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8 16:53: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德育的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陶行知一贯重视并主张师德教育。本文在研读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教师素质现状,提出当代教师应具备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视教育为国家兴亡的视角、教人求真的魄力、谦虚好学的品质、以身作则的作风、爱满天下的情操。
关键词:陶行知;教师;德育;素质
党的十报告在谈到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时,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就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借鉴,可以为现代教育改革和教师素质培养提供良策。
(一)教师要具备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陶先生将毕生精力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为了大众的幸福,他毅然放弃南高师教务主任的优厚待遇,投入到乡村教育的创办中,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曾搭帐篷、睡牛棚,当起了“挑粪校长”。办育才学校时更为艰苦,他经常过着所谓“老妈子”似的困苦生活。他曾多次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与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可谓天壤之别。但是,仍有少数教师不知满足,不踏踏实实从事教学工作,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兼职、创收上,这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办好教育,当今教师必须学习陶行知先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踏踏实实从事教学工作。
(二)教师要有视教育为国家兴亡的视角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能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是基于他对教育事业伟大意义的理解上。他曾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始终把教育事业看成是关系人民福祉、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大事”。他认为,乡村小学教师,尽管所从事的是“有许多人简直当他为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但此事关系劳苦农民的家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他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教育如此重要,然而如今,却有许多教师只是为教育而教育,而未将教育摆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不能认识到教育与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有害。当今教师应该有视教育为国家兴亡的视角,体会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三)教师须具备教人求真的魄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一名教育家对教育目标的至高要求。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教学生做人,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根本一坏,纵然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学生也不能只读书,其任务主要是学习做人的道理。那么在他看来,应做怎样的人呢?他要求学生做“在劳力上劳心的人”、“手脑并用的人”,做真善美合一的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与陶行知德育思想相悖,目前有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一味追求及格率、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当今教师应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四)教师要有谦虚好学的品质
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中说,“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要想让学生不断进步,教师首先要力求上进,在给学生一杯水前,让自己争取有一桶水。他对那些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教师提出了严肃的批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谈过的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另外,他指出,教师在谦虚好学的基础上,还应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时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教师要谨遵陶行知先生的教诲,谦虚好学,锐意进取,不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
(五)教师要有以身作则的作风
“师者,人之模范也”。陶行知先生曾说,“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还说“要人敬你,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另外,在他的著作里,也常出现“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勉勉人”、“自达达人”、“自化化人”等词语。他也一直以此为座右铭,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与陶行知先生不同的是,目前有少数教师忽略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的同时,自己却言语粗鲁、举止轻浮,不找寻自身原因,却在抱怨当今学生难教、难管。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素质,这些教师应当学习陶行知先生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增强自身道德水准,争取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六)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情操
“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陶行知先生曾多次这样说,这体现了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他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内心深处。” 因此他主张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教育甘愿付出一切。热爱学生,并非只爱好学生,而应该关爱全部学生,甚至突破学校门槛,去爱全天下的劳动人民,“爱人类中最多数却最不幸的中华民族”,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正体现了这一点。育才学校就是要把那些穷苦孩子中有特殊才能的加以培养而不致枯萎,哪怕是麻子、癞痢头和缺嘴。热爱学生,并不是要老师处处护着学生,也不是要老师光严格要求,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陶行知先生一贯反对体罚学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当今教师应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结合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师德要求,增进自身师德修养,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重温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感触颇深。他热爱教育、教人求真、谦虚好学、以身作则、爱满天下的优良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当今教师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结合十报告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著,方明等编.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著.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陶行知著,江苏省陶研会编.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一、实践和探索
1、创设优秀教师评审机制
