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9 16:35: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第1篇

古村落旅游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古村落中小仅有着基本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各受人们关注的内容在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古村落本身是一种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体首先是有原著居民的居住,因此古村落的住宅是隶属于私人所有但古村落中的其它资源,诸如水资源、道路以及其它资源等又是隶属于公共资源的范畴所以在进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原著居民私人资源的保护,同时也要强化对旅游开发的管理

2古村落旅游开发公共管理的必要性

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有弊在进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导致一些原有资源的破坏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对政府、原住居民以及游客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合理的监管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在进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能够既保持好古村落原有的资源保护,同时也对古村落的整体商业化运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探索

古村落资源延承至今,其保留了很多历史文化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小仅仅是要对当地的物质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同时也要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加以合理的监管

3.1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固有矛后

任何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在实现对当地经济发展带动的同时,也会带来对原有景观的破坏对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来说也是一样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村落能够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其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但是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其如何有效的进行古村落原有资源的开发却成为一种难题旅游资源开发必然会带来对原有资源的破坏在进行古村落开发的过程中,随着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引入,必然会对原住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冲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开发者来说,我们无法组织先进文化的进入,同时也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先进文化对古村落文明侵蚀的速度

3.2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产权归属问题

在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下,一个村落的产权归属为当地的村委会,向上还有县级监管部门和市级监管部门在具体的监管过程中,还涉及到电力部分、土地部门等等多重的管理机构在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方面,由于多重监管的因素,导致其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发机构需要与小同的部门进行权利的平衡,从而才能够实现对整个村落的开发33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原住民利益保护

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在进行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强调对当地原住民利益的保护旅游开发固然可以给原住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进行古村落的保护方面,又对整个原住居民的房屋修葺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样即便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外界的先进文化涌入,而作为古村落的原住民接触到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由于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因,原住民小能进行房屋的现代化修整,同时也小能够借助先进的手段来对整个住宅的布局进行改善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原住民带来不便。

其次,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会给古村落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很多原住民的房屋也是作为旅游景观之一,供游客参观游览因此这就使一部分居民的生活隐私没办法得到合理的保障甚至有一些原住民因为小堪其扰,锁门拒绝接受参观,这些都给整个古村落的旅游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4古村落旅游开发公共管理的手段

在进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作为开发者来说,其要充分权衡好政府、原住民与自身间的关系借助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刹-会公共资源的合理整合,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原住民的积极性,推动整个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顺畅开展

4.1确定明确的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日标

首先,是日标的确定任何地力进行旅游开发时,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日标作为主导在进行古村落旅游开发时,首要的要求就是对整个古村落的整体布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核心,也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进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小同利益群体间利益的均衡

其次,是在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强调政府与原住民及开发者三力之间的关系建设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小仅需要得到古村落所在地政府的支持,同时也要赢得原住民的支持唯有在三者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够推动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预期日标达成

4.2政府主导力抓古村落的公共管理

对古村落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政府依然要唱主导角色在进行古村落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公共管理的实质是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公共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管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能够强化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敦促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尊重当地民俗风情,文明旅游,以保障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政府的主导作用,倡导合理开发,文明旅游,从而将古村落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更妥善的保护

当然在进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并非是公共管理的单一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可借助多力力量,通过多力参与的力式强化对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公共监管力度

3.3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途径

在具体的实施上而,首先是进行国家政策的完善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景区管理制度的建设通过严格的制度规定,对当地原住民的行为,以及对前往古村落旅游游客的行为加以约束,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 资源保护 布置状况 调整措施

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之余,旅游产业日渐兴盛,旅游资源数量和规划形式五花八门,生态旅游便是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旅游模式。其主张将视野集中投放在生态自然景观改善层面之上,力图令游客精神需要得以全方位满足,避免对既有生态环境体系造成任何冲击弊端。不过因为我国经济和科研实力限制,在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设置上还存在诸多不足。该类机制是否能够得到落实健全,将直接决定今后旅游产业和我国综合国力竞争拓展前景,针对其加以精细化探讨验证,绝对是势在必行。

一、在我国开展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必要性论述

生态旅游模式,主张针对各类生态资源进行科学妥善性开发、沿用和保护,令游客在欣赏特色景致基础上,身心情感得到深刻的渲染。利用优质化且独特的自然景致吸纳广大游客之后,经济、社会、环境交互式关联性将顺势强化,进一步释放出生态资源既有的魅力。截至至今,生态旅游项目已经得到社会各类领域的认同,整体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然衍生转化出形式丰富多样的旅游业务组织方式。

当然,为了愈加深刻强劲地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健康良性控制进程,在生态资源开发应用力度必须予以适当加强。不过盲目地进行既有生态资源大规模开发活动,必然会给原有生态环境体系和经济结构造成不小的冲撞危机。须知,我国在生态资源保护法律机制搭建上存在诸多缺陷,某种层面上令生态资源开发约束效应全面弱化,一旦相关监督人员思想和行为产生任何懈怠反应,便会对生态资源造成深度破坏,令生态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步伐至此遗留显著的滞后迹象。生态资源一旦遭受侵蚀,生态环境整体价值自然大打折扣,所以说,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便是这部分旅游事业可靠发展的保障条件。目前急需着手处理的,便是在生态旅游发展前提条件下,构建起健全完善样式的生态旅游资源监督保护机制,这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等,都将发挥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规划布置的实际状况研究

生态资源保护始终是生态旅游事业系统化发展的前提保障,对应保护机制可以为生态资源保护提供诸多便利支持服务性条件,随着时代进步,我国目前已经针对相关生态旅游资源实施特殊性的保护规范措施,希望借此令以往激烈的生态资源开发沿用行为得以适度克制。不过该类体制结构上还是存在诸多缺陷,实施过程中未能见得可观的整改实效,加上现场监管控制力度有待加强,使得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就此面临发人深省的改革困境。

(一)既有法律规范内容有待健全完善

尽管说如今我国已然制定实施诸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监督防护体制,法律监督力度得以适度强化,不过生态旅游中始终未见显著整改实效。当中许多法律体制的建设动机,都是进行各类游客基础权益保障,至于在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和保护上并未提供详细的规范要求。所以说,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一直都不能提供完善性的法律规范,如若长期放置不管,最终生态旅游资源也将难以得到妥善的保护。

