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就业决策分析

就业决策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30 16:36: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就业决策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就业决策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就业;校企合作;传统教育

就业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大学生已经成为中国就业难的主要群体,2011年全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1余万人,加上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严峻。在当前经济危机显著的影响下,大学就业难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1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直接引发了金行业的裁员风潮。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国受到冲击不可避免。中国加入世贸组后,快速发展的经济有力的促进了毕业在民营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就业。金融危对我国企业的大幅冲击可能是导致高校业生初次落实率下滑的重要原因。近几的初次落实率(初次落实率是指全部毕生中“已经签约”、“读研”和“出国”毕业所占的比例)呈现倒“U”趋势[1]。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具体表现:一岗位减少,直接影响了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二薪酬降低,毕业生的薪酬水”的趋势可能还将继续;三门槛提高,些企业进行了招聘,主要以中高端人才主,门槛较高。

2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研究员张丽宾说“: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就业率不到70%”[2]。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浩教授了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况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机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凸,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例八年来首次降到40%以下,男生就业率起薪都高于女生。

3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3.1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就业具有根本的影响用。金融危机从根本上制约了包括大学生内的全社会就业率。由于我国是外向型经,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著,这就使目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3.2传统教育体制和就业生人数的突增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结构快速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化升级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手段、模式方面与现实的脱节。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众化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确实存在超趋势。经济危机之前我国由于逐年的就人数增多导致就业难的现象已经突显,故笔者认为就业人数的突增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3.3就业岗位的总体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对低文化层次的劳动力需求增加,教育结构失衡以及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供大于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矛盾突显。金融危机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矛盾。

3.4社会用人导向方面的因素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症结在于大学生自身,尤其是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薪酬和岗位期望值偏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随着2009年就业难度的加大,性别因素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大于女生。用人单位的短视行为,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现实因素。

3.5大学生个人因素

“期望值偏高”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就业观念、本身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方向的误区可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3.6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为大量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集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区差异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严重,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毕业生流向的基本势态。加上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出现饱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4对策及建议

4.1政府方面

当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大力发展“需求导向型的”培训[3];其次,政府方面要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相应的就业法规,将末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第三,指导并推进高校改革,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监管;积极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第四,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和长远、长效的稳定就业机制,鼓励企业不减员等。

4.2学校方面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学生就业,例如: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加大社会急需专开设的数量; 面向社会、市场办学;师范学校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往非师范行业就业,增强专业设置与指导的科学性;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建立学校长期的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情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有对性地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提高其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水平;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以2010年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生为例,该学院学生分师范,软件、通信工程三个专业,截至2010年9月就业率达到94%,从就业的层次上来看进企业和公司的占到65%,教师占32%,公务员占7%,考研占6%,还有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等。取得如此成绩与学院认清就业形势,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就业指导等积极有利措施分不开。

4.3用人单位或企业方面

企业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响应政府的号召,把政策落到实处,稳定企业岗位,确保员工能有份安稳的工作;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积极开拓用人岗位,借人力资源成本下降之机,增加人才储备。要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和薪水差别,进一步加强公平、公正的、透明的用人制度。

4.4学生方面

转变就业观念和价值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想基础。毕业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经历,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考虑到中西部或者基层地区就业;以积极心态面对待就业竞争;夯实知识基础,拓宽择业视野,提高综合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就业过程中注意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5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转变和发展经济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共同作出努力。在国家4万亿经济有计划的刺激下,我国经济已成世界经济复苏的领跑者,我国就业情况已有一定的改善。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是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原春琳.金融危机对硕士冲击最大[N].青年时讯,2009-11-13.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难题 解决对策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对于即将走出大学校园,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业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为之奋斗是每一位高校毕业生的梦想,特别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就业更是牵动着每一位应届毕业生的心。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探析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方面,与市场对这类人力资源的需求基本平衡,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而在现实中,中国大学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供给等方面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

