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教学特色

课堂教学特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8 16:53: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教学特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教学特色

第1篇

(一)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的便是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的作用便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一方面随时了解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的情况,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通过测验的方式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学生们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传统的教学管理既浪费师生们的时间又降低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创造性,产生负面的影响。在现代化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集成学习的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测验软件的运用,在教师们的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其他教学活动,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具自由性。计算机科学技术特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便是多媒体的交互应用。计算机的大力发展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资源共享更加方便。计算机教学课件大量的运用,都提高了教学水平。教师们将这些计算机科学技术合理的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之上,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时更好的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教师们也可以与学生们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交流,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性,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高效的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远程教育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同步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现在也在高校中广泛地被使用。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存在多媒体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收了知识的图像视频语音,比老师的教授更加具有生动性与趣味性,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的直观形象;还可以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安排学习的进度,更具灵活性。

(二)提高学生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创新是灵魂。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创新力的参与,是提高学生们能力的重要部分。高校需要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教学环境。既要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环境,也要揣摩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在他们拥有自己的思维活动时,教师应该大力的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提出自己的问题,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学是一个十分开放性的体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计算机方面的最新动态与学生们的学习相结合,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学生们日常学科的结合,将其运用到学生们的各个领域,加强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在各个学科间的运用。兴趣是创新的开始,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学生们对课堂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科学技术特色课堂教学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运用的同时不要忽视教材的重要作用,所有的教学都要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要求学生们自行探索。这些都可以加强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特色课堂教学未来发展趋势

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只是一小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这是就必须加强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未来进行更多的实践。首先需要提高教学过程的环境。学生们对于特定的学生内容具有很强的兴趣并且会努力进行探索与检验他们还会不断的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在思维方面的强化以及对计算机中学习资料的灵活运用,既增加了理论的学习也增强了组织与动手能力,将会从两方面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将被体现,其计算机科学技术特色课堂教学将会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超媒体教学模式。就是采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的作用便是辅助学生,不再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据太多的地位。计算机在未来的教育界的作用一定会是无穷大的,现在的技术还无法达到,但是会渐渐的在实践中去实现它,尽早的让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有趣,更加丰富。

三、结语

第2篇

一、发挥物理小实验的趣味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教科书中有许多小实验,这些小实验短小精悍,趣味性高、实用性强,实验内容紧贴教材内容,操作制作简单易行,取材容易,贴近生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小实验的作用,对教学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实验在课堂教学中以其独特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的教学。教师把一个乒乓球用手托住放在倒扣的漏斗下,让学生们猜想撒手后乒乓球会怎样?如果先往漏斗里吹气后再撒手,球会怎样?学生通过实验、质疑而引起求知欲望:是什么使乒乓球不落下来呢?又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内容时,教师在玻璃杯中装满水,排尽空气,盖上不易被水浸湿的纸片,后用一只手轻压住纸片,另一只手抓住杯身,再将杯倒过来,让学生猜想水会不会流出来。放开托住纸片的手,让学生观察到水不会流出。学生在新奇中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从而引入新课。学生在这种有趣的体验中,兴趣盎然,学习动力倍增,使学习效果大大提高。[2]

小实验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桥梁作用,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知识更灵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把相关物理知识的课外内容融入课堂,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把教材中枯燥的物理知识变成有趣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精心备课、收集信息,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物理教材中,非正式文教材特别丰富,形式多样。通过这些内容,可了解物理在高科技、国际经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扩大视野、启迪思维,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天地更辽阔,兴趣更浓厚。如:在讲《光的色散与雾灯》时可作如下拓展:教材中讲到天空看起来为何是蓝的。教师可以自然地延伸到海水为何看起来也是蓝的。即因波长较长的红、橙等光能绕过一切阻碍,勇往直前射进水里,而波长较短的蓝光遇到海水的阻碍则纷纷散射到我们的周围或被反射回来进入人眼,于是觉得海水是蓝的。海水越深,被散射和反射的蓝光就越多,大海看上去就更蓝。再可以延伸到月球上看星星为何不闪烁?为何月球上看到的天空是黑色的等。从而形成与散射有关的更大的知识网络,学生的知识面得以充分拓展,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猛增,学习效果当然事半功倍。[3]

