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9 16:36: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发展难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河南省农业 农业电子商务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电子商务是利用网络进行的贸易活动,也可以定义为通过电子数据传输技术开展的商务活动,利用电子商务的跨时空和跨地域交易特点,能够消除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多重障碍。当农业发展也可以搭乘电子商务这辆快车的时候,农业电子商务时代就已经来临,农业电子商务的解释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农业性的网络信息交易。农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分散且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具有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便捷性,将农业发展和经营过程中的各项信息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已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第二,搭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业信息、农资和农产品交易、支付与结算、物流配送、信用评估、融资融信、惠农、农产品质量追溯等环节有机融合,打造了符合当前农村农业发展实际、具有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将各方资源集中到该平台上,让涉农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户能够享受到农村电子商务“云服务”,为我省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助推我省农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促进全省农村信息化应用和农产品安全消费。
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将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地球村来降低传统的农业交易方式。河南省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根据国家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纲要,着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依托电子商务搭建的各种农业电商平台,为河南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增添力量。
1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
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而且,对转变农村传统的流通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农村社会转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今天,农村电子商务已经开始进入活跃期,呈现出多种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怎样在信息化时代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同时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农业发展走出一条更加科学的道路,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到底如何,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网络环境
应大力发展农村通信与信息服务,推动普遍服务,促进基本业务普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村,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缩小数字鸿沟;结合宽带网络、4G网络发展战略,推进公益机构宽带接入和低收入群体的通信服务保障。农业企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农业电子商务,势必要从信用体系的完善开始做起,让广大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能够低风险或者零风险的实现与网络环境的对接。
2.2物流
物流不仅是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更是农业电子商务得以实现的保证。毫无疑问,完善的物流体系能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顺利开展。农业产品由于其需要者的分散性,决定着与之配套的物流运输体系也必须要覆盖面广,服务优质高效,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农产品经营者的销售成本,降低企业资金占有率,为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的腾飞插上翅膀。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当务之急,但是这些基础设施的配备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针对性的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集中解决省内有特色农业项目的地区的物流运输难题,通过体制创新, 改造、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体系, 而且物流产业本身也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保障农产品顺利销售的同时,也能壮大物流产业自身的力量。使其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3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府对农产品生产组织以及各类涉农企业的扶持
针对重点发展的农产品产业,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省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组织以及各类涉农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扶持。只有政府牵头,通过政策引导,才能有效推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双丰收,加强政府的协调力度,首先能做到,政府在此过程中鼓励农业生产个人、各类生产组织加工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在广大农村鼓励农民上网,出台农产品电子商务税费减免政策。
3.2 完善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结合,发挥企业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增强农业产业参与者的电子商务发展意识。受地域和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制约,河南省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发展电子商务的主动性不强。加之河南省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结合不够紧密,导致电子商务的发展缺乏物流产业的支持,农业电子商务不像信息产品一样不需要物流的参与,相反,所有农业产品的推广和销售都离不开物流的支撑,特别是农业生产基地、涉农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都应发挥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道路上的物流瓶颈,只有决策者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增强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识,才有发展河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原动力。
3.3 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目前国际市场上对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农产品标准化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参与标准化市场建设,拓宽农产品网络销售力度的基础。美国学者Kohls 指出,“如果没有一定的市场标准,那么市场上就普遍存在一旦卖出恕不退货的现象,将产生大量混乱而不公平的现象。”而农产品跟其他生活生产消耗品不同,一旦标准化生产实现不了,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电子商务的起步和发展,只有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标准化,农产品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障,农业电子化市场才能规范运作,河南省农业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才更具有竞争力。
