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9 16:36: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乐课的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音乐课;情境教学;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219-0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和罗良博士从心理学的角度着手,对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进行了心理学诠释,他认为,情境教学强调的是主客观的统一。情境教学中,情境的“情”是一种主观的动机系统,“境”是客观的环境。这就是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积极认识和构建外在客观世界;此外,情境教学强调需要、情绪情感的作用;强调在教学中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起来;强调在教学中认知与社会认知的结合,情境教学的四大特点即“行真、情切、意远、理念寓于其中”,这与社会认知的要求是一致的;强调发展智力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强调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强调播种的快乐,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课的情境教学实践方法如下:
一、联系生活展示情境
艺术是源于生活的,音乐同样是在表现自然,表现生活,音乐课的教学不能把学生拘泥于室内,一板一眼的教,告诉学生这一段是在描写水声,这一段是在描写鸟叫声,这一段是在描写对话等等,何不让学生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呢?我们可以带学生在公园里感受树叶的沙沙作响,感受小溪的欢快流淌,感受鸟儿的放声歌唱。这样,学生在听到自然、清新风格的乐曲时都能深刻体会到乐曲的意境,因为他们也曾这样细心观察过大自然,并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大自然独特的淳朴、清新和美好。教授革命歌曲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看过的关于革命战争的纪录片,影片,想象战争中催人奋进的战斗场面,体会革命精神和歌曲的雄伟气势。在联系生活展示情境时需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通过表演表现情境
音乐情境产生于音乐家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表现情境,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红灯停,绿灯行》这首歌曲时,我们可以创设了一种看交通警察手势和红绿灯的指示过马路的生活情境,一部分学生扮演交通警察,另一部分学生则表演通过十字路口的行人,教师手持红色和绿色的纸牌表示红绿灯。在歌声中,教师跟着歌声举牌,扮“交通警察”的学生则看交通灯的指示做交通手势,另一部分扮行人的学生看手势来行路。在活动中,有的学生表演司机,有的学生扮演骑自行车的人,还有的学生则扮演骑摩托车的人或步行的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既懂得了交通规则,学会看交通警察手势,也体会了歌曲的情绪,培养了音乐表现力。再如在高师声乐课的教学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对所演唱歌剧脚本进行表演,更好的体会人物的性格,把握歌曲的情感表达。
三、语言创设情境
在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以儿童合唱歌曲《海那边》为例,其歌词内容如下:听爷爷说,海那边,有条船,那条船上有一座阿里山,山上山下长满了相思树,每棵树上都系着黄手绢。海那边唐诗宋词方块字,海这边秦砖汉瓦花瓷碗,这边那边供奉一个老祖先,亲骨肉是血脉相连。我翘首望着那条船,有我家龙船一样的帆,我真想送上一双浆,早早划到我身边。
歌词体现了诗一般的意境,非图画能表达尽致,用语言描绘便成了主要的手段。“阿里山、相思树、黄手绢、龙船的帆”,还有“海那边唐诗宋词方块字,海这边秦砖汉瓦花瓷碗,我真想送上一双浆,早早划到我身边”成了情境的构件。这是多么美丽的情境,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那皎洁的圆月挂在大海的中天,月光是那样的皎洁,又是那样的柔美。可以用词语“幽静”来形容。“静”是指宁静,“幽”表示美。这种美又给人以宁静的感觉,所以乐曲是表现“月夜下的海滩好像披上了银沙,思念的情思飘过了海峡,浸透着无尽的思乡之情”。“纱”是轻柔的,“银纱”就不光是轻柔,而且明亮,该是多美啊。仔细体会这幽静的月光下的一切:被晚风吹起的海浪、还有远处飘落的笛音、祖国母亲呼唤游子、盼望游子回归的声声呼唤。这一段语言情境,帮助学生体会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把情境带到了广阔无垠的大海边,感受情境的美。
四、运用现代技术教学
现代技术手段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它的运用,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的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并使各种信息类型的转换和过渡变得自然、平稳、迅速,避免了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差异和实际需求来综合编排。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和个性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使音乐教学社会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在音乐课带到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及时的为学生传送丰富的音像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让学生用最直观的感受体会到音乐中饱含着的风土人情,民族韵味。
一、认真分析研究教材
要设计好一堂音乐课,必须在学习理解音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特点结构、体系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明确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方法。此外,在具体分析某一课的时候,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歌曲、乐曲
分析歌曲、乐曲的感情、音乐形象、风格特点、题材、体裁,编选练声曲、练习曲,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
2识谱知识
设计好阶段性的复结工作,分析识谱教学与唱歌教学、唱游教学的关系,设计好教学谱例和教学卡片。
3欣赏作品
