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治理热点

社会治理热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30 16:36: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治理热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治理热点

第1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为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1]。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很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及工作,目前治疗该种疾病的方法很多,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法复位、微创介入和手术治疗等。微创介入治疗具有损伤小、安全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2]。我科从2005年开始采用微创介入治疗——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又名突出髓核热消融术(thermonucleolysis)[3],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术后治疗和护理是否到位,特别是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康复锻炼、健康教育将直接关系到患者康复。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一般护理

卧硬板床,密切观察症状和体征;静脉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给予地塞米松促进手术炎症水肿的吸收;术后3天行血沉检查以排除椎间盘感染;嘱患者须卧床休息3~4天后方能下床活动。因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应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合理安排好患者的一日三餐。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锻炼;术后下床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腰围。腰部疼痛严重者可口服镇痛剂。

2 穿刺部位的护理

术后用无菌敷料包扎穿刺点,观察敷料有无渗湿,如有异常予及时处理。2~3天后撤去敷料即可。

3 康复锻炼

椎间盘术后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使腰骶部和骨盆等相关部位的软组织具有足够的柔韧性,与下腰部功能相关的肌肉获得或恢复足够的力量。6 h后至第1天嘱患者可适当活动双下肢和翻身,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运动。第3天指导患者做5点支撑,循序渐进,以逐步加强腰背肌的功能和脊柱稳定性。第4天佩戴腰围下床在病区内活动。

4 心理护理

术后是患者心理反应比较集中、比较强烈的阶段。由于术后因卧床休息而引起舒适感的改变及并发症的发生均会给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心理评估,以针对性的作好心理护理:手术后主动关心患者,经常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其述说,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向病员详细讲解疾病的康复过程,协助满足其生活需要,给予患者安全感,缓解焦虑情绪,嘱其保持平和的心态,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5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及家属采取正确的坐、立、行、卧和劳动的姿势,以减少急、慢性损伤发生的机会,卧硬板床,采取保护措施,讲解起床后佩戴腰围至术后3个月的原因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帮助患者制定可行的自我锻炼计划,自觉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及家属检查督促。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后生活可完全自理,但不可剧烈运动及负重,2个月内禁止弯腰、举重物。建立医患联系卡,行随访调查,可依据患者的康复情况更改或调整锻炼计划。

6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低颅压反应:部分患者在术后1~2天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主要是因为术中穿刺时穿刺针穿破硬膜囊引起脑脊液漏所致。处理可抬高床尾15 cm,去枕平卧位,嘱患者多饮水,遵医嘱静脉输入林格液或0.9%的生理盐水以补足液体量,经处理后上述症状于5~6天后缓解消失。

7 体会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目前很多,大致有保守、微创以及手术等多种方法。微创介入治疗具有损伤小、安全以及费用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医生的重视和接受,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将射频电流直接作用于突出部位,消融部分髓核组织,而达到对椎间盘周围组织神经根、动脉、脊髓等的减压目的,以消除和缓解临床症状。在微创手术后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是否到位,特别是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康复锻炼、健康教育将直接关系到病员康复。通过术后制定正确有效的康复锻炼计划并指导督促患者认真执行是术后护理的重点,而向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是术后必不可少的。通过切实有效的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6.

2 姚秀高,周永高,陈建龙,等.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讨.实用疼痛学杂志,2006,4(2):75-78.

第2篇

一、主体参与式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一)主体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还学于生”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是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到角色的转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强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主体参与式教学,符合了当前课改总体趋势,将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施。

(二)主体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主体参与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加强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学生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听讲、动手操作、大胆发言等形式主动参与教学与学习,将极大的提升教学效果。

(三)主体参与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其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其全面发展,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二、主体参与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参与学会质疑是学生思考问题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设置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质疑参与,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发扬民主,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对问题进行积极引导和解答。其次,教师态度温和可亲,消除学生心理顾虑,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质疑。最后,教师提问要掌握技巧,以此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二)师生角色互换,在体验中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这样的教学活动来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过程,到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看作知识传播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把课堂交给学生,为学生的表现自我、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舞台,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列举时事热点案例,支持学生讨论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运用时事热点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时事热点案例,开展讨论式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1、时事热点案例的选择要恰当,注意新鲜性,注意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2、时事热点案例可以采用音频、视频等形式传递给学生,更为直观、形象。3、讨论的形式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的形式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讨论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帮助学生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认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已知的社会科学的理论分析认识现实社会,并得出正确认识和判断。

