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8 16:54: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人文性教学

一、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求,也是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关怀和爱护人类的命运。高中语文教学加强人文性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并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能力。我国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从孔孟的人学思想开始,人文教育逐渐趋向与道德教育,现今我国德育开展的进程中也体现着人文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提升的同时,教育也变得更为机械和僵化,道德教育开始冰冷功利。但经历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生态平衡的一系列危机后,人们意识到现代教育缺失人文性的严重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人文精神教育基本内涵的解读,能够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教学现状,提升高中与教学的人文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实质主要是人文精神,包括人本主义和人格主义,现代的人文主义与物质性要求相比较,更重视人的精神性需求。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开展,教学理念更加重视高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以学生为本,贯彻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高中语文教学成效。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这个时代,避免学生对不同途径接受各种文化思潮的辨别能力,强化学生的思想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学生的高中时期塑造学生高尚的品质,并通过高中语文教学来洗涤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高考考核的重要课程项目,随着语文分数比重的逐年增加,教师也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加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正因为以高考考核作为导向去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环节设计,导致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被掩盖和忽视,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更加的僵化和枯燥,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比如高中语文教学对话题作文进行讲解时,通常会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讲解一系列的高分作文方法,用固定式的语句来概括文章大意,并引出文章的潜在内涵。这种“参考答案”式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更为死板和枯燥,极大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打击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也忽视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学。在现今高中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基于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加大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节奏,导致教学内容更为繁杂,受到单一教学方式的限制,教师也无法去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收情况和理解程度,无法让学生能够有效感受到语文课程的人文魅力,也不能显著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成效。

四、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4.1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首先应当进行对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以往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目标,并不仅仅以成绩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衡量。而是应当加强人文教育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人文个性体验,接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不同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不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以师生合作的教学形式代替传统的讲授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2加强人文精神渗透

教师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当首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教学目标中树立人文教育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精神渗透,开阔教学思路,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影响。而这也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理解自身教育工作的本质,,才能形成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将人文性教学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

4.3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是对外界客观世界的重要反映,高中语文教学也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应走进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悟人文关怀。教师应明确认识到文学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应,因此通过全面的眼光来进行人文性教学,带着语文课堂走向自然和生活,将书本知识与外界环境相联系,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到文学的人文精神。

4.4调整评价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评价是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需要转变以成绩分数作为评级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让功利主义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明确认识到每个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的差异性,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以质性评价模式取代量化评价模式,保证评价目标的动态性和层次性,从而保障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学,从根本贯彻人文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罗慧玲.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赤子(上中旬),2015(14):298.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建设,应该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相衔接,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并进而根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高中生的特点,提出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高中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高中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高中生成长的联系,引导高中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教育发展的前景,高中语文课程应使高中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高中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课标》中所采用的“素养”一词,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二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

“课标”中对“语文素养”也作了具体的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高中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高中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高中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十分丰富,各组成要素之间并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处于不同的层面之中。有学者把它大致归纳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语言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智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行为意志;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

同时,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强调的是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融合和全面发展,而非有所偏指和倾斜。

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理念蕴涵着两层意思:一是指全体高中生提高而不是部分高中生提高;二是指提高高中生的全面的语文素养而不是部分的语文素养。毫无疑问,在经过了历次教育改革之后,我们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推进到本次课程改革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种历史进步。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这一理念,有助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贯彻落实,并为具有不同需求的高中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获得全面的个性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文化思考

语文作为最有人文气息的学科,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负责承载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种过程,文化的过程本质也就是人类不断人化的过程。关于文化,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人精神和生命的成长历程。作为文化的重要阐释和呈现方式,语文教学也自然集中体现了文化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被功利化和商业化,语文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化教育往往会成为教学的盲点,语文中的各种文化因子,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宣传,语文仅仅是一门必修课而已,而不是一门承载语言和文化精髓的综合学科,语文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彰显。因此,在素质教育观不断推进的前提下,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揭示语文中的文化因素,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增加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更高目的在于对学生的精神和灵魂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为处于成长期的高中学生指明方向。而且师生作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的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实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在课堂活动中,共同营造文化氛围,完成文化传播的交往互动。其实,从某种程度上看,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忘记后,记住所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也就是文化素养和文化气息。正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白华”,强调的就是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文化底蕴。

