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9 16:36: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心理健康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一、心理委员工作的背景

2003年以来,高校开始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体系,班级设立心理委员[1]。中国人民大学学院刘建军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基础性的育人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校园心理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队伍中的重要一员。高校要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渗透到各种教学环节中,注重优化环境,心理教育活动、辅导活动等,而心理委员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执行机构。

二、国内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现状

心理委员队伍工作能力不足,最关键的问题是培训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心理委员队伍培训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培训标准不统一

全国各高校关于心理委员的职责基本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但关于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标准、制度等方面建设则没有一致的标准。由于专业人员数量原因,在院系层面及年级层面能够独立开展培训的单位有限,在操作层面较难实现统一的标准。

2.培训师资匮乏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按照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照每30名学生1个班配置,专业教师与心理委员的比例应在1:133左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此要求完成日常培训压力巨大。

3.培训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及成年前期,正是人格完善、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均有不同代表性的需求。目前各高校的培训体系均提到了这些问题,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基本难以针对性培训。

三、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心理健康课程为基础和核心展开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具体如下。

1.课程学习,掌握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根据教务部要求普遍开设的心理健康普及性课程,课程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析心理问题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课外讨论,强化巩固

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知识性非常多,涉及范围全,但仅凭课上的时间消化吸引是完全不够的,且对于心理委员而言,对于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要求比一般同学更加严格,所以在每节课后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课程内容讨论更具有必要性。

3.团体训练,切身感悟

课程内容是全面的、知识性的,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性的内容之后,组织开展团体训练,是心理委员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的重要步骤。团体训练的意义还在于让心理委员们掌握相应技术,以便将来在班级范围内开展团体训练活动。

4.工作实践,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应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知识的掌握,也是培养心理委员的目的及意义。心理委员心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识别报告心理问题、帮助同学解决一般心理问题、配合老师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等。

5.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心理委员培训中,师资是短板。在以课程为基础的培训体系建设别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其中把一个年级按照班级顺序划为若干组别,不同年级对应的班级划到同一工作组内,形成纵向设置开展老带新工作,对于经验传承有着积极意义。

第2篇

频发,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加爵事件的发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各界也开始引起了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可以说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那么学习成绩再优秀都难以成为一个健全的有利于社会的人才。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来自社会、家庭、感情、金钱、诱惑等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积极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学 研究

现状 完善对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03

一、 引言

目前,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休学、精神抑郁、焦虑甚至自杀等各种现象非常普遍。国内外甚至出现了非常轰动的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杀害舍友、同学的事件。我们不得不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尽管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各大高校也展开了相关教育课程,然而其成效并不显著,发展水平与国际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突破。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管理存在问题

不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管理方式、所属部门、行政级别各有不同,管理方式也有所差异[1]。调查显示,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存在双重从属关系,管理不清晰、责任不明确、收费不标准等等,这都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难以正常运行并发挥其作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学校招募的学生和兼职老师,时间有限精力不足,管理能力不够,这并不利于机构的管理和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业富有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一直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块短板。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数量不多、专业能力不够、缺乏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团队的构成有专职心理教育的教师,也有其他专业的兼职教师。调查显示,这其中专职教师占据着非常小的一部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由医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教师兼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兼职教师时间精力不足,专业程度不够,专职教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需求。

(三)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大环境使然,人们的意识并没有发展到这一程度。近年来也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案件频发才让人们逐渐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设置不完善,利用率较低。调查显示,90%的高校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然而其中78%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利用率非常低[2]。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少,主要依靠划拨和收费,投入较为随意,学校管理不够导致经费投入渠道较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完善对策研究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是一种教育课程又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既独立成一门专业的学科,尤其独立的教育方式和专业的教学理念,又渗透到其他教育活动中,对学生间接地产生影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其他学校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自身学校发展特点和学生心理情况进行。

