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8 16:53: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各行业的创新能力,构筑了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在互联网成为新兴媒介的基础上,教育行业也将在互联网的助推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背景下,由徐道平、王凤娇、赵卫红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英语教学研究》一书,将互联网时代和英语教学相结合,主要探讨英语核心素养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以高校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互联网时代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探索未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该书以“高校英语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
该书共有八个章节,整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该书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内涵,细致分析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在各方面产生的价值,同时在第三章又详细介绍了该书的相关理论和依据,点明了核心素养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后续问题的分析和探索做了强有力的铺垫。其次,紧密结合时代背景,深刻剖析了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与现存问题,客观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时代背景、课堂教学模式两方面出发,系统化介绍了互联网对高校英语教学的促进方式和策略。该书层次鲜明、由内而外地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依据问题分析法阐述当下高校英语教学的不足,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型的教学方式。1)主题明确,把握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英语教学的核心。该书明确了核心素养为教学中的主要命脉,高校中课堂教学为提升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并以互联网对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根基逐步向外拓展,使教学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形成由主干到分支的“树状”教学理念,即以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思想,不断探索新时代创新型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等。该书认为,中国的教育已经步入核心素养时代,课堂教育是教学中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导向下,改善课堂教育是高校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该书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全书以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分析方式来分析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探索教学新模式下的创新发展之路。第一种方式,是将“互联网时代”和“高效英语教学”看作两个独立个体来介绍二者的相互作用;第二种方式,是将“互联网时代”和“高效英语教学”看作一个整体,并结合实际来进行分析。2)着眼实际,从实际出发再落脚于实际。该书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两部分内容中,充分结合实际,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该书作者结合现实情况,说明当下高校英语教学课堂在互联网时代导向下,应以提升大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如书中所论述,基于教学本身的交叉性,实际教学应以理论为基础,以英语知识的思考应用为重要提升方向。而且,由于英语学科定位于文化学科范畴,学习中涉及思想、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正与该书作者坚持增加实践机会、增强教学实用性相契合,因此只有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另一种文化,使语言学习更加简单。另外,该书作者还指出了高校英语课堂的差异性和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和培育核心素质面临的干扰,并明确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实际意义,认为应当依托互联网来丰富教学、增设实践,并采用集体、小组、差别化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3)意义深远,旨在新时代背景下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该书作者认为,应以综合培育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作为重要支撑点,结合互联网发展高校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改革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应引入移动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模式与移动教学模式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基于此,学生也能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培养创新性思维,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正悄然改变着高校教学,“互联网+”模式也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该书结合时代背景,充分认清现状,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总结了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了解决方案,旨在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推动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与全面提升,为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提供发展策略。
作者:余建军 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一直都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随着目前核心素养关注度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也要能够有效地将核心素养内容渗透其中,发挥出阅读教学的功能,让学生可以得到多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对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究,争取找到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推进,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在阅读课堂中的渗透,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一)小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存在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一般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然后学生在座位上听课,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这样并不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理解,时间久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在很多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学生觉得英语课堂非常的枯燥和无趣,自己的个性得不到释放,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动力,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质量。而核心素养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的,教师必须解决目前课堂中和学术沟通不畅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的机会,通过交流多了解学生的想法。
(二)英语教学方式有待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师也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学生学习的需求,但是教师在教学的理念和手段上还是比较落后,所以就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无法及时创新,不能够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出更多的尝试,所以学生学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视野得不到拓展,这不仅不利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影响到了核心素养的渗透。另外就是教师在课堂氛围营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不能够有效地被调动参与到活动中,逐渐对英语课堂产生了疏离感,进而影响到了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特征和意义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特征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具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很多的活动开展都是希望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所以在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这样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就比较缓慢甚至片面。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和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相比,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着自己本身的一些特点和具体的目标。首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还是以提升学生的基础英语知识为主要目标,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词汇量,理解一定的语法知识,这个和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一致。