1.1社会因素。

大学毕业生尽管接受了高等学校正规的学习和训练,在理论层面上具备了较高素质和技能,但还较缺乏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实际操作层面的素质和技能。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一部分,其供给与需求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此外,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措施,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的有效措施,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

1.2毕业生的自我能力熟悉不足,所学知识和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0.8%的学生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且自身能力和实际就业形势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盲目就业是人力资源的错误使用,造成人才的浪费。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熟悉和了解自己,才能对就业做出最佳抉择,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

1.3毕业生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大学生处于从依靠向独立、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和好奇,缺少理性思索和合理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这必将影响到大学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35.71%的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22.22%的学生期望薪酬在2000-2500元之间,这显然和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薪酬标准不符。在就业时片面追求稳定和高收入,而没有考虑自身能力限制和缺乏经验带来的不利影响,势必造成在求职过程中受挫。

1.4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再次,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2.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思考

2.1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择业应遵循现实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职业环境的现实性;二是个人能力素质的现实性。择业首先从社会需求角度考虑,将社会需求作为个人择业的首要依据;部分大学生不愿去需要大量人才的偏远地区或经济发展较慢地区,宁愿留在大中型城市做最为基础的工作,甚至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前途,这是忽略了社会需求。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于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功能。

2.2调整就业心态,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对具有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首先是调整心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增强喜好的广度,善于控制和调整消极情绪情感,培养意识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正直坦率,谦虚谨慎,将择业观和人生目标相联系。

2.3加大专业教育力度,提高专业素质。

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位,造成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2.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了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而我们应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大学毕业生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宝贵的财富。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而且会影响千百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定,会给社会和对劳动力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一个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牛耀堂.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2009,(1):93-95.

第3篇

【关键词】大型装备制造 项目型制造企业 数据分析 决策支持

在我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下,提升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制造企业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发展。通过创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更加协调。对分散、零碎的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利用决策模型,对企业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一、基于数据仓库的企业对集成的应用

(一)面向主题性

完成事务型处理的任务是传统操作型数据库进行的数据组织工作,各业务系统间存在相对独立性,按照一定的主题组织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对主题而言,其概念比较抽象,通常情况下,一个主题同时与多个操作型数据库有关系。例如,在确定企业的采购订单时,需要分析供需情况、库存信息、供应商信息等多方面的数据的综合关系,然后做出最终的决策。

(二)集成性

一般情况下,操作型数据库进行事务处理工作与某些特定的应用关系密切,数据库间具有相对独立性,通常具有异构性。抽取、清理原有分散的数据库数据,然后对其进行系统加工、汇总和整理最终获得了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并保证存储在数据仓库内的信息与规范的信息相一致。例如,在查询销售数据时,系统会根据输入的条件要求,进行筛选、整理后提供出最终的决策参考数据。

(三)历史变化的反映

当前的数据是操作型数据库主要关注的,但是数据仓库中还包括很多丰富的历史性信息,系统将企业从过去某一时点(如开始应用数据仓库的时点)到现在各阶段的信息完整的记录下来,企业可以以这些信息为依据,定量分析企业产品未来的发展情况。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分析产品上季度的综合销售情况以及市场反映来决策下一季度的生产量。

二、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况

(一)决策系统的含义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即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SS,是指对大量数据和数学模型与数据处理模型等有机组合众多模型进行综合利用,通过人机交互功能,帮助企业各级决策者完成科学的决策的新型系统。机器学习(ML)兴起于80年代后期,自动获取知识有了新方法。数据仓库(DW)和数据挖掘(DM)两项新的决策支持技术兴起于90年代中期。数据仓库的发展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发展的,支持决策是其发展目标。知识发现(KDD)是面向数据库的机器学习方法发展的结果;“数据挖掘”是发现知识的关键步骤。决策的支持也是数据库知识的功能。随着决策支持技术的不断发展,决策系统逐渐完善。

