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9 16:36: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第1篇

摘要: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师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育观念、能力素质、师德、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潜力挖掘途径和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教师;潜力挖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22-03

随着21世纪社会对一专多能、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综合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主要围绕着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六个方面内容进行。[1]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传道、授业、解惑”责任的高校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当代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潜力挖掘进行探讨。

一、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国家的兴衰依靠教育,教育的兴衰依靠教师。高校教师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播者,同时又是学生行为的引导者,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和水平,决定着素质教育实施的成败。“名师出高徒”,以教师渊博的学识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直接或间接地去影响大学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校教师不仅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本身又是高层次的文化、科技工作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不仅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给学生做出榜样,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担当起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

二、高校教师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方面

高校的部分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只是对于大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其它方面的素质教育与自己无关,是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学、法律、历史、哲学等教师的事情,自己上课只需要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此外,个别教师存在“应试教育”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部分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习过程中不主动思考,只要记住教师讲的内容,考试就能得高分。教师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能力素质方面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信息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2]从整体水平来看,高教教师的教学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比较强,但在信息能力、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信息意识淡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仅采用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手段,未将现代电教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不能图文并茂、声画并举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科研能力低下,难以把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贯穿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外语表达能力不强,限制其国际交流能力的发展,难以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3.师德方面

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少数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面临着冲击和考验,他们的师德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个别教师政治观念淡漠,社会道德滑坡,有时在课堂上公开向学生宣传自己的一些个人主义的错误观点,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还有个别专业教师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没有真正尽到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此外,还有极少数教师“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严重,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工作时不以服从需要为原则,而是遵循利益至上的原则;有时为了获取更多的酬金,忙于从事“第二职业”和“第三职业”,对本职工作却敷衍了事,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人文素质方面

从整体水平上看,我国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学术水平很高。但部分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比较窄,重视科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知识对理工科学习用处很少甚至没有用处,所以自身很少甚至没有涉猎文哲史方面的知识,就不能把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课课堂和实践教学全过程中。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96-02

随着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实践――实习成为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铺路石。为了推动大四毕业生就业,笔者所在的太原科技大学交通与物流学院制定大四毕业生就业培训实习制度,安排我院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2011年暑假,由笔者带队到山东临工实践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从而融会贯通。同时,开拓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从而对本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不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与企业相互了解,增强沟通,让学生感受企业、认知企业。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目的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为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笔者认为此次临工之行,对学生受益匪浅。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的要求而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大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价值。高校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

一、高校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同学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增强了广大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近年来,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去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去感受市场竞争,去锻炼意志和品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帮孤助残、环境保护、文化宣传、支教扫盲、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青年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和各种社会思潮,培养青年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推进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系统教学与专题讲座、传播知识和营造氛围、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接受与发现、灌输与读书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将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劳动、知识与能力连成一体,使大学生在有限的四年时间里累积丰富的文化财富,全面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郑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在省共青团扶贫示范村鲁山县辛集乡东肖楼村进行了“乡村建设规划”活动中,学生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基础薄弱等实际,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请教了许多专家教授,提出了合理的规划方案,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称赞。同时,这一活动也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智慧潜能,丰富了专业知识。

3.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力开展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多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尝试与摸索,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造能力,并从创业成功者的实践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逐步具备创业者所需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远见卓识。大学生在深入基层、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实践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以及在实践单位技术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分析研究,提出攻克技术难关或管理难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与方法。同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别,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发现并尊重学生现有个性,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促进学生个性释放与完善,为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展现个性和升华个性的舞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地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获得成功,对他们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在现实中强调教育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使得教育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5.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实践活动多是群体性的活动,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它强调“团队精神”,讲求团结协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逐步实现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转变,实现大学生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因此,今天的实践活动,也许就是其明天生活的内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他们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重新调整、完善自己,实现理想与实际、理论与实践、自身与社会的统一,尽快成为一个独立的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瞬息万变的社会,人的能力到底如何,取决于能力的兑现情况,这其实是整体素质的综合运用问题。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问题

1.社会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不对口。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方式,但同时它也是提升在校大学生个人能力和深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在校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意识,渴望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体现自身价值。但是有的社会实践组织者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过于追求社会轰动效应,而忽视社会实践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对口。社会实践所选课题与专业对口少,内容缺乏实际性,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利用,部分学生也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调、脱离实际、流于形式而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2.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自身缺乏主动实践的意识。近年来,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不够端正。学生把参与活动仅仅视为教学环节一部分,只是简单地去完成任务,或为综合测评加分。还有大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作赚钱的机会,有的当作旅游观光,也有的当作提高社交能力的手段等。这些同学打着社会实践的旗号,对其过多地投入时间,荒废了自身学业。由于“考上大学就有了好工作”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印刻在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中。走过“独木桥”进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兴奋使他们忽略了社会上残酷的竞争。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还是一味地沿袭着等、靠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最终表现出实践能力的缺失。

3.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分散单一。目前的社会实践大多为参观考察、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传统形式。在这些实践形式中,实践活动的领域不宽、内容不丰富、时代性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散兵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涉猎社会的多个方位、多个层次,收到一定功效,但本身就是一种低产出低效益的活动。只有重点突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专业系统集中、优势互补、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才能使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最大合力,更有效地体现社会实践的价值,发挥其最大功能。

