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8 16:53: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技术法的含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学技术法的含义

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第2篇

具体解析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现存的问题

(一)缺乏相关的法律条文及规定

对案件材料进行鉴定时,没有按照相关的法律程序来进行,这一行为以及最终的鉴定结果,是没有任何法律效应的,应将这一行为进行否定,或者及时进行补充和改正,以上描述我们将其定义为违反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的程序性法律规定后果。有很多行为都在《刑事诉讼法》、《程序规定》以及《鉴定规则》中被注明是禁止发生的,一方面要通过实体法进行禁止,另一方面从诉讼程序意义角度予进行否定。当刑事科学技术人员对于案件材料进行鉴定时,必须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及时已经出现了违反相关规定的鉴定方法,但上述问题而给鉴定工作导致的不利影响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救济性的措施。

(二)程序中法律监督的不足之处

对于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中的侦查活动和行为,我国已颁布并实施了《刑事诉讼法》,基于侦查活动特点,做出以下规定:第一,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的鉴定工作往往是非公开的,所以在侦查活动中侦查行为只有少部分是可以直接对见证人开放的,而见证人或者被搜查人员及其家属,对于案件的现场勘验检查、搜索、物证、书证的扣压过程,法律尚未允许其可以行使监督权,当事人和其代表通常情况下也是没有鉴定在场权的。第二,鉴定活动进行过程中有关见证人的见证制度在现行法律中也没有做出明文规定。

完备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立法的相关措施

(一)完备违法实施的程序性的最终后果

若只是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人自身进行自律是不能够完全解释对刑事科学技术鉴定法律程序的遵守的,这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措施来制约鉴定人的违法行为,避免他们的违法行为给鉴定工作造成不利后果。笔者认为在进行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立法的完善的时候,需要添加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如义务性或者禁止性的规定,直接使程序性的后果受到制约。当鉴定人按照法律规定完成鉴定之后,未及时签名或者加盖鉴定机构的公章,就需要及时的依法补正。

(二)建立完善法律责任制

西方国家有种说法就是“没有责任就没有法律”。所以为了保证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人员能够认真地对相关的法律义务的履行,并且强化研究相关的鉴定人员的法律责任问题,比如极少数鉴定人员利用职能和知识谋求私利,因工作不负责导致的错误鉴定和虚假鉴定等,责任机制的完善和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边的法律责任具体含义应包括,由于自己的失误,行为人直接导致委托人或者被鉴定人或者物的损毁,需不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三)完善法律监督程序

为了保证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的结果的公正、科学、可靠,解决存在鉴定程序中的弊端,增强当事人对结果的认同感,笔者认为监督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使用的方式可以进行如下划分:1.辩护律师可以介入一般的案件鉴定过程中。2.鉴定过程中,当事人的亲属或其聘请的技术顾问能够有限度地参与。3.确立刑事科学技术鉴定见证人制度。

小结

第3篇

摘 要:本文提出,科学道德是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生产力的体现,属于经济基础范畴。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制度、组织等。科学道德与科学技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科学道德可以约束、规范科学技术,使科学技术向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可以推进科学道德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但又相互独立。

关键词 :科学道德 科学技术 意义

课 题:本文系2011年河南中医学院科研苗圃工程项目成果,项目编号:MP2011-49。

一、科学道德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道德的定义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对道德的定义为: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科学道德能够规范人们在从事科技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实现科学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展现人格魅力,体现综合素质,是道德的一种形式。它可以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指导人们在社会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科学精神是科学道德的思想内核,科研伦理是科学道德在伦理层面的反映,科研规范是科学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南。没有崇高的科学道德,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给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

二、科学技术的含义及来源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指“技能、技艺”等。技术与科学(scientia)都是人类在实践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但techne指的是主观性因素,是人们主观推断和推理等的思维方法,而scientia指的则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知识,是人们发现、挖掘的客观存在的但还没有被人类加以利用的知识。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技术不断应用自然科学理论,使得技术本身成为一个理论系统,成为一门科学。所以技术不再是零散的、不连续的生活经验的总结,而变成了有内在联系的、相互融会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实际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把握技术的本质,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而人的劳动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可以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和自身发展,把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实践经验、工作原理汇总而成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在技术和理论上阐述了人对自然的积极能动行为,及日常生产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精神观念,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认识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可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同时,技术还可以改善自然环境,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外界条件。但技术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就需要人类在利用技术的同时,用科学道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科技的进步直接依赖于科学家们的科学劳动,科学劳动塑造人们勇于追求真理、注重实践、崇尚科学、遵循客观规律、直面困难、乐于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和态度。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科学劳动中还形成了一套与科学本身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推动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在科学精神构成道德观念重要内容的同时,科技知识也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认识,人们道德视野的扩大,又为新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课题,并推动了科学道德观念的更新与发展。