三、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学生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每天都会遇到与物理学相关的现实问题与实际现象。如果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过于模型化、抽象化,就会远离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就可能使学生无法将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太枯燥,太无用,提不起任何学习兴趣。相反的,当我们把物理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如果这些问题是他们所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感兴趣或被困扰的实际问题时,学生就会感到亲切,感到物理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就会激发起他们求知的主动性,进而产生思考与解答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当问题与生活、生产联系得越紧密,这种求知的主动性、解答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就越强烈。如学习了“惯性现象”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车子没停稳前不要往下跳;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应用”后,引导学生学习用密度的方法鉴别金戒指的真伪;学习了“连通器”以后,引导学生分析卫生间排水管弯曲部分防止臭气倒流的道理。诸如此类物理知识和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问题,会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下去学习,学习效果怎会不好![4]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通过大量丰富的事例丰富学生的视野

物理课堂上很多物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甚至很多高新技术很多同学都没有听说过。通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新技术,使学生对于这些新技术有所认识和了解,才能进一步对其产生兴趣。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教学 课堂 主体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201-01

新时期,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现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基础保障。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实现课堂高效性为目的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策略。

1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过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随之而来的就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地控制着课堂教学,小学生上课是规规矩矩,没有一点活力,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按部就班,严格执行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参与的机会与质疑的机会,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只是课堂的听,对知识的学习处于机械性记忆阶段,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素教学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习得知识的方法。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有效教学情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当然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什么也不管,教师要以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点拨,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因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作为教师,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 优化教学过程,重视方法指导

新时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那么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呢?作为教师我们要设置提纲,引导自学。课前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日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正确评价学生。现在大班化教学已经是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教师无法改变的现状,因此教师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采用多种策略,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当然也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要给予他们极大的关爱,不要直接否定一个学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入事例,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全面了解学生,提高教学的效果

第4篇

一、藏式装饰图案绘画在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藏式装饰图案绘画是藏民族绘画的一种形式,它丰富的线条、明亮的色彩、强烈的装饰性,有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适合本民族人民的欣赏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藏式图案绘画内容丰富、直观、易懂,是朴素、直观、通俗的美术教材。它不像素描明暗造型,也不像水墨画难以理解,也没有繁琐的束缚,所呈现的质朴美非常符合学生的审美观,易认知,易动手,有情趣,符合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也符合他们活泼跳跃的欣赏角度。

由于我与当地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和民族习俗不同,致使对事物美的看法也有所差异,很多时候对教材上的一些绘画方法和作品反映的思想方面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引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沟通和了解,我发现,当地学生对民族性较强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藏式装饰图案绘画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美术课中,学生也喜欢凭借想象,自己绘制一些花卉、动物图案。藏式装饰图案是藏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传承和发展的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式装饰图案绘画图案饱满、对称、均衡,加上色彩明快和对比强烈,使当地的学生在认知这些图案时有亲切感和熟悉感,学习的时候充满兴趣和热情,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藏式装饰图案绘画的特点

1.构图饱满、繁密、完整

这种装饰效果,不仅给人以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和心灵震撼,而且体现出被装饰物的厚重感和凝重感。其最大的特点是富丽华美,圆润丰满,灵活多样。如卷草纹构成形式,枝叶随意翻卷,花叶造型前后相连,根据形势灵活变幻,绝不重复出现。这就在形式上更加有利于抒发气势和情感,在审美情趣上更加迎合了人们追求自然生机的审美态度,从而促进了藏式装饰纹样大气磅礴风格的形成。另外,满密的构图与圆浑的造型相辅相成,即使在一些稀松的构图结构中,也经常用密集的底纹作陪衬,以便有充实的效果。

2.对称性和均衡性

装饰图案十分讲求结构上下、左右的对称与均衡。这种图案构成的排列与组合实际上体现了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对称性满足了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对于平衡的要求,是原始艺术和一切装饰艺术普遍采用的表现形式,对称形式构成的图案具有重心稳定和静止庄重、整齐的美感。

3.装饰性强

藏族装饰图案或纹样,从取材上来看,主要采用写实图案、变形图案和植物图案。写实图案的塑造较为偏重自然,抓住对象的外在形态和特征,它在装饰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变形图案在表现手法上更着重表现对象的神态特征和意趣。对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等对象通过省略、夸张、添加、寓意、联想等手法大胆概括加工和变化,以达到一种理想化的效果。

三、藏式装饰图案绘画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讲授藏式装饰图案绘画,设计课题“收集并绘制藏式装饰图案”,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寻找身边的藏式装饰图案,通过收集整理,确定自己喜欢的样式,在课堂中学习绘制。