(二)既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处理上不够科学合理

旅游机构在针对相关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和应用管理过程中,时刻将精力集中投射在个人利益获取层面之上,为了保证赢取经济价值的最大结果,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事务上不够上心。实际上,为了快速拓宽生态旅游实际发展空间范畴,推动多元化旅游经济革新拓展步伐,有关开发商对生态资源才进行全方位或是过度开发。另外,因为对应法律机制约束效应的缺乏,使得相关主体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改造环节中,不能重视保护机制交叉布置的现实意义,随后造成严重的生态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这已经和预设的生体可持续化旅游事业发展观念,产生强烈的冲突迹象。

三、新时代下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监督保护机制的建设手段解析

(一)修缮相关立法监督体制

判定一类生态资源保护机制是否具备实效性,主要看其为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前景绽放做了多少支持辅助贡献。在此期间,需要构建起生态旅游资源专属样式的立法掌控体制,至此令生态旅游业务得以合法性规范控制。面对如今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实际保护状况,有关领导应该尽快地将相关保护机制贯穿到国家、地方立法体系之中,力图针对以往生态旅游资源过度开发行为加以强而有劲的约束掌控,维持后期多元化生态旅游实践项目管理的合理性,进一步为该类事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明确健全的法律指导建议,针对既有生态环境提供完善的保护功效。这类结论如今已经得到明确认证和推广,不管是对于多元化生态旅游保护机制,或是法律支持维护,都是极为有利的。

(二)构建起健全完善样式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

在进行立法缺陷修缮基础上,仍须构建起专业完善的生态旅游资源监督保护机制,并且交由旅游单位予以统一化管制。经过一系列立法约束之后,使得既有管理模式得到前所未有的规范。

首先,便是进行各类生态旅游资源持久性开发沿用,在严格化的资源保护机制指导作用下精心布置拓展各类生态化旅游项目。事实证明,唯独在生态环境资源良好状态控制作用下,各类生态旅游项目才能顺利交接。

其次,针对旅游管理机构内部所有职责内容进行合理认证,提升不同结构单元管制水准,使得生态资源保护的实际效果得以有机提升,特别是在生态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提供妥善的保障,为生态旅游长效发展提供不竭推动力。

四、基于生态资源保护机制下的我国旅游事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建议补充

(一)布置拓展保留地方生态人文特色的民族旅游发展项目

第一,开放保留休闲功用且品质高端的民族乡村生态化旅游模式。此类旅游运营服务模式和既有民族乡村生态化旅游相互对比,时刻呈现出以下规范特征:时刻凸显民族生态文化的核心主导地位,随后衍生的旅游产品独具特色且可以提供游客多样的休闲服务,令该类群体多元化旅游观赏诉求得以有机迎合。这部分强调的生态化旅游产品的高端品质,就是说将民族生态文化基础性内涵在各类旅游资源中得以充分呈现,同时维持对应服务内容的规范性,满足主人社会的实际发展利益,并且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以及市场等多方利益。如才伦多森林农庄,其位于青海省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地址公园内部,经过内部经营主体市场细致划分之后,主动进行各类旅游服务单元精确化定位设计,使得当地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现代体育和户外运动功能得以全方位融合,同步提炼公布出一类静养研习的理论内容,加快了后续系列森林生态多元化旅游产品的打造进程,过渡成为全面关照游客身心发展的现代民族乡村旅游模式。

第二,设置功能多元且专业的民族博物馆旅游控制模式。不同类型具有权威性的博物馆存在的核心功用,便是进行稀有的民族文化展示,经过和多元化生态旅游业务交接融合之后,便过渡成为广受旅游市场青睐的民族博物馆旅游,对于诸多民族区域来讲,属于一类饱含生命活力的民族生态创新化旅游业态。民族博物馆的主要吸引点,就是收藏容纳了不同类型民族物器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态多元化旅游项目中予以贯穿,可以强化更多游客主动游览的欲望。

(二)构建起科学健全样式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为了顺利贯彻有限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效性,有关项目规划主体需要将生态化旅游活动特征、资源特殊性和区域实际气候状况等多方因素考虑进去,同时不断加大政府引导、扶持、投入等支持力度,鼓励全社会都参与该类资源保护工作之中,相信在生态社区主体规范体制牵引作用下,将尽快搭建起愈加科学有效的民族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控制体系,如不同层级政府立法保护机制、政府组织、学者参与的规范保护机制等。事实上,该类体系规划实施期间需要时刻秉承分类和立体保护原则,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生态资源进行全方位尊重,自觉地令该类体系转化成为现代我国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以及关键性指导行为。如在进行山地原有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保护过程中,要清楚地明白山地旅游风景区的最大吸引力,始终在于富有特色的原始自然风貌和山地文化。至于其间细致的保护管理工作内容将顺势细化为:

第一,保证人工防护建筑设置的少与精效果。在山地风景区,不宜多建人工建筑、人工景点,更不能新建寺庙,索道缆车也应尽量少搞。应做到数量少、质量精,讲究特色。不得不建的建筑或项目,也必须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对已列人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的山地,还要遵守国际公约和标准。旅游线路和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要尽力做到不破坏自然景观,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物种生存和繁衍,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完整性。

第二,维持人工保护设施和既有生态资源体系的协调性。人工保护设施在选址、体量、色调、形式等方面必须讲究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山地建筑风格宜山野化、园林化,不宜人工化;空间布局宜分散,不宜过分集中;建筑色彩宜淡雅,不宜浓烈;建筑材料宜采用木石竹草,慎用水泥,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生态建筑。

(三)兼顾各方利益,同时重点保护东道主社区和游客利益

生态旅游业在国际范围内大力革新发展背景下,形成一类利益共同体,当中直接利益方将同步细化出不同地方政府、旅游投资商、东道主社区、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和游客等,同时还包括诸多间接利益方,想要切实地赢取我国现代多元化生态旅游事业可持续改革发展绩效,就必须事先针对上述共同体各自利益加以有效维护。处理好不同参与主体在生态旅游事业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将是判定一类区域生态旅游事业科学发展结果的重要指标。具体来讲,科学式的生态旅游事业,应该针对东道主社区提供合理数量的经济效益和改革发展动力,令他们自身能够不断强化对身边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

