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8 16:53: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谈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纪实;评价;记录;发展
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评价者和学生主体共同参与,以纪实的方式,展现语文学习的过程。教学纪实性评价意在促进学生反思、成长和个性发展的新型评价方式。教师作为评价者,应根据校本教研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对比传统的评价模式,原有的评价方式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不足之处在于将评价和教学过程分割开来,缺少对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过程进行考查,同时也容易忽略每个学生知识建构的独特性。单一的传统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局限性。因此,新课标、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与表现性学生评价、展示性学生评价等评价方式相互融合作用,形成完善发展性评价的体系。主要目的在于以小学语文教学为研究载体,通过对传统的、单一的标准化考试之外的纪实性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逐步构建起相对完整有效的体系。教师可采用观察笔记、作品收集与评价、轶事记录等方式,即致力于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的整体性。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阐述如何实施小学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意在给予学生更宽广的人性化发展空间。
一、课堂教学纪实
课堂教学纪实评价的研究内容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日常的行为能够展示出来学生最真实的一面,课堂教学纪实评价在时间上应该与教学同时进行、动态发展,良好的结合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学生的意向并能根据突发事件调整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1.教师随堂记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细心观察,用关心、过问、肯定或批评的话来完成对学生的随机评价。教师可以用一两句话点评学生一节课的表现或描述―项活动的经历,肯定学生的努力,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等等。
实际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灵活性与多变性,突发事件是在教师预设情境之外的,但这种意料之外的课堂情境更值得捕捉、值得记录。教师可以用告示贴解决这个问题,记录下来的事例可以贴到调整过的观察记录表中,通过课后反思、整理能够捕捉学生的实际想法。教师通过课后反思进而改进教育策略,从而提高进一步教学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2.学生随堂记录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发展性学生评价标准,主动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作为评价和引导的中心一教师,应该以回忆、反思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主动改进和完善。
二、课外自学记录
教师作为唯一“审判官”的时代早已结束,新课程倡导新型的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建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成为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1.预习与复习记录表
家长参与评价,有利于整个评价环节的完善。家长要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的朗读、文意的把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课堂结束时,家长检查学生上课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及预习时、上课时存在的问题,并与老师进行沟通。
2.读书记录卡
读书记录卡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和质量的一种记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详细记录阅读时间,读物名称、作者,读物类别,书的主要内容,积累的优美句段以及阅读感悟。读书记录卡能帮助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学生还可借助读书记录卡开展自评和互评。
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真实状态呈现给教师。根据第一手材料,教师可以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自主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参与语文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经历、体验,自觉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能促进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斌兴.新课程学生评价[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2]刘光霞.中小学学生评价技巧集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语言激励,构建安全的心理空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在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善于使用多种激励性语言予以鼓励。如,学生回答某个问题不错时,教师可以这样鼓励:“你回答得非常正确!”“老师和你想的一样,真不错!”若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时,可以这样鼓励:“你很勇敢,别急,看看谁可以帮助你?”“你的答案已经跟正确答案接近了,再想想。”一位教师教学习作《这儿真美》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涂画的《这儿真美》展示给大家看?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谁也不举手。半分钟后一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愿意。”于是教师把这个孩子的画展示给大家看。师:“书上要求既要涂色还要添上喜欢的小动物,你怎么没添?”生:“我没看清这个要求。”说着不由地低下了头。师:“算了,你把它拿下去吧!”学生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地回到了座位上。本案例中,那位展示画的孩子有足够的理由得到大家的赏识。(1)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做了,说明他有责任心。(2)敢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明他积极乐观,敢于表现自己。(3)他的行为是其他学生的榜样,能起到“润物无声”之效。然而,案例中的教师却因为学生未能添上一些小动物而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试问:他以后还会积极地去完成老师的作业吗?还能勇敢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吗?或许就是教师这样一个不经意的评价,白白葬送了这个有着诸多优秀品质的学生的美好前程。
因此不管我们采用何种评价方法,首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让回答正确的学生更愿说,让回答不出或出错的学生不受伤害。学生只有从内心里感到安全和自由了,才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二、明确评价指向,打造全面发展的基石
