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9 16:36: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第1篇

[关键词] 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向自然界宣战,通过劳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要采取什么形式进行,不少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进行过考察和研究,而马克思的论述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年-1858年草稿) 》中阐述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发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这段论述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轨迹: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历史阶段。它们并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而是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和改造能力,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当生产力的发展十分低下时,人类只能依靠“人的依赖关系”来战胜自然,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经济”时期。当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同时伴随劳动成果有了剩余而产生私有制以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就要建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式上,即人们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满足自身的需要,随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形式也就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当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劳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私有制也随之消亡,个人得到全面发展,那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就不需要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实现,也就不需要“价值”插手其间,而是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进入产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产品经济形态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模式”,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这可从三个方面证明:第一,在历史上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批判的基础上,作为商品经济的否定形式而提出来的,并且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以试验的方式实行过。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并非产品经济形式本身的错误,而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否定商品经济的程度。第二,当代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足以证明,它们所实行的大量“福利”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出产品经济形态的痕迹。第三,如果从分配的角度运用抽象法来考察一个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不考虑它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当其收入水平较低时,父母要以计量的形式对家庭成员进行消费品分配,而当收入水平较高以后,因为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得到不断补充,所以父母就不再以计量的方式进行分配,而以“各自按需索取”的形式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这一点已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证实。以小喻大,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品经济形态的发展终将被产品经济形态所代替,这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史上只是个时间问题。

经济形态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由产生到成熟、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而会体现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性。商品经济形式的发展也不例外,以中世纪的结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为标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后一阶段为复杂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简单商品经济也称为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培育时期,它的交换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是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因此,它只存在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处于从属地位。复杂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成熟和发展时期,这时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直接目的,而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并且成为社会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和中心环节,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因此到19世纪末,开始有学者把这种复杂的商品经济称之为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达起来以后的一种成熟的表现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认识:第一,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基础在生产力方面乃是社会分工引起的劳动社会化,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是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经济主体所有(起初是私有制)。因此它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出现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经济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市场”为核心,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来构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系统,通过市场把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

第2篇

关键词:共生理论;筹资战略;社会责任

一、企业财务战略及共生理论概述

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目标是为确保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均衡而有效的资金流动,即通过确保资金流动环节的风险规避来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企业战略目标是在全局性和长期性视野中实现价值增值及盈利提升,需要面对和克服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优胜劣汰的逻辑中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代价是其他同行或竞争对手的式微或破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战略的直接目标就是确保自身资金流动情况要优于其他同行或竞争对手,其价值判断的导向一直以来都是竞争机制。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及低碳理论的普及,生态学领域的共生理论跨入经济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的共生理论主要有两大内涵,从宏观学理上说,企业间及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竞争博弈和合作是不可分割的几个方面,或者说彼此之间在特定共生圈内都是共生关系。就具体方面而言,各种企业个体乃至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之间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是相通的,在向低碳化转型确保彼此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是一致的。

在共生理论境遇下,企业财务战略在继续强化对抗确保自身资金流动情况于其他同行或竞争对手的同时,还要注意合作,既注意与竞争伙伴之间的合作,还要注意与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要将合作能力提升到企业核心竞争力层面,力求将双赢乃至多赢的结果长期延续下去。当然,最终要的是实现竞争机制境遇下向共生理论境遇下的转型。

二、竞争机制境遇下的筹资战略分析

在企业财务战略的各环节和阶段中,筹资管理是起点和基础,也是实现竞争机制境遇下向共生理论境遇下转型的首要环节。

在企业创始初期,一般面临着三种因素导致的奇特状况——投入多、产出小、对出品质量的要求高,这种状况决定了初创阶段的企业只能尽力充分发挥原始资本的应用力度,以有限的原始资本及创始阶段的团队尽力提升出品质量、开拓市场、赢得认可度及基础信誉;在缺乏过往业绩记录及基础信誉的情况下,他们缺乏能力也没有动力通过负债进行融资,所以一般只能选择负债的资本结构。

