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方程的意义

化学方程的意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9 16:36: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方程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化学方程的意义

第1篇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第2篇

【关键词】成人高考;化学教学;导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04-01

参加成人高考的学生大部分从中专毕业生中招收而来,大部分学生年龄较小、自我意识较强、自制力较差、基础知识薄弱、对抽象事物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对生动有趣的失误接受能力较强等特点。而且部分学生对学习没多大兴趣,特别是化学这门初三才开始学习的新科目。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都注意到了导课的重要性,很多教师都会在上课之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搜集导课的素材,精心组织导课的语言,研究用什么方式来进行导课,从而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导课的意义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也有的称为开讲。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端质量如何将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一般来说,每节课的前十分钟,学生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如果这时教师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导入新课,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没有兴趣,是不可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课的,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成绩肯定也达不到理想的分数。对于要参加成人高考的学生来说没有兴趣那就意味着失败,因此在成人高考化学教学中导课的重要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导课的方法

一部好的电影必须有一段精彩的序幕,而导课就是一节课的序曲。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导课方式,但目的只有一个即: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打开思维之门,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总的来说导课的方式有三大类即:复习回顾,引入新知;设置疑问,引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而且有利于他们牢固记忆知识。复习导人法在具体操作上一般是由教师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大多数都是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最后练习,成了固定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温故”不过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具体导课时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否则就成了纯粹的复习课。

(二)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疑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于笔者所在的这类民办医学类学校的学生来说,上课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尤其重要。例如,在“维生素c的作用”一节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讲述了一个科学家的探险故事:“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了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同学们知道这些船员患了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够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维生素c的作用”就可以知道了。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的心理,疑问使学生对新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第3篇

关键词 培养方案 改革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导向作用。对于高校来说,本科教育是基础,其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基本依据,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受到了各个高校的重视。培养方案是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实施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平台和保障体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和每一个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长沙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3年批准建设,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因此培养方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我们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1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

1.1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协调一致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要达到“三个符合”和满足“一个要求”,即: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相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相符合;各类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相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应满足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

1.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的原则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注重“文理渗透”,理工类专业学生要加强人文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各学院应依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之间、W校与科研机构之间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力度。进一步丰富辅修双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资源,优化选修课程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平台。

1.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的原则

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教学鼓励独立设课,按照基本操作、综合训练、设计创新的要求,逐步递进;优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教育,工学专业应参照国际标准或工程专业认证(评估)基本要求,推进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

2.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按“基础平台+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构建,基础平台按专业类构建,应做到宽厚;专业模块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构建,须凸显特色,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践教学环节应按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实现四年(五年)不断线。

2.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按模块设置,穿插安排。课程模块分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及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等。由于我校要求的毕业学分为168学分,因此如何在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下协调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矛盾称为课程设置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2.2.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组成,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系列课程、体育、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组成。英语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大学英语》共计12学分,分为基础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为《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各3学分;提高阶段分为英语语言技能课程3学分、英语语言文化课程2学分、英语应用能力实习1学分。对于计算机,采用了“1+T”的课程模式。除了必修的《计算机科学导论以外》,我们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开设了《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作为限选课程。另外,还要求在前三学年完成6个学分的人文科学类选修课程,其中大学生应用语文和一门艺术鉴赏课程作为限选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2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性、系统性、学术性、拓展性原则,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力学、制图类、大学化学等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除了这些课程以外,根据化工教指委的专业规范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开设了生物化学(含实验)、高分子化学、文献检索、化工科技英语写作等选修课程,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特点。

2.2.3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根据湖南省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我校化工专业的特点,把专业方向设置为精细化工和能源化工,并基于这两个方向对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进行了设置。在专业模块课程上,开设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必修及限选课程。此外,为了让新生进校时就能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以及本专业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第一学期开设了《化工导论》课程。为了让学生对化工学科的前沿问题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还开设了化工学科前沿、创新思维与方法等课程。其中化工学科前沿为限选课程,主要邀请(下转第88页)(上接第83页)校外专家以及本校具有丰富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授、博士主讲。此外,还开设了化工专业英语、化工计算机应用、化工安全概论等选修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对于精细化工方向,根据湖南省的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历史传承(主要由原来的湖南省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相关专业整合而成),我们以日用化工为主线,开设了精细化学品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工艺学实验等必修和限选课程,洗涤剂工艺学、化妆品工艺学、脂肪酸及衍生物工艺学等选修课。对于能源化工方向,我们以生物质液体燃料和太阳能电池为主线,开设了能源化工工艺学、能源化工工艺学实验、能源化工导论等必修和限选课程。

