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

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9 16:36: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

第1篇

EVA(EconomicValueAdded)是由美国斯特思·斯图尔特咨询公司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以便于经营者指导公司的资源配置。EVA是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剩余收入,它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和管理层表现的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目前,EVA已经被可口可乐和西门子等全球400多家公司所采用,美国《财富》杂志称EVA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

尽管很多企业对投资决策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也采取了相应配套的分析方法,但是具体操作结果却不大理想。因为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而对于股权资本成本则作为收益分派处理,这使对外报告的净收益实际包括两部分:股权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如果企业公告的净收益为零,阅读者必会认为企业的所有资本都得到了补偿。但在实际上,此时获得补偿的只是债务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并未得到补偿。显然,会计利润并不是企业真正的利润。如果一家公司的利润低于资本成本,尽管公司仍要交纳所得税,好像公司真的盈利一样,但实际上它已处于经济亏损状态,只有股东资金的成本像其它成本一样被扣除之后,剩余的才是真正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它使资本的使用者——企业经营者形成了免费资本的幻觉,误认为权益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可以不计成本、随心所欲地使用,结果造成企业经营者不重视资本的有效使用,容易造成股权资本的极大浪费,以致于不断出现投资失误、重复建设、效益低等不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行为。

如果以EVA为决策依据,就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任何一项资本都是具有机会成本的,权益资本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来源,同样如此。投资者至少应该从公司获得其投资的机会成本。如果EVA为正,表明企业获得的税后营业净利大于为带来该项利润所投入的资本成本,企业创造了新的价值;如果EVA为负,则表明企业获得的税后营业净利润不足以弥补为带来该项利润所投入的资本费用,是在耗费企业资产,毁损了原有的企业价值;如果EVA为零,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

二、EVA与现行主要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比较

(一)EVA与NPV的比较

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一直是被财务管理专家们青睐的决策方法,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净现值法(NPV,NetPresentValue),它被认为是公司投资决策的最佳方法。NPV决策的决策标准是:当NPV为正时,说明该投资项目能为公司创造新增价值,应接受该投资项目;反之,当NPV为负时,则拒绝该项目。NPV的决策标准正体现了这样一个原则,即公司投资的任何一个项目,都应该创造出超出其初始投资的价值,否则,该项目就没有投资价值。

NPV是一个时点概念,它衡量的是在某一点上的公司价值或财富的净增加值;而EVA是一个流量概念,它反映的是一段时期公司的新创价值。张纯(2003)认为,EVA作为业绩衡量指标,比传统的折现现金流方法更为现实、直接,将代表投资的现金费用作为资本而非当期支出加以处理具有一定的优势,更能反映公司的真实业绩,也能更好地跟踪企业的价值。因此,从这点看,EVA具有NPV无法取代的优势。

EVA能够统一项目各阶段评估的标准。

1.EVA可以进行项目前的评估,即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它采用的方法是预测项目每年可能带来的EVA,并将其贴现成现值,实际上贴现EVA方法和NPV方法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即EVA现值=NPV,而NPV方法是目前常用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法,所以EVA也有此功效。

2.EVA可以进行项目后评估,即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3.EVA作为项目评估具有优势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可以将项目前后的评估统一起来的。采用NPV法预算的项目一旦被实施和资金被投入,几乎没有人检查实际现金流是否与预期相一致,某些资本对他们来说就相当于免费使用,从而造成拖延工期、挪用专款等损害股东价值的行为。这样,尽管在项目可行性分析中对所有资本及其成本给予了考虑,但后期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跟踪,致使项目预算几乎是形同虚设;而以EVA作为评估标准不会再造成项目评估脱节的现象,因为EVA在进行项目后评估时具有跟踪功能,可使项目预期投入的资本及其成本均在后期的实施中得到充分的反应。只有利用EVA才能将项目各阶段联系起来,实现项目预算、项目实施和项目监管的有机统一。