制定高标准、多层次的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和评选标准。荣誉称号分为“青年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德育骨干)、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四个层级,各层逐级递进。不同层级的优秀教师有不同的评选标准。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都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学历职称、专业引领”。
具体评审工作分为“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培训、教学实践、专家评审、领导审核”等步骤。增强了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科学、公正的优秀教师评审机制。
2、开展优秀教师培养工作
由区“优教工程”办公室,制订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按照“自主发展、发展性评价、动态性、实践性”的原则,实施“华东师大网络教育远程培训、专家培训指导(主要指教学展示及研讨实践活动)、校本研修、培养对象自主研修”的培养模式。培养内容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通识、课题研究、实践、英语、信息技术及学员自主发展”等模块的内容。培养周期为五年。五年中,对培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培养。优秀教师要经历三次培养,两次荣誉称号认定。参加各模块学习且考核合格的教师,其培训学时可计入教师岗位培训学分。
3、建立优秀教师激励机制
为充分调动各级优秀教师积极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按照南汇区第二轮“优教工程”的实施意见,对于评上各级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实施奖励和政策倾斜。第一、发放月津贴。标准为:首席教师1000元/月,学科带头人600元/月,区学科/德育骨干教师400元/月,青年骨干教师300元/月。第二、优先为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领衔的全国级、市级科研课题提供课题研究专项经费。提供出版个人专著的资助。第三、优先推荐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市名师后备人选培养工程;优先提供出国培训及其它进修机会。
激励机制的建立在促进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开展优秀教师考核工作
为客观评价优秀教师取得的成果和发挥作用的程度,促进优秀教师不断成长,优教工程相关部门制定了优秀教师考核评分表,于2010年4月对获得各级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进行了考评。考评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内容涉及到师德表现、教育教学实绩、教育科研能力、发挥骨干作用等方面。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考核合格及以上者可继续申报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不合格者则取消优秀教师称号及相应的津贴。
二、取得的成效
优教工程自实施以来,经过不断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第一、通过实施优教工程,南汇地区已培养出一支由“青年骨干、骨干(德育骨干)、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四大层次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带动着南汇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推动着南汇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第二、优秀教师的评审,在同等条件下对农村学校作了适当倾斜,保证了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数量。因此,优秀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比例是相对均衡的。对农村优秀教师的政策倾斜和激励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村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激发了他们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对于优秀教师自身而言,优教工程为其创设了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提升了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增强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优秀教师的专业再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优教工程实施现状的反思
1、关于优秀教师的“评审”
评审工作首先建立在“个人申请、学校推荐”的基础上,再由专家作出评审。然而,由于政策规定:“学校首先要对申报对象进行评价,并把结果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此评价要作为评审的第一依据,”因此,对申报教师而言,本校的评价至关重要。而在这至关重要的环节中,校领导的赏识和主观意识就起了关键作用,增加了评选的主观性和偶然性。不可否认,大多数学校和领导都能够遵循相关的评选标准,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然而在某些学校的评选中,的确存在着“重关系轻人才”和“论资排辈”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评审的公平和公正性。
另一方面,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存在着重视语数英等传统主学科,忽视政史地生等小学科的功利教育思想。因此,在各校的优秀教师选拔中,必然也存在学科歧视现象,小学科优秀教师难最终难以在评选中脱颖而出。
2、关于优秀教师的“管理和使用”
优秀教师队伍建设中,评审工作的确重要,而加强优秀教师的“评后管理和使用”更为至关重要。事实上,在评选出优秀教师并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之后,相关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未能对优秀教师进行有效地追踪指导和后续管理,对于如何“科学合理管理使用优秀教师”上下还缺乏一定的沟通协作,未能共同搭建起优秀教师发挥辐射示范作用的平台。总体而言,优秀教师在校内、区内辐射和示范作用的发挥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3、关于优秀教师考核
严格的考核和淘汰是实现优秀教师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第二轮优教工程实施于2006年,相关部门于2010年4月对各层级优秀教师进行了考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考评合格者可继续申报优秀教师称号,不合格者则自动淘汰。这样一种滚动培养,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为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笔者认为:在若干年的聘期内只考核一次,周期相对较长,不利于及时发挥考核的导向和调节功能。且一次不合格就淘汰,未能给对方一个反思、调整、提高的机会,不利于优秀教师的良性成长。
4、关于优秀教师的激励
对于获得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区教育局给予了相关奖励。奖励方式主要集中在物质津贴上。虽然还涉及其他奖励方式,但它们的惠及面极小。绝大多数优秀教师并没有从中受益。笔者认为:一套完整的激励措施,应该是区级和校级层面相结合,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如只侧重物质奖励,忽视精神层面的激励,将会增加优秀教师参评的功利性思想,不利于优秀教师的专业理想和信念等内源力的提升。
四、进一步改善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优秀教师选拔和评审方法
当前,有学者提出:应侧重于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测量评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保证在人选问题上的客观、公正性。即:以鉴定制逐步取代骨干教师的选拔制,把真正能够成为“骨干教师”的教师遴选出来加以培养。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美国建立的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简称NBPTS,其主要功能就是为“一个优秀教师应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确定严格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为达到优秀教师标准的教师颁发全国通用的优秀教师专业资格证书),NBPTS实施非常严格的“全美优秀教师专业资格认证机制和认证程序”,其严谨科学、公平公正的工作方法和作风值得我们借鉴。
2、加强优秀教师的评后管理使用工作
笔者认为,加强优秀教师的评后管理,积极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和与基层学校应形成合力,分工协作,对优秀教师加强过程性管理和追踪指导,积极搭建优秀教师发挥作用的平台。在管理体制上,可建立优秀教师“校用区管”的体制,教育根据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调配优秀教师或让其承担一定的职责义务,如:支教、开展课程培训、参与区级课题等。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对学校而言,可组织优秀教师团队,发挥团队在学校的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对优秀教师而言,应树立内在的专业理想和追求,进一步提高骨干示范和辐射意识,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健全优秀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
