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9 16:35: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与课题的区别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美术教师 课题选择

美术教师在选择美术课题研究时,有以下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

第一,有的美术教师长期任教美术学科,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比较熟悉,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于是就认为搞美术学科的课题研究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出个题目就可以搞研究。

第二,有的美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平时执教美术课之余,更热衷于美术创作,对学科课题研究不太关心,一旦要搞课题研究,随意杜撰个题目,便自以为是地搞起研究来。

第三,中小学教学工作繁忙,个别美术教师为了赶一年一度的评职称之急需搞突击,匆忙之中借来课题资料,挑灯夜战寻课题。为了求快,有的甚至参考其他同事的研究成果,出个类似的题目,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第一类教师虽然熟悉美术学科的日常教学,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美术课题研究有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如果仅仅依靠日常教学经验的罗列和粗浅的专业知识,课题研究很可能变成教学经验的串联和总结。第二类教师由于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难以找准问题,更由于缺少课题研究兴趣,很难静下心来研究课题,所选课题往往大而空,不知扬长避短。第三类教师缺少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单凭资料浮光掠影地选择课题,中途往往难以为继,即使东拼西凑勉强结题,也无实质性的研究新意,脱离了美术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特性与类型

1.课题研究的特性

美术教育学科课题研究是运用美术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术教育学科教育教学领域活动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小学美术课题研究,置身于基础教育的大背景,探索的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因而是一项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的基础艺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它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和特征。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在:(1)它是属于基础教育的分支研究之一,其发生的对象是基础教育和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2)它是属于一种艺术教育的基础教育研究。探索与解决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美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问题,这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在选择学科研究课题时的基本立足点。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今天的课题研究往往是在前人美术教育研究基础上的继续或他人理论方法资料的借鉴,而且美术教育课题研究不是日常美术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也不同于一般论文的撰写。它是美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艺术教育科研活动。一项美术课题研究的结束,其研究成果的产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可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架构,从而揭示出基础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美术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也体现出美术教师的探索、创造精神。在实践某项课题研究时,无论是课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实践的操作及成果的验证和评价等,都离不开研究者敏锐的课题构思、新颖的方案设计、创新的实验求证、艺术教学规律的探索揭示等等。可以说,没有创造性也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动力和意义。

2.课题研究的类型

美术类课题与其他学科的课题在申报时其类型上没有较大区别,主要分基础性课题研究和应用性课题研究两大类。在课题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于艺术教育的学科特点,会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有关环节。

第一类:基础性课题研究。

着重美术(艺术)教育的现象、教育过程中的规律问题以及美术师生教与学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艺术教育理念的探索等基础理论性的实验研究。它又可根据课题对美术教育理论深入与突破的不同程度而分为若干等级。一般而言,三级课题涉及范围较小,研究也相对容易一些,初涉课题研究的美术教师可先选择。

第二类:应用性课题研究。

它是指运用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着眼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应用途径的研究课题。它通过美术教育理论与美术教育实际相结合,研究试图改造或改变美术教育现象与过程的应用规律,达到深化美术教育学科改革的目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也根据所选内容涉及应用范围的大小和应用价值的多寡而分列不同的级别。

二、课题选择的策略

当前,学校教育科研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艺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少美术教师踊跃申报各级各类美术教育科研课题,但是最后能够申报成功的并不多。之所以落选,选题缺乏策略考虑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1.课题研究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课题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本学科、本专业一定的理论根基,同时需要较丰富的学科实践经验支撑,两者互补,当然不同的课题也各有侧重。尚缺乏理论研究而有实践经验者不妨侧重于应用性类型的课题选择;缺少经验者,一般不适宜选择研究面广、题大、内在环节复杂的课题,而选择从子课题做起,取得经验后再开展重大教学课题的研究。新教师缺少教学积累,课题研究容易“空对空”,搞研究除了邀请老教师参与外,选择相对面小、容易上手的美术学科的局部研究不失为明智之举。

2.课题研究的选择要适应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开展美术学科课题研究是为了满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的需要,就个人来说,也是发展自己的教育职业研究能力的需要。要成功选择课题的内容,就需要研究者审时度势,根据当前国家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总趋势、省市教育界某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需要,做出自己的学科课题研究选择和计划,也可以根据上级科研部门每年下发的课题指南选择有关内容展开课题设计。

除了参与选择国家和省市重大课题之外,美术教师更多的是要根据需要,考虑选择当地县、区、校级的研究课题。研究要密切结合当地教育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和基础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以服务于当地的艺术教育和经济文化建设。

第2篇

一、专业培训常态化,促进团队发展

教科室针对师支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一是专题培训。一方面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专题培训,同时还邀请省市级专家及同行送培到园,让培训活动全覆盖。二是随机培训。学术带头人对课题申报立项材料进行指导;园长开题论证会安排专人进行具体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辅导;骨干教师平时调研督查时,对课题研究过程性操作及资料收集与整理进行讲解;领导专家结题验收时,对课题如何滚动式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教师们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形成了一个园长亲自带班、骨干教师率行、青年教师参与的科研团队。

二、课堂研究常态化,提升科研能力

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以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行为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教育科研常态化才能使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自“九五”期间以来,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园申报了《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的研究》苏州市级课题;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我园申报了《环境促进幼儿发展的研究》和《绘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苏州市级课题;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园申报了《幼儿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苏州市级课题;为了促使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园申报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化的研究》昆山市级课题,等等。由此,我园一贯以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用科研来解决,而且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教育教学与科研水融、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三、课题结构常态化,助推专业成长

学校课题都是大课题,具有宏观性、导向性和前瞻性,需要有微型课题做支撑。我园的课题研究有三个层次,学校课题、教研组子课题、教师个人或几个人结合进行研究的微型课题。学校课题具有树状和网络状的分布,如《绘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为学校课题。分解到教研组,就有《绘本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运用与研究》《绘本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等两个课题组子课题。而《绘本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的子课题下,又有《绘本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绘本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等众多微型课题。学校通过大力推进微型课题研究,夯实了学校课题研究的基础,使课题研究深深扎根于全体教师之中,扎根于全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根深叶茂,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有序、健康地发展。