4.社会实践支持系统不完善。我国现有在校大学生约2500万,做好数量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实践育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高校的积极努力。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许多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缺乏社会为其社会实践提供岗位、信息等有效信息。部分家长出于安全考虑或其他原因,不支持子女独立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大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远远超过他们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自费参加近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经济负担。

三、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对策

1.在社会实践内容上体现专业性。实验、实习、社会调查、课外兴趣活动、暑期“三下乡”、毕业设计等为加强教学实践而开展的活动,它们都以社会为课堂,而且是结合专业特点直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的有效措施。因为专业化的社会实践使学校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我们应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引导、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开展如科技兴趣小组、电脑节、科技节等学术活动。在校一、二年级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但由于他们的活动范围比较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比较低,可以安排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方式,即认识实习;到了三、四年级,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实践能力,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课题调研甚至进行工作实习、开展科研活动,使他们从中学到更多东西。

2.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具有个体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因此,大学生应当把握好“为什么要实践、怎样实践、实践之后怎么办”三个问题。在此,就要加强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意识,在重视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应加强对自身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多参加社会实践,尽可能多实习,增加社会阅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实际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锻炼、体验生活、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社会实践有所提高,有所感悟,有所成长,而不是走马观花般地完成任务。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支持引导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

3.增强社会实践的多样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方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从而不断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社会实践的形式与方法上敢于创新。首先,社会实践活动要点、面结合,灵活多样。不论是各实践团队还是个人,采取多种方式,形成全面细致的实践成果。其次,要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倡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力争使社会实践活动做到重要节点有主题,重大活动有影响,常规活动有品牌。另外,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和创业模拟活动。

4.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桥梁作用,探索实现社会实践基地与生产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就业实践基地一体化的道路。首先,高校应本着“双向收益、互惠互利”的原则,主动加强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的协商协作,为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实现彼此的互惠互利,共赢发展。此时,就要求高校要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等,建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数量足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全面开花的态势。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市场,使得社会实践基地不仅为大学生锻炼自我提供场所,更可以借助实践之机充分展示自我,创造就业机会。最终,我们要广泛动员整个社会资源来促进高校社会实践的发展。

四、结束语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顺应了大学生自我成才的渴望,适应了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其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活动的本身。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要途径。实践可以很好地解决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适合其能力培养和自主发展的全新舞台,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

(课题来源:山西省人民检察院,课题编号:SX2011C06)

参考文献:

1.许敖敖.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机制探讨[C].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

2.王艳红,王艳飞.当今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7(5)

3.邹富发,杨卫平.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浅析[J].科技资讯,2006(26)

4.马丽,周莉.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J].科技资讯,2005(26)

5.潘珞琳.浅谈高等教育如何加强素质教育[C].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2004

6.夏光兰.新时期高校企业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研究.科技资讯,2008(10)

7.李思佳.试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第3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促进

(1)音乐教育有助于舒缓身心,建立良好的心理机制。音乐的发展有着古老的历史,被称作最早的艺术之一,对人类精神文明世界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著名的音乐作曲家莫扎特很早就说过:“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唯有音乐是最高尚、最纯粹的、最触动灵魂的。”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音乐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近代也有研究表明,当沉浸在音乐中,完全投入到一首节奏缓慢、旋律悠扬的乐曲中,有助于舒缓身心,释放压力,使得心情趋向平和,因而得以放松。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黄金时期,一方面,面对着来自于学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安、惶恐、落差大等负面情绪,而音乐教育能够发挥音乐本身的美,来促进学生发现更多的美,沉浸在音乐的气氛中,陶冶情操。甚至可以通过音乐的美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精神追求,健全学生性格。近代有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能够有效缓解人的烦躁情绪,常听音乐的人在寿命的长度、心理的健康程度上都远胜过不爱音乐的人,由此,音乐对于健康心理形成的作用可见一斑。

(2)音乐通过鉴赏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自身素质追求。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音乐在当今的发展中拥有了越来越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形态等,有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轻音乐、摇滚乐、重金属、朋克等等,这些音乐形式之间本身并不具有好坏高下之分,但在具体的创作上,却有着鲜明的审美取向优劣的差别。通过高校音乐课堂,促进学生自觉在高雅的、有着较高的审美追求的音乐形式中得到熏陶,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展审美鉴赏能力,对于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设问,一个喜欢凤凰传奇、《爱情买卖》的学生,在见识上、对事物的认知上的程度与一个深受古典交响乐影响的学生比,相差又有几何呢?