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做到:首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不管是对于学生的学业还是生活以及日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需要加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和教育,让学生对其产生充分的重视。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这是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再次,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它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是单纯的心理辅导更不是催眠,它需要具有专业任职资格的心理学教师进行课程的教授。对学生全面的了解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一项课程、一次讲座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深入开展,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人文关怀、教学环境、交流沟通甚至是干净的教学环境都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它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心理问题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是他人的健康,所以必须严肃认真对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科学合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科学合理设置教育课程、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积极创新发展教学方法、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等等都是合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传达正确的心理健康的理念和基础知识。课上教师要强调心理健康的特点和人格的可变性特点,将个人看做一个动态的个体,在学习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都是正常的。拥有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理念是大学生学习的前提。其次,开展活动侧面引导学生深刻剖析自我。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要从侧面对学生进行开发引导,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再次,掌握科学合理的心理问题调节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专业的心理教学知识对学生传递科学的调节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例如,掌握一些日常缓解压力的小技巧,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解压的途径等等。最后,增加现代化的心理问题调节方法,可以结合时代的特点开展有效的丰富的方法,例如开展网络教育、组织活动等等。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不断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各大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要重视起来,积极设置相关专业,采取专业的方法进行培养,为社会提供全面的人才。其次,建设教学培训基地。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时俱进方能更加适应社会。这就需要建立专业的培训基地,针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操作技能、职业素养、案例分析等等各方面进行培训,通过正规专业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并且一定要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社会现状进行培训。如果没有专业的培训,教师很难得到更大的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再次,分类开展培训工作 [3]。将培训对象分为专业和兼职教师进行分布培训,培训一定要具有周期性,同时要进行培训效果的检测,为下一次培训提供改进的依据。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选拔优秀的、有潜力的教师出国交流,吸取国外的丰富的优秀的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研究。

必须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师资团队,并且持续不断培养下去,不断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不仅仅要保障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要加强管理转变当前兼职教师为辅,专职教师缺乏的局面,扩大专职教师数量,明确专职教师的管理,从职称评定、发展方向、教师管理等等多方面加强管理; 这就需要高校投入更多的资金,开展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激发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法工作和政策引导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渠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划拨和学生收费,渠道窄来源少导致缺乏教育经费。因此国家应开展多种渠道扩充经费来源,采取帮扶措施、校企联合,积极鼓励企业资助,设立一些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资和帮助。其次,确定教师配备标准。师资队伍是教育的关键。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各大高校配备的教师良莠不齐,教学水平难以全面提高。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确定一个最低标准,各大高校按照标准执行,方能整体提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再次,明确必须课程。政策应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课程,避免各高校根据自己意愿设置课程,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针对性。 最后,加强立法工作的推进。确立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人才。此外,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监督工作是保障工作进行的有效方法。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监督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检测、评价和管理。

参考文献:

[1]谢春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2006(5).

[2]汪东.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2008(5).

[3]傅芳香.广东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6(5).

第3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较为单一。虽然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仅依靠高校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远远不够。在此过程中,社会与家庭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覆盖范围的拓展以及教育氛围的优化。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较为单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仅依靠这一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容易导致学生无法对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与有效的内化,进而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拓展路径作出探索,从而依托多元化的载体,在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覆盖范围的基础上,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应教育环境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要求。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综合素养制约着教育成效的进一步提升。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要求呈现出了一定差异,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综合素养也需要呈现出动态化发展的特征,只有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够具备优秀的师资作为支撑。然而,无论是因为高校对师资建设工作所给予的重视程度以及扶持力度不足,还是因为教育工作者欠缺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意识与积极性,教育工作者综合素养难以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求的问题客观存在。由此可见,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也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优化的必要路径。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

