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9 16:36: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审美教育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
首先,这是由审美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总之,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其次,这也是由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生的浓厚兴趣,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二、审美教育对优化非智力因素的现实作用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讲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赏鉴;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美术教育 美育 素质教育
一、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即指美感教育,其是一种趣味、感性、人格教育,通过激发兴趣来提高感性并促进人格完善。美术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审美情趣、端正审美观念,美化生活、净化情感、陶冶性情,相比德育、智育和劳技教育而言,美育对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更为注重,使人们通过美的鉴赏来提高审美情趣,并提高人们鉴别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与德育、智育和劳技教育有所不同,其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美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美育能够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以美辅德。我们通常认为以德育人才是根本,提高思想素质需要通过德育来实现,然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枯燥说教,而该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循序渐进地将德育寓于美育之中,让人们在学习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这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美引善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讲,可以通过美育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受到教育。还可以通过美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德”为美,以“善”为美,以“爱”为美,树立崇高理想,完善美好人生。
三、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自身人格,健康成长。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通常会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永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众所周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校园生活大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而宽松和谐不足,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势必严重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因此,美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美育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
正如康德所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思想和艺术魅力,并学会用这种眼光欣赏和观察生活中的视觉形象,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渐渐了解国内外美术发展史的基本概念、重要的美术流派的风格特色、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的识别,加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类文化的热爱。并能够运用美术知识、概念和术语,从表达手法等方面去分析,描述不同的美术作品,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美术鉴赏水平,逐渐形成开放的审美观念和独立的审美个性,并能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审美判断。
五、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美术作品贵在创新。美术学科是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教授学生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美术素质的开发、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与创造力为其特点和根本任务的。是在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亦即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两种思维关系密切,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注重形象思维教育。通常而言,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同其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是成正比的,此外还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读书破万卷,学习认真,人品正直,可就是不会运用,成为书呆子,归根结底这与缺乏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差,缺乏美育教育具有直接关联。
六、美育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自身条件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中,美术专业学生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真正地做好工作。事实证明,真正有声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都与其所受到的良好的美育教育有关。美育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其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美育着眼的是整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美育能够从高角度来体现人的理想和本质要求。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培养审美情趣而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情趣而发展个性,学生既悦目悦耳又悦心悦意,在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更高层次的悦志悦神,实在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白晓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功能[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4)。
论文摘要:在大学德育实施中,运用以美育德的桥梁作用,从德育的角度发掘美育的道德教育价值,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德育层次,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在以美育德的实践活动中要防止用德育“包办”美育、一概抹杀理论灌输、无视针对性、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等各种误区。大力拓展德育资源,加强对审美实践各环节的德育指导,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社会实际,并将之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德育与美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等方面的统合,达到德美相长,共同育人。
传统大学德育在理念设计和运行实施中,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往往忽视了其他途径对德育的辅助和补充,知性教育有余而感性教育不足;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外在理论灌输,忽视内在情感激发和培养,往往流于空洞的劝导式说教,求真、致善有之而立美不足。这些弱点,使大学德育工作难以找到有效的切入点,难以适应思想更加开放活跃的当代大学生,使德育效能大打折扣。而以美育德则根据大学生在特定人生阶段的情感特点发挥美育情理交融、润物无声和寓教于乐的道德转化作用,利用美育与德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等方面的内在统一性,通过大学生审美观念、审美情趣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落实大学德育内容,在美育中育德,正是对传统大学德育弱点的校正。
1 实施以美育德的重要意义