教师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其自身的文化气质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是举足轻重。一个言行之中时时处处透出猥琐、自私、势利、庸俗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极具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学生。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耐读的书,他们可以衣着简朴,可以清瘦文弱,但他们儒雅、大气、真诚、严谨、诗意、幽默,兼之浓缩了人类精华的经典文本,会让教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愉悦地进行。

因此,要在教学中完成文化传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一定要深厚。因为,对语文教师而言,知识的最精华处,其实是文化。一位教师只有具备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才能让教学步入至高境界。

二、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个性上看,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和文化意蕴,融入文本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因子分解提炼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把文本所蕴藏的文化魅力散发出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文化所寓意的精神和生命体验。

如在学习《边城》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一些常规的内容给学生解释清楚后,还应该重点对文中的文化因素进行阐述。如对文中的湘西文化进行必要的阐述,在基于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湘西的古朴民风和习俗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让学生体验到湘西变镇所特有的风情,包括湘西凤凰古镇的一些历史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就文中的对歌情节进行有节奏有目的的铺展,可以先收集一些湘西民歌作为教学资料,通过影音或者图片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评述,从而感受民歌中所渗透的各种文化因子,体验到湘西古朴文化的深刻内蕴,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

在学习《胡同文化》中,教师可以以“文化”为教学的重点核心,把文化教育放在首位,在准备好关于“胡同文化”的各种资料的前提下,让学生讲讲自己家乡的胡同或者小巷,从中找出一些文化因子,同时与文本中所阐述的胡同文化进行比较,然后在对全班同学所提供的相关胡同和小巷文化进行整合,进一步扩大学生对胡同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课文中,解读其中独特的北国风情。一个胡同文化,不仅仅是胡同文化本身,它还涉及到一个地域的文化、民族文化精髓,对这些文化精华的阐述和解读,无疑是增加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还可以从《听听那冷雨》中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从《兰亭集序》中解读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接受多种艺术形式的洗礼与浸染;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探求西方经典爱情悲剧的魅力之源。

总之,教材中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因素,需要师生以敏感的心灵、多思的头脑、丰富的情感和渊博的学识去感受,去揣摩,去挖掘,而不要草率掠过,流于肤浅,以免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和撂荒。

三、加强课外文化知识的培养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还是整个高中教育中最核心的驱动力,大部分的高中教育都是围绕高考而进行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这也就直接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更多的是关注与学习息息相关的直接信息,而很少会主动去探索与考试无关的课外资料。教师在教学中也是以课本为主,所找的课外资料也是为习题服务,文化教育无从谈起。当然,在课时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语文教师也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去专门上文化专题。所以,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上看,对课外资料的引入,还是要以课文紧密结合较为实际。

如学习《声声慢》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对词本身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扩展文化的视野,把李清照的大量词作品作为课外资料引用到课堂中。以此作为宋词“婉约派”的文化研究资料,当然鉴于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如教师可以对《声声慢》中的“饮酒意向”进行文化解读,也就是说教师要把文化的视野放宽,把“酒文化”在中国文人骚客的创作中起到的作用或者影响,作为一个文化节点,向学生阐述其中所意蕴的文化意义。或者与历史文化向结合,把北宋历史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之一,从北宋“朋党之争”事件切入,让“文与史”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都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在语文素养诸因素中,文化素养的积淀形成不像词法句法的习得那样简单,它须在长时间的感受、积累和运用中涵泳咀嚼,慢慢体味。文化素养的形成虽缓慢渐进,但是一旦积淀下来,融化在一个人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对语文教学而言,提高学科能力和素养都只是手段或途径,不是终极目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健康和谐、个性鲜明、全面持续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05-01