第3篇

【关键词】效果;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1 绪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课堂是学生系统接受理论,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任务,但一提起思想政治理论课,人们总是把枯燥乏味、空洞抽象的说教与之等同起来。如何紧密结合国际形势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践;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状态新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吸引力面临的难题。

2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讲台上老师唾沫横飞,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是大家毫不陌生的教学场景,虽然教师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差。

有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不是一门专业主干课,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是“大而无用”;有同学认为教师讲授内容脱离实际,和现实有差距,想听的内容课堂上不讲,不想听的却拼命灌输,就是“假”、“大”、“空”;有同学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没有创新,“填鸭式”、“满堂灌”,导致厌学心理;还有同学认为授课教师不能引起学生心弦共鸣,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3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教育是育人工程。为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不仅能来上课,能听课,而且听得进课堂内容,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必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3.1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多沿袭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以提高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采取“我讲你听”的灌输方法,“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个讲稿念到底”,难见成效。教师应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成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向学生提供记录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剖析,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同时,用案例阐述理论,让事实说话,可以避免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提高教学效果。案例选用要有时代性、区域性,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采用专题式教学。抽取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实际,加以综合整理,从理论上深刻分析,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讲解。例如“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教学,通过围绕生态环境问题、反腐败斗争问题、国际安全问题等组织材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讨论式教学。课堂上教师采取启发、设疑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分析、引导。

3.2 凸显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用”、“有得”。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从业者素质。调查表明,企业需要有知识、懂技术、有动手能力的人才,但企业更关注员工思想品质,甚至有企业认为努力比能力更重要。可见,企业把“德”放在第一位。课堂教学中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成长乃至一生幸福的重要意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由缺乏兴趣变得有些兴趣,由兴趣一般变得兴趣浓厚。

3.3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大”而“空”

当代世界发展很快,我国改革开放形势日新月异。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困惑迷惘,不知如何应对。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结合社会实际,有针对性解决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老师讲的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学生自然感兴趣。调查表明,脱离学生实际的所谓“纯理论”讲授,不是“对牛弹琴”就是曲高和寡,无法找到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失去说服力和可信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从学生关心的事件作为切入口,通过剖析典型事例阐述深邃的理论,通过情感体验来解释社会现象,以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

3.4 关注时事、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是社会现实中矛盾焦点的反映,是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例举社会变革过程中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运用理论来分析。一方面解除了学生的疑问,另一方面是给学生以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示范,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学习理论有用、实用,理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良方妙药,从而把理论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需要。

3.5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授课教师有吸引力

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言行的模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师高尚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学生为其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才能所倾倒,为其广博的知识所陶醉,怎能不“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说服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4 结论

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封闭、空洞、乏味的灌输和形式呆板的说教,而是要以大量生动的、新鲜的、创新的教学内容,辅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院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3-ZX-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67-02

在信息时代,以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快速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大力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增强其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热切关注社会问题和时代变革。同时,由于家庭状况、学习条件、社会背景的不同,人际交往范围和内容的不同,所受社会影响的层面和程度不同,身心成熟状况、社会实践经验、文化知识素质的不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异彩纷呈。95后大学生更是使用新媒体最普遍的群体,上课的时候带一本教材,一部智能手机几乎是他们的“标准配备”,新媒体所特有的信息传播特点十分深刻的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们更容易被各种各样新异的信息、图片、视频所吸引。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如果仍然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用一本教材、一只粉笔、几页课件,是几乎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更难以实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时常出现的尴尬局面是,学生们大都默默低着头,但这不是在认真地听课,而是在认真地玩手机,如聊QQ、看网络新闻、玩网络游戏、淘宝购物等,甚至有的学生上课的时候默默的将耳机戴上,就完全隔绝了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联系。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多样灵活运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多种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取适合教学对象、符合相应的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就适合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析。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更要适应于教学对象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光是课堂上要做好教学工作,课后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例如通过浏览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形式,了解学生最近关注的热点新闻和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网络信息了解较为全面,这样才能较好的跟学生沟通,实现更良好的互动,及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