在企业发展阶段,如上三种要素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尽管基于技术研发、员工素质提升、业务横向开拓等方面事务的需求,投入方面未必减少,但产出方面比创始阶段高了,对出品质量的要求因为上一个阶段的积淀及基础信誉的协助也没那么急迫了。另外,能走进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初始阶段均有良好的业绩数据,都培育了一定的市场认可度,并积累了初步的融资经验。所以,这个阶段的企业在依靠原始资本及发展利润之余,逐渐开始主动选择通过负债进行融资,以便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用资本。不过,这个阶段的企业在筹资管理方面的经验尚不充分,面临着较大的筹资风险。

在企业成熟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筹资渠道也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企业产出或者说现金流入增大。这个阶段筹资管理有两个关键事务,一是由企业发展速度制约的筹资需求决定了筹资管理的终极限度,二是要强化分配环节的配合确保筹资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为了防止财务战略风险,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这个阶段还保留有一定额度的资金留存。

三、基于共生理论的筹资战略关键点分析

在共生理论境遇下,筹资战略领域内的共生主体是企业和资本所有者,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企业不断发展阶段筹资战略的重心所在。

在企业创始初期,重点强化提升与天使投资人的合作关系。如上部分所言,创始阶段的企业最关键的是最大化的发挥原始资本的效益和功用,对此一个关键前提条件就是确保原始资本的稳健,这要求处理好与天使投资人的合作关系,提升二者合作的融洽度。具体说来,一要能有效争取天使投资人展现天使的姿态,能打造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二要尽力确保天使投资人所投入资本的价值增值,能确保天使投资人的投资信心和韧性。总之,与天使投资人之间的合作能力是企业创始阶段的关键核心能力之一。

在企业发展阶段,尽力优化与共生面之间的对接面。在由企业和资本所有者或投资者所组成的共生圈中,以资本市场形态呈现出来的共生面是制约二者共生度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发展阶段,企业筹资需求越来越大,筹资途径日趋多元化,筹资实践有待丰富。在这个阶段,企业能否成功实现从主要依靠天使投资人到筹资多元化的转型,关键要看企业与共生面之间的对接面情况,这个问题往往取决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础信誉。即企业声誉。对此,有两个制约因素,一是企业实力,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因为国有股的股东是以国家为代表的广大民众,作为资本实际所有者的广大民众同时又是社区人员,相对于私人个人控股者而言更注意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国有控股企业在履责方面担子和责任更重。

在企业成熟阶段,要注意主动关注特殊的共生介质问题。在由企业和投资者或者资产所有者组成的共生圈中,主要的共生介质是资本,通俗的说是钱,不过这种主流介质不是全部,甚至可以说在特定企业的特定境遇下称不上目标介质的首选,尤其是在企业成熟阶段资本和融资渠道、能力基本上不成问题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基于某种考虑关注特定的的共生介质。比如,A国有企业需要筹集一定额度资本的时候,面临着多个战略投资伙伴选择时,单从资本数量方面来看无论哪个选择都能胜任。在这种情况下,在技术、声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一方往往成为该企业的首选,换句话说非资本介质成为决定性因素。

第3篇

一、实现从市场培育者向市场监管者的政府转型

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实现的。转轨初期,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尽快培育市场、形成市场、发展市场。政府在发挥市场“卵化器”作用的同时,不断调整职能,实行角色转换。

1.承认市场,培育市场、开放市场。30年来,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大体经历了从排斥到承认、从相互否定到互为补充、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过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框架;八十年代中后期,进一步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思路;九十年代初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最近几年,政府一再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从实践看,应当说在这样三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1)首先放开和搞活农产品市场,与此同时,对农业的主要产品,比如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2)采取双轨制的办法,逐步放开工业品市场,建立和形成统一的商品市场。(3)采取开放的市场政策,逐步开放国内市场,提高经济的开放度。

中国在市场形成发展中还存在某些矛盾和问题,当前突出的是两个大的问题:第一,利率及要素市场化还相对滞后。例如,中央及地方政府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土地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第二,资源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需求。许多重要的资源价格,既不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也不反映市场的稀缺程度。

2.经济转轨中政府在培育市场、开拓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转轨大国,要使

传统体制下政府集中管制的价格机制为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机制所取代,需要政府在发育和开拓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后,政府需要及时地从市场培育角色向市场监管角色的转变,承担市场监管者的职能。比如:加强宏观经济监管,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加快市场经济的相关立法,协调市场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等。透过政府监管者这支有形的手,实现以市场捍卫市场的目标。