三、科技工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知识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但在创新的过程中,现有的科学伦理、道德会阻碍科技的进步。例如:在古代,我国的解剖学就已经萌芽了,但是由于封建礼教、道德思想观念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我国古代有这样的认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这种落后的道德理念阻碍了解剖学的进步。清朝的王清任在舆论的压力下,对解剖学的探索异常艰难。当时的封建礼教维护者辱骂其为“教人于胳堆中杀人场上学医道”。而科学道德的建设没有和科技发展同步,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例如:2009年,黑客入侵花旗计算机系统,向多台遭感染的电脑下达指令并攫取资料,窃取银行账户登录信息,造成花旗银行损失千万美元。这反映了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道德建设相对落后,没有对人们使用网络的行为及时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致使人们在利益的诱导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置自己于法律禁地而不顾。所以,我们在分享科学技术带来益处的同时,要关注科技的负面作用,及时完善道德建设,解决社会问题,使科学技术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四、科学道德和科学工作的辩证关系

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新的科学分支和前沿领域不断出现,对现有的科学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强上层建筑才能有力地统筹管理社会的正常运行。科学道德和科学技术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科学技术要向前发展,在某些方面就要打破现有的落后的科学道德,从而建立新的科学道德体系。新的科学道德体系在形成的过程中,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对现实情况的否定和对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的否定后,形成一套符合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对先进的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指导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两者是在运动中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的。

五、恪守科学道德对科技工作的意义

首先,恪守科学道德有利于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自律。道德自律是科技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素质,也是在科学研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科学工作者自律性的提高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科学精神激励科学工作者发扬求真务实,做人与做学问杜绝弄虚作假的科学工作作风。

其次,恪守科学道德有利于科学工作者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决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

再次,恪守科学道德建设,有利于科学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坚持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觉纠正科研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不良行为,有利于维护科技工作的神圣性与崇高性。

最后,恪守科学道德有利于科学技术工作者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信念,这是对科学工作者的最高伦理道德要求。这种高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敦促科学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防止科技成果的滥用、误用和恶用,从而避免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机制的不平衡性,有利于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等。同时,恪守科学道德有利于科学技术工作者树立生态伦理观念,有利于科学工作者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总规律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的和谐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美仕,李玲,杨维.美国联邦政府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政策演变——从不端行为定义的争议与统一过程审视[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6).

[2]黄军英.国外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4).

第4篇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学科来源;社会价值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的学科内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自然观:它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3)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技术方法论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4)科学技术与社会:把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进行研究[1]。

二、自然辩证法的来源

作为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从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始于19 世纪40年代。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

在我国,“自然辩证法”这一学科来源于恩格斯的遗著《自然辩证法》。第一版全国统编教材《自然辩证法讲义》是由《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编写并于1979年8月出版,第一版教材对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是: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个部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色在于围绕世界观的哲学打转转,坚持传统的“自然界有辩证法”为立论依据,这种编排结构和内容也 体现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第二版教材是1991年8月出版,它对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是: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很明显这一时期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开始进入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视角,同时随着自然辩证法的改名,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

2004年5月第三版教材出版,教材在绪论中对自然辩证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和准确的定位:自然辩证法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研究内容包括四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了解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内容的变化实际上也就是学习自然辩证法史。而我们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也就是以最新版本的也就是2012年5月出版的教材为准,那就是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是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就是它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理论学科。

三、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随着恩格斯著作1929年出版的译本,逐渐在接受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传播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它在广大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得到更广泛的学习和传播。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学习认识论和辩证法、开展自然辩证法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使辩证法的许多基本观点由于无数确凿的自然科学事实而在实际上为自然科学界所广泛接受。自然辩证法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进行检验,从更加证明了科学性,从而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的构建和形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自然辨证法同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的结合,具有时代特色,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是中国新时代的国计民生的新型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2]。

