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教育创新

语文教育创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9 16:36: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教育创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教育创新

第1篇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入门方式,为以后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可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他们重精神、淡名利、自律自强、择善而行,使他们走进了“无为”的思想与行动误区。他们将自身所学来的一套东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向学生灌输,不再接受新生的理论和知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模式化的教学,使学生对语文教育的兴趣日益减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二、高职语文教育创新模式探讨

目前,高职语文教育陷入了困窘的局面,而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学院办学所确立的宗旨和理念、教务处制订的教学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不是教职工可以决定的。但是,作为肩负传道授业使命的老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抱着消极、无为的态度。毕竟,教师可以具有教育创新意识,可以自主改革教学课堂,做到在有限的课时中达到实际的教学成果。

(一)突破传统模式。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应试的制约,束缚在模式化的教学中。但是在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完全可以摆脱传统语文教育中不科学不合理的教法。“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理念,已经使得语文教育跳不出“少、慢、差、费”的泥沼。虽然曾经也有过一些改进,从早先的“满堂读”,到后来的“满堂灌”,再到后来的“满堂问”,但这并没有真正突破传统的模式化教育。要创新,就必须冲破“封闭”的局限、抛开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大胆发表意见,尤其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既有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激励,又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化激励,更有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演讲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榜样激励。

(二)丰富课堂内容。中文的教学本就是枯燥的,但是要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丰富课堂内容。曾经就有过不按常理教学却收到好效果的先例:民国大学者刘文典曾在西南联大做教授,他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时,充满教学智慧,不拘常规,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工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刘文典教授要在月光下讲《月赋》。有学生追忆:“斯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特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这种上课方式在当时深受学生的欢迎,有很多后来的人只能站着听课。如果把每一节课当成是一件艺术品,那么教师就是雕刻艺术品的大师,如果雕刻大师在雕刻艺术品时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就如同让雕刻大师戴着镣铐跳舞。叶圣陶先生早在其《语文教育论集》中强调过,语文教学的关键“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诱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三、语文创新教育探索中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高校的语文教育必须在兼具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侧重点:

(一)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课堂是教育目的的落实点,也是教育方案的实施点,高职的语文课堂有着其独有的特殊性。语文课堂不仅要学会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还要通过学习母语,传承民族精神和人类文化遗产,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这就特别需要在其中融入情感教育,即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亲”是一种亲和力,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产生“自我实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主地去探索,形成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在课堂里营造出愉悦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二)注重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育中,老师总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威严,师生关系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主动探求真理的欲望。而引发学生主动性的关键,在于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而教师只是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调整思维方式,了解到语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在需要时为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料,同时必须维持某种滋养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由简单的重结果转变成既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方法和程序的教学理念。

(三)注重语文教育的实用性。高职院校在注重“职业人”的培养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绝不能使人文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要使教学达到促进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促进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牢牢把握实用性这一特点,真正把语文教育落到实处。高职语文教材内容要注重人文教育和语言训练并重,在学生需要看、愿意看的基础上,训练其阅读能力,引导其领悟人生哲理与职业道德。在毕业后尽快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是高职学生的直接理想,和其就业有关的内容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教材内容要多选用和今后工作、学习、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实用性的内容。比如,让学生学会写通知、会议纪要等实用文体,对学生进行日常语言交际训练,提高沟通交流技巧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这应该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施行创新教育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而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也不例外。教育要创新,教师的观念改变是关键。同时,要建立与学生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式,而作为践行创新教育的基地,班级建设的观念和方法也应有所改变。

一、转变教育观念的必要性

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创新,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这个任务显得更为艰难,也更为急迫,而这一切的关键,必须是我们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这场教学改革中,学生才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学校教育,要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自信,让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学会自爱、自强。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场改革,改变了过去教师向学生单方面传授和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创新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使其勤于动手、乐于探索,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学习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帮助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应对社会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生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以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这场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践行者。作为这样一场变革的引领者,首先,自己要有与教改实践相匹配的教育观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下,应具有“学生观”,即当前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学生,而不是塑造学生。其次,在教改实践中,教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你要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具有一桶水。其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懂得一些“教”的艺术。记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仅仅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给学生学的方法,给他一把钥匙,即授之以渔而非予之以鱼,可以让学生受用一辈子。除些之外,培养学生的激情和好奇心,教会学生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着重对学生的艺术教育。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处在教学改革前沿的教师必备的知识。另外,教师还必须从圣坛走下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由神回归为本来的自然人。