1.大部分学生从藏式房屋、家具、茶杯、茶碗上面寻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图案

有的学生喜欢简单的几何图形,有的学生喜欢动物图案,还有的学生喜欢花卉植物图案。按其表现题材内容的区别,可分为:(1)几何形纹饰。(2)动物纹图案,既包括藏族本土的动物图案,如猕猴、牦牛、鹿纹、羊等,又包括带有汉族文化意识的动物形象,如龙、凤、蝙蝠、麒麟、鹤等。(3)植物纹图案;(4)自然天象纹,主要有云纹、水纹、波浪纹、火焰纹、喷焰宝珠、山、石、日、月、星等。(5)文字图案。(6)佛教图案。

2.通过讲授藏式装饰图案的特点,分解藏式装饰图案,找出图形、线条和不同色彩搭配,使学生在选择感兴趣的绘画题材中找到突破点,让学生临摹其中的一幅图案,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3.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

第5篇

关键词:外语特色学校;11级商务英语8班;11级会展英语1班;不同层次班级;英语语法课;课堂教学策略 ; 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策略包括课堂教学手段、管理手段、及课堂突发问题应变处理等。它往往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科学、合理、有特色的课堂教学策略能使一堂课结构缜密、生动有趣、别开生面, 充分调动起老师及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使课堂双方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反之, 缺乏思考、运用不当的课堂教学策略可以使一堂课索然无味、 详略不分、 结构松散, 远远达不到符合要求的课堂教学效果。 久而久之, 老师和学生双方的教学热情就会大打折扣, 势必影响到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因此,掌握正确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对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孔子曰: 因材施教。那么, 相同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否适用于不同层次的班级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每一个班集体都有自己的差异、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学习程度、自己的优劣所在。因而, 在不同学习水平的班级推崇相同的课堂教学策略显然是不合理的, 也是不科学、不严肃、缺乏认真思考和总结的,同时也是缺乏调查研究, 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的, 其结果必然是不能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难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不同层次的班级既包括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不同的班级;也包括相同年级的学习内容相同的班级。首先, 就不同年级的班级而言, 不同的年级意味着知识水平、接受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大相径庭, 因而采用同样一种教学策略,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所任教的广州亚加达外语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以外语教学为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全校有3个年级,共30多个教学班。11级的同学刚从初中升上来, 无论年纪、 心理、大脑思维都与10级,09级的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为是外语特色学校,所以外语教学占到教学内容的绝大部分,针对外语教学而言,试想把09级学生的课堂教学策略应用到11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 或把11级学生的课堂教学策略应用到09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都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而且有的教学手段还会受到双方学生的反感。这样一来, 又何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效果呢?

其次, 就外语课堂的教学特点而言,相同年级, 学习内容相同的班级而言, 也存在着相异的整体知识水平、能力优劣、心理状况、学习特点等。 在这种情况下定要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 因班而异, 切不可莫衷一是, 以一带全。

第6篇

遥想当年,高效课堂模式一经推出,立即以旋风般的速度席卷全国,杜郎口中学一下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跃成为风靡全国的名校。各个学校争相效仿他们实行的高效课堂模式,各大杂志报刊争相报道,直到如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对高效课堂模式下小组建设的描述:进入实施“高效课堂”的班级你会发现,桌椅摆放的形式和传统课堂不同,通常根据班级的人数,五六人或者七八人为一组。每一组的成员由老师根据不同成绩梯次搭配,由特优生、优秀生和待优生组成。每个小组的课桌并在一起方阵式摆放,学生面对面坐在一起,互帮互助,取长补短。这种独具一格的教学形式当时确实让很多学校和老师都感受到了它的优势所在,于是纷纷效仿。

可是我却在长达三年的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发现一系列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具体来谈谈我校课改的一些问题所在。

首先,学校要求班级桌椅的摆放一定要是“会议式”。因为高效课堂有“独学”“对学”和“群学”等不同的学习形式,小组建设是这些学习形式的基础,所以“会议式”桌椅摆放必不可少。问题是课桌椅摆放成区别于传统的“秧田式”的“会议式”之后,就表示小组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吗?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意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我个人认为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先行学校的精神,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桌椅怎样摆放。相反的因为我校学生人数众多,各班班额基本在70人以上,在拥挤的教室中课桌即使摆放成“会议式”,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完全没有间隔,而是连成一长片。