四、成果交流常态化,收获丰硕成果

不断学习充电是助推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每学年我们开展“好经验来分享”活动,老师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微型课题撰写的论文与全园教师进行交流分享,展开思维的碰撞。研讨活动激发了教师进一步探索研究的内驱力,有效地点燃了全园教师自主研究的热情。

注重课题的过程管理及成果推广,是科研扎实开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园不仅注重课题的立项工作,更关注课题的实施过程和成果推广。围绕我园的“十二五”课题《绘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开展了新一轮的以绘本阅读为主题的特色教学研讨活动,并根据课堂实录与执教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反思。使课题成果得以共享和推广,从而也使教师们体验到成功感,增强投身教科研的信心。

品味好孩子的教科研,每一个课题都扎扎实实地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艰辛与欣喜相随。在常态化的教科研工作实践中,我们还常常困惑于:教学、教研、科研这三个内容如何区分及协调,由此我们尝试着做了以下工作:

1.明确教科研工作要求,分层并进

我园对参加工作三年内的新教师的要求是:按照教学常规要求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胜任教师职业;在师傅的引领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参与微型课题的研究工作,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科研的方法,体验从事科研的乐趣,培养从事科研的兴趣,培养素质全面的合格教师。学校对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教师的要求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脱颖而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反思,丰富教学经验;主持微型课题的研究,参与大课题的研究,提高研究的能力,培养学骨干教师。对骨干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角色,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教育特色,辅导徒弟,搞好传帮带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主动组织教研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起引领示范作用;主持课题的研究工作,撰写高质量的论文,进而著书立说,造就学者型教师。

2.消除教科研工作恐惧感,循序渐进

在平时的教科研工作中,我们注重消除教师对搞科研工作的恐惧感,让我们教师不再把科研看成是高不可攀的事情而不敢问津。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为科研而科研,那样只会徒劳无益;不能急躁冒进,那样欲速则不达;不能急功近利,那样就失去了从事教育科研的本旨,偏离了从事教育科研的方向。只能是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水到渠成。

3.定位教科研工作方向,齐头共进

第3篇

【关键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43-06

引言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不仅代表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与水平,还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自2001年开始,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规划办”)列为单独的学科申报。因此,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开展研究,不仅可以梳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还能够管窥教育技术研究的取向与趋势。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量化分析与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思考并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合理化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更好更快发展建言献策。

一 研究方法与工具

1 研究方法

为了更加准确地对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本文最终选择并确定运用内容分析法。所谓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又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明显、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分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本文严格按照内容分析法的步骤与要求,将研究类目设计为立项课题数量、类别、分布和主持人四个维度共九个方面的内容。

2 内容抽样

研究样本来源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网站(http://)公布的历年立项数据资料,其中2002年没有申报和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因此该年度没有课题立项数据。除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外,在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学科领域,也有诸多教育技术类研究课题获准立项。因此,本文将与教育技术学科有联系的立项课题全部列为研究对象,并运用数据处理软件Excel 2010和SPSS V17.0,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自2001年以来,获准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共计395项,逐年分布情况详见表1。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联合申报的“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国家重点课题,是研究样本中唯一的双主持人课题。对于该课题,本文在统计课题总量时按1项处理,其他维度则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各0.5项处理。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立项课题数量与立项率

(1)立项课题数量

随着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正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和学界重视。2001年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的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不难看出,2001年的106项为历史最高值,而2004年的8项则是历史最低值。整体来看,立项课题数量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01-2004年的下降阶段,立项课题数量呈直线下降趋势;2005-2007年的回暖阶段,立项课题数量较2004年有明显增加,但整体水平不高;2008-2012年的攀升阶段,立项课题数量较2007年进一步增加,一直维持在30项以上。笔者认为,立项课题数量的多少,不仅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总量的影响,还与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课题申报数量密切相关。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立项课题数量的多少,也代表着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多寡。

(2)课题立项率

立项率是指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占当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总数的比例。自2001年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的立项率一直处于起伏波动状态,但整体趋于平衡,如图2所示。数据显示,2004年5.3%的立项率为历史最低值,2006年9.6%的立项率为历史最高值,从2010年开始立项率基本稳定在8.0%左右。从课题总量来看,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课题累计立项395项,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累计立项5384项,总立项率为7.3%。从学科分布来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资助14个学科,学科平均立项率为1/14,即7.1%。不难发现,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之外的八年里,教育技术类课题的立项率普遍高于总立项率和学科平均立项率。由此表明,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学科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教育学科群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2 立项课题类别与主题

(1)立项课题类别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分为国家重点、国家一般、国家青年、教育部重点、教育部青年和教育部规划六大类别。从2006年开始,规划办取消了教育部规划课题的评审与资助。表2数据显示,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课题累计立项395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8项,所占比例为2.0%;国家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分别为45项和28项,对应比例为11.4%和7.1%;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年课题和规划课题数量分别为181项、63项和70项,对应比例为45.8%、16.0%和17.7%。由此可见,教育部重点课题是规划办的首要资助目标和重点资助对象,其次是青年课题的资助。这表明国家不仅重视教育技术主体研究力量的巩固,还注重新生研究力量的培育。遗憾的是,教育技术类国家重点课题立项数量偏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决定的。作为教育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在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变革和发展过程中,还无法产生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革命性影响。

(2)立项课题主题

通过对立项课题研究主题的统计与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还有利于归纳和总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2001-2012年间获准立项的教育技术类课题,研究主题覆盖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学科基础理论,到网络与远程教育,再到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教育教学应用,内容十分全面、丰富。表3数据显示,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对网络与远程教育给予的关注最多,其次是教育技术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关注相对较少的是教育信息化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教育应用。究其原因,一是由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的时代背景决定的,21世纪以来,我国网络与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开展得如火如荼;二是由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进步的内在需求决定的,不仅教育技术学科本体理论需要发展和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也是迫在眉睫,加快教育信息化更是刻不容缓,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法的教学应用也是时不我待。总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突显时代特征,研究主题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教育教学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和新问题紧密相关。