反复聆听熟悉作品,查阅有关资料和音符常识,音乐家介绍等内容,分析作品的感情、艺术形象、主题音乐、风格、特点、题材、体裁,编写精彩的音乐小故事和解说词。
二、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内容多了、深了,学习接受不了;内容少了、浅了,学生会感到不满足。因此,确定教学内容,应从音乐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两个方面来考虑。一般来说,小学音乐常采用以唱歌(唱游)为主,结合识谱、欣赏、器乐、创作活动等内容。一节课以2~3项内容为宜,最多不能超过4项,否则会造成教学层次不清楚,重点不突出等现象。教学目标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设计。教师可通过课件,精唱、欣赏、讨论、表演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提高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精选教学素材
在音乐教学工作中,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素材尤为重要。我们可将教科书中提供的教学曲目、音响音像资料、音乐知识技能、相关文件内容等,做详细的收集、整理和补充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筛选,即哪些材料可用,哪些材料可不用,甚至教科书中没有的内容,由于教学的需要,也可以选来充实教学内容。因此,选择教学素材的真正含义是精选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般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四、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正确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是音乐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它是音乐课设计时重点考虑的核心问题,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要使音乐课充满生气和欢乐。
(2)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要把创造法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维和创造性思维。
(3)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因为教师们的演唱、演奏,比起听录音、看录像来更能打动学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4)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相适应。任何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在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时,应以教学目的为核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遵循音乐审美的规律。
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程序
关键词:激情导入;互动;开阔视野;主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37-01
音乐课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现实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内容不是很感兴趣,音乐是需要倾听的,音乐更是需要交流的,一千部作品在学生的眼里一千种样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中学阶段的学生也具备了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又决定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在课堂上要有民主的师生环境,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了。学生能把自己听到的音乐用语言、动作表现出来,音乐不应仅停留在听听唱唱上,而应当引导学生用心去聆听这宇宙间最美妙的声音,经过这些年的教学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三步骤去着手。
一、导入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的表现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这就决定了音乐可以表现人类各种丰富的表情。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它各自的情感特征,音乐教师必须多积累多听,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正确挖掘每首作品的情感特征,从而在上课之初导入相关的情感因素。如教室环境的布置,就要和音乐的背景相关,情由境生,创设和音乐内容有关联的场景,是情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欣赏初一《鳟鱼》钢琴五重奏时,让学生先观看动画短片《海底总动员》里面的小丑鱼就很符合初一学生年龄段;在教唱学生唱《渴望春天》、《春天来了》等有关春天的歌曲时,在教室摆上几盆绿色植物或鲜花。或念朱自清的散文《春》,在教学生唱舒伯特的《摇篮曲》前,可先听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这样,使学生能在情绪上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为情感教学目标打下了基础。在中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体悟音乐美感的氛围,要精选音乐曲目,根据音乐来设计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对作品的本质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然后运用相应的音乐技巧来表现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激感