二、改变学习方式的迫切性

既然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理,我们也要倡导教师以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所谓“合作”就是指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面合作,教师由过去教材的代言人,掌握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探究活动的帮助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所谓“探究”是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过程,或者无意义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由批判,反思的过程,一个生成建构知识的过程[1]。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知识点感兴趣了,才会进一步的想去了解它、探索它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学生还应该对所学知识、大胆质疑,这种发现教学,是以智力多边互动为主的教与学的教学活动。第三,师生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在合作探究中,解决疑难,解决问题,这才是探究教学最本质的意义,也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迫切需要的。

案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荷花淀》部分课堂实录:

教学重点之一:分析水生嫂的性格特点

我设计:让二组同学分角色表演第一节中“夫妻话别”部分,通过对比体现了水生嫂怎样的心理,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1、第一组男女同学表演课本第一节“夫妻话别”。2、让第二组男女同学改写对话,再演“夫妻话别”。(丈夫很晚才回来……)

女:(抬头、瞪眼)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男:(坐在台阶上)吃过了,你不要去拿。

女:(坐在席子上,脸有些红涨,话也有些气喘)有事快说。我就知道,这么晚回来一准没好事。

男:(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爹呢?

女: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男:小华呢?

女:别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男:(小声)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饭去。

男:(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眼里闪着泪光)就你积极。这次你去,不多打几个鬼子,不要回来见爹和我。

明确:改写后的水生女人同原作的水生女人有共同点:内心不舍又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不同点:前者温柔、贤淑、羞怯、质朴、进步、体贴;后者快言快语、泼辣、直爽。如果说,后者像火,那么前者就是水。

通过对比,水生嫂的形象更鲜明,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辨析作品人物性格的能力。[2]

当然,“有教无类”、“教无定法”,只要适合知识传授,适合与学生合作、探究,适合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的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创新是推进教学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尤其在西部落后地区,创新教育更是亟待落实的问题,只有我们的观念转变了,教学方法更新了,提升了,才能在这场教学革命中成为实践者、先行者。也只有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规律,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具备相应新知识和能力的独立的个体。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推进的问题与反思》作者陈旭远[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 教学方法 创新

一.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新课改的进程逐步推进,新的课程标准也为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手段进行教授。

首先,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与沟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热情,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率自然能够获得大幅度提升。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的学生会在课下自主阅读、探索,学习的主体才真正转化为了学生。

其次,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开阔学生思维。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则会导致学生不能发散思维,学不会创新。教学方法的种种新意能够给学生直观的体验,不仅能学习到书本中的知识,还有很多生活实践、学习方式、人际交流等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培养,真正实现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新颖的教学方式中体会快乐学习的过程,学会知识并学以致用。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提问方式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均为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落脚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种途径:

1.从生活实践出发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贴近生活而得来的事例是创新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来源,也能够轻松地被学生所接受。当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与方式来源于他们所熟知的生活实践经历时,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将不会产生排斥与抗拒,反而是一种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被激发,这种方式能够快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另外,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也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会反馈在他们个人的行为中,他们也会用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或物,因此培养互相之间的信任与尊重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明确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了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转变会让学生产生主动性,因此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要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预习与自学任务,甚至可以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分组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多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交流讨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与点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总结重点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愿意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为其他同学解答疑难,在准备自己所要讲授的知识的同时,他们就已经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3.学会利用新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

新时代的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具,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真正发挥了其作用。教师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按照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准备课件,利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可以大量节约课堂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并解决教学难点,为学生量体裁衣制作的课件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方式达成,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逻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对信息的筛选能力等等。教学模式也要从以前的“满堂灌”逐步改变为课堂内容精简、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4.重视延伸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堂时间与内容对学生来说十分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以保证达到教学活动的目的。如邀请作家开办文学沙龙,组织学生对讲座内容进行整理并形成纸质刊物;组织开展辩论会、知识竞赛、校园文化展览等相关活动,展现学生风采;创办兴趣社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丰富课余校园生活。这些课内外的教育方法相结合,必然能够让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第4篇