(3)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建立起积极、良好的生活态度。音乐同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曾经说过:“我的一切音乐创作的源头都是生活。“他就曾经在听到雨天的雨点敲击地面的声音时创作出脍炙人口的《雨中交响乐》,名噪一时。因此,生活中充满了音乐的身影,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丽。通过高校音乐课堂,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从而细致观察生活,提高审美能力,在良好的生活气氛中建立起良好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大学生完善自身综合素质。

综合上述,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而高校音乐课堂应当如何不断发展,顺应需要,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拓展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2如何让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1)建立高效课堂模式,易懂的教学方式为主。在此前的高校音乐课堂中,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对于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世界观、思想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够的,而这也是造成高校音乐课堂效率低下、学生上课率不高的一个原因。在高效音乐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的多元性与开放性,用鉴赏、评说、合作、参与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在自由的参与中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同时,在参与中锻炼胆量,提高综合素养,培养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等。如,我曾经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著名的歌剧《天鹅湖》的选段,并向学生们生动地讲解了《天鹅湖》的故事,然后让学生们讨论,在这个故事里,你们更喜欢谁?如果让你们来写属于自己的《天鹅湖》,你们会怎样做?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后,给了我许多精彩的解答,还有许多学生将它和奥斯卡经典电影《黑天鹅》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现代《天鹅湖》故事,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然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这个剧本排练了一出《现代黑天鹅》,并在学校艺术节上进行表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这一系列的举动,学生们对于艺术作品本身的理解越发深刻,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解构能力等等,对于综合素养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效选择教学内容。音乐世界是广袤的,通过对于教学素材的有效选择,让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实践性、思考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动自发的去探寻音乐背后的故事和力量,从中获得启发,得到经验和总结,让教学显得更加的主体化,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是高校音乐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飞跃的重要体现。在学校期末考试之前,学生们普遍感觉到压力较大,心情烦躁。针对这样的心理,我给学生们上了一节轻音乐鉴赏课,当贾鹏芳的《睡莲》在教室里响起的一刻,有许多学生都陶醉的闭上了眼睛。在学生们鉴赏音乐的同时,我向学生们介绍了轻音乐这一音乐形式的由来、发展、特点等,同时重点介绍了当代轻音乐大师贾鹏芳的生平,创作《睡莲》这首歌的音乐背景。学生们都沉浸在《睡莲》的优美意境里,在音乐的熏陶中,不知不觉就放松了因为准备考试而高度戒备和紧张的神经,并且,对轻音乐这一音乐形式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有许多学生在课后表示,这堂课让她们学会了在音乐中面对压力、解决压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抗压作用。

(3)利用多媒体资源,建立优质课堂。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发展、技术的飞跃有着十分灵敏的感知,因此,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高校教学课堂,既是顺应时展的需要,也是顺应大学生身心需求的需要。并且,音乐这一形式决定了需要通过多媒体手段综合进行呈现,以求全方位、立体化的最大程度展现教学内容。在给学生们播放歌剧《胡桃夹子》选段时,我先是播放了一段《胡桃夹子》的现场表演视频,然后播放了一组有关于其创作背景的介绍flas。随后,从网上远程信息库中提取了介绍原作者柴可夫斯基的生平简介,背景简单明了。同时我还让学生们下课后自己观看、聆听《胡桃夹子》全剧,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出音乐剧的主题,感受它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使用,学生们对于这出戏剧有了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立体的了解,在充分的了解与鉴赏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化的审美认知,促进独立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进步,在综合中发展,在提高中得到飞跃。

3总结

高校音乐课堂的建设,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设高校音乐课堂,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需要高校音乐课堂来实现,用风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化开展课堂建设,一定能够培养出全方面、多元化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于淼.浅析高校音乐课堂中的增强效果[J].才智,2010(28).

[2] 廖丹.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音乐课堂教学[J].艺术教育,2006(03).

第4篇

关键词 《影视音乐欣赏》;教学目的;教学优势

艺术欣赏类课程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已成为不少高校针对非艺术类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有必要对这门学科进行认真、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一、什么是影视音乐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艺术,人们同时运用着视觉和听觉这两个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进行电影、电视欣赏。画面与声音是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影视艺术的声音又包括:人物语言和音乐、音响。

音乐在人类文明史上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已趋完善。而音乐对于影视艺术来说,则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如:《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音乐昂扬向上,主要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不畏艰险,踏平坎坷,战胜妖魔,最终修成正果。《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剧,音乐表达的是一种厚实凝重的风格。再加上独唱演员浑厚的嗓音,给听众一种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感觉。《好汉歌》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音乐是作者创作曲调与民间曲调《锔大缸》有机地融会创造,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同时运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生动地塑造了梁山108将的形象。

《影视音乐欣赏》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类课程,正因为“新”,所以这门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二、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影视音乐是为影视作品创作的音乐,它是依据剧情的发展创作出来的,它的特殊本质体现在影片音乐与画面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在这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中。我们更可以用音乐去感受电影、电视,体验到纯音乐所不能够达到的想象领域,了解音乐在影视中的诸多特性,充分发挥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魅力。