第一,旅游应该赋予各类游客一段饱含价值的经历,在此类理念控制范畴之下,不同层级政府和旅游业职能机构,需要竭尽全力地推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构建速率;同时秉承整体利益维护观念,利用相关资源保护举措系统化制定实施途径,处理好东道主社区利益维护事务,特别是在进行生态旅游事业中当地居民利益过程中,要清晰地认知并控制该类社会群体参与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期间福利保障条件的合理性。

第二,全方位保护各类游客基础性利益,避免和其余利益方的冲突迹象,至此令特定区域生态旅游事业朝着愈加科学可持续化的目标方向过渡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经过内部资源多元化开发改造和沿用之后,衍生出别具一格的旅游规划控制模式,阶段化赢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十分可观。为了顺势加快生态旅游事业的可持续革新发展速率,就必须搭建起完善样式的生态资源防护机制,同时主动完善相关立法制度,使得以往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缺陷得以调试改善。相信长此以往,必将为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独有功用发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童伟.论地方旅游资源保护法规的贡献与完善[J].滁州学院学报,2010,(01).

[2]于春雨.黑龙江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

[3]韦杰.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大众科技,2011,(01).

[4]胡洪亮.淮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推广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3,(17).

[5]吕德.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及利用研究[J].商,2013,(16).

第3篇

(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京津冀都市圈体育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体育旅游自然景观资源、体育旅游人工景观资源、体育旅游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和体育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资源4种类型,并根据不同景观资源的特征提出了具体的可开发项目。

关键词:京津冀都市圈;体育旅游;景观资源;项目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2-0092-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TY019),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HB14TY004)。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而逐渐成为一种现代的文化时尚。但是,目前对于京津冀都市圈特色景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工作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如何更好地实现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还需要在了解和掌握京津冀都市圈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分类特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开发的项目,以推进京津冀都市圈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1“环京津冀都市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环京津冀都市圈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表现出较强的旅游季节性特征,春夏季旅游客源较多,也是旅游的高峰期,这种高度集聚的生态效应一旦超出了旅游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则会引发旅游地生态环境问题。京津冀都市圈特殊的地缘结构,导致秋冬季节昼夜温差较大,草木皆枯,对游客的吸引力明显下降,接待游客数量大幅下降,表现出旅游承载力的“负债”问题突出。为了平衡与协调京津冀都市圈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赤字”与“负债”风险,需要在积极开发多种形式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旅游消费市场。体育旅游是在旅游中从事的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身体锻炼、体育鉴赏、体育康复、体育交流等文化活动。体育旅游与一般意义的旅游活动相比受季节性的影响相对较小,且不同的季节可以安排不同的体育旅游项目,因此,把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作为未来的方向之一,可以有效规避因季节性变化所带来的旅游生态风险危机。

2 “环京津冀都市圈”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与项目开发

2.1 体育旅游自然景观资源

京津冀都市圈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自然景观类型齐全,为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天然条件。通过对京津冀都市圈体育旅游自然景观资源的梳理,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资源的实地考察,认为适合开展的体育旅游项目天然景观主要包括山脉、公园、森林、天然湖泊、草原、沙漠、岛屿和海洋资源,基于以上这些天然景观类型及这些景观的实际特点,认为适合开展的项目包括登山旅游、滑草、滑沙、划船、攀岩、户外拓展、匹特搏、森林探险游、帆船、游泳、冲浪、海水浴、潜水、定向运动、沙滩排球、国际马拉松等(见表1)。

2.2 体育旅游人工景观资源

人工景观在《景观生态学》中被定义为:“由人类活动直接建造的、完全不同于自然基质的景观类型。”人工景观是通过人为开发与再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也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人工湖泊、水库、公园、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等。京津冀都市圈体育旅游人工景观资源现状与适合开展的项目见表2。

2.3 体育旅游历史文化景观资源

京津冀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这也构成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独特优势。北京曾为六朝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古都”之一,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6处,文物古迹共计7309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分别为99处和326处,注册博物馆数量多达151座,仅次于伦敦,列居世界第二,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数目最多的城市,也是体育旅游历史文化景观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磁山文化就发掘于此,全省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分别为168处和670处,均居国内第一,不可移动文物总数上升到12215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包括邯郸、正定、承德、保定、山海关。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是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城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京津冀都市圈比较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风景区与适合开发的项目包括:可以尝试开展一些以长城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以及以文化遗址参观学习、历史文化宣传保护为主题的体育活动(见表3)。

2.4 体育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资源

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对北京、河北、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目前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北京有66项,天津18项,河北185项。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包括:民间舞蹈、杂技与竞技和民俗文化。旅游者在参观、体验这些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可以感受这类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大众体育健身、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京津冀都市圈体育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适合开发的项目见表4。

3.结束语

随着社会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的旅游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休闲健身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应充分挖掘和整理京津冀都市圈特色景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京津冀都市圈景区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并选择适合开发的体育健身项目,实现京津冀都市圈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全面推进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文冲.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与前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384-385.

[2]谭延敏,张铁明,刘志红,等.环京津都市圈体育旅游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78-81.

第4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会计;青藏铁路沿线;会计核算

一、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会计建立的必要性

(一)促进青藏铁路沿线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已于2006年7月正式运营,这条铁路恰好是青藏两地旅游资源最为聚集之地,沿线有可可西里、三江源和羌塘三个国家自然保护区。还有广袤的藏北平原、众多的温泉湖泊,著名的万丈盐桥以及历史悠久的塔尔寺、瞿昙寺、布达拉宫等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充满神奇魅力的举世无双的旅游资源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到雪域高原去观光、朝觐、登山、探险和从事科学考察活动。青藏铁路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青藏地区特别是铁路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受高海拔影响,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少,早晚温差大,多数地区属寒冷半干旱气候类型,降水量少,泥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导致严重的生态恶化。因此,发展旅游企业必须保护好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为了有效遏制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部分旅游企业可能出现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资源的问题,让一些较大的旅游企业运用会计手段来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与运用成本及效益的核算,对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提供更可靠的会计信息,解决传统会计只能核算经济资源,而未能将旅游资源作为资产进行核算的弊病

旅游资源按其客体属性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青藏铁路沿线有各种类型的景区景点495个。其中世界级旅游资源11处,国家级旅游资源69处,良级旅游资源163处和普通级旅游资源242处。沿线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6处。世界遗产和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7处。在旅游资源单体中,以建筑与设施类基本类型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地貌景观、人文活动。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中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数量146处,占29.43%,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349处,占70.56%。而传统会计只能按权责发生制对已发生的人造成本进行计量、分析和评价,而对“自然成本”忽略不计,造成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虚增利润。