通过将授课班级学生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等方式,增强了解互动的同时,也能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要及时了解网络词汇,用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沟通交流方式,进行对话,也能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接受观点。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新闻,将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增加教学互动环节,通过对热点新闻现象的深入探讨,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理结合,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对学生有极大吸引力的案例,从而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更多的吸引力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课程知识。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学生对任何思想政治信息的真正接受,都是以其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一系列内在思维运动为基础的,这种接受特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具有调动教学对象自身接受能动性的刺激性和推动性,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更要适应于相应的教学目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是为实现相应的目的服务的,任何教学方法的选用,都是以相应的教育目的为重要依据的。在新媒体时代“多样化”成为社会发展最大特征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更加趋多元化,受社会环境影响,现在有不少大学生总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说教而对之有所排斥。因此,在制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时,必须避免“高”、“大”、“全”,不能指望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能将学生的全部疑难问题都解答清楚。应确立合理的“三贴近”的教学目标,重点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性教学的精神实质就是强调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诱导、启发学生思考,把单向的教育变成双向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启发性的讲解、启发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枯燥的理论具有鲜活的色彩,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并最终外化于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提问法操作的关键是,在对话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引导,及时热情地肯定其优点指出其缺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主题讲演与答辩教学方法。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深度,教师可以对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或演讲,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媒体方面的优势,更有效的搜集资料。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要预先做好安排,要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讲演、答辩时重点突出、论据充分,在讨论会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正确引导学生,并指出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我收集资料,以团队为中心,在探究和研究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布置活动安排――分组与选题――收集资料列提纲――教师修改提纲――论文撰写与讲演准备――讲演、答辩与评分――总分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杜绝了当前学生存在的不劳而获的抄袭现象,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创造热情会被充分激发,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学以致用的机会,锻炼学生收集、处理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和提高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

第三,实践教学法。突出的实践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特色,它有课堂不可替代的功能,那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取和验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的知识,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感性认识的支持,有利于促使学生从理论观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曾在自己教学班级组织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学生针对某个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社会调查,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形成调查报告,这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使他们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观察、了解的同时,更能把握其本质问题,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双群.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

[2]高昕.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第5篇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30-02

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中贯彻人文关怀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人文关怀通常指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传统上,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倡导主旋律与主流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这一定位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把思政课教学作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如果我们只局限于这一点,在教学中就很容易陷入说教中,使学生感到厌烦,而不是把学生吸引过来。

因此,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还应该有第二个层次:方法课。

教师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思政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思想政治理论,而是掌握理论、运用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大学生而言,一门课程如果不能对他自身的成长、发展起到任何作用,他是不会感兴趣的。这种行为虽然有些功利,但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对他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对他们的人生是有帮助的,这个帮助就是能用课堂上学到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他们在现实以及未来人生中的一些问题。

最后,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还应该有第三个层次:人文素质课。

通常我们认为大学生素质的具体内涵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等许多方面。大家都承认思政课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往往忽视一点,那就是,思政课其实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今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遇到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对政治理论难以理解,课堂上一讲理论就心生厌倦,昏昏欲睡,甚至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跟随教师思考,就越来越缺乏思辨能力,人文素质的提升存在问题,这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了今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尴尬处境。要改变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认识,注意发掘思政课的人文资源潜力, 明确思政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人文关怀理念

(一)教学内容的人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集合了多门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综合素质教育,其目标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如果教师单纯按照规定的教材内容来教学,是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甚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作为指导,结合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自行设计教学内容,探讨当前国家、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甚至是开展辩论,也就是说教师应尽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吸引学生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贯彻了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体现了思政课作为方法课,人文素质课的定位。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与时代相结合,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当下的中国,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混淆,社会在很多方面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出现怀疑历史、戏弄经典、颠覆传统、社会冷漠、信仰缺失 、道德失范、思想混乱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把握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