3 立项课题分布

(1)区域分布

分析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不仅能够揭示我国不同地理区划间教育技术研究水平的高低与差异,还有助于实现教育技术研究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发展。笔者按照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七大地理区划,对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华北和华东地区的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非常接近,两者合计247项,占全国立项课题总量的62.6%;其次是华南地区的50项,所占比例为12.7%,其中广东省立项41项,贡献最大;华中、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立项课题数量非常接近,对应比例也相差无几。统计结果不仅准确客观地反映了近十年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也揭示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实力和水平,东西部之间、不同地理区划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力量极度不平衡。

(2)省市分布

2001-2012年间获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省、市、自治区有30个,立项课题覆盖率为96.8%,是唯一没有获准立项课题的省区,统计结果详见表5。排名第一的北京市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省份,获准104.5项课题,占立项总课题的26.5%。处于第一集团的有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4个省市,对应比例均超过7%,上述地区也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区域,高校众多,整体科研实力雄厚、水平突出。处于第二集团的有吉林、湖南、湖北和天津等17个省区,立项数量为6~12项不等,所占比例均在2%左右。立项最少的则是安徽、福建和云南等八个省区,立项数量为2~4项不等,对应比例均不超过1%。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的省市分布情况,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社会各领域对教育技术的认同程度,以及教育技术自身的发展三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3)机构分布

获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立项的机构分布情况,详见表6。统计结果表明,高等院校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2001-2012年间高等院校共获准立项课题280项,占立项课题总量的70.9%。紧随其后的是教科院、教科所、教研室等研究机构,获准44项课题,对应比例为11.1%。此外,广大中小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电化教育馆、继续教育中心和教育服务机构也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为我国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海市医院牛梁同志申报的“新型计算机医学考试题库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课题,获批2001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由此可见,参与我国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研究主体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4 立项课题主持人

(1)隶属单位

分析课题主持人的隶属单位,可以从微观层面剖析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力量的分布态势。2001-2012年间,获准4项以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单位共有23个,数据详见表7。不难看出,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16所高等师范院校,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以29.5项课题独占鳌头,紧随其后的是华南师范大学(28项)、南京师范大学(17项)和华东师范大学(16.5项)。同时,立项课题还集中在教育部直属机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中央电教馆等部门。当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方面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实力和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2)核心主持人

核心主持人是指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数量较多,在教育技术领域影响较大的课题研究负责人。根据文献计量学的普赖斯公式,可以计算出教育技术类课题核心主持人的最低立项数。依据取整原则,本文将立项2次及以上的主持人确定为教育技术类课题核心主持人,共计31人。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先后主持过3项课题,其余29人主持过2项课题。分析发现,31位核心主持人均为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且大部分主持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先生和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先生等,由于年龄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较少主持课题,但他们的学术贡献是划时代的。

三 思考与讨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深入推进和终身教育观念的不断普及,教育技术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也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但是,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变,学习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技术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都将给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对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结合21世纪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特点,笔者认为,我国教育技术后续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1 加强立项研究,提升教育技术学科地位

教育技术在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给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这不仅增加了课题研究的难度,还给研究人员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一方面,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研究,认识课题研究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在行动上要积极主动地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不断增加立项课题的数量和比重,努力提升立项课题的级别。当然,教育技术的学科地位,不仅仅通过立项课题的数量和级别来体现,更主要的是通过课题研究的学术成就、贡献、影响和学界认同来体现。

2 注重机会公平,统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是《规划纲要》确立的基本国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而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教育技术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同样,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公平的课题研究机会,也需要公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2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统计结果显示,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过度集中于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数十所教育技术研究实力强的高校。虽然这与学校办学层次、学科发展水平和整体科研实力等客观因素有密切联系,但是已经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不公平。只有更加注重机会公平,才能更好地统筹学科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促进教育技术研究的机会公平,统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一是研究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通过学术“传、帮、带”方式,一对一地对口支援西部、边远和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课题合作方式,快速提升落后地区的科研水平;二是规划办要在保障促进教育技术均衡发展底线基础上,加强对研究基础薄弱但有发展潜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课题立项机会和科研机会。

3 关注区域弱势,实现教育技术学科均衡

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的广泛分布,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区域均衡发展。但统计数据表明,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雄厚的财力支撑有利于促进课题研究,但忽视弱势地区的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容易导致恶性循环,将进一步拉大区域间教育技术的发展差距。为了克服马太效应,逐步实现教育技术研究的区域平衡,在名额分配上应该向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院所适度倾斜,同等条件下要对它们申报的课题优先立项资助。在优惠政策照顾的前提下,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技术研究机构更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保证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和水平。另外,在立项经费资助上可以尝试区别对待。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立项课题,应该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额度,以解决研究经费短缺的问题;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适度降低经费支持额度。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单位是只缺项目不缺钱,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单位则是既缺项目更缺钱。

4 紧跟学科前沿,深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教育技术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教育技术是涉及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它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还需要以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学科本体理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显著特点。因此,面对日益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必须不断拓展新的研究主题和实践领域。在兼顾新兴研究领域和主题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现有研究领域与主题,如教育技术学科基础理论、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设计与评价、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等研究领域,需要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科学的实证研究。

第4篇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临床专业研究生的论文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还是不错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课题缺乏创新

有些临床导师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而在科研课题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手头没有较新的研究课题,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

