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30 16:36: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学常用公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一元微积分 经济问题 应用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和经济部门越来越意识到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性,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应用数学的规律。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李兰军老师在《商场现代化》2008年10月(下旬刊)上作了概率统计在经济问题中的应用研究。实践证明,一元微积分也是对经济和经济管理问题进行量的研究的有效工具。本文将利用一元微积分方法解决一些经济问题,分析生产量、成本与利润和需求量(销售量)、价格与收益的关系,研究怎样确定或变动产品的生产量、销售量,以及商品的价格。
一、微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由微分的定义知,当很小时,有近似公式,而所以,这个公式可用来计算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函数值的近似值。
例1设某国的国民经济消费模型为。其中:y为总消费(单位:十亿元);x为可支配收入(单位:十亿元)。当x=100.05时,问总消费是多少?
解令因为相对于较小,可用上面的近似公式来求值。
由此可以通过统计可支配收入来预测总消费是多少,以便确定产品的生产量。
二、最值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在经济分析中,经常遇到利润最大,成本最低等问题
1.最大利润问题
利润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指标。在一定的设备条件,如何安排生产才能获得最大利润,这是企业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例2某厂生产某种产品,其固定成本为3万元,每生产一百件产品,成本增加2万元。其总收入R(单位:万元)是产量q(单位:百件)的函数,,求达到最大利润时的产量。
解由题意,成本函数为,于是,利润函数
,
令,得(百件).又,所以当时,函数取得极大值,因为这里极值点是惟一的,所以极大值又是最大值,即产量为300件时取得最大利润。
2.最小成本问题
例3 已知某个企业的成本函数为:,
其中C――成本(单位:千元)q――产量(单位:t).求平均可变成本y(单位:千元/t)的最小值。
解 平均可变成本,令,得。
又,所以时,y取得极小值,由于因为这里极值点是惟一的,所以极小值又是最小值。(千元/t),
即产量为4.5t时平均可变成本取得最小值9750元/t.
三、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导数概念在经济学中有两个重要的应用――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
1.边际分析
边际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指经济函数的变化率。当经济函数的自变量改变很小时,经济函数的边际函数是指它的导函数。利用导数研究经济变量的边际变化的方法,称为边际分析方法。
例4设某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100-5p,求边际收益函数,以及q=20,50和70时的边际收益。
解 收入函数为R(q)=pq,式中的销售价格p需要从需求函数中反解出来,即,
于是收入函数为,边际收入函数为,
由所得结果可知,当销售量即需求量为20个单位时,再增加销售可使收益增加;当销售量为50个单位时,再增加销售收益不会增加;当销售量为70个单位时,再增加销售收益反而会减少。
2.弹性分析
弹性分析也是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对生产、供给、需求等问题的研究。弹性是衡量买者与卖者对市场条件变动反应大小的指标,亦即是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需求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是需求函数的相对改变量与自变量相对改变量比值的极限。
例5设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求价格为100时的需求弹性。
解 需求弹性,其结果表示:当价格为100时,若价格增加1%,则需求减少2%.即需求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且变动的方向相反。这时价格上涨总收益减少,价格下跌总收益增加。
四、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1.不定积分的应用
例6已知某产品的边际收益,求该产品的收益函数.
解 收益函数为边际收益的不定积分.
在实际问题中,人们认为当销售量为零时,收益也为零,即R(0)=0.由此可以确定C=0.于是收益函数为
.
2.定积分的应用
(1)在经济管理中,已知边际函数,求总量函数或某一区间上的总量问题,可利用定积分计算
例7已知某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为(元/个).
①若固定成本C(0)=7.5(元),求总成本函数。
②求产量从10到15个时总成本的增加量。
解
(元).
(元).
(2)当已知函数的变化率,要求该函数在某一区间上的改变量,也可用定积分计算
例8已知生产某产品q个单位时收益R的变化率是q的函数.