3.要动态地观察并不断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市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调整的过程,实质是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转型的过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但体制机制尚未全面定型,某些方面还有突出的缺陷,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处于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之中。下一步,推进政府转型仍然是中国改革的一大主题和难题。

二、实现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政府转型

在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中,要求政府从微观主体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由此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阶段要求。从中国3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分析,这个阶段角色转变的目标是,实现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政府转型。

1.客观地分析从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角色转变的客观需求。改革之初,在市场尚未形成,市场主体严重缺位的条件下,各级政府扮演了经济建设主体的角色,我们称之为“经济建设型政府”。比如说改革的头十年,中央政府财政支出中的60%左右用于经济建设,虽然这个比例逐年有所下降,但在改革的前20年下降的幅度是比较小的。*年以后,自中央政府确定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后,这个比例开始由40%左右降到现在的大约20%。

最近几年,提出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其现实基础是:(1)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到去年为止,民营经济占GDP的总量已经达到65%左右。民营经济吸纳非农就业比重高达80%左右,并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在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市场主体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最重要、最活跃、最有生力、最有潜力的市场主体。(2)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各方面对国有企业改革有一些不同的争论,但总体来看,以股份制为重点的国企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到目前为止,国家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国有企业只有150多家,而且一半以上都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并且,布局相对比较集中,即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相当部分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已经退出。(3)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改革之初,实行行政性分权,1994年又实行分税制改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积极性,并使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地方政府充当经济建设重要角色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并成为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新阶段宏观调控的实施,以及某些财政政策的调整,逼迫地方政府逐步把主要精力放到改善投资环境和关注民生上。但是,由于现行财税体制把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同GDP增长直接挂钩,由于GDP增长在实际上仍然是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地方政府的转型尚未有实质性进展。

现在,我们面临着两个与政府转型不到位相联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1)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2)垄断行业改革相对滞后。中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启动基础领域改革,由于政府转型不到位,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走“回头路”的倾向,这也是我国资源价格改革长期滞后的重要原因。

2.政府转型要同所有制改革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作为一个经济转轨大国,政府在推动所有制改革中具有重大责任。在这方面,中国积累了某些成功的经验。例如:(1)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了制度保障。(2)明确股份制应当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并加快形成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结构。(3)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产权清晰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由于政府转型的程度与所有制改革进程不相适应,由此,民营经济参与完全意义的平等竞争、国有控股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3.要合理界定政府作为经济型公共服务主体的范围。从总体来说,现阶段经济性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应当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中长期规划的科学性和刚性;经济信息的公开性、及时性;市场监管的有效性;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阶段,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中央政府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政府经济性公共服务中最复杂、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正在着力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

三、实现从以GDP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政府转型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已开始进入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为此,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政府转型,需要从这样一个阶段变化的角度来考察。

1.新阶段的政府责任与政府转型。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即由生存型社会开始步入发展型社会。当前,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还是从城镇化率来看,中国都出现了历史性的拐点。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政府这几年正在着力做好几件事:(1)把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民生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2)以解决城乡关系为重点,成功实施反贫困战略。中国大部分贫困人口在农村,这几年采取的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反贫困政策取得重大进展。(3)积极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逐步形成区域均衡发展的初步格局。(4)不仅要有硬实力,更要追求软实力。社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发展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我们也面临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起步比较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实际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有所扩大。当前,中国城乡的名义差距是3.3倍,如果把社会福利因素算进去,城乡实际差距大概在5-6倍。社会福利的二元制度安排,在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2.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政府发展理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使“生存性”压力明显减弱,“发展性”压力全面凸显。

传统的发展理念以“物”为中心,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按照这种发展理念,所谓发展主要指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经济增长。现代人类发展理念以“人”为中心,认为经济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目的。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中央政府*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发展的主体是人,强调发展成果要最终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近这些年,正是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的形成,促使着政府作用的范围、作用的手段开始发生变化。