但是第二个方面要求的是学生可以借助英语阅读教学实现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且可以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了解更多西方的文化,能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三个方面就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要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让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够获得一定的升华。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了新的任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也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进行科学渗透和正确的疏导,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鉴于核心素养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重新审视英语阅读课堂,将核心素养的内容渗透到课堂中,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意义在目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成了各个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小学阶段更加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教学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些年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也提出了要进行核心素养内容的渗透,学校和教师也更加注重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因为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所以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教学目的就是学生成绩的提升,就是升学率的问题。所以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目前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推广,但是还是有很多教师的教学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教学还是依照课本展开,这样并不能够很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发展,核心素养渗透一定会成为英语教学的趋势,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借助核心素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了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同时为了让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语言能力,有效地展开互动交流,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去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借助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1]比如在学习外研社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ItwasmybirthdayonSaturday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关于生日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因为这个话题和学生密切相关,他们比较的感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尝试使用英文交流生日时间、生日希望得到的礼物等,从而有效地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言应用的能力,让学生的英语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借助网络手段,扩展学生眼界,培养学习能力在英语核心素养下我们要求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自主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可以自主开展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教学辅助。比如微课这种形式,可以在课前分享微视频给学生,学生完成自主观看和学习,借助这样的方式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比如在开展外研社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I'mgoingtovisitLondon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关于伦敦介绍的小视频让学生学习本单元涉及地的单词短语,借助视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有效的训练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英语阅读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后,教师需要对培养学生的各项素养和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其中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效的课堂问题,也要善于创设具体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在思考和分析问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一定的提升。[2]所以在当前的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独立的思考。比如在学习外研社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Whatdidshehaveforlunch?时,本节课要求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询问午餐和晚餐早餐相关话题。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反复进行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式,还能够借助头脑风暴的方式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四)注重对学生开展文化品质的教育培养文化品质是英语核心素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内容,使得学生可以在阅读英语文章的同时学习到英语国家的更多文化知识,获得文化品质提升。[1]比如在学习外研社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CanyoutellmeaboutChristmas?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去了解中西方各种节日,学习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品质。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标准;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34-02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改,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效成果和有益经验。但是,知识本位、应试教育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在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的失效暴露出当前学科教学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教学与课标背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深化课改的关键。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切入,谈谈为何以及如何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培育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何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核心素养实现的载体,“学科核心素养”也开始成为许多学科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有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理解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学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1.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它以学科学习和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关注点,是一种特定的“学养”。
其次,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各学科确立和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协调并进,将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圆融互摄,才能将促进学生成长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有机组成。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2. 教学与课标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是指: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据在于我国政策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准绳。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必须发挥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只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轮课标修订以核心素养体系为依据,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实施的风向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使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据可依。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然要求。
二、为何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