我们教师进一步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在课堂上教授的歌曲能否打动学生,是成为学生是否喜爱音乐课的关键。也在于选好的教材,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就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材,这些作品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在教学歌曲时,不仅要求学生唱会,唱准,还要让他们通过和谐,优美的演唱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如教学《保卫黄河》,如果只是平淡地演唱,这首歌显得平淡,没有力度,而老师如果引导学生有控制地去演唱,学生所唱的歌曲虽然比较浅易,但歌曲表现的情绪,演唱的速度,力度还是有所变化,这就要注重钢琴伴奏突出需要的重音,任何旋律一旦离开了节奏都无法存在。例如在教学生演唱《最初的梦想》时,要学生明白“勇敢的花”、“轻快的步伐”“隐形翅膀”等比喻表达“信念”的重要性;接着以真诚的呼吁,告诫人们要把“梦想紧握手中”,要朝着“最想去的地方”坚定地前行,不能半路上止步,要固守一个坚定的信念,“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在教唱时学生特别的喜欢演唱,只要找到合适的歌曲,都能成为好的教材。总之,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这一高科技手段,可以使音乐课更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享受到音乐的美感。
三、音乐情感的升华
音乐是善于抒情的艺术,里面很丰富的感情内涵,只有当欣赏着的思想和作品吻合的时候,才是正确的音乐欣赏;在音乐欣赏中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思想内涵。
如教学音乐欣赏课《雷鸣电闪比尔卡》。首先让学生看大鼓(图片),然后再认识一些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让学生对各种乐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听两段音乐,比较两段音乐的不同,第一遍听完,我问学生有什么感想,有的学生说,第一段音乐很优美、抒情;还有的说:第二段很高亢,兴奋。第二遍,我让学生自由地去想象。这遍听完之后,有的学生说:我想到雷鸣电闪好像要下雨了,外面的人都聚到了一起,他们好像还在愉快的跳舞。听到这,我真的好感动,好惊讶,因为我自己听这段音乐都没有想到这一点,当时我真的为自己的学生感到骄傲、自豪。接着听第二段听完之后,我突然问:这段主旋律谁能把它哼出来?学生听我这样一问,都不敢站出来演唱,只有一个胆子大一些的同学举起了手,而且哼得很不错,然后其他座位上的同学也不由自主地哼起来,后来下课后很多同学都在哼唱那一段乐曲,可见,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只有通过不断地欣赏音乐,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自己去留心听音乐,当然,他们也会逐渐喜欢音乐课了。
音乐是一门融合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有了情感,才能感悟音乐,才能创造音乐。正如人们所说的音乐教学是情感艺术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情感作用,真正的做到“心随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汤晓霞.音乐审美的境界[J].中国音乐教育,2006.
[2]于信荣.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吴文漪.音乐教学新视角[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一、音乐课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
呼吸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机能,那么究竟正确的歌唱是怎么呼吸的呢?歌唱理论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眼花缭乱。正确的歌唱中的呼吸其关键在呼的艺术,而不在与吸。“我忠告你要极为注意的不是气息的吸入,而是对它的计划使用。” 也就是说关键在直接意识控制气息呼出的艺术,人体的呼吸系统就象个橡皮囊,当挤出空气后松开力量,它自己就会反弹回原状。在歌唱前,呼吸是处在一种生理的状态,在气由呼转吸的当口,控制住气息使之暂停运动,等到吸气所需时间符合对歌唱的要求是再把力量松开,这时气吸进来再呼的时候正好与歌唱的需要吻合,也就是说在歌唱前要对呼吸有个控制。
无论是世界上哪种语言,吐字都是舌头、嘴唇、下巴等部位的运动再加上气息与声音的配合完成的。“不应该认为嘴张大了喉咙也会同样打开,如果是一位在艺术上造诣较深的人,只须依靠呼吸的一点力度,而不需要使人察觉到张大着嘴。” 下巴在吐字中对吐字有重要的影响:在发“a”元音是,如果下巴张的太小,就变成了类似“e”的元音了,再小的话就变成了“i”元音了。所以在正确歌唱中,掌握自己的歌唱能力,再根据歌唱能力对声音的限制,客观的做好对声音的运用,才能唱出在自己水平之中最好的声音。
二、音乐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即兴唱法
可以说有音乐课就有即兴教学,只是每堂课即兴成分的多少不同而已,有时一节课的闪光点恰恰就是教师即兴发挥得最好的地方,因此,课堂上的即兴教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什么是即兴教学?一节课或一节课的某一个环节,因故没有(或不能)按原定的教案程序进行授课,由教师随机自由地组织教学,其操作过程即为即兴教学。当课堂遇到偶发事件,教师不得已放弃原定教学方案,针对特别的课堂情景,教师临时决定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补充性、扩展性的发挥。教师的情境营造,情感启发,提问讨论等……以致学生多少年后仍忘不了这节音乐课 。有时还可以采取谈课的形式。谈课即上课,只是它是一种尊重学生人格的人性化的上课。谈课的重要特征是民主化学习。谈课学习强调的是一种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而不是纯粹的学习内容,因此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熟悉民歌《茉莉花》的旋律风格、产生背景、文化内涵的同时,又了解了它的生物特性及各地的一些民俗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还谈了茉莉花的实用价值,这里,学生的一言一行所带给大家的收获已远远超过书本上所规定的要求。当大家在说此曲的旋律如何如何好听,花儿怎么怎么芳香时,一位学生突然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是他家种过茉莉花,虽然芳香扑鼻,但开花期很短,生命力较之于其他花种相对脆弱。可见,谈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学习就是目前十分强调的研究性学习。谈课教学培养了交往能力既然谈课,老师的形象就不再至高无上的了,而应以交谈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因此,在师生的相互尊重、合作、交往中可以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尊严。
三、音乐课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欣赏音乐
一、培养学生识谱兴趣
1.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法,帮助学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如,游戏l《音乐树》:将乐谱写在各种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水果卡片上,把这些“水果”挂在“树”上,游戏开始后,让学生取下后唱出卡片上的音符。