现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逐渐加快使得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也在逐步地扩大化。大量外来文化的入侵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而言,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传统文化淡化问题出现。为了更好的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在高中语文中加强此类文化内容的渗透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1、对于古文查询工具书依赖性较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如文言文、唐诗宋词等,学生依赖最多的并非是语文书本,而是“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宝典”、“诗词精解”等类型的辅导工具书。因此,在语文学习中,一旦遇到无法理解的字词,学生便会立即翻开工具书进行查找,而不是运用自身所学知识来对文章进行品位。如此一来,蕴含传统文化内涵教学课文的学习价值便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

2、关注知识积累,忽略精神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并非仅仅是指指导学生阅读、背诵一些名人语句、唐诗宋词而已。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真正所指的是:在对我国传统充分理解、掌握的基础之上,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精神、思想上产生一种共鸣感,对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华予以吸纳,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高中语文教学站在整体的角度上看,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是将教学重点放置于文言文内容的字词翻译及相关技巧的传授之上。整个教学活动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思想陶冶、熏陶,学生无法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价值充分理解、掌握。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汉语思维方式的渗透

汉语是我国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我国民族思维方式的主要体现[1]。如在古典修辞手法中所提到的前后照应,就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民族思维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突出此点。如在《六国论》古文的学习中,在整篇文章的首尾处均充分表明了“六国”的核心内容,首尾呼应的思维方式充分展现出来。又如在《蜀道难》中,首尾都曾提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也充分展现出了汉语的前后呼应思维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便应注意对此点的着重说明。又如在古诗词中常见的句式对偶,对仗工整,则充分展现出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对称、均衡思想内涵,在相关课文的讲解中,教师也应注意指导学生对此类思维特色予以充分感悟。

2、传统文化氛围在课堂中的创设

在传统文化渗透教学中,课堂教学无疑是极为主要的一部分。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创设、构造出较为优良且和谐的传统文化氛围。在语文文学作品中便包含了许多绘景叹物的内容,这些作品大多具有构思新颖、绘图精致的特点。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由于古人对“月亮”、“月光”等物的描写较多,因此便可指导学生对文章中所提到的“月亮”、“月光”与其它相关的传统文化作品中的描写相对比,积极采用古乐、美景欣赏的方式创设出一种浓厚的美景氛围,促使学生在此氛围中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

3、充分展示传统文化强大的资源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做到指导、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资源的丰富,积极吸纳其中包含的精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古诗词、戏曲、小说等传统作品,在其中也均包含了极为丰富化的文化知识。这些传承至今的文化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如在《陈情表》中充分表现出了古人的孝道;在《离骚》中则在对当时政治腐败的严厉斥责的基础上,充分表现出了诗人的高尚爱国情怀;又如《鸿门宴》中充分表达了独特审美情感及民族文化精神;《阿房宫赋》中充分表现出了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均是值得高中学生去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便可积极对这些与传统文化内涵、高尚品质精神相关的课文内容着重注意说明,以此帮助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及掌握。同时还可指导学生对其它课文中所表达的一些高尚品德、精神进行查找说明,以此帮助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一步帮助提升教学质量,完美融入传统文化。

4、加强传统文化与实践生活的结合

在传统文化渗透教育中应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精华[2]。在接触各类文化时,学生还是应以一个现代化的科学角度去看待问题。积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论语》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这些文化思想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那么对于社会及其自身的良好发展而言,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如在《师说》的学习中,便能够帮助增强师生双方对于教学的理解,促使教学水平得以显著提升。

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性极强,在其继承发展中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在国际化趋势日益突显、外来文化侵袭问题越发突出的背景状况之下,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更应注意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在帮助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及质量的同时,促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感悟,进一步帮助提升其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在未来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 内涵 意义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两个课标都如此的强调语文素养,可见语文素养在整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语文素养的含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段文字所包含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有: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语文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这些基本要素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知识的内涵很广: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史及作家作品、现当代文学史及作家作品等等,内容博大而宽广。语文能力包括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不仅终身受益,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有力措施;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口语交际能力则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环节,语文实践的过程与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全面提升能力的保障。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久的学习和积累形成的知识沉淀,而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不断语文学习的根本。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表明了新课标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级向高级的连续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知识与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最终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素养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语文园地也会更有活力。

