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8 16:53: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1.总体思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特点和服务业发展现状,围绕打造浙东商贸强市、浙东优秀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和谐发展、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原则,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大力提升消费业,积极发展生产业,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全面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与城市化进程相配套,与城乡居民要求相适应的服务业经济体系,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
2.发展目标。到201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地税收入比重达55%以上。初步形成商贸流通业、休闲旅游业、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服务业经济全面繁荣的局面。基本形成以“一心(中心城区)两翼(以甘霖镇、黄泽镇为中心的辐射区域)三足(以崇仁镇、长乐镇、三界镇为中心的辐射区域)”为重点的服务业区域格局。
二、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业联动发展这一战略重点,对全市服务业实行分类指导,今后全市拟重点发展以下十大服务业。
(一)优先发展商贸流通、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四大主导产业
1.做强商贸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加快推进世贸广场建设,打造城南新区商务商业中心;应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加快领带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向农村延伸,加快改造提升浙东农产品批发市场、江滨市场等农贸市场,构筑便利实惠城乡居民商贸服务体系;提升老城区文化广场商圈,加快鹿山路商贸步行街区建设;实施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加大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我市商贸流通业的综合竞争力。
2.做特旅游业。充分挖掘和整合我市人文、山水、生态、产业等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山水越剧、温泉休闲”的旅游品牌。发展*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着力推进唐诗文化、越剧文化、书圣文化等文化旅游项目的整合及培育。加快推进浙江崇仁温泉湖国际度假区等旅游业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旅游业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加大基础投入,加强旅游营销,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的完善配套。
3.做优金融业。强化金融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能力,加大对一、二、三产的信贷支持力度,形成“机构多元化、服务多样化、运行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框架。积极探索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多种金融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加快金融信息化建设,推进金融生态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运行机制。引导各类保险机构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创新保险产品,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业。
4.做大物流业。坚持“开放带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稳步推进”的原则,依据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特点和物流发展现状,鼓励以多种经济形式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区域分拨配送物流和市场配套服务型物流,着力构筑以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为主,城西物流中心、禹溪长运物流中心和*港物流中心为副,多个乡镇物流场站结点为补充的“一主三副多结点”的物流框架布局。
(二)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教服务、社区服务三大产业
1.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提升电信增值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水平,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与网络增值、电信与广电运营等服务,加快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社区、家庭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切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和其他领域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和再利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工作,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基本建成为各产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2.扶持发展科教文服务业。积极培育技术市场,加强科技交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鼓励发展研发服务、技术推广、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构筑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等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市科创中心以及现有行业科技中心的创新与服务功能。改造提升艺术村,推进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文化商品连锁经营等现代文化流通产业。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充分利用职高、技校等职业培训资源,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方式,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3.引导发展社区服务业。探索新型社区管理机制,促进各类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形成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社区服务实体,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康复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民营化、市场化,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产业化水平,对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条件的,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全面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
(三)积极发展房地产、商务服务、公共服务三大产业
1.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发挥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推动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合理配置各类地产资源,培育房地产品牌企业和品牌项目,形成住宅地产、商务地产、旅游地产和工业地产等多元化的房地产发展格局。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优化和保障供给,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项目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
2.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服务业,指定和完善行业服务标准,提升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规范发展环境,扶持法律咨询、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会展服务、管理咨询、品牌营销、广告会展、知识产权、服务外包等行业。加快城南新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4.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快文化、体育、卫生、城乡公交等公共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整合和有效利用重要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发展医疗卫生等产业,使市场成为公共服务资源分工的主导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业产业化。
三、政策措施
1.实施集聚发展。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新型专业市场、现代商务产业布局要求,加快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世贸广场、总部经济等服务业集聚区产业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制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加速集聚政策措施,做大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约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配套、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格局。同时,根据服务业跨度大、领域广的实际,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2.培育市场主体。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服务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减少服务业企业审批环节。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加快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步伐,落实主辅分离财政扶持政策,重点推进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国际贸易、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推进行业自律。