二是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是时代的主题,也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这些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与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作用,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与追求,鼓励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同时也要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太恰当的思想、行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尽量解决学生思想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二)教学方法的人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人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为目标, 通过研讨、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学生登讲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 增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人文色彩, 使以往严肃、枯燥的政治理论课变成充满人文精神、追求自身理想的一种实践形式,这种形式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也不再仅仅是灌输枯燥的政治理论的过程,而是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过程。

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当然的“ 教育者” 和“ 被教育者” ,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双方是平等的。那些表面上、形式上的“ 教育者” 只不过是暂时的。所谓“ 教育者” 事实上也必须是“ 受教育者”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不能是“单向”的,更多的要侧重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二是注重精神陶冶,切忌僵硬说教。正如前文所说,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思政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信念以及品德,最终将这些思想、信念等转化为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的行为。而人的思想、观念、信念、品德形成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同,它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更是个体生命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注重的是生命个体的体验和感悟,强调个体内心情感的激发。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将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和领悟通过情感传达给学生,才能感染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达到真正的共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青年学生对互联网,对各种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尤为热衷。在教学中,我们也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

四是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目的是将正确的认知转化为恰当的行为,因此,要特别注重开展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围绕某一社会热点组织辩论赛、带领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通过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甚至有时可以是模拟的社会生活情景中,从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自身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认识,最终推动其认知向行为转化。

(三)教学效果考核的人文化

传统的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就是期末的一张试卷,主要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材上的内容。这种考核方式其实是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头脑中的思想,教师也无法真正了解课程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考试,得到分数。

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素质课,考核方式必须与其定位相适应。因此,在考核方式的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考核要反映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各项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的提升,单靠一张试卷或一本作业是无法完全反映的,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发言、讨论甚至是私下与教师的交流,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以及实践后的心得体会。

二是考核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化,思政课作为人文素质课,更要体现以人为本,不同个性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擅长的方式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综上所述,在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的社会发展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定位重新审视,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人文关怀价值,整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加科学地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葛茂林.简论“两课”教学原则和目标的发展与完善——兼谈大学生完美主体人格的塑造[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

[2] 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设计 创新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其教学中存在内容设计简单、行程流于形式等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阻力重重。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 90后的大学生是个性。他们年轻、活力,具有创新精神,但是更喜欢标新立异,喜欢与众不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活力,但透射出冷漠;他们身上体现出创新,但透射出搞怪。90后是孤独的一代, 90后是缺少情感感化的一代[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以团队、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运作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和谐共赢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兼顾理性知识和非理性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

(1)授课教师确定选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研究,完成调查论文,调研报告。最后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这种实践教学形式适用于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政策贯彻实施及效果等问题的调查研究。从经费计算的角度来时,最为经济实惠。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也最为简单轻松。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赖于学生高度的自觉性、敏锐的观察力和高素质的科研能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组织的带领大学生到社会重点行业、企业、街道或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等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完成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与第一种实践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纪律性要求,可获得教师的现场指导。但是,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活动成本相对较高。

(3)情景模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中获得启示。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2]。

(4)专题讲座、座谈。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成功人士或先进人物等,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就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与学生现场互动。

(5)课堂讨论、辩论。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6)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联系起来,开展实践性教学。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条件保障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保障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指导力量、经费条件、基地建设等方面。

2.1组织领导

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并成立“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表现出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度重视。

当前,由于生源问题,高职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的领导者都“聚焦”在不可回避的生存发展问题。但是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际形势复杂,不能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各级领导也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

2.2教学管理

关于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学分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也同时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所有学生。”各高职应根据这些文件的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真正地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落到实处。