2.缺乏研究深度和广度,实验方法过于单一

部分临床研究生学习心态不正确,注重临床工作,忽略课题研究,选取的实验方法及检测指标过于简单化。

3.研究生应用写作的基本功较差

一些研究生语言文字表达欠佳,逻辑较混乱,论文的写作格式掌握较差。

二、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措施

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

1.加强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及学位论文指导中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需要科研的支持,这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最重要的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的支撑,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更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对研究生承担指导与引导的责任,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与学术水平,首先就要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水平。

2.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考核

应该将招生资格、招生名额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水平相结合,取消平均分配研究生数量,甚至按资排辈带研究生的做法。对于一些没有课题的研究生导师,应削减其所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建立导师负责制,牢固树立研究生是导师重要的科研助手的理念。导师必须要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并带领研究生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并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而不是完全放手,让研究生自己去摸索去寻找研究课题。

3.研究生应密切跟踪前沿学科进展,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及论文写作方法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更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鼓励研究生注意搜集整理所从事学科的最新文献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相关资讯,结合自己所学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实验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前瞻性及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这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科研工作的深入,并且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也有很大帮助。

4.加强校际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学科视野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加以自己实验室或科室为单位的小型专题研讨会,能培养研究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利用学术活动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际发展新动向介绍给学生,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对他们按时完成课题和提高课题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可以通过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征集研究生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评比及汇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实验方法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5.把握研究生论文开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好研究生论文质量关

首先,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应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以便研究生尽早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其次,选题是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起到检验前期的基础研究工作是否扎实、所选的课题是否适合做硕士学位论文、开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时机是否成熟的重要作用,好的选题报告相当于硕士论文已经完成一半的工作。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查阅中外文献,做好预实验及相关的调研工作,为开题做好充分准备。研究生在作开题报告时,需要向导师和相同学科专家汇报课题的准备情况:包括论文题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进度安排、课题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等内容,并且要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估把关。专家小组要对课题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避免流于形式。

再次,应有效组织研究生进行论文中期考核。由研究生向专家小组汇报论文撰写情况,使导师可以及时了解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研究生。论文完成后,导师应该及时对研究生论文进行相应的修改,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应加大盲审力度,确保论文质量。

第5篇

【关键词】 区域性;教育科研共同体;学习交流活动平台;信息化活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2

主研人:任红,研究周期为一年。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初期,铁岭市教科所分别到本市的6个县区市级规划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调研,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许多研究课题内容相近,彼此没有交流,重复研究的现象很严重。

2.由于教育科研实行控制型管理,加之层级赋予的身份、职责和层级所对应的职权,造成教师们参与教育科研出现不合作或被动执行的现象;

3.某些团队的权威人士思想局限束缚着整个群体的思维,也缺少和其它课题组的交流和研讨,所以,研究的水平一直徘徊不前,难以拓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第一,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建立,为区域性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第二,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一所学校要想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竞争走向合作,树立起合作的学校组织发展观,打破校际界限,构建区域性科研共同体,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校际间教师们的交流和学习,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共同体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并凭借着群体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显现,进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构建将改变区域教育科研管理和研究各自为政、同类课题研究互不沟通借鉴等弊端,打通学校之间的文化界限,分享校际优质研究资源,交流校际先进科研管理理念与经验。有利于智力、人力、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

第四,培养教师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参加科研共同体的活动,将单个的教师个体聚合起来,教师们有了基于共同价值追求的归属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会日益增强。

第五,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科研共同体的活动中,教师们突破自身的局限,从他人处吸收知识、信息以及智慧等,通过相互援助,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完善自我,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第六,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发挥专业科研人员的引领作用,提高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共同体的研究活动是在市县两级科研人员的组织协调下进行的,所以研究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得到保证。

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对象、

研究目标:

1.构建铁岭市教育科研共同体,以成为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提高广大教师科研素养和能力,拓宽教师科研培训的渠道。

2.进行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创新教师们沟通的方式,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全面推动区域内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均衡发展。

3.探索特色化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构建的新途径,提高区域性教育科研管理和研究水平,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质资源共享、科学方法共享、前瞻成果共享”。

本课题采用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

本课题以全市部分省市规划课题组实验教师为研究对象。

四、研究内容及成效

(一)学习交流活动平台的建设

学习交流活动平台是指科研共同体为作好教育研究、管理和培训等工作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如学术交流研讨会、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会、研究专题培训或研讨会、教学示范或观摩、科研通识性知识的培训、科研典型课题经验介绍、成果展示现场会、外出参观学习等,这些活动为教育科研成果传播和推广以及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提供一个的平台。

1.结合我市科研管理的“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分片负责”,形成了三类科研共同体

第一,

同一研究内容课题作为一类,形成一个科研共同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被多个学校所关注,这样就形成了很多学校都在研究一个大的项目中的若干个小课题的局面。根据市教科所对“十二五”期间市级规划课题分类汇总数据,德育类课题34项、有效教学类课题30项、自主合作类课题11项,可以看出,同类研究如果能够协同作战,彼此互相借鉴,共同解决疑难,研究能力会大大增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课题研究过程中,召开了课题分类指导研讨会,效果显著。

2.针对学段不同和科研能力不同而分层管理,形成科研共同体

第一,因学段不同而产生的分层。由于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教师面对的学生身心特征不同,不同学段教学重点不同,所以研究的立足点也不同,市县科研部门在进行研究指导时要有所区别。本课题组将针对各学段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制定如下培训菜单:教育科研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成功案例剖析、专题讲座、学校特色科研活动开展、科研论文的撰写等,这样每位教师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科研培训。对于以上的分层,同一层面的教师可以在各次科研活动中,组成一个科研共同体,相互学习借鉴,相互交流体会,共同发展。第二,同一学段,因科研能力不同而产生的分层。针对同一学段的教师,因其科研能力不同,所以在以学习交流活动平台进行活动时也要进行分层。以市县两级科研员为核心,第一层由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组成,这里主要是指市教科所聘任的兼职科研员和科研骨干;第二层面由热爱教育科研并已经在课题研究中初见锋芒的青年教师组成,这里是指承担省市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教师和个人小课题研究的教师;第三层面由年青教师组成。 3.由分片负责而形成的区域性科研共同体