(二)EVA与ROI的比较

投资收益率(ROI,ReturnonInvestment)是较为普遍的指标,主要应用于投资决策。以ROI作为评价部门业绩的指标,部门经理会通过增大分子(基于现有资产,取得更多的利润)或减少分母(减少投资额)来使这个比率尽量变大。当投资项目高于资本成本而低于部门目前的ROI时,部门经理会放弃这个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而缩减投资额。任何低于部门ROI的投资项目或资产项目均会成为不投资或被处置的对象,因为此项目或资产会降低公司的ROI。部门经理依据这个仿佛符合逻辑但却十分荒唐的道理,会将部门的投资额缩减到只剩一个投资项目,虽然这个项目ROI最高,但其投资额却很少。因此,从投资收益率高实际并不能推导出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多于投资收益率低的公司;以EVA作为评价部门业绩的指标时,任何EVA值大于零(或收益大于资本成本)的投资机会都会得到企业和部门经理的赞同;反之,就会被否决。而增加那些收益大于资本成本的投资或减少收益低于资本成本的投资,EVA就会增加。对部门的业绩评价与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有了一致性,公司希望部门有较高的而不是较低的EVA。因此,在投资决策中,EVA都要比ROI科学得多。

三、基于EVA的投资决策分析的优势

EVA考虑资金成本的理念使经营者可以对任何选择进行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和衡量,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正如1995年采用了EVA模式的BoiseCascade公司的CFO乔治·哈罗德(GeorgreHarad)所说:“当你让资金成本在整个组织之内成为一个货币指标时,人们就会密切关注手中的投资。我们对此感到惊喜。虽然我们的大多数经理在财务方面是内行,但EVA还是带来了重大变化”。基于EVA的投资决策分析具有以下优势:

(一)EVA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标准

企业一旦确定将EVA作为一切决策的中心标准,任何增加EVA值的投资都应进行,任何减少EVA值的投资都应摒弃。EVA可使经营者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因为它要求考虑包括股本和债务在内所有资本的成本。这一资本费用的概念会令经营者更为勤勉、明智地利用资本以迎接挑战、创造竞争力。因此,应根据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EVA计算方法,进行一些具体科目的调整。以EVA为衡量标准,经营者就不会再做虚增账面利润的傻事了,他们能更自如地进行进取性投资以获得长期回报。只有真正理解EVA以优化行为为目标,才能掌握经济增加值的精髓

(二)EVA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由于EVA指标的设计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应用该指标能够鼓励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等。这样就能杜绝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促使企业经营者不但注意所创造的实际收益的大小,而且要考虑所运用资产的规模以及使用该资产的成本大小。EVA并不鼓励盲目投入,如果战略性支出并不能在以后的收益期间得到补偿,就能在以后会计期间的EVA值很清楚地看出来。

(三)EVA适用于对所有行业的评价

假设两个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同,那么即使它们的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以及真实利润是相等的,但在损益表中表现出来的净利润也是不同的,权益资本比例高的企业将表现为更多的利润。这样,资本结构差异就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一个因素。显然,单纯依据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无法准确计算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事实上,股权资本收益率是股东期望在现有资产上获得的最低受益,不同的企业所预期的资本收益是不一样的。同时,EVA还考虑了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股权资本不再是免费的,因此剔除了资本结构的差别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此外,EVA能将不同投资风险、不同资本规模和资本结构的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评价,它适用于对所有行业的评价。

(四)EVA确立了有效配置资源的原则

EVA可鼓励管理层根据需要对战略性支出进行调整,对那些会为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方面进行投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EVA可深入了解到资源配置有效性遭到破坏的关键。目前,大多数公司采用现金流量贴现分析法来审核项目方案,这在理论上看起来很不错,但在实践中往往行不通。因为达到现金流量目标对经营者并没什么实际好处,他们不会真正确保项目的预期现金流得到实现。公司高层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派出强硬的监管人员以获得项目经理对现金流预期的有力说明。监管人员不停地盘问,而项目经理则进行反驳,其结果是整个项目预算过程充满了相互欺骗。EVA对资本成本概念的引入使经营者能更加理智地使用资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经营者认识到,如果他们不能达到预期的EVA增长目标,吃亏的是自己,因此不会对增长目标讨价还价。同时,由于资本成本的存在,经营者将更为精明、审慎地使用资本,因为资本费用直接与其收入挂钩,而这对每次决策都会产生影响。