1.1以美育德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大学德育的主要对象。他们具备很强的理性判断力和自我反思力,有追求科学理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愿望,有提高自身修养和完善道德人格的美好要求,也充满着对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的向往。总之,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期待更加强烈,对德育教育的接受与践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美育德,通过大学生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和教育……运用先进文化去教育人和影响人,在思想政治观点层面逐步消除分歧和隔阂,在文化认可中接受并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这样,契合大学生自觉追求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完善和全面提高的要求,又得到大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同和主动接受,激活了德育对象的自我造血功能,为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富有主体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动力。
1.2以美育德有助于提升大学德育的层次
大学德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教育。构成大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和要素有很多,首先是政治方向和思想理论素质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成为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以美育德,恰恰是把审美教育与政治方向、思想理论素质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结合到一起,利用美育情理交融、寓教于乐的长处和自由灵活的形式,使大学生在对“美”的鉴赏、感受和体验中,引起情感的激荡,激发共鸣,获得思想上的熏陶和认识上的启示教育。以美育德使大学生把认识美、热爱美的审美情感,转化成了赞美善、追求真的道德情感,产生了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应,为提高大学德育的层次,实现道德的知情意行协调发展提供了指导。
1.3以美育德有助于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
传统大学德育教育为“显性教育”,借用政治理想、道德伦理、规章制度等概念形式,使大学生被动接受灌输。但这是以漠视和压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需求为代价的,极易引起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影响到大学德育实效。而以美育德则不强制,不采用说理灌输,而是以各种感性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对于“美”的热爱和对“善”的追求,使大学生从美好的事物中得到享受,在轻松自如、潜移默化的体验中陶冶情感,从情感和心理上接受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原则,化为大学生个体的信念和“内在美”,并引导大学生上升到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的理性需求,外化为相应的行动,实现“审美的阶段”到“道德的阶段”的过渡,这就大大增强了大学德育的实践效果,为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途径和方向。
2 实施以美育德要防止的误区
2.1用德育来“包办”美育
美育天然地就与德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综合中介作用。甚至,美育的这种综合中介作用在当代显得愈加重要,成为沟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桥梁,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_l2j。诚然,美育和德育一样,具有特殊的综合中介作用,具有价值定向作用,能够让人们从情感上喜爱的同时,在价值观上认同并信奉,引导大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但这并不是说,美育就从属于德育。美育本身是超功利的,它原本定位在个体审美能力发展上,以美育德架起了美育和德育之间的桥梁,使人们在欣赏美、体验美的事物的过程中求真向善,塑造成品格高尚的人。在以美育德实践活动中,如果把美育的德育功能无限夸大,无限泛化,以至于用德育来“包办”美育,处处打上道德的印记,就是违反了美育的本质规律和功能实现方法,抛弃了美育用较为隐性、问接的方式传递价值观念的优势,就会使人感到枯燥厌倦,产生否定排斥情绪,直至对教育内容也无好感。
2.2把德育理论灌输一概抹杀
大学德育教育是累积递进的,理论灌输、情感熏陶、以美育德、实践活动等各种教育途径是并存的,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如有论者所述,“道德行动是一种自觉自由的行动,它不仅需要行为选择上的建议,更需要思想的澄明”。换言之,道德的自觉,不仅需要道德主体知其然,而且更需要通过理论教育使其思想澄明,知其所以然。所以,以美育德之不再单纯从外部施加给学生说教和约束,不是以美育内容来淡化德育内容,不是要否定德育理论教育这一重要范畴,把理论灌输一概抹杀,更不是以美育替代德育。而是要相互渗透,和谐共融,着眼于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继续发挥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德育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德育自觉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理论植根于思想观念深处。
2.3无视以美育德的针对性
如果无视以美育德的针对性,就会把以美育德变成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的、漫无目标的审美或德育知识的传授。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紧密出发,在以美育德内容中不断注入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合理规范,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以美育德的针对性也表现在对大学生的人生理想指导上,在以美育德内容中多用高尚的精神影响人,多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多用美好的情感熏陶人,对大学生的人生目的与意义持续关注,引导大学生朝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去努力,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以美育德只有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实现德美相长、共同育人。
2.4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任何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建构都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如果在以美育德实施中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是不可能奏效的,还会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反感,造成连锁反应,影响到德育内容的接受。以美育德,要摈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注重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学生基本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感熏陶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步上升到共同理想、崇高信仰的教育。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德育实践。因为,即使经过长期熏陶和影响后形成的道德情感,还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地磨炼,与各种不道德的冲动和行为斗争,才能内化成德育主体的道德信念,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机制,最终塑造出优秀的道德品质,实现道德行为方式质的飞跃。
3 实现以美育德、德美相长的基本途径
3.1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大力拓展德育资源
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实现以美育德,必须注重从德育的角度积极拓展美育资源,丰富美育内容,使大学生在自我观照中接受“美”的规律和“善”的法则,在真善美的和谐交融中提升道德认识。要拓展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基本内容,借其“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方式,传递道德价值,发挥道德教育作用。要加强传统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课程内容,使之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正确的“美”的理念和审美态度;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或组建各类艺术团体、开设各类艺术选修课、艺术实践活动学分化等,以美的艺术启迪大学生,熏陶道德情感,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影响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积极开展向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道德模范学习活动,让大学生从社会和生活中去发现和感受人的“善”和崇高;开展对祖国的大爱、集体的关怀、父母无私养育的感恩活动,体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美好的人情人性完善大学生的心灵,架起通往真与善的桥梁,引导大学生自觉创造美的生活。要用优美的校园景观和人文环境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情境;增加对祖国河山、自然美景的亲近、接触,在接触中感受自然的伟大,感受自然与人的联系与和谐,从而由心底涌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正确的美丑、善恶观念自然获得,健康的人生态度自然树立。