3.加大财政金融投入。充分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根据财政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带动性强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引进,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和集聚区建设,新型业态的推广运用,新兴现代服务业与公共业发展以及年度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各类服务企业,以奖励、项目资金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加强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增加透明度。改善服务企业融资环境,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和重点项目信贷需求。
4.增强要素保障。加强土地要素向服务业倾斜与集聚。物流企业用地可以享受工业用地价格政策。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年底前完成服务业收费清理,取消和制止不合理收费项目,严禁向服务业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所有检查、罚款行为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行。对从事农村客运服务、经营等方便农民出行的运输行业给予支持。
5.强化招商引资。加强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企业投资现代物流、文教卫设施、旅游景区、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吸引境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其他分支机构。同时,加大对我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积极鼓励其与境内外的大型服务企业合作交流,共同开拓国内外服务业市场。
6.突出项目带动。按照“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滚动发展原则,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完善重大项目统筹协调机制,要抓紧实施一批对产业带动力强、经济转型升级作用大的重大现代服务业项目。要继续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市、乡镇(街道)部门两级重点项目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对项目推进的全程服务。
7.落实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好省、*市和我市出台的有关发展服务业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和规费减免优惠政策,推进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信息、中介等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对主辅分离后企业,税负高于原税额,高出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生产经营用房三年内缴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报经税务机关批准,设立起三年内给予减免;所购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原因,可以采取加速折旧。对服务业集聚区的项目和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和投资贴息补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资金补助;集聚区企业若纳税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税费减免优惠。对服务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享受研究开发费用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
8.实施品牌战略。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联合与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争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认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服务企业的标准化培训,推动企业开展服务质量等体系认证,评选各服务行业信用企业并予以大力宣传。
9.加强人才建设。特别要吸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软件服务、旅游服务等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人才、智力和项目引进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落实引进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励优秀人才投身于现代服务业,为优秀人才创业、生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完善全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商贸办,负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为扎实推进我市服务业发展,成立若干个服务业发展专项推进组(具体组织机构附后)。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工作分工,加强联系沟通,形成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加强对服务业工作领导,推动本地服务业快速发展。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常州213164)
摘要: 常州地处长三角沪宁线中心地带,生产业的培育升级对常州经济和长三角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从常州产业背景出发,通过对实地调研对常州地区生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进而从市场环境、竞争优势、与装备制造业联动发展等三大维度,提出常州生产业培育发展路径与措施。
关键词 : 常州;生产业;培育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18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14SWC-132)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刘伯超(1980-),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毕业于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生产业、二三产业互动研究。
0 引言
生产业是指提供中间需求性质服务产品的企业集合,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加快发展生产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作为全国第一个以现代化为主题的区域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出台,将苏南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的出台为常州的产业定位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明晰了定位,也为未来的常州生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1 常州生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1.1 与周边城市差距有所拉大 从省内与周边城市情况看,2012年,常州服务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速低于全省平均速度0.2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2位,较2011年下滑3位。2013年,常州市服务业经济总量虽然保持原有位次,但有发展速度被赶超、所占比重被逼近之窘迫:常州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7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速为11.2%。与周边城市相比较,南通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7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9%,增幅超过常州1.7个百分点,总量领先优势由上年的82.8亿元扩大至98.0亿元;徐州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8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8%,增幅高出常州1.6个百分点。
1.2 新兴生产业占比有待提高 从服务业增加值构成看,2013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生产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达43.1%,占比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绝对主导,与南京、苏州等城市相比明显偏高。金融业、其他营利业等生产业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仅为12.6%和17.9%,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1.3 企业规模偏小,开放程度不高 常州全市服务业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尚未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从第三次经济普查单位核查数量分析,截至2013年底常州全市拥有法人单位93825家,其中服务业法人单位51814家,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虽高达55.2%,但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据常州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调查数据显示,全市纳入统计的126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仅148家,仅占调查总数的10.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仅25家,占调查总数的比重不足0.1%,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1.4 实体经济困难有所增加 近年来,受外部市场需求下滑、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生产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大的压力,经营业绩有所下滑,资金拖欠情况有所加剧,亏损面和亏损额有所上升。截至2012年11月份,全市纳入统计的1480家重点服务业企业(除批零住餐、金融业及房地产业之外)中有395家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面由上年的22.4%上升到26.7%,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15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1.5 标杆型企业数量还较少 近年来,在政府各项转型升级的政策推动下,常州生产业企业取得了量质齐升的发展效果,对地区经济发展正进一步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但从企业单体规模和影响力来看,总体规模实力相对较小,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数量还不多,规模以上企业没有表现出更强的发展动力,对地区服务业产业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不太明显。