(五)采用EVA,能够建立有效的激励报酬系统

若经营者已经加入了EVA奖金计划,就可避免为获得年度报酬而忽视长期发展。年度奖励计划通常会对长期的激励计划造成损害,因为它大多只基于年度绩效的评估,而对来年的报酬没有影响。为消除这种短视行为,扩展决策者的视野,EVA要求把奖金存储器或奖金库作为奖励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年,正常范围内的奖金会随EVA增长向员工支付,但超常的奖金则存储起来以后支付,当EVA下降的时候就会被取消。当经营者意识到如果EVA下降时存储的奖金就会被取消,他们就不会再盲目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视潜在问题了。同时,如果公司里的人才想离去的话,就必须放弃存储的奖金,从而给他们戴上了一副金手铐。EVA新晨以业绩的改善为标准支付奖金,使经营者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可使其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决策。

四、结论

第2篇

当提到被喻为“当代最成功的投资者”的沃伦・巴菲特,就不可能忽视这样一个人――格雷厄姆。格雷厄姆被认为是金融分析的开山鼻祖。他为择股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在此之前,炒股与赌博这门伪科学毫无差别。格雷厄姆明确了价值投资的定义,“安全边际”理论是典型代表,对于市场波动的独到看法启示了无数投资者。当巴菲特阅读了本・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就像找到了上帝所在”。

很难说,格雷厄姆与巴菲特之间,是谁成就了谁。股神巴菲特说:“在我的血管里,80%流着格雷厄姆的血……”虽然现在的投资环境与格雷厄姆的年代大不相同,但是格雷厄姆建立的智慧型投资基本原则,至今仍然无懈可击。

价值投资三原则:内在价值、安全边际和市场波动

价值投资一定能让我们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吗?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价值投资实践的集大成者巴菲特如是说:“价值投资并不能充分保证我们投资盈利,因为我们不仅要在合理的价格上买入,而且我们买入的公司的未来业绩还要与我们的估计相符。”换句话说,价值投资之路并非坦途,其未来其实是充满了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从这一点说,价值投资与其他的投资(投机)路径没有太多的分别。“但是价值投资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惟一机会。”这是一个成功者所下的断语,价值投资者在细节上的一切探讨都是以这句话为前提的。

内在价值:最接近的就是赢家

对价值的判断是价值投资的前提、基础和核心。价值投资,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家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其内在价值有较大折扣时买入。内在价值在理论上的定义就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但一家企业的未来本身就充满了悬念,以这个充满了悬念的现金流为基础而形成的判断有多大的可信度?折现率该如何确定?若不能做到精确的价值评估,又怎能知道应该在什么价位购买股票?这也许就是价值投资人最大的困惑。

关于内在价值的计算,格雷厄姆坦言:

“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我们只是对于估计一小部分股票的内在价值还有点自信,但也只限于一个价值区间,而绝非那些貌似精确实为谬误的数字。价值评估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在证券市场上,过度追求精确量化往往不会带来好的后果。

引用凯恩斯的一句话“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也是异曲同工。尽管我们相信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某一公司的价值只有一个,我们也只能力求最大限度地逼进它。而赢家却总是相对的。

安全边际:越耐心越能得到

投资领域中没有神话,最无敌的战术就是防守反击。投资中防守就是强调资金的安全。这是所有投资大师极力强调的原则,格雷厄姆曾经谆谆教导巴菲特:“投资有两条最重要的规则:第一条是不要亏钱,第二条就是不要忘记第一条。”安全边际的定义非常简单而朴素: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安全边际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根据定义,只有当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正,当价值与价格相当的时候安全边际为零,而当价值被高估的时候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负。价值投资者只对价值被低估特别是被严重低估的对象感兴趣。安全边际不保证能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

安全边际在理念上与传统的“富贵险中求”投资观念截然相反。在每次做投资决策或投资活动中,我们希望将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希望获取最大化收益。

如果想要的安全边际迟迟不来怎么办?