电影、电视在进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带来了音乐,影视歌曲就是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以传媒为载体的音乐艺术形式。从早些年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黑三角》主题曲)、《牧羊曲》(电影《少林寺》主题曲)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霍元甲》《上海滩》等电视剧的热播,致使万人空巷,其主题曲也唱遍大江南北。再后来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插曲等,直到现在影视音乐几乎已经占据了普通百姓的整个视听领域。这些优秀的影视歌曲早已深入人心,也使影视剧本身大放异彩,但反过来,优秀的影视作品成就了影视音乐的传播。近年来,有几部电视连续剧深受观众喜爱,其中有一部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认为此剧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剧本好、演员优秀以外,电视配乐真是为其添色不少。此剧曲作者关峡大胆创新,一改以往片头、片尾主题歌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交响乐为电视配乐,以“主导动机”的专业创作手法,把影视音乐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这非但没有引起“曲高和寡”的现象,还得到观众的喜爱,好评如潮。恰恰是这种直指人心的音乐,让观众在观看剧情时燃烧激情,亦在欣赏音乐时得到审美享受。试想如果《红十字方队》没有《相逢是首歌》、《便衣警察》没有《少年壮志不言愁》,这些作品不会那么流光溢彩,我们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感动。没有音乐的影视是不可想象的。感谢那些优美的旋律让珍贵的影像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闪亮。

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忙乱的生活多一份和谐,颠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烦躁的心情多一份宁静。所以说:“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所以音乐在影视中的运用,不仅能达到影片所需要营造的氛围,还能消除人们长时间的视觉紧张所带来的疲劳。总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影视音乐是影视艺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鉴赏影视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一般根据剧情和画面语言长度采取分节、分段的叙事法则。影视艺术音乐语言在影视艺术叙事过程中为表达感情服务,其美感层次有立意美、渲染美、过渡美、真实美、冲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音乐是记忆之门,它凝结着影片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丰子恺说:“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比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这种神秘使它包容了丰富的内涵,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面对人类复杂的情感,再出色的台词也显得苍白无力,惟有沉默是明智的选择。若辅之以婉转低回的音乐,这个片段定会成为影片中最撩动心弦的篇章。

三、《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影视音乐的历史、发展状况及音乐的制作过程、制作技术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特性、与音画的关系以及音乐与影视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喜欢音乐及影视艺术;学会鉴赏影视音乐,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中欣赏美、评价美的素质。因此,《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优秀的电影、电视主题歌和插曲,往往是画面的补充或深化,能更深地揭示影片的主题思想,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因而要结合影视的情节、人物性格来欣赏影视音乐。影视音乐大多具有地方色彩与时代特点,这也是欣赏时应当细细品味的。

在《影视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作品,通过听、看、唱、创影片中的主题歌曲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多彩的荧屏世界以及影视音乐的多种存在方式,感受主题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 力、创作能力及对音乐风格的把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影视音乐欣赏》的教学中,为了突出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老师在新课开始时,首先选一段学生很熟悉的、只有演员表演而无对白的电影片段,如卓别林的喜剧或动画片《猫和老鼠》,先去掉背景音乐给学生欣赏,再欣赏带背景音乐的影片,让学生进行对比、探究音乐在其中的作用,使他们自己发现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四、《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优势

1、影视音乐审美的普遍性、通俗性与教育性

作为“声画合一”的艺术,影视艺术比起其他的艺术样式对受众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带给观众无法拒绝的视觉奇观和听觉享受。一方面,通过高科技的拍摄手法,使观众能更加容易地从影视艺术作品的画面和表现手法上获得愉悦享受。另一方面,影视艺术在听觉上也能给观众愉悦的审美享受。悠扬的音乐旋律,精彩的人物语言都能给人以娱乐享受。20世纪80年代末,从影视作品传播媒介逐渐普及开始,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的影视作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作品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以深刻的内涵唤起观众对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处境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并予以启发,深受观众的好评。它们的主题音乐或优美抒情、婉转缠绵、意境悠远,或粗犷浑厚、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歌词委婉含蓄或通俗明了,被观众广为传唱。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与生俱来地具备了丰富深刻极具教育启发性的内涵,其主题音乐更是剧情内容的高度概括与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的心灵被感动、情感被调动、情绪被感染,使影视作品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战火纷飞的上甘岭;一曲《英雄赞歌》让人们永远记住英雄王成;《让我们荡起双桨》使人们想起祖国的花朵;《人说山西好风光》使人们记起了咱们村里的年轻人。因此,影视艺术中的教育性完全不依靠理性的说教,而是凭借媒介的强烈感染、观众情感的自觉介入在强烈的心灵震撼中达到审美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与艺术作品的深刻宗旨和高尚内涵在精神上达到统一。许多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大众传媒的基础,更能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由此看来,不管是影视艺术的创作者还是作为欣赏者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审美心理,无形之中把教育性看做影视美的重要因素。

2、为学生营造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性

在新世纪,知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创新与创造成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基调,把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是一个优秀的教育递送媒介和教育信息贮存媒介,在提供创新环境与创造性学习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 古典戏曲名著教学 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生

一、总结戏曲美学特征,有效提高学生审美

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美学特征,我国的古典戏曲所展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中逐渐形成的美学思想,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并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从古典戏曲名著的解读中有所收获,不管是文学、美术、建筑、设计、声乐,还是物理、体育、政治、经济,都能在我国的古典戏曲中找到投影。这是因为古典戏曲集词、曲、造型、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身, 在表演上兼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方式,从而造就了其多角度的美感与多层次的艺术享受。比如对比中外戏曲经典名著就可以发现,中国的古典戏曲作品中往往有悲喜交织的美学特征,体现了一种“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与西方的一悲到底或一喜到底是截然不同的风格,进而引申到“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理念。这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民族审美感悟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的理性思辨能力。