正因为如此,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的情况,群学时小组与小组之间还会互相影响。另一方面,因为“会议式”课桌椅的摆放,学生都是面对面坐着,在老师总结概括知识点的时候不认真倾听,在组内进行讨论的时候趁机讲话,不参与学习。而且因为教室异常拥挤,教师很难进行巡视,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督促。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对于课改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没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操作要领。

其次,虽然分组也是遵循“同组异质”的原则,全班要分为12组,每组少则6人,多则8人。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也没办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活动和思考。

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有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另一些较为消极的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喜欢做听众,渐渐地他们对一切群学活动参与度越来越低。即使教师规定了小组内每个成员针对一个学习环节的发言次数,在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差异的情况下,待优生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时候,仍然是特优生在帮助他们完成。日积月累,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增强,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分化还是日趋明显。

因校而异、因班而异出现的种种问题,迫使我们还要在小组建设上有更深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怎样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小组建设进行更细化的实践和总结,亦或是独创一套贴合本校实际教学的小组建设模式,才是课程改革探讨课堂“高效”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不是照本宣科的生搬硬套。

再次,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很难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落实。以前的课堂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老师讲解了一个知识点后,进行大量的专项练习,甚至有些内容是“精讲多练”,教学内容当然容易完成。而现在的课堂以学生为主,要学生思考,要学生讨论,要学生讲述,甚至要学生总结。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出现精彩的瞬间,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全员参与,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自然就显得捉襟见肘。这已经成为目前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如何合理安排与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需要考验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这需要老师从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引导学习找准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等多方面共同推动。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规定完成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是有效调控,比如在展示环节中,全班展示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只展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一些重复的展示则能省即省。

第7篇

众所周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全体小学生都顺利升入初中学习,这样使农村初中与城市初中形成鲜明对比。

(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班级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多困难。教师布置作业时,难易要适中,数量要适中,否则检查作业时,就会出现作业未完成,家长意见大,错题空题多,学生苦恼多,教师情绪烦躁等负面现象。备课时,要备出知识难易层次感,要让尖子生吃得饱,要让差生消化得了,不能搞一刀切。讲课时,要讲清重点难点,要把课堂与课后结合起来,课堂讲清概念和容易出错的问题,课后要培优补差。

(二)学习态度差

学习态度差,是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质量的第二障碍。农村中学生中,留守学生占20%左右。此类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不严,学习态度很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发言不认真,家庭作业不完成,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甚至请病假在家里玩或者逃学。对待这类学生,教师不能滥使权威,用强硬的手段逼迫他们学习,应用一颗爱心去关怀他们的生活,走近他们,使他们热爱老师,爱上数学课。

(三)缺乏创新能力

知识面不广、缺乏创新能力是当前农村初中生的普遍现象。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家庭都把孩子送进城里或重点中学就读,成绩好的学生跑得更快。剩下的都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知识面狭窄,自制力差,思想空洞,缺乏创新能力,就像玩具汽车,上紧发条就动一阵子,你不紧,他就不动。完全没有预习、复习等主动学习意识。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首先应该启发学生们的思想,激发每个人的潜能,然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联系实际,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解决当前农村初中教学困境的重中之重。

二、改进教学

笔者在农村初中任教几十年,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做过多方面的探索,但感触最深的,还是要把握好农村这个大背景,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让数学课堂与农村生活相融合

初中数学要与小学数学衔接,又要为高中数学过渡,所以要注重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即由直观形象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例如七年级数学第三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材用天坛、地球仪、水面和高楼大厦作介绍,来让学生感受球、柱、面、线、点等几何图形。教师在教学时,尽量列举学生身边的事物,特别是农村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开始感受数学知识,使学生不觉得数学枯燥。把丰富的农村事物与数学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直观中感受知识,从生活中引出知识,从经验中探究知识,在学习的快乐中享受知识。离开学生的生活经验,离开学生熟悉的农村生活情景而高谈数学知识,只能使学生感到学而不用,不如不学。

(二)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天堂

第8篇

关键词: 交际;特征;教师;角色

一、背景

自1985年以来,我国陆续出版了指导全国大、中专及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大纲。这些大纲都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是,受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以知识传授为纲,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贯彻大纲精神的难度颇大。

纵观外语教学法史,各种流派、理论层出不穷: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至19世纪中期的直接法,然后是20世纪初的听说法及20世纪中期的口语法和情景法等。这些流派和理论各有所长,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外语教学的发展。但对目前外语教学影响最广泛并逐步为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所认识的,则是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交际法教学。