①求生产前200个单位时的收益。
②求产量从300个单位到500个单位时收益的增加量。
解 (元)
(元)
参考文献:
[1]李汝全:高等数学[M].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9
关键词:经济学;高职学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59-02
引言
经济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由于经济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而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后”,在高职院校中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既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又能提高学生对市场经济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但是,由于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模式较落后及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等原因,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远未达到。如何将这门课程教授到位,让学生对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着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质量和任务时常冲突
经济学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60学时左右讲完微观、宏观两部分内容。教师如果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结合教学对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尴尬局面。
2.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目前,经济学教材很多都是通篇的经济理论,很少或有的教材根本没有经济生活的实际案例,学生容易失去主动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完全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获取知识。课后对于经济学教科书中经济理论图形和专业术语,学生产生了一种畏难的情绪,从而认为经济学是枯燥的、沉闷的。
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综合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形式单一,要么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要么就是多媒体教学,在讲授过程中也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模式。由于经济学不同于一些应用性学科,该学科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学方法缺乏综合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往往也是事倍功半的结果。
(二)学生方面
1.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经济管理类学生很多是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但在数学方面比较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比如在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
2.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高职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及宏观调控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3.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
大多数学生对上课的内容课前不预习,造成上课比较被动;课后也不复习,学过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随着章节的展开,就出现了学后忘前的现象。甚至有些同学生对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或是直接抄其他同学,使作业训练的效果达不到。
二、改进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把握核心,梳理主线
经济学内容较多,但有着完整的体系,是围绕核心理论展开论述的。如:微观经济学围绕“价格理论”这一核心理论展开,首先分析“价格”的决定因素:需求和供给,需求产生于消费,供给产生于生产,因此微观经济学接下来章节分别介绍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教师在教学中理出一条主线,把章与章的联系,节与节的联系串起来,使学生对全书的内容有着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综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经济学教学内容中有经济理论、图形、数学公式,因此,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适当的方法,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经济学教学中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列举通俗易懂的实例,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给予具体形象化。如:“边际”这一重要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较难理解。如果仅从理论的角度去解释,学生则会感到枯燥难懂。通过讲述俄罗斯的克雷洛夫的一则寓言《杰米扬的汤》的例子,学生很快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悟出了边际的含义。这样的举例不但让学生理解了难懂的概念,而且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因此,案例教学能将抽象的理论变成鲜活的知识,呆板的模型变成现实的图画,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2.讨论教学法
经济学教学中,需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来,而不是仅靠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鼓励和支持学生大胆阐述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后,教师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比如,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一个重要总量GDP时,可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如何确定每年经济增长情况?怎样反映出世界各国贫富的差异?通过这些问题讨论,学生很容易掌握GDP、实际GDP及名义GDP及人均GDP的概念。讨论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胆量,使学生人文素质能力也得到提高。
3.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把搜集来的信息通过图片、短片、精彩片段等形式展示给学生,生动、直观,引起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商品弹性大小时,把不同弹性的商品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学生将很感兴趣的理解“弹性”这个微观经济学重要的概念。另外,由于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做图、做表量较大,因此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很有利。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可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优化组合。加之教师语言上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会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更好的效果。
4.鼓励学生关注经济社会
生活无处不经济,现实生活周围充满着经济知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会观察、分析、思考经济现象,训练经济学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生活,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应多看报、多听新闻,了解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运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理解。为了鼓励学生关注经济社会。