所以,我们要善于运用古典戏曲的美育功能,在古典戏曲的名著教学中带领学生领略其中妆容服饰的造型美,戏曲唱腔的声韵美、剧本台台词的文学美、科范动作的程式美、人物形象的精神美、长袖善舞的韵律美,等等,这种奇妙的艺术感受是在单独欣赏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时都无法感受到的 。并在对词曲美的欣赏与感悟中,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美学思想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在各自的领域去阐释古典戏曲之美,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发掘戏曲文化内涵,促进健全学生人格

自诞生至今,中国古典戏曲名作迭现,这些作品将这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都呈现于小小的一方舞台之上,带给观众视听享受的同时引发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所谓“人生如戏”,你方唱罢我上台,戏曲舞台上演述的一幕幕离合悲欢看似只留存于有限的时空中,但却蕴涵丰富的民生问题和世情百态,可以说是教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的鲜活教材。比如《西厢记》、《桃花扇》中对爱情和自由的誓死追求;《窦娥冤》、《赵氏孤儿》中与黑暗社会的不屈斗争; 《双烈记》、 《精忠记》中的爱国思想……从戏曲人物的命运看人间百态,这不仅使当代大学生在娱乐之余获得精神的涤荡与洗礼,也有利于他们建立起爱祖国、爱人民、坚持自由、守护爱情的高尚情操。

中国古典戏曲重视情与理的统一,强调了以民为本、惩恶扬善等文化理念,其故事情节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是构建大学生道德规范、健全其人格的文化艺术典范。所以,不管是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还是立足于“实施素质教育、 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目标,高校都应该对古典戏曲名著教学引起重视,充分挖掘古典戏曲蕴涵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开启学生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全面发展学生能力

要想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古典戏曲名著的教学就不可只停留在理论和鉴赏阶段,还在了解了其审美特征的基础上,为学生们营造一种宽松创新的实践氛围,让他们在此氛围中自由地施展才华、发展能力。通过组织学生研读古典戏曲名著、观摩古典戏曲影像资料等,学生们主要能够感受到古典戏曲的服饰美、音乐美和动作美,体悟到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但是要将这些抽象的东西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发展成为一种能力和素质,就需要实践活动的帮助。 教师主要可以采用朗诵、改编、原创、表演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并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将古典戏曲中所包含的单个艺术元素拎出来进行探讨学习,还可以定期举办各自性质的汇报演出和文艺比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发展学生的多项能力。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在与他人探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了团队精神,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准备了条件。

四、结语

在高校中进行古典戏曲名著教学,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古典戏曲发展轨迹与戏 曲文学的代表作参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哲学理论,还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起多元化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古典戏曲的育人功能,逐渐培养学生欣美、传播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新梅,从戏曲艺术进入高校谈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J].中国戏剧,2004(4)

第6篇

关键词:音乐;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00-01

开设音乐欣赏课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素质训练,反言之,这种训练应该是以音乐欣赏为基础的,所以说在进行创作或演奏(唱)之前,有必要经过大量的音乐欣赏,以此为前提,音乐家创作或演奏(唱)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供听众欣赏,并以此作为归宿。因此,在高等院校中,音乐欣赏无论对于创作者,演绎着还是听众,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音乐欣赏的定义理解及其三个层面的分析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就是欣赏音乐。“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然而,音乐欣赏又不仅仅是作为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接受环节存在,同时它也作为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音乐创作和表演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中央音乐学院张前、王次著的《音乐美学基础》一书中,将音乐欣赏分为以下几种不同方式:纯音乐式、综合体验式、侧重作品式、刺激式和背景式。他们还指出这几种欣赏方式并非独立的,而是在欣赏过程中突出某一方式,也就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兼与其他方式结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

在当前专业音乐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专业人才讲起曲式头头是道,听一个作品能马上反映出曲式结构,甚至准确无误,而当问其对这首曲子有何感觉时,答案却是令人吃惊的:“没什么感觉!”之所以出现以上这种现象,多半是对音乐欣赏的认识上出了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基于对张前、王次对音乐欣赏的解释,我认为可以把音乐欣赏划分为三个层面,即:感性欣赏、理性欣赏、感性欣赏与理性欣赏的有机结合。

所谓感性欣赏,就是对音乐进行感官上的欣赏,说白了就是感受音乐。是一种无须任何技术性的纯感官的体验。在我们周围有许多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的感觉甚至浩宇专业音乐人士,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在此音乐感觉好的评判标准并不是以技术或技能来评判,而是以是否被音乐打动为标准。

然而如果只是处于一种感性欣赏的阶段,还不算真正的懂音乐,因此如果缺少了理性欣赏,音乐的诸多奥妙将永远不会被揭开,曾经有人问科普兰这样一个问题,他们的对话是这样开始的:“音乐能表达吗?”“能。”“表达什么?”“不知道。”仅从这简短的几句对话中我么很容易推出科普兰这一结论:即,音乐具有极大的神秘性。谁要否定它,他就显得有点愚蠢。因此我们要揭开音乐神秘的面纱,至感性欣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欣赏者要具备理性欣赏的能力。理性欣赏也是音乐欣赏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此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在感性欣赏时,也会存在理性欣赏的参与;同样在理性欣赏时也会有感性成分在里面,只是在有某个阶段突出某种欣赏方式。这种界限并不是很明显,因此不能绝对化。

