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8 16:53: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有目共睹,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阅读的地位会愈发突出,对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要求更高。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方向予以特别的重视,使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悟,在感悟中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促使两者在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进中发展,以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强力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高段阅读现状剖析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着小学语文教学的空间,久而久之的“填鸭式”灌输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定式思维,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早已有之,但事实却在行动上常态搁置,学生的不求甚解、死记硬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催生和创新能力的强化造成严重掣肘。新课改的春风劲吹,一些教师积极借力新课改理念,在更新教学模式和优化教学手段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放在了突出地位,但由于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知识视野狭隘,自主学习能力举步维艰,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语文综合素养较低。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盲目滥用,也使得阅读教学指向性不强,缺乏特定的发展指针。信息技术的发展本可以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臂之力,但因为多媒体运用科学性、合理性欠缺,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关注学生的领悟和感受,学生习惯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情感抒发,并依此进行恰如其分的想象。这一心路体验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画面拼接来展现,生动直观的画面尽管丰富多彩,却无法代替学生的有声阅读,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寻求更为多元化的途径来实现。
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路径
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契机,彻底根除传统教学毒瘤,创设教师主导性强、学生主体作用充分释放的新型课堂场景,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同时,教师应深谙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施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布局,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凸显阅读的基础性地位。
1.边读边画,即阅读的同时,勾画重点词句,通过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学生对重点词句的勾画在渗透自己理解的同时,适当植入个人情感释放,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心理共鸣,对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味其中内涵深意起着重要作用。
2.边读边思,即根据创设的问题进行精读,边读边思考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中加深感悟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审慎考量,精心创设一些与文章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问题,增强学生思考的目的性。
3.边读边“激”情,使学生在阅读中掺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思想打通衔接的通道。读书是一种高超境界,只有作者对文章的深刻意境做到心领神会时,才有可能在阅读中迸射出强烈的情感抒发,与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释放不期而合,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彼此结合、穿行,形成强劲的互动,开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双剑合一的局面,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注入新动力。学生的日常阅读不能仅仅限于书本,而应该像蜜蜂采蜜一样专采“百家长”,主动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为了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教师在主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时,以学生喜爱为基本标准,选取一些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且与教学紧密相关的读物,使之真正形成对书本阅读的强势互补。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提升语文学习效果重要的切入点。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必须将阅读作为重中之重,放在全局中去考量,并不断寻求阅读教学的多元化方法,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兴趣,走近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达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文内容。
二、把握课文特点,围绕文本展开阅读
不论是阅读教学最初的切入,还是渐进的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师都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和机动的引导,以便学生的阅读学习既能有所侧重,又能把握文章特色,以此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譬如,《秋天的雨》(三年级上册),文后也有一个关键句子――“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找到这个关键句子是相对较为容易的,但是,仅仅找出这个句子却还远远不够,因为“丰收、欢乐”常见而又空泛,它们虽然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概括,但对于能够丰富和阐释“丰收、欢乐”的内涵从而给予读者以文学的审美愉悦却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文学作品的文本所提供给读者的,除了文字本身的典雅、华丽、质朴等等风格所引起的触动之外,更有一种具体、丰富可感的意象,而“丰收、欢乐”等字眼则枯燥有余、鲜活不足。于是,教师则必须结合文本中的其他段落,寻找源于文本自身的对于“丰收、欢乐”的注释――那五彩缤纷的颜色、那沁人心脾的味道、那秋雨过后的变迁。逐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三、尊重个人感受,鼓励自我解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走出课内,引领孩子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从课内走出来,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我校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1 积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不断发展智力的认知过程。教学时,教师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更不应该制定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设计,折腾学生,造成低效的教学,浪费时间。要认真研读文本,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识规律,科学处理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利于启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学习和探究的阅读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在自主的质疑和释疑中感悟知识,体会和总结阅读的方法。有的课文可以就内容特点做变式整合引读设计。有的课文在文中或文末就有明确的中心句或中心段,它集中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这类课文可以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或中心段做有效的教学设计。按课文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先引领学生抓住中心句,用“切入式”、“逆推式”的方法,设计带领学生直奔重点段进行阅读。达到直奔中心,调动学生注意力,把握学生思维力最旺盛的时机进行课文的阅读讲解。
2 优化阅读方法