5.考核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取的是期终考试成绩和平时考勤成绩加权平均法,并且期终考试成绩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对经济学概念、理论的掌握程度,学生成绩的高低主要由学生对教材上经济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决定,熟悉程度高的得高分。从而忽视了学生根据经济学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关能力的考查,所以无法反映经济思维能力的形成和高低程度。这种考核方式,还是体现了在经济学教学中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起不到有助于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性作用。因此,经济学考核也应测试出学生能力的水平的不同。比如,课堂上对大胆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的学生,根据问题质量和数量给予评分。课后,对那些积极搜集材料,组织、参加学院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辩论会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评分。由此激励同学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性、创业性,因此,结合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提出一些对策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业素质等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魏布谊.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17-18.
[2] 王鹏飞.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应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114-117.
[3] 孙晓荣.《经济学》课程交互式教学法研究初探[J].当代经济,2010,(4):101-104.
在旅游者消费行为决策研究方面,普雷德(1967)提出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认为在经济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人们如果将更多的钱投入到旅游中,可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就会增多,会增加旅游信息的感知;霍斯特•托特(1976)利用旅游消费可能线和旅游无差异曲线确定人们的旅行距离长度;Middleton(1994)提出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刺激———反应”消费行为模型。
在旅游决策过程研究方面,MathiesonA&WallG(1982)提出旅游决策过程模型,较为详尽的分析了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的过程。在旅游购买决策过程方面,最早的模型可能是Wahab(1975)等人提出的旅游消费行为模型,而Schmoll(1977)提出了自己的消费行为模型,并强调旅游者自身感知对最终决定的影响。Moutinho(1987)提出的度假旅游者行为模型,将决策分为三个不同的相互影响的阶段,明确指出购买决策是动机、认知和学习的结果。
针对旅游者对多个旅游目的地选择问题,Um&Crompton(1990)提出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Woodside&Lysonski(1989)提出休闲目的地认知和选择一般模型。吴必虎(1997)通过中国城市居民出游客源市场在距离上的分配研究表明,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内的范围内。谢彦君(2004)则指出个体旅游者决策模型和群体旅游决策过程模型的不同特点。
在旅游者消费效用最大化方面,Bull(1995)构建了旅游者在各个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之间进行一定的技术选择和组合后以求得效用最大目标函数模型;邹树梅(2001)则构建了旅游者作为更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将时间与收入在旅游产品和其他产品之间进行资源配置,以求得效用最大化函数模型。
国内外学者在中观层面对旅游经济模型方面的研究综述
这个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旅游产业群簇上,分析旅行社行业、饭店行业等产业集群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行为等内容。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框架,孙天琦(2001)提出改良的旅游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为了科学分析和评价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师萍(1999)提出了反映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程度指标模型、旅游产业结构经济效益指标模型和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评价模型。对于旅游产业集中度的研究可以借助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比如绝对集中度指标、相对集中度指标(通常用洛伦兹曲线)、H.I指数(综合集中度指标)、R.I指数(罗森布拉斯指数)、E.I指数(恩特罗比指数)、C.I指数(重点集中指数)。
对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的分析,可采用旅游产业构成比重指数和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对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分析,可采用旅游产业产值—资金效益系数、旅游产业增加值率超越系数、旅游产业效益偏离—份额系数等模型。
国内外学者在宏观层面对旅游经济模型方面的研究综述
在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型研究方面,Crampon(1966)首次应用引力模型对旅游地引力进行研究,Wolfe(1972)对此模型在距离变量上进行了修改,而Edwards&Dennis(1976)则提出了另一个更为详尽的距离变量修改形式;Cesario&Knetsch(1976)提出旅游引力综合模型,将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综合,即将旅行产生模型和旅游分布模型的特征合二为一;吉阿林、斯沃特等(1974)在对土耳其旅游地研究中提出旅游地吸引力指数评价模型。
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研究方面,保继刚(1999)提出同一个客源地的两个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认为两地竞争力与自身吸引力成正比例关系,与客源地到旅游地的距离成反比。在旅游目的地发展方面,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Doxey(1975)的四阶段模型和Butler(1980)的六阶段模型;而厉新建(2002)则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创新动态模型,包括旅游景区(点)创新、配套设施及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等。
在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容量(旅游承载力)研究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公式、资源容量公式(面积法和线路法)定量测量;而保继刚(1999)认为旅游经济发展容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内部的旅游设施接待力和外部的基础设施及支持性产业的容纳量,并借助旅游地食宿、娱乐设施的供给能力来衡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在旅游流运动模型研究方面,马里奥特的两地间旅游流模型指出了联结永久居留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三种不同路径———进入路径、返回路径和休闲路径;康贝尔(1967)在休闲与度假模型中则刻画了一个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的不同的旅游流运动形式;沙罗特的国家模型是在国家和国际尺度上探讨旅游流,对旅游需求和供给、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做了区分;兰德格林的空间层次模型(1982)注重考察不同类型的旅游区点的作用,分层次刻画了中心城市型、周边小城市型、周边乡村型和自然环境旅游目的地之间所形成的旅游流运动规律。
旅游经济系统的哑铃结构“微观、中观及宏观”层次模型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科学技术,在旅游者和旅游企业、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产业、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因旅游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旅游经济子系统是由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和旅游经济宏观运行与管理活动等因子构成的。旅游者消费活动是指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到达旅游目的地,并进行一系列旅游消费活动来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旅游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是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为其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旅游经济宏观运行与管理活动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及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等活动,为旅游经济系统的运行提供旅游信息服务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旅游企业行为的宏观经济管理活动。
从系统论出发,综合运用地理学、系统动力学、生物集群论及空间结构论等学科理论,结合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知识,在Leiper旅游系统空间模型、Lundgren旅游流空间分层模型、吴必虎的“旅游系统构成要素模型”和张辉、厉新建的“旅游哑铃经济模型”基础上,通过旅游经济系统的动力结构、集群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构建出微观、中观、宏观等三个层面相统一的旅游经济系统的哑铃结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在微观层面,从个体角度,用微观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构建其微观动力结构层,包括旅游需求推动力及旅游消费动力源泉(能量源)、旅游供给拉动力及旅游生产动力引擎(发动机)、旅游产品及服务等三个方面。