3.2加强对以美育德各环节的德育指导
借鉴对人的高级行为模式研究,统一于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双重建构的以美育德,包括以美动情、以美化知、以美炼意和以美致行等4个环环相扣、顺序发展的基本环节。实现以美育德、德美相长必须加强德育对这4个基本环节的指导,才能以美育情,以情动人,以情育德,水到渠成J。其中,以美动情是育德的起点,在这个环节中渗透德育原则,指导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行为产生爱憎、好恶等的情绪态度,使情动于衷,引发人们不自觉地进行道德判断的内心体验,陶冶道德情感。以美化知是育德的重要基础,是在以美动情生成情绪态度基础上,介入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的指导,激励和调节大学生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产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提高道德认识能力。以美炼意是关键的临界点,在情动于衷、辨识道德的基础上,自觉地产生与各种不道德的思想作斗争的意识,提高道德自觉性,锻炼道德意志,使之转化为人的道德需求,形成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产生支配行为的力量,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以美致行以美育德的实现形式,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的外部表现行为,是在生成道德情感,化作道德认知,形成道德信念后,在现实行动中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道德行为反应。
3.3把以美育德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相结合
以美育德只有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与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才能更容易为其所主动接受,体现出实效性。一方面要立足于以美育德的根本,关注大学生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为大学生提供人生指南。紧紧围绕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树立来展开,充分彰显美、德本身的魅力,挖掘大学生自身立志树德与做人的内在需求,建立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信任,使其有所信,行其信,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实现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的统合。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校园人,更是社会人,要以建立大学生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诉求,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要针对其成长特点,加强以美育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在利益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社会转型期,要帮助他们克服如实用至上的道德虚无主义、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物质至上的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和道德观念的影响,鼓励他们坚持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基本关系,走出困惑和迷茫,在政治、经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变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一)品德素质教育功能
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学科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的。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而地理教育正蕴含着这些丰富的内涵。例如:通过世界地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地球,认识世界,掌握世界各个国家,特别是一些重要国家的国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树立全球观和国际观。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精神。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奉献的思想。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人地协调思想。
(二)知识素质教育功能
文化知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尽管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地理学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育。地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掌握熟练的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生日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如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等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中,都离不开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素质教育要将二者兼顾起来,既要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同时,地理素质教育还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地理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特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地理学科又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学科。在学习地理时,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概括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这种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理解、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上有了科学的方法,而且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有了丰富的智慧。
(三)身体素质教育功能
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地理素质教育中也渗透着体育教育,为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应试教育时的地理课,是封闭的课堂教学。地理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学生可以进行爬山、游泳、探险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锻炼了意志,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中,会获得地理课本和课堂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也是其他学科难以完成的。
(四)美育素质教育功能
美育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升华。美育也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地理素质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理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那广阔的平原、雄伟的高山、四季如春的南方景色和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各种美丽的建筑物和现代化的都市,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创造的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地理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各种地理图片,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从而创造美丽的心灵,提高美的素质。
二、乡土地理的教学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添补了地理课程的一大空白。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地理主要是为了对付高考,而素质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参加高考,主要是学习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好机遇下,地理教学中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乡土地理的教学。乡土地理添补了中学地理的一大空白,同时又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把本乡本土作为地理教学的大课堂和天然实验室,把各种地理景观作为地理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标本”,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与需要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参与竞争和迎接挑战的高素质跨世纪人才。
