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9 16:36: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临床医学基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与实践特点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团队是有5~7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为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去研究探讨,以完成该学习任务。在这过程中,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及参与者,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前准备阶段,主要内容为教师提前确定教学内容和要点,给学生下发学习任务,让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和准备;第二阶段为课堂教学阶段,主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用于个人预习测试、团队预习测试、应用性练习等;第三阶段为总结评价阶段,主要是组内成员互评,教师进行总结。
2研究方法
釆用类实验性研究。对临床医学专业同一年级不同班级整群抽样,通过抽签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TBL教学法,对照组采取传统LBL教学法。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由若干个5~7名学生组成的小组构成。
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1)根据性别、性格、年龄、兴趣爱好等因素分好小组,每个小组5~7人,各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2)由教师确定好教学内容,提供教学大纲,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和要点进行课前预习,通过查找文献、网上搜索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预习过程中,将疑惑之处做好标记,方便在课堂上小组讨论解决。第二阶段:(1)在课堂上由教师出题进行课堂测试,每个人独立完成。(2)按小组的形式坐好,把教师提出供小组讨论的问题拿出来与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说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向组内提出个人不理解或无法解答的问题,看看小组内其他成员有何种见解并虚心请教,同时自己也要思考其对错。在小组讨论时,难免会有一些“跑题”的现象,就是组员们的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在讨论问题完成任务上,所以这时候小组长就要负责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和讨论的重心转移回来。在组内讨论时记录好讨论的结果,讨论好之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若内容有些错漏则可由组内成员进行补充)。(3)由教师对各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纠正,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正确答案,解决同学们心中之惑。(4)教师布置课堂作业,由组内讨论解决并自己总结。第三阶段:(1)小组内对各成员的贡献度互相评分,还有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表现评分(评分要求真实、合理)。(2)教师对本次课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通过课堂表现、课堂测试的结果和组内评价得分做出综合评价。
4实施效果
通过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学生成绩的比较、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比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比较等,发现使用TBL教学法的一方比较占有优势。通过课程反馈评价结果和教师访谈结果来看,同学们多数支持采用TBL教学法来授课,有部分同学认为采取该教学法花费精力大,投入时间多,仅适宜作为基础化学课程主要的教学方式的补充。
5TBL教学法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同学们大多都是各有各的学习方法,不在意别人怎么样,自己学得好就行。这样的心理容易导致同学们的成绩及各方面的能力出现两极分化,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不高。在TBL教学法中,要求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最终意见达成一致。这要求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对知识点充分掌握,不仅要完成好个人任务,还要帮助队员完成任务。通过队员们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借鉴,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谊,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通过队员的辅导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其他队员也可以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这样下去,学习成绩可以得到提高,教学质量自然提高。(2)增强了师生互动,能够活跃气氛,增加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同学们与老师交流的次数较少,只有在遇到不懂的地方,才去请教老师。有些同学甚至从来没有与老师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师生关系非常紧张。课堂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有些同学甚至自己玩手机或做其他事,根本不理会老师,整个课堂非常沉闷。而TBL教学法能够改变这个局面,把每一位同学都予以课堂主人这一地位,使得同学们不得不参与课堂,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与老师沟通,与同学交流。这样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师生关系也得以向好的方面发展,学生自身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便渐渐得以提升。(3)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陷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传统教学模式采取灌输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听课和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完全依赖老师,不会自己主动地对知识点进行分析,而是一味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理解。被动学习就像是赶鸭子上架,结果只能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而TBL教学法则以学生为中心,没有教师一层层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只有通过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思考,才能获取知识、完成任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动的地位,愿意主动学习,不仅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TBL的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中存在技术人员综合素养低、设备质量差、标本采集流程不规范、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缺乏交流等多种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主要对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水平的措施进行探究,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1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检验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结果,所以当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临床基础检验技术提供支持,医院内部具体可以从招聘、培训两方面,提高检验技术人员的技术与知识能力。在招聘环节需要提高应聘门槛,高新聘请专业院校毕业以及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这些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驗技能较强。
