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30 16:36: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

第1篇

商业银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稳定发展,如何保护与巩固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稳增长,首先要肯定与发现我们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商业银行在寻求新的“突围”之前,要总结过去特殊的发展规律与技巧;其次,商业银行发展至今的规模与效率,来之不易,我们要巩固好已经有的客户资源,优化金融服务;第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还需要在革新中实现稳健的增长。就全球而言,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已近全球第一,并远远超过了美国等国家,“传统业务”是“原生态”的业务,弥足珍贵,我们不能“学会了开车,忘记了走路”。

中国商业银行在面临信息化浪潮冲击与影响下,有许多人开始“浮想联翩”,两只脚开始离开地面,幻想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忽视商业银行重在“实”,重在“严”。中国如果没有一套“严实”商业银行管理制度,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商业银行帝国。所以要把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信息技术、服务技术,实实在在地应用到我们商业银行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和环节。紧紧抓住“中国特色”这一关键词,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制定实实在在的竞争策略与战术,决不能认为一些创新能成为脱离中国实际的“万能之钥”,把新的互联网金融技术、新的金融技术、新的银行再造技术落到“实”处,而不能“悬在半空”、“悬而不决”。

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3个方面的突围:

第一个突围是互联网金融。本轮产业革命对于商业银行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所有的金融发展、金融结构、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都与“信息流”高度相关。“信息流”对商业银行而言是“生命之流”,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一伟大的变革,等待我们的只能是失败。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 创新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实际意义

1、有助于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虽然银行是一种经营货币和信誉的特殊企业, 但是银行也需要通过产品销售获益,才能不断地壮大发展规模。理财产品作为银行的经营项目之一,通过销售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便于第一时间了解客户的详细资料和投资需要,进而向客户宣传介绍新产品。因此, 理财产品的特点、内容、包装、设计等方面, 都会直接对银行的综合实力造成潜在影响。所以, 加强理财产品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的销售额, 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并从根本上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2、有助于增强银行的基本盈利能力。银行传统的盈利项目有限,且越来越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且金融市场的不规律性和不稳定性, 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营利功能。而现有的理财产品,由于新颖所以吸引了大量客户,不仅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收入还帮助银行稳定了一批新老客户。由于理财产品的种类非常多, 所以无形中扩大了银行的盈利渠道。理财产品的结构比较稳定,还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增强了银行的基本盈利能力。

3、有利于银行化解金融风险。众所周知,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并且金融市场极不稳定,且很难预测和掌控。所以,银行要想稳定自身的发展,就必须要完善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而理财产品对于银行来说是一项利润丰厚,风险较小的经营模式,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看, 理财产品有助于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并且创新型理财产品是建立在金融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研发的, 所以有很强的化解风险能力。因此, 综合来看, 无论是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 创新的理财产品都有利于帮助银行化解各种风险。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工具非常有限。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的金融衍生类型产品市场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当中,相关的产品、管理水平,以及制度的各个方面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基础的条件也尚且不成熟。当前,我国的信用缓释、人民币利率等等方面的衍生产品还没有完全的推出和进一步的普及,风险控制机制和工具也严重匮乏,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等受托金融资产也难以抵抗来自市场的各种类型的系统性风险。另外,缺乏了金融衍生产品的一些必要的规避风险的机制和相应的套利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和有效性。

2、商业银行参与金融理财产品的设计和定价能力不足。单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来进行衡量,我国金融市场上我国商业银行依然占据了一个主导的地位,然而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的角度上来看,相比外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不具备更突出的软实力。一些国际银行在我国相继推出了种类丰富、设计复杂的外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其中除了包含有投资在债券、股票、外汇、房地产等诸多金融资产的理财产品,还包括有跨越领域之间的组合投资类型的理财产品。一旦说人民币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全面放开,外资大型国际商业银行就能够将强大的研发能力快速复制到我国金融市场的人民币理财领域中来。

3、金融行业分业经营模式制约。制约我国金融行业国内理财产品创新机制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金融行业目前采取分业经营,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不可以同基金、证券、保险等行业主营业务进行混业,这样会违背监管机构对银行、证券、保险进行分业监管的原则,我国金融市场相比欧美国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如果采用混业经营的方式将会有银行垄断局面的产生,因此在我国国情下,金融机构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方式,客户的金融资产也就无法在银行得到一站式全方位的管理。从而就极大的制约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建议