2.3经费条件

关于实践性教学经费,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明确规定应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实践性教学经费主要包括交通费、差旅费、讲课费、门票费、场地费。随着实践性教学参与学生数的增加,实践性教学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这笔教学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学校设立的专项经费,但在具体的实践性教学中,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外援,增加实践性教学收入来源。如: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获得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资助,同企事业单位双赢[4]。例如,同移动公司的合作,可以使学生身穿带移动宣传标语的T恤从事实践活动,宣传移动公司的形象的同时获得移动公司经费的支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关系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系和支持。

2.4基地建设

柳礼泉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一文中指出:“基地教育,就是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识与感受的实践教学环节。”基地建设是开展基地教育的前提。基地建设要体现本地化、规范化的原则,深入开展基地建设。本地化是指基地建设要积极利用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特征。规范化是指基地建设中教育基地的合法化、规模化,合作关系的稳定性、长期性,教育内容的代表性、指向性。随州职业技学院在基地建设包括随州高城镇“傅本发残疾人自强基地”,广水“单身母亲养殖基地”等在本地具有影响力的基地。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路径

3.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课各章节也存在重复的内容,必须进行优化整合。如:第一章可以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然性、科学内涵、成果、意义”的线索进行整合,把中国化各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放在其他专题重点介绍;第一章和第六章都涉及“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只在第一章重点介绍;第六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都涉及“科学”、“教育””等内容,一定要避免重复;第八章和第十一章都有“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容,也要避免重复。可以把重复的内容集中在某专题重点讲解[5]。

3.2将理论热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理论热点问题,如:“六个为什么”、“四个划清”、“七个怎么看”等,这些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如能充实到“思政”课精彩教案中,将使教学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六个为什么”可以与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四个划清”可以与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七个怎么看”可以与第八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五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3.3课程评价与管理学相结合。

现有的“思政”课教材是章节式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为了照顾结构的逻辑严谨性、章节的均衡性和前后呼应性以及内容全面覆盖性、学术权威性和表述的准确性等,存在着内容重复的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学。因此,精彩教案不能照搬教材体系,必须将其转化成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重点难点,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政”课精彩教案可以把章节式的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中国化的主题、中国化的主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把十五章设置成十五个专题,这十五个专题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总论部分、思想核心理论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又可以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教育对象及实施过程所进行的价值评判[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政”(简称“思政”)课精彩教案,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思政”课精彩教案的价值、特点、结构和内容。

3.4精心设计“思政”课精彩教案的结构

在把章节式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以后,“思政”课精彩教案每一个专题的结构都可以从教学简况、教学过程和教学小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首先是教学简况。这是对教学基本情况的简要认识和把握,包括授课对象、学时安排、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课后作业、阅读书目等。授课对象要把本专科区别开来,以此了解不同授课对象的总体情况;学时安排是指对每个专题教学任务完成所需时间的总体把握;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重点难点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教学的主要方面,包括教材要求的重点和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采用的策略、方法和手段;课后作业是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为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阅读书目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拓展学习任务,除了一些经典选读外,还可以推荐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教学简况最好安排在每个专题的最前面,以表格形式呈现,简洁明了。

其次是教学过程。这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布局,也是精彩教案的主体部分,包含了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实际上把整个教学流程都进行了安排,包括告知、导入新课、讲授、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教师归纳或点评、知识链接、时间分配和板书设计等。告知是告诉教学对象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新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注意和激发学习兴趣,既可以通过复习提问自然过渡到新课,也可以通过案例、名言、图片、视频等导入新课;讲授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它是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也是时间分配最多的部分;视频与案例是指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分析教学案例进行辅助教学的环节;提问、讨论及自学等,是指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而设计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归纳或点评是指在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等环节完成以后,教师对其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指点,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知识链接是指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通过专门的介绍以加深教师和学生的理解;时间分配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所分配的时间;板书设计是对板书的内容、形式布局的设计,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

最后是教学小结。这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思考,包括教学效果、教学经验分析和改进措施等。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教学经验分析是在对教学效果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改进措施是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柳礼泉.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 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7篇

摘 要:“APEC蓝”成为2014年度的热门话题,从而引发了人们关于治理雾霾、保护生态环境的反思。政治学科的教学与考试毫不例外地也必然会关注这个重大热点。本文试图通过编制的一道综合性模拟试题,从不同角度去探讨这一重大热点问题。