4结束语
国内知名的B2B电子商务服务机构中国网库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件事,就是推动单品电子商务在实体经济中的发展与应用。对于实体经济的单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中国网库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基于不同单品属性构建的网络交易平台(品类网)将是所有企业使用最为频繁的网络平台。二是所有的细分行业内都将有一个最有价值的单品网存在。
传统的实体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必须走提升产业升级和节约成本相结合的道路,而不是简单地在网上打价格战和大量投放网络广告。对于大部分实体企业来说,要想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产业升级,可以尝试在自己具有优势的单品领域构建单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比如2011年9月,由”好想你”枣业有限公司与中国网库联手打造了中国红枣交易网,不到一年,中国红枣交易网就聚集了2734家上下游联盟会员,其中不乏大量优质的供应商和加盟商,这为“好想你”枣业的市场拓展储备了丰富的资源,产品货源和销售渠道都得到了保障,而扩张费用仅为原来的千分之一。
如果“好想你”要做农产品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不但投入巨大,而且很难有真正的交易产生。而在单品电子商务模式下,如果只选择红枣一个单品,并通过自己对红枣产业的了解来构建和主导一个“中国红枣交易网”,则该企业通过利用中国红枣交易网可以聚合全国各地的红枣种植、生产加工企业等红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不但能够大量销售自己的产品、独家提升自己的品牌,同时可以让所有红枣产业企业实现网上交易。所以,企业可以利用最低的成本在红枣这一单品领域全面实现产业的升级,而企业付出的成本将大大低于自己开个网店、大打网络广告去卖红枣的成本。
当然,除了红枣以外,河南有大量的特色农产品都可以构建属于河南本地农业的单品电子商务平台。如果河南省在2~3年内能建设100个具有本地优势的全国性单品交易网的话,每个单品交易平台1年推动10亿交易额的情况下,将能推动1000亿的电子商务交易。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是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的首要内容。为更好地服务与支持“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聚焦三农信息化发展,河南省发改委经济联合会与中国网库联合打造了河南村村通农林牧电子商务平台,旨在构建河南信息化新农村服务体系,将河南农业发展与电子商务紧密联系起来,服务和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为河南农业经济的发展铺设更加宽广的道路。
作为“政策推动”、“电子商务”和“新农村市场”这三大要素的创造性结合与有机统一,河南村村通平台侧重商情和价格动态、网上交易,通过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聚合式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采用多元化架构,规划三年内将在省平台基础上,以河南省在农林业和畜牧业领域的近百个地方特色产业进行全国性单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采用省平台与全省18个地市平台、156个县平台以及上百个农林牧单品平台对接,借助农业信息的共享、报价等功能,帮助河南省各地的农特产品产业链相关企业拓宽商业渠道。
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融合发展理念发展新农业,正确认识世界农产品竞争的挑战,准确把握我国消费需求发展带来的机遇,瞄准多样化需求“大市场”,依托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大资源”,发展产品生产、文化传承、休闲养生、科普教育等多功能融合的“大产业”。为此,必须改变传统和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型农业发展观念和思路,按照产业关联性主动推进融合发展和集群发展,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增长点,培育一批基于传统农业基础的多功能聚合的农业综合体,建设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应尽快制定适应新形势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需求和发展目标的考核体系,突出结构优化、突出质量效益、突出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农民收人的增长,以新的考核体系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 完善农业三大体系,提升农业发展内在动力
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认证体系,其中改变农业生产技术、质量和结构是生产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重点是积极培育农业合格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生产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建立区域性、带动力强和有竞争力的合作组织和规模家庭农场,要规范合作社建设,加快推进合作联社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产加销衔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必须打破现有生产、购贮、加工环节分离独立的状况,建立区域同业各环节主体参与的产业联盟或协会,形成产、贮、加、销产业合作连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一致行动,构建市场需求变化应对机制。
3 改革调整现有农业发展体制和政策,支持农业融合发展
首先,必须改革当前粮食生产政策,由保障粮食总量安全向保障主粮安全转变,把非食品用粮种植决策权真正交给生产者。其次,适当调整财政支持政策,尤其是省级农业财政政策,由以支持总量增长为重点向以支持品质效益增长为重点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质检测、“三品一标”认证、农村互联网及休闲农业发展。再次,调整土地利用政策,应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加大农民在自己承包地上调整农业结构的自主权,尤其对非粮食主产区,应允许农民向高效种养产业调整。对新农村建设腾出的建设用地,应适度向休闲观光农业倾斜,适度保障农业功能拓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最后,加快改革不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建设以农业管理部门为主导、多部门联合管理推进机制。
4 调整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结构,构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求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适应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需要,主动调整农业科技创新增量结构,在保持现有科技创新优势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低耗安全节本提质增效技术创新,加强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加强适应生态休闲农业发展需求的创意农业技术创新,加强有利于推进资源再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加强提高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的综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创新,以及农业新材料、新装备、新设施等物资装备技术创新,调整优化技术创新供给结构,引导和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顺利推进。
在科技转化工作中,摸索出了多种途径和模式,是长期以来对这项工作的总结。以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科研单位与农业大户或农业生产部门结成的联合体,加快了成果转化,使区域农业生产如虎添翼。我国农业生产处于新的阶段,传统农业对我国这一农业大国来说,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对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多方面施力,才能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地市级农业科研力量的强化,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来看,大力创新,是农业科研的力量源泉,创新已成为地市级农业科研势在必行的任务。