3.进入新阶段要突出强调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产品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年分税制改革划分了中央、地方的财权,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不明确,尤其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划分不明确,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承担了大量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由于缺乏相应的财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农民收入长期偏低,农民自付公共服务费用的负担越来越重,“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一些地区比较突出。*年的SARS危机,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责任不到位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中国政府突出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各级政府应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目前,中国的公共政策正朝着以人为本、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向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公关;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前    言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P)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从而,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存在的人民消费水平的增长超过消费品的生产增长的状况在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产品的生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甚至超过了市场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市场上的消费品从供不应求开始转变为供过于求了。消费者的心理状态也从“拿钱买不到东西”转变为“货比三家”持币观望了。不仅仅是普通的工业消费品如此,生产资料类产品也出现了相对过剩。计划经济时代造成的短缺经济已然在国民经济的绝大多数领域结束,代之而来的是绝大多数产品的经常性趋于饱和,许多行业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形成了所谓的过剩经济。据相关国内贸易统计部门对消费品市场商品作的供求连续排队分析,2005年下半年,统计范围内的1000余种商品,供大于求的占三分之二强,供求基本平衡的不到三分之一,而供不应求的商品已经为零。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势力的转换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宗旨表现在经济领域,就是要建立起以市场为资源基本配置机制的市场经济制度。

而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各种市场要素的生产充分发展。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然确立,不可避免地在各商品要素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有鉴于此,消费者在交易时会比生产者拥有更大的讨价还价余地,使得市场势力开始由卖方转向买方。至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谓买方市场便全面形成了。

市场势力由卖方转移向买方,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并完善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从根本上摆脱了计划经济制度下的短缺经济,从而进入了划时代的新阶段和新起点,即市场经济。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短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市场势力还不强,还处于被动地位,或者说根本就谈不上有市场势力。对商品既不能“挑三捡四,”也不会在花色、品种、质量、品牌和服务等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对于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更是只有望洋兴叹的份。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买方市场上,消费者则处于主导地位,生产者只有在服务、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和改善,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生产者才能获得利润,企业才能获得发展,进而消费者的权利才能获得尊重和认可。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既给予了消费者更多的权益,也给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为一切都不同了,形成了对生产者的反面压力和新的市场信号,孕育了新的消费模式和生产状态,使得企业的生产面向市场、服务满足消费者成为现实。它要求生产者转变原有的旧观念,转变旧思想,将视野扩展到新的市场领域,以及新的生产领域和投资领域,也要求生产者认真思考新的更有效的发展战略。而作为一种管理思想与营销手段的公共关系,则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而是买方市场条件下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公关在企业管理,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公共关系,它以注重企业组织形象为核心,以沟通、协调为手段,以关注社会效益、长远利益为发展方针。因此,它对企业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一种市场营销技法的引入,而是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变。转

我们应该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认识它,重视它。    

(一)企业发展战略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其含义

企业的发展战略,曾经历了“生产战略”、“推销战略”、“市场战略”、“公关战略”等不同阶段。这些发展变化,反映了企业在不同发展战略阶段对于如何生存、发展、壮大等方面的思考。

生产战略,是指把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对策,是短缺经济或卖方市场条件下的产物,是“企业导向战略”的初级发展阶段。

推销战略,以加强推销、扩大销售作为企业发展的对策,是在市场势力从卖方逐渐向买方过渡条件下的产物,是“企业导向战略”的高级阶段。它与生产战略一样都以生产者为中心,是“企业导向”战略的不同阶段,都隶属于旧的企业发展战略。

市场战略,则是在市场经济,特别是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的条件下的产物。它把满足市场需求及占领更大市场份额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即“公众导向”型的企业发展战略。它最初着重于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服务、品牌、广告、形象等竞争愈演愈烈,市场战略已开始转向公关战略,把它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公关战略,则与前面三者不同,它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沟通、协调,以及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公关对企业发展的战略作用,在于其所崇尚的观念正是市场经济所必须发扬光大的观念。公关强调现代企业组织在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同时,达到社会、环境、公众、企业的和谐,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其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第5篇