在培训环节需要定期组织检验技术人员进行知识的传授,培训内容主要以检验技术、检验流程、检验标准为主,在培训结束后,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对培训结果进行检验,提高患者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开展临床基础检验之前,检验技术人员需要对标本信息、标本状态进行认真的核对,将异常的标本去除。
2引进先进化的检验设备
在医院运行的过程中,检验设备质量与临床基础检验结果息息相关,所以医院内部在采购检验设备时,需要对设备的质量进行检验,严格按照采购制度、采购流程购买检验设备。
医院在引进设备时,需要对比多家工厂生产出的检验设备质量、性能,收集市场上客户的反馈意见。为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需要安排运维人员对检验设备进行检修,使其在有限的使用时间内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
3规范标本检验的采集流程
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需要秉承着无菌操作的原则,对容器进行消毒、处理,采集人员也应该自觉遵守相应条例进行标本的采集工作。例如,在血液标本的送检过程中,为了避免凝血情况的出现,需要滴人适量的抗凝剂,并且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也要告知受检人员采血的注意事项,血液样本的采集要求患者处于空腹状态,并且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否则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在对尿液样本进行采集时,需要按照相应的要求,科学的选择尿液标本收集方法,对受检者1小时尿、2小时尿、24小时尿进行检验。医院内部为了确保检验标本采集流程的规范性,可以定期开展标本采集、标本存放、标本运输等知识的讲座,使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4增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协作性
临床检验与临床医学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想要提高临床基础检验的技术水平,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需要加强交流,确保两项工作协调开展。具体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每隔7天共同进行一次查房,在查房中需要讨论疑难病例,分析临床基础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临床医师寻求建议。除此之外,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也要通过多种渠道探究标本要求、标本检验的意义、参考范围等,熟悉对方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有效地提高临床基础检验工作的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了确保疾病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对临床基础检验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采取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引进先进化的检验设备、规范标本检验的采集流程、增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协作性等措施确保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精准性,以此来实现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微.试论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措施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5):247.
临床医学在现代医学结构体系中属于应用医学部分,是以患者有某种疾病的具体病人为研究对象,是应用医学中治疗病人的一组学科群,它不断的利用科学特别是基础医学知识和现代工程技术来创造疾病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增进人类健康之目的那么,为何又要强调临床医学的基础科学性呢?第一,疾病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现主要靠临床医学,而基础医学只是进一步的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二,疾病在人体的发展规律也依靠临床医学来揭示,从各种疾病的自然史到疾病对各种治疗措施的反应等,基础医学或生物医学都无法代替临床医学的作用;第三,即使是病因和发病机制,甚至治疗药物的研究,也往往离不开临床医学所提供的线索,而基础医学研究的结果,还需要临床医学的验证;第四,疾病固然有共同的特征和规律,但它在每一个病人身上的表现都会有所不同疾病的共性寓于临床病人千差万别的个性表现之中,每一个病人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例病人的诊疗过程都是一次独特的科学研究过程在临床实践中,只有从每一个病人的实际出发来认识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来验证、应用以至丰富和发展为一般性理论因此,临床医学在研究疾病这一自然现象中起着发现疾病及其在人体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参与疾病的本质研究的极其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这是它的特殊性,不能把人作为实验动物,只有在保护人类健康和遵守道德的前提下对人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医学中关于疾病与健康的基础研究,不可能全部用实验方法来完成,而必须借助它的应用部分一一临床医学,在应用中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方法进行研究这就是临床医学与一般技术科学的不同之处,具有很强的基础科学性质。
二、临床科技才能的培养和提高
临床医学的基础科学特性,决定了临床医学在医学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临床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科技才能的提高必、须强化临床医学的基础科学作用,加强临床实践和技能训练。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使业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人类疾病与健康研究中的作用,巩固、学习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与经验,提高临床研究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使他们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结合我院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岗前培训,特别是临床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凡大、中专毕业生上岗前都要进行5年的轮转学习,即卩2年的二级学科轮转(包括半年外语强化训练),3年的定科专有关理论授课及基本技能辅导,最后经考核、考试合格后,方可固定科室及专业对不合格者要缺什么,补什么,直到合格为止.
2.对参加工作10年以内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要在上级医师的监督和指导下,通过负责制、轮转制、总住院医师制,加强“三基”“三严”训练,在临床第一线刻苦磨练;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给他们配以助手,亲自指导和培养,不断提高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有计划地选送业务技术骨干到上级医疗单位或国外进修深造,必要时组织相关专业配套成组进修,以利于学科结构培养和配套引进先进技术及经验,形成科研优势.