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曹宗祺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指出:“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由此可见,“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是整个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对整个教育改革,乃至整个时代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扩大阅读面,提高写作量

从功利上讲,阅读与写作在中、高考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故将阅读与写作作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头戏是无可厚非的。从长远来看,阅读有利于学生性情的涵养、知识面的延拓、人生阅历的丰富、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提升。写作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有逻辑的表达,想象力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北大语文教研所所长温儒敏教授曾说:读书养性,写作练脑。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写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语文学习绝不应只拘泥于书本,学生应该在学好语文课本的前提下,大量阅读经典,还要有读完整本书的习惯。如高中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大多数教材都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个部分,这时教师就应鼓励乃至要求学生将《边城》读完,进一步亲近这位差一点就获得诺贝尔奖的沈先生是如何用手中的笔构建那座“人性的希腊小庙”的。教师还可以将沈从文其他至纯至美的作品,如《三三》、《长河》推荐给学生阅读,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写读后感,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涵养。

(二)在大量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语文课程的实施来看,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践行”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在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就可以进行充分的实践,如贾红老师在进行“关于生命诚可贵的综合性学习”时,把高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与地坛》、《花未眠》三篇课文整合对生命的思考,体认生命的价值,并要求学生:(1)组织模仿电视“实话实说”节目――“轮椅上的梦”,与史铁生、张海迪对话;(2)小品表演:海子、川端康成、史铁生三人相遇,共同探讨生命的话题;(3)编辑集子:《走进屈原》等;(4)写出了这样一些散文,如《海子,你本应该更好的生活》、《川端康成先生,诺贝尔奖难道没使你更快乐吗?》等。这样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素养,而且加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6篇

关键词:科学性;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05-01

高中英文的教学要讲究科学性,教学的科学设计引领学习价值;主体互动促进自主建构,促进三维目标及语文素养的整体达成;教学相长,促进教学反思与创新。

一、有效的研:关注发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为了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特别要研究高中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学力。

“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内涵上说,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情感态度、语言积累、知识视野)、语文能力(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交际能力)、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感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言语主体的思想道德及文化修养等方面内容。语文素养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就要求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也应从传统的“知识能力”一维目标,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转化。

1、有效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课堂行为主体,设计契合学生学力和学情的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纲领性地预设有效学习达到的基本教学标准,有序导引课堂教与学全程,并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课前准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绪状态,对教学内容“再度开发”,设计学习情境与传播媒体、准备教学策略与手段等。

2、有效的教学对话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注重师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对话。教学对话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境界。语文素养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附加值也在共享中倍增。

3、有效的主体互动

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教学关系,在课堂上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思维活动时空,让学生充分获得语文的情感体验,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这是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的充要条件。

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实现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互动,关键在于教师的宽容。

教学过程是主体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可以在同伴学习中得到互补。

4、有效的课后观测

下课不是教学任务的简单结束,应该是学生学习后个性化感悟和内化的经历。课后,教师既要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内省、反思,还要观察学生学习后的成就感或情绪反应,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励他们自我发展。

作为课堂学习评价的后期绩效诊断,必要的测验和阶段考试将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评价有利于教师根据“知识与技能”的检验结果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地辅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化有效教与学的成效。要让学生知道有效的测验只是对一个时期学习行为的考察,并不代表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1、习得自学习惯

在整个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从课前预习、知识积累、文章讲读、课后练习,到课外涉猎,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习得语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包括:主动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积累与知识管理的能力、分析运用与探究发现的能力、体验审美和创造的能力。