1、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过去的几年,是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年,房地产行业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房地产行业作为涉及范围广。关联性高的行业,在行业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带动了家电、装修、建筑、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而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2、房地产经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住房问题一直是关系着人们生存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行业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住房问题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积极的推动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3、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健全虽然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很不健全,很多大型城市存在着房产泡沫现象,房价大幅上涨,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严重不符,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就是,房地产经济的巨额利润,使得大量的企业纷纷进入,冲击着并不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使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健全、不合理。4、房价上涨幅度大近几年,房价大幅上涨,尤其是几个大城市,房价更是出现了不合理的增幅,还有就是房地产的供需存在很大的问题,高端住房供给较大,商品房出现供不应求额的现象,保障性住房却供应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房价的大幅上涨,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得房地产的发展很不合理。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未来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是一大趋势。1、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还处于比较繁荣的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上升的时期,因此,未来的发展,市场的调节作用一定会体现出来,再加上国家政策的调整与积极有效地引导房地产经济在改善人民生活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2、房价将会日趋稳定过去几年,房价增长很快,不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了了影响,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房价是与国民经济成正向发展的关系的,只要国民经济可以保持稳定的增长,政府的调控措施得当,那么,房价便不会出现加大的波动,近几个月的房价环比下降正是很好的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未来的房价必会日趋稳定。3、未来的房地产业将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行业都是由规律可循的,房地产业也不例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下,在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下,未来的房地产业一定会着眼于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并逐渐走上一条节约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发展道路,并逐渐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4、国家政策会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积极地调控针对当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国家要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保证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是针对恶性囤地现象,要加大打击力度,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针对市场上供需的矛盾,进行房地产税制的改革,从而为建立房地产市场的良性有序发展奠定基础,合理调整房地产税费改革与比例,从而可以促进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财政支出结构

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1、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的各个不同部分的组合状态及其数量配比的总称。财政支出结构实际上是财政职能状态和政府政策的体现。研究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它是财政支出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统一。(2)它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3)它不是孤立的存在物。

2、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

(1)经济发展阶段论对规律的揭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从经济发展阶段研究公共支出增长原因,就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财政支出结构作了说明:政府职能着力点的转变,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着密切的关系。(2)消费需求变化导致论对规律的揭示。恩格尔定律提示了消费者消费需求变化的规律。这种需求变化引起第一产业部门生产所占比例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上升。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政府职能着力点的变化、政府支出机构有着重要影响。

二、我国财政结构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财政支出总体趋势与经济发展进程是基本同步的,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行政管理费增长过快。行政管理费是政府实行社会管理所需要的一系列费用支出,是只能由财政负责提供的社会必要支出。但是作为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成本代价,这项必需的支出应该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从世界各国政府的支出情况看,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基本上都控制在10%以内,而我国行政支出所占比重2006年达到了18.7%,并且增长过快,1978-2006年增长了143倍(同期的财政总支出只增长了36倍),其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项目。在财政资金总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行政管理费不断膨胀、增长速度过快,必然会导致其他方面的公共支出难以保证,影响政府职能的履行,使各级财政困境日益加深。

2、社会文教支出增长缓慢,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不足。社会文教支出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以及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这部分支出,逐步加大对各项公共事业的投入,提高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及GDP的比重。虽然社会文教支出一直也是我国政府支出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并在2006年成为支出最多的一大项目,但多年来这项支出所占比重却增长缓慢,尤其是与行政管理支出相比,它的增长速度更是明显落后。

3、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越位”与“缺位”问题同时并存。我国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较高,虽然在2006年降为第二大支出项目,但仍维持在26.6%的高位,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平均水平仅为10%左右。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时期,加之需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来刺激投资,扩大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与解决重大经济建设问题关联度较大,生产建设型财政的痕迹还很明显。另一方面,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对竞争经营性领域的越位也是导致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的重要原因。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和措施

1、正确认识和界定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逐步建立公共财政的支出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应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政府公共支出范围必须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按照这一标准,政府公共支出的范围界定如下:(1)消耗性支出。一般是指资源置于政府直接配置,直接消耗的支出。主要包括:国防支出,对外事务支出、各级政府、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支出、基础教育、基础科研、卫生保健等公益性事业支出。(2)转移性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不直接消耗,而是通过再分配转移出去由社会消耗的支出。主要包括价格补贴等补助。(3)公共工程支出。一般是指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支出。