农业科研与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研究是我国这样资源相对短缺的农业大国的农业科学研究,提出的重要抉择。世界各国发展农业,各有自身的道路,都是根据各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做出的决定。以集约经营为例,投入较多活劳动的农业经营方式称为劳动集约,投入较多生产资料、技术措施的称为资金集约和技术集约。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农业集约经营主要是劳动集约,因此除土地等自然条件外,经济、技术等社会物质技术水平影响着一国的发展道路。国内外农业生产发展的实践证明,各个国家尽管各自的情况不同,方法不一,但都经历了一个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发展过程。并且一般来看,农业发展的快慢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运作状况的优劣。缩小城乡差别,增加资金集约与技术集约,已是我国社会现今农业政策的取向。创新可推动农业现代化。创新带来了技术水平的提高,创新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力度[1-2]。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过程,建国初期以“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的“老四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给予我国农业极大的影响。随着电子工业的长足发展、化学工业的飞速进步以及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四化”,即“商品化、社会化、科学化、集约化”,是以现代农业为目标,综合考虑我国现实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得出的结论。商品化是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化是我国社会制度的体现,科学化是相对于有限资源发展农业的唯一途径,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从改革开放30多年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以及政策措施有力,树立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风尚。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也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在区域农业特色建设中,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包括在太空育种技术、化肥精准施用技术、新型栽培技术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新服务模式建立等方面大力创新研究和推广,农业科研力量加强,创新研究有了前提条件,但我国农业在诸多方面仍存在着严重不足,如农田设施较落后、农业人才较空缺、农业科研投入尚少等,因此农业科研领域里的创新还有很多余地。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与服务创新的难点与对策
创新的难点近年来,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日益加强对创新的要求,提倡创新、表彰创新、激励创新,在农业科研领域内已形成较好的氛围。创新给予了农业科研活力,创新已使得农业服务纵深发展。创新要求农业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寻找研究突破点,也使得科研管理人员更好地运筹科研资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传统观念有着不小的影响,有的认为创新是“一阵风”,也有的甚至把创新只是停留在口头,进一步创新在地方农业科研单位仍存在很多难点。提出创新这一观念虽不久,但政府工作很重视,加之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各级科研院所内创新已作为行为导向,然而对创新内涵仍不甚明了,创新涉及范围还不太明确。创新是科技领域内突出新颖性和前瞻性,对科技手段、服务渠道、管理方法进行首创性的研究与开发。它涉及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是当前农业科学研究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创新应涵盖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各环节中,不仅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而且要观点创新、管理创新等。从目前来看,创新工作力度和广度不够或者说还有潜力可挖。力度不足深度受限,而人力资源和科技手段是力度不足两大制约因素,人才需要高精尖,可以说,有高素质人才就有一流的创新,科技手段是对创新的物质支持,是创新工作的外在条件。广度不够使创新涉及面未能延展,对创新的作用面考虑较为狭隘。创新应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市场开拓、情报获取、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发展。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属我国各级农业科研的基层,担负着研究区域内农业科学技术和探索农业发展道路的重任,位于科研与生产的交接面,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成了职责。当前,应进一步通过创新来强化职能,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力,才能凸显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地位与作用。创新的对策首先,要在观点上创新,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着重宣传,把创新融入整个科技领域里。要认识到创新是产生高科技的动力,也要认识到创新是人才队伍素质的一大要求。创新是对传统、守旧的摈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要挖掘创新潜力。提高科研能力,突出技术创新;强化服务水平,突出模式创新;健全体制机制,突出管理创新。其次,优化科研外在条件,为创新提供物质支持。以专业重组、资源整合为重点的学科建设,应紧抓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选拔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利用部门、单位的有限资源,积极倡导团队合作,激励创新,瞄准现代科技前沿,目标一流的符合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3-4]。基层农业科研经多年迅速发展,也日益形成科研、服务并举格局,农业科技的转化,也需要创新,近年来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形成了很好的开端。
结语
1.1土地资源大整合,规模化经营趋势加速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民非农就业和进城就业机会增多,许多农民不愿经营农业,或通过土地流转,或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土地资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种植向大规模集约种植转变[2-4]。如河南省舞钢市、济源市的土地流转规模达到土地保有量的30%以上,有些地区实现了整村、整建制乡镇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2]。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2资本大注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闲散资金丰富,许多过去经营矿业、房地产和工业的资金纷纷抢滩农业,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大面积土地,通过资本密集投入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道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1.3主体大转换,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
逐渐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后,大多数小规模农户退出了种植业甚至农业,由农业经营者转变为劳务提供者或个体业主。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庞大的小农户向数量有限的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转换。经营主体的大转换,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千万农户为基础的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变革要求。
1.4科技大支撑,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与传统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注重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目标,需要农艺技术、物资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资源利用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等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具备了支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科技水平高、综合示范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如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中鹤集团的2000hm2粮食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就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集成应用的典型。