二、建立旅游企业会计需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性资产的产权

旅游资源产权是旅游资源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的基础,是指在有限条件下。人们使用或配置旅游资源的权利。产权具有普遍性、排他性、可分解性、可交易性等性质,其中排他性是产权的本质特征。现代产权理论认为,强有力的产权约束能防止资源的滥用,合理的产权安排可以促使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沿线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与管理权、使用权三权混淆,行政权、经营权管理代替了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受到了条块的多元分割,各自为政。如风景名胜区属建设部门管理,地质公园属国土部门管理,森林公园属林业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属环保部门管理,江河湖泊属水利和交通部门管理,文物属文化部门管理,寺庙属宗教部门管理等等。国家作为国有资源所有者代表的产权被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协调,造成权益纠纷迭起。地方、部门本位主义严重,使得旅游资源会计缺乏明确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费用与收益的归属主体,也造成不同旅游景点分别执行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工业部门创办的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行政部门创办的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旅游企业在会计制度上各取所需,会计处理随意性大,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

(二)旅游资源会计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旅游资源的自然特征体现为其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移动性、多样性和观赏性等,不同于一般的经济资源。所以,旅游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在旅游资源核算领域的新兴分支,除了一般会计学的理论基础指导作用外,还必须与其他学科交叉联系作为其理论基础。如旅游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它们对旅游资源会计的对象、会计框架的构建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旅游资源会计核算主体和核算对象的确定

旅游资源会计除应具备会计的一般特点外,还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会计核算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所服务的特定单位,解决的是为谁记账、算账、报账的问题,而旅游资源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排他性特征使得旅游资源会计的核算主体很难仅限于某一微观会计主体。会计对象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旅游资源虽然属于资源性资产,但它所带来的未来利益不光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很难运用传统的会计方法单独确认和计量。新晨

三、旅游资源会计核算内容初探

(一)旅游资源会计的核算内容应包括旅游资源资产价值、旅游资源成本、旅游资源收益和旅游资源利润等

1旅游资源的计价核算:旅游资源价值包括自然旅游价值和人文旅游价值

(1)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由于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或其生长周期长,作为旅游资源资本化的旅游资产的核算,对其计量可采用收益现值法,列作“旅游资产——自然资产”进行核算。

(2)人文旅游资源价值:可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等方式确定价值,列作“旅游资产——人文资产进行核算。

2旅游资源成本

(1)经营权取得成本:如企业直接向旅游资源所有者购买经营权时。应将所支付的买价及相关税费全部资本化记入“旅游资产——经营权”核算i如企业以租赁方式取得经营权时,应以未来将要支付的租赁款的现值资本化为旅游资产。

(2)开发成本:旅游资源的开发成本通常包括勘测、规划设计成本、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成本等,对开发成本应予以资本化,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记入“旅游资产——开发成本”。开发完毕,再将经营权一并转入相应具体的单项旅游资产中。

(3)运营成本:一般来说,运营成本可分为旅游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旅游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人员工资费用、旅游资产探销费用等;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等当期发生的可直接记入损益的费用。

(4)保护成本:核算旅游资源的保护、治理费用和旅游资源发展费用等。

(5)旅游资源破坏成本:指由于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旅游资源的非常损失。

3旅游资源收入

指旅游资源经营企业在销售其旅游产品和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及旅游资产使用权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包括门票收入、劳务收入、租金收入等。

4旅游资源利润

指旅游资源经营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等于旅游资源营运收入减去营运成本和破坏成本后的余额。

5旅游资源会计报表的设置

第5篇

[关键词]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

[中图分类号]F592

旅游标准是规范客体的技术准则,是旅游行业和企业在市场条件下管理、经营、服务的行为规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旅游标准在促进行业素质提高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已经成为行业管理的一柄利器。

标准化工作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和升级转型的重要方法手段。编制标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固化成熟和有效的技术、知识、经验、工作等劳动成果,为方便未来使用这些成果,避免重复性的技术劳动和知识劳动。

喀斯特洞穴资源是一种很重要的旅游资源,规范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技术并制定地方标准,目的在于为涉及洞穴景观的景区的等级评定工作和总体规划技术提供技术保障,为喀斯特洞穴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技术支撑。本项目将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学习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运用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在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范围内,制定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评价地方标准。

一、 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和意义

喀斯特洞穴又称溶洞,主要指可溶岩经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空洞 。世界上常见的洞穴大多数是发育在碳酸盐岩中的喀斯特洞穴。喀斯特洞穴资源是大自然界赋予人类的遗产,是留给人类十分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是一种很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国土资源。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是贯穿喀斯特洞穴资源调查、建设与开发中最核心的问题,自喀斯特洞穴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以来,作为旅游资源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由于某些开发者和决策层还不能深刻认识喀斯特洞穴资源的真正价值,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洞穴旅游资源破坏和低水平上运作。洞穴景观作为世界上最卓越的景观之一,使得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被大量开发投入到旅游市场中。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资料、数据的需求量正在迅速扩大,如何对这些资料和数据进行评估、排序、储存和运用,是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单纯运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对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无法突出其资源特色及资源品位,更无法客观、全面、系统地进行有效评价。

本标准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今后喀斯特洞穴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实现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洞穴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尽快建立一个客观、科学、系统的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系统,对喀斯特洞穴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进行编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尽管地方标准的立项难度非常大,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但这是我国喀斯特洞穴旅游地方标准化工作的第一步,意义深远。

二、 标准制定的原则与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的制定是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张远海等编制《岩溶洞穴地质遗迹评分表》标准后,遵循资源保护优先、标准制定与标准实施相结合、本土优势与国际先进相结合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结合的原则,在贵州省丰富的洞穴旅游资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在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范围内制定的。

本标准规范了喀斯特洞穴旅游景观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洞穴旅游资源等级评价的技术方法,适用于喀斯特地区洞穴旅游服务业。

