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30 16:36: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文化的兴起正是缘于企业管理的发展。企业管理的发展需要发展的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与时代结合,不断创新。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只有把创新的基因种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土壤里,才会成长出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
一、要注重在企业固有的企业文化基础上创新
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相当于思想对于人。如果一个人再强壮但没有思想,那他只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而已。所以对企业来讲,为什么设备资金差不多,有的会发展,有的不发展,甚至有的设备资金都很雄厚但最后都没有发展起来,企业文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思想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那么,企业文化就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和员工的思想行为观念的变化去发展和变化。既然要发展和变化,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发展的方向性和措施。
对于企业来讲,特别是老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的改革与实践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展的,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也要与之相适应,不能采用不符合国情、企情、员工情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的基础要基于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历史背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二、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如何去创新地发展,适应一个个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呢?简单讲有下面几个步骤:
(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识先行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实现创新,首先就是要有新的思想去支撑,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符合科学发展的方式方法去创新企业文化。就是说对于企业来讲,要创新发展企业文化,首先要认识到位,然后才能措施到位。
(二)要对固有的企业文化进行评估,在继承其优秀文化基础上创新
在企业文化的创新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洗澡水和孩子一块倒掉”。创新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应该分别对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进行深入调研,系统分析,客观评估。明确哪些是优秀的文化,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哪些是过时的文化,对企业未来发展起阻碍作用。
对优秀文化的继承首先要从理念开始,要对优秀的理念进行充分的继承,其次是继承优秀的制度文化,再次是行为文化,最后才是物质文化。
在继承过程中,必须注重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匹配和有机结合问题。在很多情况,四者之间是相互矛盾,而不是有机结合的。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四部分单独继承,而不是组合继承,把有矛盾冲突的都丢掉。比如,公司倡导的理念与所制订的制度之间不相吻合,存在明显冲突,在继承的时候不能简单把这样的理念和制度同时丢掉,而是应该对两者分别进行分析,分别看是否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只要有促进作用,就应该保留下来,没有促进作用的就丢掉。因此,最后的继承结果有四种情况:一是保留理念,废除制度;二是放弃理念,保留制度;三是修正理念,调整制度;四是放弃理念,也废除制度。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有效地创新
在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中,要着力深刻分析并解决在当今社会发展和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国情下,特别是在经历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环境下,企业文化发展的不适应问题。
一要科学地确定企业文化的内容。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国家、企业的未来目标和任务考虑文化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进步,必然导致人们心理及行为模式的发展和变异。文化的渐进是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实现民族的、企业的新目标、新任务的必然要求。二要根据企业的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现实条件,形成企业的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企业在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人员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客观上会产生和要求不同的文化特点。三要重视个性发展。一个企业的文化个性,是这个企业在文化上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企业所有,只适用这个企业,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国内外的优秀企业,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的企业。我国企业自觉的文化建设刚刚开始,一般企业还不具备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更需要重视企业文化个性的发展。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特点,发挥本企业及其文化素质的某种优势,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发展本企业的文化个性。四是着眼企业发展战略,注重培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要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促进企业发展服务。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企业精神的内容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例如,四十多年来,吉林化纤公司员工发扬务实、严谨、协作、高效的企业作风,铸就了“学习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吉林化纤公司事业的发展才有了不竭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对于人的解读,或者说是人学,主要还是在西方兴起的。西方的正统人学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从15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人学逐渐地成为一门学科,17世纪弗朗西斯· 培根最早把哲学分为自然哲学、人的哲学和公民哲学。直到19世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才真正对人学作出科学的说明。总的来说对于人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两次视角转换:第一,从本出发,完成从人的神学本质向人的自然本质的视角转换。实现这个转换的主要是费尔巴哈实现的。“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做哲学唯一的,本质的,最高的对象。”第二,从社会生活的本质出发,完成从人的自然本质向人的社会本质的视角转换。在《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得出了如下结论“人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科学的人本观,人既是真实的研究客体,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更是主客体相统一的产物。对于人作为人本质的人的社会属性的发现和正确解读是马克思群众观点的前提。
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历史活动中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究竟是如何的?