1.5功能大拓展,农业内涵更加丰富
随着大量现代资本注入和农业企业的发展,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企业化方式管理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发展纵向向产前、产后延伸,横向向生态休闲及文化教育服务功能拓展[5]。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备展示、教育、体验、观光和休闲服务功能,甚至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体现历史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大大丰富了农业内涵,拓展了农业功能,提升了农业效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
1.6园区大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全国上下都在把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各种农业特色产业园、农业休闲观光园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通过园区建设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经验。在园区内,通过各种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和先导区,示范带动其他农区现代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各种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有效的途径。河南省现已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2家、省级园区8家,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基地。
1.7产业大集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现代农业产业是涉及农业生产及产前、产后各产业配套发展的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农业规模化生产为基础,把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贮藏、物流配送和配套服务等产业,在一定范围内集聚发展,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产业集聚的企业越多、产业越全,产业体系越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从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看,凡是现代农业发展好的地方,都是农业产业集聚度比较高、农业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的地方。
1.8方式大转变,农业发展转型加速
随着农业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速度加快。在生产上,农业加速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在经营上,农业加速向企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品牌化转变,小农经济加速让位于规模经济,农业在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经营手段、产业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在加速转变。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的重要阶段。
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利用的非粮非农化突出
唯利是图是资本的天性,产业资本注入农业,是为了抢占土地这个唯一没有资本化的资源。资本进入农业多半瞄准的是养殖、蔬菜、林果等高效农业产业,而不会热衷粮食这种低效产业,尤其是在当前土地流转成本较高的状况下,种植粮食作物盈利空间较小,风险较大,种植非粮作物的预期效益较高,也是大多数土地承包企业的选择,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的非粮化。另外,有些企业在土地流转后,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了生态餐饮、休闲娱乐甚至疗养休闲服务设施等,加快了土地的非农化利用。如此下去,必将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2.2产业选择盲目和布局随意
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可供选择的产业和品种十分有限,种植业中通常所说的高效农业主要是蔬菜、林果、花卉、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种植业,而林果、药材种植有较强的生态区域性,食用菌受较强的资源制约,并且各种农产品受需求总量和增长速度制约,不可能为快速发展提供足够的需求容量。企业经营农业,选择好项目后,往往是在哪里流转到土地就在哪里干,没有考虑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产品的适应性问题,对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缺少与大区域规划的有效对接,存在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和生产布局的随意性,一旦存在经营风险,会造成较大的投资和资源浪费。如2012年冬季,全国各地出现的露地蔬菜难卖的问题,就是设施蔬菜面积急剧发展,精细蔬菜供给增加,导致露地蔬菜积压的结果。
2.3失地农民的就业缺乏保障
土地流转要建立在农民离乡进城实现稳定就业的基础上,但在我国农民进城难以实现稳定就业,或部分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土地流转的速度快于农民就业问题解决的速度。有些地方还存在强制流转的问题,一旦经济发展不能为农民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将出现大量农民无法就业的问题,从而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先解决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这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6-8]。
2.4农业服务方式转变滞后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土地流转需求日益迫切,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需要一批提业规划、运营指导、产品营销、技术综合服务的综合性公司。同时,面对千家万户要成立像日本农协那样真正属于农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产品销售方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对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还处于自发状态,缺少政府的有效组织和规范指导,导致许多大企业流转土地后,不知道如何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广大种粮农户由于处于分散无助的状态,不能通过自身的互助合作解决土地科学经营问题。
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3.1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
现代农业是资金和科技集约投入的产业,其发展需要建设大量固定的水、田、路及标准生产设施,有些设施因产业而不同,如蔬菜和花卉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温室大棚等,一旦产业落地,其用途便不可更改。但从各地土地流转用途看,土地用途很可能随土地使用主体的改变而调整,造成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甚至混乱。对此,必须加强规划引导,对于不符合农业总体规划要求的产业不予审批立项和流转支持,通过规划,合理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导致资源利用和投资的极度浪费。
3.2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调控
当前,土地大规模向非粮甚至非农产业发展,必将打破现有生产结构和格局,造成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失调,尤其是蔬菜、花卉、畜禽养殖和休闲观光产业,其发展速度超过需求的正常速度,必将引起产品价格的新一轮剧烈波动。对此,一是应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统计工作,及时农产品生产和供求信息,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服务;二是强化农业生产和需求的变动趋势研究,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和主要产品生产预警机制,适时为产业发展亮出“红绿灯”,引导产业发展更加理性、科学;三是根据产业发展态势,及时调整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