2、提高政府行政工作效率。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市场经济作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其制度基础是经济决策自由、个人权利、政法环境和法律制度。因此,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保护产权,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必要的制度框架,而不只是注重公共物品的实体层次。其次,要依法行政,提高政府行为效率,使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提高政府效率,建立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机制,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决策程序的透明度。然后,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大力压缩行政经费。精简多余人员,关键是要通过调整结构、发展经济,为精简出来的公务人员找到新就业出路。

3、政府应全面退出一般竞争性投资领域。公共财政支出应实现从一般生产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技术改造投资领域的全面退出,加大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非盈利性领域、自然垄断行业、风险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投资力度;通过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来实现对全社会投资的指导、带动和调控;通过财政投资保证下岗职工生活费、再就业经费、粮食风险基金等的支出,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的按时足额发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外部环境。

4、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公共财政模式与预算体制密不可分的,即政府预算制度为该模式的形成和存在提供了基础形式。具体措施如下:

(1)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这既是优化支出结构的需要,又是实现依法理财的客观需要。

(2)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可以避免公共资金使用者与最终商品和劳务提供者“合谋”,是国库单一账户核心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配套措施。

第7篇

研究一个区域以及城市集群的发展,以及相关企业发展战略,要注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要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二个因素是这个地区已有的开发深度,第三个因素是未来的发展潜力。

一个城市集群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关注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偏废了哪一个,我们的决策都有可能出现失误。

国际产业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中国的发展态势很好,我们仍然会有很长时间的强劲发展势头。笔者个人以为,至少在10年之内中国的高速增长不会明显放慢,10年之后可能会放慢,但是在世界上,中国的发展速度仍然会是很高的。

中国的高速发展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好,市场潜力比较大,政治环境比较稳定,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所以世界产业大量转往中国,尤其是制造业,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价值链存在分工,只有在比较有优势的地区和国家,才能够使它的价值链最为增值,中国正好就存在这样的优势。

我们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城市集群形成的时候,就要考虑世界产业以及制造业是否转往这里,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是什么,以及投资者看中这个地区的什么环境,如果是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那这个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还能维持多久?如果看中的是综合竞争优势,那么这个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是否已构造起来?

如果答案全部是肯定的,那这个地方就具有综合竞争优势,这个地方的发展潜力应该说就比较大了。现在世界产业包括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都往中国转移,而且中国作为首选国家,这样就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技术效应、人才效应和其他一系列产业关联效应就会产生,因此世界产业转移给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即加剧我们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包括使我们当地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因为转往中国的有些产业是低端产业,到了我们国家,就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所以,在国际产业的转移过程当中,我们的区域经济也会遇到一些挑战,可能把我们本来处于低端的优势给凝固了,也就是说,你本来有可能往高端走,但它把你固化了。所以,我们要注意区域经济发展能不能使我们原有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上升为综合竞争优势,能不能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转过来,这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的开发都是新的机遇,同时又有更高的要求。

发展阶段对不同区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从现在到2020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整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阶段。“十六大”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它突出的一个标志就是重化工业发展加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非常明显,这段时间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也同样,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是43%,但是,到2001年的时候,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就已经是47%了,我们和那些国家的五六年前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这段时间城镇化进程要加速。只有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时候,我们的区域发展才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比如说,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他们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比较高,在这个区域发展的城市群,对于工业化、城镇化还比较落后的地区,就要发达得多,在这些相对发达的地区,企业发展和投资的回报率显然比其他地方高一些。但即使在这样的地区内,它的发展阶段也有比较大的差别,比如说,广东粤北地区比珠三角落后很多,京津冀这个大的经济圈里面,有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仅仅只有20%~30%。所以,在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就要考虑发展阶段的区别。而且在一个区域内,就发展阶段本身来看,差距也是很大的。