(一)构建联动心理教育机制。高校所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属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离不开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作为支撑。与此同时,家庭作为高校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需要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开展积极配合,从而巩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果并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延伸。由此可见,高校需要与社会、家庭开展联动,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社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参与来看,一是社会需要重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此方面,政府部门、大众媒体等都需要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宣传,引导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社会大众能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并掌握解决心理健康障碍甚至心理健康疾病的方式与方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与大众媒体也需要引导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引导工作做出正确的认知,逐渐改变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引导工作所存在的偏见;二是社会需要重视提升在心理健康领域中的投入,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与心理健康领域相关的基础设施,为心理健康人才的培养及其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在此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还需要重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项经费,从而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获得资金保障。从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参与来看,一是高校需要重视强化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而家庭也应当重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与高校进行积极配合。这则要求高校能够引导家庭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构建通畅的互动与信息反馈渠道为高校与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合力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家庭成员不仅需要重视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且需要重视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亲子关系。通过强化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并在开展积极干预的基础上,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反馈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从而争取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提供的支持,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与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与优化的过程中,高校需要重视推进教育覆盖范围的拓展,并强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发展,从而在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能力基础之上,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当中,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构建保障。具体而言,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进行拓展的过程中,高校有必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紧密融合,并依托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等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工作。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需要重视夯实这一阵地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所具有的契合性,从而为二者的有效融合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的过程中,高校需要重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全面了解学生所具有的思想动态,从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发展。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融合。无论是校园文化氛围还是校园文化活动,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育人工作,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强化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通过开发形式多样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如,高校可以依托校园媒体对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宣传、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与认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氛围。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从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现相互渗透,并有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吸引力与实效性。3.依托互联网与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互联网与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覆盖范围,而且可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与时俱进的发展,为此,高校需要重视发挥出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对多元化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开发,依托两微一端以及新媒体矩阵等,使用多样化的信息呈现形式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呈现;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运营团队,确保不同平台能够在呈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凸显出自身特色,并确保不同平台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得以统一的领导与科学的运营,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多元化平台所具有的作用。

(三)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教育意识、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能力等,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队伍所具有的结构是否合理,同样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高校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推进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识、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能力得以与时俱进的发展,而且需要重视对教师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在师资层面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1.引导教师强化教育意识、革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从教师教育意识的强化、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教育能力的提升方面来看,重视做好宣传工作以及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在宣传工作中,高校可以依托各类例会等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路径做出探索。在培训工作方面,高校需要推动培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有效提升培训工作所具有的吸引力与有效性,促使教师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培训工作。另外,高校还需要重视引导教师自主强化自身教育意识、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并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在此要求下,高校需要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与资源,引导教师开展经验交流与共享,为教师队伍协同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依托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热情、依托考核机制挖掘培训体系与教师自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优化指明方向。2.优化教师结构。高校需要重视,构建起老中青结构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而为教育经验的传承、师资队伍活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当然,教师结构的优化不仅体现在年龄结构的优化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优化方面,这则要求高校能够对师资结构状况作出调研,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求明确师资结构优化方向。另外,高校需要重视推荐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的协同发展,通过邀请社会专家学者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量,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推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旧有待优化,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重视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通过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得以专业化发展,为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构建保障。

【参考文献】

[1]彭燕凌.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分析[J].北极光,2020,1:162~163

[2]郭静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5:127+129

[3]李颂平.基于策略最优化原理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4:89~92

第4篇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及高校的广泛重视,但毋庸讳言,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世界发达国家、欧美高校而言,还相对较为落后,还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国内各地区、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机械、陈旧,存在各种问题: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认识上还存在不足,重视程度还不够;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活动不十分规范;四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是在结合近年来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有关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文件、政策和收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开展了《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的基础上,形成的初步统计分析结果,探索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二、构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1.以德育工作为依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工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外延,心理调适成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的基础和条件,最终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范畴,它既是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而实施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需要。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的片面认识,树立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提升到高校党政工作日程上来,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结合实际制订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从制度建设上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2.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为依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作用,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推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可根据不同的年级开展“分层”课堂教学。在心理学课程讲授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心理健康学的理论讲解和对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认识上。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骨干人员、学校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心理健康联络员以及心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主讲老师的管理以及培训力度。要把这些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另外,要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资格认定体系,逐步做到持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

3.依托校园文化,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教育力量。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专题讲座等,在校园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缓解紧张的情绪、调整心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委员;研究现状

2016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6WSZ004

G441

一、心理委员制度的产生

在国外,同龄人心理“助手”是在倡导学生自助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下的产物。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学校因专业人员的咨询与辅导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便尝试挑选一些学生加以训练,建立学生心理互助组织,协助辅导校内同辈学生,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日本,学校心理学模式是指针对学生学习、心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给予积极的援助支持、促进其健康成长,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问。在英国,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咨询服务的要求不断增加,而提供咨询服务的专职咨询师却为数不多,因而大量的咨询志愿者经过岗前培训后,就开始担任咨询师的职务,轮流值班做咨询。