1、应该进一步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财产品创新监管的法律法规方面的体系,从而来规范和鼓励理财产品创新的发展。

2、完善金融市场。首先,需要扩大货币市场方面的规划,需要丰富货币市场交易的主题和交易工具的品种,优化交易,以及清算方面的机制,从而来促进基准利率的形成;其次,需要规范和进一步的发展股票市场,促进银行和企业的微观治理结构方面的完善;其三,需要进一步大力的发展债券市场,让其发挥其在利率形成当中的作用,尤其是需要形成的正常收益率的曲线;最后,需要逐步的建立和发展及容的衍生品的市场,发挥出来其风险管理方面的各种功能。

3、需要尽快的对于市场的推出机制进行完善。为理财产品创新风险进行有效的处置建立起来一个公共安全的设施。需要通过预先建立起来的相应的公共安全的设施,在一个方面需要及早的防范和处置因为金融创新的失败引致的风险苗头和一些风险的隐患;另外的一个方面的需要控制理财产品创新的一些负面的效应,从而来进一步的增强社会公众对于理财产品创新的新型,为此,可以尽快的建立起来一个完整的理财产品的推出机制。

4、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进行金融工具多样化,金融服务专业化,客户服务管理一体化的理财产品创新,其相应的管理体系和建设更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电子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发展也进一步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伟.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方向[J].中国金融,2016(01).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策略

一、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态,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约18万亿元。但目前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银行不断强势入驻,品牌效应不断加强,而我国私人银行由于现行的品种、投资方式单一,将逐步丧失本土优势。面对强敌,我国商业银行应认准形势,剖析自身,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私人银行发展道理。

二、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收益驱动”到“收益、成长双驱动”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要靠收益驱动,追求收益最大化。但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发现外资银行除了注重收益驱动,还注重成长驱动。成长驱动指私人银行不仅关注银行理财和投资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通过提供间接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成长”。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那么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专家分析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

(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

私人银行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很高,业务独立性较强。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私人银行部门作为零售银行总部的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全面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绩效。分行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与分行其他业务相互独立,直接向总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汇报工作。总行应在营销和业务上赋予分行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以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各分行私人银行中心配备由客户经理、投资管理团队、专家支持团队、研究团队等组成的专家队伍,采取多对一的服务方式,即由一名客户经理和若干专家为一个客户服务。各团队专家隶属于各专家团队,当有客户需要提供服务时,客户经理可以从专家各团队中寻找若干专家,形成项目小组为客户提供全程私人服务。若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相应调整项目组成员。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为不同的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开展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

(1)民营经济经营者,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家。他们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是第一代财富创造者,未来三年增长潜力最大。但是这一客户群的需求差异较大。

(2)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事务繁忙,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私人时间较少,对银行及其产品较为严谨,不大喜欢冒险。

(3)专业投资者。学历高、收入高,通常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坚持不懈地跟踪市场动向,并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依赖私人银行的意见,但会重视其提供的市场信息。

私人银行细分客户类型后,应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方案。

民营经济经营者在产品组合上应以稳健增长型产品为主,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自主型,由自己管理资产,所以私人银行应定期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盈利状况,为客户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依靠私人银行跟进市场,并需要银行提供优质的投资建议或财务规划。一些则采用全权委托的方式,请私人银行代管他们的资产。

第4篇

根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因素是来自于银行内部还是银行外部划分为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

(一)内源性信贷风险成因

对银行来说,内源性信贷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于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存在较多漏洞等方面,这对银行来说是可以通过制度的完善,管理水平的提高得到改进的,具有一定的可控性的,因此从银行内部分析信贷风险的成因非常必要。一是存在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在同一个银行中,各个部门还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银行之间存在拉客户拉贷款等不当竞争的现象。二是银行员工在贷款管理工作中没有把相关文件吃透;没有很好的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在发放贷款时重贷款数量轻贷款管理、贷款审查制度流于形式。贷前调查不细,贷时审查不严,贷后检查不力,以致难以控制贷款的全过程,使他们难以控制的贷款,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贷款问题。三是从贷款的结构上看,中长期贷款占比太高,容易引发流动性危机;从贷款的产业结构看,过分地集中于少数几个产业,造成银行信贷风险过于集中,当相关行业出现问题时,银行的贷款资金将遭受大额损失。

