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发展的挑战

经济发展的挑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9 16:36: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发展的挑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发展的挑战

第1篇

关键词:推进汇改;机遇和挑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8-0012-04

一、对我国汇率安排和本次推进汇改的基本判断

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6月19日公布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注:文中将这一决定简称为“推进汇改”)对此,我们有以下判断:

(一)对我国汇率安排的基本判断

1、我国的汇率安排(即汇率制度安排和汇率政策安排)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会不断遭遇到利益冲突方发出的责难,甚至是施加强大的压力。一国(或地区)的汇率安排体现了自身的利益,国家(或地区)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例如,德国、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也遇到过这样的困境,而被迫进行汇率改革。这次汇改公布后,美国一边表示赞赏,一边继续施加压力就是明证。

2、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的平常时期放开汇率波动,危机时期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会使人民币汇率偏离汇率的自然升值率(或贬值率)。所谓汇率的自然升值率(或贬值率)是与货币比价对应国(一国或多国)在汇率决定基本因素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形成的自然升值趋势(或贬值趋势)下的一种汇率,它与名义汇率会产生缺口。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的“跳升”是一种缺口过大情形下的“纠偏”,但这样的调整存在弊端,因而不会成为常态。

3、我国现行的汇率安排利大于弊,是因为其遵循了两个基本点:第一,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符合本国的根本利益;第二,主动、可控、和渐进地进行汇改,向代表发展方向的汇率安排迈进。现阶段。我国如果采取不适当的汇率安排,任由市场发挥作用就会造成汇率大幅波动,出现超调,这显然让本土经济主体难以适应,缺乏必要的防范汇率风险能力。

4、我国汇率安排变化的主要动因来自对这种安排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的考量。这是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做出综合比较和评估基础上得到的对汇率安排带来或可能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测定。一种汇率安排对我国带来的成本大于收益,就要择机改变。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汇率安排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

(二)对本次推进汇改的基本判断

1、退出金融危机时期汇率政策的决定是我国在一个适宜时机做出的。该政策已起到了有利于全球经济复苏和我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并获得了国内外的充分认可。但在世界经济,特别我国经济恢复向好的形势下,继续维持这一政策的困难不断加重,主动选择退出是我国维护本国利益的一种智慧的体现。

’2、本次推进汇改的动因还在于我国维持特殊阶段汇率政策的成本与收益比发生了倾斜。经济成本,一是显明成本,例如央行用于外汇冲销运作的成本;二是隐性成本,例如本国经济主体外汇持有的成本正在迅速积累;还有当前政治成本积累有可能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成本。推进汇改能及时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3、本次推进汇改与2005年那次汇改相比。可能出现情形的不同:

第一,前次是在人民币汇率自然升值率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进行的,汇率“跳升”是这种压力释放的集中表现,引起了人民币资产价格普遍大幅的上升;这次人民币汇率自然升值率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人民币汇率可以在一个时期中,在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下缓慢升值,但在内外综多因素的作用下,人民币资产价格不会出现上次那样竞相大幅上升的情形,更多地是跟随基本因素和市场因素变动。

第二,企业在近十五年人民币升值环境中经历了前次较大的汇改,培养了一定自我调整的能力,这次推进汇改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不会超过前次,对出口企业生存空间的打压程度也不会超过前次。取消出口退税给出口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会超过这次推进汇改。

第三,本次推进汇改不是简单地“恢复常态”,而是在新形势下我国汇率改革的深化。仅从金融领域看,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微观金融层面改革与创新的向前突破,这次汇改无论是从其本身设计、运作上,还是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上都会超过前次。

第四,从汇改宣布后外汇市场的表现看。人民币汇率有升有降显现的灵活性和双向波动性(浮动性)有助于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投机性热钱流动,也表明了国家对控制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信心。预计人民币汇率到年底的升值幅度在3%左右,大幅度波动和变化的基础当前不存在。仅这一升幅本身不足以驱动短期投机资金的大进大出。

二、推进汇改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机遇

总体而言,推进汇改是将人民币进一步融入国际货币体系中,是将人民币的定价进一步融入与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定价系统中。这一改革既符合我国经济金融深度融入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利益的需要,对在通过国际化实现国家利益中起着引领作用的上海来说,充满机遇,存在挑战

(一)推进汇改对上海实体经济发展的机遇

实体经济是创新、生产和交易实物产品的经济。推进汇改给上海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主要是“被动性的利好”。所谓“利好”是指这一改革有利于落实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所谓“被动性”是指上海有关政府部门和多数企业主动转变和积极调整的意愿并不强,被汇改“倒逼”。推进汇改的核心是货币比价的变动,其直接影响到利益格局的变动,迫使这些企业变被动为主动,能动地去调整结构,改变发展方式,具体表现为:

1、有利于推动上海实体经济中的主体一企业,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按世界一流水平去发展先进制造业,让先进制造业(以大飞机生产为代表)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率(GDP的占比)加快上升;让传统产业的结构加快升级(以低能耗清洁能源汽车生产为代表),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引进一流设备、技术和人才;以及让不适应在上海生存的产业(以低端代工、加工为主的生产)加快转移到外地。如果依靠政策或财政补贴来保护这些落后产业,其结果是适得其反的。