游戏Ⅱ《给小动物找家》根据不同动物的叫声特点来确定相应的音符和节奏。如,小猫3、小狗ii小鸡77 7、小鸭66 66,公鸡55.等,游戏时,要求学生把这些音符送到小动物的家中,再唱出动物背面的音符,唱对了就算找到了家,请他进家门。
2.在认识唱名、音位、音高的基础上,进行听辨单音的练习。
如,游戏《小鸟飞》:请几位学生分别做小鸟,手拿或头戴小鸟的图片、头饰,边飞边听音乐。当飞到黑板前时,听到老师弹什么音,就把“小鸟”放到线谱相应的位置上,排完后把黑板上的音符唱一遍。也可配上节奏唱。
此外,还可利用《卡片组音游戏》、《唱名填空法》等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的音符。
二、采用多变手段进行识谱教学
1.先学歌曲,再识谱。
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或录音机演唱,把所学的歌听熟,并能整首跟唱后,再让学生视唱曲谱。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视谱进行视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在线谱上的音高位置。
2.先学节奏,整首识谱。
识谱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节奏、节拍的训练。如果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然后再进行整首识谱就容易多了。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先训练附点节奏的读法、打法,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诵。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
3.先攻难点,再识谱。
在整首歌曲中,有些乐句旋律较难一些,学生不易掌握和学习,如果把这些部分加以重点讲解和练习,突破难点后再进行全曲视唱歌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句、分段逐一识谱。
以乐句为单位进行视唱练习,或先学一个乐段后,找出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间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再进行识谱学习。
三、视听结合,训练音准,提高识谱能力
识谱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而在于视唱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趣味识谱,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如在旋律视唱方面可进行顺唱(从头至尾)、逆唱(从尾至头)的练习;变换小节视唱练习:即由学生将卡片任意放进空的小节内,接成曲调视唱,卡片变动位置接成新曲调再视唱;3、5、6、7由学生按指定的拍子,组成曲调进行视唱。
四、结合器乐教学,强化识谱
乐器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通过电子琴的弹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摘要:音乐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是培养能力的必要。研究了课堂结构我们才发现,要缩短知识与能力的距离,要努力寻求知识与能力的中介,音乐课不能只教学生唱歌,还有听的能力、审美能力、审美观点、演唱技能、演奏技能要去培养。这需要研究教学内容的结构、教学方法的结构和知识载体的使用等,组成一节课的结构是多维的,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理出层次,准确地找出知识、能力的中介,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才成为可能。
关键词:提高 音乐课 教学质量 结构关系
课堂教学是艺术,可以精雕细琢;课堂教学是科学,应该有严谨的结构、可循的规律。如何雕琢、如何认识其内部规律,使之理性化和具有概括性,从而更具普遍指导意义呢?提高课堂效益是每位老师的希望。如果在上课前认真思考这节课哪些结构是贯穿性的、哪些结构是从属的、各结构需要多长时间为宜,周密地、全方位地思考之后,才有可能使一节课重点突出,既有科学性、系统性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使学生从不会到会、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苏霍姆林斯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所以要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知识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音乐教师要努力探索音乐教学的规律,让活泼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去塑造新一代健康而又高尚的灵魂,全面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音乐课上有五种结构需要研究,现分述于后:
一、审美结构
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结构也就成了贯穿性的重要结构。 音乐课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过程要贯彻音乐课的始终,情感因素是审美过程的突出特点。音乐课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应运用各种载体介绍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音乐美,再通过音乐、文学诸方面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美,用变化力度和变化速度等手段去表现美,构成重要的审美结构。不具备审美结构的音乐课只是知识课而不是艺术课。
二、知识结构
知识、认识结构是以“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知识的讲授过程符合认识规律,学生掌握起来就顺利,否则就会形成新的难点。科学知识有自身的系统,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也有自身的轨迹,二者有时是重合的,有时并不重合。
三、教法结构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法、练习结构就成了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教法结构直接影响着练习结构,而练习结构直接影响着掌握知识的牢度。教法有两类: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各类教法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所需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作精心设计。为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手段上要想好多办法创设意境,交替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提高学习效率。要精心选择传递信息的媒体,精心安排载体结构,适时运用艺术语言、教具、学具、录音、录像、板书、挂图等,以通过形象教学的手段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练习是知识与技能的中介,只有通过练习知识才能巩固,只有通过练习知识才能形成技能。音乐课上,学 生要有大量的参与活动,如节奏的击打、音高的感受、配合歌曲的律动和表演、欣赏活动中的讨论和器乐的演奏等。通过这些艺术实践,学生会将知识变成能力。