在我国,自20世纪 90 年代开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重视,但长期以来偏重以教师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2004 年,自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以来,从10余年的发展来看,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在国内呈现上升和稳定的发展。

二、心理委员制度在我国高校中存在的意义

近年来,受高校扩招、社会竞争、就业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没有了天之骄子的光环。部分在校大学生因种种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并由此引发出大学生出走、试读、休学、退学、自杀及杀人等恶性事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全国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门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更少,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无法满足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因此,心理委员的产生,提供了一条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个班级、每个同学的心中,更好地满目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心理委员是专门用来行使心理危机事件的早发现与早干预职能,是为班级同学、寝室同学、以及身边朋友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帮助的人,他们是班级学生干部,他们以平等、尊重、服务同学的态度为有相关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承担或协助实施针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或活动。 心理委员制度的建立使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入“预防――发现――治疗”的新阶段,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三、近年来心理委员制度的研究现状

从文献上来看,有部分关于心理委员的研究,主要包括杨琴(2015)对基于胜任角度的大学心理委员人格、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大学心理委员人格、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陈晓,吴月(2015)对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管理模式进行了探析,提出了心理委员管理要寻找适当的管理模式。冯桂梅(2015)对高校心理委员的培训与管理进行了探究,认为高校要进行心理委员的培训,注重人员的管理,发挥更好的作用。董秀娜,刘洁高校心理委员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对策。来燕,刘曼曼(2013)对高校心理委员胜任特征模型的建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模型构建的基本理论,并进行了模型的构建。闫娟丽,周生江(2013)对新疆某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进行调查,认为目前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训练。周[(2010)对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要强化管理,积极进行有效的培训,不断提升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何思彤(2009)对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高校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注重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黄乔蓉(2008)对大学班级心理委员现状进行了调查,认为班级心理委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来看,其作用发挥还有很大的空间。姚小燕(2010)对高校设置班级心理委员的情况进行了理论思考c实践探索,并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认为要从班级心理健康实际出发,积极与具体的理论对接,理论指导实践。孔志光,王晶(2013)对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夏阳,周立勇(2016)对如何提高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效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研究认为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缺乏规范的心理委员选拔程序,缺乏科学的心理委员培训机制,高校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具体的应对。李鹤展,黄锐豪(2012)对国内心理委员制度研究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趋势。廖夏俊(2015)对城区初中班级心理委员制度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小学要借鉴高校的经验,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芦茜(2010)从社会支持的视角探讨高校心理委员的设置,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范晴岚(2010)对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与培训进行了研究,认为选拔要有一定的标准,要注重从实践锻炼与培训当中进行系统的培养。

综上所述,从研究现状与文献研究上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于对于高校心理委员的培养与培训以及高校心理委员的设置方面的研究,也有部分对于高校心理委员现状的研究。心理委员制度集中体现的问题有:心理委员的定位和工作职责不够明确;缺乏规范的心理委员选拔程序;缺乏科学的心理委员培训机制;缺乏有效的心理委员评价机制;心理委员的自我效能感差。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当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琴. 基于胜任角度的大学心理委员人格、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研究[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01)

[2]陈晓,吴月.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管理模式探析[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04)

[3]冯桂梅. 高校心理委员的培训与管理探究[J]. 中国市场. 2015(33)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心理委员制度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生事物。2004年,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1],随后全国高校开始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体系,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制度在我国很多高校和中小学得到迅速推广和使用。据2007年8月天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开展的“学生心理委员”专题调查结果显示,61.8%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已经建立了“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其他院校也在积极筹备建立[2]。

心理委员制度是我国借鉴西方朋辈心理咨询模式所做的探索与尝试,以期解决专业心理教师匮乏等问题。朋辈心理咨询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学校教育中运用,后得到大规模地推广。马歇尔夫对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的定义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3]。这里的“朋辈”(peer)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通常是指:同年龄者、年龄相当者或生活境遇相似者,他们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那些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和信息,对群体中的其他朋辈提供心理援助,产生积极行为影响的人被称为朋辈辅导员。