只有两个字:等待。市场的无效性总会带来价值低估的机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你出手的时候。如果你的投资组合里累计了很多次这样的投资成果,从长期看,你一定会取得远远超出市场回报的机会。所以安全边际的核心就在把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是价值投资理念的两块基石。如果说“内在价值”是对企业价值的精确计量,那么“安全边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保护层。格雷厄姆说:“未来能用两种方法达到,一个可称为预测,一个可称为保护。”价值投资者面对未来不可预知的风险时,使用的是“安全边际”的操作原则,让自己得到保护。价值投资方法的核心就是寻找内在价值,而寻找内在价值的方法不是作复杂的预测,而是建立“安全边际”。格雷厄姆和巴菲特这两个价值投资大师之所以都非常强调安全边际原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和公司经营的因素非常庞杂。而相对来说,人的预测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很容易出现预测失误。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有一定误差、市场价格在较长时间内仍低于价值、公司发展受到暂时的挫折,都不会妨碍我们投资资本的安全性以及保证我们取得最低程度的满意报酬率。这就是安全边际原则的精髓所在。

市场波动:不可预测的加码买入机会

股票市场每天的波动都是惊人的,这既是诱惑又是陷阱。

格雷厄姆在去世前几个月的时候说:

“如果说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从来没有人能够成功地预测股市波动。”对于市场的价格波动,格雷厄姆还有一个著名的“市场先生”的寓言:就是设想自己在与一个叫市场先生的人进行股票交易,“市场先生”的特点是情绪很不稳定。一个出色的价值投资者会充分利用市场情绪。设想有一天交易的时候,“市场先生”突然情绪沮丧,报出了一个低得离谱的价格,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投机客常常会按照“鳄鱼原则”的要求止损离场,而价值投资者呢?则会继续加码买入。巴菲特告诫我们:要把市场波动看做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这是一个经历了很多牛市和熊市的80岁老人的忠告……这些忠告可以看作是格雷厄姆一生投资智慧的结晶。格雷厄姆的离去丝毫没有削弱他在华尔街的影响力。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所创立的证券分析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投资者。他所培养的一大批弟子,如沃伦・巴菲特等人在华尔街异军突起,成为一个又一个的新投资大师,他们将继续把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学说发扬光大下去。

链接

企业估值的几个财务指标

第3篇

琢磨了几年,找出这么几个关键词“保本”、“安全边际”、“不可预测”、“成长”、“逆向思维”、“公司治理”、“保守”、“壁垒”、“长(期)持(有)”、“消费股”等等。

如何才能将自己所制定的投资策略囊括以上全部呢?

我给这样的投资取了一个名字叫“深度价值投资”。换句话说就是比较确切的安全边际上的打折价格。从下面的一个案例中,大家会思考很多深度价值投资问题。

之前提出的条件“小精尖广新”的要求,这是好的选股标准,深度价值投资思维是好的“无伤拳”修炼基础思维,只有在不受伤的基础上才可能赢得耐心守候大收益的宝贵时间。

于是在进一步理解“深度”价值投资之深的基础上,具体而言,本人初步制定以下与“深度”有关的投资策略:1.深选小市值成长企业;2.深选大消费吃、穿、药、用;3.深选第一或唯一;4.深等两低一高(PE\PB、股息率)出现;5.深入理解“小收益稳健如债券,大收益耐心顺自然”的思想;6.保守的资金管理。

以上几点需要融入性格深处,唯有深刻、深度,刻骨铭心才可能化繁为简轻松投资。

如果明白深度价值投资的全部意义,你的所有行为就会自然而然转换到与大众情绪相反的一面,并且很习惯地、很敏锐地去运用大众的错误来为自己赚钱。

记住,好的投资,达到一定的境界,就是一种好的习惯,仅此而已!因此以上研究主旨是试图揭示一种思维模式,用来脱离算命式的预测,以比较确切的保本安全为基础的踏实投资,因为大的盈利行情是时间发酵的结果,但时间不定无法预测,所以只能随缘。

据我自己统计,由于中国股市波动比较大,每三年就可以遇到红利股的深度价值,每5年就会有深度价值企业股价至少翻倍的机会。随着未来公司治理进步和监管部门的鼓励,上市公司分红比例或有增加,这对于挖掘深度价值的长期投资人是福音。

投资是一场心理、耐力的较量,这个思维模式的探索就是:步步为营地踏实投资,稳定情绪,保持好的心态,增强获利自信,迎接更好的利润。

“深度”价值投资的威力

如果我们穿越回到十年前的2003年,目光锁定鲁泰A这家治理结构股权结构还不错的传统纺织企业,看看以红利为主的深度价值踏实前行,将鲁泰看成信用不错的债券,会发生什么事情?