四、能力结构
音乐课上的能力结构大致分三个层次:
1、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音乐课最基础的能力是听的能力,包括对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听辨能力。
2、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含音乐知觉能力)。如对调式、调性、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等的感知能力,还有音乐注意力、音乐记忆力、音乐联想能力和音乐想象能力。
3、渴望形成的音乐能力,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培养目标。这就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学生运用熟练掌握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表现某种情绪的创作能力。
五、时间结构
以上几种结构的运用,都是在流动的时间里进行的,因此,时间是所有结构里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最佳时间不过十几分钟,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安排,最好在学生优势兴奋中心形成的时候突破难点。授新课时间应不少于一节课的50%。为防止疲劳,可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课上练习,最好是综合利用时间,一个学生板书答问,全班可同时进行拼谱、声势、音程等练习,以提高时间利用率。
六、音乐课上几个结构的关系
音乐学科是进行美学教育不可替代的学科。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是我们的目标,审美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审美结构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结构。不同的审美观可以决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成不同的练习结构,不同的审美观可以为学生组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不同的能力结构。课堂授课,从感受美开始。我们在启发学生感受作品美的同时,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美的同时,可培养学生理解美的能力。同样,在要求学生以某种情绪,运用技巧去表现作品美的同时,可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目标;方式;过程;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34-01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全面和谐发展、创新、自主、合作的音乐教学模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有些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套用教学模式,追求形式上的教学活动,为了完成所设定的环节而进行无效的操作等一系列问题,表面上似乎师生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可学生却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得音乐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因此,进行你处中小学音乐课有效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与必要了。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上我们的学生究竟能得到什么?如何更好地实施农村中小学音乐课有效教学,在此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1.认识苏北农村中学音乐课有效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教法、模式陈旧。教师习惯于过去的传统教法,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教学成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的听唱教学模式。直到全曲能背唱然后分批唱,或轮唱,于是低声低气的唱,或唱得声嘶力竭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往往都是先复习旧歌,然后处理歌曲,这种模式与教学模式相距甚远。严重影响学生表现性的提高。
1.2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由于学生处在苏北一种特殊的氛围中,音乐课一直没学到什么,在家里,在学校音乐理论常识知之甚少,只知道流行歌曲和歌星,问他们柴可夫斯基、巴赫不知到,问他们音调唱名不知到。在他们脑海里唱流行歌曲就是音乐课。学生的表现性只能在演唱模仿流行歌星上稍有一点,而且让他起来表演畏畏缩缩,一点表样的欲望也没有了,可悲!。
1.3教材版本、混乱不堪。由于过去的教材编排上过分强调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及时序安排,造成了封闭单一、死板不活泼的样式。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于是各种参差不齐的新教材不断涌现,有的重视这一点忽视那一点,有的适合城市学生而不适合农村学生。连年频繁的更换教材,教师这学期刚熟悉这一版本,下学期又换另一版本了。于是之再去适应,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
1.4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个别学校校长和教导主任,对音乐课不重视,将音乐课作为作为教师劳逸的"搭配课"。把音乐课排在上午最后一节课,学生想着回家吃饭没心情上和下午第一节,学生打盹。有的学校随便找几个会唱歌的老师去带音乐课,糊糊。一到期末复习或课务紧张,被挤掉的往往是音乐课。特别在期末常规管理工作中一般情况下音乐课不作为检查科目。由于领导不重视,上行下效,音乐教室也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现象。这样音乐课的有效教学谈何提高?