考核工作可以把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即:不仅对优秀教师进行聘期内的考核(三年考核一次),还对之进行年度考核。年度考核每年一次,分别占30%的权重,考核为不合格的给予警告;第三年进行聘期考核,占40%权重。如果三次考核的平均值未达到合格要求的,取消骨干教师资格和相关待遇。对于综合考核合格及或优秀的教师,可采取区级和校级层面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措施。在发放津贴的基础上,增加“弹性工作制、吸纳优秀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教职工大会上进行表扬”等精神激励。这样既提高了骨干教师的实际生活质量,又从一定层面上满足了教师受尊重、受重视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优秀教师发挥作用的积极性,推动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的稳步前进。
总得来说,优教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无论怎样,作为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优教工程的实施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新世纪的教育者,我们应该立足于现实,在不断地探索中总结和汲取成功的经验,同时深入反思工作的不足之处,这样我们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摘 要:在当今教育工作中,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的师德应该首先加以提升。根据国家教育的相关政策,要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离不开教师师德教育的培养和提升,积极推进教师师德就成了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觉悟; 道德规范; 世界观; 心态
国之发展,教育先行;教育优劣,师德为重。一个国家的发展首要的就是教育,教育好了,我们的人民大众才能分清好坏,明断是非,冥思己过,择优仿效,严于律己,奋发向上。王国维曾说过:“有知识而无道德者,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人物也。夫人之生也,为动作也,非知识也,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 梁启超:“师范也者,学子之根核也。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也”,从古至今,我们足以可见师德的重要性,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下,师德建设已成为了每个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成为了教育领域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深刻挖掘师德的内涵,精心培养师德的形成,将师德应用到我们的实践之中,去广泛发扬师德的效能,不断为国家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和整个社会的奋发图强和繁荣昌盛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关于教师师德的教育与培养下面简要阐述如下:
一、教师要努力做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与提高
一个教师师德觉悟的提高,离不开自身的知识。具备比较远播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没有深厚的文化理论知识,就不可能全面、深刻、科学地去认识人类社会,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处理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更不可能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存在。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生任务就是要学得知识。教与学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教师永远都是处在教授知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当中,做好这一点,教师首当其冲的不可避免要有渊博深厚的知识功底。只有不断深化自己的知识内涵,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教师才会对学生有内容可授,有道理去可讲。教师应该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包括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体音美等学科的知识和一些相应的基本技能,如写作、计算、唱歌、绘画、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技能技巧,教师获得了这些广泛的知识才能获得全面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手段和才能。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教师才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也是教师师德规范当中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去完成自己的教学使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标,才能完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任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作为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世界观,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也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人生观是唯一正确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是人生观的精辟概括,也是它的核心、灵魂和基本特征。从根本上说,一个教师是否有高尚的社会主义师德觉悟,是以他具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指导的。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也对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冲击,给教育事业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人民教师要力守岗位,抵御不良诱惑,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观念。坚决抵制创收补课、热心下海、唯利是图、结交权贵等不良习气。认真工作,坚守岗位,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一个教师只有具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坚定不移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事业并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就会自觉地把人民教育事业放在首位,自觉地把实现个人生命的意义,实现自身的价值紧紧地放到教育事业当中去,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培养好学生,把无私地奉献教育事业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只有具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才会甘愿默默无闻地、义无反顾地、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矢志于教育,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教育事业努力和奋斗终身。
三、教师要做到以师德为重,认真学习教师的道德规范与要求
当今好多师德欠缺的教师做事常常是违背师德要求,但这其中好多情况并不是出于教师的有意而为之,他们常常不是故意的,而是他们没有认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师德基本知识,缺乏对师德规范和要求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没有清楚地明白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必要性。教师师德的规范和要求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他是一个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我们教师只有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深刻理解,认真学习师德规范和要求,才能做到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自己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