2.1 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 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 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充气雨衣》和《画风》两课都能很好制作课件,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生动有趣。《充气雨衣》的教学老师播放雨衣的制作过程的影视,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的相关片段,找出“动作的词”,然后交流,在找出动词的对话交流之后训练说话:用“先——再——然后——最后”说“有条理、完整、具体”的话,这样能很好地训练语言。在最后播放的课件:《看小小透明胶》的视频,之后老师边演示,学生边注意感受动作的词,并填空。这里的课件引导也是能很好地把制作雨衣的先后过程观察清楚,把动词说准。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分析研究
阅读活动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许多初中生阅读量不足,导致语文学习活动中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影响了语文学习整体成效的提高,所以要强化对学生的阅读活动指导,特别是要融合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活动,形成资源的聚合效应,对语文教学工作产生支撑和推动作用。我结合语文教学需求开展了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下面做简要分析。
一、高度重视阅读活动,将其纳入语文教学体系之中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对阅读活动具有明确的要求,阅读是学生认知世界、对话文本、启迪思想和陶冶情操的重要路径,学生要通过一定数量的深入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文字基础,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实现这样的目标,局限于课内阅读显然不够,必须要拓展课外阅读的空间,并结合语文课程改革、校本课程运用等,在语文教学体系中体现阅读板块。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推动阅读课程的融入,首先将课外阅读与语文课程设置结合起来,在编制年度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时,专门设置有“课外阅读研究”项目,对一学年以及一学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专门的编制安排,使课外阅读活动能够步入常规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其次在课时安排上进行妥善处理,虽然初中语文教学的课时是固定的,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改变,但是学生在校学习与自由活动的时间还有较大的可开发空间,无论是中午还是下午的活动课时间,开辟出一部分用于课外阅读是切实可行的。我在具体的操作中,将课外阅读活动和语文整体教学设计进行融合,紧贴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每周确定两个下午作为阅读指导课,保证课外阅读活动以及指导的正常开展。另外在语文早读课的综合利用上,我也想方设法穿插阅读活动,既要能够保证学生的朗读背诵时间,同时也安排了阅读方面的指导,将课外阅读活动与语文教学体系紧密结合。将课外阅读活动纳入到语文教学体系之中,最大的优势在于保持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常态化与规范化,能够与语文日常教学实现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避免课外阅读活动的碎片化。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发现,课外阅读只有融入语文整体教学体系,才能够体现对语文教学支撑作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发挥更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教学改革成果利用的显著效用。
二、强调课外阅读要求,保证学生阅读活动的高质量
课外阅读活动之所以管理难,主要在于“课外”这一方面,教师无法在有效视野之内组织学生进行全部的课外阅读活动,这就导致课外阅读活动有可能如同脱缰的野马无法驾驭,要么有的学生偷工减料,要么有的阅读内容良莠不齐,反而产生了制约作用。我在教学中运用课内指导和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对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要求,始终掌控整个阅读活动。首先,在阅读的内容与方向上严格要求,尤其要重视的是保证进入学生阅读范围的必须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刊物,质量低下的书籍要清除出去,和青少年成长成才关联不大的书籍也要严格控制,因为初中生可以自主支配的阅读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必须要保证阅读的指向性,利用有限的时间去阅读最值得阅读的内容。阅读的量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不同年级阶段所要求阅读的数量是有差异的,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相对阅读量少一些,以60万字比较合适,初二则安排为80万字,初三的学生每学期阅读量要达到50万字,通过数量的规定、范围的圈定,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能够具有明确的目标,并通过制定阅读计划等方式落实到具体学习活动中。在阅读指导方面,我重在通过平时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积累积淀技巧。在早读课进行阅读指导,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准确阅读理解,迅速抓住文学作品的精髓精华,经常通过投影一段文字和学生共同阅读理解的方式,将阅读理解的技巧蕴含在指导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在活动课上则侧重于进行一些摘记的展示、心得的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在阅读积累以及分析理解方面的能力。实践证明,高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决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强化平时的技巧指导,始终将线攥在教师的手中,通过课内指导影响和带动课外阅读,真正提升阅读的成效。
三、注重阅读学以致用,从阅读之中积累和汲取精华
课外阅读活动对语文教学的支撑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达到积累词汇、提高理解能力的效果,二是达到掌握写作技巧的效果。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活动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不仅可以阅读较多的数量,并且阅读的范围和时间安排也较为自主,所以应当充分放大课外阅读的作用,引导和带领学生快速、高效、深入地开展阅读,既要汲取文学作品的精华提高写作技巧,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我要求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全身心投入,所阅读的书籍都是有阅读价值的,因此阅读更要深入。阅读过程中细细咀嚼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品鉴用词的精湛,感悟写法的独特,从中还要对好的语句段落进行记录,鼓励学生自己准备摘记本或者读书笔记,经常性开展阅读积累活动,通过这样的积累逐步实现提高自己语文基础的目标。其次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讲究技巧方法,不能简单地一读了之,要学会提炼不同类型作品的阅读理解方法,是从整体布局入手进行感悟,还是选择小的切入点开展分析等,都要进行整理总结。课外阅读活动和课堂阅读教学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注重发掘之间的关联点,尝试引导学生整理筛选在阅读学习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技巧,运用到课外阅读学习之中,这样就将课内阅读指导的技巧向课外阅读进行了延伸,同时也在课外阅读的大量训练中巩固提升了阅读技巧活动。另外,我指导学生开展阅读经验的自主总结,课外阅读中遇到了一些好的文章,对其中精彩的片段进行分析或者摘录,也可以对好的文章结构框架开展提炼,鼓励学生仿写一些优美的文章,在动手写作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经常性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将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丰富的文学积累,并且将其中的写作技巧提炼出来形成自己的写作技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组织阅读拓展活动,体现阅读对语文教学的支撑
课外阅读活动不仅是学生自主进行的阅读活动,纳入语文课程管理之后,应当在语文教学的流程中得到充分重视。除了在早读课以及活动课进行指导外,我还强化了阅读拓展活动的组织,将课外阅读活动对语文学习的支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我动员学生之间组建读书兴趣小组或者互助小组,人员数量不等,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寝室分布等,建立起课外读书小组。建立读书兴趣小组的优势,能够在学生课余时间形成读书集体活动,能够形成相互的监督,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从整体上保证了读书任务的落实。读书兴趣小组也能够实现阅读书籍的相互借阅,大家互通有无,提高了阅读量和阅读书籍的来源。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读书汇报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讲出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体会,特别是怎样在读书中汲取写作经验的,还可以开展读书笔记展览,借助于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在学生中营造更加浓厚的读书氛围,使爱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自觉追求。另外,我还指导学生创办读书创作等方面的手抄小报,在班级开辟读书园地栏目等,营造出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这些拓展活动对语文教学工作产生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学生热爱读书并且从读书活动中汲取了很多的营养,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技巧,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对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