分片负责是各县区科研室负责本县区省、市级课题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本课题由清河区教师学校吴丽红校长主持,区教育局程东局长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给予大力支持,袁颖老师从县区教师学校科研室的角度负责具体的指导、管理和培训工作。科研主任向各学科教研员认真解读研究方案,并进行相关的培训,之后各学科分头开展研究,到一定阶段进行中期研究总结,反思研究工作,各个学科再进行分头研究,总之,研究工作总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分解聚合再分解再聚合地运行着。本课题组召开的中期阶段成果研讨会效果非常好。

(二)信息化活动平台的研究活动

信息化活动平台是指利用网络给提供的丰富而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进行区域科研管理和指导,使创新出广覆盖、高效率、强互动的科研管理和研究方式成为一种可能,使区域性教育科研管理和业务指导部门能够凝聚多方智力支撑,形成顺应教育科研实际需求的优质科研。

1.开通博客(http://jksrh.blog.163.com/),并以此为平台随着课题研究的进程,陆续撰写了一些课题研究指导类文章。以本课题名称开通博客(http://jksrh.blog.163.com/),和共同体中的一些课题组博客进行链接。

2.把qq群引入科研课题全程指导管理中来

为便于科研工作,课题组以“铁岭教育科研”为名开通了一个qq群,群号为72836503,全市各县区科研室主任、高中科研室主任、市直各学校和一些基层学校参与。利用这个q群科研信息,共同体成员可以在群里对共同体的活动体会,或者可借鉴的研究资料进行交流。另外qq也丰富了课题论证。以往课题论证一般采用现场式和通讯式,进行“十二五”以来,我们尝试用qq式。针对几个课题组研究同一内容的现象,采用多人视频的方式,组织几个学校的课题主持人和实验教师,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有多位市级科研人员或教研员参加,一起发现课题选题和研究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由专家负责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几个课题组于网络上自动形成一个科研共同体,课题组任命一位论证专家对该共同体课题进行指导,并参与研究全过程。

3.利用qq群多方聊天软件进行科研引领

作为教科研部门,要为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而最优质的服务就是科研引领。为使科研引领达到集约化,降低科研培训的成本,课题组对区域内不同类型的科研共同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时,采取了qq群这一方式。

4.利用邮箱、qq群等传递科研信息,开展调研工作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特别是邮箱,推动共同体的教师就教学计划、

备课、上课、教研活动、教学随笔、专业阅读、作业设计、试卷编制、课题研究、案例反思等进行广泛交流。另外,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会有一些困惑、问题或者好的经验和作法,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有关科研共同体建设方面的调查,通过邮箱下发和收回。调查分三个部分:第一,参与情况调查——作为参与主体实验教师在共同体内交流、培训和研讨等情况;第二,协调情况调查——作为协调主体的校长、科研室主任或科研骨干在信息、资源和活动组织等方面协调情况;第三,监督情况调查——对于区域科研共同体,监督工作应由本课题主持人或市县两级科研管理人员负责,在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作为监督主体所作的改进、完善等情况要调查。通过调研,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以便使区域性特色化科研共同体构建日趋优化科学。

下面为区域性特色化科研共同体运作方式图,其中a、b、c、d的含义很广泛,可以是同一研究内容的课题;可以是一个大项目下的几个子课题;可以是同一科研水平的教师等等。

五、研究得出的结论

1.构建区域性教育科研共同体是区域性教育科研管理的有效手段和新途径,区域性教育科研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2.构建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质资源共享、科学方法共享、前瞻成果共享”,节约教育科研研究和管理的成本,拓宽教师科研培训的渠道,有利于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3.通过参加区域性教育科研共同体的活动,一些立足于功利性需求而参与教育科研的学校已经获得收益,参加科研的初衷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功利性需求变为发展性需求,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好。

4.区域性特色化科研共同体的构建,拓宽了教师发展的途径,有利于提升教师群体中的正能量,有利于培育优秀的合作文化。

六、问题与讨论

(一)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一些共同体缺少支撑力量。在研究中,由于一些共同体主席单位组织共同体活动不积极,或者协调多个成员单位共同参加活动存在一些障碍,造成一些共同体活动少,共同体缺少了支撑力量。

2.重复研究的现象还少量存在。

3.一些共同体存在着盲目服从权威的现象。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看,打造科研共同体就是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就是扁平式结构。学习型组织结构是扁平的,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或人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二)讨论

1.课题组设计的我市区域教育共同体由以下五种类型构成:第一类是以宏观课题和微观课题为区分的大小课题研究共同体;第二类是市区学校协作发展共同体;第三类是城乡联动发展共同体;第四类是学科项目科研共同体;第五类是校长俱乐部或名师工作室。

2.本研究目前仅局限于在于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教育科研的均衡发展,而我们更上位的目标是在于寻求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的发展,甚至是核心化发展,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邬智、赵蒙成.社会科学研究构建科研共同体的策略:学习型组织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第17卷第4期:104-108

[2]周利明.建立教科研共同体之研究.上海市[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高滨鹤.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协作体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第4期:89-90

[4]许新海、吴勇.海门新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09第4期:11-14

[5]张宏霞.共同体理念下教师管理的行动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2第7期:81-82

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时候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大数据时代职教师资管理现代化研究――以江苏为例”(项目编号:2014SJB448),主持人:孙建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5日

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迅速,数量不断增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推动和鼓励高等职业院校的继续发展,我国也加大了对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经费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但大量经费的投入也给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挑战。本文分析总结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的特点和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拟定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能为高等职业院校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一、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的特点

总结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单项经费的数额较小。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各大院校,科研通常包括教育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以及基础理论研究三种,并以前两种技术研究为主。其中,应用技术研究则是结合当地经济结构特点、发展需要以及本院的科技优势、专业特点等开展的科研工作,如科学技术咨询、生成技术服务、科技成果推广等。而教育科学研究则主要是对教学方法、内容、课程体系、专业建设、教学规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所以,单项研究经费的数额相对较小,这是科研经费的典型特点之一。