2.加强音乐备课,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明确、具体、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这一阶段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充分备课。为什么有的教师每一堂课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动力,而有些教师的讲课却会使学生感到支离破碎、索然无味,更谈何学习效率。
3.提高学习兴趣,用孩子的眼光看待教学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生活的前提。如果学生在一节课中能够自始至终在兴趣的带动下进行活动,我想这样的学习也一定是有效的。作为教师,要建立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这样的兴趣更持久,在教学实践中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教材,用简易有趣的方式看课堂,即深入浅出。
4.进行合理有效的发展性教学评价
音乐课的教学评价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课堂上富于鼓动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成为他学习的动力。
5.做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
为什么说及时有效,是因为刚上过的音乐课其优缺点最容易被记住,在反思时思考如何将不足之处改进,及时地把它纠正过来,效果是最佳的。相反,如果没有进行反思或反思不够及时,很可能造成以后上课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教学就得不到更有效的进步。在教学反思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多在学生当中寻找答案,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也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反思纳入到教学反思中。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准确细致地把握教学目标,优化运用教学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发展性教学评价、做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自己的言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在音乐课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以上这些因素是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必须整合起来考虑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努力营造一个更有成效的、对学生发展更有意义和价值的课堂。
当然,在摆脱低效、实现有效教学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向优质教学迈进。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只要大家拿出更多的爱心与热情关注我们的孩子、关注我们的音乐教育,通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与追求,苏北农村音乐课有效教学这一理念的研究会不断拓展与深化!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余文森 吴刚平,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民歌;音乐课;教学思考;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26-01
民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这种民族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展其音乐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更加倾向于流行音乐,导致民歌等传统音乐没有得到很好传承与发展。为改善这种局面,教师需要重视民歌教学,并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热情,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育理念,科学编制教材
教学理念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只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融入民歌是民族文化工程,也是社会系统工程。教育人员需更新教育理念,不再单纯灌输知识,教育部门也需要重视该问题,在精神支持的同时给予监督与指导,适当投入资金。除此之外,在编制教材时也要充分考虑民歌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以及各民族的地方特色,选择合适的民歌纳入教材之中,尽量做到全面系统。例如,在瑶族地区,除了可以引入《等得好双难舍离》《缠转日头照回天》等当地民歌外,还可以引入江苏民歌《茉莉花》和陕北的信天游等,拓展学生的视野。除了要使学生对民歌的风格特点加以了解,还要培养其审美情趣。
二、培训教师师资,提高专业水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质量的优劣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本资源能否成功实施,尤其在初中阶段。由于目前对中学生造成较大影响的主流音乐是流行音乐,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民歌,只能从课堂中获得民歌知识。因此,必须尽快建设师资队伍。一方面,教育部的有关部门需要为音乐教师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不断丰富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学校可以制定奖励机制,对于在民歌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注重自我提升。在平时教师要尽量多参与培训、赛教、技能大赛和科研等,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与基本技能水平。学习相关的理论,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寻找当地的民间艺人请教与民歌有关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传承纯真的民间艺术。
三、注重课内外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课内学习方面,首先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年龄特点等,选择其容易接受的内容。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在教唱民歌之外,还要介绍当地的方言特点、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分析其演唱风格与艺术特征,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民歌音乐文化知识。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注重参与性,以全体学生为教学对象,促进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比如,学习民歌时可挑选唱得好的学生作为领唱,其余学生则伴随着合唱,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教学手段上,可将多媒体设备作为教具,在课堂上播放各民族的地理、自然、人文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引入民歌,自然而然地开展后续的教学。在课外学习方面,教师应当意识到教学和社会之间的联系,社会是音乐发展的大环境,课程资源不能脱离当地的社会环境。为了创设生活课堂,教师需把握好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学校也要摒弃封闭的管理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关心社会,了解地方的生活状态与精神文化。家长与教师互相交流、共同合作,组织各种活动,有机结合现实生活和音乐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可定期邀请民歌所在地的民间艺人来校表演或讲座。多组织文艺活动,如艺术节、民歌赛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在民歌的熏陶与感染下产生学习热情,积极学习民歌。
四、完善评价体系,有效利用民歌资源
不完善的评价体系会使学生、教师和学校在民歌教学方面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后,必须提出统一、整体的评价要求,在对地域差异性进行充分考虑的同时,引导学生创新,避免评价标尺设置得过于死板。评价的实施必须具有合理性、全面性、整体性,同时又是人性化、真实且客观的。从而有效开发和利用民歌资源,使民歌音乐资源的功效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除此之外,不完善的评价体系也会降低学生和教师在开发与利用音乐校本课程方面的积极性。应当按学期测试、评估、考核学校与学生的文化特色,促进其能够规范、正式且尽快融入教学与课堂活动之中。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科学引入民歌音乐资源,使其得到良性传承与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弥补初中音乐课程现有资源的不足,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民歌资源,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使音乐课程的内容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凸显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民歌文化,掌握更多的民间音乐知识,承担起传承与发展我国民间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责任,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其对于音乐的终身学习意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