(二)外源性信贷风险成因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原因。宏观经济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对未来的走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政府又会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但市场反应又往往变幻莫测。所以正常情况下,银行很难对经济政策做出全面的研究和分析,预测市场的能力不强,因此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和经济政策趋势,因此,银行贷款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就加大了。二是由于政府干预产生的信贷风险。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商业银行应该是市场参与的主体,是资金配置的主体,政府的职能应局限于宏观调控,但实际的情况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并没有完全退出的行政干预,往往会对一些特定项目做出指定投资要求,出现特定项目效益不高,甚至亏损,给银行造成了不良贷款。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贷款的内部控制,健全银行内部贷款管理制度

通过设立贷款调查岗位,负责对贷款项目进行信用分析,调查贷款申请人情况是否真实,借款人的合法性,预测贷款还款的可能性,对贷款申请的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等提出初步审查意见;设立贷款审查岗位,对贷款调查报告进一步审核,看是否符合本行的贷款政策,审查本行的资金头寸是否充足,能否满足贷款需求;设立贷款决策岗位,成立贷款审批委员会,按照分级负责、集体审定、一人审批的原则对贷款申请作出决策;设立贷款检查岗位,在贷款发放后,负责对贷款进行跟踪检查,监督贷款人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并及时发现贷款的风险信号,做出相应措施防范风险扩大和进行补救;设立贷款稽核岗位,负责检查贷款是否符合有关法规法律,检查信贷人员有无遵循贷款制度,有无“”等现象。

(二)建立信贷风险责任考核机制

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业绩考核体系主要以员工完成的业务量为考核指标,但对发放信贷的相关风险考核指标并不充分,应该加大对信贷风险因素的考核指标建设。首先,建立以行长负责制为中心内容的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其次,将贷款管理的权限与相应的责任分级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个人,严格划定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管理权限和责任;第三,明确奖惩条件和标准,并规定未履行相应职责应该承受的经济和行政处罚,确定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将贷款管理工作人员的业绩与利益挂钩;最后,建立信贷人员离职审计制度。

(三)培养浓厚的信贷风险文化

第5篇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信贷瓶颈

2013年7月15日国务院组织召开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方面,小微企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据统计,全国中小微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而小微企业获得的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仅20%多一点。会议还提出: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加快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着力强化对小微企业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通道;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营造小微企业金融发展环境的八项措施。这八项措施的出台突显国家对小微企业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

一、大中型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各大中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支持,在制度建设、政策制定、机制调整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大量工作。全国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和增量已经连续4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的显著成果。但是就目前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支持与国家提出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促进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大中型商业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业务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瓶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对支持小微企业的正确认识和经营理念

虽然近年来,全社会不断呼吁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也不断出台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并不断强调金融机构要承担起支持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各级金融机构,包括大中型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增强和改进支持小企业发展的经营思路和经营方式。但是,由于大中型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强调的是价值最大化,利润目标最大化的经营理念,走的是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在对公业务方面,大力提倡:“大城市,大项目,大企业”的三大战略;在经营业绩考核上,追求股东利益与核心资本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管理业绩考核的终极目标。因此,从本质上决定了大中型商业银行在现有政策和经营机制的市场竞争中,只能以“三大”战略为对公业务的经营重心的思路,而不可能立即改变固有的经营理念和战略,将经营的重心,或者是信贷业务的重心转向小企业,甚至转向小微企业。

(二)缺乏服务小微企业的创新产品

由于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或处于起步创业初期,很多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融资时,无法提供抵押物和担保方,以及财务报表。有关调查显示,有60%的小微企业无法提供抵押物和担保方;有50%的小微企业无法提供合适的财务报表;有90%的小微企业反映,向银行贷款门槛高,条件多,手续复杂,时间长,利率高,效率低等等。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普遍特征是:额度小、期限短、成本低、需求急、频度高。

大中型商业银行要支持和服务好小微企业,必须要有针对小微企业经营特征,满足于小微企业需求的业务产品。而现实的状况是大中型商业银行,往往缺乏针对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业务产品,以及更缺乏推动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业务产品。