四、自然辩证法的社会价值

自然辩证法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价值。自然辩证法不仅仅为科学的世界观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提供具体的理论论证,使哲学价值观学科内容更加丰富。二是自然辩证法的实践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实践价值也日益凸显出来。自然辩证法对正确处理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实践价值为科学技术活动提供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对于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在我国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学习自然辩证法也要与时俱进。(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奈达是功能对等理论的创始人,是翻译理论中的主要概念之一。从字面上来理解,它要求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不要求字面上的硬性对等。奈达指出,最理想的翻译便是运用最合理的、自然、等同的语言从含义到体裁充分展现源语的信息,完美的翻译除了要满足含义上的对等,还应包含体裁、风格的对等。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1.应用原则。

(1)忠于原作者。忠于原作者是指翻译者应明确原文本自身效用,具体来说是应明确源语接受者的理解思想,还应明确原文本对接受者的效用。例如,我们在翻译国外某宣传资料时,除了要完整的翻译出文章中所有信息,还应使翻译内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读者能够深入信服该产品。

(2)服务于接受者。翻译也是一种交流活动,接收者接收的信息量是评判翻译效果的主要标准之一。翻译者应在展现出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考虑接受者,考虑他们的接受效果,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使用自然语言,其中自然具体是指译文应纯正,且译文应通顺、流利。

2.具体应用。

(1)全面考虑信息功能。在翻译科技英语的过程中,应考虑目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全面考虑信息功能,如果目标接受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则应最大限度地保持词汇和体裁风格,这主要是因为专业术语和内容不会影响专家学者的阅读效果,他们可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准确理解译文中表达的信息内容。众所周知,在科技文章中时常出现句型结构复杂的语句,若想准确翻译,首先应掌握丰富的专业词汇。其次,理清句子结构。最后,将语句分解成单独句子进行翻译。

(2)灵活处理。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目标接受者均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全无所闻以及一知半解的现象,如若译文中的专业性较强,则不利于接受者的理解,因此,在完全表述原文信息的基础上,还应进行灵活处理,保证译文简单、直白,便于接受者的理解。例如,TheICE2wouldbeapushpullunit,ahalftrainconparedtoICE1.译文:ICE2型号快车属于一种拉锥式动力列车,穿梭在城市之中,它与ICE1型快车相比,被成为半部列车。这段话摘自大众介绍ICE2车型的文章中,因我国读者对此车了解较少,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过多地追求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对应,应着重考虑接受者的接受能力。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科技俄语;翻译;词汇;达意;技巧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创造性转换活动。俄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运用规则、表达习惯以及修辞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别,因此,对于一名翻译而言不但要具有一般原文读者的原语接受能力,以确保正确理解原文的整体和细节,而且又必须具备从容驾驭汉语的能力,从而使译文达到概念清楚,逻辑准确,语言通顺,文字简练。科技翻译,即以翻译和介绍科学技术作品为主的翻译活动。对于翻译要求更高,科技作品本身要求清楚、准确、系统地叙述科学技术问题,不仅指出现象,而且要论证其规律,也就是说,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事实。俄语科技作品的翻译要求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熟练掌握俄、汉两种语言中相应的专业词汇。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民族语言中的基本词汇都有很强的概括能力,所以绝大多数实词都是多义的,俄语也是一样,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现象相当普遍,同一个词在同一专业领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对这些科技语体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不能想当然成望文生义,更不能拘泥于一词一义,译者应联系上下文确定其词义,做到一“词”多“译”,以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更确切地理解原文作者所要表述的概念。

一、正确选词,仔细推敲

科技俄语翻译中,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同一个词所代表的概念和含义也是不同的。翻译时应仔细推敲,选择专业对口的词义,确切表达。

例如:“оправка”在工具专业中应译为“心轴”,在钣金专业中应译为“型胎”。

“элемент”一词,在化学中译为“元素”,如:благородный элемент不活泼元素,在飞机液压系统中фильтрующий элемент则专指“滤芯”,在图纸、视图中译为详图,而在机加和电气专业中则指“构件”、“元件”等。

1.Такие элементы,как никель,марганец,фосфор,олово и т.д.растворяюся в меди..