3.重点抓好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对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派出进修、轮训,及时更新业务知识和掌握先进技术;对业务技术骨干的培养和学科带头人的确立,必须把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要大胆使用年轻有为的技术人才,给他们委以重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导师应注重培养其通过临床实践进行研究,毕业后同样要进行岗前实践训练,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技才能.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 以问题为基础 教学模式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222-01
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速度是非常迅猛的,知识进步的速度也是日新月异,增长的速度甚至可以达到爆发的程度,这对于现代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医学教育事业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医学教育的质量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和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对医学教育进行推进改革的重要步骤,使医学教育的发展水平可以与医学科技发展的步伐相一致,体现出其重要性。
1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概述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就是指现实世界中的以学生为基础和中心的教育方式,是目前在国际比较流行的新型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最主要的部分,并不是在传统的教学中的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把学习跟问题或者任务相联系,让学习的人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解决问题当中。它通过设计真实性的任务,注重于把学习的内容设置在一个有意义的、复杂的情景当中,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的方式把问题解决掉,对于隐含于问题后的知识也充分挖掘出来,逐渐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在应用过程中要以病例为导向,通过问题来了解基础,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导向的作用,目的就是采取启发式的教育,逐渐完成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在学习过程中发挥问题的指导作用,把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对于这种教学模式一般的课堂设计步骤,首先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来查找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第一,要根据授课内容,对相关教材、临床资料、文献进行查阅等,然后再对病例编写,通过研究病例来提出问题,在上课一周前就发给每位同学,并且要求同学要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对教材、相关资料进行充分的预习后,再进行课下分组讨论,对于课上教师提出的通过分析病例而得出的问题,学生们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如果回答有不足之处,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再补充,最后就是教师对本节的重点和学生回答的问题来做出小结。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跨学科学习方式,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促进学生进行不断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查阅更多课外资料,并对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对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精神是非常有利的。逐步使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这种四段式的教学方法得到改变,使孤立的,呆板的知识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链从而达到触类旁通,这样就使“课堂为灵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关键”的教学理念更加突出,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逐渐隐退,只是在关键的时刻起点拨的作用,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是作为对知识进行建构的促进者。
2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们在一个相对比较轻松和主动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自主、积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自己的观点可以得到充分表达,与此同时,对于获得一些来自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信息也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2)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中,在很多相关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并且得到一定解决,这样就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对正确的理论理解更加深入,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新问题不断的进行发现,并且得到充分解决,这样就缩短了学习的过程,会使对问题的印象更加深刻。
(3)临床医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们学习理论有非常大的帮助,还能使学生们的多方面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能,例如对文献进行检索的能力,对资料进行查阅的能力,综合理解、归纳总结的能力,口头表达、逻辑推理的能力,终身学习、主导学习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对今后临床工作的开展打下非常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3 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对教师以及学生的要求
(1)对学生的要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得以成功开展,与学生主动配合是分不开的,在资料的准备上,就需要结合病例和提纲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查阅,还要与其它的同学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经过大家的同心协力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要比在普通课堂上进行学习的时间多得多,所以学生们必须具备学习自觉性,不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效果是非常难的。因为我国学生长期受到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影响,比较依赖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对问题进行主动发现,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和积极性上也不强,一部分学生只对获取好分数比较满足,认为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在浪费时间,这也表现出了对以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过于依赖,所以,作为学生也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对于角色转换进行准确完成,主动变成学习的主人。
(2)对教师的要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以及教学技巧,教师不仅对本专业的课程内容掌握得非常熟练,对于相关的学科知识也要掌握,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解决,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逻辑和思维能力也要非常严密,在组织和管理能力方面也要加强,要对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对课堂节奏要准确控制。应该对教学大纲以及学生能力非常了解,从而规划清楚学习重点和难点,在讨论提纲制定上更有针对性,在临床病例的选择上应该更适当,更好的进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学工作。
4 结语
临床医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够完全满足现代的教学要求,为了将教学质量进行全面提升,培养各方面素质都比较全面的新型人才,就应该探究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开展就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解决,从而使临床医学的教育事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淳.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10(14):17.