以核心素养为灵魂、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更加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各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1. 是以素养发展为重点,推进新一轮课改的应然要求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堂教学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核心素养这个关键。没有核心素养的改革,是缺乏灵魂的,而没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缺乏依归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教学忽视课程标准而过于依赖考纲,使得教学内容零散化、机械化;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方法与成绩高低,忽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不足。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纲修订课程标准,细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学科课程目标科学化、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和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契合课标的要求,这是深化政治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
2. 是打破传统教学困境,增强育人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德育课程,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但囿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失去了它应有之功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取得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却是学生综合素质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当务之急,破解传统粗放、低效的课堂教学困境之关键,需要在课标“标杆式”的引领下,以培育好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人格理念×工作热情×能力。他认为工作热情和能力的取值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这个方程式启示我们:人格理念(或称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呼吁终身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理念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相契合,意味着教学更加注重学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内化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基于学科素养生成的思维,必定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应获得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重点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规定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的是“教什么”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是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各学科教学必须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与课标的一致性。
1. 提升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
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的政治课堂,是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而非一味理论灌输性的课堂。政治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理论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加工,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触及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使素养的内化。
2. 完善学业评价,构建发展性课堂
学业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我国长期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必须研制完善学业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构建发展性课堂。发展性的政治课堂,不是传授应试方法与经验的课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的课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立体评价,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3. 强调能力导向,构建实践性课堂
时代的变化发展使社会对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授应试技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只是会背书和考试的机器,而不可能是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学必须将旧观念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构建实践性的课堂。实践性的政治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的课堂,而是主动参与的课堂。政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而是走向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和调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学科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圆融、渗透,开发更具特色和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个体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往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个人相伴终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是思政课教改必须遵循的规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违“标”必改,才能确保学科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 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关键词:数学基础;核心素养;应用意识;合作意识
《标准》对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提出了间接的要求:要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必要的数学素养,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要求。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不严格地说,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含外显能力,还包含内在思维品质。进入21世纪,社会、科学技术和数学发展异常迅速,甚至超出想象,这势必会影响教育,影响基础教育,影响数学教育。故此,笔者就解题教学中探索培养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具体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利用数学基础、本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知识与技能是素养的载体,数学素养首先表现为考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高中数学关注的是如何使得所抽取的样本能够最大程度地检测考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的达成程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知识的选取或知识与知识的机械组合,关注点是高中数学知识所涵盖的数学素养的完整。
基础是素养的保证,是以后发展的基石,是高考的考点所在。没有基础就谈不上素养,高考以素养立意并不意味着高考试题绝对难度的整体提升。
二、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主题(单元)”作为进行教学的基本思考对象。可以以“章”作为单元,如将“三角函数”作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如“距离”或“几何度量关系:距离、角度”等;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如“模型与待定系数”等。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是深度学习的抓手,也是整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抓手,可突出本质―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专业水平(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实践),这是数学骨干教师的基本功,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笛А
主题(单元)教学的要素,最重要的是进行整体分析,包括数学分析、标准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对比分析、重点(本质、核心素养)分析及教学方式分析,进而确定主题教学目标,选择、设计情境和学习活动。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流程,设计每一节课教学,进行教学实施,并不断反思―循环―提升。
三、利用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古训,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会学”比“学会”重要。“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以“数学阅读理解”为例,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表格)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不能太急。数学教师强调“学法指导”,是一个很好的经验,需要坚持、总结、提升。