3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经修订后的新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除了原有培养方案“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特点以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开了系列人文科学类选修课(如大学生应用语文、艺术鉴赏等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课,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2)增加了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创新思维与方法等创新理论课程,并要求学生加入专业教师的课题组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该学分作为必需的第二课堂学分。通过此环节,学生的资料查阅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得到加强。

4结语

总之,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起符合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要求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应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符合新形势下我国化工类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又符合湖南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其长处。强调高等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的适应性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竞争,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2015年,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现代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JG2015YB11)。

参考文献

[1] 鲁德平,宋慧婷,杨世芳,张燕青,曾嵘,周艳.构建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90(4):21-24.

[2] 邹丽霞,花明,黄国林,刘峙荣.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8(1):15-18.

第4篇

《简易方程》是新教材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通过调查发现,五年级有一半的学生喜欢列方程解决问题,六年级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而实际做题时,在不限制解题方法或者不要求必须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几乎没有学生主动选择列方程解决问题。他们觉得列方程比列算式更难以理解。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算术的学习就对方程的学习产生了负迁移。

这种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四则运算的关系对解方程时方程变形方式的负迁移;二是列等量关系式时算术的逆向思维对方程的顺向思维的负迁移。针对这两点,在教学时,教师就应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弱化这些负迁移。

一、解方程

在算g中,学习四则运算时,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因数滓蚴?积,被除数鞒?商。做题时,有类似“已知减数是5,差是3,被减数是多少?”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十分熟练地写出5+3=8,依据是被减数=减数+差。

解方程时,x-5=3,学生也就自然的依据被减数=减数+差,想到x=5+3,x=8。这就是在用算术的思想解方程,但这种求解的思路,在遇到像(2x+3)?-x=73或者更加复杂的方程时,就显得十分繁复累赘,所以,在教学时,应依照教材,重在教学生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导出解方程的方法。

课本中是以天平为直观形象载体,以保持天平平衡导出等式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应用到具体题目中,例如3x+4=40,等式两边先减去4,3x+4-4=40-4,3x=36,等式两边除以3,3x?=36?,得到x=12。也就是,加了4就要同时减去4,乘了3,就要同时除以3。需要强调的就是等式两边一定要同时加减乘除,最终求出方程的解。

二、列等量关系式

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首先就要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式。学生表示不喜欢用方程解决问题就是因为步骤复杂,难找等量关系式。方程是由等量关系式列出来的,等量关系式出错,方程也就错了。深入研究发现,列等量关系式是最受算术思维影响的。

学方程的基础就是用字母表示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就是扑克牌中的A、J、Q、K,它们分别表示1、11、12、13。在五年级之前的教材中涉及到了用符号表示一个特定的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所以本单元直接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开始教学。例如例1,已知父亲年龄比女儿大30岁,用a表示女儿的年龄,那么a+30不仅表示父亲的年龄,还表示父亲岁数总是比女儿大30岁的数量关系。学生首先能理解的就是a+30表示的数量,所以教师要着重强调的是它表示的关系:“+”表示的“大”的数量关系。

在实际问题与方程这一部分中,例1,小明跳远成绩为4.21m,超过原纪录0.06m,求学校原跳远记录是多少米?未知数就是原跳远记录,所以设原跳远记录为x米。已知条件中,“超过”一词就是一种数量关系,通过前面用字母表示数中的教学,学生应该自然的将“超过”这种数量关系转化成数学符号“+”,那么就很容易找出等量关系式“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进而列出方程并解方程作答。这种一步到位的题型,学生都能很快的接受,然而题目复杂以后,就出现了问题。

例2,足球上,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求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正确的思路是“倍”转化成数学符号列出关系式黑色皮的块数?-4=白色皮的块数,但是学生列的关系式就出现了黑色皮的块数?+4=白色皮的块数,甚至还有黑色皮的块数?+4=白色皮的块数。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很迅速地回答少了4块就要补上,所以用加号,是2倍扩大了,所以要用除法。

这正是算术的思维!