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现状
从课程上说,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从专业上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基础医学是包括生物医学基础在内的综合性学科领域,本专业5年制本科其主要任务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研究疾病的本质及防治的基础理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教学见习与科研专题训练,在获得学士学位资格后,可直接进入二级学科培养。完成全部学业课程考试合格,达到学校的各项要求者,颁发医学博士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本专业3年制专科培养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基础医学先进仪器设备,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开展实验研究的能力,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科研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基础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分别是5年制和3年制。5年制本科培养临床医师,要求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诊治疾病。本专业完成全部学业课程并且考试合格,选修课达到规定的学分,符合有关规定者准予毕业,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本专业3年制专科培养适应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实用型临床或相关岗位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取向使他们失去了与临床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驱动力和主动性。临床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因为他们的学科本身更贴近于培养医生的目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讲授上一些漏洞和偏差容易被掩盖,所以在教学中的偏离与失误不那么引人注目。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导致学生接触临床晚,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知识的教学结合,形成新的医学教学模式,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紧迫要求。
具体来看,在传统医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单一学科教科书的内容都是围着本学科的知识打转,对医学教育整体教学内容缺乏全局性考虑。在基础学科的教科书中,基础的味道愈来愈浓,也愈来愈“纯”,而与临床的联系却愈来愈少。在临床学科的教科书中,新的临床诊治内容也是有增无减,但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只是作一些轻描淡写。学生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全部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才能真正接触到与之相关临床教学内容,这就人为地在基础与临床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时间上隔离,从客观上阻碍了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三、对策与建议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脱节是由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材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探索加强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交融与合作的有效新途径需要从这些综合因素考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为了加强教学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优势互补,应该组织中青年基础课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几周的见习,有计划地组织基础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从而不断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同时又安排临床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学工作,参加相关基础教学的集体备课、教学试讲和教学研讨活动,以增加临床教师对相关基础知识和基础研究重大进展的了解和掌握,适度补充临床疾病和治疗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适当组织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床边教学。
【关键词】循证医学;PBL教学模式;儿科;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328-02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1]。其核心是:医疗决策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来开具处方,制定其资料方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rning,PBL)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获取知识和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2~3]。近年来,已陆续有不少有关循证医学及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研究的报道,但将二者同时引入儿科实习教学中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种教学模式运用后教学效果的评价以期找到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以适应“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受用的行为习惯”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照组:进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科实习的2004级临床医学本科生41名。研究组:2005级临床医学本科生43名。
两组在年龄、性别及教学课程、学时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常规实习方法,即每个实习生由教师带领对新收病人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对在床病人进行每日查房,向实习生讲述患者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研究组:教师选取4~6个典型病例,针对每个病例按下列步骤进行教学: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临床病例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②学生针对问题查阅教材、文献、网络资料,收集总结相关资料;③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真实性和临床实用性的评价;④学生将资料与患者的个体因素结合做出医疗决策,教师点评小结后予以实施;⑤教师及学生共同对整个医疗过程进行总体评价。
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实习生进行基础理论、实践技能考试,对两组实习生进行不记名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调查;对研究组实习生进行自我评价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技术资料已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х±s)表示,均数比较为х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实习生儿科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2.2 两组实习生对儿科授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比较,见表2。
2.3 研究组实习生自我评价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
表3表明,88.25%的实习生认为新型教学模式对自己很有帮助,能提高自己的文献检索能力、医学知识更新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医患沟通能力,能扩大视野、启迪思考、提高综合素质,受益匪浅。
3 讨论
21世纪是医学高速发展的时期,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所需的医学人才,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地位、关系、作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意味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5]以适应这种变化。儿科患者年龄小、起病急、病情变化多、发展快,且患儿往往不能自诉病情、不能很好配合体格检查,这给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会不同程度地干扰医生的正常思路,以致影响疾病的治疗,故儿科学的临床教学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合特殊性,更迫切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以适应高质量、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以学科为基础、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行为是有限的,而提高参加者主动性和提供参加者实际操作机会的教学方式可有效地改进临床医生的实践行为[6];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式教学方法,EBM教学模式是教授学生如何学习或获取知识,吸收最客观、最合理的证据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开展EBM及PBL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出发,提出自己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问题为基础,迅速、快捷的查阅资料、评价证据,获取高质量的最佳临床证据,最终通过讨论、结合临床实际综合分析应用于临床实践、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劳动成果”极大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习的成就感,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由知识记忆向思维能力转变,将“得鱼”转变为“求渔”;另外,这种教学模式由理论向综合临床能力转变,“知书”变为“获术”。