对于前一个问题,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用剧作者和剧中人的生动比喻,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人既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又是历史活动的客体。人作为客体,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作为主体,包含着人的自觉能动性。在论述生产力的三要素的时候,马克思把人定位为社会力中活的,最活跃的要素,同时人也是社会发展的真正主体和活的机制。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进行社会生产劳动和各种实践活动。因此人的劳动创造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自我发展的根本动力,由此引发出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阶级斗争,进步的社会意识等。但是要说明一点,这并不是说在现实社会运动中,并不是先有独立于人并且彼此独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存在,然后由它们组成社会整体。恰恰相反,现实中存在着的只是人们统一的社会生活,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和追求自身发展而进行的川流不息的活动,其中首先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性劳动。人本身既是自然存在,又是社会存在;既是自在之物,又是能动的为我之物;既是活功主体,又是价值主体和思维主体。从而人的同一社会活动,既包含自然运动的内容和属性,又具有社会运动的内容和属性;既是物质活动过程,又是意识活动过程;既是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又是满足自身需要、追求自身发展的创价活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不过是人的同一活动多重属性的凝结,它们也只是通过这同一主体——人及其活动而联系起来,相互转化的。所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或人的活动是社会运动各方而的共同本体、动力源泉一初活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因素并不为错。
其实,以上论述已经涉及后一个问题了,也就是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关系。社会的发展内在地运行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外在地表现为社会的发展,两者可以说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成产力的发展的承担着则是人,人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因此马克思的在论及社会的主体的时候,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的论及这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时候用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予以支撑。发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这个功劳属于马克思“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因此,正确群众观点的实质的时候,首先要对人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过这在现实领域要做到却是不易的。比如我国建国后的一系列错误一定程度上对人没有做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当时谈到人,就被定性为私有的、资本主义的,这就造成了一种“人不敢谈人”现象,这种认识当然是有偏差的。而我们改革开放后,之所以能去的如此的成绩也是对于群众观众的人的正确认识是分不开的。在改革开放前,人的思想解放(真理标准的讨论)和人的发展解放(高考制度的回复)是先行的。改革开放既是生产力的解放,更是对人的解放。
再从现实中来讨论的群众观点。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对人的地位的恢复,是马克思群众观点在中国的新的发展一个起步。而现阶段的科学发展观则是一个深化,在科学发展观中有如下表述: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众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成果。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句话,我换了种理解就是在最求人的发展,因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发展观中的人的发展也必然包含着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这里包含的内容就十分广泛了。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设计生产力发展的效率和增长方式等等;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则包含社会公平的解决,利益分配等等。因此在以上基础之上就有一个和谐社会的概念了。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强调以人为本,又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体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从群众观点到以人为本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人的自由全面这条逻辑线索。从中的主线是人,最终的发展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后,最终使人本身成为自由人,对于自由人从分工的历史形态的角度说明,人类社会经历着从自然形成的强制分工到社会自行调节的分工的发展过程。达到后者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形式就达成了。另一种方法是从人的自由发展的视角说明自由人联合体的产生。商品经济以前的历史中,表现为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个人没有独立性;在商品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人的能力表现为片面的自由发展。在未来产品经济中人的能力表现为全面的自由发展。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在以生产发展为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切都是空谈。而生产力的发展在逻辑上要有正确的群众观点,看到人的作用和地位。
正当全市人民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的大好形势下,市工商局、市个体私营协会精心组织,在这里召开全市行业协会建设经验交流会议。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一直关心支持行业协会建设的各位代表表示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肩负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神圣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实现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担当起市场监管的重任,是摆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认为,市工商局、市个私协会召开的这次行业协会建设经验交流会,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业自律,建设服务型工商的有益探索,标志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市场运行机制在我市个体私营经济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全市行业协会的建设,特色明显,成效显著,特别是各级个体私营协会积极协调工商部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按区域、分行业、跨地域,多层面建设行业协会的做法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目前已形成的三种创建模式为政府转变职能,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行业协会的建设,在规范行业管理,反映行业动态,维护行业利益,提升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市工商局、市个体私营协会在行业协会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市委、市政府充分予以肯定,并应大力扶持和推广。
下面,我就结合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行业协会的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建设行业协会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还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经,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行业协会组织一定要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充分认识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是要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高度,充分认识行业协会是服务政府,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要体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三自”作用,就必须为政府实现经济管理目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行业协会的这种作用,能够及时架起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桥梁,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只有通过行业协会的产业保护、信息反馈、技术交流、纠纷调节、行业诉求,才能沟通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联系,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宽松的环境。二是要从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高度,充分认识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的紧迫性,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客观必然性,这就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有利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市场新格局。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新要求,这为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扎实推进行业协会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的统一,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我认为,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行业协会作为社团组织的表现形式之一,实现其自身的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根本目的,它不仅有维护行业利益,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服务宗旨,而且还具备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业协会的规范发展不仅是加快自身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而且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行业协会规范健康发展,必将为政府机关实现市场监管职能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因此,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支持和引导行业协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应当成为一种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职责。值得肯定的是市工商局、市个体私营协会在行业协会建设上创新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已经走出了行业协会建设的新路子,在全省范围内有很大的反响,明年省工商局、省个私协将在我市召开行业协会建设现场会,推广我市的经验和做法。