在中观层面,从群体角度,用产业经济学和生物集群论构建其中观集群结构层,包括旅游者集群、旅游企业集群和旅游媒介体等三个方面。
1.数学经济模型对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单独的依靠数学模型是不够解决所有的经济学问题,很多经济领域中的问题是需要从微观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够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要想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经济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就一定要建立适当的经济学模型。运用数学建模来解决经济学中的问题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很多时候从经济学的角度仅仅能够知道问题的方向和目的,至于其中的过程并不能有着详细的分析,而利用数学模型就可以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数学建模可以通过自身在数字、图像以及框图等形式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现有经济的实际状况。
2.构建经济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要想利用数学模型来更好的解决现有的经济学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先要分清楚问题发生的背景并且熟悉问题,然后要通过假设的形式来完善现有的经济学问题,通过抽象以及形象化的方式来构建一些合理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来描述问题中变量参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得出一些有关经济类的数据,进而将建模中得到的数据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最终得出结果。
3.应用实例商品提价问题的数学模型:
3.1问题
现如今经济学在很多的商场中都有所运用,例如同样的商品要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既要考虑到规定的售价,又要考虑到销售的数量,如果定价过低,则销售数量较多,如果定价较高,利润是大了,但是却影响了销售数量。怎样定价才能够缺乏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为了现如今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其中就涉及到了数学建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图来找出如何定价才能够使得商品的边际效应最大化。
3.2实例分析
例如某商场在销售某种商品的时候,设为单品价格为30元,每年平均可销售2万件,如果商品每提价1元,则销售量就减少了0.2万,要想使得总的销售收入不少于70万,则该商品的最高应该如何定价。针对于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利用数学的思维来计算,假设提价为x元,提价后的商品单价就是30+x元,则提价后的销售总量就是(20000-2000x/1)件,则可以得出(30+x)(30000-2000x/1)大于等于700000,这样就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最高定价应该如何制定。
4.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局限性
4.1经济学不是数学概念和模型的简单汇集
数学在经济中的运用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利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来解决一些经济学中的现象,这种情况并不是数学的一种延伸和探索,而是利用数学来更加方便的去解释经济学中的一些现象。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重要学科,而人类受活动和道德的影响也逐渐的对经济学产生了依赖,经济学的发展不可能成为一种抽象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出的一种科学,只有融入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才会更好的辅助经济学的发展。
4.2经济理论的发展需从自身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
在经济理论的发展当中,很多时候需要从自身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去观察去发现,利用数学模型来辅助经济学的分析和研究是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数学建模的应用并不是无条件的适用于任何的场所,而是具有一定的条件,在经济学的领域当中数学建模的运用是有着特定的领域,并不是无节制的可以运用到任何的领域当中。
4.3数学计量分析只是辅助经济理论工具之一
利用数学建模来解决现有的经济类问题是一种常用的方式,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很多经济类的问题当中并不是可以完全依靠数学建模来解决的,很多时候还是需要高校中的教师利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解决。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学的教育和发展,就一定要适当的与数学建模进行融合,这样才会有利于经济学的发展。
4.4数学经济建模应用十分广泛
一、数学与经济学分析
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将生产生活中的经验不断总结,最终形成了数学定义和经济性定义,并且这两个定义间存在一定联系。数学产生于现实生活,当生活经济领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这时高等数学能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槲侍馓峁┮?导,进而产生了经济学,像金融学科、信息学科、财政学科、统计学科以及会计学科等。上述学科均与数学有直接关系,经济领域中涉及的计算问题,需要实用的高等数学方法来解决。社会进步的同时,数学与经济学互相影响、互相作用,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应用价值[1]。
二、经济领域中应用高等数学方法的意义
首先,经济领域进行量的统计中应用数学方法,能够将大量的统计数据有序化,能够提高统计的准确率和速度。经济领域中进行工资核算、工厂销量、人口普查以及升学率等统计计算时,需要应用高等数学这一工具参与计算。其次,在统计量的基础上,利用数学针对量的结果全面分析,例如,计算金融机构利息、产业净利润等。然后,高等数学方法能够在分析量的同时进行数值比较,通过计划数值和实际数值对比,为接下来的经济活动制定科学、合理决策。最后,经济领域中遇到新情况、发生新变化时,能够利用高等数学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方案调整,为完成预期目标提出合理的决策[2]。
三、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一)函数知识、极限知识的应用
经济领域中经常涉及利息问题,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这一形式来谋取经济效益,但是在扩大生产的过程中,会涉及融资行为,然而融资伴随着一定风险,需要支付相应利息。利息是放贷者提供货币的最终目标,利息计算常以年或者月为单位,同时,利息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单利,这也是民间借贷的常用形式,第二种是复利,它有又“利滚利”之称。例如,本金B=20000元,每月利率为2%,根据单利进行利息计算,则月利息即400元,则12个月,利息则是4800元。根据复利计算利息8%,年利率12月末的本利和为X=20000(1+8%),24月末的本利和为B=20000(1+8%)+20000(1+8%)。当利息计算时间继续减少,根据极限知识可知复利公式Bt=B0en,其中e是本金到年末的本利和[3]。
(二)导数知识的应用
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科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领域中应用高等导数知识将经济问题有效解决,运用导数知识分析经济成本、经济利润等边际问题,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例如,某厂总成本A是产量M的函数A(M)=2000+11dm-0.6m2+0.05m3,当M为4万件时,利用弹性分析以及最值分析,分析企业是否需要继续增加产量,这时总成本为A(4)=2000+11×4-0.6×42+0.05×43,计算后可知,总成本约为2031(万元)。平均成本为2031/4=507(元/件),边际成本为120-1.7m+0.31m2,即120-1.7×4 +0.31×42,结果约为120(元/件)。将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企业可以适当扩大产品生产数量,但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值是一定的,进而企业不能无限度的扩大生产量,则企业最大利润是边际从成本与边际收益持平。
(三)定积分的应用
商品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是价格L的函数,在分析这类问题时,经常用反函数表示这种关系,其中,需求函数:L=W(N);供给函数:L=F(N)。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较多,价格能够在其中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二者会相应增加,反之,当商品价格下降时,二者同样会相应减少,从中能够看出,W(N)和F(N)的函数性质为单调递增或递减,图像中二者的焦点在经济领域中被成为供需平衡点,此时价格被称为平衡价格。在实际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二者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商品价格战开始时,商品生产者剩余会减少,,从商品消费者的立场出发,生产者剩余越少更能迎合消费者需要,但是商品生产者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策略减少消费者剩余。在单一的商品市场竞争中,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间的矛盾关系能够在市场作用下自行调节,然而这就是供给和需求平衡的点。此时,双方利益能够实现均等,如果未出现供需平衡点时,这时极易产生消费者无消费欲望、生产者无生产热情等现象。