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原动力。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外在表现,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二者密不可分。教育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轴心”,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好语文学习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够较为灵活的应用所要学习的知识,语文教师要能够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用最为恰当的方式来构建学生的想象目标,从而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能。科学史上很多巨大的成就,都是源于大胆的想象,只有进行大胆的想象,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创新。因此,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并且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将自己所想象的东西变为现实的正确方法。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其中出自于文章的一句话是“舟行碧波上,人在水中游”,这句话是作为结尾句出现在文章中的,主要描述出了桂林山水的如诗如画般的风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这句话让学生来进行想象,主要引导学生思考桂林山水的主要风景,思考在进行荡舟漓江的过程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以及心情。通过提出以上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在游览桂林山水的过程中给人的总体感受。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补想”这一思维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育能够让语文教育达到意外的一些效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关爱学生

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学生以及呵护学生是十分重要的。现如今的小学生的心理都较为敏感,教师的言行等都十分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是多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比如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认真学习一定能够学好”这样的激励话语,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得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产生的一些质疑以及提问等,教师要能够保持好自己的耐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解答,小学生的心理都比较脆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样的问题,关注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项实践活动

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具有立足文本、又超越了文本的广阔空间,是与其它课程相结合的跨领域的学习,是应用生活、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教师有机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语文这一科目来说,其与社会的一些具体实践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教学的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让学生多参加社会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来深化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将理论联系实际。从整体上来说,就是学会不断的扩展语文知识。比如,在学习《小摄影师》等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将课本改写成适合学生进行表演活动的课本剧,组织好学生进行课本上的一些角色的扮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多加入一些创新的独特想法,进行自由发挥,教师要能够有效的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创新性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而且更加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第5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善于表现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表扬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尽情地发挥。一般来讲,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有倾向性的或者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决定着一个人的内隐活动与外显行为,因此,个性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来源。在学习的过程中,个性可以推动着学生向着某个学习目标前进,并可以让学生的创新精神转变为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主要有冒险精神,不怕挫折、敢于探究的精神,大胆否定、怀疑的精神等。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比如,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当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时,不管答案是怎样的,教师都需要给予鼓励与肯定。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教师进行创新教育。创新的基本立足点是自由和独立,创新教学的中心是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使学生能够独立自由地活动。在新课改之后,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都是一些表达作者内心世界与反映现实世界的课文,由于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他们的看法存在差别,有些学生见多识广,有些学生孤陋寡闻,有些学生能言善道,而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对学生的人格给予尊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讨论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发散、联想与比较,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可以“独唱”,一定要弘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教师需要充当配角,由学生来充当主角,留给学生更多探索和研究的时间、空间。学生的那些独特的观点、不同的见解,其实就是一种创新。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这种最原始的创新精神,对他们进行鼓励与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指导学生质疑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一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有一部分学生有一些十分独特的看法。因此,教师可结合语文课本的内容,应用对课文当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质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能力。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的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信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比如,教师在教授《孔乙己》的时候,在课文当中提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以及“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让学生针对这几句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让所有的学生通过这几句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学生质疑孔乙己站着喝酒,理解了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并且是一个穷酸的读书人;其次,根据缺少孔乙己别人也便这么过,经过学生的理解,搞明白孔乙己是个小人物,并且是可有可无的;通过理解以上两句,学生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会说“大约的确”,这是因为是没有人会关注孔乙己这种小人物死活的,只能从孔乙己很长时间不来酒店来说明他的确死了。这样,经过不断质疑与释疑,学生在理解课文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过程中会变得比较容易。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借助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一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增加了语文教学课堂的容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化繁为简,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比如,教师在讲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时候,借助多媒体把电视剧《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放映给学生看,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感受到镇关西被打时的情景,尤其是镇关西被打之后,镇关西从味觉、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开展课外实践课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一定要开展课外实践课,进而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尤其是在教学的时候,使课内的语文学习和课外的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所缺少的乐趣。为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更好地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可以开展课外实践课。比如,资料查检、广告与新闻的改编、手抄报和校外采访等。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课外实践课当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来对待,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优化教学评价模式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育改革;困境;出路

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的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的开设是匡亚明先生提出的,其初衷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国家教委曾提出“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格测试”,但时至今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并没有测试标准。正因开设大学语文初衷的失误以及后来的未形成语文测试标准,使大学语文一直处于尴尬地位。2006年我国正式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决定。大学语文教育发展至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语文教育与社会脱节等问题。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管理视角,分析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措施,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出路探索提供参考。