四、无论在何时何地,教师都要保持健康良好的积极心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的状态最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教师是思想的领路人,要有一种平和大度的心态,巧妙运用教育机制,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学会宽容,为人要大量大度,不可以斤斤计较,要学会善待别人,包括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宽容学生,学生对你的宽容和理解会以更大的积极进取来回报。与同事要和睦相处,互学共助,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论是经验丰厚的老教师,还是刚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他们身上都或多多少地具有着独特的优势之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他们的精华之处来为我所用,切不可以歧视,蔑视的眼光去盛气凌人、唯我独尊。还有就是与领导要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关怀。教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圆满完成学校交与的教学任务,因此离不开的就是按照校领导的分配去踏实工作,在工作上任务的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教师之间的任务分配等等肯定会存在着些许的差别与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宽大的胸襟去看待,尊重领导的旨意,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心,少一分嫉妒和攀比。最后就是教师与学生要做到民主平等。教师教学时硬挨放下权威身份,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接受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要以合作者的身份携手步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我们的工作,为了我们的健康,让我们保持健康的心态。只有健康的心态才能为我们的工作增添无限生机和乐趣。
总之,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关于师德教育教学的指导精神,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为人师、行为人范”为准则,重视师德教育,强化师德培养,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德、智、体、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统领着整个学校教育。它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
2、德育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现代社会公民,做到遵纪守法、爱国明礼,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文章屋网 )
理论和现实总有差距,由于各种原因,身居一线的教师往往在教给学生知识时,常常会陷入学生不好管理、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窘境。不是吗?身为一名教师,我时常会看到或听到某位教师不厌其烦地教育某个不听话的学生,更严重的会花费自己或学生半天或整天的时间;也常会看到某位教师因为学生学不会某个知识点而大为恼火,毫不留情地批评学生。这时候,教师早已把为师的意义置之脑后了。
其实,换个角度想,我们都曾是孩子,也知道孩子的天性如此,为纪律问题耗费大把的时间实在没有必要。对于作业中的错误发火更没有必要,谁能保证自己学习新知识就能一下子全学会呢?何况任何人学习新知识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即使全班就剩下一个人不会,那也是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优势会有很大差距,有的同学语、数、英成绩不好,或许在其他方面会是一个天才。
我们作为教师,要时刻牢记教育的意义所在,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学科,而要透过自己所教学科教会学生做人。雷夫老师曾一再强调,塑造人格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我们往往发现,当只是一味地教授知识时,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目标与追求时,学生的成绩反而会好起来。
记得我在小学时遇到一位“很负责任”的老师,无论课上课间,甚至是午休时间,她都会来到教室,催促我们做数学题。当时,我们在校时间几乎没有休息,只要有时间就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数学题。这样的结果导致了班里很多同学对数学学科深感厌恶,这一境况甚至影响到中学。到了中学,我遇到的语文、数学老师却不是那么在意成绩,他们会和我们聊很多生活、做人的问题,聊很多学语文、数学的意义、作用。渐渐地,我们都爱上这两门课程。
现在回想起来,教过我的很多教师都是很负责任的,但遗憾的是对知识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人格的塑造,这导致了我们虽然知道很多知识,但对未来、对生活总显得没有信心,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不知道该怎样与人相处,不懂得怎样正确看待自己。我们就像一个装满了书籍的大书柜,在心里虽然装载了很多知识,但我们却不会对待自己的生命。
我们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目标,就不必那么急功近利,就会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平心静气地和他分析问题所在,还会告诉他不要急躁与担忧。我们还会关注到学生是否该休息了,是否身体不舒服,是否家里有种种事情在让他分心。我们更会把学生看作(本应这样看的)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和他们讨论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适合他们。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理念;考试评价
素质教育一直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并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得到体现。“素质教育”一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我国出现,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是来自于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其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指引下提出的,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影响素质教育的若干因素中,教师素质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教师素质中最具有导向的素质构成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内在动力。只有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才可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目的观:重分数到重发展;重统一到重个性。过去的应试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的是让学生顺利地通过考试以获得更高的分数,分数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追求。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校教学完全围绕考试内容组织教学,轻视“德育”、“体育”、“美育”等相关学科,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化。素质教育并非不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不把高分数作为唯一目标。较之高分数,素质教育更强调教育应着眼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发展,重视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知识与态度和能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唯有如此,个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才可能实现。此外,素质教育虽然着眼于学生基础素质的提高,但并不是各方面素质的平均发展,不意味着教育目的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素质教育强调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统一的教育目的的要求之下根据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素质教育并不排斥人的个性化发展,相反,素质教育倡导人的个性化发展。