(二)决策支持系统组成部分

R.H.Sprague 提出DSS的构成部分为人机对话系统、数据库与模型库的两库结构。随着决策支持系统功能的增强与扩大,对模型与方法进行分离存储,因此,数据库、模型库与方法库构成了 DSS。近年来,DSS 将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知识工程的相关思想方法引进后,以原来的结构为基础,新增知识库,将推理机制引入,最终DSS的四库结构框架形成。

随着决策支持技术的发展提高,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不断发展健全,传统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数据库、模型库与方法库、知识库与推理机、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技术等都是其组成部分,将引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同时引进到决策支持过程中是这种体系结构最关键的特点,保证推理的结果更科学合理,为决策层做出决策提供更高价值的参考依据。

三、实现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方法

(一)建立制造业决策模型库

当前比较常用的决策模型系统如GIS、PDM、ERP、CRM、SCM 等。在选择决策系统时,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进行选择。通过决策模型,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指导,使企业可以更好的把握市场、顺应市场。企业用户决策分析的存放模型是决策模型库。进行决策的模型的建立是以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材料采购、库存管理、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数据为依据。决策模型被授予一定程度的权限,对数据进行访问。然后以数据仓库中获取的数据为依据,对用户指定的目标进行决策支持。系统描述现有模型的组成元素与其组成结构的知识,模型构造过程中的各类推理算法被获取。以模型构建推理算法为基础,使匹配模型的框架由新问题的属性值填充,最终决策问题模型得以建立。

(二)实施制造业决策分析

对决策模型进行求解的过程就是决策分析的实施。通过理解决策问题获得用户需要决策的目标、意图等方面信息,然后利用合适的决策模型分析获得的数据,再根据规则与模型的求解算法获得有价值的决策意见,将其提供给用户。本系统规范描述每个模型包含的求解算法利用含有通用求解算法的模型很容易求解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求解算法或者不确定利用哪种算法进行求解,平台依据以前比较成功的相似的案例,将范例的求解方法求解问题。平台会详细记录取得较好决策效果的案例,并用数据层的公用数据库进行存放,这样能够及时调用成功的相似案例进行决策分析问题的求解。

(三)协作决策支持的多环节性

通常企业决策不会通过利用单一的决策模型得到。企业管理的决策方案案是利用了多模型的协作来实现决策的。协作决策的实施系统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为实现有效的智能理解需要利用人机智能交互接口实现,分解复杂的问题,最终可以得到结构有序的子问题、与决策问题有联系的事实与数据、求解方案等;

(2)参与决策的模型可以利用平台进行调用,与决策相关的模型的选择可以通过分解的子问题实现,为了保证多个模型为特定的决策目标服务需要采用协调的合作机制。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地质,择业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资源、环境等问题上,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和基础性工作已经形成共识,石油、钢材等生产物资价格上涨,能源危机、地质灾害等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地质学子投身于地质行业的热情与信心。最近几年来,地质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十分抢手,完全可以用“一生难求”来形容。

我们依然清晰的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质工作在人们心目中无疑是艰苦、边远的代名词,地质毕业生多数不太愿意服务于本行业,跳槽和改行的人不在少数。在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的统包统配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今天,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地质类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他们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权重如何?这就是本文作者致力于探讨的问题。

许多学者分别从理论和实际调查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黄发友(2004)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经济收入、单位发展前景、施展才华三个方面;李春霞(2005)认为部属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单位是三资企业,其次是党政机关和高等院校;李志(2005)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最看重的三项是: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员工晋升发展的机会和员工学习的机会。刘芳芳(2005)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就业认识上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私单位之间的等级观念,不再单纯把就业看成是惟一的谋生手段,而是向往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把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周文霞(2007)认为: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相对稳定,比较一致,大学生所在地域、学校、所学专业及性别等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并不显著,他们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物质因素(如经济收人、物质待遇、工资福利等)和职业发展因素(如个人兴趣、专长的发挥、工作发展前景等)。这些成果为本文作者构建层次分析模型提供了基本依据。