发展机制和发展理念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制约

我们所说的发展机制,主要是指区域经济发展,怎么样才能够让它发展得更为协调,才能够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完善四个机制,第一个是市场机制,第二个是合作机制,第三个是互助机制,第四个是扶持机制,即国家的扶持政策。第四个机制并不是不重要的,而是说它起到一个兜底的作用,更具有根本性,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家的区域政策要加强整合公共服务,但最基础的东西是市场机制。因此我们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投资决策的时候,都需要营造一种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作用,不要把它扭曲了,现在我们的区域经济差距不断地拉大,如果想急于把这个经济差距缩小的话,在中国的国情限制下,以及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大潮下,我们很难在短期内把经济差距缩小,尤其是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配置资源的话,就是让它往回报率最高的地方游、往专业化和配置条件最好的地方集中,包括城市集群、产业集群。这个地方的专业化配置条件非常好,综合竞争优势已经形成了,这个地方才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过来,这反而会使区域差距在一定时间内有所拉大。

研究发达国家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区域差距缩小了,但是过了这段时间,差距又有回升,区域差距的反弹又出现了。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可能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导致了新要素的集中或者配置,按照市场的新导向发生了重组,这时候,区域差距就会扩大。这时候,政府的扶持机制就非常重要了,政府的扶持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拉平各地的公共服务差距,让当地的人民群众享受大体平等的社会福利水平,而不是干预投资,不是在某个地方布局多少项目、撒多少钱。

这四个机制结合在一起,中西部有资源,东部有技术人才和资金,这样就形成一种合作发展,这个区域的优势就出来了。当然还有互助机制,互助机制也需要继续发扬,而且它带有国家横向转移支付的职能。

我们还要注意发展理念的更新,现在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包括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包括确立了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政策。过去我们的某些资源是短缺的,我们经常想的是开发,比如,南水北调是开发优先的思路。现在我们就要考虑节约优先,开发和节约并重,首先调水就不再是重要的、第一位的,节水是第一位的。将来,国家提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非常具体的要求,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等,这些具体要求提出来以后,对某个地区以及企业未来的评估战略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且配套的相关税收、金融政策、市场准入制度都会逐渐完善起来,新的发展理念不能是空的东西,它一定有配套的一系列的政策跟进。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融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波折中前进,从开始的被轻视到后来被重视,在这个过程中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主要阵地,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就业稳定;其次,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最后,中小企业最贴近市场,能够快速的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市场经济的风向标。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快速成长和经营的高风险性,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成为抑制其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稳定及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其能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加快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被提上日程,在这个过程中,融资方式的选择显得尤其的重要,因为最优的融资方式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融资,更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融资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融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融资是指资金在投资者之间流动,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资金的融出两个方面,即包括投资、筹资和集资。而狭义的融资仅指资金的融入,即只包括筹资和集资。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如果一个企业资金不足或者已有的资金不能再产生新的资金,那么这个企业最终将走向灭亡。

(一)融资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

很多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深受重创,有一些甚至面临破产的局面,在这些受到创击的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在金融危机时期资金不足、资金链断裂,而资金链的断裂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直接倒闭。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就比较小,而且经营方式还比较单一,所以中小企业自身积累的资金量非常的有限,当面临大的冲击时,中小企业要想靠一己之力来解决问题是很难的。当中小企业面临已有资金很难或者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时,这就需要企业进行融资了。实时的融资能够让中小企业维持其正常的生产经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再次崛起。如果中小企业在面临缺乏资金的困境时没能够及时的融入资金,那么企业就不能够维持自身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局面。

(二)融资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

当中小企业完成起步之后,企业就会进入扩大规模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设备,需要扩大自己的市场,需要扩大生产的规模,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需要的这些资金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积累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就需要中小企业实时的融资,只有实时的融资才能帮助中小企业扩大自身的发展规模。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根据企业资金的来源不同,可以将企业的融资方式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一)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就是指企业将自身通过经营所得盈余,或者说是将自身累计的资金投入到企业中,使得企业获得资金能更好的发展。内源融资是中小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融资方式,内源融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保留盈余和折旧,以及包括业主从创业人员和亲戚、家族中筹集的资金,这都是内源融资。内源融资不需要企业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所以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出企业。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限制,其不可能有太多的内部资金供其使用,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从外部获得资金,即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可见外源融资对中小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外部的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来供其投资,而不是通过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来筹集资金的方式。根据资金产权关系的不同,可以将外源融资划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