关键词:企业并购;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208-02
企业并购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项目,通常一个完整的并购过程包括准备、谈判和整合三个阶段,在整个并购过程中会涉及一些列的财务问题,即第一阶段,在企业战略目标和并购标准的指导下,对候选目标企业进行并购可行性分析,其核心内容是确定并购企业的增值;财务是第二阶段的核心,主要包括确定并购价格,支付方式及筹资方案等;第三阶段,评价并购成功与否。这以上几大财务问题的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企业估值、支付方式和筹资方案的选择以及并购绩效评价三部分。由此,企业价值评估在企业并购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我们要想并购就首先要做好企业价值的评估。
目前,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的应用比较多,在企业并购中也是这样。当然,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收益法也是最适合的,所以说我们要掌握好资产评估收益法的运用,更好的为我们的企业并购中的企业价值评估服务。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收益法简介
收益法,又称折现现金流法,是建立在美国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Irving Fisher)的“企业价值是企业所能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价值理论基石之上的一种评估方法。收益法是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的价值。
针对企业并购特定目的的资产评估的收益法,我们需要注意这几方面的内容:(1)投资者在投资某个企业时所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该企业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成的现值;(2)能够对企业未来收益进行合理预测;(3)能够对与企业未来收益的风险程度相对应的收益率合理估算。
二、收益法的具体评估方法
(一)未来收益折现法
未来收益折现法通过估算被评估企业将来的预期经济收益,并以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得出其价值。
这种方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广泛运用,通常需要对预测期间(从评估基准日到企业达到相对稳定经营状况的这段期间)企业的发展计划、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等进行详细的分析。
未来收益折现法评估企业价值的一般公式为:
V = ∑nt=1at(1-r)t
式中:n――企业收益期限;
r――折现率或资本化率;
at――未来第t期的企业预期收益。
(二)收益资本化法
收益资本化法是将企业未来预期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对稳定的收益,以资本化率转换为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通常适用与企业的经营进入稳定时期,即在可预计的时期内将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或变化,其收益达到稳定的水平。收益资本化法在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常用加权年金法的评估思路,其原理是:将预测得到的资产未来前m年的收益at(t=1,2,…,m)以对应的折现系数1/(1+r)t为权数加权平均得一数额a,则以a为年金收益,采用永续年金法计算收益现值V。评估公式为:
V =ar= ∑mi=11(1+r)tat∑mi=11(1+r)t÷r=∑mi=1at(1+r)t(P/A,r,m)÷r=∑mi=1at(1+r)tr(P/A,r,m)
式中(P/A,r,m),为年金现值系数。
三、收益法的三个参数的确定
(一)企业收益期的确定
一般认为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应用收益法,收益期的确定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但从收益法的评估公式来看,不同的收益期会对评估值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收益期的确定必须持慎重态度。在不同情况下的收益期确定方法如下:
1.永续法
如果企业经营比较正常,无特殊情况或充分证明得知企业在未来哪一年经营中断,则在测算其收益时,收益期的确定可采用永续法,即收益期为无限期。
2.合同年限法
整体企业的经营期限可能会受到法律、合同等规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可能是对整体企业而言,也可能是对企业经营所必须得到某种单项资产而言。企业整体资产发生产权变动后,合同约定企业的经营期限时,应该以合同年限作为企业资产的收益期。
3.企业经济寿命法
企业整体资产发生变动后没有规定经营期限的,按其正常的经济寿命测算。对企业而言,经济寿命可以理解为,对收益主体来说,企业各项资产继续以综合体的形式经营能够给其带来最大收益。一旦不能满足这个条件,收益主体就会考虑是否要转让其获得收益的权利,或者将企业整体资产分割变卖,获取更经济的效果。企业经济寿命往往指这样一个时点,收益主体持有该收益资产在经济上不再有利。
(二)预期收益的确定
1.会计利润
会计利润容易受到企业所采取的不同会计政策的影响,具有较大的调节空间,缺乏客观性。会计利润没有考虑到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支出等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2.现金红利
对股权投资者来说,特别是控股股东来说,他们所关心的不仅仅是现金红利的收益,他们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成长性等因素。
3.现金流量
包括企业所生产的全部现金流量(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和属于股东权益的现金流量(权益自由现金流量)两种口径,与之相对应的价值分别为企业整体价值(包括付息债务价值)和股东全部权益价值。
(三)折现率或资本化率的确定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所使用的预期收益口径,确定应使用的资本化率或折现率的口径。例如,企业未来产生的全部净现金流量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相对应;流向股东的现金流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相对应;如果预期收益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资本化率/折现率也应当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实务操作中,经常存在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对净利润进行折现,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主要原因是净资产是一个账面价值的概念,而评估的是市场公允价值,两者的口径不一致。在评估实务中常用的是权益资本成本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
1.权益资本成本
在实际操作中常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权益资本成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以威廉•夏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该模型在计算权益资本成本中被广泛运用。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权益资本成本的具体公式如下:
Ke=rf+β×MRP+rc
其中:Ke :权益资本成本;
rf:目前的无风险利率;
β:权益的系统风险系数;
MRP:市场风险溢价;
rc:企业特定风险调整系数。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通常,企业的融资方式包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指的是将企业股东的预期回报率和付息债权人的预期回报率按照企业资本结构中所有者权益和付息债务所占的比例加权平均计算的预期回报率。其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WACC=ED+E×Ke+DD+E×(1-t)×Kd
其中: E:权益的市场价值;
D:债务的市场价值;
Ke:权益资本成本;
Kd:债务资本成本;
t:被评估企业的所得税率。
四、总结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并购可以促成有限资源的更为合理的流动,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实际意义上讲,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快速业务扩张,或尽快进入某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实际上企业并购的动力就在于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快速整合资源,分散风险,提高盈利水平以及进入新的领域,以期在未来得到更高的市场地位或更高收益的能力。因此,一项成功的并购首先要做好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收益法是资产评估中的基本评估方法之一,在并购企业的企业价值评估的实务应用中,我们最常用的就是收益法。以企业并购为目的的企业价值的评估我们在评估时也要根据现实情况选择最优的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丽英.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沽分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2]刘成华,陈强.企业并购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创新[J].商业时代, 2008,(23).
