策划的教学过程如下:
步骤一:教师提出“运料小车的安装与调试”工作任务,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及要求。工作任务描述为:某化工厂某车间由于产品包装要求,需设计一套运料小车自动往返运输线,用户要求在三个工作任务内完成该项工作,安装公司同意接收该项工作任务。现要求学生按客户要求完成任务。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工作任务及要求,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查阅相关运料小车传输线的资料,如:施工现场特征、运料小车运动控制要求、运料小车控制系统设计图、PLC外部接线图等。
步骤二:各组明确工作分工,并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应包括人员分工、工具材料设备清单、施工图纸、工艺要求、I/O接口分配表、电气接线图、PLC程序等。
步骤三:各小组对制定的工作计划进行展示、讨论和完善。小组应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分析工作计划的可实施性,根据讨论意见完善工作计划,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其中,关于工具、材料的选用、设备的选型、PLC外部接线图、控制系统的主回路图和控制回路图、PLC的程序指令等内容是需要着重讨论和明确的关键点。
步骤四:各小组按工作计划进行施工。实施过程为:(1)领取工具、材料和设备。(2)PLC写入程序并模拟调试。(3)要按照施工图纸工艺要求实施布线、安装与现场调试。(4)施工结束,要清理场地、归置物品。整个工作过程要严格按照电工作业规程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工作安全。
步骤五:教师巡视、指导施工,并组织验收。在学生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对各小组学生所体现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记录,必要时进行指导与帮助。进行施工项目验收时,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施工人员和客户,对完成的工作进行验收,填写记录验收项目。
步骤六:各小组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展示汇报与反思。小组总结任务实施情况并制作汇报材料,在成果汇报过程中进行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拓展学生思维。
2.3 改革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教学的评价方法
学习评价的设计是判断学习任务完成效果的重要依据,是检验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指标。由于教学组织形式是由团队协作或个人独立完成等多种方式组成,所以每个学习任务均要设计其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学习评价可以设计为自评、组评与师评等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对专业技能掌握方面的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学生对工作态度、安全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评价。表1是学习任务“运料小车的安装与调试”的学习评价表。
3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成效
3.1 学生的转变
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形式,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意识,主动查阅和学习指令编程、安装调试等知识。学生既掌握了编程指令又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还激发了创新性思维。另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划安排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场地比较接近企业工作环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融合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产品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因此,接受一体化教学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基本符合企业用人要求,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企业工作岗位要求。
3.2 教师的转变
教师改变了传统“说教”的身份,以“导演”的角色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实施教学,通过以师生充分互动与沟通为基础,指导、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效果进行总结和启发,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一体化教学促使教师必须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从而同步了解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实操技能,拓宽视野,进而提高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4 结语
在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可编程控制器(PLC)一体化课程作为机电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职业成长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改革和实践,提升课程实施效果,将对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国海.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M].2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 赵志群,杨琳,辜东莲.浅论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3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