2、有利于上海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低端代工、加工的出口企业的转移。推进汇改。还有取消出口退税、提高工资等措施的推出,实际上是变动了出口企业产品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上海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和经济利益(以钢铁、化工业为代表),及生存空间(以服装、家电业为代表)。在人民币升值的条件下改变亏损或淘汰状态的唯一出路是调整产品结构或转移产地。

3、有利于引进和培育高新产业在上海的落户和成长。人民币坚挺,以及人民币可兑换程度和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高新产业的产生和引进,使在本土生根、发芽和结果的高新产业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上升,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垄断性使生产企业拥

有垄断利润,促进高新行业步入茁壮成长期。

4、有利于上海企业到国外投资,到内地投资,由单向引进转为双向进出。政府要鼓励上海企业,或联合国内外有经济资源和实力的企业共同组团对外投资。辽宁省和大连市两级政府为促进本地软件企业在海外市场收购兼并提供总额为40%的补贴,这一政策值得借鉴。

(二)推进汇改对上海金融经济发展的机遇

金融经济是创新、生产和交易金融产品的经济。推进汇改给上海金融经济发展带来的主要是“主动性的利好”。所谓“利好”是指这一改革有利于上海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家战略的实现;所谓“主动性”是指推进汇改有助于清除“中心”进一步发展的制度性、政策,上海可以推行设计中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举措,实现“超越式”的发展,努力将金融经济为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GDP的占比)从现在的近22%提高到2020年的30%,甚至更高,具体表现为:

1、有利于突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在基础条件上的“瓶颈”,促进“中心”国际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推进汇改完善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必要条件);人民币国际化(充分条件),因为推进汇改和货币可兑换、货币国际化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有助于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目标、实施方案和具体步骤的实现。

2、有利于改善上海金融经济发展的“短板”,促进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多样化、高质化和深度化。数据显示上海现在的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都已名列前茅,但在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相关指标上落后,其关键是上海缺乏金融家精神的所在和金融一流人才的集聚。推进汇改带来更多的是能够改善上海金融生态,培育精神,吸引人才,创新服务和产品。

3、有利于推动上海金融经济领域的金融创新,增强经济主体防范、规避汇率风险及其他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汇改可能引起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及其他金融(或金融性)资产价格波动会加剧经济主体的风险承受,为自身和客户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会形成一个上海金融业金融创新的环境。

4、当前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样政策环境下,条件相对有利的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外地。例如,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国内几个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这一业务试点在主要两大地区启动将近一年,截至5月下旬,上海地区的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金额达到近120亿,连广东省370亿的一半都不到(当然其中有客观原因)。推进这项业务试点范围,再加上推进汇改增加了汇率风险,会使企业转向用人民币结算。如果在这项业务的便利化、人民币投资产品的国际化、人民币回流业务的拓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拓展,以及非居民人民币业务的拓展等方面上海进行得不力,那么,由此可能带来的发展优势就不一定落在上海,甚至除广东外的其他省市也会超越上海。

(三)推进汇改对上海其他经济发展的机遇。

1、有利于上海国际航运经济进一步发展,促进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第一,推进汇改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也会作用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国际金融中心所在的港口城市同时拥有国际航运中心,两个中心间具有相互依存、互相推进的作用。上海金融中心发展可以推动航运、船舶投融资体系、支付结算体系、航运保险及衍生产品和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成。

第二,有利于上海国际航运经济从低、中端以提供国际货物运输中转及简单服务为主到中、高端以提供航运综合要素、航运相关交易及海陆空复合服务为主的国际航运枢纽转化。从中可以加快上海在现代航运集疏运要素的交易和配置体系,以及现代中、高端航运服务体系形成和完善中起到主要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加快航运集疏运业的结构调整,促进航运业与造船业协调发展。激励上海港及航运企业与我国金融贸易保险企业、我国沿海及长江沿线港航运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促进跨行业、跨区域联合,服务于并带动长三角以及长江沿线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上海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促进形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

第一,推进汇改,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扩大使上海和外地经济主体间出现了利益整合的需要。有利于上海联合外地共同打造利益分享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条件。行政权利区划形成利益分割是影响上海“中心”形成的最大障碍。冲破障碍的利器是利益均沾,这次汇改和其他改革营造了上海和外地寻求共同利益的环境。

第二。有利于中央和各地在上海营造国际贸易信息技术流(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中心)、会展交易流(专业性综合性会展采购中心)、定单配发流(签单配发中心)、仓储货物流(仓储货物中心)及其相匹配的国际贸易资源流(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的交易和配置的集聚地和辐射地。特别是成为贵金属、稀缺资源和大宗商品的集散地和定价中心

第三,推进汇改在近期有利于上海企业展开进口服务和引进外资、技术等服务。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的存在,有利于我国的进口、引进外资、技术等对外经济活动,上海企业应利用机遇,积极为本地和外地提供引进的各项服务,并满足升值带来的国内消费需求的上升。

3、有利于上海现代服务经济发展,促进上海综合性现代服务中心形成。推进汇改有利于资源向现代服务业转移和配置,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