(二)学生观:重教师到重学生,重优生到重全体。学生观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学生地位的认知。素质教育与过去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应试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价值导向的,主要看重的是学生社会知识的获得及社会谋生技能的形成,在教学时更关注学生系统知识的获得。而教师因其在知识和社会经验上的优势成为课堂中绝对的权威,学生则沦为“倾听者”,教育地位相对被动。素质教育则认为,教育的重心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人,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因为学生个人才是学习的内因,教师作为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学生个人这个内因才能产生效用,所以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主体应从教师转向学生,真正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逾矩不包办。从学生对象看,应试教育强调学生不断获得更高的分数,好了可以更好,典型属于精英主义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关注的教育对象必然是少数成绩优秀学生,对于成绩一般或学习困难学生,教师可能会选择性忽视甚至敌视。在不断追求高分数的过程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素质教育则坚持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提升,教育具有全民性。教师不关注课堂中的某一部分学生,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发展。
(三)教学观:重知识到重能力,重灌输到重启发。在传统考试制度中,考试内容主要是知识。为了通过考试,教师在教学中会重视知识教学,甚至把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教师要认识到,知识虽然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并非知识越多能力就自然越强,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拥有更强的能力可以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以强制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其与众不同的质疑保持理解,“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独立性、批判性,努力运用对话、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观:重单一到重多元,重结果到重过程。在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分数成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也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并以此把学生区分为不同等级。这样单一的评价制度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综合评价”的改革目标,并制定配套政策《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其明确规定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版块。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多元评价标准,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品德、身心健康、审美等多方面作出评价。评价标准的变化要求教师的评价重心要随之发生调整,不能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情绪情感的变化。教师应学会用鼓励和欣赏的态度面对学生每一次哪怕是细微的进步。
二、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教育观念培养策略
(一)细化教育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素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从1999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到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再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我国一直在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都为素质教育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供了时间和政策支持。但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现有的教育政策进行细化、具体化,让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改革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二)师范教育调整培养目标,重视师范生科学教育理念的培养。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大学四年是教师专业理想和教育理念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获得的知识会成为未来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而这一时期形成的教育理念则会对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在就业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部分师范院校非常重视训练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却轻视对其教育理念的培养,这样的教师注定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因为教育理念是会指导教育行为的,如果教育理念有偏差,教学行为就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理念做指引,教学行为就会缺失方向,教育理想很难形成。因此,师范教育应该调整培养目标,除了关注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外,更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认同科学的教育理念。
(三)职后继续培训,建立互动式培训系统。师范教育为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基础,而职后继续培训则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深化教育理念。理念的深化建立在对相关教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我国现有的师范类课程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学论与教学法等相关领域。对于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来说,这只是打下了基础,还需要在职后继续学习,了解更多关于教育生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从而为科学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知识基础。因此,职后培训应当扩大学习范围。同时,为了增强培训效果,内化素质教育理念,培训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互动式培训方法,帮助教师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教育行为,学会教学反思,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四)社会配合宣传,形成社会舆论。教育观念产生于各种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外因是内因发挥作用的保障。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形成素质教育的整体氛围:新闻媒体始终将素质教育作为积极导向;家长、学校管理者、社会各界都要认同和支持素质教育,共同创造素质教育社会环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社会各界都要大力宣扬……潜移默化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带动内因,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
(五)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建立素质教育的教师评价体系。过去的教师评价一切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导向,甚至教师的个人利益完全与分数和升学率挂钩,这直接挫伤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必须改革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核心的教师考评体系,转变为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个人提高为重心的考评内容上。只有评价制度改革了,教师才愿意认同素质教育,才可能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保平.创新文化育人机制引领学生成长成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7.