镍、锰、磷、锡等元素均能溶解于铜。

2.Со времени пуска атомной электростанции ни один из глав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ядерного реактора не вышел из строя.

原子能电站从开始发电以来,核反应堆的任何一个主要部件都没有出过毛病。

“связь”一词我们习惯的意思是“联系”、“通讯”,如обратная связь反馈,радиотелефонная связь无线电通讯,而下面的例句则不同:

3.Некоторые вещества

обладают способностью заполнять свободные связи на поверхности жидкости.

上句中“свободная связь”一词不能译为“自由联系”、“自由通讯”,而是指化学专业中的“自由键”,可译为:一些物质具有填补液体表面自由键的能力。

二、分清词汇的普通意义和专业意义

科技语体词汇翻译时,应准确选择出科技术语和专业用语,同一个词,作为非专业词汇和科技词汇或专业术语时所代表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否则把科技语体词翻译成非专业词汇,就无法达到“词汇达意”。例如:

4.Химии полимеров в будущем предстоит сыграть ещё больщую роль в технике и жизни.

将来,聚合物化学,无论是在工程技术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5.Наш проект постройки гидростанции прошёл в жизнь.

我们建设水电站的方案已经付诸实施。

6.Всё это относится к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й жизни.

所有这些,都是生产领域的问题。

“жизнь”的原义为“生活”、“生命”,在例句4中用的是其原义“生活”,而对于例5和例6如果再照搬原文翻译,就会使译出的句子生硬,而且让人无法理解。

三、联系上下文确定词义

翻译科技作品时,俄汉两种语言有时词汇翻译对等,有时词汇翻译并非对等。翻开词典,一词多义,不知如何选择词义,给翻译工作带来困难,此时就可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汇的含义,使多义词变成单义词。例如:

7.Дальнейшая операция в узел в цехе №4.

后续工序制组合件在4车间。

8.Выставить и закрепи

ть узел стенки №1 на нижней панели бака №2.

在2号油箱下壁板上摆正并固定1号腹板交点。

上述两个例句中都出现了“узел”一词,但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不同,在例7中译为“组合件”,而在例8中就译为“交点”。

9.Передача энергии от вала турбины к движущим колесам производится с помощью различного типа передач-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механической,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ой и т.д.

通过各种传动装置(电力的、机械的、液压的等等)将涡轮机轴上的能量传送给动轮。

例9句中第一个动名词“передача”根据上下文的意义译成“传送”,第二个“передача”译成“传动装置”。

四、运用翻译技巧确切表述词义

进行科技俄语翻译作时,应该恰当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如“加词、减词”法,“断句”法、“词义转换”法、“关系转移”法等,使译文更加规范、严谨。例如:

10.Процессу с ушкизак

анчивается притемпера

туре,близкой к 200℃.

试比较:

①200℃的温度时,干燥过程结束。

②干燥过程结束时的温度近200℃。

译文②把状语改为主语译出,对句子成分进行了转换,比较符合中文行文习惯。

五、结合实际情况反复修改校对

要使译出的科技作品词汇达意,除了从专业和上下文考虑外,还应结合工作实际对译出的文章进行反复校对.通读原文和译文,全盘考虑找出译文中词义表达不足,欠妥和前后不一致之处,反复修改,多次校对,真正达到译文与原文对等。例如:

11.Когда обработать

первую деталь,разрешае

тсяслед фрезерного инструмента на фрезер

ном приспособлении.

试比较:

①加工首件时,铣床夹具上允许有铣切刀具的痕迹。

②首件加工时,铣床夹具上允许产生刀具切痕。

12.Контур мастер-плиты обработать по шаблону снятому с цеха плаза.

试比较:

①结合样板外缘按取自于模线车间的模线样板制造。

②结合样板外缘按模线样板制造。

13.Если нужно доработа

ть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ую оснастку,сначало обязательно исправить её копию.