3.3合理规范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但同时也不能过度伤害承包方的利益,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流转和产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转价格增长较快,许多地区每公顷土地流转费用在15000元左右,有些城市郊区在45000元以上,流转价格超过了农民自身耕种收益,承包方只有选择发展非粮农业才有可能获得收益。对此,建议适度抑制土地流转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引导农民通过合理流转,保障长期稳定的收益和转入方利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粮食主产区应严禁流转土地用途非粮化,尽量减少向企业流转,可适度向种粮大户流转,主要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合作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保障粮食生产。
3.4稳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
稳定就业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的生活成本相应提高,解决农民就业,尤其是不愿、不能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途径。一是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农民为职能转变做好心理和技术准备。二是利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加工产业的发展,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特别是土地流入的企业或农民大户,通过反租倒包或雇工,合理安排当地农民就业;并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解决农民的稳定就业保障土地流转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土地转入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3.5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关键词:广东;农村内需;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为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广东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背景下,也开始致力于扩大内需,并实现了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今天,我们冷静下来分析发现,这些政策的实施只不过是通过政府投资的需求来拉动经济发展,内需没有被得到很好的刺激,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并没有从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我们认为,扩大内需,热点在农村,潜力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因此,就扩大农村内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广东农村内需状况及难点
近年来,在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广东省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逐步释放,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但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相比差距仍很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在进一步扩大农村内需中,遇到了以下难点。
1、农村居民收入总体较低、不稳定。广东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但也无法掩盖本省农村居民收入总体较低、不稳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虽然珠三角地区的农村十分发达,但其他地区的农村仍然相对落后,从总体来看,广东农村居民收入相对于广东的经济实力和城镇居民收入来说仍然很低;二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高,但其收入缺乏稳定可靠的来源。目前很多城市农村居民较多地依靠村集体卖地与租地的分红、个人住房租金收入等非“自力更生”手段,这些收入来源持续性较差,一旦出现“意外”,农村居民收入必然受到严重冲击。例如,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广东出口困难,东莞大量企业倒闭,原来靠出租厂房赚钱的村集体开始入不敷出,甚至出现借钱向村民分红的境地;三是这些年来,不少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没有或基本没有多大改变,有的地方甚至进一步恶化,农民农业收入也缺乏“硬件”保障。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不完善,缺乏执行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范围很广泛,但最重要的还是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虽然已经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但与其最终目标仍然有不少距离。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不尽如人意,农民的养老、医疗等负担较重,不少收入不高农民还要将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以应对将来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即使收入有所增加也不敢轻易增加消费,这就必然会制约农村内需。以广东江门某村为例,新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养老保险费要由“政府、村集体、农民”三者分别承担,但实施过程中,村集体却逃避了法定责任,农民要买养老保险,只好把村集体那份钱也承担起来,也就是2/3的养老保险费都是农民自己承担。此外,这种养老保险的“保额”并不高,最高一档约为300元,即退休后也只能拿到300元,这在与城市消费相比差距不大的广东农村来说,实在太低。这种情况在珠三角地区尚且如此,其他欠发达地区更不用说。社会保障制度再完美,执行力的不足,农民的后顾之忧也很难消除,消费的需求就很难得到很好的释放。
3、消费观念过于传统、落后。“食在广东”,虽然广东人在吃方面愿意花钱,但“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仍然是广东农村居民主流的消费观念。这种轻消费、重储蓄的传统消费文化限制了农村居民对现代消费的尝试和受益,从而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健康增长。此外,迷信、攀比和盲目从众使农民的消费行为出现非理性的特点,如巨额丧葬费用、烟酒消费等。落后的消费观念必然导致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和不高的消费需求,所以必须加以改变。
二、财政支持农村内需不断扩大政策分析
我们认为,财政在拉动农村内需上是责无旁贷,拉动农村内需应增收和减压并重,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农村内需。
1、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三农”财政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长期以来,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不足。财政对“三农”投入的不足,客观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这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间接削弱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第一,逐步提高财政支农的预算安排,确保政府财力向“三农”倾斜。针对财政在支农方面的投入不足问题,建议广东省财政在农业发展上要响应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的要求,即做到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使全省各级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幅度高于上年,并逐渐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我们仍然要加大财政支农的预算安排,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手段:一是把土地出让收入纳入预算用于现代农业的建设;二是充分利用福利彩票资金,适当提高福利彩票资金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比重;三是把农村矿产资源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与此同时,在省以下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也必须建立在法律法规制约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具体标准和办法,分清责任。通过这样的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的强化,可以保证财政对农业发展投入的法定增长。