股权融资也称为企业的所有权融资,股权融资所得到的资金即是企业的所有权资金,股权融资一般发生在企业创办初期或者当企业想增资扩股时,股权融资获得的资金一般是来自于企业的股东,也有来自于政府出资的或者风险投资的或者个人投资的。股权融资的优点是增强了企业的举债能力和资信,因为一个企业负债的基础就是这个企业的股权融资规模,企业借债规模的大小受到股本大小的影响,股权融资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股权融资的缺点就是容易分散企业的控制权,不利于企业的产权交易,而且股权融资一般是企业的初始融资,所以融资成本也较大。

债务融资不同于股权融资,股权融资一般发生在企业初始创办时期,而债券融资可以发生在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方式从企业的债权人那里筹集资金,债务融资获得的资金代表着企业的债务,所以这种资金也称为企业的负债资金或者负债资本。债券融资的优点是具有财务杠杆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企业所有权资金的回报率。债务融资的缺点是债务融资获得的资金毕竟不是企业自己的资金,企业只有资金的使用权而没有资金的所有权,企业不仅要为使用这些资金而付一定的资金使用费即利息,而且到期时还得把筹集的资金还给债权人,另一方面,相比较股权融资而言,债务融资也有可能带来债权人对企业的干预问题。

除了上面所说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企业还可能有其他的融资方式,比如租赁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商业票据贴现、典当等等。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不会只选择一种融资方式,而是选择几种融资方式同时进行,当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企业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来使企业健康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如何选择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除了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方式之外还有很多的其他融资方式可供选择,每一种融资方式都会给企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在中小企业选择其融资方式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处于什么样的行业以及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一)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类型选择融资方式

1.高新科技中小企业。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和传统的中小企业一样,在融资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限制,但是它优于传统中小企业的一点就是具有概念优势,所谓的概念优势就是“高新科技”这个概念。这个概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受到很多具有冒险精神的投资者的青睐,而且高新科技中小企业的巨大盈利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一批传统投资领域的投资者的重视。另一方面,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对国家的发展也是相当的重要,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也会对这类企业给予充分的政策、法律、甚至是直接的资金支持。

2.传统中小企业。传统中小企业虽然没有高新科技中小企业那样获得国家的很多方面的支持,但是它也有其自身方面的优势。传统中小企业市场比较成熟,产品需求比较稳定,而且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要多,抗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强,所以传统的中小企业能够较容易的从亲友中获得所需要的资金,而且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来进行融资。

(二)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选择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四个:种子阶段、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是不一样的。

1.种子阶段――内源融资为主。在种子阶段,企业技术不成熟、没有销售规模也没有销售渠道,这一阶段的企业面临的风险很高、风险承担能力极低很容易失败,而且企业的市场前景也不明确,生产也未正式开始,可供企业抵押的资产非常至少,这时的企业即使是想获得普通的贷款也是非常的难。所以种子阶段的企业大都是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解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2.创业阶段――权益融资为主,债务融资为辅。中小企业进入创业阶段之后,就意味着企业已经有了自己较完善较成熟的生产方式,企业在这一阶段需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生产方式来生产产品,这时的企业已经有了较好的融资条件,内部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资金,这时的融资方式应该以权益融资为主,债务融资为辅。

3.成长阶段――银行信贷为主。中小企业进入到成长期就意味着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时的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形象,顾客群也较为稳定,财务风险也比较低,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良好的信用记录来获取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而且这时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一般应该避免稀释股权,所以不应以股权融资为主。

4.成熟阶段――资本市场大规模融资。中小企业进入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就意味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很完善、管理经验也较为丰富、盈利持续增长,处于成熟阶段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通过资本市场来获取所需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融资。对于发展较好的中小企业,要想接下来把企业做的更强大,那么在满足上市条件的时候应及时上市,通过上市来做强做大自己。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我国必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关注,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帮助中小企业充分认识到自身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来更好的发展壮大自己。在选择融资方式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类型和发展阶段来考虑适合自身的融资方式。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冲出融资困境,更好的发展自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广奇,魏婷婷.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与比较[J].哈尔滨金融学学报,2012(3).

2.蒋宁.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2(11).

3.于迪.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