二、科学引导,因地制宜,促进行业协会规范有序发展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派生出来的社会团体,属于民间组织的管理范畴,就我市目前的情况而言,行业协会仍属新生事物,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党的十七大首次把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举措,我认为这是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角度提出来的。因为,行业协会有组织协调职能,属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但行业协会的会员构成无不以盈利为目的,这就需要通过协会自身的职能构筑一个利于行业发展的信用体系。因此,规范发展行业协会,一要注重科学引导,二是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就是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下,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引导各类行业集约型、规模型发展,形成具备行业特色的社会团体。只有科学的引导才能创建规范的行业协会,如果离开了科学的引导,行业协会很可能会壁垒自封,行业垄断,操纵物价,攻守同盟,造成信用体系建设的诚信缺失,这一点务必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走特色发展路子,要按照“积极培育,科学引导,成熟发展”的总体思路,建成一个,规范一个,决不搞“一刀切”,也不能搞一个模式,更不能贪多求大,遍地开花。全市行业协会建设要以引领地方特色经济、品牌产业为基础,以行业大户和优质产业为龙头,真正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协会。对于已建立的各级各类协会,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和规范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解决协会在运行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个体私营协会的工作,转变工作职能,按照“监管就是服务”的执法理念,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各级个体私营协会要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为行业协会的规范发展创新思路,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同时还要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政策引导,向政府职能部门客观反映协会的呼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维护行业协会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开创我市行业协会建设的新局面
随着我市行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行业协会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继续加大行业协会的建设力度,要以地方特色经济为基础,以行业和产业大户为龙头,在更多更广泛的领域中建立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协会要坚持正确的办会宗旨,在提升服务能力上多下功夫,要想会员之所想,急会员之所急,为会员单位多做好事,多办实事;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助推产业的升级换代,带动行业的发展,为政府分忧解愁,排忧解难,真正发挥社团组织的职能作用。我主张,行业协会不在多,贵在精,要培育、扶持具有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行业组建行业协会,协会的会员单位要选配热爱协会工作,具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中青年企业家、行业能手进入协会领导岗位,确实担当起领导重任,为会员服务,为社会服务。与此同时,我衷心希望行业协会建设要创新工作机制,突出地方特色,在已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开创我市行业协会建设的崭新局面。
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共识
在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过程中,局领导班子成员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通过集中学习和专题调研,对如何在发展改革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入思考,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发展改革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发改部门的重要职责,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发展改革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在推进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下共识。
1、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抢抓科学发展机遇。解放思想是我县取得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不竭动力之源。象山30年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一次思想大解放,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当前,我县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发展改革部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管理部门,肩负着推动全县发展改革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繁重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部署要求,坚持用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进发展改革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
2、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困难、新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牢牢抓住统筹兼顾的方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尽快走出金融危机,促进象山科学发展“漂亮转身”,发展改革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促进我县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民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改革部门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以实施“四大民生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努力在解决社保、医疗、弱势群体等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为县委县政府提出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民生事业和谐发展。
4、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健全长效机制。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已成为新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当务之急。作为发展改革部门,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着力推进创业创新、结构调整、要素保障、统筹城乡的体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矛盾,用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向改革创新要新的动力、新的资源、新的空间,在新的起点上再创余姚体制机制新优势。
二、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发改局党委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发展改革工作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精心谋划,主动有为,发展和改革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抓统筹谋划,参谋助手作用较好发挥。近年来,局党委围绕当好县委、县政府参谋助手这一职能,积极主动地为县委、县政府谋思路、出主意、抓落实,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一是加强重大课题研究。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注重将调研成果提炼为决策方案,转化为工作举措。近年来,先后就产业发展、项目推进、改革创新、物价监管”等重大课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对策措施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二是加强规划引导。规划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们既抓好规划的编制实施,又强化了相应的管理机制。相继编制《象山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象山县船舶修造中长期发展规划》、《象山县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对引导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规划管理,编制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开展规划纲要的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工作。三是加强经济监测预警。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坚持经济形势季度分析制度,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去年以来,针对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加强经济形势调研,召开企业座谈会,反复研判形势,及时综合分析提出有高度、有深度、有观点的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突出把握发展特点及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县委、县政府把握大局、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抓项目建设促进投资较快增长。作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综合部门,我局高度重视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的适度增长。一是强化要素保障。紧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会同相关部门积极申报争取项目,今年下半年以来,上报国家、市中央投资储备项目60余个,其中12个项目列入新增中央投资计划,争取到中央投资资金3370万元,积极争列省市重点项目,落实总用地指标5180亩,争取到市统筹指标项目47个,到位用地指标3950亩。积极向金融部门推介政府投资项目,择优筛选18个项目向市、县级金融机构推介,部分项目已明确贷款意向。二是加强项目管理。完成县长经济责任政府投资项目专项审计工作。完成《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实施评估,出台《象山县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办法》,修订《象山县电网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做好新行政中心建设前期研究工作,推进风电等重大前期项目工作进度。加强造价队伍建设,提高造价审核效率。建立中介机构业绩审核通报制度,从严控制超概算超预算现象,08年共核减概算和预算标底1.38亿元。三是强化项目审批服务。建立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制、联合审查和专家评议制度。重点实事工程审批实行优先办理制、提前介入制、陪同办理制、现场办公制、预先告知制“绿色通道”审批办法,海水淡化、海螺水泥、中油重工等重大项目获省市核准。集中力量做好船舶企业的审批服务工作,10个待批的船舶修造企业8家已列入市发改委首批解决名单。