三、 标准编制的步骤

(一) 标准制定的由来

标准编制单位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是贵州省唯一一所专门以喀斯特山地资源为研究和开发利用对象的省级科研机构,一直致力于喀斯特洞穴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研究工作,获有大量的第一手洞穴资源资料。在多年的工作总结经验中,认识到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为了防治在洞穴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过程中受到破坏,尽快建立一个客观、科学、系统的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系统,对喀斯特洞穴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进行编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编制单位组织专家组就如何编制好《标准》进行认真的讨论与研究,于2015年1月向贵州省标准化主管部门提交编制《标准》的申报,经标准化主管部门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于2015年2月立项,《标准》研究和编制工作于2015年2月1日正式启动,拉开《标准》编制工作的帷幕。

(二)具体工作的开展

研讨确定了标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性引用文件和项目启动方式。一年多来,项目组成员积极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标准及单位多年来累积的相关资料数据。小范围的咨询种类洞穴专家,积极参与各类洞穴学术会议、奔赴各种类型的喀斯特洞穴场所进行实地调研等方法与手段开展研究工作。

(三) 专家意见征求

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学习认真编写了初稿,参加第二十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第二届亚洲跨学科岩溶学术会议,并在第二十一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上征求了卢耀如院士和会议科学委员会各位专家的意见,初步完成了对喀斯特洞穴景观资源的分类及洞穴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对部分存在争议的问题邀请小范围专家进行深入的讨论,继续补充数据。最后根据卢耀如院士的意见,形成《喀斯特洞穴旅游Y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审定稿。

(四) 召开标准审定会

以《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审定稿为蓝本,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相关专家对地方标准进行审定,并对审定意见形成最后修改。

四、 贵州省同类标准化发展的分析

近年来,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为有效发挥地方标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直加强对地方标准的信息化工作。截止2016年6月12日,贵州省累计地方标准数量1178个。其中:旅游类15项,包括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服务与等级评价规范(DB52/T 1089-2016);特色酒店设计、设施及服务评价规范(DB52/T 988-2015);镇远古镇旅游(第一部分):游客服务中心实施与服务规范(DB52/T 881.1-2014);镇远古镇旅游(第二部分):旅游观光车服务管理规范(DB52/T 881.2-2014);镇远古镇旅游(第三部分):公共厕所管理规范(DB52/T 881.3-2014);镇远古镇旅游(第四部分):停车场(点)服务规范(DB52/T 881.4-2014);贵州省白酒工业旅游示范点评定规范(DB52/T 780-2012);贵州省民族村寨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DB52/T 570-2009);农家乐(第1部分): 经营管理规范(DB52/T533.1-207);从江瑶浴服务规范(DB52/T 4842005)等等。从已经制定的标准范围可见,贵州省在地质类旅游业标准化体系尚未形成。

五、 标准的主要内容以及作为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规范了喀斯特洞穴旅游景观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洞穴旅游资源等级评价的技术方法,标准的制定旨在推动贵州省洞穴旅游标准化工作、提高贵州省洞穴旅游服务质量和生态保护意识、提升贵州省喀斯特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生态品质、促进贵州洞穴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第七条的规定,建议将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实施。

六、 结语

本标准在制定时,基于贵州省丰富的洞穴资源基础上,充分借鉴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学习了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技术地方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运用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在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范围内完成了标准制定工作。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评价的的要求和标准。但是由于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地方标准的评价是首次制定,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左大康.现代地理学辞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王静.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与景观保护研究[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3] 白云霞,周志权,刘新亮.我国旅游标准化现状分析[J] .标准科学,2016,(11):37~40.

[4] 向荣.我国旅游标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标准化研究,2006,(2):22~24.

[5] 刘潇.旅游标准化浅析[J].中国标准导报,2016,(6):41~45.

第6篇

【关键词】 罗平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要素组成。按业务种类划分,旅游业可分为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和接待外国人到自己国家。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新兴产业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今很少再有人将旅游业比喻为没有污染的“无烟工业”和永不衰竭的“万岁产业”。尤其是像罗平这样一些生态环境系统和文化系统自身抗干扰和恢复能力较弱的旅游区,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逆向演化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文化生态脆弱区,旅游消费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形成的压力与日俱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积极响应和深刻理解。所谓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生存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要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其实质就是不断保持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并能给旅游区的居民公平地分配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罗平旅游业的现状

罗平是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的小城,素有“鸡鸣三省”的美誉,得山川湖泊之灵气,是理想的旅游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九龙瀑布群为省命名的11个优秀风景区之一,鲁布革小三峡碧波荡漾,多依河省级名胜风景区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罗平县物产富饶,是省烤烟、蜜蜂春繁和蜂产品加工基地县。油菜产量居全省各县之首,几十万亩连片油菜花海每于其他产业,旅游业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文化特色作为旅游产品的主体资源,把民族文化当作“加工对象”,因而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将更加强调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同时民族文化的展现机会和途径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增多,民族文化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复兴和发展。因此旅游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产业能更有效回避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生存环境的直接改变。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民族文化弘扬有机结合起来,为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提供动力和支撑;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特色文化的传承又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展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是统一的,只能说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改善和文化传承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还有待于对旅游发展模式的科学确立和旅游开发策略的正确选择。

二、旅游业发展对罗平自然生态环境和油菜花文化的冲击

1、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认识不够

近几年,罗平县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缺乏生态旅游发展观念。在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生态环境系统抵御干扰能力低,恢复能力弱。

(1)开发建设者缺乏生态旅游发展观,只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资源的破坏,在基础设施建设时,没有建设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

(2)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生态旅游观念,包括导游,由于生态旅游知识匮乏,不能向游客倡导生态旅游,也就不能很好规范旅游者的行为。

(3)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缺乏必要的认识。旅游者的一些不当行为,造成了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对生态旅游发展认识不够,已成为罗平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滞后

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当前罗平生态旅游规划工作还比较滞后,特别是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使旅游资源质量下降,丧失应有的客源市场;另一方面将影响旅游产品的创新能力,构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3、环境恶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罗平县境内水系发达,全县有小河流25条,其旅游景点绝大部分以水资源为依托,九龙瀑布、小三峡、多依河、万峰湖等景区都是以水为主要自然景观。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以万峰湖为例,水质为劣V类,总磷平均超标2―2.8倍,总磷平均超标2.6―11.4倍,氨氮平均超标7.9倍,水体富营养化非常严重。其他景区的水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九龙瀑布风景区内的以堵列小河也曾发生水污染事件。水体污染已成为制约罗平县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还有森林面积减少导致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现象和煤炭、铅锌矿无序开采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三、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罗平旅游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罗平旅游业的魅力植根于秀美的湖光山色,依托于独具一格的母系文化和民俗风情。如果沉醉于旅游经济高速增长的喜悦中,而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油菜花文化的保护,将严重威胁罗平湖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旅游业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油菜花文化的保护,处理好文化、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共生。