第二,类别清晰。高等职业院校比较常见的科研经费有校级课题经费、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其中,校级课题经费指的是院校进行统一资助立项,并被列入院校科研项目研究计划中的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指的是院校对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咨询以及成果等项目后所得到的投资资金。纵向科研经费则指的是由国家、政府部门、部委等下拨的支持院校进行科研的经费。科研经费来源虽广,但类别清晰,这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的另一大特点。

二、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不规范。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直接关乎项目经费能否得到有效保证,可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为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将重点放在争取立大项或多立项的工作中,并因此忽略了立项过程中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比如,横向课题的预算编制有很大的随意性,编制人员的预算往往偏向于较易获得票据的方面,而对项目的实际使用方面的预算却少之又少。此外,立项过程中的经费预算审核也得不到足够重视,项目评审组主要是由技术专家组成,财务人员比较欠缺,立项评审主要是将重点放在对科研内容、目的、技术等方面的把关,但对于项目经费预算是否科学、合理、真实却缺乏严格的把关,导致科研经费预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预算编制的经济合理性、目标相关性。另外,一些课题负责人对经费管理制度缺乏了解,以致预算编制和执行频出问题。一些课题项目的经费到位后,而课题组未能及时按照预算报销经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财务人员开展工作,增加了工作量,经费管理效率下降。

(二)科研项目经费核算困难。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资金来源渠道广泛,除了相关部门下拨的科研经费之外,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这些共同构成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经费来源,科研经费得到有效保证,成为推动院校科研系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对于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方式也有所差别,而经费来源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核算的难度。此外,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经费来源还有多元化和专项化的区别,因而很难对其进行特定的分类管理,这无疑也增加了经费核算的难度。再有,为满足科研需要,院校往往将公共资源无偿贡献出来,院校的事业费和科研经费混合在一起。而按照相关规定,应提取部分科研收入用于支付折旧费、水电费等,实际上,所提取的管理费用大多被用作科研管理的日常开支,科研项目经费难以准确计量。

(三)科研经费使用监管不力。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科研经费监管方面不力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院校过分注重争取科研经费,而对经费的后续管理工作监管不力。虽然院校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但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导致科研经费开支的混乱现象,科研监管沦为形式主义。此外,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缺乏共同的管理平台,且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甚少,以致财务管理部门无法及时有效掌握科研经费的使用和项目的进展情况,因而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另外,缺乏明确的结余经费管理机制,以致在课题研究结束后,结余的经费管理工作处于松散状态,结余经费长期出现挂账现象,经费支出也出现较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最终难以实现科研经费的科学化管理目标。

(四)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经费开支审批工作主要是由课题组负责完成,而实际上课题开支管理往往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如购置的图书、仪器设备等大多是由科研人员自行保管,这些科研资产的验收程序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并不规范,在进行资产交接时,也无严格的交接手续,因此在结题后常出现上交延迟甚至不上交的情况,这是造成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另外,课题组所购置的设备往往归各家所有,因此重复添置设备的情况比较常见,有些添置的设备又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此外,院校在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方面不够重视,以致出现各种侵权、窃取等现象,使院校的科研工作蒙受损失。

三、高等职业院校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机制。为使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院校管理层应首先提高预算管理意识,要求财务人员定期向上级领导汇报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对外公布,以接受全体人员的监督,提高预算执行力。另外,“无规矩不成方圆”除了提高预算管理意识之外,还需要不断完善制度来提升管理效果。

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经费预算编制应做到及时有效,进行自上而下逐级编制;(2)尽量细化预算管理的内容,以更好地规范和明确每笔款项的使用情况,减少和避免资金使用混乱的现象;(3)编制预算管理时,除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编制之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规定,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经费使用预算书完成后,由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共同进行审核,预算书通过审核后则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确实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则由课题组提出调整申请,财务管理部门备案,按照有关程序进行报批,禁止擅自更改预算的情况。通过不断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机制,为实现研经费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奠定基础。

(二)加强科研经费使用核算力度。科研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应本着对科研事业负责任的态度,加大部门间的配合与合作,加大经费的核算力度。包括认真审查票据内容的合理性、真实性及规范性,严格执行签字责任制,保证科研经费的专款专用,减少经费使用混乱和违纪现象,实现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另外,科研、财务等有关部门还应对科研项目中的固定资产加大核算力度,做好各项登记、调配、立账、报废等工作,减少固定资产的浪费和流失现象。在科研课题的成本核算方面,则可对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进行调整,将课题经费进行直接、间接费用划分和管理,以确保科研经费开支的透明性和合理性。

(三)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加强监管。为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于课题研究上,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财务部门、科研部门及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共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财务部门作为科研经费把关的第一道关口,应严格按照经费报销机制控制费用的支出,坚决禁止与课题不相关费用的支出。科研部门则应根据财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认真核查经费的支出情况,看是否与预算相符。审计部门则应对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以免出现经费挪用、截留、弄虚作假等违规操作现象。

四、小结

总之,科研经费管理是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保证院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使科研经费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应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包括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机制、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的核算力度、加强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管等,促使高等职业院校实现经费的规范化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智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研究[J].投资与创业,2012.9.