(三)抓协调服务,重点工程加快推进。积极发挥“重点工程攻坚年”活动办公室作用,认真做好各项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工程监管,制订出台《象山县重点工程考核评优办法》,做好人大政协督查员、干警联系人、挂职联络人制度的组织落实工作。强化协调服务,协调解决了炸药缺供、石材供应难、柴油供应紧张、建筑材料涨价等问题,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加强载体平台建设,重点工程简报实行“一周一报”制(刊出27期),及时通报项目前期和工程建设进度。有效开展“开工促进月”、“环境整治月”、“安全质量月”、“竣工投产月”等专项活动活动,力促城东市场、林善岙隧道、新乐船厂等14个项目实现新开工,三门口大桥、丹城四小、中心城区滨海水厂等12个项目完成建设任务。印发《县重点工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展重点工程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2008年,41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共完成投资34.36亿元,占年计划112.0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1.45个百分点。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
(四)抓体制创新,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牵头完成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遗属政策的出台实施。中心镇改革步伐加快,石浦镇已列入全国小城镇改革发展试点,西周镇培育政策已出台,贤庠镇已列入省级第二批中心镇培育规划候选名单。积极开展行政管理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出台《象山县行政管理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并通过市里论证;初步拟定《石浦镇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方案》。全面完成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参保农户12.8万户,参保率达98.5%。
(五)抓监管服务,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一是加强价格监管。积极应对价格上涨偏快引发的价格问题,保持市场价格稳定。改进煤热价格联动机制,解决企业间热供需矛盾。及时制止我县客运中巴车的集体上涨等价格行为,积极疏导水、电、热气、屠宰等价格矛盾。依法对粮食、牛奶、食用油、石油液化气等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施临时价格干预。全面完成2007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验审工作。积极配合县政府做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审核工作,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二是严格价格执法。组织开展清费减负活动。减免企业价格评估收费2万余元严格督查150多项停止和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落实,及时办理收费许可证的注销变更。同时,清理规范各镇乡、街道自行出台的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共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75个,暂停68个,降低(包括经营服务性收费)18个,进一步减轻了群众和企业的负担。重点查处公安、农林、工商、国土、气象等12个部门的涉企收费,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2件,违法金额10.2万元。三是优化价格服务。积极开展“代表委员谈价格、《价格法》实施十周年宣传月、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宣传价格法规政策。发挥“12358”价格举报电话,化解价格矛盾,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开展价格认证,拓展价格服务领域。
(六)抓资源节约,新型墙材使用逐步推广。全面开展砖瓦窑专项整治组织实施工作,按计划完成淘汰拆除14座粘土砖瓦窑任务。加强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推广应用,完成建筑节能和新墙材推广应用市级试点示范项目验收,完成我县5家新型墙材企业产品资格认证。新墙材总产量达1.11亿标砖,新墙材应用比例达68%,新墙材生产比例达52%;积极做好散装水泥专用车辆和混泥土搅拌车辆的养路费减免的协调工作,散装水泥生产率达到75%。加强墙改、散装资金管理,专项资金征收突破1000万元。推行墙改散装基金缓缴措施,10家企业缓缴墙改散装基金400万余元。
(七)抓内部建设,队伍素质得到提高。注重学习培训,邀请相关领导作十七大精神、依法行政、反腐倡廉专题讲座,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加强信息报送和宣传,制订出台《局宣传信息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刊出《发展和改革》30期,《今日象山》刊登我局相关工作报道60篇。加强内部管理,依据“四条禁令”等相关规定,出台《局机关工作人员违纪违规处理意见》,制定《局编制外聘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意见》,规范编外职工待遇。增强工作主动性,建立局领导工作一周上报和科室月度工作检查制度。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倡导创新合作的机关文化,进一步提高队伍的凝聚力。提升机关效能,组织召开机关行风建设监督员会议。深入开展“帮企业、鼓干劲、破难题、促发展”活动,出台八方面帮扶措施,成立帮扶小组,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局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08年度局获得县开放型经济优胜服务单位,县重点工程优胜服务单位,县调研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局上下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力拼搏的结果。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驾驭和统揽全局的能力;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丰富和完善发展改革工作思路;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切实加强发改局自身建设,更好地肩负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的职责。总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这几年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最根本的经验,也是今后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最根本的要求。
三、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剖析
总体上看,我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思想是高度重视的,态度是坚定不移的,行动是积极主动的,措施是果断有力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从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次、高标准来衡量,按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来衡量,离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来衡量,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思想解放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从总体上说,局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综合素质、工作作风的主流是好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改部门作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在思想观念、工作措施、操作能力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履行好宏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当好参谋助手、开展发展改革工作新局面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还不能有效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因此组织协调力度还不足,改革创新的步子不大。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以及创新规划管理方法、提升产业结构、推进重大项目、创新机制体制等方面还有不少难题亟待破解,需要我们作更为艰苦和深入的探索。
2、重大问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提高。加强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警预测,科学把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增强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为县委县政府提出决策依据,是发改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们着力开展重大课题的研究,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各项目标任务。但我们深切感到,在工作中,由于客观上存在着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层次不一,年龄结构相对老化等问题,因此对宏观经济和战略研究的工作力量整合不够、力度不大,注重抓当前,谋划长远的力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关系长远的思路、规划、项目政策等研究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化,前瞻性地预见重大问题、系统性地分析矛盾根源、创造性地提出对策措施上仍需进一步强化。比如,规划体制改革推进较慢,规划安排和落实还缺乏有效的机制,重编制轻实施现象比较明显,实施约束力不强,规划对发展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参谋助手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虽然我们的很多建议对策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但是从高标准严要求来看,尚还有很大距离。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深度研判经济形势,准确提供对策建议还有待研究深化。“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还存有困难,刚好处于金融危机影响的非常时期,指标等重要问题的研究难度更大,如何整合资源,科学定位象山的发展还需要依托研究机构共同研究。
3、重大项目的推进合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是拉动内需实现保增促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局着力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为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还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比如,项目推进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如何进一步增强全局合力、增强与县级有关部门以及乡镇(街道)的合力,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加强重大项目督查监管,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及如何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加大政策处理力度,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切实做好重大项目的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等等问题还需深入的研究,探索更好的办法。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还存在不足,项目整体推进不快、项目前期谋划储备、投资结构优化、投资体制改革等存在问题需要继续探索。重点工程的协调服务还不够,在项目推进和管理中的综合协调效果不甚理想,部分问题困难没有及时有效地帮助解决。对重点工程推进情况全过程了解、跟踪、督查,掌握工程推进情况还不够全面及时。造价审核效率还需提高,与相关项目管理部门的工作交流沟通还不够,对中介机构的监管还需加强。个别项目在监管审批与监管的相互配合协调上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在内部操作流程上做进一步规范,价格成本监审机制尚需规范落实。