三、推进汇改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挑战

(一)推进汇改对上海实体经济发展的挑战

1、人民币升值趋势和人均GDP的领先快速上升势必推进上海在全国率先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而这一过程给上海带来“阵痛”。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经验表明,长痛不如短痛,不符合上海经济发展趋势,无内在动力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产业和企业就要果断、迅速地关、停、并、转,减少更大的损失。

2、人民币升值趋势等因素使上海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外贸出口初级产品加工、代工的优势(包括内资和外资的企业)逐渐下降,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势不可当。政府“搭台”,拓展上海企业对内对外投资,建设、完善支持上海外贸出口的基地,有利于绕过“关税壁垒”。也有利于吸引外地民工返回,减少上海流动人口压力和生产成本。另外,上海进出口企业也要努力学会应对汇率波动带来变化的本领,时刻做好准备,比如通过选择交易报价币种,运用多种货币对冲风险,调整不同币种的收入占比等。

3、人民币升值趋势等因素使上海就业形势严峻。随着上海就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找市场不找市长已逐渐形成共识。现在的上海已成为人才的全国高地,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合高、中、低结构匹配的人才留下;不能适应的人才流走。政府该做的是培训人才,为人才流动服务;并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就业

问题。经济转型时期,上海特别要注意化解劳资矛盾,以及照顾到下岗人员的待遇。

(二)推进汇改对上海金融经济发展的挑战

1、汇率波动,资产价格大幅震荡给上海金融经济发展,乃至整个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本次汇改是在错综复杂的全球及我国经济形势下推进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及其他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有可能加剧经济主体的非理性预期。政府应做得是稳定经济主体预期,增强市场信心,避免发生造成市场动荡的、不够慎密的举动。对政府部门处于研究过程中的政策应严格保密;对可能引起社会恐慌的不实之词应及时纠正,培育上海经济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

2、汇率波动,金融(或金融性)机构的经营风险上升,脆弱性增强。这就需要有关当局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预警、金融机构监管、金融风险防范。

3、原材料等上海经济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资源的金融性越来越强。汇率波动,这些基础资源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的价格跌宕起伏。严重影响着上海经济社会的运转。推进汇改伊始,国际市场上基础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就应声而动,总的来说,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基础资源的进口,然而,价格波动给上海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视。上海要充分发挥金融智慧,超前应对。

(三)推进汇改对上海其他经济发展的挑战

1、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把发展航运经济作为振兴战略的港口城市之间相互竞争更加激烈。上海应把握竞争中各方出于利益的考虑可能出现的联合或合作的意愿,积极出手,争取做大上海航运经济,促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推进汇改带来的汇率风险还会降临到上海造船业,造船企业应积极利用进口设备成本降低的利好,抵御销售承受的人民币升值风险。

第2篇

一是实现兵团特殊体制与市场经济接轨。新常态阶段也是深入改革的攻坚期,对于兵团特殊体制而言,在正确处理行政与市场的关系、实现行政职能转型、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等方面,还面临着转变思想观念、理顺体制机制、厘清利益边界、兼顾公平和效率等方面的困难。

二是保持稳定合理的经济速度。新常态的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也就意味着经济可能会减速,或者经济增长的速度会放缓,同时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将会得到提高。从理论上讲,兵团与国家经济是保持同步放缓的,但是作为后发区域,如何保持一种合理而又符合兵团当前经济发展状态的经济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发掘兵团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从理论方面讲,经济增长动力的演进过程是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当前,兵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动力尚未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已经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到来而逐渐减弱,在技术创新方面兵团也相对比较薄弱。

四是提高兵团城镇发展质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城镇化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调节经济结构的重要路径。新常态下,兵团城镇化面临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城镇缺乏产业支撑和资源环境受约束等问题。

五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民生之间的关系。在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中,兵团有相当一部分师、团在主体功能区定位中处于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域,必须在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发展经济,并兼顾持续稳定的改善民生。

兵团虽然面临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保持稳定合理的经济速度、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调整等挑战,但也应抓住新常态下的良好机遇。

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改革红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红利:投资与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均衡化,弱化GDP目标,将转向以营造消费和居住环境为目标,从而引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红利:农业进一步集约化发展,服务业将在财税体制的驱动下获得更大发展,工业升级获得新的驱动力。金融深化与产融结合红利:金融市场改革带来的产融结合,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带来的红利。消费红利: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与土地制度改革,将驱动农业人口在未来5年至10年逐步融入城市。

二是宏观政策机遇。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微刺激政策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为兵团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兵团迎来了发展壮大的良好机遇,随着各项惠民项目的陆续落地,投资对兵团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继续保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实施,为兵团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事业质量以及优化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三是“一带一路”战略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投资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将围绕“五通”加强建设,在交通、贸易、金融、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兵团将获得更多项目和资金扶持;尤其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成为兵团南疆师、团参与国家开放战略的重要机遇。

四是全国行业洗牌为兵团带来产业调整增长点。新常态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迎来多个行业的重新洗牌,借助产业援疆的良好机遇,兵团可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调整兵团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经济增长 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严峻的环境状况使得国际社会越来越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低碳经济。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相关部门于09年1月宣布,以2005年为基准,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预期将降低 40%至 45%,而且该指标将纳入国家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同时,出台一系列的相应监测办法和考核政策等,以确保其顺利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以及经济状况,既充斥机遇又时刻面临挑战。