2、学会知识管理

高中学生要寻找科学有效的学习宝典,知识管理便是最有效的秘笈之一。“知识管理”一般界定为“利用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储存、知识的内化与应用、知识的分享及知识的创新等策略”,是一个知识有效“应用与创造的连续过程,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增加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提升教学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成就”。

3、获得考试能力

“唯考”和“利禄主义”的思想显然背离《标准》的要求,必须批判并肃清;然而,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素质教育毋庸回避评价考试,考试考验教师教学的能力水平,是检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考试之一。“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工作方针,“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

4、有效的化:关注文化,融和有效的教与学

新课程语文有效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教学主体、课堂情节和生命成长整合发展的“文之化”上,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圆满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技术层面上“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的和谐融合,必须超越知识获取升华人文精神,即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和。理想化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运用文化想像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反思,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在应用中提高古典与时尚贯通、民族与国际结合的人文素养。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语感;方法

1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现状分析

1.1 瞄准考试,目的性过于单一

在现今的全民关注高考的社会趋势下,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越来越偏向于针对高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注重考试技巧的传授,以便于学生能在考试过程中获得高分。这样在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过程中反而缺少了真正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只是追求如何去鉴赏诗词和教授学生鉴赏技巧,从而应对考试。这些现象说明了现今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目的过于单一,只是追求学生高考成绩,忽略了学生在诗词鉴赏上能力的培养,

1.2 忽视学生个人的理解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学习由于有着高考的压力,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接的灌输给学生教师自身对诗词的理解,学生被动的接收这些不属于自身理解的鉴赏信息,机械式的记忆这些教师给出的答案。这样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也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我国的诗词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这需要学生能够以自身的角度来揣摩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如果仅仅是依靠教师的传授,学生只能短暂的记忆一首诗词的鉴赏模板,而不能做到深刻理解,这也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的道理所在。

1.3 诗词鉴赏过于模式化

在高中的诗词鉴赏学习中,往往存在着这些现象:学生手拿一本诗词鉴赏参考,在自习课上背诵那些关于诗词鉴赏的答题模式,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按类型的给出一些情感相近的诗词,给出固定的模式让学生来练习。这样对诗词学习的机械化的切割破坏了诗词原有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只知道如何去答题,而不能更好的去欣赏这些优美的诗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学创造积极性。

2 改进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一些方法

2.1 扩大阅读面,鼓励课外诵读

我国的诗词毫不夸张的说的确是浩如烟海,学生在课本中学习了解的诗词仅仅是我国诗词很少的一部分,在诗词鉴赏的学习中如果只依靠对书中诗词的理解而去揣摩一个诗人的风格的话无疑是痴人说梦。有句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吟”,在拥有着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把握诗词的情感和脉络,抓住诗词的核心。教师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系统的诵读一些著名诗人的主要诗词,教导把握诗词核心的关键方法。经过这样系统的学习,学生就会对这些诗人的风格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背诵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背诵的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传授学生背诵诗词的一些技巧,营造快乐放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科学愉快的背诗诵词,从而在应对考试时能够胸有成竹,也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改进对诗词的鉴赏环节

好的诗词鉴赏步骤可以让人非常清楚的理解诗词的脉络和内蕴的情感,而坏的诗词鉴赏步骤不仅不能达到鉴赏诗词的目的,还干扰了原本对诗词的理解。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当今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标准模式为答题模板来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针对性太强而目的性过窄,只是功利的紧盯高考,关注学生得分,忽视了学生个人鉴赏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对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环节进行改进,以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高效的学习诗词鉴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己去理解诗词,然后再对学生理解偏差之处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诗词的内涵,更好的掌握一些诗词鉴赏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要抛弃以往的背诵鉴赏模板的教学方式,诗词鉴赏模板削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使诗词丧失了原有的韵味,变成了一堆可以用固定模式去分割的数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2.3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鼓励学生阐述观点