课外阅读活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加自主的形式发挥着对教学的促进功能,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在教学组织中有效落实,将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阅读效率以及强化技巧指导等方面作为重要抓手,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07)
[2]黄伟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J]. 教育导刊,2010(09)
[3]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0(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76-01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历来都是制约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是,阅读教学优势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开展有效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
人们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有了目标,我们才会为之奋斗。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讲,我们也需要目标,这里的目标就是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就是其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定向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也是至关重要的步骤。语文阅读目标,着重关注语文教学的特点,还需与其它的进行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的状况的发生。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首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立足点,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合理吸收和掌握不仅是需要我们考虑和重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运用的能力。其次,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考虑进来,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教育,要有所侧重的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最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将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进来,不要只是根据教师自身的偏好,来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时髦式”的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折射和反映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要对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以及达成度进行思考。通过合理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为学生发展树立风向标,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二、合理分组,深化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而出现问题以后怎么办?一直困扰着太多的教师,教师解答吗?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不应该由教师解答,如果教师解答了就发挥不了阅读的作用。我觉得对于语文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围绕一些有争议的议题进行分组对话交流。让小组讨论来深化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使其将生活经验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语文阅读教学分组讨论的模式,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好的议题。好的阅读议题,来源于教学目标的把控以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挖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多层辩论。其次,教师对阅读讨论的指导。在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动态,及时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监督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发言和认真聆听。此外,教师还要适度掌握学生讨论的质量度,不要跑偏议题,及时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元素加入讨论。最后,有效实施阅读评价。深化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教师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情况,从深度、广度和创新度等方面入手,以激励为主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阅读教学评价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态度、思考习惯及相关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通过小组合作,放大阅读优势,同学们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才能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三、加强教师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优劣,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也存在一些问题。新时期,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正视自身的缺点,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其实,初中语文阅读效率的提高是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工程,因此就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努力,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材的编写及选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到整个师资队伍等,要需要不断的提升和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教师自身,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教师,应该保持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孜孜不倦,要使自己内在的“一桶水”常新常满,努力去做到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还有着广博的其它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讲起课来成竹在胸,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旁征博引,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和尊重。因此,在业余时间,我们应该增加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真正的提高教学效率。
四、重视文本的选择
一、 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智力活动,是不断假设、证实、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黄远振,2004)。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主要的能力。阅读理解就是在阅读中对有效信息处理的能力,它不是读者认识文章每一个单词,看到每一个句子的低层次理解,而是跨出句子平面,走向语篇的深层次理解(即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以及评价性理解(即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的看法)。
目前的阅读教学关注的主要是词汇、速度、理解,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涉及词汇与阅读的关系、阅读技巧、阅读理解能力等。因此教学中大都十分重视词汇教学和阅读技能的训练,如猜测词义、掠读、跳读、预测、概括与归纳、推断、综合判断等。
一般来说,阅读的目的有二,一是消遣,二是获取信息,如英语知识、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新闻、资料等。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试获得高分,真正为了消遣娱乐,或纯粹为了获取信息的还较少。即使是阅读技能的教学,也主要是围绕考试进行。