第7篇

为了聚合幼儿园有限的人力、才力资源,确保研究的实效,我园采取科研式教研来开展园本教研工作,将科研课题作为园本教研的研究主线,把学习、实践、研究三者整合,使课题研究融入到幼儿园工作的“血液”之中。几年来,我们以本园独立承担的科研课题《幼儿活动材料的开发与运用》《以爱为核心的幼儿感恩教育》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有效地丰富了教研内容和方式,对教研管理网络的建立和教师综合素质及水平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总结出以下亮点,供参考。

调整管理结构框架

我园始终致力于“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教育宗旨,秉承“迎着阳光健康成长”的办园理念,遵循幼儿发展规律,以塑健康特色、育专业队伍、立知名品牌、彰教育公平的国际知名园所为目标,经几代人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在幼儿园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幼儿园始终坚持以园本教研为主阵地,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基础,达到提升幼儿园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园发展的目的。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也是在不断的进行中优化结构,达到科学、合理、有效。

几年来,我园园本教研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分头推进,有机结合”。三大块工作分头进行,又有机结合,既充分保证我园教研工作的有序开展,又实现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1.制定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制度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我们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科研制度,如《班级科研工作制度》《教师参研奖励制度》《科研组长职责》《科研工作十每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课题研究得以全方位渗透、全过程推进、全园性参与,增强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使研究成为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根据情况不断调整制度,如以前科研经费教师之间差异不大,不能很好调动教师们积极主动参研的内动力,大多老师都有干好干坏一个样,影响了课题的深入开展,于是,我们决定拉大差距,培养骨干,根据能力、工作量等因素将课题参研者分成协研教师、参研教师、主研人员、主持人员四个层面。激励机制的建立大大调动了很大一批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题研究纵向深入发展得到大幅度提升。

2.制定专家外聘和教师学习制度,提升队伍科研素质

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需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多维的研究视角进行研究,我们深知这些始终离不开高校专家教授,市、区教研员的纵向引领。我园制定了《专家外聘制度》,聘请市、区各级幼教专家和市内外知名高校专家教授来园指导工作、为我园教师做科研讲座等,强大的专业支持使我们不断明晰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实施、方法。

俗话说“千兵易得,一将难求”,教师是搞好教育科研的核心力量,要搞好教育科研,就必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和科研能力,要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就唯有学习,在实践中、向同伴、向同行、向专家、向幼儿学习。我们制定了《教师学习制度》,幼儿园不但组织形式多元的学习活动,还派出大量踏实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到外省参观学习,每年到外地学习人次达到20人次以上,开阔了教师眼界,学习了先进经验。同时还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我们采取了专家专题讲座式培训、一课三研、教研组长轮值制以及菜单式培训,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3.建立健全科研组织网络,确保任务落到实处

我园建立完善科研人员网络以促进教科研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分层管理,层层落实,科研组发挥“小、实、活”的风格,努力为教师搭建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的平台,灵活多样地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及时分析并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带来了很好的成效。

确立以园本教研为主的科研模式

以园本教研为主的“科研式教研”操作模式,就是立足本园,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在研究过程中做到问题即课程、教学即研究。它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有机融合,是园本教研、园本培训的最佳载体。

具体做法是:以每学年一度的园本写、教、评比赛为载体,组建三人一组的“一课三研”学习共同体;其次,选定一个内容――三人分别书写计划――分别进行教学实践――共同反思――共同再次拟定教学计划――三人根据同一计划再次教学实践――分别推选一人参加园级教学、一人书写实录、一人书写叙事性研究的比赛――共同提高谈感受与收获。

教师在这种新型模式中,与同伴交流对话、沟通协作、碰撞交融,通过研究与教学,提升认知、提高技能,使教学不断升华,同时教师的个性空间得以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教师风采得以彰显,才能得以释放。

通过“科研式教研”活动,教师逐渐从过去简单的、单一的思考方式,转变为多维度、多层次的反思;教师逐步从外在的评定转变成了自我内省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教师常会问:“这次活动怎么开展?”“活动要准备什么材料?”而现在教师会问“这次活动的内容适宜吗?”‘“幼儿的经验得到什么提升?”“活动材料是否有效?”“活动该怎样调整?”“活动的目标是否适宜?”等等。教师们在共同的交流中,勇于亮出心中的疑惑和困难,将内隐的经验和想法浮现出来,将研究落实到通俗易懂的教学案例中。这种方式把教师间的差距转化为一种资源,成为一种探索的驱动力,使全体教师共享研究实践成果。研究不再是负担,而是自我提升的宝贵机会,课题的研究使我园教科研有了内涵。

坚持教学科研规范化和常态化

本着“从实际出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讲究实效”的科研原则,我园严格园本教研活动过程管理,层层落实,使研究工作常态化成为一种习惯。每学期初,教师在专家引领下选择研究小点,制定详实的研究计划,并根据本班孩子情况和资源情况预设研究内容,将科研活动整合到课程实施中,使一学期教科研活动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活动过程中能根据研究情况做出生成与调整,做到研究的实效性。

每月集体汇报制度,定期开展小组内的观摩活动,充分发挥骨干督促和引领作用,提升教师整体研究水平,坚持每月资料收集制度,保证研究质量。每周每班定时抽两个半天开展科研活动,教师每周制定两个详实的科研活动方案,如科学组和游戏组的实施计划表,有计划、实录、反思、调整,充分保证教师在预设、实施的过程中去,这样做既保证了日常教学,又保证了研究时间,老师们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有所提高。并坚持科研组长、课题负责人下班听科研活动的制度,做好坚持每周小组活动观摩研讨。每次活动严格按科学的研究程序:确定

目标一选择内容一第一次尝试、记录一反思、调整一第二次实践、记录一开展各种延伸活动(各个领域)一生活各环节中的运用一再次反思、小结。正是在这种一丝不苟、严抓细节的过程中,使全体教师严谨、科学、规范地进行课题研究,科研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科学合理,为研究结论的分析、研究成果的分享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正因为我们的管理促进了教师思维方式的变化,对教师的日常行为也产生了影响。下面是一个案例。这是一位教师“一次教学,三次备课”的历程: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文献的不同见解(我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进行综合、筛选、判断后修改方案;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教学活动中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教学后再“备课”。这位教师设计与实施这次教学中体现了:三个关注(自我、文献、收获)和两个反思支架(更新理念、改善行为)。这样的教学既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捷径,也是具备科研素养后在自己的教研教改上的诠释和体现。