[3]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任登奎.自由现金流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07,(06).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药物经济学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病例为2006年2月~2009年10月本院门诊和住院的成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排除甲亢、严重贫血、妊娠妇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者,且近1周未服用任何药物。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的诊断标准,选择2级的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60~179 mmHg和(或)舒张压100~119 mmHg(1 mm Hg=0.133 kPa),共82例;其中男37例,女45例,年龄39~83岁,平均(65.3±9.5)岁。随机分成3组:硝苯地平缓释片组27例,其中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龄(64.34±9.4)岁;缬沙坦片单用组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68.31±11.2)岁;缬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组31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平均年龄(67.862±9.33)岁。3组在血压、性别、年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血压测定:各组治疗后每周复查血压、心率,对患者用右上肢测压3次,取平均值为血压值。收缩压(SBP)以出现柯氏第Ⅰ音,舒张压(DBP)以出现柯氏第Ⅴ音为准。
1.2.2 生化指标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治疗前及治疗10周结束时检测各组肾功能、肝功能(ALT)、血脂、血电解质等。
1.2.3 疗效判断:按照《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判定标准为:(1)显效:DBP下降≥20 mmHg或降至正常;(2)有效:DBP下降≥10 mmHg但未降至正常,或SBP下降10~19 mmHg;(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3 统计学方法
3种治疗方案疗效结果采用x2检验,各组成本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1.4 成本计算
为便于比较,门诊和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成本只计算药费、检验费等直接成本,不考虑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为使分析有实际意义,以上费用均按2009年4月份的价格进行计算。敏感度分析:对药价、检查费、疗效等参数进行处理,评价这些因素对经济学的影响程度。
2结果
2.1 治疗成本
硝苯地平缓释片组、缬沙坦片单用组、缬沙坦氢氯噻嗪组的治疗总成本分别为:697.34元、586.65元,623.83元。
2.2 成本―效果分析
在10周治疗后,3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x2=0.787,P=0.675),成本差异有显著性(F=65535,P=0.001),3组成本效果比有一定差距,缬沙坦组成本最低,有效率也最高,而缬沙坦氢氯噻嗪虽然疗效同缬沙坦组但成本较高,且增量成本差距接近,因而综合考虑,较经济的治疗方案应为缬沙坦组[1]。
2.3敏感度分析
本文把3组成本相加得总费用为1907.82元,再分别求出C药、C检分别占总费用的百分比,C总成本=53.7%(C药)+46.3%(C 检)。在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的情况下,假设C药取消17%的加成,敏感度分析的成本公式=49.7%(C药)+50.3%(C检),对结果影响不大。
3讨论
3.1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的目的是寻找在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费用最低的治疗方案,它适用于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同的治疗方案之间的比较[2]。本资料分析可知,如果简单地以最小成本分析法和成本―效果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均是缬沙坦组最低,但由于后二组疗效接近,因而应充分考虑成本效果比差异,同时后两组增量成本效果比近似,如果没有后续研究,此时可根据成本高低进行优选。增量―效果比,它代表了一个方案的费用效果与另一个方案的费用效果相比较而得,这一比值越低,则标明增加1个效果(mmHg)单位需要追加费用越低,实际意义越大。从3组治疗方案降低1个单位血压所花费的成本看,缬沙坦组最低,结合前面结论,此时可得到综合结论:缬沙坦组为较经济的治疗方案。
3.2药物经济学各种不同的分析、研究方法各有所长,很难武断地认为其中的某一个为最佳,加之各种治疗方案在不同人群或不同医疗单位,研究中所选用的指标通常情况下较难准确测量,因此为了探讨分析中所用指标,还必须采纳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敏感度分析是为了研究不同假设或数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而提出来的,其基本出发点是将所要研究的内容放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一个较科学的结论。本文仅对2个参数进行了敏感度分析,即通过改变C药、C检,计算出不同的C/E和敏感度分析的成本公式。计算结果表明3组治疗方案受参数影响不大,敏感度分析结果与CE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CEA分析最适于帮助临床医生以最低的消费获得最佳的疗效[3],所以CEA目的不仅是节省药品费用,更重要的是药品得到合理使用,减少部分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把合理和经济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赵树进,袁进.非洛地平与氯沙坦或海捷亚合用治疗原发性中重度高血压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药物评价,2006,3(4):286-288.