三、可持续发展为地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发挥优势的舞台
护士要想搞好与患者家属或者患者本人的关系,在具有优秀的临床护理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这样护士才能适应新的护理模式,更好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注重用语的科学性,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得到病人的认可信任和配合,把病人战胜疾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病人身心才有利于达到护理治疗的最佳状态。建议学生交流中多用礼貌语言、多用商量口气。非语言沟通技巧主要体现在与有听力或视力等感知觉障碍的病人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细节问题,要注意举手投足和语言沟通的技巧问题,护士职业的准则规范都要严格遵循,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
2在日常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审美观贯穿于人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活动中,人们把护士美誉为“白衣天使”,这个形象不仅仅是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内心美,两者综合体现的。护士职业“白衣天使”的形象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培养。学校的美育教育对护生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重要影响。虽然学校开了《护理美学》及其它一些人文素养课程,但其它护理学课程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教育渗透在护理学课程中,可以使美育具体和直接的体现。在日常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美和学习护士职业形象的美。所以,这也就要求护理学教师,不仅仅要有美育的理论知识,还要美育修养比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给学生如何认识护理专业,怎样面对服务对象,在学习护理知识时美化学生心灵。在示教活动和与病人的交往中培养学生美的语言,从课堂行为、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美的行为,从日常交往和专业行为规范中培养学生美的观念。把这些因素融入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不断积累,逐步渗透,护生创造和表现审美的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校内的实验操作课程,我们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要摆放整齐所使用过的物品和仪器,要清理干净废弃物,实验室的卫生要保持清洁,把良好的习惯在学校期间养成,这样有利于参加工作后给病人主动创造美的治疗环境。
3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从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是为了日后更好的奉献和服务社会,但为了完成这些学习任务需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多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途径,在这个基础上其他素质也相伴着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参加晨练、课间活动和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培养集体主结的思想,为日后从事护理工作打好基础。总结,护理学教师对护生职业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对护理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已把审美教育推向了前沿阵地,全面贯彻实施审美教育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应从素质教育入手,找到1种适合青少年特点、符合他们年龄段和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是10分必要的。舞蹈教育纳入了我们的视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舞蹈在整个教育界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从中我们发现舞蹈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情感个性及素质修养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舞蹈艺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以及其特有的兴趣和美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舞蹈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是提高舞蹈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重要课题。论文从论述审美教育与舞蹈教育的特点入手,分析2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舞蹈教学中如何处理好2者的关系。
关键词:舞蹈教育;审美教育;关系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s already appreciate beauty the education to push to follow the battlefield before, carry through the implement to appreciate beauty urgent request of educate the that time generation completely.Training the right esthetic sense of teenager and appreciating beauty ability should commence from the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 method that finds out a kind of in keeping with teenagers characteristics and matches their age segment and the mind and body development is very necessary.Dance the education brought into our visual field.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ages of the society, the position that dances in the whole educational circles is more and more high, affect also more and more big.From medium we discover to dance the educations whole character for exaltation student, develop the students emotion character and characters accomplishment contain very big help, passing to dance the art abundant colorful manifestation and its special interest and pleasant impressions,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of the overall exaltation student.
Key words: Dance the education; Appreciate beauty the education; relation
目 录
摘要 …………………………………………………………………………Ⅰ
Abstract………………………………………………………………………Ⅱ
导论……………………………………………………………………………1
1、审美教育……………………………………………………………………1
1. 审美教育的涵义、内容、作用………………………………………1
(1)家庭教育………………………………………………………2
(2)学校教育………………………………………………………2
(3)社会美育………………………………………………………2
2. 审美与教育的关系……………………………………………………3
2、舞蹈教育…………………………………………………………………3
1. 舞蹈与舞蹈教育的概念………………………………………………3
2. 舞蹈教育的作用………………………………………………………3
3、怎样处理把握舞蹈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4
1. 舞蹈美育课程的设置…………………………………………………6
2. 在舞蹈教育中注入人文素质教育……………………………………7
(1)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7
(2)赏识教育的含义、作用…………………………………………7
(3)在舞蹈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8
结论……………………………………………………………………………9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尤其重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柳斌同志说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是很重要的。如果德、体、美这种相对薄弱的地位得不到改变,那就不能认为是实施了完整的素质教育;没有美育,就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少了感情的力量。”可见,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的重要阵地在课堂。语文教学几乎可以传达美学家们所致力研究的一切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美育,陶冶学生的爱美情操,让学生在审美中发现美,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呢?