二、 新课程实验理念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新课程实验要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英语课程标准》也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标准》提出六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是:
1.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以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与阅读技能,指导学生发展阅读策略。阅读活动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阅读教学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阅读教学不只是传授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它的更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情感,即喜欢阅读、乐于阅读的情感,以及对阅读的自信心和稳定积极的阅读动机。另一方面,阅读教学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策略的任务。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外语学习策略包括情感策略、管理评价策略、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只有发展了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有效的学习策略,阅读教学才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学生的一生,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3.阅读教学必须具有灵活性。灵活性制的是不同的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合适的阅读辅助材料。灵活性还体现在帮助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此外,学生的学习速度是有差别的,因此,不能用过于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而应关注如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 以新课程实验理念为指导,正确处理四对关系
1.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与阅读技能,培养积极的阅读情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但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也很难达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因此,课外阅读十分重要。课外阅读的作用有:增加阅读的输入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与知识面,使学生能真正为获取信息或为消遣娱乐而阅读,接触更加生活化真实性的材料,很重要的一点,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尝试运用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课外阅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开展:1)同步阅读材料。这种材料一般与课文的话题有关,可以加深对话题的理解。2)报纸、杂志。这类材料贴近生活,且较时新,学生一般较为兴趣。3)英文名著。根据学生程度选择经过改写或简写的名著。可以每学期要求学生阅读一两本的名著,然后写阅读报告。
目前,教师对课堂教学较为关注,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要使课外阅读真正有效果,教师要重视过程的管理。可以通过检测、阅读简报、阅读报告等方式来监控课外阅读。
2.技能训练与情感态度的关系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去获取信息,学习文化,同时培养和发展阅读技能和策略,为继续学习或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言学家普遍认为,阅读需要一定的技能。DAVIS提出阅读的四种技能:识别词义、推理、识别作者的技巧、写作意图和风格以及寻找有关答案。刘道义提出了七种阅读技能是:1)掌握基本事实的技能;2)获取中心思想的技能;3)进行推测判断的技能;4)了解时空顺序的技能;5)读懂图示图表的技能;6)了解作者语气心绪的技能;7)评价文章的技能(转引自黄远振,2003)。
阅读技能无疑是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从新课程角度来说,目前的阅读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长期以来,新课程另外两个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评价方式单一有密切关系。在新课程实验的形势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过程与方法,开展形成性评价,并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关系
教学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渠道,高中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监控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教学评价呢?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是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对形成性评价关注不够。笔者认为,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形成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指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目标达成情况,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给学生提供反馈意见。就阅读来说,教师可以评价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情况,阅读策略的优劣,并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反思,以便做相应的调整。自我评价本身就是一项技能,它帮助学生学会反思。首先要建立一套自评的方法并掌握自评的技巧。如学生可以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做如下的评价:我的阅读量是否达到要求?我是否喜欢阅读?我的阅读速度是否比以前有所提高?我是否懂得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
阅读笔记、阅读报告、阅读日记。教师应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写阅读报告或阅读日记。这种做法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教师可以通过定期批阅、交流、成果展示等方式来保证这项活动的开展。
单元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定期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进步情况、目标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观察、座谈、建立学习档案等也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9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129
一、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性”内涵,是强化“人文性”的基础
语文课本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充满着人文的故事。这些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性,教师如若能潜心挖掘,精心设计,带领学生专心品味,对培养学生完善的道德品质、全面的个性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大教育家孔子为了人生追求执著努力,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诲人不倦;也能够体会到大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来使我们感知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近代社会的黑暗,也看到了作为文人的社会使命感……
这些教材中的名篇名句,在给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启迪着学生的思维,引领着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这样的教育应该说是价值更大的,在潜移默化中来全方位地引导和教育学生,真正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阅读课氛围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以来,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这就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立足于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
在课堂上,教师不是机器人,他不是演员却胜似演员。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就要先进入课文,进入角色,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以准确的情感,采用各种手段激情入境,如对教材的精细加工处理,教师巧妙的提问,富有心智的点拨,用图画、录音、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的情境渲染,用讲故事、表演、实物演示等方法进行的情境再现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文的自由、亲和、广博,领略到人文的巨大人文魅力。