交际法教学既为我国外语教学能达到大纲所要求的目标提供了一条佳径,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师提出了挑战,因为它在承认学习者有必要掌握语法规则的同时强调学习规则的目的是用外语进行交际,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在教学的方式和侧重点上与之相匹配。

二、 新时期外语课堂教学的特征

能用外语进行交际,是外语学习者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因此,新时期的外语课堂教学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重视语言的运用

交际法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结合语境,使学生掌握自主的使用规则。以英语为例,相同的语法结构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不同的语法结构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具有相同的功能。例如:“his book”中的“his”一词是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意为“他的”,而“his ambassador”中的“his”则为一种敬语,并无实意。如果单从结构上看上去,此二者的区别是无法找出来的。要真正掌握英语,只知道其语言形式而不懂其使用规则是办不到的。

(二)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并非一种高深的知识或理论,而是一种人们熟练则能灵活使用的工具。因此,单靠思考或听教师讲解语言规则,学生是无法真正获得该工具的使用能力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操练,尤其是反复的听、说,才可能达到能用之进行交际的目的。这样,学生就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支配课堂多数时间的就不再是教师。在总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学生用于操练的时间将更多。

三、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换

既然外语课堂教学的特征已由传统的注重结构规则的讲解转变为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教师作为讲授者与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就应当作相应的转换。

(一)讲授者同时兼分析者和设计者

如果教师仅只满堂地讲解规则,那势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来枯燥乏味。这样,即便学生硬记住了规则,也不见得能正确使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语言规则的传授者,且必须成为学生交际需要的分析者与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的设计者,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会语言规则,在运用中掌握使用规则。如“like”一词,既可作动词用,既有“喜欢”又有“像……”之意,许多学生用起来容易出错。在讲清楚基本意思及用法之后,我们不妨举上这样一个例子以说明之:“Many people like dogs , but no one is like (or looks like) a dog (许多人都喜欢狗,但没谁像狗)。”然后可让学生用该词的两个意思就他们所熟悉的东西进行造句练习,如描述某位高个子同学:“He is…, he likes trees and he is like a growing tree(他是……,他喜欢树,他也正如一棵成长中的树)”等等。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相信学生对该词的用法会留下深刻的记忆而不再用错它。

(二)课堂主导者转换为从旁边指导者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的推广与施行,“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理念已逐步为许多教育工作者所认可。这就要求教师将自己传统的课堂主导者的角色调整为从旁指导者,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启发学生大胆地用外语进行交际,主要是大胆地开口说外语。具体而言,教师须做到如下几点:

A、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兴趣对于整个的学习过程都起着很大作用,因为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外语兴趣的激发者、培养者与维护者,在教学中一改枯燥的灌输式做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借助实物、插入相关奇闻轶事或自身经历、设计游戏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走入外语世界。例如在讲相关“cities(城市)”的文章时,不妨先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他们自己的家乡以及当前所在的城市并把二者作一些比较,看看二者各自都有些什么优越之处以及存在些什么问题,他们是如何看待的,以此引入正题会比直接对文章进行讲解让学生觉得更有意思,也更真切。

B、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都有表明,语言能力尤其是说的能力,没有足量的训练是无法获取的。学生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听讲而不开口(很多时候这是因为教师只顾大量地讲而忽略了为他们提供开口机会而造成的),则很难获取口头表达能力。这也正是我国许多人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不会说一段完整的英语的原因所在。而我们都知道,如此的“哑巴英语”用于交际用途甚微。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在讲、练的时间分配上向学生练习一方有所倾斜;讲解做到简明扼要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操练,使其通过操练理解、掌握语言点。在这点上,教师不妨将自己想作一位节目主持人而将学生当作演员:学生才是主角。

C、创造多样的集体活动

多样的集体活动能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因当心出错而不敢开口的心理畏怯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成为活动的设计者。设计活动时,应根据所学内容,遵循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习与学生的需要与兴趣相联系、学习与课外的现实世界相联系的原则。

活动一旦开始,教师则成为帮助者与监督者以及好听众,甚至可以成为直接的参与者,在兼顾全班的同时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活动结束后,教师则是评判者。在评判时,宜以肯定学生的成绩与优点为主,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此所谓近年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的“赏识教育法”);兼以简要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与错误,并启发其尽可能自己去改进或改正而非直接将正确答案给他,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总之,在新的时期,传统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呈现的课堂教学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自己则应根据需要不断变换角色,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英)马丁·韦德尔,(中)刘润清. 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英汉对照),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