一、机会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为了适应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必须细致分析并且利用外部的机会,助力我国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改革中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1、鼓励创新,技术革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选择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财政、信贷等多方面进行大力扶持;对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予以大力鼓励,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

2、目前低碳经济方面的发展刚刚开始,我国应该而且必须趁机主动多多参与到相关标准的制定中,争取在国际低碳经济变革中的主动权。

3、改进政府购买方式,引导经济发展方向。建立政府低碳采购制度首先,建立低碳认证标准,并不断增加符合低碳认证标准的产品的采购数量和范围,这是发展低碳经济,做好政府低碳采购的前提。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最后,建立低碳产品采购的绩效考评和监督制度,保证低碳采购工作得到根本落实。

4、完善税制。作为调节工具,借机低碳经济来调整我国的税收政策完善税制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

二、挑战

我国众多权威机构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从战略层面上来讲,我国单位GDP 的CO2排放量到2020年有可能显著下降。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得到国际技术和资金的有效支持,那么我国的碳排放量到2030年-2040年可能达到峰值之后进而进入稳定的下降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一下四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类历史的漫长发展告诉我们,人均商品能源消耗量、人均排放量均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正相关作用。

2、能源结构:众所周知,与天燃气等新型能源比,煤的碳排放量将高出50%以上。而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我国的主要能源便是煤。在未来一定时间内,这种相对单一的能源结构将很难发生质的改变,这就使得我国在降低能源排放方面遇到了更大的阻碍。

3、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情况相对严重,这其中占据比例较大的则是“内涵能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充当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这一角色的扮演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内涵能源”出口净值。据权威部分估算,2006年由于出口造成的CO2排放量占全国总CO2排放量的35%。

4. 锁定效应 :我国正在大力的开展电力事业,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能克服用煤发电这一技术弊端的话,那么我们的碳排放量将会有增无减。到那时,我们必然要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形势将非常被动。怎样做才能在发展中,避免锁定效应的制约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四、政策建议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低碳发展之路。在允许的条件下,以尽可能低的能源排放量和经济成本,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具体措施可以参照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加强高能耗行业的监管,逐渐淘汰重点用能部门;二是在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尽可能多的采用低碳排放力量和低能耗高能效的建造模式;三是积极鼓励支持开发新能源以及新能源相关产品;四是积极探索可再生资源,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五是加强绿色生态系统的净碳固碳作用;六是强化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设。

2、减排成本转移给发达国家。中国为众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生产产品,由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为环境污染买单可以减轻我们的减碳成本。

3、在开发资源时,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健全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严格贯彻实施。在制定各种政策之前我们必须仔细分析当前自身的条件以及外部的环境,我们要拿出追赶发达国家低碳技术的勇气,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和新能源技术开发等环节上下大力气,迎接全球低碳经济带给我们的巨大挑战。

五、结论

总之,随着以国内需求为主导的经济战略的实施,我国的财力、物力乃至人力显得愈来愈宝贵,在此形势下,找准国内经济可持续的“增长点”也尤为重要。

对待低碳经济的策略上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之道,例如美国。在低碳经济的推广方面要重视且谨慎,同时积极出台相关措施培育、推动和发展与低碳产品及其相关产品的市场交易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革华等编著.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 节能减排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以及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响应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道路,并纷纷制定各种政策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低碳的全球博弈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将立足中国国情,分析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道路上面临的挑战,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能源结构比例失调

我国的煤炭产量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产煤大国,因此能源以煤炭为主,决定了我国是“高碳”的能源结构。据统计,中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的三分之一。2000—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达9.1%,其中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的90%,在2007年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占到69.5%的比重,2008年有所下降,但还是达到68.7%。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比每吨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多出30%和70%。,而且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煤炭资源,这使得我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碳排放量都会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我国将面临比发达国家更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约为“1:5:4”,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耗大的第二产业,而能耗相对较小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从各行业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来看,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最高,达到70%以上,其他行业的能源消费比例相对较小。产业之间的比例协调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对于能耗较大的第二产业则可以开发或引进节能减排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必然要求降低碳基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消耗,充分使用绿色环保能源。一方面,这会催生一批以新能源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对现有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也会与日俱增。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主要支柱的格局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技术水平落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立足于低碳技术的研发,但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在低碳领域更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市场中又面对众多限制,技术研发能力的有限性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限制因素。技术水平的落后除了表现在研发能力不足上,还体现为研发成果与产业经济相结合的程度差,“产学研”的结合还有待提高。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约为20%,而最后与产业结合的只有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的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发达国家的崛起也是技术革命的结果。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其摆脱落后局面的机遇。我国想要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抓住这一机会,提高低碳技术水平,在低碳经济的竞争中赢得有利先机。

四、政府激励不足,企业积极性不高

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设低碳社会,许多发达国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了许多激励政策。例如:日本政府出台了一项规定,企业购置政府指定的节能设备,并在一年内使用的,可以从应缴纳所得税中扣除7%的设备购置费,最高可以达到应缴所得税的20%。在德国,工业界投入约20亿欧元的资金用于开发气候保护技术。我国虽然也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但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由于节能减排措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势必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若政府不进行相应的补贴扶持,单靠企业去完成节能减排,恐怕企业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挫伤企业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积极性。

五、国民缺乏低碳经济的意识

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社会文化习惯和居民消费方式。居民的生活习惯、消费方式以及社会风尚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很大,提高消费者节能意识、改变旧的消费方式,提倡绿化和节约行为,成为节能减排的一个关键举措。在我国,对环境保护概念的推广宣传较晚,居民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对低碳经济的了解更加浅薄。他们往往认为节能减排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与自己没有关系。在生活中,陋习性消费很多,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整个社会缺乏低碳经济的意识概念,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道重要的思想屏障。

参考文献

[1]李淑文.中国低碳经济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

[2]国胜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适应性问题探究 [J].苏州大学学报,2011(05).