一、利用媒介,发现美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挂图、实物、幻灯、多媒体等媒介,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发现美。如教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名篇《荷塘月色》时,除了反复吟诵文中描写的文字,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美的荷花的图片,播放一些曲调和谐的乐曲让学生发现荷塘月色的美。又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闭着眼,听配乐朗读,并要他们一边听一边想像春天艳丽明媚、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唤起他们对春天的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带着一种美的感受进入课文意境。接着,笔者将“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等五幅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问:春天美吗?同学们纷纷回答:春天很美。接着问道:“什么最美?”“花朵美,绚丽盎然的小草给人一种活力美、力量美。”……就这样,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在寻美的乐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阅读范文,感受美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由于审美对象的表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教材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为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例如教读课文《春》时,老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坚韧的小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灿烂的春花等形象,能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教读《送元二使安西》时,老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能使学生从平实的语言中体会到诗人王维在渭城为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饯行场面及深挚友情和真诚的祝愿,感受到客舍青青、柳色一新,自然界的一切,无不带着诗人的情意在欢送友人,为送别布置了一个充满神情的典型环境。诗人把笔移到饯行酒席上的最后一瞬,以质朴的语句写出无限真挚殷切的赠言,表达了送别者的殷殷祝愿和依依惜别之情,感情是多么丰富,友情是多么真挚。
三、分析课文,鉴赏美
初中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及风格。如松树的崇高、苏州园林的优美,小桔灯的朴实等等。老师通过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可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想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美具有形象性。老师在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鉴赏。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外貌温柔美丽,心地善良,关心孩子甘苦,她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等等,都是通过生动而丰富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审美鉴赏的关键。
四、启发想像,创造美
课文是经过作者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因而,当课文有些内容写得较粗疏,而这些内容与课文中心有密切关系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加深对美的创造。
五、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六、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总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包含的美感,有机地对学生渗透美育教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 审美教育 渗透
美育是中小学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这段论述明确地阐述了美育的目的、意义以及美育与其它各育的重要关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简称美育)的重要学科。但事实表明,美育目前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内容,更是品德与社会课进行美育教育忽视遗漏的方面,在美育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学生美丑不分,标准不明,审视美、判断美、欣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差。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落实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美育教育。
一、明确美的不同形态
美是以各种具体形态呈现出来的,它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这四类。
自然美是客观世界中自然界事物的美,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美千姿百态,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是小学美育教育最直观、最常见的内容。根据自然形象美,可以归结为雄伟的自然美、秀丽的自然美和奇特的自然美三种基本类型。
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社会美主要是由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以及人们和自然的相互关系的体现而组成,其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是美育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主要有人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
艺术美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常见的艺术美有文学作品中的美、绘画书法中的美、音乐舞蹈中的美、朗诵表演中的美等等。
科学美是指科学与美的联系以及人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产生的美感,它在各门自然科学中广泛存在,是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
实施美育教育,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科学审美的标准。小学生不能正确地分辨健康与腐朽、正确与错误、善良与丑恶、真与假、美与丑,关键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是衡量美的标尺,是欣赏美的前提,是创造美的根本,也是发展美的指针,它受客观实践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正确的审美标准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能够激发人们的美好情感;二是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三是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上述三个主要内涵是不可分割的。当然,各种类型的美或美的不同领域还有其更为具体的标准,还需要在深入审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审美修养,去逐步了解和掌握。
三、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良好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统摄力和审美创造力,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素质。我们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艺术实践活动,采取“三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学校美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主阵地,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一是注重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丰富教师的文化内蕴,提高教育语言的感染力,来增强教师的魅力,塑造教师的“形象美”;二是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和谐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活动美”;三是通过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追求校园的“时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