用算术方法解例1:4.21-0.06=4.15(米),“超过”一词表示的数量关系转化成数学符号是“-”。例2:(20+4)?=12(块),“少”转化成“+”,“倍”转化成“鳌薄U庥肓蟹匠淌钦孟喾吹摹7匠淌撬诚蛩嘉闶跏悄嫦蛩嘉?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首先会选择自己熟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算术方法,刚接触方程时,两种思维相互影响,所以学生解题就会觉得题意复杂难以理清,找不出正确的等量关系式。

第5篇

[关键词]金属材料,化学成本,仪器分析

中图分类号:T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是决定材料性能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对绝大多数的金属材料都规定了其必须保证的化学成分,有的甚至作为质量、品种的指标。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依据分析原理和分析条件不同,分为化学法和仪器法。化学法主要根据金属成分的化学反应来确定金属材料的组成成分,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定性及定量分析金属化学成分,但存在着试剂消耗量大、过程复杂、效率低下的缺点。仪器分析法则根据元素的的光学、电学等化学性质,利用分析设备为依托,准确快速地实现成分分析。随着仪器分析学科的发展和越来越多先进分析设备的问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在金属材料分析领域应用越来越成熟。

一、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利用重金属与显色剂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有色的分子团,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深浅与浓度成正比。在特定的波长下与标准样品比色检测。目前分光光度分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物质本身对紫外及可见光的吸收进行测定,另一种是生成有色化合物,即“显色”,然后测定。虽然不少无机离子在紫外和可见区都有吸收,但因一般强度较弱,所以直接用于分析的较少。加入显色剂使待测物转化为紫外和可见光区有吸收的化合物来进行光度测定,是目前金属材料分光光度分析方法最广泛的手段。通过分光光度法,可测定金属材料中的Mn、P、Si、Cr、Ni、Mo、Cu、Ti、V、Al、W、Nb、Mg等化学成分。与传统化学法相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仪器设备操作简单,操作便捷、快速的有点,能够广泛应用在各种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中,但是相比较于化学法以及其他仪器分析方法,存在着样品需要显色处理、准确度不高的不足。

二、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20世纪50年代创立起来的一种新型仪器分析方法,依据金属材料中被分析的目标元素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特征谱线,根据特定元素对光吸收量的多少从而利用朗博比尔定律去进行定量分析,实现金属材料中元素含量的分析。该种方法能够实现金属材料中70多种微量元素的成分分析。分析灵敏度根据原子化方式的不同有所不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的金属材料相对灵敏度为1.0×10-8~1.0×10-10g・mL-1,非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绝对灵敏度为1.0×10-12~1.0×10-14g。原子吸收光谱法作为一种成熟且应用广泛的分析方法,应用在金属材料化学分析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首先,该方法分析范围广,能够分析金属材料中70多种主次微含量的元素;其次,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的是锐线光源,减少了目标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光谱干扰,有利于得到更为准确的分析结果,测定微、痕量元素的相对误差可达0.1%~0.5%,这点在基体复杂的金属材料分析中尤为明显;再次,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精密度好,一般的仪器分析结果相对标准偏差为1%~2%,性能好的仪器可达0.1%~0.5%。第四,该方法分析的速度快,分析一个样品只需要数十秒至几分钟。基于以上优点,该方法已经成为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的主要手段。但是该法也存在每次测试只能分析一个目标元素,分析多元素时样品用量大,以及只能分析液体样品,金属材料需要化学前处理的不足。