一、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设计不合理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设计偏重于人文内容,而缺少技能的培养,缺乏实际效用。表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设计中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方面的内容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诗歌占有最大比例,诗歌蕴藏着文化、道德、情感、美学等,富有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散文、戏剧、小说等也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和审美,这些内容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高尚情操。然而该设计的目的明显忽略了大学语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技能的教育目标。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不够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学生写作水平差、措辞不规范、语法不正确等,部分学生对于申请书、会议记录、文案写作、报告等类实用写作没有按规范写作。

(二)大学语文教学和社会实践脱节

大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大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单纯拘泥于课堂的教学,而学生的学习则侧重于课本内容的学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缺乏社会的历练以及生活感悟,以至常常难以深入感悟作者的文章深意,难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大学教育多为全日制教育,大学生生活环境犹如象牙塔,往往不能深刻而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难以深刻感受时代的发展脉搏,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也和社会脱节,以至人们对大学语文产生“无用论”的观念,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抽象地开展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往往使语文教育成为无源之水,使语文教育和社会生活渐行渐远。

(三)教学模式落后

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依然沿用以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授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表现在:一是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重文学素养的培养而轻实践能力的提升;重遵循固有知识而轻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和限制,使学生逐渐缺乏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与此同时逐渐缺乏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大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较为注重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固守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设置框架作为主,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榜样,直接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仅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授,注重对教材的讲解,缺乏课堂互动和课堂交流,也缺乏对学生潜能的挖掘,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出路的思考

(一)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方法

1.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语文基础知识的是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针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较差的情况,笔者认为语文内容的设计应增加相关内容,例如报告写作、会议记录等写作方法和写作标准格式等。文化素养培养和语文技能训练并重,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同时,注重语文实用教学,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在授课时,对于部分知识的讲解可一带而过,对于学生存在的不足则作出针对性讲解。课堂上可采用提问、讲解、举例等方法,提问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做到温故知新;讲解则传授语文新的知识;举例则起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促进学生学习和消化学习内容。

2.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表达能力欠缺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方法提高,一是课程中设置朗读环节,朗读是要大声、有节奏地读,带有感情的朗诵,经过五官和大脑的相互调节作用,促进学生对文章的领悟,深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从日常的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课堂要注重学生的即兴发言,重视学生的自我表达,并预设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即思考,即兴回答,教师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并进行鼓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三是鼓励学生参加辩论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各种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的课外活动,像辩论赛这类型的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临床发挥和应急的能力。

(二)加强语文教育和社会实践联系的方法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

每个大学都有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和氛围,校园文化具有广泛性、感召性、吸引性的特点。语文教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包括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朗诵会、创作比赛等,采用开展文体活动的方法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学,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可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受到语文的美学思想熏陶,从而完善自身的情感意志,提高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又如可邀请文学作家来校举办讲座,使学生有机会和文学界专家交流,开拓视野,同时可使学生自觉将语文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认识到语文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交流使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打开一个窗口,从而使语文教学与时俱进,与社会共同发展。

2.重视语文课堂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鉴于学生的大学语文学习未与与社会实践相互联系,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情况,笔者认为可通过缩小课堂和生活间的距离,使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其一,可鼓励学生利用放假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验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处处留意语文的身影,了解语文的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并对自身语文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可提高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还可以在参加社会实践后,将所见、所感、所悟写成文章形式,相互交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完善人格品质。

(三)注重语文教学创新

1.充分发挥情感教育

健康的、积极的、正面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学习主管能动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情感,注重对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首先,将教学重心放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二是重视培养教师积极、正面的情感,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以教师的积极情感去影响学生,创造明朗的、健康的、积极的教学氛围。最后,利用比较贴切生活的文学,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和学习的重点,以文学中的美学、人文精神等精神粮食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和生活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2.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大学语文教育观念对大学语文教育影响甚大,传统的教育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是以填鸭式教育为主,教育观念陈旧。笔者认为,大学教育观念应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育,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不是降低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而是促进教师、学生和课堂融为一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通过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启发、引导、提示等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等教育管理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需采取有效策略为大学语文教育打通一条出路,突出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要通过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采用模拟教学法、提高表达能力等方法增强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加强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改变大学语文教育和社会脱节的情况;最后,通过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和改变教育观念方法,使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圆满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春宇.语文教育困境与高等教育社会责任探讨[J].语文建设,2015,30:17-18.