大学生毕业就业是一个多因素的决策过程。大学四年了,谁不想顺利步入职场为今后的发展寻求一个较高的发展舞台呢?地质类专业大学生既有前述学者研究结论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工作的过程中选取了部分地质类学生样本,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了地质类大学生择业决策问题,旨在给教育工作者提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过程

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并按这些要素的支配关系组成递级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它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析、判断、综合。它又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

(一)建立择业决策的递级层次结构

由上面所述,大学生择业总体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但对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择业决策过程是有区别的,对于上面所提到的因素的决策顺序是不同的。发展舞台、薪资福利、兴趣爱好、就业地区是四个主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在择业时必须考虑并做出适当权衡取舍的主要因素。

作者根据学生择业的实际情况,为了简化问题的方便,特作出如下假设:

1.家庭背景、大学学习期间学习(包括社会工作等)的差异性等个体特性只影响择业结果,但不影响学生择业决策过程;

2.只有“大学生就业”,没有“大学生创业”(这是另外需要探讨的问题);

3.从学生来看,他们较多的选择主要体现在“地矿行业”、“公务员”和“非地矿行业”三种。因此,本文只简单的讨论这三种方案。

4.在大学生通常择业的决策因素中,本文选取相互独立的发展舞台、薪资福利、兴趣爱好、就业地区四个准则(当然他们彼此不能完全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简化而已)。

递级层次结构为:

(二)建立判断矩阵,确定要素权重

1.判断尺度的确定

判断尺度是表示要素B对B的相对重要的数量尺度,即B的数量形式。

判断尺度

定义

1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一个要素比另一个要素稍微重要

5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一个要素比另一个要素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一个要素比另一个要素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一个要素比另一个要素极端重要

第5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金保工程;数据整合;决策分析

0 引言

为了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社会保障业务信息,充分挖掘数据库中数据的价值,需建设一个宏观决策系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交换和分析等加工处理,形成宏观决策数据库,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测。

为了适应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需要,我们采用数据整合技术,充分整合养老、医保、就业、人才数据资源,并建设成统一的数据整合平台。该数据整合平台能将这四大数据资源,经过抽取、规则转换、清洗、加载,形成整合资源库,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1 数据整合的需求

当前,社会保障部门领导要做出一项决策,往往依赖于信息系统,比如:实现常规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分析等;进行数据、图表、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查询;对比计划和执行情况;对比本期和历史情况;对比部分和总体情况;监测社会保障政策的执行情况;预测政策出台效果;监测劳动力资源结构、市场需求、就业趋势、就业率变化状况;预测就业结构及变化趋势;监测基金收缴、发放、运转、储备和调剂状况;监测劳动保障待遇享受对象动态变化;预测人数变化趋势等等。

决策分析需要的数据通常都是统计数据,但是在现有信息系统下进行决策分析会比较复杂,原因如下:

(1)数据源利用问题,做出一个决策分析往往需要查询多个基于各种异构数据源的业务系统和外部系统,并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工作量大,数据利用率不高,且容易出现人为差错。

(2)数据源质量问题。现有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大量为业务数据,从这些数据难以提炼出有用信息。并且已有的业务信息系统平台及开发工具互不兼容,直接提取这些业务数据比较麻烦。

(3)数据源标准问题。各个业务系统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也没有通用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各个业务数据库无法直接集成。

(4)历史数据问题。统计分析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业务系统的历史数据并不完整。

鉴于以上问题,需要建设一个数据整合平台,按照宏观决策的要求,利用数据整合技术,将相关数据提取、分类与整理后,经过数据计算与变换,最后形成宏观决策所需的数据和信息,保存在数据整合资源数据库中,为决策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2 数据资源分析

数据整合资源库的数据都是一些统计和分析数据,如:每月各险种基金缴费统计、各年龄段基金缴费统计等,它们来源于生产数据,所以在数据整合之前,需对现有生产数据资源进行归类。现阶段生产数据资源主要分为公共信息数据集、养老基金数据集、医保基金数据集和就业基金数据集等。(1)公共信息数据集是实现各险种基础信息统一管理的基础数据集。主要包括:

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信息库、IC卡信息库等。

单位基本信息单位基本信息库、单位所属分支机构信息库、社保机构信息库、社保机构经办人员库、银行信息库等。

参保基本信息库单位参保信息库和个人参保信息库等。

参数信息库职工平均工资信息库、账户记账利率信息库、银行利率信息库、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信息库、代码库、账户记账利率信息库、银行利率信息库等。

(2)养老基金数据集主要包括:

单位应付信息库单位应付信息库、单位实付信息库等。

离退休人员信息库离退休人员变更信息库、离退休人员账户信息库、离退休人员待遇信息库等。

养老保险待遇信息库养老保险待遇支付信息库、养老补发退发信息库、养老供养亲属基本信息库、养老供养亲属待遇信息库等。

(3)医疗基金数据集主要包括:

医疗参保人员信息库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基本信息库、医疗包干人员基本信息库、参保人员及账户变动信息库、人员就诊档案信息库等。

医疗机构信息库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参数库、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信息库、定点医疗机构预付费用信息库、定点医疗机构应付信息库、定点医疗机构年度结算信息库、定点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库等。

医疗待遇信息库费用分类信息库、医疗保险结算费用信息库、医疗包干人员预付费用库、医疗包干人员费用结算库、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返还库、医疗费用分段个人自付比例库、定点医疗机构预付标准库等。

(4)就业相关数据集主要包括:

就业服务机构信息库社保机构基本信息库、社保机构拨付记录库、就业机构服务情况库等。

参保人员机构信息库参保人员失业保险信息库、人员失业情况信息库、失业人员变更信息库、个人职业指导和介绍就业情况库等。

失业待遇信息库失业待遇信息库、失业人员待遇支付明细库、失业保险补发退发信息库、失业待遇金额标准库、失业保险金享受期限标准库等。

人才交流信息库人才引进信息库、人才派遣信息库、人才就业信息库、人才调动信息库、再就业信息库、人事信息库、毕业生落户信息库、企业招聘信息库、个人应聘信息库等。

3 数据整合的实现方式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数据库一般都是关系型数据库,数据整合通常可以采用数据库开发技术和ETL技术实现。以下分别介绍这两种实现技术。

3.1 数据库开发技术

利用数据库开发技术的数据整合主要指利用数据库本身的功能,如触发器、PL/SQL存储过程、DBLINK等功能,完成对各个业务系统所需数据的抽取、查询和关联等。

这种数据整合技术有如下优点:

(1)适合于同种数据库之间的数据集成。

(2)投资少,基本都是靠开发人员手工编程为主,只需要一些开发费用。

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扩展性较差。由于都是开发人员手工编程,后期的维护成本较高,特别是在决策需求发生变化时,需要开发人员修改程序源代码。

(2)数据整合效率难以保证。由于数据库都靠开发商编写,在系统日趋庞大的情况下,在面对复杂的数据整合问题上,效率难以得到保证。

3.2 ETL技术

通过ETL技术及专业ETL软件,对业务数据库的数据经过抽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最后加载(Load)到目标数据库,实现业务数据之间的整合。

这种数据整合技术有如下优点:

(1)高效率。ETL软件的数据抽取、转换、加载的效率非常高,特别是对于大数据量的抽取。并且支持对ORACLE9i的增量数据抽取。

(2)改进数据质量。能够根据各种条件校验源数据和目标数据质量,清洗垃圾数据。

(3)强大管理功能。能够通过Web管理界面对数据抽取策 略执行制定时间触发方式,对抽取结果进行分析等。

(4)多平台、多数据源支持。支持各种平台、各种数据库系统(如ORACLE、SQLServer等)以及不同版本数据库的数据抽取。

(5)具备多种数据转换控件,能够完成各种非常复杂的数据转换工作。

但是该数据整合实现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投资费用较为昂贵,实施周期通常较长。

4 数据整合的实施

数据整合实施工作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业务分析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了解需要采集的数据结构定义,和数据表之间的业务联系,例如:需:要了解社保个人信息及账户、单位个人信息及账户、退休人员信息等业务表的数据结构定义,表之间的相互关联等。