四、利用数学问题解决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作为走向成功的法宝,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合作学习活动,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环境,在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的共同参与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不能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情况,那么课堂中以小组的形式组合,不但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更可以各小组进行互相帮助和分享成果,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让组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探讨、研究问题,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利用数学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达到的一定心理发展内容和心理水平,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技能、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价值观等。将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从而使教师意识到数学素养比培养成绩更重要,自然会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数学能力上都能有一个跨越性的提高。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是在新时期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模式背景下所提出的,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持之以恒,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内化学生的数学行为,在提升数学素养的同时,还能习得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可贵品质,提升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为出社会提供强大的思维判断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丹.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四种策略[J].广西教育,2016(6).
沉思当前高职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结合点,在教学模式上倡导“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推行“以系统、器官为核心”教学方式,是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改的热点。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方式实行并不顺利,并存在某些问题,认识和解决这些相干问题,可进一步验证该教学方式的优越性。
一、具体教学理念认识模糊和内化不到位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范式[1],在高职医学院校推行“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套路,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不实事求是考证高职医学教育的教学特色,生搬硬套工科高职教改的理念,对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教学理念产生模糊认识或内化不到位,使基础医学、桥梁医学和临床医学先后衔接的教学层次、教学规律脱节,“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套路不能有效施展,不能保障高职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进而冲击桥梁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实效教学[2]。由于我国的高职医学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盲目推行所谓“必须、够用”的教学理念,使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运行受到较大的冲击,教改未走出独立的路子。针对该现状和“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素求,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理念必须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2]。目前,该具体观念还没有成为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优势理念,其具体问题在于:(1)该具体观念指导的课程建设的整合手段空洞化;(2)高职院校推行该具体观念的补偿机制没有完善和到位,使人体机能实验课程的“教、学、做合一”大多停留在形式上;(3)基于该观念的具体思路尚未形成。
二、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形成整体、集合和互动的关联优势
1.精品课程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决或完善。就单项基础医学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来讲,其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具有特殊性,应该体现课程特色,明确该课程的定向、定位;从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推理,其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具有共性,应该整体体现“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理念,使“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素求相容与共。只有完善上两项事宜,才能推出优秀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精品课程建设的优秀教材,籍以推动“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的有效展开。令人遗憾的是,现行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并没有经过专业课教学专家和教学实践的具体考证,教材建设重复“翻板”传统教材,关联课程教材之间的重复、繁杂、交织现象比较突出,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没有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素求相统一。故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精品课程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决或完善,刻不容缓。
2.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教学情境规程。“教、学、做(用)合一”教学过程的展开是基础医学实验课“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理念的具体操作化,其载体形式就是创设“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化运行的良好的情境规程,使高职医学生真正体验“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流程,强化和丰富分析、理解、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教改并没有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规范投入或投入后又变向束缚,使得基于工作过程的范式教学和“教、学、做(用)合一”的实验教学没有形成优势的情境规程,因而“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并没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3.“双师型”教师和师资力量缺陷。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对“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对一般师资力量要求突出了高标准、高要求。推行“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对“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双师型”教师的能力适应“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没有形成内核要素,相形之下,“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有客观缺陷,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以系统、器官为中心”教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使“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的运行存在一定难度。
三、课时改革缺乏调研,存在“砍学时”的误区,课时补偿机制不完善
1.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改革缺乏调研。当今,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改革令人担忧,不进行各课程间专家交流和相关调研,随意依照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刻意对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进行全方位、大比例课时量削减,已经成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普遍现象。高职医学基础课程的课时改革必须做好下列调研工作:(1)严格的行业和基础医学课程的应用学调研工作;(2)行业和专家咨询;(3)教学考证;(4)对基础医学诸课程进行整合、包容和优化。否则,实施“以系统、器官为中心”教学方式的瓶颈问题更显突出。
2.“砍学时”的误区,课时补偿机制不完善。目前,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改革走入一个“砍学时”的误区。其特点是:(1)基础医学课程学时削减33%-46%;(2)课时不足显著影响了该课程体系的基本知识容量的传授,束缚了“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的有效运行;(3)课时补偿机制不完善。其后果是:(1)学生习得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容量不足,不能满足“必须”、“够用”和“支撑”的知识素养;(2)医学基础、桥梁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衔接过程被动,“打补丁”教学现象严重;(3)“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的惯性实施存在困难,高职医学生的知识底蕴不高、不强;(4)“专生本”学生的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贮备缺陷,应试能力降低。
一、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围绕核心素养对学校进行定位分析,可以发现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如知识本位,知识教学过度;固有的课程文化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终身学习所需素养的提升,导致各种教与学的冲突日益凸显。面对发展中的严峻挑战,如果学校不能谋求新的内涵发展之路,不能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再建中取得突破,不能在教育行为上有所转变,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那么学校将失去品质生存的基础,失去家门口百姓的信任。
二、变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再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和愿景,加强课程领导,从学校课程文化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努力再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文化。