园际联动示范辐射验证反思促研究

作为示范幼儿园,有指导片区一二三级幼儿园的社会责任,以前幼儿园的联动一般就是观摩环境或者看看现场教学活动,参与联动的教师有走马观花之嫌,对他们的帮助不大,在能力的提升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现在我园采取的办法是带领联动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把联动分为几个层面:平行联动,参与联动,分享联动。让联动园的教师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教师在过程中不但学会了怎么做,还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真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与联动园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彼此之检的交流与碰撞,会进一步发现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并能很好地验证我们研究的结论是否有效,从而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再次实践,这对我园的深入研究也起到助推作用,整个片区在科研联动的带领下,教育教学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幼儿园园市区也有了很好的声誉,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第8篇

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价普遍存在绩效考核单纯作为奖金发放的依据,简单地将绩效考核与奖金分配等同,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模块脱离。没有形成针对卫生专业技术岗位考核、评价、晋升、培训等为一体的绩效管理体系[6]。正是由于众多医院管理者对员工绩效管理的片面认识和畏难情绪,使得员工绩效考核与完整的绩效管理割裂开来,继而导致组织的绩效管理系统没有与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7]。

2探索建立基于岗位的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2.1建立以岗位分类为基础的员工绩效考核

根据医院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工作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医疗、护理、药学、检验、影像等岗位,不同类别岗位人员,其工作内容、掌握和依赖的核心技术、工作风险、技术含量、工作效果、对医院的贡献有很大区别,因此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也会不同。且即使是医疗同一类岗位,因内外妇儿的专业不同,对医院的贡献和考核的重点也有区别和侧重。真正的客观科学的以岗位工作量、服务和质量为主的岗位绩效考核,首先应确立基于岗位分类的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8]。

2.2建立科学客观可评价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2.2.1指标按岗位类别设计体现同质性。同质性原则是绩效考评效度的保证,考评指标的内容与标志特征,应同所考评的对象特征相一致。建立医师、护理、药学、影像、检验5个不同岗位类别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每个体系有显著的岗位特质,同类别员工主要的工作数量、质量、学识水平以及其负性事件,均在同类员工中进行比较评价,更显现公平、客观、有效。2.2.2指标按量化设计体现可考性。工作量以工作日与工作量相结合来考评,工作日对各类岗位卫生专业技术员工均可考,而工作数量、质量等则是以不同的岗位设计,尽量提取各岗位专业特色、可考数据,以便进行同岗位比较分析,使相关指标可辨别、可比较、可考评。2.2.3指标按通用性设计体现完备性。工作量、工作质量等指标的设立,能够适合于相同岗位的所有的考评对象,而非仅仅适用或反映岗位内个别考评对象;并且考评指标体系在总体上要能全面地反映考评对象的主要特征。

3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

3.1员工绩效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以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数量及质量进行综合考评,体现卫生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特点。医疗、护理、药学、影像、检验类岗位均以此建立框架,并以各自专业特点来构建具体指标体系。

3.2研究方法

课题组组织30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进行专家讨论和咨询,分别确定医疗、护理、药学、影像、检验5类岗位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和指标内涵。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类岗位指标进行调查,参与调查的单位共有全国17所三级甲等医院,问卷的专家分别为医院管理人员、业务科主任、护士长、医疗、护理、药学、影像、检验工作人员。每单位发放问卷30分,共发放问卷510份,回收问卷502份,问卷回收率为98.43%。

3.3统计分析

医疗、护理、药学、影像、检验5类不同岗位类别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的问卷结果使用SPSS9.0进行统计,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各考核指标的均值、方差等数据,根据聚类分析将相类似的数据进行分组和归类,综合专家的意见调整确定各考核指标的分类建议。各岗位考核指标分类分析见表1-表5。

3.4各类岗位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分级的使用

本课题列出5类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考核指标的问卷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提交专家组讨论确定了各类岗位的三类考核指标体系,以期为各单位具体确定各类岗位的员工关键考核指标提供参考和依据。

4各类岗位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际操作

4.1以信息平台支撑建立员工绩效档案

保障绩效考核及其结果的公平客观科学可信,前提是能够建立起各基于关键考核指标的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绩效档案,且绩效档案的数据能从HIS、LIS系统以及医院科研、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系统中适时提取,只有数据来源准确、获取便捷、可适时进行比较分析,才可能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按需求,进行系统全面的运用。

4.2以分步实施原则推进绩效考核指标应用

本课题研究提供的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及其分类为各类岗位员工绩效考核提供参考,尤其在关键指标选取时重点选取分类为一类考核指标使用。同时各医院具体的工作情况各有不同,可以根据医院的发展阶段和医院的重点任务选取部分指标进行考核。

4.3以战略目标为核心动态调整绩效考核关键指标

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目的还是为促进、帮助组织层面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不同的医院,或同一医院在不同的时期,医院所关注的医疗教学科研发展重点可能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医院或同一医院的不同时期,可根据本院强调和关注的重点,把相应的考核指标按其重要性依次归入一、二、三级指标,并根据医院的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4.4从多层面进行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分析比较反馈

4.4.1从全院层面:可进行各类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员工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量的基线调研,分析内外科系统各类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提出均值、最高及最低值,并确定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基线值,供年度考核使用;也可从全院医师的角度分析每个医师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业绩,发现树立优秀标杆,分析比较确定考核结果。4.4.2从科室层面:从全院工作量,分析各科室工作量,发现具科室专业特点的各项指标及科室发展趋势。4.4.3从个人层面:进行同岗位同职称员工相关指标比较分析,如对所有医师按职称、内外科系统进行同类工作指标分析、比较;并将结果进行反馈,对各岗位各职称员工,可起到激励或警戒作用[9]。4.4.4综合从按科、按岗位、按指标、按时间不同的维度对各项工作指标进行趋势分析,了解科室或员工绩效成长曲线并适时反馈科室和本人,引导科室或个人创造最优绩效。

5持续进行员工绩效考核,形成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