第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建设,构建多元化投入体制。我们认为,财政对现代农业的支持作用,不仅仅在于财政资金的投入,还在于为社会各种投资主体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广泛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共同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而且这种手段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具体操作上:首先,各级政府可以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示范启动等政策手段,积极推行“政策公开、项目公示”制度,为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农业创造良好环境;其次,可以充分发挥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对农户投资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可以给予适当补助;最后,要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考虑构建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导、农业银行和规范化的民间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并逐步出台和完善促进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更多资金投入到现代农业的建设当中。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政府投入领域要由过去注重农业生产环节为主向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并重,合理调整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将财政投入更多地向基层地区、社会事业以及向困难群众倾斜,支持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逐步建立起全省统一的、以全民保障和全面保障为目标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农村居民心理预期和降低对未来生活的顾虑,并要确保这些措施的有效执行;同时,要通过财政补贴方式、税收惩罚等措施,转变消费习惯,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最终达到拉动农村内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作者单位: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2.中国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化肥;污染;防治
1生态农业与化肥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1.1农业化肥污染防治体系不完善,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推进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与转型升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仍在沿袭,生态农业与化肥污染所形成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构建生态农业发展体系的重要阻碍。一方面,我国当前的环境政策,在农业化肥污染控制领域鲜有涉及,这也是农业化肥污染防治工作紧迫性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我国农业活动尚未完全纳入环境控制之中,在农业化肥污染防治上缺乏防控政策体系的建立。并且,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治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突出表现为法律制度不完善,有关农业化肥防治的独立法律法规尚无。
1.2监测方法尚无统一,在农业化肥防治中难以发挥效力
随着生态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环保事业的不断前行,我国在农业环境污染等领域,逐步建立起了相应的环境监测,为生态农业建设夯实了基础。但是,我国在农业化肥环境污染的监测中,尚未建立标准的监测方法,无论是在监测工作的开展,还是在监测方法的构建上,均处于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在监测网络体系、质量控制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架构,以至于无法与生态农业发展形成有效对接,难以在农业化肥污染防治中发挥效力。
1.3农业化肥污染防治技术不足,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防治要求
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区域性,不同区域的农业化肥污染现状不同、生态农业的构建进程不同,这就强调农业化肥污染防治应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以寻求生态农业发展下可持续农业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化肥污染所形成的类型及数量差异较大,农业化肥污染防治技术不足,且缺乏针对性的技术模式,这也是导致化肥污染防治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化肥污染防治意识淡薄,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生态农业的认识不足,农业化肥污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鲜有正确对待,这也是当前化肥污染防治步入死胡同的关键因素。
2生态农业下我国农业化肥污染的防治策略
2.1建立健全农业化肥污染防治体系,依托法律制度强化化肥污染防治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统筹发展、协调配合的过程,生态农业的化肥污染防治,最重要的着力点在于建立健全农业化肥污染防治体系,为防治工作的开展夯实内外条件。首先,我国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业化肥污染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防治环境;其次,在无公害产品施肥等领域,要进一步规范相关技术,让农业化肥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从本质上夯实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再次,为全面推进农业化肥污染等防治工作,应建立专门的农业环境保护机构,从组织机构上确保防治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具体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强化生态农业发展的农业化肥污染防治工作。
2.2建立完备的农业化肥监测网络,形成完整的防治控制体系
农业化肥污染防治是一个长期工作,建立完备的农业化肥监测网络,是推进防治工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现代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在农业化肥污染的防治中,应注重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监测技术的保障上,还是在监测网络的构建上,都要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强化对当前监测网络的整合,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完整的防治控制体系,让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抓住防治工作的重点。农业化肥污染防治的难点在于农村,应尽快弄清农业化肥污染源,逐步完善污染源的基础数据建设,这既是农业化肥污染科学防治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开展农业化肥污染防治新要点的重要步骤。
2.3实现生态农业发展视域下的新型生产模式,强化农业环境保护教育
生态农业建设的要义在于如何构建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传统单一、落后的生产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要逐步建立并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型生产模式,将化肥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与生态农业的建设紧密相连,形成更加完备的发展体系,有助于生态农业建设发力。此外,我国农业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在环保意识中缺乏农业化肥污染的概念。于是,强化农业环境保护教育,是当前农业化肥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从教育入手、从防治着手、从大局思考,全面部署、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赵连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选择——基于浙江农户化肥投入意愿的分析.浙江工商大学,2010