那是2003年的夏天:鲁泰A2002年每股分红0.3元,之前几年分红稳定治理结构不错。要是以4%股息率价格买入的话,投资者需要支付的价格是0.3÷4%=7.5元。于是,我们开始以7.5元的价格分批买入,假设分批最终买入了10000股,最后的实现成本可能是6.8元。

因为此企业分红较稳定,所以未来几年试图用分红找机会加仓鲁泰A,这个机会是当某一年的股价能达到6.8元的时候,就立刻利用分红现金以此价格买入。

以上的投资基础要注意:原始投入68000元(忽略手续费),因为追加投入是分红所得,实际就并不进行新的追加投入了。

一年后,到了2004年:得到的是2003年的分红,10派3.75,税后3(20%扣税),由于2004年没有出现股价为6.8元的机会,因此2004年底时资产为10000股+3000元。

二年后,到了2005年:得到2004年分红,10派3.75,税后3.375(10%扣税)。当年7月15日得到分红,当时资产10000股+3000元+3375元=10000股+6375元。2005年7月15日之后出现了股价6.8元的机会,买入6375÷6.8=900股+约255元,因此年底资产为10900股+约255元。

三年后,也就是2006年:得到2005年分红10派3,税后2.7。分红到手后,资产为10900股+2943+255=10900股+约3198元。2006年当年分红后,出现了6.8的机会,于是加仓3198÷6.8=400股+约478元。2006年底的资产合计:11300股+约478元。

四年后,来到2007年:得到2006年分红10派10转3.718,税后3.3462。07年并没有出现6.8元的情况,于是07年底总资产合计22600股+约3781元。

五年后,2008年:得到07年分红10派2.2223元,税后:2.0001元。分红后资产:22600股+约3781+4520元=22600股+8301元。收到派息后出现了6.8元价格,于是买入8301÷6.8=1200股+140元。因此,2008年底合计资产:22600股+1200股+140元=23800股+140元。

……

以此类推,到2012年:得到2011年分红分10派2.8元,税后2.52元。分红后资产为23800股+15114元+5997元 =23800股+约21111元。分红后再次出现6.8元机会,于是买入21111÷6.8=约3100股。所以,2012年底资产:23800+3100股=26900股

2013年?同样如此操作。

接下来,我们做一下十年的结果计算:

原始投资:投入68000元

1.中间并未追加资金,加买股票全是分红所得。

2.信奉深度价值投资理念,将股票视为信用债券,股息视为债息。

3.假设完全忽略市场大幅价格变化,仅从股息上考虑以6.8元的固定价格追加。

到2012年底并未接到上年分红,以最近的收盘计算,你的总资产为:26900股×7.17=192873元

这样操作的结果是,十年投资回报率为2.83倍。年复合收益大约:11%。

第4篇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 成本法 权益法

成本法,当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经营活动无影响能力时采用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方法。即投资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户,按原始取得成本入账后,始终保持原资金额,不随被投资公司的营业结果发生增减变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规定对以下两类长期权益性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一是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的投资;二是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权益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其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化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新准则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同时又规定,若投资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子公司,投资企业应该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核算前提和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应区别形成该转换的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但未达到控制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时,应区分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新增长期股权投资部分分别处理。

2.处置投资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的情况下,首先应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然后再按照权益法的核算方法进行相应处理。

二、权益法改为成本法的条件

1.企业会计准则中有明确规定的情况。《准则》第十四条规定,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由此可见,当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之间的关系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变为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此时投资企业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应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

2.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可以推断的情况。当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由共同控制或者重大影响变为控制关系后,根据《准则》第五条的规定推断,此时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因此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三、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改权益法的条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因追加投资等原因,使得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份额增加,从而实现控制、共同控制,或者具有重大影响,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就需要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应按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则进行处理,采用追溯调整法。