第5篇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has been constantly adjusted, and the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the low carbon economic environment,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has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work on new materials, and the use of green low-carb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of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materials enterprises in China, we should seize the important opportunity of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work of new materials,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research work.

关键词: 低碳经济;新材料;面临挑战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new material;facing challenge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207-02

0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给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人们逐步认识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材料重要性。伴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影响的不断深入,建筑新材料体现出了寿命长,能降解以及成本低等优势,这不仅符合现代环境保护的理念,同时也适应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新方向。建筑新材料在建筑行业当中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建筑产业能耗,促进了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

1 低碳经济发展对建筑新材料的要求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发展低碳、绿色建筑也将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点。低碳建筑材料也被称作生态建筑材料,是无污染以及无放射的环保材料,它和传统的传统建筑材料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自然生态和对人的身体的危害比较少,还能进行回收,能够有效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碳建筑材料从选材、销售到使用都严格按照生产清洁技术进行。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建筑材料获得长足发展。绿色低碳材料的应用是现代建筑材料技术的重要发展,也是低碳经济下建筑材料转型发展的体现。

低碳经济发展对传统建筑材料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具体如下:

首先,对建筑材料产业结构进行升级的需求。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建筑产业正在朝着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和转型,这样我国建筑产业在发展中,对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需求提升,这样在我国建筑材料产业发展中一方面要对传统的建筑材料加工产能进行压缩,另一方面要促进企业开发和生产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推动绿色建筑材料产业结构调整。

其次,进行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提升。为了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材料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开发的新的建筑材料,满足建筑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材料产业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增加产业的柔性以及生命力。

2 低碳经济下建筑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球变暖、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建筑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这样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在研究研发过程中产必须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将材料研究、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减少建筑材料的环境消耗,提高材料的可循环使用特性以及再生利用率,这是低碳经济对材料产业的新要求。材料的生产以及使用中做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椭人类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绿色低碳建筑材料产业必然的发展选择。建筑行业在现代化建设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基础,能够为社会发展带来巨额物质财富,并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发展的新形势,低碳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在发展中,在充分考虑能源、环境问题基础之上,要不断完善材料科学体系,这成为当前建筑材料科学研究工作者在研究工作当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当中,为了适应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绿色低碳材料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适应我国绿色低碳建筑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发展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我国绿色低碳材料产业发展中的研发以及其产业化,其中包括了能够直接实用在绿色建筑生产中的建筑材料,以及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配套材料;二是生态建筑材料的研发以及其发展的产业化。

3 低碳经济促进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研究开发的策略分析

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当中实用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具有两方面巨大优势:一是拥有资源优势,二是有用市场优势。在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整体发展比较快,并且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以及积聚优势。但是,从当前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的整体情况来看,这些产品还停留在基础产品层次,缺乏领导型企业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储备与配套等。虽然低碳经济发展为我国新材料研究和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也为新材料研究工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文章认为加强对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应该着重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发展与绿色建筑发展相互结合,确定新材料的研发目标和研发方向,实现我国建筑新材料研发工作跨越式发展。我国新材料在未来的发展当中,需要积极引进一批项目,改进扩建一批项目,实现建筑新材料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以及在整个工业结构中的比例的提升。这样能够初步形成新料产业集群和研发集群,这样更容易形成规模优势,能够以建筑新材料带动其它材料领域的发展。

然后,创新研发机制和研发体制,加强对建筑新材料的组织领导工作。我国各级政府成立了新材料行业领导小组,能够负责对建筑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制定具体的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能够得到根本落实。同时,在我国建筑新材料发展中,需要设立“低碳型材料服务平台”,负责新材料的领域的各个环节、各部门工作与重大资源配置,这样能够为制造业以及建筑新材料产业提供充分的对接空间。并且由新材料专家委员会和管理小组遴选确定若干单位,从而建设一批具体的工程中心,具体负责科技项目的实施。这样能够加快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产业聚集基地建设,能够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其次,完善政策和标准,构建材料研发的可持续动力机制。建筑新材料作为现代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新材料的快速发展必须要依赖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等多方面条件。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资金支持,通过合理的方式积极引导、支持建筑新材料研发工作。企业在发展当中需要根据市场原则,从产业整合发展的思路出发,制定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建筑材料体系,这样在企业发展中能够确保形成高起点的产业技术基础。在建筑新材料研究工作当中要重视战略投资者的作用,积极鼓励研发工作,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增强建筑新材料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此外,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增强新材料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构建建筑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最后,建立“谁污染、谁付费、谁处置、谁收费”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市场化定价机制,合理确定各类工业固废处置价格,进一步推幼试醋酆侠用。加快建立绿色建材发展的标准体系,在设计标准、制造标准、施工安装标准、产品推广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建材生产与建筑应用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推进绿色建材的发展。制定建材行业能效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综合利用评估管理办法,建立独立第三方能效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综合利用评估的运行体系和运行机制。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当中,绿色建筑发展受到建筑企业的青睐,为了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绿色低碳新材料的研发,这能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加强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研究工作,能够推动我国传统建筑材料能够向着低碳经济型、资源循环型发展。这是我国建筑材料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建筑材料研究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罗贞礼.新材料产业的阶段演进与低碳经济的耦合效应[J].重庆社会科学,2011(05).