(三)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经营机制与大中型企业的相比无明显差异

尽管大中型商业银行对企业客户的服务和业务产品均有不同的业务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流程,但很多业务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流程均无针对大、中、小企业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加以区分,或具有个性化。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大中型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某个业务产品的服务时,是不论企业的大、中、小形态,而是使用同一个业务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流程,小微企业也不例外。例如:中国银监会制定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与《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是不分企业大、中、小,只要涉及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均适用于此管理办法。为此,各商业银行也是参照中国银监会的各项业务管理办法制定自己的业务管理办法。即便是各商业银行有针对小企业个的业务产品及配套的管理办法,那也仅仅是在准入门槛或贷款发放条件上有所变动,或者降低一些标准,而在授权管理,信贷政策,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流程等机制方面没有大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仍然是在一个统一的授权管理,统一的信贷政策,统一的业务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流程下,开展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

(四)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标准和监测工具的运用更为严格

人们普遍认为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较,均存在经营管理不规范,变化快,稳定性差,市场竞争与抗风险能力弱等风险问题,因此,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制定小微企业的风险控制标准和在监测工具的运用方面显得更为严格,更为谨慎。在大中型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对小企业或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的控制与考核要求更高的现象。例如:某大型商业银行在对小企业(包括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余额的控制与考核上,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要求不良贷款余额为零。只要经办行或经办网点出现一笔小企业不良贷款,不分具体情况,均一律停发相关人员的当月工资,或者考核绩效,直至贷款全部收回。

(五)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业务产品的定价高于大中型企业

长期以来,一般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大中型商业银行为小企业、小微企业提供的业务产品,其定价均往往高于大中型企业。例如:对贷款利率的执行,要么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上浮20%或30%,甚至按更高的价格执行。要么在执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额外收取所谓的业务咨询费,贷款承诺费,贷款受托支付费,风险补偿金等名目繁多的中间业务收费。大中型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它们把对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经营服务定位为高风险,高成本的客户,因此要求经营部门,经营网点对小微企业提供业务产品服务时,必须执行高风险,高回报,高收益,高定价的政策。

二、大中型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需要认真的思考研究和改进各项经营管理工作

大中型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国务院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要求,把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上升到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要在推行实施国务院八项措施方面,发挥大中型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为此,大中型商业银行要真正走出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信贷业务瓶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的思考研究和改进各项经营管理工作。

(一)真正树立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正确认识和经营理念

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带头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国务院组织召开的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要真正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认识推动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要勇于承担起国有中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对此,大中型商业银行需要从自身经营理念,经营价值观,发展战略与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与研究。要在充分认识小微企业的经营特征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目标,重新调整为有利于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经营价值观和经营目标。

(二)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经营机制

大中型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机制,既包括信贷授权,信贷政策,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流程等体系,也包括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款支用,贷后管理等各个经营环节。要建立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信贷经营机制,必须要使信贷业务的每一个体系,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的适应于小微企业的经营特征与发展规律,并能高效的,较好的满足于小微企业对信贷业务的需求。例如:建立统一的小微企业客户认定标准,便于准确识别小微企业;建立单独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和评分体系,便于降低小微企业的信贷准入;实行单列的小微企业信贷规模和计划,便于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扩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审批权限,便于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审批效率;实施一站式服务的小微企业信贷绿色通道,便于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资本耗用和存贷比实行差异化的内部考核,便于对所属机构实施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差别化监管和激励政策。

(三)大幅提高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容忍度

大中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标准必须降低,容忍度必须适度放宽,这是走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瓶颈,积极推动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必然。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模式和标准,以及应用的风险控制工具不应与大中型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要求相同,更不能高于大中型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标准和容忍度。小微企业虽然存在经营管理不规范,变化快,稳定性差,市场竞争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但是也要充分看到小微企业也有贷款额度小,期限短,不良贷款和不良资产易于处置转让等风险控制优势。实际上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是非常低的,并且贷款占比也很低,出现系统风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大中型商业银行能够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机制的建立,尽快推行小微企业贷款资产的证券化交易,以及完善定期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和不良资产进行转让剥离的机制,那么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将会有更多的渠道和方法。