1.确立课程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课程目标是课程文化反思与再建的基点。学校坚定赏识育人办学理念,以“人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核心素养确定培养目标,以育人价值主导课程建设,研究“赏识育人再架构”策略。通过全校师生大讨论,确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创设有意义的教育空间”的课程建设总目标,并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为“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张扬、和谐发展的阳光少年”。让各层级的目标引领可持续发展。
2.规划课程内容,丰富学习经历
(1)课程计划的科学编制
学校以课程计划的制订与完善为切入点,以“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示范课程”建设工程为抓手,启动学校课程规划行动研究。将学生在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视为课程,运用SWOT方法进行背景分析,研制了符合校情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和年度课程计划,架构了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两翼齐飞”的 “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全力打造充满生机、可持续发展、尊重差异和能让学生享受教育的“绿色课程”。
(2)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
学校重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让教师意识到自己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校赏识并肯定教师的课程理解视角,基于教师的课程视域将学科作为宏观、将单元作为中观、将课时作为微观,引导教师将国家课程总目标逐级分解、分类编码,把每一个学科划分为若干单元或专题,以单元或专题为基本单位,以整体为核心,以“统整”为基本思路,用课程诸要素来构建每个小单元,从而构建起一个个完整而系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如数学组研究专题、语文组研究文体的重点篇目、英语组进行专题与课题研究、理化组进行单元设计等,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加丰满和立体。
(3)校本课程的个性设置
在充分考虑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调研评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与特长培养相结合;以教师研发为主体,用赏识的力量丰富课程的“两翼”,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选择的校本课程。
一是学科限定拓展课程。如语文的《一十百千万》、数学的《思维训练》、英语的《牛津之歌》、美术的《西林版画》、体育的《校园排球》等。
二是自选超市课程。共开设了三个板块、七个系列的74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通过网上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成立了涵盖艺术、文学、技能、体育等领域的学生社团23个,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使学生人人能参与,个个有项目。
三是德育微型课程。积极探索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晨间故事会”等德育微型课程,探索家校联动课程,开发午间阳光课程,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格局。
四是校本活动课程。学校有贯穿全年的校园文化节、学科文化周、文化日、班级文化秀活动,每年举行“达人秀”、校本课程建设阶段成果展示。校园阳光电视台倡导“人人是明星,天天有直播”,鼓励更多学生走进直播间,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
(4)特色课程的精品培育
一所学校的优势往往也是学校的特色,而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学校精心打造“三六”特色课程项目。“三”指的是三项课程:基础型课程(快乐英语)、拓展型课程(西林版画)和探究型课程(绿色环保)。“六”指的是六个体艺项目:排球、围棋、硬笔书法、版画、合唱、轮滑。特别是将融传统文化与美术技艺为一体的版画特色课程作为龙头重点打造,积极推进“人人会版画、班班有作品”项目,采用螺旋式培养模式,使版画特色课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交流建设的名片。
3.优化课程实施,提升教学品质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学校引导教师以“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为教学理念,以“让课堂预见学生未来的学习”为目标,推出“绿色课堂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为课程文化的再塑找到平台。围绕“和谐、高效、可持续”的绿色课堂三维标准,实施环环相扣的“六招”,追求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持续创新型课堂。
第一招是推行二次备课,把握教学预设。研究个体、集体备课策略,采取“个人独立备课提出问题、团队讨论分享、最后个体再完善”的方式,开展主题备课、备课答辩、说课等系列活动,研讨预设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二次备课要求。
第二招是研究微环节,转变教学方式。建构“4S学程模型”,以学习方式的变化反过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S”是学习(study)的缩写,“4S”代表“想学、学会、会学、再学”,既可以是一堂课的四个环节,也可以是某个环节中的四个小环节。学校以“赏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一个个微小环节的质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实现课堂的和谐、高效和可持续。
第三招是项目引领研究思维品质。针对绿色指标中“高层次思维”短板,与金卫中学、兴塔中学、松隐中学等伙伴学校联合成立研究共同体,确立了“以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绿色课堂实践研究”的课题,以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为抓手,以课堂教学微环节为突破,聚焦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习品质。
第四招是基于标准改进校本作业。考试学科以双向细目表的编制为引领,设计基础、拓展、探究等分层次校本作业,提高作业针对性;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探究类作业,以丰富作业的类型。班研组控制每日作业量,拒绝无效重复作业。实施作业绿色批阅。教师批改作业不打“×”,而用“”或“\”代替,表示对学生错误的接纳和对改正的期待,学生纠正以后再打上“√”;练习本上呈现谈话交流式的评价,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美好评语,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在赏识中进步,使师生关系更和谐。
第五招是构建多元学习共同体。一是教研体,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主题一日研修活动。二是班研体,由班级任课教师组成,研究因材施教、关注差异教学。三是学研体,在班级中成立同伴互助型学习小组,以强带弱,共同提高。四是师生共同体,党员干部“认领”需要爱心辅导的学生。五是家校共同体,成立校级、年级家长管委会,整合家长资源,进行学习探究。六是亲子共同体,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实践课程。今年,“西林之星”爱心助老亲子团队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所有的学习共同体都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合作成为常态。
第六招是教学评优,人人获奖。参赛前,教师从微环节入手为自己设计一个单项奖,上课之前出示自己设计的奖项以及获奖的条件,课后由学科组进行评奖。每一次评奖都要持续三四个小时,获奖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别人的教学中获得启发。于是,评奖活动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教师在赏识中获得了成功体验和专业自信。
4.尝试评价转型,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评价先行。应该以评促教、以评促建,以评价转型促进课堂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学校认真研究《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努力开发校本绿色指标评价体系,探索和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学业质量绿色评价标准,注重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评价,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努力改变以知识掌握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优劣的局面。
(1)实施多元开放的评价
对学生学期成绩采用“3+3+4”综合评价。改变教师主宰、分数唯一的评价方式,开辟师生互评、学校测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等渠道。建立《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详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学生最佳作品评选、社会实践记录、体艺活动记录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每年开展“西林之星”评选活动,让每个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价值,使评价更具针对性。
(2)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巧用赏识妙语,每堂课至少对半数以上学生说一句表扬鼓励的话,实施赏识性课堂评价。针对一年一度的“推优生”“优秀生”评选,学校更关注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实践以及学业的发展过程,采用活动记录、日常表现记录等方式,建立学生档案以跟踪学生发展。
(3)引导学生学会赏识
在赏识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引导学生既能悦纳自己,又能欣赏同伴,从赏到识,不断创新赏识形式,使评价成为学生发现自我、赏识别人的过程。
三、反思中的收获与展望
1.反思中的收获