新课标中每个学段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不同要求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不能只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读得很准确,没有多字、少字。”“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读得真有感情,我们都被你感动了。”这类评价语。因为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是小学生应该达成的目标。如教师发现学生在边阅读边圈画批注,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可以这样评价:“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已经学会阅读了。”当学生阅读后找到了答案,为了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肯定,教师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对学生来说,重过程的评价得到的是思维的快乐。其次,他们对生活的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教师的即时评价要注意这方面的导向。例:教学《蒲公英》一文,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一位学生说喜欢飞向沙漠的种子,因为它很有思想,敢于尝试新事物。对此,一位教师的评价是:“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意。”而对学生的是非观却不置可否,学生喜滋滋地坐下了。另一位教师却是这样处理的:他听完学生的发言,反问:“飞向沙漠的小种子是勇于尝试,但它最后了,什么也没得到,你觉得这种尝试值得吗?”学生想了想说:“不值得。”老师接着问:“那你还喜欢飞向沙漠的种子吗?”学生摇了摇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第一位教师也许正是被这一理念所迷惑,因而在学生的观念出错时,没有给予正确评价,这显然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误导。可喜的是,第二位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公正评价,突出主体
评价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但是评价也需要有一个依据。我以新课标提供的评价案例为参考,与学生共同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的评价依据。以“朗读表演”为例:正确理解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根据内容适当加上自己的创意。如:动作、语气。
1.教师要帮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
2.评价中尽量采用描述性的方式,不按分数给学生排队。(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师生互评)全班学生根据以上标准作出评价,评价内容要多元化,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理状态等方面,使每位学生都有了评价与被评价的经历。
总之,教师得当真诚的评价能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健康的种
一、把评价的过程让给学生
1、自评。自评是指学生依据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习作主动作出评价。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让学生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表现在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它把写出文章作为作文练习的终点,没有注意培养学生自评自改的能力。在自评时,要教给学生方法,使之有章可循,这一点很重要。具体说来,修改文章要做到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学会使用修改符号;
(2)检查语言基本功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字、词、句、标点、段落、层次等);
(3)检查审题、立意、构思 、选材。
要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认真读自己的习作,认真修改,并在此基础上誊写到习作簿上。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改,这不仅是一次自我提醒、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自我提高、促进成长的过程。有了自评的基础,在参与全班互动时,就有了一定的凭借,互动的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2、互评。有句老话:“当局者迷。”有时还沉浸在习作的兴奋之中,加上自身的能力水平有限,很难发现自身的不足,而学生作文,往往只把老师当做惟一的“读者”,老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来批改,也只能择其要点而批,不能面面俱到。通过互评互改,多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发展。优等生完全可以做“小老师”,对其他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中等生既可以从优等生那里有所学,也能对后进生提供必要的“援助”,既利已,又利人,学困生可以从人家的习作中,获得启迪,并通过互改得到大家的帮助和鼓励。
在具体操作时,一般将学生按优、中、差(1∶2∶1)搭配,四人一组,互改互批作文,开展讨论,写出评改意见,有眉批、总批,评改者签名。教师巡回辅导,普遍性疑难,全班讨论。教师复查时,重点查批改。这样做,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有写作权,又有评改权,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师生互相启发,互为补充。教师批改,必因匆忙而有所忽视,而学生思维活跃,集思广益,总有弥补教师之处。
评语很关键,要让人体验到民主、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这里有真诚的鼓励,有善意的提醒,有真情的流露,既要人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又要明白自己的不足。评语对评价者而言,既是一种语言实践,也是一个有阅读、有感悟、有创作、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
二、把展示的平台搭给学生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需要人去赞赏,去肯定。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往往会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以此来认识自己。因此,有人说:赏识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甜雨露,是照亮学生心房的灿烂阳光。如果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去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开掘,学生的潜能就会像发酵的面粉一样迅速地膨胀。
1、欣赏。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同。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欣赏的态度评价人。教师在学生互改中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去发现、去捕捉一些典型的例子去大加赞赏。值得提醒的是:教师要多把目光投向中下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段话或者一个词、一点成功的地方去读(说)给大家听。教师也可以趁势大加渲染,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在时时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感受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小组推荐,选择写得好的作文,或全篇或片段,进行朗读分析,让同学们欣赏。
2、评比。在小组合作评改、大班欣赏交流的基础上,采取小组推荐、大班评议的方式评选“小作家”、“最佳评语”、“最佳小老师”和专为中下生设置的“最佳进步奖”,由班级颁发喜报予以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信心。
3、展示。班级设立展台,展览本次习作的优秀作品、最佳评语等,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动手创办班级作文手抄报和班级作文选,积极向校报、广播电台及各级报刊推荐作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课堂教学评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最常用、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它有激励和信息反馈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进行有效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呢?