关键词:学前教育 免费 男幼师生
中图分类号:G65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64-02
一、免费男幼师生教育政策的背景综述
学前教育是关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阶段,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被定义为“奠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但是不容回避的是,目前幼儿园中男教师的严重匮乏正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男幼师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具有女幼师所不具备的优势,他们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平等的两性观念,培养幼儿刚毅和勇敢的品质,对于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男性青年基本不报考幼儿师范,地方招聘幼儿教师总是鲜有男教师应聘,从而导致幼儿园师资队伍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许多大城市公办幼儿园长期无男教师,逞论偏远地区的私立幼儿园。许多有识之士愈加认识到,学前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的生态平衡关系到民族素质、国家未来,因此要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培养与选聘优秀男幼师充实到幼儿园任教。
为鼓励优秀男生当幼儿教师,创新幼儿园男教师的培养机制,切实解决长期困扰幼儿园的师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2010年江苏省率先在国内试点男幼师生免费教育工作,以解决省内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当年从全省的初级中学中招收培养300名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男生(简称免费男幼师生,下同),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每所幼儿园拥有至少一名男教师。这些免费男幼师生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一体化机制,参加提前批次录取,入学前与录取学校和生源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不低于五年,免费男幼师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后回生源所在省辖市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公办幼儿园任教,确保有编有岗。
由此可见,江苏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对师资队伍的培养,而对于承担培养任务的三所幼儿师范学校来说,能否使免费男幼师生在校期间得到健康全面地发展不仅关系到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决策的成败得失也关系到未来省内幼儿园教育生态失衡现状的改变,因此如何做好免费男幼师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必然成为幼儿师范院校德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二、免费男幼师生群体存在的特点及问题
接到免费男幼师生的培养任务以后,三所省内的幼儿师范院校积极贯彻落实这一利国利民的教育政策,围绕培养和造就优秀男幼儿教师的目标,结合本校实际,精心制定培养方案,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给免费男幼师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特殊待遇”,同时也建立了必要的免费男幼师生的激励机制、淘汰机制,以保证未来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以徐州幼师为例:为免费男幼师生精心开展专项入学教育活动;制定培养方案,安排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老师给免费师范生上课;加强技能技巧的专项训练;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免费生的健康成长。就免费男幼师生群体而言,入学分数高、文化功底牢、基本素质好、生源的质量优,成为这一群体甫一亮相最闪亮的标签。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免费男幼师生政策实施以来,在部分学生身上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学习动力不足,求学动机有待于进一步端正。
江苏省对免费男幼师生实行特殊的政策保障,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使他们感觉不到经济负担,此外省辖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落实免费男幼师生的教师岗位,确保有编有岗,使他们再无就压压力。绝大部分免费男幼师生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义务与责任,但是由于衣食无忧,就业保底,学业过关即可再加之十五、六岁的他们初中毕业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使一些免费男幼师生身上存在盲目和消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在《江苏省免费师范生(高等幼儿师范男生)培养就业协议书》中明确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生源所在省辖市,由市教育局负责安排到公办幼儿园任教,免费师范生在毕业前不得参加“专转本”等学习,在协议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专升本学习。据此,有些免费男幼师生认为“不能参加‘专转本’学习,意味着没有升学压力,学习缺乏动力”,这种学习状态的动力缺失,分配方向的确定无疑,毕业后工作环境的相对稳定都使他们缺乏对人生职业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学业上容易养成得过且过、六十分万岁的惰性,再无初中时求学上进的内驱力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这无疑成为摆在免费男幼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2.心理状况复杂,合理的减压机制有待于完善
免费男幼师生与其他幼师生相比,在入学方式、学习发展目标、培养观念、就业去向和方式等方面都有政策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契约性,刚刚走进校园的免费男幼师生们因为成绩优异,食宿免费,就业保底,在外人看来他们身上笼罩着一层幸运的光环,部分免费男幼师生因此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但随着课程进度的深入,艺术课的要求的提高,使得他们在技能技巧课上与女生和有一定功底的非免费男生相比存在的差异逐渐显现,如果不能采取措施勇敢面对、及时弥补,相反笼罩在免费生的光环下自我陶醉的话,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而最终面对现实时,他们原有的自信满满不但消失的无影无踪,反而容易走向自卑的心理极端,非常不利于免费男幼师生的健康成长。
还有部分免费男幼师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是因为家庭贫困,无法承担上高中、读大学的相关费用,因而中考时选择报考免费男生来减轻家庭的压力,这种家庭贫困导致的权益选择和中考时成绩优异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会使初入校园的免费男幼师生心理状态时而极度自卑时而极度自负,在重视艺术课学习的幼师校园中,他们会更加自卑,羞于自我表达,放弃各种锻炼自己的机会,久而久之成为学校的弱势群体,被大家遗忘在偏僻的角落。此外,还有部分免费男幼师生存在着对专业选择的困惑和未来前途的担忧,担心将来到基层幼儿园和落后地区任教,工资待遇水平不高,自身的抱负无法施展,由此产生了得过且过的心理状态。
3.权利义务失衡,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亟待形成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省财政每年为每位免费男幼师生提供1万元的资助。而毕业后,这些学生也要履行免费师范生的义务:毕业后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不少于五年。大部分免费男幼师生也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然而,部分学生过多地关注“免费”的权利,而忽视要履行的“义务”,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做好将来承担学前教育工作的思想准备,时而流露出不愿遵守协议的念头,这种只愿意享受免费权利不愿意承担相应义务的问题,暴露出了一些学生诚信观念和法治意识的淡薄。有些学生担心免费生服务期的相关规定会限制自己的学习深造,与其他升入高中将来进入大学的初中同学相比,他们有时会觉得得不偿失,后悔自己的选择。