(四)精心打造服务于小微企业专业化的经营机构和营销队伍

大中型商业银行由于长期把对公信贷业务的经营重点放在大中型企业客户上,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经营和营销重视不够,因此,特别缺乏适应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的专业化机构和营销队伍。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尽快走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瓶颈,真正在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主力军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要有专业化的经营机构,要有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熟练的专业化营销队伍。为此,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针对小微企业的专业化经营机构与信贷业务部门,统一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业务营销和信贷业务管理,把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做得更专业,更专注。二是要重点打造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基层网点,要细分基层网店的小微企业客户和经营优势,使部分网点的经营重点,或经营定位放在针对小微企业的经营与服务上。三是要加强从事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要重点充实客户经理人员和信贷业务管理人员,要强化业务培训,使他们尽快熟练业务,迅速走上服务于小微企业的信贷岗位。

(五)不断开发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业务产品与服务功能

大型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面对小微企业的服务与业务产品的市场竞争中,没有适合于小微企业经营特征和发展规律,满足与小微企业特殊需求的业务产品是难以立足于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本身也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它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银行业务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升级。因此,大中型商业银行客观上必须面对商业银行相互之间与小微企业对银行业务产品需求变化升级要求的两个市场竞争。今天的社会已发展到一个互联网大范围覆盖,信息高度集中与快速传递的网络时代,积极开发电子银行新业务,新产品,不断完善电子银行的信贷业务功能,为广大小微企业提供快捷的信贷服务是商业银行营销小微企业,服务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大中型商业银行能够领军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关键所在。大中型商业银行有着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优秀的人才队伍,在研发新业务,新产品方面有着根本的优势,特别是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更应当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因此,大中型商业银行除了要不断完善现有信贷业务产品和服务功能外,还要积极创新业务产品。创新的重点是网络银行,电子银行方面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功能。

(六)对小微企业必须实行业务产品与服务价格的优惠和让利政策

大型商业银行固然要讲经营价值最大化,利润目标最大化,但也要讲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况且,目前中国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绝大部分都是国有控股企业。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对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和利润的影响程度非常小。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分析,一般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对公业务与对私业务的平均收入各占一半,平均利润各占65%与35%左右;其中对公业务收入与利润中,约有85%以上的收入和利润均来自于对大中型企业客户的经营,只有10%左右的收入和利润来自于对小型企业客户的经营(含小微企业客户)。可见小企业客户对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和利润的影响程度是非常小的,小微企业客户的影响程度就更是微不足道。大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客户实施业务产品与服务价格的优惠和让利,既有社会责任与国家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有相应的价格优惠和让利的可能性。大中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业务产品与服务价格实施优惠和让利政策,首先要从禁止不合理的贷款利率上浮,禁止变相附加费用,禁止添加不合理的附加条件,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融资负担方面入手;其次要严格执行国家大力支持小微企协调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能满足小微企业对金融业务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合理的、优惠的价格政策;再其次就是要对小微企业实施差异化的服务,特别是要提高和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产品价格的差异化服务范围。例如:对于涉及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或涉及高科技和高技术装备的,或具有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或信用评价等级较高的小微企业都应当大幅提高对其贷款利率的优惠力度。

参考文献

[1]2013-7-15,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第一段部分内容.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策略

一、引言

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态,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约18万亿元。但目前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银行不断强势入驻,品牌效应不断加强,而我国私人银行由于现行的品种、投资方式单一,将逐步丧失本土优势。面对强敌,我国商业银行应认准形势,剖析自身,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私人银行发展道理。

二、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收益驱动”到“收益、成长双驱动”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要靠收益驱动,追求收益最大化。但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发现外资银行除了注重收益驱动,还注重成长驱动。成长驱动指私人银行不仅关注银行理财和投资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通过提供间接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成长”。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那么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专家分析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

(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

私人银行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很高,业务独立性较强。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私人银行部门作为零售银行总部的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全面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绩效。分行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与分行其他业务相互独立,直接向总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汇报工作。总行应在营销和业务上赋予分行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以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各分行私人银行中心配备由客户经理、投资管理团队、专家支持团队、研究团队等组成的专家队伍,采取多对一的服务方式,即由一名客户经理和若干专家为一个客户服务。各团队专家隶属于各专家团队,当有客户需要提供服务时,客户经理可以从专家各团队中寻找若干专家,形成项目小组为客户提供全程私人服务。若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相应调整项目组成员。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为不同的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开展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