由于是一种新生事物,那么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工作中的定位、心理委员的基本素养和选拔要求、心理委员的培养机制便成为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以此来揭开心理委员的真面目,更好地发挥心理委员们的作用。

一、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

1.心理委员是班级学生心理问题的“气象员”

心理委员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基本职责是及时反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心理委员生活在学生中间,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所不同的是他(她)需要观察和留心班级所有同学的日常举动。心理委员是根据专业和自然班级而设置,基本都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其中理工科学生可能对于人文类学科差别更大,因此对于他们的工作,我们不能定位太高,我们可以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易懂实用的心理知识,如心理病症基本特征的识别等,在此基础上发挥他们对熟悉同学的异常行为比较敏感的优势,把问题同学在第一时间成功转介。

2.心理委员是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者”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是高素质的并且具有独特工作优势的学生,他们是我们一线心理工作者可以依靠的力量,要充分信任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心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天然的工作优势:一是每一个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都会在平时的生活中表现得与常人不同,同班的心理委员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很容易察觉到异常,有利于帮助辅导员很快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二是心理委员是自愿报名的,他们有主动帮助同学的愿望,能主动关注或关心他人,能积极地与班级同学交流沟通,可以很好地完成工作。三是心理委员和班级其他同学之间比较熟悉,他们年龄相近,相同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使学生间更容易沟通,在同学遇到问题或困扰时,心理委员可以站在同为同学的立场上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给他们心灵的慰藉,送去最及时的帮助。四是心理委员的工作促进了班级的心理互动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及时,提高了心理危机的干预效率,能及时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可以说心理委员的设置在高校心理工作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虽然高校心理委员不具有专业水准,不具有对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但是完全可以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对班级成员普及心理基本知识,对心理疾病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同时他们对于学生中间那些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可以通过日常聊天、朋友间的关怀等方式来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扰。

从心理委员的定位可以看出,高校不能给心理委员提出过高的要求,因为他们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但同时在他们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中要充分信任并发挥他们的作用。超越这两个基本定位,过高地要求心理委员或认识不到心理委员真正发挥作用的空间就会使心理委员失去作用,主观上扼杀其生命力。

二、心理委员的基本素养

班级心理委员的个人素质要求主要包括:本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性格开朗乐观,人际关系良好,热心为同学服务,对心理学感兴趣并且对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富有爱心,观察敏锐。心理委员还应拥有良好心理品质和较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愿意接受一定课时的专业知识训练,能够严格遵守心理委员职责的相关规定。另外,因其作为学生干部的一员,还要符合学生干部的其他基本要求。

三、心理委员的选拔要求

选拔心理委员,要坚持自愿第一原则,需要本人主动提出申请。一般可按照“本人自愿、班级选举、辅导员推荐、学校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考察并批准”的程序产生[4]。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先由辅导员在班级动员,学生自愿报名或同学民主推荐,然后由班级投票选举,选出候选人,由辅导员进行综合考察,最后由心理辅导员对其进行面试确定出合格的心理委员人选。被初步确定为心理委员的学生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才可称为正式的心理委员。

一般情况下,心理委员不做经常性调整。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班级心理委员可以由各学院从心理委员候选人中择优推荐,经校级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岗前培训后进行调整。

四、心理委员的培训机制

培训是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培训内容上,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职责认知和职业道德四个方面。胡远超等人认为培训应以团体辅导形式为主,适当伴以课堂教学、角色扮演,知识性的传授在培训中所占比例不宜太大[5]。罗葆青则认为培训方法应以案例教学法和心理素质训练法为主[6]。

投身于以学校为基础的“帮助学习”或辅导等活动的年轻人,都发展了社会技能的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有益于成年人的精神状态乃至健康状况[7]。在对心理委员的培训中,使当选的心理委员感到,在这项工作中自己可以学到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激励自己提高心理品质,更加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完善了自己。