1.因持股比例上升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1)持股比例部分会计处理如下:①原取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大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原取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小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②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属于在此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留存收益,余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

(2)新增持股比例部分新增的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新增的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营业外收入应说明的是,商誉、留存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的确定应与投资整体相关。

(3)对于原持有投资和追加投资环节产生的相当于商誉部分或者是营业外收入部分要综合考虑:重点是两次投资是确认不一致的情况,两者金额要相互抵减,按照两次投资商誉和营业外收入的金额相互抵销后的净额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其中第一种类型是原投资成本与追加投资成本之和大于(或等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和,对于这一类型的追加投资,在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时,长期股权投资按追加投资的实际成本确认,即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银行存款”等。第二种类型是原投资成本与追加投资成本之和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和,在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均为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减去已入账的原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与追加投资成本的差额,如果是由原投资形成的,贷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由追加投资形成的贷记“营业外收入”,原投资成本与追加投资成本都形成差额的,贷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营业外收入”。

2.因持股比例下降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1)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

(2)剩余持股比例部分会计处理如下:

①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按剩余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剩余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小于按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

②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转换为权益法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留存收益,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

减少投资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的,精髓在于初始投资和出售投资之间剩余投资部分对于应该享有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为基础来进行追溯调整。资产评估增值部分构成了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化但是不构成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变化。因此在追溯调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于净损益的把握和对于资本公积的调整,而且在分析的时候不能直接找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化份额的有关数据,只考虑所有者权益的变化。

最后,因为成本法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但投资公司无法在账面上反映其在被投资公司股东权益中所占份额,所以成本法只适用于投资公司在被投资公司权益中所占份额不足以对被投资公司在被投资公司权益中所占份额不足以适用对被投资公司经营决策、理账决策等施加重大影响的情况,且被投资公司系非上市公司;若被投资公司为上市公司,则根据谨慎原则,应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重新确定投资的账面价值和投资收益。而采用权益法,能真实地反映投资公司在被投资公司权益中所占的实际份额,并可防止人为地操纵利润,但由于投资公司与被投资公司毕竟是两个独立的法人,权益法的处理与法律现实相悖,所以国外一般在投资企业能对被投资企业的股利方针施加举足轻重的影响时,才采用权益法。

综上所述,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转换。应此在转换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在追加投资前按成本法确认投资收益时,应注意该投资收益仅限于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部分,作为投资企业成本的收回,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具体处理时应分投资年度和以后年度分别处理。

2.如果按成本法核算的时间跨度长,比方说五年、十年,然后再改按权益法处理,用以上方法来做调整分录的话工作量就比较大。

参考文献:

[1]胡亚洲:《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比较》.《会计之友》,2006年第7期

第5篇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业务发展,如今的G2在利用手机、电子邮件营销和网络社区等数字媒体进行品牌推广上已独树一帜。凭借其所在WPP集团的丰富资源支持,G2专心进攻这一领域,冲破了传统广告公司业务模式的桎梏。一直以来,G2推崇的数字媒体也是业内看好的领域,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本身的可测量性与可追踪性。在广告主追求实效的大背景下,G2必定是大受欢迎。

不过,事实上并不如此简单。尽管广告主明白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年轻一代也在更大程度上依赖网络媒体和其他数字媒体,但他们更多的广告花费,却依然投向传统媒体。一是因为缺乏对数字媒体操作成熟的公司,二是由于测量方法的不确定,使得他们短时间内很难被劝服转向数字媒体。如宝洁公司这样的客户,已积累丰富的传统媒体投放经验,投资多少回报多少了然于胸,但对新媒体的投资却未必心中有底。叶国洪认为,尽管目前一些传统广告主的媒介花费仍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体,但未来3~5年内,新媒体投资极有可能迎来爆发性的增长。

短期有效、又不影响品牌长期价值积累的创意,一直是广告主和公司孜孜追寻的。品牌经过长期积累具有相当的价值,才能保证其在市场中畅通无阻。基于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叶国洪表示,建立和积累品牌价值,最重要的前提是找准目标,即市场定位。正如脑白金找准二三线城市这个定位后,尽管其广告片缺乏精彩创意,产品多年来却持续火爆;奔驰汽车有几十年的品牌价值积累,即使在现在的经济危机下,销量依旧不减。所以,所谓的实效性创意,必须以这个既定目标为基准,战术则可以灵活设计,即使中途多进行几种营销方式的尝试也无妨,甚至为全盘计划暂行的降价手段,也不会影响整个品牌的形象和价值。