第6篇

关键词:创造力经济时代 企业挑战 发展策略

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不断的发生变动、调整,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社会经济体制变化的基础上,经营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企业要打破旧思维,组织新的创造力。尤其新的社会背景下,要在社会市场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就要大力培养和建设创造性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结合自身发展的状况改变传统工作方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积极因素,提高自身竞争力,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创造力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

(一)员工的思想过于传统

企业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是由政府主导经营的,大部分员工具有政府引导管理的惯性,主要的工作思维是接受上级领导的任务实施安排。而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以自负盈亏的形式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独立运营,传统的工作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尤其企业员工的传统垄断性思想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次,企业缺乏对员工工作意识转变的引导,导致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具体工作实施的环节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制度体系不能适应市场环境

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企业旧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都会限制企业发展的速度。很多企业在具体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难以落实有效的绩效激励制度,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被激发。其次,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连贯性、合理性及科学性均较缺乏,不能保证企业内部工作有法可依,容易造成内部管控操作的失误,不利于企业有序性和规范性的发展。最后,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能否正确处理与市场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但是很多企业难以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有效的调节自身与市场的关系,最终会被社会市场所淘汰。

二、创造力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需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采取复合型的培养机制,避免专业人才的职能和技能单一,创新管理培训的方式,促进相关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为拓展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奠定基础。其次,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市场具有敏感性,对风险具有预测和控制的能力。企业针对性的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对人才的理论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的同时,促进其专业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最后,企业应该建立人才培养的激励性机制,强化培养对象提高培养绩效的内在动力,提高企业人才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防止企业内部资源的浪费,并将制度的执行与人才的个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最大程度的实现人才与企业经营发展的双赢。

(二)完善内控制度,适应社会市场

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是企业内部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企业应该结合自己发展的情r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内控制度,限定自己控制的概念和方法。其次,要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各个生产实践部门。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内部的业绩考核制度,最大程度的激发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最后,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控制评估体系,对企业各项业务进行科学的诊断和评估,及时发现企业业务管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保证强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推进企业内部工作机制的顺利发展。

(三)建立专业的领导班子,凝聚企业向心力

企业工作成效的高低是由核心领导班子的素质决定的,并且领导班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具体经营发展的状况。企业必须将组织的核心作用和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进行有效的整合协调,保证二者的职能都能够在企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并且增强二者之间的配合性和协调性,凝聚领导核心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加强领导班子的政治素养,保证领导班子的政治敏感性,及时对政府的政策进行解读,保证企业发展方向,与政府决策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其次,领导班子需要对基本的政治制度进行理论的学习,保证领导班子政治理论、政策、金融保险、现代企业管理等知识的掌握,然后可以规范领导企业相关职工人员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共同发挥价值和作用,提高企业的创造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营思想理念和行为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同时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重大的挑战,企业要打破旧思维,组织新的创造力;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内控制度,适应社会市场;建立专业的领导班子,凝聚企业向心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造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取更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秀红.创造力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J].科技创业家,2012,(01)

[2]赵曙明.新经济下的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挑战与思考--第四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主题发言评述[N].管理科学学报,2013(04)

[3]黄群慧.“新经济”基本特征与企业管理变革方向[N].辽宁大学学报,2016(05)

第7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调节 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35-0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和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改革,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在市场经济调节的基础作用下,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

市场经济调节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市场经济体系是调整与优化农业结构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市场经济调节下,对农业发展中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改善农产品的宏观调控,以市场价格引导农业生产。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农业的生产与销售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进行;农民的生产和种植结构可以根据农业资源以及市场的需求决定。在利用市场经济调节对农业生产资源和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的前提下,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来促进和规范我国的土地流转,加快实现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规模化,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水平。

二、继续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农业生产结构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改革。首先,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比例和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实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部门的结构中,比例最大的是种植业,应该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强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发展,建立能够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农业生产结构系统。其次,要进行各个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结构调整与改革,也就是对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与改革,通过内部的调整与改革,建立合理的农产品质量结构与生产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供应和需求的平衡,切实提高农业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三、创新农业经济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一是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改革农业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支持与投入力度,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必需的经费。二是建立和完善一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其经营与服务的能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提高农业发展的市场化。三是完善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尤其重视县级与乡级服务组织的建立;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农业服务能力,促使其更好地为农业的发展服务。四是加强与当地龙头企业的联合与合作,逐渐形成由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户相结合的农业发展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与农业以及农户互补、合作的机制,促进三方面共同发展,推进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四、推进农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