因此,心理健康的岗前培训重点放在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8]。通过培训使心理委员在认识自我、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具有理解他人的能力,识别心理异常、识别心理危机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实践训练。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是一项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可促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念与适当的态度。这有助于解除学生遇到挫折时产生的烦恼和忧愁感,在情绪稳定上更加成熟[9]。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可针对不同时期开展主题鲜明的团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模仿某些新的行为和技巧,养成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委员的培训可立足本校特点,大胆开拓思维,同时可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的培训方法,邀请本学校或其他高校、单位专业心理咨询方向教师开课。在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了系统化的培训后,利用笔试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再颁发相关结业证书。力求通过培训,使心理委员基本达到两项功能:一是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快速反应,进一步实施干预;二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时能够有效地通过一些团体活动和个别咨询的方法渗透到学生中。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里程碑式的实践活动,心理委员制度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切实的好处。学生心理委员是新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亮点,在高校深入开展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必将日益发挥出显著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詹启生.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郭胜忠,高朕栋,高欣.高校学生心理委员设置的现状与思考[J].校园心理,2010(12):389-391.

[3]Mamarchev,H.L.Peer Counseling.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est Ar-eas. Ann Arbor,MI:ERIC Clearing 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1981.

[4]韩丽丽.心理委员: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J].石油教育,2011(5):49-51.

[5]胡远超,赵山.心理委员制度:朋辈咨询在我国高校的本土化形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63-66.

[6]罗葆青,王自华,王宇.高校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74-75.

[7][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51.

[8]吴代莉.心理委员制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M].中国学校卫生,2006(1):63-64.

第7篇

【关键词】中美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比较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美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源较早,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促使各地移民大量涌入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问题与日剧增,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压力。一些专家开始试图从心理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学应运而生。同美国一样,中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顺应发展需要而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先行接触到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的现实需要。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成立心理测量与咨询中心。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学生问题咨询所。这两所高校开创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河,随后,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相继成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向美国等国家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美国高校到底有哪些差异?新时期下,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更贴近我国的国情?更能够贴近学生?带着这样一些问题,笔者在2014年初参观美国加州某大学的心理中心时,就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对心理中心主任进行了访谈。在与笔者就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比较之后,引发了一些思考。

工作现状之比较

笔者选取的是美国加州某高校与江苏省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比较,主要体现在机构设置、场地设施、师资人员、工作要求等四个方面。

机构设置。加州某高校心理中心隶属于学生工作事务系统,人员、经费相对独立。江苏省某高职院校心理中心成立时,为校学生工作处的一个部门,2012年2月成为学校独立设置的一个部门。

场地设施。加州某高校心理中心场地设施主要有预约接待室、心理咨询室。所有设施的布置严格按照心理咨询场所的布置要求进行。无论是整体温馨环境的营造,还是细节的精心搭配,力求给来访者专业、保密、温馨、平等的感受。

江苏省某高职院校心理中心位于学生公寓中间,心理中心设有两间独立的心理咨询室、箱庭游戏室、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资料室、团体活动室等功能室。咨询室及功能室都面对学生宿舍,相对于加州某高校来讲,更具开放性。但所有设施的布置同样力求给来访者专业、温暖的感觉。

师资人员。加州某高校心理中心设有专职心理咨询师13名,均为教授,分别为医学、护理学及心理学背景的博士,拥有加州心理咨询师委员会颁发的咨询师执照。该校在校学生38000人,咨询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2923。

江苏省某高职院校心理中心有专职教师5名,其中副教授1名,讲师4名,均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其中,1人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与机构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其余4人为注册助理心理师。该校在校学生12000人,专职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2400。

工作要求。加州某高校心理中心工作重点在于心理咨询师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促进学生个体觉察和自我成长。其心理教师每周工作40个小时,其中65%的时间要与学生面谈,如果兼有其他工作,比如参与社区服务、担任实习生导师等,每周50%的工作时间需要与学生面谈。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心理健康工作,对面谈等没有考核要求。学校对中心老师的科研不做要求,不一定要,但要求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

江苏省某高职院校心理中心教师工作重点在于以咨询、课程、校园心理文化活动为依托,有效畅通校园心理三级网络体系,全面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教师每周与学生面谈不少于4个小时,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健康活动,挂靠指导分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学校对中心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考核等同专任教师,每年40个学时。