三、积极探索免费男幼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1.政府强化责任,进一步完善免费生各项相关配套措施
加强幼儿园男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宣传、培养、培训、管理、待遇等一系列的关键环节,需要从政府的层面跟进配套设施。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调整社会各界对男幼师的认识,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和队伍的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之一,让幼儿教师职业得到从业者内心的悦纳和价值的认同,让幼儿教师获得合理的回报和福利保障,规划出每一个从教者对职业发展的清晰脉络。同时要进一步改革男幼师生的免费教育制度,进一步细化各项具体的制度安排,确立全面系统的问责机制、淘汰退出机制和资金保障、监督机制,真正把解决免费男幼师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确保这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只有在政府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辅助,对幼儿男教师真正实现情感留人、待遇引人、事业迷人,才会吸引更多的优秀男青年走进幼儿园成为一名终身致力于幼教事业发展的教育工作者。
2.学校开展活动,多一些对免费男幼师生的人文关怀
针对免费男幼师生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采取扬长补短的相关措施,充分发挥他们文化课的优势和逻辑思维上的特长,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逐步渗透职业理想教育、感恩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渗透职业理想教育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也包含对事业成就的追求,江苏省实施学前教育男师范生免费教育,希望吸引的是具有爱心、喜欢儿童、热爱教育的有志男青年,而不是那些仅仅把读免费师范当做权宜之计和职业跳板的人,部分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归根到底是没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对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失。学校要通过举办名师和优秀教师的事迹报告会、尊师重教政策报告会、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使免费男幼师生明确学前教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江苏省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战略意义、幼儿教师的历史使命和重大作用,从而引领他们在学前教育事业中不断前行。
(2)开展感恩诚信教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免费男幼师生的感恩教育中,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举办专题讲座,挖掘和大力宣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用先进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免费师范生,让有感恩之心的人讲感恩,让同龄人讲感恩,使免费男幼师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还可以邀请知名的道德模范宣讲先进事迹,积极挖掘本校出现的学生先进模范人物,开展“道德之星”、“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等评选活动,引导免费男幼师生把学会感恩作为改造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让其感受到道德模范就在身边,产生对道德的认同心理和情感。
同时,通过营造诚信氛围、开展主题宣讲和介绍法规政策等多种方法,加强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幼儿师范学校五年以至今后更长的时间里,始终能够持有“教育是光荣的事业,献身教育我无怨无悔”的认识,信守承诺,献身教育。也可以让免费师范生联合签署一份信守“免费师范生协议”的承诺书,通过书面形式对其予以警示、教育和约束。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对免费男幼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不仅生活学习上要关怀备至,心理健康上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要根据其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在环境适应、课堂学习、社会交往、职业规划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学校要建立心理档案,跟踪关注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教育和引导他们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健康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师加强正面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教师要了解免费男幼师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对于这一群体中存在的错误想法和不良情绪要进行适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引领学生学会平衡文化课学习和专业课训练之间的关系,提升其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同时推进免费男幼师生校际间的交流,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明确师范生的免费教育不是无条件的免费,它是以就业的承诺和协议为基础的。免费男幼师生应该信守承诺,在五年的学习之后,主动回到签约地工作。如果免费师范生只强调自己享有的权利,忽视或不愿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学校应启动相关退出与问责机制,这势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损害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教师应该对免费师范生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在以后的教学教育实践中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陈厚云, 方明.美国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01, (2)
[2]江娇. 江苏教育厅解读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政策[N].江苏教育报. 2010-05-20(3)
[3]傅文第. 谈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及主要方法[J].黑龙江教育, 2001, (Z2)
[4]葛春娱. 大学生感恩教育思索[J].文教资料, 2011, (2)
[5]庞明珍.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和途径[J].当代经济, 2008, (11)
[6]高平.献身党的教育事业 我无怨无悔[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1, (7)
【关键词】素质教育;化学教师;研究型