一、注意课堂评语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课堂评语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无论你说得如何生动有趣,如何热情洋溢,都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回答了问题,有些教师常常反复地用“好”、“都很好”、“不对”等评语进行简单的评价;或是当学生的回答没达到要求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这样的评判,不但使回答问题的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回答的好是好在何处,回答的错又是哪里不对,而且令其他学生也莫名其妙,不知道哪一个才是正确的,不道还该不该再回答这个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反应会逐渐变的淡漠,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会慢慢的减弱。更为严重的是学生接收不到准确有效的信息,于是以教师的答案作为唯一的答案,而忽略了语文的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句式去表述,只要抓住了要点,都应予以肯定。这样的缺乏准确性的评语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文课堂万马齐喑的局面。我发现,有时用准确的评价语言直截了当地指出他的错误及理由,请他仔细想一想后再回答,或是肯定他的具体的优点与进步的同时,指出在哪些地方还可以作进一步提高。这样的评判往往更让学生信服,往往表现出满意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在初三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他学生也能通过一个人的回答,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课堂提问的涵盖面也会有较大的扩展。在练习测试及以后的课堂提问中,也欣喜地发现,在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逐步得到纠正,正确率逐步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有效地使用课堂评语,充分考虑到课堂评语的双重功能,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因人因答而异,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在教师的评判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二、注意课堂评语的情感性
情感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没有了情感,一切行为将终止。而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如何,将会直接影响着一切学习行为的兴趣和动力,关系到一堂课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语言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利用语言工具去激活学生的思绪、感觉、体验、潜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我们应该在课堂中运用我们的语言不断提升情感的价值。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要饱含满腔的热情。教师最终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应包裹着自己的一片情、一份爱,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教学语言要富于美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激励性评价
一、尊重学生
国外有位老师讲评“画苹果”的作业时,发现一位学生把苹果画成方的,便询问:“苹果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的呢?”那位学生说:“我在家看到爸爸把苹果放到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掉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下来了。”老师听了,非但没有责备,还鼓励他说:“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
苹果本来是圆的,却画成了方形的,已经脱离了实际,这位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说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并鼓励他说:“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样的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人格,鼓励了学生创新,我们从中受到的启发是:对其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宜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月亮点。朗读不流利,但可能声音洪亮;说得不流利,但可能思路独特;写得不完整,但可能内容具体……评价学生万不可求全责备,有时需要适度模糊,并且时时记着:每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要在评价中能够使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亮起来。
不过我们也不能视批评为如越雷池、如赴薄冰。当课堂上两位争论激烈的学生期望你明辨是非时,你所给与的含糊肯定: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你们都很了不起。这样只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到底是对还是错,这样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的正确理解知识造成失误。当学生做错题,或做错事时,教师也不能因为伤害其自尊而说出:“你做得很有价值。”这样的做法只会注重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因此,我认为,鼓励孩子固然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好方式,但我们提倡表扬、赏识的同时,要注意分寸,虚假的表扬要不得,廉价的赏识更不可取,因此,我们不能让“廉价表扬”成为孩子健康人格塑造中的“温柔杀手”。
关键词:新课程 识字教学 评价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将学业评价转向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的得到反馈,激励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不断地改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具体到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任务以识字为主,评价如何实施,更是一项繁杂的工程。
一、学生识字能力的评价
评价学生识字能力,就是对学生的识字水平多方面的测试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属于定量评价范畴。通过识字能力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某一阶段内某位学生的识字水平,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实验教材对学生识字的要求分为会写(100个),会认(400个)两种,针对这不同的要求,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识字能力的评价。
从形、音、义的结合上评价识字能力。这主要是针对新课程教材中要求达到会写程度汉字的评价方法。《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这说明,形音义结合是检测识字能力的最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对汉字形音义有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才算真正识字。测评学生识字能力的高低就要以形音义的结合上入手。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的听说读写运用。为此,学生不仅要分别识它形、音、义三个因素本身,尤其字形内部结构关系,还要建立形、音、义之间的统一联系,做到“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鲁讯语),评价识字能力也必须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
二、学生识字兴趣和习惯的评价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日常识字兴趣和习惯,对低年级学生尤其要采用适合儿童的评价方式,用积极的评价,而不是消极的评价,激励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好的识字教学形式以识字为重点,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从而对字词所指代的事物展开深层次的认识活动,在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变单调的读,重复的写,机械的记为有情有趣的看,有滋有味的想,有感有触的实践,有声有色的渲染,变浅层次的识字活动为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识字活动成为极快乐极有趣的事,很多学生的识字都是由乐趣转化为习惯,进而让主动识字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和自觉行动的。这种可贵的识字兴趣和良好的识字习惯,足以支撑他们在识字的征途中不断进取,劈荆斩棘,获得极大的成功和愉悦,终身受益。评价学生的识字,就要评价他们识字的兴趣和习惯。
1、用积极评价方式激励识字兴趣。小学低年级儿童机械记忆处于优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知识大抵从兴趣出发,所以教师的识字教学应千方百计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兴趣。
2、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培养识字习惯。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随着学习的慢慢深入,汉字的逐步增加,摸索出汉字的一定的结构规律,并依自己的年龄特点在老师的引领下,形成一定的识字习惯。教师要善于发掘并疏通这种习惯,并不失时机地把它列入识字教学评价机制。
三、识字教学评价的注意点
以上所述仅限于识字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且均属于教师日常教学评价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提出了更多的建议和要求,为使学生识字教学评价真正产生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在实施的时候还注意了以下几点:
1、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倡导教学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评价等等,使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2、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即过程评价,他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评价,学习兴趣、习惯的评价等。为了便于操作,我们把过程评价理解为在一个较长学习过程中,分阶段对每一阶段内的学业水平所进行的终结评价,由这些多个阶段性评价组成整个过程评价。我们所进行的每篇课文学完后的学生自我评价。相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来说就是终结性评价。而对于单元或学期来说就是过程评价,为使过程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我们在单元学习内容结束后,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评价标准
一、语文学科本体“三维”目标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交际工具”“人类文化”,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具体说,注重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二是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三是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 三是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
二、从学生自身主体地位评价
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保障每个学习者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重视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具体说主要评价如下内容:
一是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三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四是评价自学能力。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
三、从教师主导教育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就难以实现。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要保证学生学好语文,评价必须把“教师主导”作为重要内容。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看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评价教材处理能力。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系,落实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每篇课文)是否有透彻的理解,所设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否与《课程标准》相符合,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教学中,要评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理是否得当,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环节、结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二是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方法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电教手段、教具、学具的利用是否合理、科学,教师创设的情景是否有吸引力等。二看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看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看教学是否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语文教学;浅谈效能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等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这一方式又是如何促进了课堂教学呢?我尝试通过对有关教学案例的剖析,分析激励性评价在教学中的效能。
一、主动到被动,唤醒学生主体性思维
从心理学角度看,激励是一个强化的过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得到奖励,该行为就会趋向重复;反之,则减少重复。奖励是一种正强化,对错误的行为给予惩罚是负强化,这些强化可成为激励的力量。 它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归属、爱、自尊的需要,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这种自信主要来自于教师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力量,这种信任是对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尊重。是把学生当作生动的,有个性的,有感情的人来看待。激励性评价正是因为真正着眼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它激励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和竞争意识。试想,在课堂上,教师总是训斥、指责学生,给学生的大部分是负强化,那么,学生见你上课心里就发怵,哪里还谈得上被吸引?教师通过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吸引力或推动力,激发出学生的自主性。也就是说,学生的个体行为在受到教师的激励之后就会产生一种自动力。只有产生了这“自动力”,学生才会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变为个人的学习目标。才会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在课堂上只有对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和学习效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激励,才会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发的,主动的思维,从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针对学生特长,教师可以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卡通、图标、激励卡来激励学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超越。如:用“小猴子”表示爱动脑筋;用“鹦鹉”表示愿意和老师、同伴交流;用“小猫”表示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画有嘴巴、问号、眼睛、耳朵、握手等图标来表示发言、质疑、阅读、倾听、合作等方面表现突出;还可以用一些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的激励卡。如“:朗读高手”、“写字巧手”、“阅读博士”、“故事大王”、“口算高手”等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获得成功的体验。此外,教师对学生作业、作文等评价可采用等级和激励性评语以及含义深刻的“红星、小松树、小红花、小笑脸”等标志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评语的双向互动性、激励性、针对性和建议性。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增强信心,不断改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口动到心动,鼓舞学生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独特地、新颖地解决新异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其目的是得到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理论、新看法、新产品。 在小学阶段,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深层的思维能力,迅速、流畅、独特的解决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和形成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要受着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的驱动和制约。创新意识和品格主要表现为创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不畏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意志坚定、能经受失败挫折、持之以恒等等。激励性评价正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种氛围中,想象驰骋,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使学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使课堂成为学生语文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因为“创新”的成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希望尽快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祝贺。而老师的及时激励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种满足和愉快,促使学生去争取新的“创新”的成功,从而鼓舞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肯定学生有创新的想法、观点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如:“你的这个想法有创意!”、“你的这个想法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有新的收获。”这样的评价,既激励了学生,又鼓励了群体,使全班学生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善于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是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研究者与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解除疑难。对学生的提问,如果有独到的见解,教师要热情鼓励。对教师的解答,如果学生有不同看法,也应允许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质疑问难中,老师的对不同意见的激励既培养的学生的创造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灌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