另外,该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知识培养为人才培养、传播知识为技能训练、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电式”教育为终身教育[7]。如何将最好、最新、最有科学根据的循证医学的证据传授给学生们,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医学理论知识是临床教学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教师们做更加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Sackett D L, Richardson W S, Rosenberg W, et 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M].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1997:788
[2] Allen KI, More FG.Chinical simulation and foundation skliis: an integrate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eaching[J].J Dent Educ,2004,68(4):468-474
[3] 梁宏军,吴多芬,李小辉,等.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整合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69-76
[4] 李勇,眭道顺,廖梦怡.皮肤科临床教学中PBL教学模式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4(22):124-125
[5] 张绘宇,张雅洁,龙捷,等.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华教育学杂志,2008,28(3):49-106
[6] Davis D, O' Brlen M A, Freernantle N, et, al. Impact of formal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J], JAMA, 1999,282(9):867-868
【关键词】临床药学 基础化学实验 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同时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号召的新型医学专业人才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1]。目前医学院校临床药学专业教学课程中,普遍存在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药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包括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在临床药学专业所课程中,药学基础化学实验属于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药学基础化学实验的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本文对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分析。
1.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医学和药学的发展过程中,基础化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医学院临床药学的学生来说,也是基础性教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化学实验是基础化学课程中的基础组成部分。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同学们可以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之中,从而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2]。
2.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
2.1打好基础化学实验的基础。良好的实验操作基础是实验结果准确的前提,也是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该适当地增加学们的实验课程,并进行基本操作训练。在实验课程教学时,可以将实验操作分成几个步骤进行逐个演示、讲解,使同学们思路清晰,方便以后的记忆[3]。此外,对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进行训练,通过自己动手以及对其操作过程中错误的纠正,为学生们的基础化学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2.2开展设计性或者综合性实验,能够提高学生们实验中的操作水平,锻炼学生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综合实验涉及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从而为以后从事医学方面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筛选相关理论知识、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试验操作设计可行性方案,以及对试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们的对基础性化学实验的兴趣,提升学生们的实验综合能力。
2.3实验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针对学生们的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方式的设计中,应该明确考核的性质和目的。大致有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两种方式。期末考核应该确定考核的要点和评分细则,进行实验操作考核的同时应结合理论知识方面的考核,以此来检验学生们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平时考核则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可以通过书面的或者口头提问的方式对学生们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及两种方式的运用,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实验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过媒体的引入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把知识生动的展现给学生们,有效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在我国各个医学院校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形式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本文建议多媒体方式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运用。可以在实验仪器的分析和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仪器分析的应用型和实验性较强,可以通过学生们的分组实验和教师的相关演示进行相关教学。比如,自来水中镁和钙含量的测定可以此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仿真试验,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的各种情况进行模拟。之后在进行真实的仪器操作。通过对实验的模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仪器操作的印象。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培养了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学生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不足,然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微观世界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5]。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现电子、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进行的高速运动现象。在多媒体方式的应用方面应该以传统节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加强课上和课下(邮箱、qq留言等)的师生互动。
3.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比如说,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运用老师演示,学生同步进行操作的教学方法。或者分组协作的教学方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引起学生们对基础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是各个医学院校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所要学习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医学和药学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把实验和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锻炼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课程教改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强,王榛,李玲等.高校化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辅助设计系统”的建构与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9):135-141.
[2]刘俞辰,何润霞等. 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9.
[3]曹海燕,孙燕华,张毅等.研究型医用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6):693-696.