三、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1964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汽在特定频率能激以下所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以此来测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原子荧光主要有5种基本类型:共振荧光、直跃线荧光、阶跃线荧光、敏化荧光和多光子荧光。大部分仪器分析工作时使用的是共振荧光因其跃迁的概率最大且普通线光源即可获得相当高的辐射密度。原子荧光光谱法在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中应用最成功的是金属材料中易形成气态氢化物的As、Sb、Bi、Se、Ge、Pb、Sn、Te和Hg等8种元素的痕量分析,到20世纪末,又增加了Cd和Zn两种元素。目前有些国家标准中已经将原子荧光光谱法指定为金属材料中个别元素分析的标准方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金属材料,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分析元素能够与可能引起干扰的样品基体分离,消除干扰;2、与溶液直接喷雾进样相比,氢化物法能够将待测元素充分预富集,进样效率接近100%;3、连续氢化物发生装置易于实现自动化;4、不同价态的氢化物发生条件不同,可进行金属材料中痕量元素的价态分析。但是基于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原理,能够形成气态氢化物的元素有限,所以原子荧光光谱法仅能够实现金属材料中部分元素的分析,而不能实现所有成分元素的测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辅相成,是金属材料中无机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分析的原理是依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该方法分析目前最主要的仪器为ICP-AES,此类仪器可实现70多个元素的微量、痕量分析。与原子吸收光谱法不同,使用该仪器分析方法分析金属材料时,一个样品一经激发,样品中各元素都各自发射出其特征谱线,从而可以实现一个金属材料样品同时测定其中的多个元素含量。使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的试样,大多数不需经过化学处理就可分析,且固体、液体试样均可直接分析,若用光电直读光谱仪,还可在几分钟内同时做几十个元素的定量测定。对于批量金属材料的分析,体现出了快速和样品使用量较少的优点。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仪器大多都具备检出限低,稳定性及重现性好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金属材料分析中,由于各个元素的发射谱线众多,各个目标元素有时会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影响结果准确性;分析金属材料中主元素含量时,由于含量过高,分析的准确性会变差;该类仪器分析方法,只能分析金属材料中的元素含量,而不能分析金属材料中的化合物含量或者元素的形态;虽然缺点明显,但是原子发射光谱法还是以其无法比拟的优点赢得众多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者的欢迎,成为金属材料化学分析的首选手段。

五、结语

使用仪器分析方法进行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每种方法适用的样品类型以及分析的目标不一致,优缺点明显。如何根据金属材料的性质以及分析的目标选取适当经济的分析方法,才是做好金属材料化学分析的关键。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以及仪器性能的不断提高,仪器分析手段将会更加广泛地应用到金属材料化学分析中。

参考文献

[1] 孙汉文.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23(2):386.

[2] 那延富,郑健,冯国栋等.分析化学,2003,31(4):490.

[3] 邓勃.现代仪器,2004,(2):1.

[4] GB/T12689.1~13689.12-2004锌及锌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工程造价;一体化;教学

一、学科教师一体化

教学当中的软实力就是教师,所以务,保证其质量。当学校选择教师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能力出类拔萃、经验丰富和具有各种技术等级的人,这样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可实现。能力出类拔萃的教师,可以领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当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给学生解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得到很好的激发,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娓娓而谈但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并且让同一个教师负责实践和理论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更理解也更适应彼此,对提高教学质量是特别有效的。

二、教学和学习以及实践合而为一

综合能力对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而言是最为主要的,可以把学生的各门学科关联起来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师进行教学时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目的,让学生把所学到的东西投入实际应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从多方面认识建筑物,那么传授知识以及检验成果的最好方法就是实习。教师带着学生深入建筑工地去进行体验,让学生亲眼见证建筑物被建起的这一过程,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因为见得多了自然而然会增强,这时候教师适时把和建筑相关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接受新知识就会变得容易很多。通过把教师讲的与自己所看到所感觉到的知识综合起来,实现知识的内化。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够提高得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全部都提升了,造价方面的人才增加了,社会对高素质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才会给建筑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课堂考核方法

1.评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成绩

选择随机的方式进行考核,各项内容由不同的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当场进行点评,有错误马上纠正,与此同时还要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多思考。@样一来既可以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考核检验,还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也可以让师生进行更多的互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教师做好关于每位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实训情况现场记录工作,将平时考核的分数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借此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推进学习效果。

2.集中实践课程成绩评定与考核

涵盖实训结果和进度(占50%)、实训报告(报告评分占40% )、职业素质(占10%)。实训结果与进度选择现场打分、分组考核方法,让每个小组学生都操作一遍后按小组进行考核并打分,把这个分数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借此让学生对平时考核重视起来。

3.评定毕业实习成绩

毕业实习完成后,由企业、专业教研室或者系设立考评小组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考评小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成绩占30%,企业评价占50% 。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特别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结合学习理论知识,不再是像之前一样听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理论,学生可以结合实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在工程造价的教学中这个模式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 慧.中职学校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探索[J].门窗,2016(4):39-41.