试比较:

①如果需要做好工艺装备,首先必须更改它的复印件。

②如果需要返修工艺装备,之前必须更改工装蓝图。

例11、12、13三个句子中的第①种译法,从语法结构上讲没有什么错误,句义也基本表达出来了,但译文有个共同不足之处,那就是缺乏技术文献的简练性和专业性。而第②种译法就非常专业,贴近实际。在工厂中,模线样板完全是由模线车间制造,因此在例11句的译文中完全没有必要加上附注说明,明显有画蛇添足之意;而例13中,只看第①种译文,就不能理解其表达的含义,不清楚复印件是什么。在生产企业中,对于工程图纸的原件和复印件,一般可称为底图和蓝图,这样工程技术人员就可以接受了。此外,“доработать”也不能译为“制好”,此处应为“返修”之意。

综上所述,科技翻译也同其它文体的翻译一样,是一种既具艺术性,又具创造性的艰苦的脑力劳动,并不是简单的“词典+语法”对号入座式的机械操作过程,它是思维、逻辑、理解和在创作的过程,它要求掌握尽可能多的翻译技巧,要求创造性地运用中外文两种语言知识和科技知识。而要达到这一点,只能靠大量的实践和不断的探索,别无捷径可走。总之,要熟练掌握科技翻译这门艺术,就一定要进行长年累月锲而不舍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阎德胜.俄汉科技翻译技巧[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2.

[2]林学成.实用俄译汉技巧[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第7篇

关键词:新词语 汉语言 丰富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207-01

词汇是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单位,是最活跃的语言要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全世界覆盖,催生了许多新形势、新概念、新思想、新事物,这要求人们必须赋予它们身份与标识,也就是新的名称,以便满足社会交流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词语。新词语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汉语言的使用范围,还丰富了汉语言功能的多样性,从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进入新的台阶。在近几年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国家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因此,涌现了一大批新词语促进了汉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1 新词语的来源广泛

1.1 社会不断进步和改革的产物

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的发展壮大,国家改革任务的变化,大力支持文化发展大繁荣的方针,使得社会各种思想空前的活跃,新词语的产生也顺理成章的水涨船高。这一时期的新词语涌现的数量多,传播速度快,而且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言的发展。例如,“中国梦”、“出彩中国人”、“最美妈妈”、“油条哥”等的新词汇的产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1.2 高新技术的出现催生了大量的新词汇

新词语中,由于科技方面产生的新词汇占很大的比重,这也充分反映出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科学技术新词,由于词义的扩大逐渐进入一般的词汇,最终被全民所用。例如“找准焦点、对好焦距、踏好鼓点、把好脉博”等这些词语,由于词义的扩大有了新的含义,使得语言的描述更加诙谐容易理解,从而丰富了语言使用的感彩。

1.3 行业渗透衍生大量的新词汇

由于社会的分工和协作力度的加强,使的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也日趋紧密。许多的语言词汇在使用过程中也能用于其它行业的实际交流中,这种词语的用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并成为相对固定的修辞用语。例如“洗洗澡、看看病、补补钙”等被广泛使用在政治的思想言论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 新词语对汉语言的丰富性

2.1 新词语增加了汉语言新的词义

原有的词语增加了新的含义,在意义上就是相对的新词了,与此同时也就增加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丰富了语言的使用范畴。例如,族,原指家族、民族;现在表示事物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也被称作“族”,如“月光族、蚁族、裸婚族、追星族”等。再例如,梦,原指幻想,或是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现在表示有共同目标和理想的人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努力的精神意识,具有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的作用,如“中国梦”。

2.2 吸收外来语和本土方言

汉语言词汇不断大发展的过程中,其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语和本土的方言词语,从而丰富了汉语言的使用和意义。因此,出现了在各种场合中一些词语被外来语和方言所替代的情况,外来词语经过音译、意译、音译兼意译等方法作为一个语素直接参与到新词语的创新当中。例如,引擎:两大引擎。还有一些情况,在吸收外来语的同时,普通话也在吸收一些方言词语。如,“卷铺盖”、“炒鱿鱼”、“的士”“开小灶”等等。总之,随着内地与沿海地区的沟通,国内与国际的交往日益频繁,外来词语与方言词语的吸收,与前一历史时期比较数量较大。