[2]樊尚婧.浅谈大学语文的困境与出路[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5,17(4):77-80.

第7篇

一、立足于教材且跳出教材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进行一个全面的规划,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的阶段中去,其主要措施为:第一,对教材仔细地研究,掌握教材所有的编排体系,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文体以及事件进行归类,并从中总结规律,指导学生将高中语文课的目录制订成一个计划表,使教材的教学目标、作者以及事件等一目了然,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中的编写说明来介绍人物和事件,留下悬念,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坚持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单元前的相关提示,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文章的通读和熟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与品味语言,深入地挖掘利于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要素,将凸显社会规律的相关政论文、体现逻辑思维的说明文、艺术韵味浓烈的文学以及蕴含着一定生活哲理的相关散文的特征进行分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总结教材,将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与所写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梳理所学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使学生有效地将高中和初中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便于其复习,使其思维受本文由收集整理到启迪,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启发思维,根据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来进行想象与思维训练。

总而言之,教材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范例,只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促使其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再将其实践在自己的笔下,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个飞跃性的进步,其创新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章后,利用其课后时间对实际生活荷塘景色进行观察,让学生来做导游,介绍自己周围的荷塘景色,使学生脱离课本的束缚,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优化教学模式和明确教学目标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学生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激励法、竞争法和引导法来介绍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人物,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具有创新性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语文其实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艺术性、实践性以及社会性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来完成其教学任务,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分步实施且注重其实效。例如,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如“山水田园诗”,教师首先可以明确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山水田园诗思想感情的了解,掌握其表现手法以及常见的几种山水田园诗,通过这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带入到学习中来,更好地实行自主学习。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对于高中教学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具有一定的全局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现代传媒工具,通过网络,促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最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

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分层渐进以及多元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为学生提供不同要求上的帮助,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其个性,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不能单单只是依靠考试的分数,而是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测试,实行发展性评价,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活动方式,比如文学社、演讲团以及书友团等,或者进行文化交流或者社会实践等,通过报刊、电视等各种媒体,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突破传统的语文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构建“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

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习得过程,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单单通过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要让学生自行思考,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教学重点之间的转移,从学习语文知识上升到通过语言形式来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以及塑造自己,从知识的训练上升到人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充当着人生发展的创造者、探究者和交流者,以此生成新的情感、思想和言语。

在新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只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成长,作为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利,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努力构建一个自由、多维的对话体系,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组织和讨论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其扮演着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帮助者。

第8篇

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培养。

一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追求创新,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利用古今中外创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

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受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故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谨慎、进取、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摒弃粗暴、畏缩、拘谨、动摇、怯懦、自负、自卑等个性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

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喜欢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规定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地吸收;创造型学生对语词或符号特别敏感,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发现问题;在学习动机上,创造型学生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并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表示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把握了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创造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思维自然而然的得到创新锻炼。学校中多一份创造性学习,学生进入社会就多一份创新能力;学校中多一名创造型学生,进入社会则多一位勇于创新的人才。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此,在课堂中应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小组讨论、作文互改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三 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1.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教学生做“人”,教师自己先要努力做个好“人”。做人中很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勤于思索,修养品德,充实精神。要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要读一些思想文化书籍,以提高自己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更新知识、更新自我,关注时代前沿的发展动向,以达到教育本身的超前性要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做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要做到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要民主评价学生。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否形成。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2.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教师要因材施教,首先要能识别人才,这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师唯有炼就“火眼金睛”,才能准确把握学生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等个性心理结构。如此教师才可能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的发挥。

3.教师要有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课堂应变能力,做到以艺术的教学过程使学习活动充满快乐

“寓教于乐”是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著名教育理念,历经千年的沧桑,愈益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可从中汲取营养。语文课应使学生上课前——充满期待,上课——充满激动,下课——充满愉悦、收获。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过渡——嫁与春风不用媒,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语文课要求教师要有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课堂应变能力,具有艺术地教学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保持稳定而良好的学习情绪,创造灵感更易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