而真正能够达到音乐欣赏完美境界的是感性欣赏与理性欣赏的有机结合。既能被音乐打动,又能对音乐进行深入理解。两者在音乐欣赏中缺一不可,并且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会达到理想的音乐欣赏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很难达到的,因为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很容易造成两种欣赏方式的失衡。在理解了音乐欣赏的定义之后,应如何培养音乐欣赏的能力?也就是怎样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者一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

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多听。这是提高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只对自己专业范畴的作品感兴趣,或只局限于很小的圈子里,音乐欣赏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因此应该扩展自己的欣赏范围。

其次,应对音乐理论知识多一些掌握。这主要是针对音乐爱好者来说,对于从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人来说,多了解一些音乐知识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对音乐进行一定的分析和了解之后,才能真正走进音乐的内部,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欣赏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第三,应对相关的艺术作品也要进行了解。比如诗歌,绘画,书法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本身就是他们在人生每一个阶段的精神产物。这会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音乐。也就是说从他们其它艺术创作中会折射出有助于音乐欣赏的某种因素。

三、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加强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欣赏》课已列为目前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内容,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目前的音乐艺术院校中很多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从小接受音乐熏陶不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机会太少。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音乐欣赏》课要把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授课过程。在讲授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五线谱,熟悉各类节奏,用嘴去唱,用手去拍,在学中唱,在唱中学,更好地提高欣赏水平。在欣赏一些名曲时,要让学生多听,其次要去模唱一些经典优美的旋律,主题片段,以提高学生头脑中的音乐储藏量。此外还应该多多关注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一些相关知识,这样更利于欣赏者去感悟和体会作品的主旨。

第二,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民族艺术瑰宝,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中可以选择古今的优秀曲目,如《流水》、《二泉映月》、《梁祝》、《黄河大合唱》等,介绍一些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和歌曲创作背景,在艺术氛围中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会极大地收到学生欢迎。

第三,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在简介作品后,先由教师自己演奏或演唱,或是边介绍边演唱,还可以请学生参与进来,让更多学生克服害羞、胆怯,投入到音乐中来,由于现场的情感交流,音乐作品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中国民歌时,根据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特点,让同学们演唱各自民族的民歌,既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表演欲望,还从歌曲的演唱中让同学更加热爱家乡。同时,不同风格的民歌之间也可能在交流中找到契合点相互借鉴,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去欣赏和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再到两者的有机结合,是音乐欣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感性欣赏中孕育着理性欣赏,理性欣赏也应是建立在感性欣赏基础之上,当两者有机结合并共同发生作用时,音乐欣赏的能力便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音乐欣赏的高标准就是感性欣赏与理性欣赏的有机结合。如果对音乐仅仅是感性欣赏而不进行理性欣赏,就会失去对音乐精髓的把握,反之则会丢掉音乐的灵魂。用诚挚的心灵去体会和感悟音乐,用充实的大脑去辨别和了解音乐,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达到音乐欣赏的高标准。

当今社会音乐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人们越来越多的接触到不同形式的音乐,对听众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若以一种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现代如此多元的音乐世界,其结果必然是大失所望。因此随着音乐多元化的发展,听众的耳朵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的去聆听并接受这个多元的音乐世界。多听,并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音乐欣赏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此文为四川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音乐欣赏课对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CY201230

参考文献:

[1]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第6期.

[2]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金文达著.中国古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个体价值 综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一、个体价值相关概念研究

1.什么是个体价值

个体价值是价值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主体,自然是价值关系的客体。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具体的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客置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了。人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都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是需要的主体,也是价值关系的主体,另一方面,又是需要的客体,也是价值关系的客体。一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来说,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并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获得需要的满足;同时又能以其自身的存在和活动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成为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客体。就人作为价值主体来说,他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是对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简称人的个体价值,一是对于社会历史前进和发展的价值,简称人的社会价值。

2.什么是大学生个体价值

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大学生个人在社会或在生产、生活中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发现、创造,其是个人自我发展及社会对于个人发展的贡献;二是指大学生个人的社会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所以,我们将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分成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成长。指的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个人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全面发展,个人理想和目标的达成与实现。二是社会贡献,强调超越个人目标和利益要求帮助、推又芪群体的提升,小到一个宿舍、一个班级,大到整个学校、全社会。三是外界评价,指的是身边的老师、同学、父母对大学生本人的认可程度,以及个人所在周围群体中的地位、影响力等等。

二、大学生个体价值需求要求的综合素质是什么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是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和思想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信念,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包括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人文修养等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内容,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