思考与启示

机构设置有待探索。与加州某高校进行比较的江苏省某高职院校,心理中心为独立设置的校正处级机构,这在江苏省高校中是较为少见的。一般高校的心理中心都隶属于学生工作处,少数隶属于校团委或教学部门。从多年的工作经验及对各高校现实情况的了解看,针对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心理中心隶属于学生工作处的优势在于与各分院的关系较为密切,能够更有利于调动分院或系的工作积极性,让各分院或系更好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劣势在于:第一,多数高校的心理中心的专职人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专职,他们往往是名义上的专职人员,事实上会兼顾学生工作处的其他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第二,心理咨询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咨访双方有明确的伦理要求,除了咨访关系以外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有其他关系。在学生工作处下的专职人员很难避免存在双重关系,因而对咨询要求有伦理违背,很难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第三,工作本身会受到领导个人意志的影响,分管领导的重视度和关注度会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现实层面出现的因为分管领导的更换,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案例屡见不鲜。第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提升,学生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大,会导致工作没有延续性和积累。职责不明的情况下,会影响工作的专注力以及教师无法结合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咨询所需要的专业性做中长期的规划,从而对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

省内高校中,因为学工处长或团委书记的人动,使得原本开展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新回到原点的现象,屡见不鲜。独立设置的心理中心的优势在于专职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方向明确,更有助于调动专职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劣势在于与各分院或系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密,如何调动各分院或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了一个新的议题。美国加州某高校的心理中心虽属学生事务系统,但人、财、物都是独立运作的,该模式在新时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独立设置的心理中心的优势在于专职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方向明确,更有助于调动专职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劣势在于与各分院(系)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密,如何调动各分院(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了一个新的议题。美国加州某高校的心理中心虽然属于学生事务系统,但人、财、物都是独立运作的,该模式既能保证机构的相对独立性,给从事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又能充分利用学生事物系统的资源。在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建设中有一定借鉴意义。

场所建设需适应本土化的需要。加州某高校的心理中心场所建设给来访者专业、温暖的感觉。从环境设置的本身来说对咨询就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心理中心的场所设置,大多数院校只有一到两间的心理咨询室,地点有的设在教学楼,有的设在办公楼,也有的设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布置大多数都较为简陋。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基本解决了心理咨询室的有无问题,接下来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考虑,如何合理布局,让心理健康工作场所变得更专业。与加州某高校比较的江苏某高职院校,所设的各功能室比较齐全。情绪宣泄室、箱庭游戏室、音乐放松室、团体辅导室等,能够为不同心理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符合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不仅为个体心理咨询服务,而且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为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服务,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例如在参观了加州某高校的心理中心后,让笔者更加感受到心理咨询场所的建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布置专业的接待室、心理咨询室或功能室本身就会给来访者以安全感,有一定的咨询作用。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场所看,多数是只有一到两间的心理咨询室,地点有的设在教学楼,有的设在办公楼,也有的设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布置大多数都较为简陋。可喜的是,目前省内各高职院校基本解决了心理咨询室的有无问题,接下来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考虑,如何合理布局,让心理健康工作场所变得更专业。与加州某高校比较的江苏某高职院校,现有400多平米的场所,所设的各功能室,近年来开始有争议,尤其是有学者认为通过击打充气人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有可能会收到一些负面的效果,但现实中发生的一些个案,又让管理者看到了设置宣泄室的功效,而非常赞同设置这样一间功能室。笔者以为,五年前建设的心理中心确有很多不太专业需要进一步整合和调整的地方,例如初建箱庭游戏室时,咨询室都没有放置箱庭,现有条件下,再专门设箱庭游戏室的意义不是太大。还有,可提供学生宣泄的不只有充气人和海绵墙,增加击打乐器等宣泄工具,把宣泄室改造成集各种器具为一室的多功能宣泄室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另外,室外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多做一些宣传橱窗等,吸引过往的学生驻足观看,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咨询室内部的等候区域虽然较小,但其空间和墙壁也可以很好地规划利用。