农业的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与利润水平。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就要以市场作为发展的导向,对农产品生产进行深开发与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且,还要将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结合于一体,建设农产品的贸易市场与集散中心,完善农产品的市场组织,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管理力度,逐渐形成以农产品市场为导向,农产品的生产为基础,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中心的,贸易、工业以及农业实现有机结合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体系,以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五、结语

市场调节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资源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能够将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起来,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调节的作用,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改革,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经济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对农业科技研究与教育发展的投入,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第8篇

十五 以来, ×× 市经济正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逐步提速,结构调整有所加快,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针对当前市内外、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 速度 ×× 市、和谐 ×× 市、诚信 ×× 市、小康 ×× 市 的目标,目的是要加快发展速度,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建设小康 ×× 市。为此,笔者认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显得尤为关键。本文拟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期望能对 四个 ×× 市 建设作点贡献,谨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 一、 ×× 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的发展起起落落,而最终,民营经济超越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并脱颖而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市民营经济已逐步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成分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 (一)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对 GDP 的贡献率不断增大。首先从增速看,据测算, 2004 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173.58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 2000 年增长 75.3 %, 十五 期间年均增长 15.1% ,比同期 GDP 年均增速快了近 5 个百分点;其次从总量看, 2004 年我市民营经济占 GDP 的比重达到 52.9 %,较 2000 年提高了 8.5 个百分点,拉动 GDP 增长 9.5 个百分点,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从结构看,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其所占比重分别为 67.3% 和 48.9% ,比 2000 年分别提高了 4.7 和 2.6 个百分点;第四从个体经营户数看,据我市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单位清查情况初步统计, 2004 年全市共有个体经营户 129978 户,较 2000 年增加 42858 户,年均增长 10.5% ;第五从税收情况看, 2004 年全市民营经济实交税金 5.57 亿元,同比增长 25.6 %。 (二)民营工业蓬勃发展,企业实力有所增强。 2004 年,全市民营工业企业总户数达 3302 家,其中民营规模工业企业为 228 家,比上年增加了 88 家,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的近 60% ;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 14 家,其中民营企业占了 8 家; 2004 年,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41.8 亿元,同比增长 23.4% ,比同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了 10.8 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 61.6% ;其中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 12.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28 倍,占整个规模工业增加值的 32.4% 。涌现了一批如熙可罐头食品、 ×× 市罐头食品、湖南科力电机、双牌电解铝等产值上亿元的明星企业。 (三)经营领域逐步拓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总量和速度上,其行业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民营企业除了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以外,还延伸到旅游、学校、医院、养老院及中介等各个领域,一些新兴行业也成了民营经济纷纷进军的热门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民营经济的行业覆盖率达 95% 以上。经营领域的较快拓展,使得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具体表现在:一是加工工业快速发展。全市农林产品加工企业比上年增加 100 多家,规模以上等对待,而且还面临众多权力部门名目众多的罚款、摊派、赞助等。 同时,现行的过于集中的财税体制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也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另外,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在短期内难以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由原来为国有经济服务转变到为民营经济服务上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体制上的制约。具体表现在 : 一是多头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民营企业主遇到问题得不到政府有效、及时的服务。目前,我市对民营企业的管理,特别是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等数十个单位,但却缺乏一个权威性的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二是政府服务不到位。一方面民营企业在投资信息服务、产业指导方向、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渠道不畅、信息不通的问题,使其在项目投资选择上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投机性,从而导致投资风险加大和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人才引进上,政府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战略规划,支持和服务力度明显不够;三是个人和部门利益驱使导致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二)民营企业起点较低,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民营企业鉴于自身的特点,大多数具有某些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①、起步水平较低,原始积累不足,低水平重复投资较为普遍;②、投资盲目性较大、追求目标短期化;③、职业操守不强,不正当竞争、制假造假、损害环境等现象时有发生;④、发展缺乏长期战略和长远眼光,一些民营企业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其次,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储备上明显落后于国有企业,存在 三缺 ,即 缺管理人才、缺技术人才、缺营销人才 。据调查, 2004 年底,我市民营企业从业队伍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10 %左右。 (三)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开拓创新精神不足。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家庭、家族式管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产权制度具有明显的家族化倾向。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在创业初期也许是可行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已走出原始创业阶段,这种家族式的管理已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因为:①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管理领域相应会越来越宽,依靠个人能力和家族式的监督已越发困难。②随着企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无论从技术、产品,还是从市场、融资等方面,均已大大超出管理者本身或家庭成员可能拥有的经验和知识。管理者再学习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速度,管理者经验和知识的折旧率远远高于企业的发展速度。③伴随着企业的扩张以及生产管理的加强,信息变化更为迅速也更加复杂。这些对管理者的信息运用、判断和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更大挑战。上述缺点均可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大,人才的来路和言路不畅,开拓创新意识不强,难以适应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领域的拓宽,从而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四)融资渠道依然不畅,企业发展缺乏资金。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本融通上表现为规模偏小且无稳定的资金市场配合。因此,承受市场风险和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能力较差,易于 倒闭 ,稳定性不强。 从银行角度看,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银行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大部分民营经济缺乏获得银行贷款所需的正规渠道。整个金融组织缺乏面向民营企业的民营商业化银行,加上信用中介服务体系滞后,国有大银行无论在自身机制上还是在技术操作上,都无法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民营企业自身方面分析,首先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优质企业偏少。对于管理不规范、风险不确定、经营状况一般的民营企业,银行无法从容放贷,由此形成了企业