旅游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一方面,优良的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旅游业开发与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的副产品,如果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去,将改变环境的固有状态,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针对这一矛盾,业内学者提出了要转变旅游形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其实,即使是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只是在程度上和强度上可能比其他旅游形式有所减轻而已。要把发展旅游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必须采取一体化的预防策略――开展清洁生产。

旅游业清洁生产是指以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旅游业实行全过程的环境质量控制,将旅游企业、旅游者对环境的直接与间接的负面影响消除或使之尽可能地减少的活动过程。最终是要达到人类与自然在健康、可支撑、多样性和可持续的条件下共存,保证自然系统和人类共生的权利。

1、旅游资源开发

要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内在的规律,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研究,维持自然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以及人文景观的完整性,尽可能降低旅游开发或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和从业者在制定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策略时,要在环保专家的指导下,了解生态系统的自然行为、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动植物生活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的能量补充以及生态系统改变的可接受程度等等,把资源的保护贯穿于旅游规划、开发以及经营的整个过程中,提供相关的政策和管理作保障。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执法力度,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确保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率和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2、加大宣传教育,强化法制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生态旅游观念

鉴于旅游对环境有潜在性、持续性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除现有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外,地方政府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法规,加强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1)通过地方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应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2)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全县人民树立生态保护第一位的思想。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生态旅游,使全县人民了解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参与到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队伍中来,为罗平县生态环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向旅游者宣传生态旅游,规范其旅游行为,真正做到“除了足迹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

(3)对旅游管理人员、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生态教育培训,改变“旅游业是无烟”、“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同时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出生态旅游方面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

3、能源管理

对于清洁生产来说,负责任地使用能源是基本的要求。能源管理必须平衡正当的能源需要和适宜的能源供给,包括节约使用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尽量寻求和推广使用初级可再生能源。具体而言,可拿出一部分旅游收入在保护区内推广修建节柴灶,补助购买灶具,推广使用沼气、液化气等其他替代烧柴的能源;对于村民建材、烧柴和篝火用柴实行统一规划,定点采伐;利用明瓦加强屋顶采光;利用高原太阳辐射强优势,推广使用太阳能等。

提倡村民保持传统,增强民族意识;不提倡游客参加村里的宗教仪式活动,以保证其神圣性和非商业性。另外,需要规划建设“旅游开发园区”作为旅游住宿和餐饮服务设施用地,为游客集中提供食、宿、购服务。

四、结语

旅游业不仅对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提出要求,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而且又可能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当前云南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强省的大背景下,不少以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为依托开发的旅游区,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摆脱贫困的愿望比较强烈。这些地区往往也是一些文化和生态都比较脆弱的地带,旅游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给本来已经脆弱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文化、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出一条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又不使生态环境恶化和民族文化断裂的旅游业发展道路,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第7篇

【关键词】旅游;示范区;建设

近年来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探索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加快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是促进甘肃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出路,它对加快旅游业的升级转型,促进区域联合,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充分认识旅游产业示范区试点建设的必要性,探索适合甘肃省旅游产业示范区发展的模式,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旅游业发展,建设一批旅游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强化甘肃旅游的品牌形象和地位,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1]。

一、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条件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上游,地域辽阔,总人口2617.16万,全省共有44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居地区。甘肃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类型多样,有“中国地理缩影,华夏文明故乡”的美称。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大漠戈壁、冰川雪峰、森林草原、砂林丹霞、峡谷溶洞等多种类型的自然景观异彩纷呈;民族风情、多彩民俗,更令人流连忘返[2]。在甘肃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历史名胜引人幽思,民族风情浪漫瑰丽。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近400处,具备基本接待能力的景区景点200多处,已有A级景区140个,其中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39个[3],还有众多正在开发和待开发的景区景点。

(二)发展环境

1.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促使旅游成为消费热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使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GDP和人均GDP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2.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为甘肃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西部大开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建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宏观战略的实施,使甘肃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的投入力度,这必将有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3.各级政府对甘肃旅游产业的重视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国务院近年来连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

1.旅游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甘肃旅游产业缺乏总体发展规划,旅游规划编制落后,省区内各市(州)、县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建设处于自发开发状态,存在盲目和重复建设问题,开发形式单一,难以体现各自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不利于优势资源的提取开发,缺乏长远的计划和规划。

2.旅游业基础设施不健全,要素配置不完善。甘肃省由于地域条件限制,景点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建设项目层次低,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交通成为制约瓶颈因素,旅游大环线道路质量不高。除部分成熟景点外其它景点基本的住宿、给排水、供电、通讯、游客服务中心等基本旅游设施缺乏。

3.旅游产品单一,宣传促销模式缺少创新。旅游产品仍以游览参观为主要模式,参与型、娱乐型、体验性等经济收益高、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深度产品开发不足。各级政府给予旅游部门的宣传资金很少,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调、缺少创意。

4.旅游投入不够,缺乏旅游专业人才。甘肃省总体经济实力不强,旅游业投资环境较差,旅游项目建设缺乏资金,总体上旅游投入严重不足。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够,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5.保障机制运行不畅。在甘肃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显著。旅游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存在地方各级部门与政府和旅游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多头管理等一系列体制和机制问题,导致权责不清,不利于旅游管理工作。

二、旅游产业示范区的构建体系

(一)科学编制规划,落实规划确定的内容

甘肃旅游创新发展必须考虑打破常规,在我省旅游资源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加快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同时做好资源配置和线路设计、产品与产业发展、政府管理与市场化、体制与机制、招商引资式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新型旅游特区建设等领域的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规划。

目前,甘肃已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山丹县、永靖县、临潭县作为首批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进行重点建设。青城镇、冶力关镇等一批条件好的旅游地将建成新型的旅游示范点,促进我省多元化旅游区的发展。比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色旅游项目,探索在我省旅游业发展起步早、效益较为突出、品牌号召力较好的地区,向中央要政策尝试设置免税区或者退税区[4]。敦煌作为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品牌号召力好,但由于经济和地域等原因,其吸引力相对单一,其更大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制约。这种相对独立的地域区位特征,如果配合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要素条件,适合设置一个免税区,配合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建设,把敦煌建设成一个内陆地区国际旅游示范区。这样,将会进一步提升其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全面带动旅游业的升级转型,从而强化甘肃旅游龙头的品牌形象和地位,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