(2)设计实施阶段。该阶段主要定义数据整合规则及策略。前者包括字段映射、合并、函数计算定义等。后者主要定义时间策略(定时策略、自动重试、手工策略、事件触发等)。

(3)数据校验阶段。数据校验阶段是数据整合最重要的解段。由于不同业务信息资源之间的语义差别,会引起各种不完整甚至错误信息的产生,因此在系统正式运行之前,必须建立严格的数据校验机制,以保证生产数据和整合平台数据的一致性。建议采用如下方法:

数据的采样每张表取出一些数据作为参照,跟转换后数据进行比较。

数据的计数每张表记录原始数据的记录总数,跟转换后数据进行比较。

数据的重要指标汇总各主要汇总指标,要跟转换后进行比较。

(4)系统上线阶段。将设计好的数据整合流程正式,并可设定计划定时执行,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监控界面,进行任务监控和跟踪。随着数据转换业务逐渐增加,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修改计划,合理安排数据转换任务,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数据转换和加载任务。

5 数据整合实施中的管理

数据整合实施的管理,应明确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对数据整合软硬件平台建设作出统一要求。工作中,我们切实做到了如下几点:

(1)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保险业务数据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和部署工作进展。同时,抽调业务骨干、技术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相关具体协调事项。

(2)开展数据整合的技术较为繁杂,涉及数据整合技术和业务知识,又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对相关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我们积极组织技术业务参加各种业务知识培训,并邀请技术专家系统讲解数据整合软件的使用方法,从人员素质方面为开展数据整合工作提供保证。

第6篇

一、高校财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就业需要我院开设的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但长期以来专业必修课中只开设《基础会计学》这1门财会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仅能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业务操作,这样的财会课程设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财经知识结构单一,对工作的适应性较差。从该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大多从事药品营销等工作,很少能够从事财会工作,学生就业面狭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院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财会课程单一,使得学生的财经知识没有能够形成体系,导致学生很难取得会计工作任职资格的会计资格证等,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

(二)课程内容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院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管理、财务会计和中医药等方面知识,熟练掌握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技能的高级管理人才”。根据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是要能够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初级财务会计,只是学生学习后续财经课程的基础,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较难对会计信息做出全面分析,难以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只开设一门财经课程,从教学内容方面不符合我院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完全有必要对我院财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财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践

(一)重新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我院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训练学生成为高级管理人才,但学生毕业后会受到从业经验不足和社会就业环境的诸多限制,较难在短期内成长为高级管理人才。因此,本专业的教学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具备成为高级管理人才应有的素质,与此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应为高素质应用型或复合型管理人员。我院2009年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重新调整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以上思路,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修订。

(二)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财会课程体系构建管理类专业财经课程体系应按照会计的功能、会计信息运行的规律和经济业务的流程来设计课程。当代会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健全,相互之间共生互动,在成本会计的基础上衍生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分支。因此,现代会计的功能,不仅是会计核算功能,更具备管理服务的职能,应为企业内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和完整的财务信息。核算、管理和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会计核算是基础,管理是核心,服务是目的。在财经课程体系中,要突出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监督,管理职能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各门课程始终,并体现我国的会计目标。

目前,我国多数高等院校财会专业的必修课大多设置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等课程,尤其是《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作为财会、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必修课,有利于学生进行营运资金的决策,确定资金的需要量,以及企业应采取的信用政策和确定企业的存货水平等。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基础会计学》是财会类课程的入门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已具备学习《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为架构完整的财经知识体系,必须增加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相应知识。为此,我院重新修订了培养方案,根据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特点,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并已连续开设两个学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是要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因此,财经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就应围绕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来安排。