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教育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中央到地方学校面对的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新的形式下,教师的传统地位、角色、知识、能力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一、对素质教育思想的培养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因而,在实践中各行其事,有违于素质教育的初衷。素质教育不单纯是一个口号,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成广兴主编的《化学教学概论》认为: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发扬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充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该书还归结出素质教育的7个特征:根本性,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潜能,进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全面性(整体性),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基础性,即基础素质教育,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好准备,为逐步提高国民素质打好基础;发展性,中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基础素质,而基础素质又为今后的专项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差异性,适应个性发展,人与人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区别,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区别,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这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时代性、超前性、开放性,现代社会没有永恒不变的素质内容和水准,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不但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还必须从教育的本身的特征使之具有超前性和开放性,吸纳百川,交流合作,这是时代的要求[1]。
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接受普通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是不够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才是一个人素质的完美组合。化学教育肩负着对基础教育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责任,也肩负着对职业教育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责任。新职业能力观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它把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构件。新职业能力观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2]。
二、素质教育中的化学教师
教师素质,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景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教师要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的相互关系,做到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从“深”和“广”两个方面来丰富自已的专业知识。“深”就是要求教师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广”就是要教一知百,对于相邻知识广泛涉猎。教师具有了广博而精深的文化专业知识,才能把教材内容讲活,激发学生兴趣,扩展学生的认识视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的能力素质由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内容组成。一个成功的化学教师除精通所教学科知识外,还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向导,不仅教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反之,一个化学教师若只知道讲授精彩动听,实验却笨手笨脚,甚至操作失败,学生对其亦是另眼相看的。那种在我们教师中长期积存的重理论轻实践,善动脑拙动手的观念必须抛弃,而善动脑又巧动手的教师才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综观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的化学教师,我们将其归结为基本型、技能型(经验型)、研究型三种:
1.基本型化学教师,他们基本上能运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授课,能完成教学任务,但不注意平时的经验积累,不注重检讨得失,经验积累不多,个人教学特色不明显。他们若能认真检讨教学,总结经验,在教学的某一领域有所建树,有自己的特色,即可转变为技能型的化学教师。
2.技能型的化学教师,他们经历了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部分优秀者还从经验的积淀中升华出个人的风格。可以说,这类教师在应试教育中得心应手,但在素质教育中,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却表现得难以适应。他们除思想上跟不上世界教育潮流外,思维的定势使得这类教师无法将自己的优势迁移到课改中去。
3.研究型的化学教师,他们是当代教育界的追求。研究型的化学教师对教育理论有较广泛的研究,对各流派理论进行比较,还能根据所处的教学环境、教育对象及管理水平等诸方面的要素运用新理论去进行分析,找出可行性要素,避免不确定性要素,调整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充实。研究型的化学教师,重视实验的作用。新课改下,教育理念已从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而化学实验恰巧提供了研究化学问题的某一过程。想方设法做演示实验,带动学生参与实验,从中帮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体验研究的乐趣。
三、研究型化学教师的培养
教师的培养分两个大的阶段,一是职前教育阶段,另一是职后教育阶段。职前培养的任务通常只按基本型的教师要求去培养。在我国,学科本位十分突出,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见习、实习等教育实践课程时间短,所以师范毕业生在工作中磨合期一般要三到五年,时间比较长。而欧洲国家的师范生见习,实习期则是我国的若干倍,实习学校固定,有专人指导,(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84页)能独立授课,师范生毕业后即可胜任教学。在教师专业化的呼声中,在新的一轮课题改革的理念下,师范教育的改革,恐怕也不能置之度外。王祖浩、刘知新于1987年的研究表明,化学教学质量由教师质量(占0.4128)和学生质量(占0.5872)两项构成。在化学教师质量中,教学态度占0.2264(其中责任心占态度的0.75,情感占0.25);教师素质占0.2876(其中语言表达占0.5,板书占0.3,实验操作占0.2);学科专业知识占0.2535[3]。今天,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教育的投入加大,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上述因素的权重会有改变,但变化不会很大。化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应该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并延续到毕业,从单一技能到技能的综合,从一般到强化,始终突出师范性,教育学、心理学早开设,有利于素质的形成。
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是贯彻让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化学教师从基本型转变为研究型的重要环节。教师自身的需求各不相同,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可以采用一刀切的做法。使教师在学习中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各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管理体制中,应积极创造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的客观环境,积极为教师提供进修、参与科研的机会和途径。这样,教师的积极性才会持久,知识才会不断补充、更新,才会由“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其经验才会更快的升华为理性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成广兴.化学教学概论[M].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