3.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和创业需要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技法的使用。创新素质是指开展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素质。创新素质教育为学生各种内化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多种素质相融合,使大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在实践中得以成功应用。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设计符合学生价值需求设计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1.组织举办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增强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拼搏意识以及健全人格、完善个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积极引进高雅艺术活动进校园,举行形式多样的歌剧、交响乐、京剧等艺术展演活动,将大学生艺术团的专业化与学生社团的个性化相结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提高大学生的情趣。二是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三是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内容高雅、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各类主题演讲、征文、班级风采展示大赛、宿舍文化节、比赛等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美学、艺术修养并增强自信心和外显能力。四是通过开展微视频征集、辩论赛、主题班会等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组织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和创造能力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一是拓展学生视野,启迪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充分利用专家、校友等校内外丰富的学术资源,开展名师大讲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准确、切合需求的指导。二是锻炼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思维模拟大赛、创新思维训练营等形式培养学生基础延伸式和优化应用式的创新思维。三是重视竞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举办并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研发经验和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四是加强榜样引导作用。评选“科技之星”、进行校友访谈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3.组织多种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一是把社会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课堂,利用社会实践直观性、现实性和实效性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二是注重学生基本就业能力的培养。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和求职礼仪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创业知识讲座、创业大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积累经验。四是帮助学生开拓就业市场。除了寒暑假社会实践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依托校友资源、网络资源、教师资源等为学生拓宽就业道路。

4.构建资助与心理帮扶平台,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

第8篇

关键词:英语教材;综合素质;民族元素;多媒体网络;建议

中图分类号:H3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54-03

一、高校重视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

英语综合素质英文为“English comprehensive quality”,高校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实际交流应用能力,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英语专业素质以及健康的身心。大学生是否具备了英语综合素质,除了以“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作为评判标准以外,日常生活和工作交际方面英语运用自如的程度也可以作为评判标准之一,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来设置课堂教学内容,课堂中互动的实践性也相应地增加,在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教育上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英语教材的编撰上也不是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注重语法和语义上,更体现出整体性、实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如《新概念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等现在主流的教材都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阶段重视英语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贸易对外合作越来越多,我国国际化形式明显加快,比如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都体现出英语在我国体育、社会以及学术交流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今后想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当然,这里的掌握不是指英语单词的拼写、句子的写作和翻译,更注重的是交际,即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很好地完成意思的表达,这是一种实际运用能力,更是一种英语综合素质,需要注意的是,在和外宾交流时,英语综合素质还应包括对国外文化、风俗习惯、社会现象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求职时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聘用方录用英语表达能力好而仅仅通过了英语四级的求职者,却不倾向于录用英语通过六级考试却缺少表达能力的求职者,后者的英文应试水平固然比前者高,但是英语综合素质却不如前者。因此,高校的英语素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迫在眉睫。

(三)高校英语教材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英语教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发展历程共分为四代,最早英语教材是在“”以前,有两本,分别为《理科英语》和《文科英语》,那时大学英语的教学完全以教材为主,分析课文,解读语法;第二代英语教材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编撰内容和教学模式延续了初代英语教材的特征,没有明显的改进之处。1986年,我国第三代大学英语教材投入使用,是现代英语素质化教育的雏形,教材编撰实现了分级分册,这是一大突破,全套教材分为六级,每级一册,不仅有精读、泛读、语法、练习,听力和快速阅读也独立编撰成册,淡化了语法,凸显大学英语“听、说、速读”的能力要求。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和专职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是第四代英语教材,其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包括《新视野大学英语》、《新时代交互英语》以及新版《大学英语》等知名教材,在教学模式上借助计算机、光盘以及软件程序融入了网络多媒体教学,即网络教材和光盘教材也投入使用,目的就在于推进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英语教材编撰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一)第四代教材编撰现状

第四代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破了原有教材模式的瓶颈,不仅仅教师人员教学的“模本”,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本”,这一转变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也着重体现出综合英语素质的培养,设置了读写教材、速读教材、泛读教材、听说教材、综合教材等多个教材分支,初步实现了英语教学的模块化、立体化和整体性。第四代教材的另一个推进综合素质培养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光盘教材以及网络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大学生听、说能力上效果显著,一般来说,当前高校一星期要为每个班级安排6个课时的英语课(每课时45分钟),其中2课时为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

(二)内容实用性有待改善

当前大学英语教材的编撰中一些内容的实用度不高,即教材编撰具有一定的形式化,究其原因,全国的英语教材可由多家出版社发行,教材种类和数量上也明显比以往英语教材要多,各个出版机构、组织以及个人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将一些高难度、比较偏的内容加进去,如课后阅读中有一些文章过于难以理解,语法上也难以分析,只有一些专业从事英语研究的人员才能解析,不适用于高校英语教学;听说教材的章节众多,每章还分A和B两小节,有的章节内容上相似,显得只是为了填充版面才将其编入教材之中。当前英语教材的商业化气息较重,封面精美,追求以外表促进销量,有些内容却显平庸,还有一些内容不适合高校英语教学。实用性虽然较第一、第二代教材已经有明显的提升,但是还是稍显不足,形式化也使得页面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第四代英语教材与大学专业学科的关联度不高也是其内容实用性的弊端,大学生学习英语是学以致用的,在走向职场平台时,一些大学生仅仅会简单的交流,对于自己要从事专业的英语却显得陌生,这不利于大学生职场长期的发展,英语编撰上为了适应各个学科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入一些商业、医学、管理以及计算机等方面实用性内容,对于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诸多益处。