[2]李红霞,杨慧.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污染与防治.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05)
[3]方玉媚.农业自身化肥农药污染与治理——对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的调查.今日科苑,2009,(04)
关键词:创意农业;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路径
一、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1、创意农业
所谓创意农业就是指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创意农业原则的指导下,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创意农业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知识产权为先导,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农业企业为主体,以创意生产为核心,创意农业涵盖农产品生产的方方面面,是当代农产品生产发展的指导原则,贯穿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阶段,形成以创意农业为核心的农产品生产链条。这种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农业生产具有高文化品位、高知识性、高盈利性和高附加值几个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生产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创意农业战略也为农产品带来了新商机、新市场和新的消费模式,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化农业体系,与市场的高度结合提高了农业农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走向现当代化农业的必经过程。我国农业产业化是改革开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农业精细分工带来的必然结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河南地区就开始大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独立农业生产个体与大市场相结合,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生产基地与批发市场,奠定了农业产业生产化的基础,进而发展集体农业经济、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与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进步,一批批农户和企业富裕起来,生产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也不断加强,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3、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
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了创意农业发展战略的创意优势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化特点,共同促进农业农产品发展。二者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促进农业转型为动力,共同打造出具有个性、创意、时尚、品牌和规模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农业发展的桎梏,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提高了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探索出一条集创意农业文化、农业产业生产化和政府宏观调控“三位一体”的全新农业生产模式,为生产优势农产品打开了大门。
二、河南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径分析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河南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下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较早的省份,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更具代表性。
1、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促进农业发展规模化
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模式是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方式,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河南省龙头企业与当地农户形成收购关系,龙头企业公司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指导农户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发展。据调查,2015年河南省共有6千余家龙头企业,其中包含粮食、水产、畜牧、花果和蔬菜等不同精细分类,河南龙头企业带动了大部分农户(见表1),实现当地农业发展逐渐规模化,农业生产范围从初级加工拓展到深加工领域,价格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粗放式的农业管理也向着科学管理进一步发展提升,此外,大量资金注入、技术管理、场地支持等条件也提高了河南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出创意农业发展战略的规模化生产优势。
2、合作组织引领农户,推动农业发展品牌化
合作组织引领农户发展模式是指将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4-户集合起来,以村或者乡为单位,组织建立专业的合作社或合作协会,目的在于推广当地农产品,形成品牌化,以当地村社为保障,推动地方农产品发展。河南省共计有约3600余家农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了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帮助,积极引进新产品和为已生产的农产品推广销售。河南省的广大农户在合作组织的引领下,推广了属于当地的本土品牌,迅速在国内外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在带动农户生产发展方面起到了辐射作用,加深了农户与市场的联系,提高了河南全省各行业的销售额。
3、专业市场指导农户,实现农业发展市场化
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农产品发展的方向,在创意农业发展战略指导下,河南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确保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有销路、有价格,最大程度保障农民的收入和利益。此外,河南省利用自身农业大省的优势,加强农产品生产力度,以质优价廉博得国内外市场的份额,提高核心竞争力。国内市场来看,无论粮食还是畜牧,河南省的初级农产品都广受好评,在此基础上,河南省农业向深加工方面推进,增进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在专业市场的指导下,农户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受市场指向的影响,生产出适应市场的农作物与农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一年,河南省的粮食成交额就高达500.6亿元[3],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缓解了河南省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为广大农民增收打开了新局面。