(1)民营经济经营者,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家。他们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是第一代财富创造者,未来三年增长潜力最大。但是这一客户群的需求差异较大。

(2)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事务繁忙,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私人时间较少,对银行及其产品较为严谨,不大喜欢冒险。

(3)专业投资者。学历高、收入高,通常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坚持不懈地跟踪市场动向,并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依赖私人银行的意见,但会重视其提供的市场信息。

私人银行细分客户类型后,应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方案。

民营经济经营者在产品组合上应以稳健增长型产品为主,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自主型,由自己管理资产,所以私人银行应定期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盈利状况,为客户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依靠私人银行跟进市场,并需要银行提供优质的投资建议或财务规划。一些则采用全权委托的方式,请私人银行代管他们的资产。

专业投资者由于自身具备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并不需要复杂的投资产品,但需要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参与型,依靠良好的投资建议,需要客户经理主动识别好的投资机会。

私人银行不仅需要强调“量身定制”和激发客户参与积极性,而且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私人银行顾问与专家团队,构建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开展差异化营销,才能为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提供一流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招商银行搭建境外私人管理平台[ol].caijing.com.cn/2011-04-20/110697592.html.

[2]郑芳.金融业全面开放背景下中资私人银行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

[3]于洋.理想的私人银行模式应该独立于商业银行之外[j].银行家,2007(7).

第7篇

作者:龙正清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岳阳市分行

一、银行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难以推广应用的原因

一是金融体制的影响。管理会计由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两大部分组成,并以决策会计为主体。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给商业银行经营决策带来诸多制约。在这种环境下,决策会计显得无足轻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更重视一些行政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能重视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故造成了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不能得到普遍应用。同时,现阶段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金融产品自由定价机制还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二是法律环境的影响。管理会计要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需要一个平等、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环境。在经济转轨时期,金融机构遭遇法律风险的可能性有三种情形:一是法律法规缺位,导致一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市场秩序混乱;二是法律法规不尽合理或有效,导致某些金融活动相互矛盾和不公平竞争;三是执行不力,或对法律法规条款的理解有歧义,导致金融活动安全性保障差。这些法制上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给商业银行提供经营决策信息时在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为减弱。三是经营决策者的影响。经营决策者对银行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银行管理会计在银行能否普遍应用。而现阶段,部分银行经营管理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管理会计在银行的普遍应用。目前在大部分商业银行,既没有建立管理会计组织,也没有培训相应的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本身也没有应用管理会计的机会与积极性。四是市场细分程度的影响。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会计体制所要求的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渠道多维分类还很不完善,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决策、控制和考核的需要。因此,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缺少依据和载体。五是不完善、不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的影响。目前商业银行没有完全建立起包括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的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这样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会计体系就不可能搭建起来,也就无法对部门的、产品的、客户的、货币的、营销渠道的效益进行分析和研判,很难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更谈不上控制与绩效考核工作了。

二、推广银行管理会计的对策思考

一是确立银行管理会计的定位,研究其发展规律。我国的银行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发展,结合金融企业实际情况,便于银行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这一水平上。应将银行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加以系统归纳和总结,特别要加强典型案例研究,使我国银行管理会计研究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并从中找出银行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利于银行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积极推进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环境。通过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为金融企业创造一个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金融企业在管理中尽可能应用银行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使金融企业能真正依靠改进内部管理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培养和加强银行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会计意识。调查表明,银行经营管理者思想上不重视管理会计被列为影响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首要原因。如果银行经营管理者没有一定的银行管理会计意识,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他们也不会充分重视和有效发挥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四是建立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和分渠道管理的多方位管理体系,为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提供客观依据。五是建立完善、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在设计商业银行成本计算与核算体系时有两个问题需要着重考虑:一是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在商业银行的适用性。二是针对不同管理体制,如何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商业银行在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工作中,不能仅将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为其内部各种管理体制下成本计算的唯一方法,而应在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和分渠道等不同的管理体制下,有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即使在一种管理体制下,由于金融产品经营特点的不同和管理要求的差别,也可能对应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第8篇