第6篇

[关键词] 准则 存货 比较分析

一、引言

旧的会计准则关于存货方面包含了引言、定义、确认、计量、披露等13项规定,新准则只包括了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4章。在适用范围方面存在以下方向的不同。

第一,新的存货准则将收获后的农产品和企业合并取得的存货纳入了核算范围,去掉了消耗性生物资产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

第二,旧准则只是不包括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牲畜等与农产品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以及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

二、存货概念及差异比较

旧准则对存货的定义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新准则的定义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通过比较发现,虽然两个准则所表示出的大致意思是相同的,但新准则将“正常生产”改为“日常生产”,语言更规范。

1.存货的初始计量及发出成本。旧准则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一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直接归属存货采购的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

新准则没有再单独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成本的计量问题。根据新准则的要求,不论企业的性质是工业企业还是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的内容都是一致的,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关于存货的加工成本,没有发生变化。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以及仓储费用,和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等,不计入存货成本,应当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旧准则中对于发出存货的确定,采用的是列举方式。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从理论上讲,先进先出法更能体现出存货的成本流动和实物流动的一致性。

2.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新准则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规定处理。也就是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某些存货项目,尤其是那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比如造船厂的船舶。新准则的出台意味着允许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而发生利息资本化,可以计入存货价值,不再计入损益。所以可资本化也不再仅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

3.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及披露。新准则规定“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少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的,其会计处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旧准则未做此方面的规定。2006年由于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完成,各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在披露部分均只是规定在附注中应披露的内容。新准则相应的取消了两方面的披露: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与其他方法的差异,以及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的披露。

4.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

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等。”而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新准则的改进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三、转回存货的跌价准备处理

旧准则规定“企业每期都应当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果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则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应当减少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新准则规定为“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四、结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新准则的适用范围比旧准则更加广泛。因此对存货的改进和差异比较应用新准则更容易把握和规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2003[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庄恩岳:中外会计准则比较2006[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年版

[5]陈文军钟慧:新会计准则的精髓――会计职业判断的精髓2006[D].南京师范大学

[6]林升平:新旧存货准则的差异比较2007[D]

第7篇

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行为金融;现代金融;防御型投资策略;进攻型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是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因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在美国和欧洲,行为金融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在实践中也已经得到了应用。个人投资者在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知识来避免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机构投资者也正在以行为金融学的精髓来发展以行为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迄今为止,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目前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确认那些会对资本市场产生系统性影响的投资者决策心理特点以及行为特征。

第一,投资者的心理特点。处理信息的启发法。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金融市场决策者面临的情况日益复杂。决策者将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启发法。启发法是使用经验或常识来回答问题或进行判断,它意味着对信息进行快速的、有选择性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觉。由于决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启发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造成认知错误和判断错误。启发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这种启发性方法是一个谚语的起源:“如果它看起来像只鸭 子并且呷呷的叫声像只鸭子,它可能是只鸭子。”在形成预期时,人们通过评估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与其最近所观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也就是投资者在形成预期时给予新信息太多的权重。二是显著性。对于发生不频繁的事件,如果人们最近观察到这种事件,那么人们倾向于过分估计这种事件在未来发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飞机坠毁的消息频繁地被媒体传播,人们将过高估计飞机未来发生坠毁的概率。显著性可能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三是自负。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非常自负。例如,当人们说这件事有90%可能性将发生或这声明是真实时,那么这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负可能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四是锚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当人们进行数量化估计时,他们的估计判断可能被该项目先 前的价值所严重影响。例如,二手车的销售商通常是在开始谈判时出高价,然后再降价,这销售商尽力将消费者滞留在高价格上。锚定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