贷款难 与银行 难贷款 的两难境地。其次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信息披露、统计、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尽管自身盈利水平可能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企业统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时效性无法保证,给银行贷款带来了难度和潜在风险。 (五)社保机制不够健全,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在人们的惯有思维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职工在企业的工作时间长短不一,劳动关系的确立不太规范。据调查,我市大部份民营企业均没有按规定足额缴纳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工伤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生育保险金。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引进人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单一、封闭的产权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单一和封闭的。这种单一、封闭的产权模式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竞争优势和效率优势,是可行并有效的。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技术的逐渐升级,企业逐步走出原始创业的时代,产权的单一性和封闭性越来越不利于民营企业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产权的单一性和封闭性不利于民营企业吸引金融资本;单一、封闭的产权也使得民营企业无法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难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单一、封闭的产权特征越来越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成为民营企业实行更高层次扩张的主要障碍之一。 (六)科技含量偏低,特色产品偏少。民营经济选择的多为技术门槛和管理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除少数企业外,多选择技术要求不高且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样,一方面,民营经济的技术水平总体上低于国有经济;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长期固定的具有高新技术能力的人才,导致民营经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资源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粗放型产品多。民营企业同行业之间为抢夺市场,往往展开恶性竞争,甚至不惜制假造假,导致特色产业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品牌不响。 三、 ×× 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就快。因此,我们要实现建设 四个 ×× 市 的战略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始终坚持 三个加强 ,进一步重视民营战略。 要始终坚持 企业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 的方针,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主体和富民强市的战略举措来抓,确保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此: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都应成立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专门抓,形成层层狠抓民营经济的良好格局;要继续实行民营经济发展目标管理考核制度,重点考核民营经济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规模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工业园区建设情况,并根据考核情况,对发展民营经济有功单位和人员,由市委、市政府给予奖励;要把民营经济发展列入市委、市政府督查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督查,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强大氛围。 二要加强宏观调度。建立健全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大胆与民营企业老板交朋友。从民营企业中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年销售收入 1000 万元以上,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作为市、县两级领导指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联系点,进行重点扶持,实行领导联系、部门联办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对重入园区,实现工业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长丰汽车配套工业园要重点发展汽车配套工业;萍洲高科技工业园要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医药化工业;熙可食品工业园要重点发展罐头食品及其相关配套工业;凤凰工业园要突出发展机械电子工业;各县区工业园要根据各地情况选择发展 1-2 个特色支柱产业。三是创新开发管理机制。要在明确园区工作的专抓班子、强化园区发展责任的同时,积极探索工业园区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推动园区实行业主开发负责制、公司员工聘任制、工程项目招标制,实现园区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运作型转变。 (三)始终推动 三个创新 ,进一步夯实民营实力。 一要加快体制创新,积极推动产权改革。大力推进乡镇集体工业企业的民营化进程,通过努力,尽快全面完成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实现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清晰化、股权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目标。同时,大力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通过租赁、参股、买断等方式,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加速国有工业的民营化进程。 二要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要突出扶持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帮助民营规模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加快优质名牌产品开发,促进民营经济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要引导企业提高研发和技改投入,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应达到 3% 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应达到 5% 以上;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以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联姻,开展技术合作,促进民营企业大量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三要加快管理创新,切实加强成本核算。帮助民营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训管理人才,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采取委托培训、自办职工学校、异地办班、选送职工对口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技能鉴定等多种形式,快速培养各类人才,使得全市民营经济中技工以上的各类人才占职工的比例尽快达到 20% 以上,并造就一支宏大的企业家队伍;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会计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始终加大 三个力度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下决心充实和扩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资本金,为重点扶持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要加大力度争取国家、省里的工业技改资金、高科技引导资金、国债项目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以及扶贫开发资金等,以用来扶持重点民营工业。要组织民营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招商引资,全市要精心挑选 100 个项目,搞好项目包装,开展对外招商活动;积极发挥打工能人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走访打工能人,召开打工能人座谈会,发动 1000 名打工能人回乡创办、领办企业,通过外引内联,组织更多的企业与外企联姻,引进更多的企业落户 ×× 市。要积极争取金融资金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筛选一批企业向金融部门推荐宣传,挑选一批规模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开展银企对接洽谈,实现银企双赢。 二是加大政策到位力度。要推动产业政策、用地政策、信贷政策、减负政策等方面政策落实到民营企业,消除体制性障碍。在产业发展上,除国家明令禁止以外,全面放宽民营企业准入领域,对发展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经营范围、不限开业条件。在用地上,要确保重点民营企业的用地需求;在信贷政策上,要帮助企业扩大担保,增大贷款规模;在减负政策上,对支持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收费,试行 多家费、一家收、分头拔 的办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加大

保护力度。对重点扶持的企业,由市委、市政府授牌,给予重点保护。对重点保护企业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严禁进入企业进行检查和收费;同时,对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件,加大查处力度,对那些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并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人和事,坚决从严查处;积极营造尊重民营经济、扶持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风气,大力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