[摘 要]旅游目的地的绩效评估是许多旅游目的地面临的一个复杂但很重要的问题。现有的基于增长率的绩效评估模型并不能反映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信息。本文旨在提出并以数据证明以价值为基础的旅游目的地的绩效评估模型。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绩效;增长率;可持续性发展;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7-0019-04
理解价值创造和它的持续性是评估一个旅游目的地能否形成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这一程序包括从经济学角度了解什么驱使消费者追求的利益(举例来说,一个目的地如何为消费者需求提供的服务要比潜在的替代的更好)及在产品的开发费用等方面的因素。
当价格本身不能够最佳地担当人们所期待的协调市场的角色时,政府的宏观调控是解决普遍存在于旅游行业中的市场扭曲的必要手段。旅游产品公共商品的性质,以及供应商和买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阻碍了价格最优的体现(Burgan & Mules,2001;Gray,1982;Mak,2003;Mules&Faulkner,1996)。
市场的扭曲和旅游产品的资源配置的特殊性,需要政府在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两个过程中予以调控。政府调控的角色可包括对于旅游这种公众货物的监督、促销、维护、供应,并以此平衡收益从而益于总体经济的发展。
这种政府调控体现在许多方面,诸如资助旅游目的地的促销、科研、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近来通过对节事的支持来拉动一个目的地的需求(Chhabra,Sills & Cubbage,2003;Crompton,Lee&Shuster,2001;Ryan,1995)。事实上,许多政府已经设立特别的机构(如公司或旅游推广局),这些机构的宗旨就是能吸引潜在旅游者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生产和消费旅游产品中,公共资金的出现需要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有透明度和有效度。这意味着公共资金的使用需要公众来认可,这种认可需要某种适当的绩效测量。多年来研究者常常用增长率作为这种绩效测量的工具。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行和观光事业理事会(WTTFC)和各地旅游局大体上使用这种类型的绩效测量工具。
然而,增长率数值包含一些缺点(Croes,2005;Papatheodorou&Song,2005)。增长率数值太笼统,它所显示的信息很不充分,这对旅游目的地的决策没有太大的帮助。本文的目的是提出并以数据证明以价值概念为基础的旅游目的地的绩效测量。本文以两个目的地(奥兰多和拉斯韦加斯)的数据为例,使用时间序列方法来阐述这一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价值概念的绩效测量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信息,对旅游局的决策能提供更多借鉴。本研究主要贡献在于回答旅游目的地的产出同异,而这一问题直到最近才被有关学者注意到。
1 理论基础
旅游目的地的绩效评估在过去十几年当中是旅游学者及业界人士一直关注的话题(Crouch &Ritehie,1999)。可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模型被旅游学界认可,能作为旅游目的地绩效评估的方向全面或更好的模型。旅游目的地的变量使得这一课题更加复杂化,比如旅游目的地的特殊性、目的地产品的组合,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单位的选定。这些因素导致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出现了不同理论模型。
比如,在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论被广泛用来研究在某一特定地区企业的竞争潜能(Porter,1990)。在此基础上,科劳奇和里奇(cmuch&Ritchie,1999)尝试提出测量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模型。其他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基于会计学的绩效评估、平衡计分卡方法(Denton&White,2000;Kaplan&Norton,2001),以及基准方法(Wober,2002)。但不幸的是,这些方法不是太宽泛就是太倾向于某一具体角度。
本文提出的价值概念是基于经济学理论。它被定义为消费者从一个商品中所得到的实惠(B)和生产及获得这一产品的成本(C)之间的差别。因此,当B大于C时,如果这一商品被消费者购买,那么经济价值就相应产生。这一定义涵盖了生产者在使用劳力、资本以及原材料的机会成本,也涵盖了消费者的产品寻找成本。这一定义对商业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因为任何商业决策都要衡量机会成本。
2 研究方法及实证模型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本文运用传统的增长率方法来衡量绩效。增长率的衡量是通过公式(1)和(2)来实现的:
TARRjt=reδTime
(1)
TAEjt=ηeθTime
(2)
在公式两边加上log后,公式(1)和公式(2)可以转换成如下公式:
logTARRjt=r+δTime
(3)
logTAEjt=η+θTime
(4)
TARRjt和TAEjt分别代表j地区在t时间的游客数和旅游收入。给δ和θ乘以100,就会给出年均增长率数值。
第二,本文为每个地区建立了一个经济模型,用来反映旅游消费的信息。因此,旅游消费的简易公式为:
TSPt=f(TOUVt,INFt,ALSt,TSPt-1,
TIMEt,εt)
(5)
在这一公式中,TSPt代表t年游客的总消费,TOUVt代表t年的游客数,INFt代表t年通货膨胀率,TSPt-1。代表游客的喜好与习惯,TIMEt代表时间惯性,εt。代表偏差。消费者价格指数可被用来衡量价格变量。最后,价值可被时间惯性来表达。惯性代表模型中不能被自变量解释的因变量的大致走向。
公式(5)解释了消费增长的原因,其中包括游客的增长、通货膨胀、客平均停留时间、游客喜好,或者旅游产品价值的增加,或者是这5个要素当中的任何组合。通过时间惯性来体现的高价值是和高端旅游者相联系的,从而会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而低价值是和低消费的旅游者相关的。后者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可持续性,从而也会引起旅游目的地的低竞争性。
本文运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但我们想把重点放在诸多变量当中的一个变量上,即旅游产品的增加值对引发旅游消费的影响。这里所需考虑的问 题是如何计算得出公式(5)中惯性变量的系数。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文把公式(5)变成下列的回归模型并使用部分相关来计算这5个变量当中的R-sauare:
TSPt=B0+B1TOUVt+B2INFt+B3ALSt+B4TSPt-1+TIME+εt