(三)内容上过于偏向西方化

语言是一门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学习英语的另一个任务就是通过教材英语的叙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特征以及风俗习惯,扩大大学生的语言视野,我国英语教育多年来一直强调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和内涵,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语言的交流是双方面的,我们在同外宾进行语言交流时,同样需要将中国的文化以及民族风俗用英语表达给对方,一些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和职场时,常常会出现,当外宾问及中国文化时,他们却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高校的英语教材极少涉及中国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这一内容上的忽略是导致中国文化艺术少于被外宾了解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是将来我国对外交流的主力军,有必要承担起将中国文化用英语介绍出去,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高校英语教学编撰中,中国元素的疏漏是一大弊端。

(四)教材编撰没有适合各个英语基础和层次的学生

我国高校的办学层次、学术层次、隶属关系以及办学体制是有差别的,分为重点院校(主要由211与985工程院校构成)、普通院校以及高职(专科)院校。这些院校接收学生的质量不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差别较大。接受者的兴趣和能力是影响其对同一种事物接受结果好坏的主要因素。我国高校英语教材的编撰没有实现针对性,同一种或是统一层次的教材难以适合各类高校的大学生,就现今广为运用的《新概念大学英语》教材来说,其难易程度适中,但是在国家重点高校以及地方高职(专科)院校授课的效果反差较大,一本重点高校大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刻苦程度都明显高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概念大学英语》教材易于学习,学起来显得轻松,学习效果好,甚至满足不了他们对英语教材的要求,重点高校的一部分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选择自修更难的英语教材;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新概念大学英语》学起来显得吃力,他们表示,由于在高中疏于英语学习,大学教科书中的好多单词都还不认识,语法结构还不清楚,文章理解困难,“学不懂、学不会”的情况普遍,长此以往,这不仅导致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下降,经常旷英语课,还使得教师的教学进度大打折扣。可以看出,统一的英语教材难以实现广泛性的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关于大学英语教材

改进和完善的相关建议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材编撰在促进和实现英语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英语教材编撰要重视和引入中国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国文化风俗的相关内容的编排是首先要进行的,教材内容的完善,是在英语综合素质教育中补足中国元素缺失的根本,现有的大学教材章节的最后,通常都会举出几个英语小故事或是名人名言,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同样增加一些中国古诗词的英文翻译赏析或是在每个章节中安排一个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小故事,其新颖程度可以引起大学生极大的赏析兴趣,大学生在见到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的字样时起码能知道是《三国演义》,听人介绍起Terra Cotta能知道内容与兵马俑相关,有利于日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为了使学生学习英语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材中国文化风俗内容的设置上,可以重点编入一些与西方风俗既有联系又存在对比的内容,易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和脉络,完善英语素质教育的漏洞。

(二)教材编撰要分层次

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大学生生源质量、英语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别,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我国专业课教材的编撰方法,即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教材在内容编撰上需要偏重于英语基础知识,生词词汇比例要适当减少;对于“211、985工程”院校以及相关院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教材内容设置上需要讲求一定的深度和寓意,在大学生翻译语句的同时重视培养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读懂文章”。国内主流权威的大学英语教材是由教育部、各重点高校的英语研究人员和知名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编撰的,在内容层次和难易程度上难以把握,所以,笔者建议在教材发行之前,在各层次区域高校范围内做试点工作,以便最终编撰出普遍适合各层次大学生的多种英语教材,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三)重视多媒体网络教材的编撰

以教学光盘、软件以及网络资源为代表的英语多媒体教材是当代实现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的听力训练、表达训练以及师生互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形象化、可视化、趣味性等特点,对于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可谓“百利而无一害”,高校的英语教材编撰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书面英语教材的编写和排版的格局,多媒体教材正在迅速崛起,英语多媒体教材在内容上的创新潜力远远大于书面教材,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在组织编撰时,在保持创新型的同时,需要给予一定的规范和约束,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材内容的一致性。

(四)大学英语教材编撰要重视“养心”

大学生无论是在社会认知还是对事物的判断上都初具成熟的性质,但是,大学生的可塑性也是很强的,易于受事物和现象的诱惑。综合素质的教育不仅仅限于学术水平,还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大学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时期,英语教材编撰的内容设置上要强调“养心”,编入一些阳光学习、健康交友以及未来择业等方面的内容,严禁负面和不健康的信息,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身心。

[参考文献][1]于博瀛.整合框架下的大学英语教材发展路向探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0,(6):78-80.

[2]Hutchinson,T&Torres,E.1994,textbook as agent of change. ELT Journal,48(4).

[3]李良佑.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572.

[4]许朝阳.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构想[J].河北学刊.2009,29(1):233-236.

[5]张家进.编写和出版大学英语教材应把握的四个特色[J].编辑之友.2011, (5):90-91.

[6]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7]黄冠.论交际教学法与口语能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91-193.

How the Compiling of University English Textbooks Becomes More

Suitable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English Quality

QI He-ping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Gansu,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