在旅游示范区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的开展模式,政府应将首要的重点放在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彻底改变本地区落后的交通状况。旅游主干道和各景区连接道路要全部打通并且要达到规划标准,形成县域内外旅游环线,景区内道路全面提升,各自景区道路全部连通,旅游断头路全部消除,以提高示范区旅游接待能力。

各示范区应着力培养一批旅行社、宾馆酒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品企业,形成若干家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服务集团或是旅游投资公司,形成旅游服务企业组织集群,使得旅游服务企业组织得以完善,建立市场经济需求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旅游服务企业运作机制,为各示范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服务系统。

(三)发掘策划最能代表本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有效整合各示范区内所有旅游资源,以示范区特色品牌为目标进行开发建设。做好各示范区的旅游产品规划,为各景区、景点设计出既各具特色,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是做好示范区旅游规划的重要指标。可以立足各示范区特色资源,不断开发品味较高、适于销售、富有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的民族类服饰、刺绣、奇石、剪纸、药材、野菜等一系列特色名优旅游产品。

开发体验性和参与性商品。让游客在购买旅游商品的同时也能参与其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增添旅游乐趣,激发游客的购买欲,而且能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艺术,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加大对外旅游宣传力度,提高旅游形象知名度

加强与国内各地的旅游机构的交流合作,联合促销,进一步与各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和协会建立紧密联系,与省内外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各类旅游机构进行合作,构筑新型旅游协作体系。在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传播作用的同时,积极采用电子网络宣传,加强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信息化建设。

积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作为当地标志性的旅游节庆活动,融合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考察、人文自然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交流于一体,并使其成为当地旅游的拳头产品之一。积极参加、组织各种与旅游有关的展览会、交流会、研讨会、演出会、招商引资会、新闻会等公关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著名作家、有广泛影响的新闻媒介的记者来考察交流。

(五)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要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切实重视和积极加强示范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政府决策层、管理实施层、服务操作层等多层次和包括宾馆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和旅游交通等多门类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体系,以提高示范区旅游业宏观管理和微观经营水平。

加大旅游人才引进力度,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要及早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同时,从外地积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的旅游专门人才和多方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献身示范区的旅游事业。实施旅游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岗位培训,从职业道德、文化修养、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等方面强化培养。

三、旅游产业示范区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示范区建设体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保障体系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健全其保障机制。

(一)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

旅游产业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应由省发改委会同省旅游局牵头组织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协调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层领导全力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市场监管、队伍建设等行业发展职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对旅游业的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发展改革给与大力支持,财政部门要逐年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推广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规划优先安排,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国土、宣传、教育、文化、文物、宗教、环保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统筹安排,将试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予以谋划考虑,各示范区要周密部署,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二)建立创新旅游资源管理模式――旅游资源一体化

当前,各地方因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产生的利益纠葛、相互掣肘的问题相当严重,旅游资源的多头管理会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复建设,浪费财力和物力,应在示范区探索出一条旅游资源管理一体化道路,统筹协调交通、文化、农业、商业、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尤其应尽快解决林业、文化、文物部门与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资源争夺、多头管理、发展受阻等一系列严重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为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扩宽路径[5]。可在各示范区选择2―3个试点,完成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创新的尝试与探索。

嘉峪关市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也积累了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管理的经验,可优先选择为示范点。嘉峪关可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把分属各部门的旅游资源做好资产评估,以入股的方式由管委会统一管理运作,以此协调各部门的利益,探索一体化管理的模式,突破旅游资源部门所有的体制壁垒,运行成熟后逐步向全省推广。庆城县作为县域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示范点比较成熟,已形成庆城模式,可进一步引导总结推广。

(三)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

由于旅游示范区的建设牵扯的部门和行业广泛,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方式。特别是针对甘肃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的情况,应该由政府负责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示范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引导和管理。对于合理的开发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对不合理的开发则进行约束和管理。

有关市(州)、县领导要对旅游示范区试点工作给与支持,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省上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各示范区的试点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研究提出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示范区旅游产业开发。如在开发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过程中,可以积极运用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鼓励旅游景区城乡劳动者通过开办“农家乐”、旅游商品开发加工等项目实现自主创业。

四、结语

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效益明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我们要提高对加快旅游示范区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作为重要目标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广泛深入地进行资源普查、调研,充分关注示范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策划、研究、规划工作,创新甘肃省旅游产业示范区发展模式,促进甘肃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发改委,甘肃省旅游局.关于开展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Z].2008-12-8.

[2]高亚芳,秦斌峰,张立群.甘肃导游教程[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0:7-4.

[3]甘肃省旅游局.旅游观察:2010年甘肃十大旅游亮点[N].甘肃日报,2011-1-14(12).

[4]潘明.我国免税业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分析――基于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9(11):47-51.

第8篇

(一)桂林的生态旅游资源

桂林坐落于广西的北部,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桂林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但因其自然环境价值,还在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国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这座美丽的城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闻名于天下。并且这里有着丰富的喀斯特地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溶洞景观。同时桂林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华夏五千的璀璨文明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并且与这里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孕育出了淳朴、勤劳、善良的民族风情。桂林的山青水秀与民族风情二者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共同打造出一个人间的旅游天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感受桂林风情。桂林位于广西北部,位于喀斯特岩溶盆地的中部,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它以甲天下的山水为依托,以桂林市城区为核心,辐射12县的生态旅游区,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共性,又有高大、雄、险、幽的特色,发展潜力巨大,深受国内外游人的青睐。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的漓江,水碧,风景如画;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充满神秘色彩;城市绿肺般的会仙湿地及桂柳古运河以及人与自然协和一体的奇观--龙脊梯田等。奇丽的自然山水与桂林的民俗、民居、民族歌舞、民族服饰以及民族文化孕育了桂林的民族风情,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形成了桂林充满色彩和强烈吸引力的生态旅游景观。