诗词鉴赏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从古至今在诗词鉴赏时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诗会来共同探讨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从他人的鉴赏中修正自己鉴赏的不足之处,提升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教学间歇,组织学生进行诗词鉴赏活动,相互交流对诗词的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学生间相互传阅,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对诗词的观点,不管对错都应予以表扬,然后再对学生观点的不足之处进行指正,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诗词鉴赏,通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

2.4 注重诗词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高中诗词鉴赏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对诗词的鉴赏很通畅,但是对于诗词的基础知识却不牢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诗词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诗词鉴赏,不闹出贻笑大方的事情来。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诗词创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注意对诗词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使学生清楚的了解诗词的发展历史,对诗词的创作背景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快的抓住作者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准确把握。

3 总结

诗词鉴赏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更对于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注重学生对诗词的情感的理解,在诗词鉴赏中做到理性与感性的良好结合,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精神,陶冶情操,做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 齐秀萍.抓住意象,抓住诗词的灵魂――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2,10(8):63-65.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众所周知,高中的语文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阶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在高中语文中,也包含了丰富的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成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一个媒介。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的是赏析外国优秀作家以及他们的文学作品。

1.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中的外国文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等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这个问题。该篇文章主要是根据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在外国文学作品教授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概述,浅谈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改进之法和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对于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授能够提供帮助。

1.1作品的选择没有体现出文学史的整体性

从当前高中语文的国外文学选材来看,并没有将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考虑进去,只是单纯的截取某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学生无法深切的了解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而且并没有对外国文学进行流派区分,所涉及的作家及代表作品也比较少,这样来看显得很不合理。高中的语文教材对于选入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依据专题来编排,即使选入了巴尔扎克、屠格涅夫以及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因为编排地很散,所以并不能体现出外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

1.2教师外国文学素养有所欠缺

很多时候,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很少有再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于西方的哲学论著、美学史的学习也很缺乏。长此以往,教师对外国文学的阅读量下降,导致自身的外国文学素养下降,在课堂中不能很好的给学生讲解外国文学,无法带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激情,这种现象在目前的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教授过程中很常见,也是当前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1.3学生的学习动机失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不会有很好的收获的,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敷衍了事,从而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有不少家长认为读课外书就是读闲书,是不认真学的表现,就会很排斥学生去阅读课外书,在学生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情况下,这样会打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主动性。

2.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改善策略

2.1外国作品的讲解要有取有舍

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入量很大,在文章编排方便,也很集中,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目标,灵活的掌握上课顺序,在对文章讲解的时候应当讲究取舍,对于类似的文章可以合并上课等。例如,在高中语文一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的教材中,总共入学了三篇外国文学作品,分别是《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以及《真正的英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对前两篇文章进行重点、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外国先贤所表现出来地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鼓舞学生学习和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共鸣,这样对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有帮助,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2.2提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

语文是很具有人文精神的一门课程,也是最能影响人道德品质的一门学科。作为一名语文课的授课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掌握程度,对要讲授的课程应熟记理解透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掌握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规律,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好的把握整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情,不让学生感到枯燥。

2.3调整学生学习动机,鼓励自主学习

通常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实施一些适当的奖惩手段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调整,让学生的学习动机从避免失败上升到获得成功,巩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能否学好外国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的学习是否稳定。其实,不论我外国的文学作品还是中国的文学作品,从其发展的本质来看,其核心都是人为书写。因此,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学生应当降低学习动机中出现的功利性,要更多的去体会认为主义精神,这样才是一个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良好态度。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例如精神品质等,以此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热情地投入文学学习之中,进一步地提高外国文学素养。

2.4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实践出真知,而对教学改革的正确的认识与实践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理念需要更新,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这种正确的教育意识能够引导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影响我国的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新型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与我国社会对教育发展蕴含的人才培养的观念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时代在进步,教育观念也该时时更新。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教授过程中经常会采用一些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所以需要采用其他的方式教授。

【结语】

总而言之,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逐渐增加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的比重,虽然目前在面对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一些问题,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地拓展讲解外国文学作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弥补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调整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以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洪健霏.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