4、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还需进一步深入。我局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中,认真履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职能,积极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方面作出了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体上创新突破不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兄弟县(市)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还缺少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核心型企业,对全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强、影响大的重点项目不多,还需更好发挥综合管理职能。抓服务业发展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仍然比较突出。作为全县抓服务业发展的牵头部门,组织协调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必须进一步研究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措施落实,加快推进我县服务业发展步伐。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推进力度还不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出台,但各方面配合政策还不完善,如何加快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5、机关内部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局的机关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抓得紧,抓得实,也取得了效果,党风廉政建设总的情况是好的,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比如,有的干部对政策的学习不深、理解不透,依法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干部工作作风上仍存在效率不高、办事拖沓等现象。有的干部创新进取的愿望不强,干事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在队伍建设方面,干部队伍结构层次不够合理,对干部职工的培训、业务指导、工作联动以及协调推进工作等方面的手段不够多,服务的主动性和超前性仍显不足,内部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在执行中仍有不如人意之处,无法满足日益繁重的发展改革工作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全局上下特别是局党委领导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了全面反思和深入剖析,从客观因素上分析,上述许多问题的存在,有诸多客观原因,但从主观因素深入分析,还是努力不够,工作不到位,剖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科学发展的系统性认识还不够。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实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深层次转变。科学发展观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我们虽然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但由于平时业务性工作繁重,没有对理论进行深入钻研,理论学习还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把握不够系统、全面和深入。在实际工作中。
二是改革创新的力度、深度还不够。创新是推动全局工作顺利推进的不竭动力。从整体上看,领导班子开拓创新意识较强,但还存在稳妥有余、开拓不足的问题,实际工作中还习惯于按老经验、老套路干事,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前瞻性、突破性研究还不够,缺乏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精神。在一些问题上突破不够多,视野还不够开阔,目光还不够长远
三是调查研究,工作作风扎实深入还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对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的工作任务能积极主动地贯彻落实,尤其在项目争取和重点工程推进等重要工作投入了较大精力,但调查研究的深入还不够,到基层调研时,多数停留在开座谈会、听汇报的层面,掌握实际情况不够细致全面;同时,调研思考不够深入,对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的政策引导和工作抓手的研究还不够及时、不够具体,积极探索、勇于开拓不够。
四是抓内部建设、形成合力的方法还不够。干部队伍建设整体素质大幅提高,但参差不齐现象仍然存在,少数干部联系思想实际改造主观世界还不够,不同程度的存在缺乏奋发昂扬的精神,个别同志不太安心本职,有的不能很好地处理好工作与岗位的关系、职务与进步的关系。作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个别同志服务意识不够强,办事效率不够高。发展改革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力还不够。
四、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将在学习实践活动和今后推进发展和改革工作地实践中,进一步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对照县委县政府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虚心听取各部门意见和建议,围绕提高战略谋划能力、协调推进能力、便民服务能力活动目标,力争在重大问题的研究上有新提高,在重大项目的推进上有新突破,在重大改革举措的推出上有新作为,用发改工作的新成效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思想解放,力争在科学谋划水平上新提高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县情及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是发改局的重要职能。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拉动投资、经济转型升级、企业发展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创新意识,在重大课题研究上取得新突破,作出前瞻性的分析预测,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一是在重大专题调研上取得新突破。加强统筹安排,每年突出若干个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宏观性的问题,坚持超前思考、集中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创造性地把上级党委、政府发展的精神与发展改革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为县委县政府作出决策、制定战略提供服务。二是在规划引导方面取得新突破。强化规划的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建立完善的规划实施机制和以规划为依据的绩效考核制度,形成落实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重点探索确保“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启动“十二五”规划的前期和编制各项工作。三是在重大经济活动监测预警方面取得新突破。及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针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做好季度和半年度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特别要加强服务业发展形势的分析,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政策建议的前瞻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抓项目建设,力争在扩内需保增长上有新突破
全面落实项目中心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全县经济社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为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加大投资,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83.6亿元,为今明两年以50亿政府投资拉动200亿全社会投资奠定基础。深入开展“重点工程突破年”活动,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科学安排投资计划,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展和推进条件,梳理排定“上报一批”、“催批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等“五个一批”项目,实行动态推进。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开工建设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分解、早落实。二是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县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职能,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切实做到三个“到位”,即责任分解到位、跟踪督查到位、考核奖惩到位。三是探索完善重点建设保障机制。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在前期工作、征迁安置、环境整治、要素保障、企业项目落户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严格工程建设监管,加大项目监管力度,及时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督查工作,确保项目的规范推进、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高质量。
(三)抓结构调整,力争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上有新成效
我县经济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攻坚期。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保增促调”总体方针,着眼长远,坚持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全面组织实施《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纲要》,研究制订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意见以及现代服务业及其重点领域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和空间布局。在税费政策、土地政策、要素和价格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优化我县服务业发展环境。二是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临港工业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船舶修造、新型能源、石油化工等临港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推进开发区(园区)生态化、信息化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区域特色产业的集聚集约发展。三是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尽快形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优势和局部强势。四是加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从项目审批源头上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扩张,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1030”循环经济行动计划,重点推进10大基地建设和30个重点项目建设。巩固粘土砖瓦窑整治成果,大力推广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扎实推进散装水泥发展。