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提升专职心理工作者的专业水准。从加州某高校的师资情况看,美国的心理咨询专职人员有一套严格的遴选制度。所有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由美国心理学会(APA)和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学会(NASP)制定的专业标准,参加这两个机构审批认可的培训计划的培训并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并持有州政府颁发的资格证书。进入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入职前还必须有一定时间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实习经历。这些规定使得美国高校的心理健康专职人员起点高,专业化程度高。

第8篇

关键词:院系;心理健康;阵地建设;体制建设

青年大学生历来被认为是心理最健康的人群,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冲击。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加上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变化时期,因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为尽快适应大学生群体的这种变化,保证高等教育的有效进行和深入推进,各高校已经逐步建立起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核心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护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所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大多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依托于校级层面上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心理咨询的对象往往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在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院系二级单位作为一个基本的单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院系二级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完善程度和实施情况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实际的现状却是:队伍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或没有,没有专门的、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场地(2012年省教育厅提出各高校要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室就是个很好的信号和举措),缺乏健全的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等等。因而,探究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构建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一、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深远意义

第一,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第二,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有效应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形势复杂和严峻的迫切要求;

第三,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院系二级单位学工人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是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然趋势;

二、心理健康教育院系二级单位的工作定位

学院作为二级管理单位在整个学生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院系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工作单位,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是学生的教育者,是高校一切政策的具体实施者,也是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最终执行者、支持者和促进者。院系在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定位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辨别问题、转介和协助干预工作。

三、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途径

(一)阵地建设

1.构建院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如何发展、如何创新进行思考。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阵地的建立。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学生自我教育与朋辈互助组织。国内有关研究表明,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挠,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大学生有了心事或烦恼往往先告诉同学。因此朋辈辅导能在院系心理构建体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应建立院系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和检验的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由于朋辈咨询是义务性的工作,因此朋辈咨询者应具有热情、真诚的帮助他人的态度。可以通知先自愿申请,然后通过面试谈话来了解报名者的沟通能力、是否有爱心有耐心,然后可以通一些笔试筛选出符合作为培训的对象。在培训阶段,进行培训者必须是心理学专业辅导老师或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主要以上课,讲座和实践的方式进行。检验阶段,要进行自评和他评的结合,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需要开展院系二级单位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心理健康的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展版、团体辅导活动、还有5.25心理节活动、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宣传片和影片的播放,利用晚点名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开展学校与家庭同步教育渠道等,在院系普及心理健康的宣传。

(二)体制建设

1.健全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院系二级单位工作体系。建立内容完整、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的二级院系心理危机管理体系,起到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恢复的功能,提高院系心理危机管理的工作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建立专业科学的危机预防体系,通过课程、讲座和生动有趣的活动来维护师生心理健康。其次学院要建立各项危机干预制度,建立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完善危机干预流程;重点研究自杀和事故死亡等创伤性突然死亡事件的干预管理,进一步完善危机干预体制。第三建立健全的院系心理危机管理各项工作机制保证危机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包括院系负责人制度、院系联系人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制度、队伍建设培训制度、报告制度、档案保密制度、值班制度等。第四,建立以院系为主导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网络,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在学校一级管理部门领导和指导下,多部门配合完成。因此学校危机管理须建立院系与其他部门互相配合的工作网络,比如学院同教务处、学生处(部)、保卫处、后勤部、校医院等职能部门之间要密切联系,在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院系要配合其他部门,也可请求其他部门的帮助和配合,各部门各施其职、各尽其能、通力合作,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2.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将专业教师、兼职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朋辈、家长都纳入进来。针对学生遇到的不同的困惑可结合多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排忧解困。如在专业上的困惑,将专业教师纳入到心理辅导队全中对学生在专业上困惑的解答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3.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进行专业培训,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案例分晰和实践锻炼等内容。加强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理论联系实践。

4.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激励与约束工作机制是不可少的环节,机构的建设内容要明确,目标清晰,应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完善工作场所,明确职责和任务,进行指导和督查,制定考核的标准。进一步加强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

总之,院系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学生自我教育与朋辈互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活动,健全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院系二级单位工作体系,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激励与约束工作机制等来构建院系二级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然院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探索、实践,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向光富,向靖.让同辈辅导在大学推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