关键词:APEC蓝 热点问题 试题解析

覃遵君,男,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

一、热点试题

“APEC蓝”成为2014年度排名居首的十大科技热词。

材料一2014年11月,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保障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中国环保部会同京津冀等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史上最严”的相关措施,实行联防联控。比如,会议期间北京放假调休6天,北京、河北、天津等8个以上城市采取汽车单双号限行政策,机关单位的公车封存70%;北京全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工地(抢险抢修工程除外)全部停工;河北省2000多家企业临时停产、1900多家企业限产、1700多处工地停工;2014年11月6日起,实施最高一级空气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山东省,要求尽可能采取限、停产措施。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政府履行了什么职能?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国环保部会同京津冀等地方政府采取多项严厉措施联防联控,突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

(3)“APEC蓝”作为一个科技新名词,作为一个理念追求和文化符号,对人们会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二 “APEC蓝”的背后,是人们对雾霾治理的期待,对重回蓝天白云的向往。因而留住“APEC蓝”成为全民关注、环境保护的热门话题。

(4)有人认为,在治理雾霾时,采用工厂停产限产、汽车单双号限行等行政强制措施,在APEC会议这种特殊情况下,可能行得通,能够取得效果。但如果经常使用、甚至长期作出这种行政性规定,势必会侵害企业利益和公民财产使用权。对此,你持怎样的看法?

(5)针对北京地区雾霾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请你从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不同角度分别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试题分析

这道试题突出了开放性、拓展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点,既考查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四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又考查了分析、概括、演绎等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

设问(1)侧重考查《政治生活》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从提供的材料中不难抽象概括出,政府采取“史上最严”的措施,旨在治理雾霾,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显然,政府是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设问(2)侧重考查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运用演绎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大前提——小前提——具体结论)的方法编制答案。从思路上应当明白,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大前提”;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及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都属于“小前提”;结合背景材料的对应分析都属于“具体结论”。

设问(3)侧重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结合背景材料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方式、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4)涉及到公权力和私权力的矛盾问题,其实质就是法律法规与行政命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但不管是法律法规,还是行政措施,都必须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比,从政府的角度,可以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分析说明;从公民个人的角度,可以运用权力与义务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5)是全开放的,没有指明知识范围,难度较大。但是,设问指明了主体——政府、企业、个人。因此,可以围绕“主体”选取和运用相关知识。

三、参考答案

(1)政府履行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都是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北京的雾霾天气、环境污染,与本地及周边的工业排放、汽车排放、工地粉尘、天气状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严厉措施实行联防联控,才能在雾霾治理、环境保护上取得明显效果。“APEC蓝”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3)从一定意义上讲,“APEC蓝”新词成为人们创造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正在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等生活方式,而且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人们在交流和交往中,热议“APEC蓝”,追求“APEC蓝”,自觉为“APEC蓝”而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行为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新常态。

(4)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关注民生,尊重民意,不得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侵害公民的权利。在采用工厂停产限产、汽车单双号限行等措施时,必须考虑企业和个人的合法的正当的利益。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防止滥用行政权力,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在采用工厂停产限产、汽车单双号限行等措施时,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简单地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推行。

第8篇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教育部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唐立军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30个省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领导、督学,部分教育专家等二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上,针对教育督导在教育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的建设、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重点问题,国家教育督导部门领导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湖南、陕西等地教育督导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分享教育督导的理论研究、政策举措和实践探索,部分教育督导研究专家对教育督导改革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对策建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要转变政府职能,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要强化学校办学的主体地位,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要转变政府教育管理理念,推进管办评分离,优化教育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资源参与、支持、监督教育发展;要更加重视政府的监督、监管,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统筹有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在此背景下,“北京2014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聚焦于“现代教育治理与教育督导改革”的主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在演讲中指出,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是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入园难”“择校”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迫切需要。他从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个领域,阐释了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指出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加强督政工作以促进教育公平,加强督学工作以规范办学行为和开展评估监测以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