(四)抓统筹协调,力争在改善民生上有新作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全面推动《象山县行政管理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和《石浦镇扩权强镇建城改革试点方案》的实施,分解落实工作责任和年度工作计划。二是加强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发展各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事业发展。启动“十二五”社会事业相关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三是切实加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业建设。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继续把教育支持政策的重点放在农村、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上。全面实施“四大民生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水平,切实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需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四是继续做好全县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工作,尤其要加强复杂宏观环境下社会发展形势的监测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力争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全市的社会和谐与稳定。
(五)抓学习教育,力争在机关内部建设上有新水平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发展战略
一、武汉城市圈的概况
城市圈是一种要素高度聚集的区域经济网络系统,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57年就提到了城市圈的界定。至今大多数研究者所作的是一种地理学含义上的概括,即都是圈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形态或城市空间系统。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主要指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构成的城市圈,又“1+8”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面积达5.80万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3139.79万人,以占全省31.2%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省51.7%的人口,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圈域。
武汉城市圈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得中独后的区位优势,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是带动中部地区接起的“龙头”。在湖北这样一个农业、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省份,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能够大量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把数以千万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走向城市,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带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发展工业化这个角度看,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形成的产业聚集效应,可以促进城市圈各类产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配置,为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省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探索。
尽管武汉城市圈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大半壁江三”的地位,但与我国其他发展较快的城市圈相比,无论是整体实力还是平均水平都有较大差距,自身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因此,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促进武汉经济圈经济增长,是非常必要的。
二、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发展状况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逐步深入,为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加快实施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圈内粮食经济发展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做到勇于创新,善于落实。要坚持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大胆的闯,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
(一)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促进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武汉城市圈内建立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互补性强,圈内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同,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发展状况也不平衡。根据具备良好合作基础。
粮食产量、商品量、消费量等情况,可以划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也有粮食产销基本平衡区。因此必须要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不同的粮食经济协作规划。
近年来,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武汉城市圈粮食产销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产销合作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当前,圈内粮食行政总理部门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支持和鼓励产销区的粮食企业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多种粮食市场主体开导产销合作,逐步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的合作格局,使产区生产的粮食有稳定的销路,销区需要的粮源有可靠的保障,实现了粮食合理、有序、顺畅流通,促进了粮食总量和区域供求平衡。
(二)以服务“两型社会”建设为切入点,探索推进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各地对能源、资源有着强烈需求。但现实状况是,我国不仅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利用率低下,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别无选择,必须放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点是“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粮食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还有很大的差距,面临很多挑战,必须在粮油加工生产中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在粮食储藏环节中大力推行绿色储粮,减少化学药剂对粮食的污染。确保粮食安全体系在工作中,就是要有节约资源的意思和理念,要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在生态事前保护与事后建设上要向事前保护为主转变,在污染自理与污染预防上,要向预防为主转变在发展粮食经济中要在体现尊重自然规律上做好工作。
三、粮油企业的发展态势
(一)经营规模逐年扩张,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目前少数民营企业不仅单个企业规模向大中型发展,而且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二)建立公司制和股份制,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部分民营粮油企业正在初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改造股权结构。私营粮油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由于起步晚,建立公司制的比重较低,且多数很不规范,与《公司法》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少数规模较大的私营粮油企业正在逐渐摆脱家庭经营模式的束缚,积极推行公司制模式。
(三)转变经营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少数规模较大的民营粮油企业正在努力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四)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在规模较大的民营粮油企业中逐步树立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改变企业的文化构成,调整产品结构,逐步摆脱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
四、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全市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多为家庭式作坊,进入粮油工业统计范围的只有32家。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都是几十几百万元,上1000万元的只有25家,上亿元的仅有5家。日处理能力100—200吨企业15家,200—400吨企业6家,年处理能力2万吨以上企业中有26家,5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10家,全市规模化的粮食加工企业少,且点多面广,分布比较分散。有的企业地处偏僻,不利于产品外运,打入外地市场;有的企业虽交通便利,但各自为战,相互打压,内耗严重,尤其是稻米旺销季节,诸多企业争相抢地盘、争客户,相互设防、相互抬压粮价,束缚了企业发展和提升规模效益。
(二)加工能力大而不精。我市粮食加工企业中从事粮食初级加工者较多,精深加工者较少,相当大比例的粮食是以原粮投放到市场,并没有通过加工转化以及精深加工而把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在全市大米加工企业中,有色选、抛光、小包装工艺设备的主要是龙头企业,除粒粒晶、油中王、克明面业、口口香等少数几个企业外,其它企业不具备科技研发能力,绝大部分粮食加工业多为初端产品,绝大数产品仍以米、面、油传统产品为主,品种单一,仍停留在原粮加工率不高,加工度不深不精的状态,企业创造市场需求的空间和能力有限。所有这些直接制约着我市粮食资源利用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粮油加工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形成。
(三)粮油品牌杂而不强。作为产粮大市,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尴尬现实是:我市的粮油品牌杂而不强,尽管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商标有115个,但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仅有1个,荣获湖南省名牌产品仅3个。虽然有几个在全省叫得响的牌子,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只有“豪丰米业”,总体上知名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大。
(四)发展空间定位过于狭隘。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至今为止,除豪丰米业、禾丰米业、潜江巨鑫粮油集团等极少数企业外,我市的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将企业发展的空间局限在市域境内,这与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大产业的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定位严重地制约了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