第二,后悔。人类犯错误后的倾向是后悔,而不是从更远的背景中去看这种错误,并会严厉自责。后悔理论有助于解释投资者延迟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加速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论表明投资者避免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错误成为现实,从而避免后悔,投资者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价格随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认知不协调。认知不协调是人们被告知有证据表明其信念或假设是错误时,人们所体验的心理和智力上的冲突。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存在采取行动减轻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认知不协调的倾向:人们可以回避新信息或开发出扭曲的论据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设正确。如新车买主有选择地避免阅读他们其他车型的广告,而去看他们所选择车型的广告。

第四,回避损失。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而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在经济活动中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研究表明,人们在从事金融交易中赋予“避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趋利”因素的两倍。

第五,羊群效应。人们的相互影响对人的偏好改变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时尚与盲从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这对经济决策的形成与改变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在金融投资领域,人们往往是显著的、非理性的从众心理特征与行为。

(二)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开始研究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产生系统影响的决策行为特征。,一些决策行为特征已经得到行为金融学家们的公认,并作为对决策者的基本假设:

第一,决策者的偏好是多样的、可变的,他们的偏好经常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

第二,决策者是应变性的,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的不同选择决策程序或技术;

第三,决策者追求满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尽管这些决策特征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对市场的影响尚不十分明确,但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决策行为特征与市场中投资特性是相关的,如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性和价格中的泡沫;投资者中存在追随领导者和从众行为;过早的售出盈利投资和过晚售出失败投资;资产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不足等。

二、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的实际应用

在证券市场投资中具体运用行为金融学可分为防御型策略和进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为金融学对人的投资心理以及决策特征的分析来控制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也就是在投资中避免犯错;进攻型投资策略则在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以从中获利。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现实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资策略。个人投资者在资金实力、分析手段与信息获得与把握上都处于劣势,因而经常靠打听小道消息等作为决策依据,行为经常是非理性的。此外个人投资者对自己的资金负责,缺乏来自第三方的监督控制体系,导致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认识错误,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来指导投资。进攻型投资策略一般为机构投资者采用,因为在错综复杂的金融市场中,要对证券的定价进行判断非常困难,个人投资者很难在实际中判断出当前的市场定价是正确的还是发生了偏差,只有掌握着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术的专业投资者才有可能进行判断。此外,各种定价错误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无法利用这些偏差和错误来获利。

第8篇

第一,企业不是真正的做市场而是忽悠经销商,以圈钱为目的或者直接把经营风险和责任甩给经销商;

第二,企业自己做市场没有感觉,完全依靠经销商做市场。

以展会、广告、人员推广等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招商效率已经越来越低,必然走向没落,但不至于完全消失。传统招商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创新与升级已是大势所趋:理念上从厂商博弈走向厂商共赢,从注重短期收益到以企业营销战略为核心,从获取对方价值到为客户创造价值;在运作模式上,从简单的展会、广告、个人关系到分销会议、深度招商、精细化招商、个性化招商、专业渠道招商等等。后招商时代必然是共同创造价值的时代,方法也会越来越多,但合作是最重要的前提,选择理念认同的合作伙伴显得更为重要。我认为,后招商时代的创新思路有很多,方法也不少,但都必须基于两个基本点:第一:产品是营销的本源和核心,产品创新也是招商创新的最基本出发点;第二:运营模式的创新除了在渠道上继续细分专业渠道外,更要强化企业战略对招商的影响,突出市场支持和辅助推进体系发挥最大的效应。

企业战略决定了招商行为是短期的还是长久合作,是圈钱、甩掉责任还是共赢的,这是企业的价值所在。

市场支持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广告为主的市场宣传、促销方面的支持;另外一个是以产品经理为主线的产品知识、技术、售后等方面的支持,这两个支持作用于产品群和市场,通过经销商完成销售。企业市场支持体系是否完善,力度强弱,效果多少,直接影响招商行为和市场行为。

辅助推进体系是指企业营销管控体系对经销商的激发和推进机制是否完善,它可以通过销售政策、奖励政策(返点、回扣、直接奖励等)、市场督导等发挥作用,激发和控制经销商的市场热情。另外,还可以引入“试点市场”或者“样板市场”的概念,通过企业自己做市场,而且是做好市场,打造成功的经营模式,引导、指导经销商做市场,一方面给予其信心,另一方面还可以直接复制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