(二)桂林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

桂林的环境质量和旅游资源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桂林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旅游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总值也直线飙升。但是不能否认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能,人们过多的关注于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对旅游环境的保护,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近年来桂林旅游景区垃圾成堆的现象十分普遍,原始森林白色污染严重,使原有的旅游价值丧失殆尽。且由于近年来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工业发展带来的三废使桂林的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空气质量也有所下降。而且在旅游景区大兴土木建设酒店等等,破坏了桂林的原始生态环境。这些都使得桂林旅游业的自然环境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国家有关政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市旅游资源受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例如:我市漓江支流的小东江、南溪河、桃花江等普遍存在水质污染问题,尤其是部分河流还穿越市内著名景区,严重影响了桂林市旅游形象。近三年来,随着新城市建设的开展,机动车辆的增加,桂林市的空气质量也正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指标已名列全区前列,环境保护问题刻不容缓。

(三)在保护环基础上开展生态体验式旅游的必要性

“桂林山水甲天下”,自发展旅游业以来,桂林就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是游客心中向往的神圣的天堂,但是近几年从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形势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以往游客来到桂林市区都会因美景逗留数日,但是现在大部分游客经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桂林市只是暂时歇歇脚,而后就去了县域旅游景区。可见桂林市由游客的聚集地成了游客的集散地,而桂林县域的旅游业却正在悄然崛起,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市区环境污染加重,景区旅游资源破坏严重造成的。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旅游业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了。从桂林开始发展旅游业开始,就一直采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来进行城市旅游的宣传,可近年来桂林市区已从游客目的的转变为游客集散地,游客在市区的停留时间逐渐缩短,县域旅游强势崛起,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的同时,也是在对优美自然环境的选择。近年来桂林市政府出于保护漓江的目的,正逐步将市行政中心职能从主城区西迁至临桂,也是为更好的为游客提供游览空间,以达到建设旅游胜地的目的。因此,当前开展老城区的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将传统观光游升级为生态体验式旅游显得十分重要。

(四)桂林发展环保、生态体验旅游项目的可行性

根据实际情况显示,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桂林市逐渐开展治理市内水利环境的工作,通过“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使得桂林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对桂林市旅游业进一步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今年的游客接待量同去年相比大幅度上涨,旅游业创造的经济价值也直线飙升,对周围县域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从政府角度来讲,创造绿色生态城市是桂林市基本的出发点,自《桂林市城市总规划》颁布后,我们以其为指导又制定了《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桂林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轨道中,并通过制定“一带两江三楔四线”布局结构,合理分配各类园林绿地,将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并且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大力加强对桂林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为打造桂林五位一体的生态格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桂林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实际案例来看,近年来,桂林市政府逐步开展对市内水体环境的治理工作,“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为桂林旅游抹上了浓黑重彩的一笔,2014年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40%,此外,其二期工程通过疏浚桃花江、建设两岸生态乡村旅游的模式也取得了成功。因此,将此模式继续扩大至城市周边将有力地增强桂林市旅游的竞争力。从政策层面来讲,桂林市以创建绿色生态城市为出发点,以国务院批准的《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编制了《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到了城市总体规划中,该规划确定了“一带两江三楔四线”的系统布局结构,使各类园林绿地合理分布,紧密联系。其中,“一带”是指漓江城市段建设滨水绿带,形成绿色廊道,把城市其他绿地串联起来。“两江”指在小东江、桃花江沿岸开辟规模不等的园林绿地,形成城市中心东西两翼的两条绿色风景带。“三楔”即七星-尧山组团绿楔、西山-芦笛组团绿楔、黑山-龙泉组团绿楔,从三个方深入主城,并实现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四线”即城市周边的尧山景区背景线、龙泉景区背景线、芦笛景区背景线、桂海景区背景线,这四条城市背景线构筑了郊野景观。

二、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增强旅游竞争力途径的探究

(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凸显生态宜居环境优势

1、要使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发展旅游经济的前提条件,明确旅游资源保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采取相应的地方政策给予实质性的保护。2、适当控制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增加旅游的文化、科技含量,以缓解环境压力。上工业项目要与治污防污工程同步进行,防止先污染再治理。3、强化环境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相对集中布局,搞好功能区划分,对污染源集中控制,严禁污染项目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快城郊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生活污水不、垃圾直接污染土壤和水源。4、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用推行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资源开发和利用应充分考虑旅游环境容量和承载力,防止过度开发和短期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桂林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环境脆弱度高,旅游承受能力有限。我市是以旅游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实体,只有旅游资源健康发展,才能使旅游产品获得依托,最终促成旅游业的循环健康发展。

(二)桂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则

1、桂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后代。2、桂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遵循“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桂林生态旅游开发要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积极推行电动旅游汽车、燃气旅游汽车。鼓励桂林旅游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低能耗技术。在桂林景区建设中培育一批低能耗景区。推进漓江游船能源系统改造工程,漓江游船动力系统改造为电力发动机或混合动力发动机。在桂林旅游乡村建设中,努力打造原生态的文明乡村。3、桂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遵循“特色性开发”原则。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特色正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

(三)对开发桂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议

据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桂林在旅游业的发展凸显不平衡,市区和县域出现脱节的现象。相比较而言,桂林市的旅游业发展比较迅猛,但是旅游资源的破坏程度较大,发展潜力受阻;而桂林县域旅游业的发展虽然相对较慢,但是完好的保留了更多的旅游资源,环境污染较小,旅游价值较高,发展潜力无限。因此,我们应该将市区和县域统一起来,协调发展,坚持以市区带动县域的发展模式,在加大对市区旅游资源保护的同时,还要适当开发县域的旅游资源。同时还要坚持旅游资源开发的三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坚持持续开发,将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同时还要与当地的特色相结合,使桂林的旅游风光在旅游届别具一格。桂林市生态旅游资源存在城区与县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总体上来说受城镇规模景响较大,小城镇对自然生态破坏较小,如阳朔的自然生态景观就明显强过桂林市区,同样的山水,但县城的景观明显山更青水更绿。因此,地方政府应把握宏观发展方向,包括经济发展方向、市域经济发展平衡、旅游发展方向等,在具体的项目建设中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原则,经济效益和市场为导向,兼顾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利益,做好利益协调工作,严格按照持可续发展理论及生态旅游的理论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开发。对于开发商要加强教育和管理,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另外在进行景点设计上也应保持自然的原始韵味,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