三、按照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授课有法,是强化“人文性”的措施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四个基本能力之一,有其内在的特殊需求,教师要结合阅读的具体内容,采取针对性的举措,来强化人文性。
(一)品味语言,鉴赏人文
文章的思想性常常蕴涵在的课文语言文字之中,特别是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例如,朱自清的名篇《春》中对春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描写,结尾处运用了一组比喻句,为什么他要把春天比作这三个事物,而不是其他的?学生可联系生活体验,通过比较,体会到这个比喻句传达出春所具有的勃勃生机。学生不仅体会到了用词的情味和精致,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美的深邃而又精到的感悟力。透过精美的语言,我们更能感受到朱自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浓烈而奔放的热爱。
通过品词析句,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去体会作者的爱恨情仇,去接受文中 “真”“善”“美”的熏陶,既培养了对语言的品读能力,又在“情”和“意”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强化。
(二)感悟精神,理解人文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刻也不会平静的,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感情渲泄,以满足他们树立信心、摆脱逆境、显示才华的需求。但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很容易在物欲膨胀,人性贬值的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迷失自我。因而,正要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让他们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墨化中修身养性,形成健康人格以终身受益。在阅读教学时,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正确把握住作者的人文性,深入探讨教学内容下的人文性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提出问题:通过“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可以从引导学生对“月亮”这一意象的解读开始。“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此处作者写空灵的月色,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欣喜与坦然交织,豁达与洒脱一体。这幅纯净的“月下竹柏图”幽幽地散发着作者多愁善感的文人气质,浓浓的人文气息扑鼻而来。
四、重视语文课外阅读,是强化阅读教学“人文性”的无休止的延伸
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一句话就明确指出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然而,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该如何转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适应崭新教学标准的要求,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高呢?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教师教学越俎代庖,学生缺乏个性阅读
不只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其他年级的阅读教学亦是这样: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只顾着一味地剖析文字,讲解文意,反复朗读,应付练习,往往越俎代庖,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没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在课堂的始终,都无法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样的教学做法,不仅没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不仅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会和理解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个性阅读,而且学生对阅读不得其法,缺乏自主阅读。
2.应试教育影响颇重,学生缺乏阅读目标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应试教育对于教师、
家长、学生乃至学校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这也就导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无休止地讲解,学生无休止地练习,大量的时间都被应对应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所占有。学生无法自由地支配时间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阅读,同时未能明确阅读的目标,缺乏阅读的动力。
3.教师教学墨守成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学校的很多教师都是从事一门科目的教学,一教就是十几年,
在这个漫长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地养成属于自身的教学习惯,一旦这种习惯形成,教学就被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模式。然而单一、固定、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学方式既无法达到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应对应试教学问题的实用性上也不是很好。
二、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策略
1.教师转变教学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最基本的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更新教学思想,明确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非自己。如果说阅读是在表演一场戏,那么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戏中的主角,一切行为举止、情感流露都是需要学生自己进行体味和把握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内在的阅读动力,从而自主、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但是,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非与生俱来,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成就的,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和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老师进行了阅读目的教学之后,学生“热”一阵子,但很快这种热情就会散去。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导,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那么,什么时候学生的阅读“热”会散去呢?其一,当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得差不多了,感觉没什么可想时,教师应追加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其二,当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遇到困难,“山重水复疑无路”,踌躇不前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其三,当学生的思维处在抑制或是惰性状态中,不愿思考时,教师可设置具有争论性的话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
3.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陈旧,缺乏创新是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低下、注意力不集中,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改善这一问题的最根本办法就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本身就具备了较强的故事性,而且人物情感饱满,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色彩鲜明、主题明确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阅读文本;也可以设置别出心裁的导入,一个成功的导入能够先声夺人,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可以是故事导入,可以是多媒体导入等等,只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那么课堂教学就是学生乐于参与的。
4.创造课外阅读时间,提高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对课内的巩固和补充,同样不可或缺。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和各科老师通力合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避免机械重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个性的课外阅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