(五)内部管理简单粗放。武汉市粮食加工企业多为家庭式企业,内部管理简单粗放,成本核算观念不强,设备不计折旧,生产不算成本,难以反映其效益的真实性,市场营销自成一体,单打独斗,信息滞后,产品知名度和信誉低。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普遍缺乏粮油产品精、深加工所需要现代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以致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六)产能过剩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矛盾凸现。受市场利益的驱动,粮食加工企业纷纷上马,但在粮源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半数以上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五、考虑促进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发展对策
(一)合理区域布局,科学制订粮食加工企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粮食行业的领导,组织粮食、发改委、农业、产业化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区域内发展粮食加工企业的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要合理布局,做到产能相适应,有效利用粮食资源,引导理性投资,克服盲目发展。要严格实行准入监管制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投产即倒闭的窘境。
(二)优化粮食品质,推进粮油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生产优质粮源是企业原料保障和产品质量保障的根本,是企业的第一车间。积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自己标准化优质粮油基地,从抓种子培育着手,重点培育具有原产地标识的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优质粮油品种,为粮食加工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同时,大力发展粮食订单经营,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探索公司+中介+基地+农户+标准+质量监督的产业化模式,建立种子培育、种子供应、田间管理、技术培训、质量检测到全程监管体系。
(三)整合粮食加工资源,打造粮食强势品牌。通过引导企业采取兼并、联合、收购、股份合作、贴牌等形式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限制,整合粮食加工资源,实现企业技术、设备、信息、市场、人才、品牌共享。重点打造稻米以豪丰米业、禾丰米业、潜江巨鑫粮油集团的核心标杆企业。实施以品牌立企,以各牌兴企战略,以现有品牌资依托,推进品牌资源整合,积极申报以武汉城市圈地理为标志的粮食品牌。延长产业链,发展粮深加工,大力开发适合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营养米、米糠油、饴糠、稻壳纤维板等产品。鼓励优势企业以品牌产品为核心,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强势品牌。
(四)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提高科技水平。引导企业加强科研机构和院校的联系,构筑以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切入点,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靠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增加科技含量。打破传统家庭用人观念,不拘一格引进吸收优秀专业人才,采取各种方式培训现有人才,培育造就一支懂管理、善经营、高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五)导入现代管理模式,促进粮食加工企业良性发展。引导企业摒弃“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传统观念,导入现代管理模式,强化现代经营理念,加强核算观念,在各个环节实行成本管理;在提升劳动效率上实行人文管理;在工业流程、机械配型、设备更新改造上实行技术规范管理,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生产性自有资金投入,有计划、分阶段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通过龙头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路子,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从根本上加快武汉市粮食圈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立涛.浅谈当前国有粮食企业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粮食经济,2009(8).
[2]罗峦.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D].湖南农业大学,2001.
[3]吴潇.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政府作为问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1.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一、客观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
1、客观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它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长期形成的一种教育工作机制和教育观念,它的代表即是“考试”这个教育考核评价方法,考试作为基础性知识的考核办法无可厚非,这种考核评价直观明了,整个操作比较简单易行。然而,也就是这简单明了,极易产生教育过程中的惰性思想,进而以偏概全,形成应试教育这种机制和观念。在这种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提出“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针对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
既然“素质教育”是针对旧的教育机制、观念和教育考核评价方法提出的,我们就不能用这一词语的基本意义来确定它的具体概念,而应把它放入教育这个大环境中来理解。因此,本人认为: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概念,任何对它的解释都有失偏颇,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要求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来促进现行教育体制“归本正源”,服务于教育的目的。如何具体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呢?其实,我国《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想,这也许就是对何谓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好回答。
2、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及其考核评价机制简述
通过以上对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就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而言,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素质,即理想信念、政治修养、道德素养、法制观念、意志情操和兴趣性格等;二是专业素质,即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三是人文素质,即文化知识等的继承;四是信息素质,即获取信息的能力;五创新素质,即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六是身体素质;七是心理素质等等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和发展性主要体现在“知和行”的统一,亦即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是基于高校图书馆参与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应给予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话语权,而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贯穿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丞待研究。
二、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曾说:“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作为已经拥有自己图书馆的高校,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大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课堂之外,首选应该就在图书馆”。事实也告诉我们,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的中心,与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并列被称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其优势和作用是其它机构无法代替的。
1、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大学生全面教育提供了“新阵地”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主要有:一是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二是高校图书馆具有及时的信息资源优势;三是高校图书馆具有优良的物质环境优势;四是高校图书馆具有自由的学习氛围优势等等。
高校图书馆的这些独特优势有助于学生从封闭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通过丰富的馆藏资源,在优良的环境中,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自觉的接受教育。图书馆属于开放式教育,它可使大学生开阔视野,获取全面的知识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2、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发展契机
我们知道,高校图书馆做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和情报两大职能。然而,长期以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这个辅助的认识和现实弱化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致使高校图书馆的潜在功能和教育职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用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展。面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本人认为:图书馆的教育作用势必、也应该被凸显出来。然而,高校图书馆必须提高认识, 跟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更新落后的办馆观念,树立图书馆的知识形象,开拓创新,从“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辅助职能中解放出来,理清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全面服务为抓手,利用多种途径,拓展图书馆的职能,强化教育职能。
三、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教育职能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教育职能有:
1、思想道德教育职能。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缺乏教育载体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然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图书馆,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2、专业知识教育职能。图书馆的专业知识教育,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延伸、丰富和对比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课堂以外的综合性知识,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教学科研服务职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服务,这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4、信息素质教育职能。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职能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知识,掌握搜集、获取文献情报的基本技能,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接触新事物、了解新思想、扩大知识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四、增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
增强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这是建立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前提,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认为增强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转第63页)
(上接第143页)1、实现观念上三大转变。新形势下,图书馆应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思想上要与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接轨,实现观念上的三大转变:一是图书馆建设由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文化内涵建设的转变;二是图书馆的模式建设由传统型图书馆向学习型图书馆转变;三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由书本管理向信息管理、知识整合的转变。从而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推行。
2、加强馆员自身教育与培训。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高校图书馆员是各类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是完成信息技术咨询的服务员,更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因此,要注重高校图书馆员的教育,提高馆员服务素质教育能力。图书馆员的教育,实行系统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力潜能得到挖掘,形成一个积极的、学习的、合作的、上进的团队。保证图书馆各项教育职能得以实施。
3、完善图书馆硬件建设,优化馆藏结构。图书馆硬件建设和馆藏建设是图书馆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在内外部环境上要美观典雅艺术,在布局上要科学规范实用;图书馆的藏书结构要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指导,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及时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文献载体,科学划分图书资料的馆藏比例,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开设电子阅览和多媒体阅览等,从而为学生创造一种优美、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各项活动有秩开展。
4、建立读者组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读者组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图书馆的信任与感情,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有利于引导学生们读书、学习、研究和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热情。图书馆在整体管理上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在工作中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同时,利用读者组织采集读者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帮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不断完善自我。
5、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系合作,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
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不是那一个部门的事,它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联动。图书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系,有利于掌握学校的教育动态、学生的精神动态;图书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合作,有利于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
总之,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切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反复探索、实践、总结,才能形成新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桂香.浅谈21世纪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
[2] 曾宪丽.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长春师范学 院学报.2007(2).
[3] 李学钰.高校图书馆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安阳师范学院 学报.2003(4).
一、防弱化,抓强化,迫切需要创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实现中职生思想受教育的目的,是做好中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明晰的思路。随着网络传播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中职生开始超前深度接触社会,感受职场经济利益纷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不仅因为时间、阵地所限越来越窄,而且因为内容、形式所限而越来越少。但提高技能劳动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唯有锐意创新,才能有效防止这项工作的边缘化、虚无化,才能为融入社会、贡献社会需要强大思想保障、精神支撑的中职生提供更加丰厚的思想政治培育服务。
创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首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开展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以人为本,真正把学生的特点及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要和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有步骤地循循教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及文明礼貌习惯,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要做到这些,光靠说教、光靠“广告”,是不行的,一定要改变思路,走出新路,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科学的,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技能的有效培养工程。
创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丰富是我们国家的优势,但不是强项。特别是经历过国际经济危机之后,我国加快了经济转型发展,对高素质,包括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力资源需求更加旺盛、更加迫切。将来要占劳动力人口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整个劳动力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就难以保证,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领导地位就缺乏了思想基础。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时,创新渠道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二、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创新,打造全新的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主题教育,把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理念贯穿于各项主题活动中,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主旋律教育。要重视历史教育,因为历史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观念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培养青少年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关键。传统思想道德中蕴含着许多可供继承和发扬的优良品德,这些都可以以历史为媒介向青年灌输。不能开设历史课,也要多开历史题材的讲座,多用历史素材丰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件。此外,要开展感恩教育,注重生命意识、生存能力、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让中职生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学会报答。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继续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使传播知识的课堂同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发动所有中职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实训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抓住职校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板块,把校园网变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让陷入迷茫、压抑、空虚、焦虑和就业压力中的中职生得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能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是路径,手段是工具。要通过强化奖惩制度建设,开展思想政治评价来做好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不明是非的学生要及时指出,合力纠正。通过学生评优评奖体制,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要树立榜样示范群体,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引领中职生学先进、争先进。
三、坚持原则,提供保障,推动渠道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创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并不是天马行空,随意而为,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1.继承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优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创新的基础。对在以往教学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不能一概否定,而要有选择地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要建立以学生自主思维、探究、研讨交流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需要实践的,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成知识教育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动员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