[关键词] 脑出血;CT;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2(b)-086-02
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疾病,发病突然,进展快,及时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收集了本院2006年7月~2010年10月122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CT特征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2例患者中,男72例,占59.1%,女50例,占40.9%,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59.4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0例,占90.2%,有糖尿病史26例,占21.3%,吸烟60例,占49.2%,饮酒36例,占29.5%。
1.2 检查方法
本组122例患者均采用Philips Picker Ultra Z双排螺旋CT机作常规头颅CT轴位平扫检查,眶耳线作为扫描基线,球管电压130 kV,电流200 mA,扫描层厚10 mm,层距10 mm。发病至行首次CT扫描的时间为1~3 d,其中,112例在未行头颅CT前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已确定诊断,10例未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在行首次头颅CT后定期或者在必要时复查头颅CT,对每个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头颅CT进行对比分析,包括血肿部位、血肿量、占位效应、周围水肿情况等。
2 结果
本组12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失语、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计算出血量、观察出血部位。其中,112例在未行头颅CT前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已确定诊断,10例未明确诊断。血肿的体积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血肿长径(cm)×血肿宽径(cm)×层面(cm)×π/6]):18~30 ml 20例,31~60 ml 54例,61~80 ml 32例,大于80 ml 16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80例,占65.6%;丘脑出血16例,占13.1%,脑叶出血10例,占8.1%,小脑半球出血10例,占8.2%,脑干出血6例,占4.9%。
3 治疗及预后
依据患者发病情况、头颅CT结果及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对本组85例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9例患者为首次头颅CT,出血量小,无手术指征,之后出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复查头颅CT出血量增大或部位增多,达到手术指征。37例采取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全组患者基本治愈83例,好转22例,死亡17例。
4 讨论
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等特点[1],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患者临床表现相比,头颅CT结果更能直观地反映疾病的演变过程及严重程度,因此如何应用头颅CT诊断及预测脑出血的预后,成为目前临床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脑出血由脑血管病所致,多继发于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血液病和脑肿瘤等,以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部位主要是基底节,其次是丘脑、大脑半球、小脑和脑干[2]。
对临床上怀疑脑出血的患者,及时行头颅CT平扫,不仅能显示出血的准确部位、出血量的大小、是否破入脑室、水肿及脑中线是否移位等,而且能根据CT定位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本组患者10例依据临床表现未明确脑出血诊断,行头颅CT诊断为脑出血,其余患者均行头颅CT验证脑出血诊断明确。其中39例患者首次头颅CT出血量未达到手术指征,经复查后出血量增大,及时行手术治疗。因此,脑出血患者行头颅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及时复查头颅CT有助于观察出血量的变化或发现新的血肿,为临床手术争取时间。脑出血后血肿扩大是临床常见现象[3],其发生原因有多种,发生率为20.5%[4]。
出血部位与临床表现及预后:脑出血部位是判断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大量文献报道,基底节区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本组患者中基底节区脑出血80例,占65.6%。其中,壳核及尾状核出血预后一般良好,而血肿在内囊后肢及丘脑出血则可出现严重肢体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预后不良。
CT分级与预后:根据脑出血后临床颅内高压的发展趋势以及CT扫描环池、脑干的形态和密度变化进行Ⅰ~Ⅳ级分级和预后估计,以反映脑出血血肿占位、脑组织肿胀挤压中线结构或脑干出血等对脑损害的轻重程度,具体分法[5]为,Ⅰ级:在幕上脑出血量较少的情况下,早期中脑周围的环池形态正常;Ⅱ级:当幕上血肿的占位或肿胀的脑组织向内挤压中线结构时,颞叶的钩回及海马旁回向内推挤,环池变窄或消失;Ⅲ级:当钩回或海马旁回占据同侧环池,受压的中脑被推向对侧小脑幕游离缘,使脑干发生移位、扭曲和变形;Ⅳ级:颞叶钩回及海马旁回进一步向下疝入,脑干被挤压于对侧小脑幕缘,引起缺血改变,幕下小脑出血直接压迫延髓出现枕骨大孔疝,脑干出血则可能直接导致中枢衰竭。
综上,脑出血患者早期进行CT检查,不仅可明确诊断,减少误诊,提高治疗的及时性外,还可以从CT检查结果,进行早期分析,制定有效治疗方案,评估预后,尽可能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戚建国,张合林.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2009, 15(21):3264-3266.
[2]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04-108.
[3]夏一鲁,谢鹏,董为伟.原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早期血肿扩大[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3):183-185.
[4]井开胜,张国华.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2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