随着对小企业发展的重视,国家加大了对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银监会要求银行业加大对小企业的投入力度,自2010年起明确提出两项“不低于”的监管硬指标:即小企业贷款余额的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速。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国小企业贷款余额达10.8万亿元,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0%,已连续三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小企业贷款质量也持续提升,全国小企业不良贷款余额为210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2%,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1.77%,高出平均水平0.25%,其中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企业贷款不良率5.14%。大力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对于增加商业银行业务运行和发展的稳定性、积极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分散集中度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意义重大。同时,小企业信贷业务既是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也是风险防范的难点。

1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源分析

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是指小企业在贷款期满时没有全部还清银行贷款的违约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下面,我们从小企业、商业银行两方面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

1.1小企业自身方面

1.1.1小企业固有的经营特点客观上导致的违约风险。

小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客户渠道少,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差。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影响,以外贸订单为主的沿海加工型小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利润微薄,倒闭现象严重,还有大量的小企业依附于大中型企业,处于上下游加工环节,一旦核心企业发生经营困难,很快波及小企业,并对其生存、发展带来危害极大,这也造成小企业违约风险加大。

1.1.2企业缺乏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

不少小企业属于“家庭式管理”,一人独断的家长作风,个人作用过分突出,自我约束力较差;经营方式粗放、重视规模扩张;轻风险控制;经营随意性大、经常会不断追求经济热点;业务稳定性较弱、投机性和经营风险较高,势必给银行信贷资金造成极大的风险隐患。

1.1.3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不真实的情况。通常企业有几套财务报表,上报主管部门一套,上报税务部门一套,上报银行的又是一套,令银行的信贷员也难识“庐山真面目”。而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重要信息,在上述信息不真实的情况下必然增大银行的贷款风险。

1.2银行方面

1.2.1银行迫于考核压力放低客户选择标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银监部门甚至是商业银行自身,都加大了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向小企业投放贷款的考核力度,但反过来,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迫于压力,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在可选择的优质小企业不足情况下,只能放低标准,降低门槛,势必造成小企业贷款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增加。

1.2.2信贷人员配备不足。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发展迅猛,机构快速扩充,对信贷人员的需求快速增加,商业银行合格信贷人员的培养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信贷、财务、市场分析、营销等综合素质,这几年,商业银行面临信贷资产的快速发展,信贷人员不足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在信贷人员的数量、素质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大量的精力还是放在能给银行带来丰厚收益的大中型企业上。

2防控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2.1研究小企业客户发展规律,提高风险监控措施的针对性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企业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对小企业生命周期、行业特征、区域风险、科技含量、资本和担保实力、发展潜力等层面的分析研究,明确重点支持行业板块的风险点,提高防范信贷风险的主动性与预见性。

2.2改进小企业信贷决策水平,确保新发放贷款质量

一是依据各经营单位风险控制能力,做好差别化授权工作;二是建立完善小企业管理制度,让信贷决策者有章可循,从制度上保证科学决策;三是培养高素质的小企业信贷管理人才,多渠道加强管理队伍能力的培养和建设,使之掌握小企业贷款风险要点。四是提高决策的科技含量,建立适应小企业风险管控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分析技术,促进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2.3积极主动调整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应坚持“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投放原则,根据信用评级、风险分类、贷后检查、信贷压力测试等情况,定期对存量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评判、分类排队,对关键指标如销售收入、净利润、经营现金流等下降的客户,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分产品的退出计划,可以考虑每年保持10%的退出比例,不断调整和优化小企业客户信贷结构。

2.4强化对小企业客户的风险应对

2.4.1注重现场实地考察。不单纯依赖小企业财务报表,注重收集小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包括小企业及其业主或主要股东个人信用情况、家庭收支状况、企业经营管理情况、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等。

2.4.2严格审查财务报表。一方面要求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应特别关注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客户,结合客户的报表内容,深入分析保留意见背后所包含的实质性内容和深层次趋势,从而发现风险;另一方面,通过信用评级软件系统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核,分析判断其财务报表和盈利水平的真实性,充分揭示其财务风险。

2.4.3重视对现金流的分析。小企业客户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借款多以短期为主,要注重从企业现金流尤其是经营现金流分析判断客户短期偿债能力,把握其第一还款来源尤为重要。

2.4.4严格落实担保手续,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在加强对中小企业现金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采用抵(质)押等方式落实第二还款来源,根据抵(质)押物所处区域、变现能力及企业信用等级审慎确定抵(质)押率。

2.5通过金融创新提高风险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