从价值取向上看,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实践证明,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在2012年和2014年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中,上海西林中学的学生各项指数均达到或超过区域平均水平,特别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学习动机指数、自信心指数进一步提高,其中对学校的认同指数达到9级最高水平,2014年自信心指数、师生关系指数、学习动机指数等增长2级,学生学业综合水平进步显著,学习品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初中化学是极具抽象性的一门学科,因而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实验教学为中心,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1]。然而,在实际的实验课堂上基本都是以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为主,这样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违背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失去了对化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敷衍等现象。如此不但达不到化学实验教学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同时还会造成学生成绩的大幅度下降,各个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其心理变化比较复杂,他们更喜欢富有吸引力、挑战性的活动。而此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接触到的教学方式总是陈旧的、缺乏创新的填鸭式教学,那么他们就会认为学习是无趣、疲劳、乏味的,这种情况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就会越来越低。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一)学校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要想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学校需要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要认识到化学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持对化学长久、持续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和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性。学校可以和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为学校争取更多的专门用于化学实验教学的资源支持,包括化学用具、材料、技术支持、资金、实验项目等[2],而学校还可以开辟出专门的场地和教室作为化学实验室,并且拨出专门的款项用于化学器材的配置,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化学用品定期的维护工作,对老化的、性能下降的器材及时进行更换,以保证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正常进行。学校还要大力支持化学教师的创新性想法,及时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以此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多样性,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度。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技术和素质修养。学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化学学术研究会、交流会,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保证教师将最新的教学思想运用到课堂上。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各学校联合组织的化学教师教学、实验技能比武、交流活动,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化学实验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转变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化学实验教学变成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到以生为本、以师为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按照“异质同组”的原则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动手实验、提出猜想、论证等过程一起探索问题的答案。期间,经过“个体自学—小组间生生互动—全班同学与老师的互动”等环节完成教学过程,再采取小组成员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做出具体评价,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做物质的鉴别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2~4人为一组的实验探究小组,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得出相关化学原理。有的小组想到了用盐酸溶液去鉴别,有的小组想到了用氯化钙溶液去鉴别,还有的小组打算用石灰水进行鉴别。期间,各组成员在组内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再合作动手设计、操作实验,最终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进行评价。由此可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辩证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体育学科 核心素养 培养
核心素养作为近期被广泛关注的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高度的探讨。而在体育学科这一领域,很明显,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体育学科中,有效的培养核心素养,成为了急需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就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从素质到素养的关注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义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从素质到素养关注度的逐渐转移,其主要根源在于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素养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
2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离开了学科教育,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什么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呢?经研究初步将其定义为: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不同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无区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各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其基本框架,即一级指标的三个维度和二级指标的6个维度是相对固定的,只是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各指标的侧重点不同。
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策略
3.1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1)依据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娱乐性的体育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如各种体育游戏都能发挥此作用。挑战类的体育项目如田径的耐久跑,能否积极参与和在遇到极点的时候依然坚持,对于学生自己克服困难来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挑战精神的学生往往无需任何引导就能坚持不懈,而意志力薄弱、不能吃苦耐劳、缺乏自我挑战意识的学生往往会中途退场,甚至在体育课开始的时候直接提出见习等要求。对于这类项目的教学,教师就要采取措施,如采用交替追逐跑、篮球运球与耐久跑项目整合练习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养成良好意志品质的目的。对于合作类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只有在与同伴或团队密切配合的情况下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多创造这样的团队合作的练习环节,如多采取这些项目比赛的情景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达到培养和提高合作意识的目的。
(2)合理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水平,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实施教学工作,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对于高中生学科教学,情景教学法的采用将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这一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要合理把握方法使用度,既要做到巧妙,还要收放自如。例如,在M行背越式跳高杆前技术教学。在助跑起跳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各种形式的助跑不过杆练习,直线的、斜线的起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线路的约束(弧线),固定脚的起跳(外侧脚),这样过渡自然,衔接没有明显的断口,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3)要巧抓品格教育时机及时渗透。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课堂观察环节,以前往往很多人忽略了课堂观察的重要价值,出现单纯走流程式的体育教学,对课堂观察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了一个个良好的品格教育时机,十分遗憾。例如,教学中发现责任心比较突出的学生、乐于助人的学生、勇敢拼搏不畏困难的学生、比赛失败相互鼓励不抱怨的学生等,教师都要巧妙地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3.2学生运动能力与习惯形成策略
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习惯的形成应主要集中在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和坚持锻炼的运动习惯等方面。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并养成运动的习惯呢?
(1)要明确目标并精准选择教学方式。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要在充分了解目标的前提下选择教学内容和有效方法。例如,在进行正面原地双手抛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从培养探究的角度出发,设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把实心球投得最远?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必要的讨论,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再将得到的答案通过实践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在体育课中通实践展示自己进行科学学习的成功。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是切实可行的,是非常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