2.3 新词语的规范

汉语言的规范化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规范化的进程中,一方面积极肯定新词语对于汉语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和预防某些新词语给我们带来某种程度上的麻烦和不利。新词语中,有的词义不明确,概念不清楚,容易产生误用和误解,使我们不能清楚它的含义。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新词语的出现,积极正确的引导新词语的规范发展,从而促进新词语对汉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为人们的交际增添感彩和无限的魅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词语的产生和使用不应该是一种随心所欲、漫无目的行为。新词语要在规范的过程中,稳定沉淀,从而丰富汉语言的词汇数量,增强汉语言的表现能力,通过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从而被广大的群众吸收利用,从而成为汉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词语的大量出现标志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也体现了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在使用和看待新词语的出现时,要宽容地接纳,规范化地去使用,对于含义不明,意思混淆的词语做到“不盲用,不乱用”,精准使用新词语,从而推动汉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机电技术;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世界经济的动荡,中国也随之受到很大影响。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推动源的机电技术应用更在此时发挥着及为重要的作用,要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使我们自身的技术结构等发生巨大变化,从传统工业生产慢慢转型为机电技术应用生产。因此,机电技术应用的前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深思。机电技术应用的内容含义

1 机电技术应用的内容含义

1.1机器的构造及工作原料

生产机器的构造一般都是由主体部位的发动机、曲柄连杆、配气、起动、传动、行驶、转向、制动等构成,要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必须从其主体部位改善性能、减轻质重和提高运转精度等方面考虑。而传统机器产品一般以钢铁材料为主,已经不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要想改进机器的效率不但要从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该多考虑利用非传统钢铁材料为主的生产概念,如用非金属复合材料,或者更高层次的金属材料。

当机器主体重量减轻了,方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功率的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

1.2提高弱电控制线路

提高弱电控制线路关键在于提高部件间的综合性能,可从电机、传感器、信息处理设备、软件等方面进行提高。驱动机最为广泛使用的是电机,但其工作效率及响应速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面对此类问题要更为全面的发展新型的驱动单位,如驱动单元中装了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等多位一机的伺服驱动单元。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目前,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微型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设备的主要设备,大大推进了机电技术应用与微电子学的进步。为进一步发展机电技术应用,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准确性、快速性等特点,最大程度的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好抗干扰及其它可能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与信息处理设备进去通信时,必须规范数据传递的格式,采用同一标准,这样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后续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流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除低开发成本、开发高速传递方式,以便解决日后更为大容量化的机器运作能力。最后,仅有先进的硬件设施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开发相关可利用的软件配套使用。

2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现状

2.1机电技术专业人员稀缺

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世界各国不断由传统劳动力竞争转化为高科技竞争和创造新的生产方式来渗透在传统产业中,引起了国内外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机电技术正是这场变革中的新兴领域,其功能不仅有动力、速度、精确度外,更需要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并最终逐步实现机器人化。典型的机电产品,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2.2我国急需机电技术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电技术人员的市场需求将会是有增无减。因此,时机已经成熟,我们不得不发挥我国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现有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方能迅速扩大在机电技术人才市场的占有率,为国内的产业结构变革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2.3工业产值逐年攀升

各种成分的经济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已成为必然,其中机电产品更是占主导地位。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为例,我省大中型企业中,近几年引进许多国内外先进设备,但真正能使其发挥潜能的机电技术人员还非常有限。目前,我省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有高等技术资格的人员很少,为此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满足企业对机电人才的需求,不断培养和输送了许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性人才。

3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给我们的深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一定要有先进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纵观国内外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来看,机电技术革新将朝更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微型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

3.1系统化的发展机电技术应用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3.2网络化的机电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疑对机电技术应用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机电技术远程控制成为一个很现实的操作手法。

3.3智能化的机电技术应用

智能化即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可以取代制造过程中某些人的部分。特别是随着21 世纪的到来,信息处理器速度的快速提高、高性能化,为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进而更有力的推动着机电技术应用产品向智能化方向转移

3.4微型化的机电技术应用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3.5环保化的机电技术应用

在发达工业的影响下使人们生活富裕,但同时资源也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我们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也不能忘了保护好生态环境,要做可持续发展,进最大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机电技术应用的时代,我们不仅要重视机电技术为工业生产带来的效率,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要不断革新技术,报废回收,发展更多可再生资源作为机电技术应用的原材料。机电技术应用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晶,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使传统产业发生了质的飞跃,使工业发生了战略性的变革。因此,认清机电技术应用的前景并对其进行探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Z].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