[2]巩占云.中职建筑工程造价课程教改分析及实践教学探究[J].江西建材,2015(17):241.

第7篇

关键词:流程化管理;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39-02

流程化管理(programmed management)是指以流程为主线的管理方法。所谓流程是指做事的顺序和方法。流程化管理包含规范化、流程、持续性和系统化。流程化管理的核心是建立一套跨部门的、系统的、高效运作的流程体系,这对于提高整体绩效至关重要。

高校学籍管理是高校对学生学籍资格进行的管理活动的总称,通常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教学计划与规章制度,对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进行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留(降)级,转系(专业)与转学,停学,复学,退学,奖励与处分,毕业与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的管理。而高校的成人学生由于流动性大、层次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使得学籍管理相对于其他学生的学籍管理更为困难。为了优化成人学籍管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依据流程化管理的理念及特点,我们初步设计了首都医科大学成人学籍流程化管理模式,重点是注册后的学籍管理、毕业的学籍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注册后的学籍管理

近年来,我们依据不同时间段的学籍管理内容,制定了首都医科大学注册后的成人学籍管理流程及详细说明(见表1)。此流程实现了学校、学院(包括继续教育学院、燕京医学院及各临床学院)、具体管理者(主要指班主任)的“三级”管理模式及管理体系,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二、毕业的学籍管理

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制定的毕业的学籍管理流程及详细说明见表2。

三、流程化管理模式保障了成人学籍管理的高效、规范运行

我们建立的首都医科大学成人学籍流程化管理体系,使责、权、利统一,职责与流程匹配,管理链条短,组织结构明晰,提高了组织的效率和效能,规范了管理过程,有力地保障了首都医科大学成人学籍管理的高效、规范运行。

第8篇

关键词:化学灌浆;防水

序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当今各城市发展趋势,并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城市地铁修建的热潮,人行地道、地下车库等配套设施的修建,地下工程防水问题日益突出。

在地下工程砼施工中,伸缩缝、施工缝的渗水及温度应力裂缝的处理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为了最大可能减少砼施工过程中各种裂缝的发生,在砼施工过程中,我们不断在原材料的选用、工艺流程方面大做文章,并且不断制定、优化质量保证体系和控制措施,以确保施工各环节完全受控,但往往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在砼施工中还是不同程度的发现有各种缺陷产生。

化学灌浆就是砼缺陷处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补救方法,它能有效解决地下工程中因混凝土结构缺陷包括接缝、施工缝、变形缝、蜂窝麻面及混凝土收缩等引发的渗漏水问题,止水防水效果显着。由于化学灌浆技术有着其他防水技术方法所无法代替的优点:应用灵活、简便、高效、快速并能够迅速控制渗水,因此它在城市地下工程中被日益广泛应用。作为地下工程防水、堵漏的一项主要手段,化学灌浆防水技术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1 化学灌浆技术简述

化学灌浆一般是指将由化学材料配制的浆液,通过钻孔埋设灌浆嘴,使用压力将其注入结构裂缝中,使其扩散、凝固,达到防水、堵漏、补强、加固的目的。常用于修补较深的砼结构裂缝。根据灌浆的压力和速度,可分为高压快速灌浆法和低压慢速灌浆法。

2 作用机理

(1)对裂缝形成化学链结。

(2)对表面的孔隙形成高强度锚栓。

(3)高压力的推挤下填充所有裂缝。

3 材料选择

聚氨酯化学灌浆材料:它遇水后立即反应,体积迅速膨胀,生成一种不溶于水、有较高强度和弹性的凝胶体。

聚氨酯灌浆材料分水溶性(亲水性)和油溶性(疏水性)两种。

水溶性、油溶性聚氨酯灌浆材料共异性分析:

(1)共性:二者都能用于防水、堵漏。

(2)异性:水溶性聚氨酯灌浆材料包水量大,渗透半径大,固结体弹性好,最适合混凝土动缝的防渗堵漏;油溶性聚氨酯固结体强度大,防渗透性好,固结体弹性小,最适合混凝土静缝的防渗堵漏及加固。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渗水属于动态防水,故采用水溶性聚氨酯化学灌浆材料。

水溶性聚氨酯灌浆材料物理性能:

(1)水溶性聚氨酯灌浆材料亲水性好,包水量大,适用于潮湿裂缝的灌浆堵漏、动水地层的堵涌水、潮湿土质表面层的防护等;

(2)水溶性聚氨酯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浆液遇水后自行分散、乳化、发泡,立即进行化学反应,形成不透水的弹性胶状固结体,有良好的止水性能。它能与水以某种比例混合(最高达1:40),在注浆过程中使用是经济的。

(3)水溶性聚氨酯预聚体可加入20~40%的稀释剂,而油溶性聚氨酯预聚体可加入10~20%的稀释剂,前者的粘度为后者的1/4~1/6。

(4)水溶性聚氨酯对水质适应性强。不论海水、矿水、酸性或碱性水质对浆液性能影响不大。

(5)水溶性聚氨酯与水混合后粘度小,可灌性好,固结体在水中浸泡对人体无害、无毒、无污染。

(6)水溶性聚氨酯对水的溶解度及亲和力比其它化学浆材高,在流动水中,浆液不易被流动水冲散,固结体的固结面积反而扩大,且随着动水流速的增加,其堵水面积而相应扩大。

(7)水溶性聚氨酯反应后形成的弹性胶状固结体有良好的延伸性、弹性及抗渗性、耐低温性,在水中永久保持原形。

(8)水溶性聚氨酯浆液遇水反应形成弹性固结体物质的同时,释放C02气体,借助气体压力,浆液可进一步压进结构的空隙,使多孔性结构或地层能完全充填密实。具有二次渗透的特点。转贴于

4 施工机具

主要施工机具有:注浆泵、止水针头、电锤。5施工工艺

(1)定位:详细检查、分析渗漏情况,确定灌浆孔位置及数量。

(2)钻孔:使用电锤等钻孔工具沿裂缝两侧进行钻孔,钻头直径与注浆嘴(止水针头)直径一致,钻孔角度宜≤45。,钻孔深度≤结构厚度的2/3,钻孔必须穿过裂缝。但不得将结构打穿(壁后灌浆除外)钻孔与裂缝间距≤1/2结构厚度。

(3)埋嘴:在钻好的孔内安装灌浆嘴(又称之为止水针头),并用专用内六角扳手拧紧,使灌浆嘴周围与钻孔之间无空隙,不漏水。

(4)封缝:将洗缝时出现渗水的裂缝表面用水泥基防水材料(抗渗1号堵漏型)进行封闭处理,目的是在灌化学浆时不跑浆。

(5)灌浆:使用高压灌浆机向灌浆孔内灌注化学灌浆料。当相邻孔开始出浆后,保持压力3~5分钟,即可停止本孔灌浆,改注相邻灌浆孔。

(6)拆嘴:灌浆完毕,确认不漏即可去掉或敲掉外露的灌浆嘴。清理干净已固化的溢漏出的灌浆液。

(7)封口:用水泥基防水材料(抗渗1号防水型)进行灌浆口的修补、封口处理。

(8)防水:用单组份PA防水胶将已灌部位涂三遍(底涂、中涂、面涂)宽度10~20cm,两端各长出20~30cm。

6 应用实例

杭州市天日山路益乐路口/紫金港路口过街地道工程设计采用全封闭防水,在基坑回填结束后,地下水位不断上升,加上当时正值雨季,整个主体结构完全被水浸泡,很快,主体结构就出现了不同程度渗水,主要集中在明暗挖结合处、设备用房与主通道结合处、拱顶、楼梯地板等部位,出水点多达几十处。为此,施工单位在广泛调研论证后,决定采用水溶性聚氨酯注浆堵漏技术,对出水点全面堵漏。施工过程中,因旧的出水点已封闭,在混凝土薄弱处,新的出水点还不断出现,然后再次进行注浆防水堵漏。在洞内装饰开始施工前,主通道内的出水点已基本消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