(6)
LogTSPt=B0+B1LogTOUVt+B2logINFt+B3logALSt+B4logTSPt-1+TIME+εt
(7)
3 数据来源、分析及验证结果
本文选择了两个旅游目的地来进行研究:奥兰多和拉斯韦加斯。这两个城市是北美休闲和会议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而且它们在这两个市场中经常把彼此当作竞争对手。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代表这两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推广局及美国劳工数据局。本研究选取了两个目的地从1992年到2004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4 研究结果及影响
图1展示了从1992年到2004年奥兰多和拉斯韦加斯基于游客数量的绩效表现。两个目的地在这一时间段都显示了游客数量的增长。比如,拉斯韦加斯的游客从1992年的2190万增长到了2004年的3740万,其增长幅度达到41.4%。奥兰多的游客从1992年的2730万增长到了2004年的4780万,其增幅达到43%。图1显示了这一时间段拉斯韦加斯和奥兰多游客的增长曲线。除了1994年外,奥兰多的游客均多于拉斯韦加斯。
两个目的地的游客消费也显示了相同的模式。拉斯韦加斯的游客消费从1992年的147亿美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337亿美元,增幅达56.3%。相比较而言,奥兰多的游客消费从1992的110亿美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282亿美元,其增幅达60.9%。图2展示了这两个目的地的游客消费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期间这两个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消费都有相同的上升趋势。
为了发现这两个目的地在游客数量及消费的上升趋势是否只在表面上相似,还是有更深一层的反映竞争性和可持续性的含义,本文采用了线性回归方法来进行分析。
本文采用OSL方法对公式(3)和公式(4)进行了测定。奥兰多在游客数量和游客消费两方面都略好于拉斯韦加斯。从1992年到2004年,奥兰多的游客数目的年增长率为4.4%,而拉斯韦加斯的年增长率为4.0%。在游客消费方面,奥兰多也好于拉斯韦加斯。前者的年增长率为7%,而后者的年增长率为6.2%。
本文接着就从公式(3)和公式(4)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和从公式(7)中得出的结论不同进行了分析,所得出的数据只是实际数值,并没有考虑到与产品开发和消费相关的变量,比如产品的成本及游客平均逗留天数。因此,本文对公式(7)进行了测算,以便能揭示更多的有关这两个目的地竞争力表现的具体信息。
测算结果显示这一模型是节约型的,因为协变量对游客消费的变化有很好的解释。这一模型的所有测算系数置信度达到99.9%,具有很大的显著性。所有系数的正负符号和期望的一致。德宾一沃森检验被用来探测时间序列分析中常见的自相关的问题。这一分析置信度达到95%,显示两个目的地都不存在自相关的问题。
分析的结果见表1。我们可看出奥兰多和拉斯韦加斯这两个目的地的表现和前面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既奥兰多要好于拉斯韦加斯。和以前的结果所不同的是,拉斯韦加斯的表现显得不够强劲,这说明奥兰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在这一时期,奥兰多产品的价值的增长度为56.6%,而拉斯韦加斯的只有8.7%。我们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奥兰多产品的价值增长率懊于拉斯韦加斯。实际上,前者产品的价值增长率比后者快6.5倍。
这一结果可被用来解释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奥兰多的表现好于拉斯韦加斯。如表2所示,对于奥兰多来说,价值是解释游客消费的一个重要变量。价值变量的标准系数β为1.04,其他变量依序为通货膨胀、游客数量和游客逗留天数。相比较而言,对拉斯韦加斯来讲,影响游客消费的变量呈现出不同的次序。结果显示,游客数量(β值为0.66)是解释游客消费的最重要的变量,其他变量依次为价值、游客逗留天数和通货膨胀。
表2进一步显示,对于奥兰多而言,价值在解释游客消费的过程中其重要性是游客数量的近2倍。这和拉斯韦加斯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拉斯韦加斯而言,游客数量在解释旅游消费的过程中其重要性是价值变量的3倍。旅游产品的消费成本和游客逗留天数都对奥兰多和拉斯韦加斯之间竞争力的不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游客消费方面,比较于奥兰多,消费价格指数看起来是拉斯韦加斯的更重要的因素。因此,它对于拉斯韦加斯的竞争力可能有更大的负面影响。但是,拉斯韦加斯在这一时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看起来比奥兰多要略高(分别为164.2和159.5),呈现出3%的差别。同样,游客在拉斯韦加斯的逗留周期比奥兰多更长,但它在这一时期的平均值比奥兰多则少8%,从而导致它对价值增长的影响降低。
然而,奥兰多相对于拉斯韦加斯的竞争力这一问题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本文测试了在这一时期游客消费的稳定性。稳定性由标准偏差的百分点增 拉斯韦加斯的标准偏差要比奥兰多低(分别为11.03%和14.9%)。因此,拉斯韦加斯的游客消费量呈稳定上升趋势,而奥兰多的游客消费则呈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这会引起我们对奥兰多产品的可持续性的担忧。
5 结 论
本文以拉斯韦加斯和奥兰多为例来测量旅游目的地的表现。第一种方法是基于在游客数量和游客消费水平的传统的增长率模型。依照这种方法,旅游目的地的较好表现体现在游客数量和消费者的增加上。这种方法已经广泛地被旅游界学者和行业人士采用。
第二种方法是基于经济学理论的一个价值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游客的花费取决于游客访问程度和停留时间、旅游产品生产成本、游客偏好以及价值。在这一推论中,价值数值是在考虑所有这些变量之后的一个残留数值。
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显示在这一时间段(1992―2004年)奥兰多的表现好于拉斯韦加斯。然而,第二种方法似乎揭示奥兰多在价值提升上快于拉斯韦加斯。这说明从消费者和市场营销立场看,奥兰多的产品比拉斯韦加斯的产品变得更吸引人并更具竞争力。
第二种方法可以解释为什么奥兰多显得更具竞争力。对奥兰多来讲,价值在解释游客消费中更具影响力。而对拉斯韦加斯来讲,游客数量是解释游客消费的重要变量。这说明奥兰多在产品推广和在获得游客的过程中更加有效。
最后,第二种方法同时也显示,即使奥兰多在这一研究的时间段比拉斯韦加斯更具竞争力,但奥兰多应注意其产品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显示,奥兰多产品的持续性危险并不是源于游客量及其对消费的影响,而是来自于旅游消费的不稳定性。奥兰多的市场似乎对非经济因素的变化较拉斯韦加斯的市场更具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