1.6 盈利能力有待加强 2014年以来,常州全市生产业企业克服各种自身发展瓶颈和外在挑战,努力实现较好较快发展。但由于受到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运营方式、市场环境和容量等影响,不少企业在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营业利润被不断增长的原材料、融资、人工等生产经营成本摊薄。从全市60家服务业监测企业分析,总体营业利润率约比去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出现不同程度亏损,总体盈利水平不高。
2 常州生产业发展培育发展路径
2.1 培育适宜生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①放宽社会资本进入生产业准入领域,实行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生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准入门槛较高、管制较高,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急需加快对垄断性生产行业的改革步伐,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领域,建立公平透明的准入制度,通过市场竞争来增加生产业的有效供给。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发挥政府采购的引导作用,在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完善行业协会的运行、监管机制,提高行业自律能力,推进生产业领域中行业协会的社会化进程。
②调整对生产业的税收政策,实现税负公平。生产业与第二产业相比具有低固定资产投入、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投入等特征,税负成本高、抵扣渠道少。常州应以“营改增”等政策为契机,逐步实现低税率政策,制定力度较大的税收抵免、扣除政策,使之达到和第二产业相当的水平,以支持生产业的发展。
③加大对生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生产业的力度,确保扶持、引导资金的规模。通过项目补助、贴息贷款、政府奖励等方式,支持生产业重点领域、项目的建设。调整完善生产业价格政策。
④完善生产业用地政策,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生产业用地政策,降低用地成本,将其用地价格与工业用地并轨。在编制、实施土地供应计划时,增加生产业用地比例。根据生产业的特点,对生产业强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利建设。明确支持物流、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的重点区域、项目、集聚区的建设,对相关企业优先保障土地供应。
⑤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创新制度环境。生产业最主要的价值增值源泉与最重要的投入就是知识与智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是发展生产业的客观要求。常州应加大对知识产权法庭的财政投入,增加对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通过财政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援助,降低维权成本。
2.2 培育常州高端生产业竞争优势
①扩展对外开放程度,吸引国外优质生产业企业移入常州。目前,常州甚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外资引入都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生产业对外资开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有序、稳妥地扩大开放生产业的是必然趋势。加大开放程度,引进优质国际生产企业,吸收先进管理理念与经验、市场运作模式、技术手段。提高常州生产业整体水平,也为常州装备制造业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②引才与育才相结合,完善激励机制和用人体系。努力把常州建设成人才高地,成为区域人力资源集聚中心,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人才特长的发挥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加快增设、完善生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着重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专业人才,力争改变常州生产业人才紧缺的窘境。鼓励高校等人才培育机构推行与生产业企业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提高现有生产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与管理能力。
③构建常州人才集聚优势,实行生态位分化,鼓励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构建常州人才集聚优势、口岸优势、大力发展以创新服务、金融信息服务、供应链服务、商务服务、教育服务等知识密集型生产业。加强对生产业的统筹规划,明确支持生产业的重点产业、领域、项目。注意强化不同区域生产业体系的特色,优化常州的生产业布局。政府应当通过政策聚焦,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降低生产业的发展风险和运营成本。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用”联盟研究开发服务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④促进常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扩大常州生产业产业辐射半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推动消除地区间的行政壁垒进程,与省市进行区域联动与合作;探索生产业跨区共享的发展模式,引导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的差异化和专业化分工,扩大常州生产产业辐射半径。
2.3 培育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联动发展路径
①促进常州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获得知识溢出。鼓励外资生产业企业与中资生产业企业、者制造业企业成立合资、合作的联合研发中心,鼓励中资企业通过借力实现产业转型。积极推动有条件的生产业企业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形成有竞争力的外包产业基地;建立支持生产业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利用本地机构对国内市场认知度的优势,与国外企业合作,进一步“引进来”。鼓励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建议对重大“联盟式”生产业外贸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与政策倾斜。
②支持第二三产业分离,促进生产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按照“选择试点、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原则,多渠道鼓励基本具备生产玻璃条件的制造企业先行先试,在挑战重组、改革改制中,剥离企业原来的内部服务功能,在税收、统计、土地、行政审批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根据企业的实际能力,将发展已初具规模大服务剥离,并给与绿色通道,在市场准入、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费用,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生产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
③鼓励本土生产也做强做大,向高端化方向发展。鼓励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本土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做强做大。鼓励生产业领域的本土企业不断进行挂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鼓励生产企业争创服务品牌,培育本土生产业龙头企业和高端服务品牌。鼓励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④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制造业和生产业协同水平。为提高制造业和生产业协同水平,使生产业高效地嵌入制造业价值链中,需要满足产品创新研究服务、创新成果交易、供应链前置管理、网上交易、现代物流应用集成的需求。通过建立各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技术信息、交易信息、物流信息、支付信息、认证信息交换与集成,支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相关服务系统与信息资源的综合集成与业务协同,为电子商务交易、现代物流过程优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提供支持。
⑤推动生产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根据国家《全国服务业标准2009-2013年发展规划》,对常州现代金融、物流、信息服务、房地产、软件与服务外包、互联网服务业、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通过照例推动重点发展领域的行业标准化进程,率先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主体的生产业标准体系,并在整个生产业产业进程中不断实践并完善这些行业标准。
3 结束语
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常州生产业保持了总体良好的运行态势,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效果,生产需求平稳增长,为全市社会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但无论是作为一个产业,还是作为投资环境,与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生产业的发展相比仍然有相当的差距。常州生产业发展滞后于常州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常州产业发展的“瓶颈”,对常州的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调研常州生产业发展的现状,剖析问题,探索升级路径,对于加速常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缩小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推进常州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一卉,刘腾飞,范茹婷.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江苏商论,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