三、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1、加强政府监管,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生产率低、农产品质量差的问题是阻碍河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种植日益兴盛,然而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供求关系变化莫测,广大农户无法及时掌握市场动向,这就容易造成农户对畅销农产品一拥而上的盲目跟风现象。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是导致河南省农产品销售困境的关键因素,大量农户将资金投入到当季畅销的农产品种植中,期望明年有好收成,往往造成供大于求,农作物无路可销,大量烂在地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紧俏农产品无人种植的尴尬局面,价格的大起大落造成了大量农产品的浪费和市场不稳定。2011年的白菜无人问津现象和2012年的天价大蒜广大民众买不起现象,正是缺乏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与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共同指导农户的种植生产,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除此之外,政府监管还要掌握一定的力度,既不能过于放任,也不能过于“计划”,政府在指导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该扮演支持者和调控者的角色,是在宏观范围内调控,保证创意农业战略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序健康发展,而不是具体指导农户应该种植什么不应该生产什么,政府宏观调控是间接指导农民发展的手段,因此,政府应尽到自己的职责,把工作集中于如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上,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服务,协调各方利益,加强扶持力度,为农民农业发展和农业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健康、宽松的发展环境。
2、推进科学分配,努力保障农民利益
科学的分配方式是保障农民利益的根本,河南省不仅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也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广大的农民要求一个合理科学的分配机制以保障其利益,只有农民的利益有所保证,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正如上文所述,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为主要模式,河南省的龙头企业众多,分配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这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同时也关乎农业产业的稳定性。首先,从宏观上看,龙头企业必须让农户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与农户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龙头企业自身也能得到不断的壮大与发展;其次,从具体上看,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的农民聚集为合作的群体,共建农业合作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户的竞争力和对市场风险的抵抗力,充分发挥团结的力量,打造本土品牌,将农村农业合作社这块蛋糕做大做好,让农户以主体的身份主动参与到市场活动中去,进一步为提高农民收益创造良好环境;第三,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发挥多种利益分配方式,其中包括在河南本省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让有条件的农户参股入股,或者以技术为入股资本,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和决策中,充分保护农民自身的利益,将龙头企业作为农民发家致富的跳板,让农户与龙头企业“有利共享,利润共分”;最后,要想合理化科学化分配方式,切实保障农民自身利益,必须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无论是利益的分配,还是风险的承担,都要以“合同”或“协议”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字形式确定下来,例如河南省安阳市曲沟镇的农业合作社与当地龙头企业设立了风险基金,该基金从产业化经营的利润里扣除,当遇到天灾人祸农业歉收等意外情况时,其损失从风险基金中扣除,避免了农户或企业单方面承担责任的风险,于企业和农户而言,各方利益皆有所保障。
3、科学技术驱动,提高农民劳动素质
创意农业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民劳动力为最主要推动力和中坚力量,目前我国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比较低是难以否认的事实,以河南省为例,近80%的农民处于高中学历以下,导致先进科技成果难以得到充分利用,成为技术化农业发展的瓶颈[4]。因此,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必须以科学技术为驱动力,提高农民劳动素质。首先,树立科教兴国的观念势在必行,大多数农民的教育程度低并不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实际上,基于我国的教育保障,要想不断学习并非难事,最主要的是大多数农民没有意识到科技的力量,认为学习是浪费时间,不如早点积累实践经验,然而磨刀不误砍柴工,凭借科技的力量促进农业现代化,从深度和广度都更有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深化;第二,要建立起系统的农业职业教育,基于河南省农民普遍素质较低的情况,系统的农业职业教育至关重要和紧迫,通过当地政府拨款,重视教育投入,建立由地方领导统筹、乡镇举办的包含初中、中专、高中包括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区域性完善性教育体系,帮助广大农民提高科技水平,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率,让农民有能力将知识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第三,加快产学研相结合,农业的生产发展要与科研紧密结合,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的农业产业就可以与当地的大专院校相结合,如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学府都能够为河南的农业产业提供科研支持,在推进农产品更新换代、促进农业生产工具、提高农产品生产率方面都大有裨益[5]。
4、多方增加投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下的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经营的资金主要来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资金注入、银行贷款和自筹经费,而来自政府支持的资金比重较小,为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瓶颈,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为农民提供适当的保障。首先,政府应通过完善农村税制改革,适当加大对农民的财政扶持力度,切实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为农民农户扩大再生产提供资金积累;其次,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农民的农业贷款利息等方式,减小农民的贷款压力,为农民贷款进行扩大再生产提供方便,例如允许对有成熟经验的农业经营项目进行股份制改造,允许为农民农业贷款提供低于一般利率的低息贷款等等措施,以此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避免阻碍进一步的扩大再生产。此外,吸引外资也是拓宽吸引资金的新渠道,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河南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搭乘外资快车,利用外企的资金和技术资源,发展本土的农业产品,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提高农民和企业的经济收入。总之,农业发展不能只靠农民自身,不断拓展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是突破农业产业生产的根本[6]。
四、创意农业发展战略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
1、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创意农业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未来发展中,要着重优化产品结构,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都存在农产品结构失衡的弊端,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的产业结构,能够培育主导产业和开发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实现有重点有难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的粮食生产量在全国领先,因此要稳定河南的粮食生产量,以此为前提,调整畜牧业、农林业、水产业等其他农产品的结构比重,坚持以提高综合利益为中心,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调整具体种植结构。在发展方式上,逐渐变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过度,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生产率,加大农副产品的价值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7]。总之,创意农业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战略离不开对产品结构和经济利益的思考。
2、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