由于《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只是初级财务会计,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财经知识体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因此,必须增加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相应知识。目前高校会计等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设置交叉重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会计课程预测分析中资金需要量预测与财务管理课程筹资管理中的资金需要量预测有重复;(2)管理会计课程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中的资金时间价值计算与财务管理的相同内容有重复;(3)管理会计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与财务管理课程内项目投资管理的教学内容有重复;(4)管理会计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与财务管理课程营运资金管理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重复;(5)管理会计中全面预算的教学内容与财务管理中财务预算的主要教学内容重复;(6)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会计、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中财务控制相关内容重复。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各种建议,但均未涉及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架构上来。

由于考虑到我院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财会课程的时间有限,我院根据基础会计学、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架构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框架。

(1)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体系:侧重于会计核算,构建的教学内容体系是以会计循环为主线,重点讲授制造企业的主要经济过程会计核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职能、会计恒等式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复式记账等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的初步操作技能,为后续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财务管理课程是以资金运动为主线,在考虑时问价值、风险价值和资金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资金的投放、筹集、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架。可将教学内容界定为财务管理基础、投资管理决策、筹资管理决策、收益分配管理、营运资本管理和其他财务管理六个主要模块。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财务分析、财务预测与计划、资金时间价值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具有成为高素质管理人员所必须的财务管理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

(3)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以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规划和控制为主线,以经营决策为核心内容,以企业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和控制为主要内容来架构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可将教学内容分为管理会计基础、管理会计的预测分析与决策、管理会计的规划和控制、业绩考核等五个模块。

(四)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要适应现代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教会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方法。我院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教学中,还采用案例教学、课堂报告、小组专题讨论、学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财会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院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实际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除了利用学院现有条件建立和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外,还联系多家商业银行、管理咨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要求部分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同时学校每学期都邀请企业家、财务总监等来校进行专题辞座,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TOPSIS法 和谐社会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目前国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中,对于指标体系的构建成果较多.但对所选的指标,应进一步采用哪些相适应的评价技术方法,如何实现有效的综合评价则较少.本文针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建立了基于改进的AHP―TOPSIS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利用梯形模糊AHP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并针对和谐社会的特点对TOPSIS法做了改进,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要求。

二、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模型

1.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系统分析,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要能从其所代表的某一侧面反映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从实践的角度,经过筛选比较总结,本文以文献为主要参考,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2.用梯形模糊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对各种类型问题的决策分析具有较广泛的实用性.在一般评价中,对于一些无法测量的因素,只要引入合理的标度,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度量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到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种不同的标度划分方法,本文采用中的梯形模糊数AHP法, 用梯形模糊数刻划判断矩阵及其权重的值,这种方法将主观的语言值通过模糊数的概念转变为数学标度,更加符合人的思维。根据文献中提出几种衡量标度的方法来衡量这种标度,符合保序性要求,均匀性好,具有良好的可记忆性和良好的可感知性,易于把握,对最后的综合评价将有较好的保证。根据这种方法,我们可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

3.TOPSIS综合评价及其改进

TOPSIS价值函数始见于文献.TOPSIS的全称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是对理想解接近度的排序方法.其关键点是通过评估方案的测度――多维属性空间的欧式距离来度量各对象的优劣评估值。

TOPSIS法的优点是能对各决策分析方案进行比较排序,是用于科学决策的一种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实用方法,其应用方便,对样本容量的大小无特殊要求,不受参考序列选择的影响,也不受数据年份久昝的影响,其处理对象由实测数据统计而得,因而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能客观地进行多目标的综合评价。对应和谐社会综合评价的特点,我们认为TOPSIS法较为理想。在文献中给出了7种评价模型的比较,TOPSIS法优先序在其中排前两位.可见TOPSIS价值函数模型是一类较好的评价模型。

TOPSIS方法的原理就是通过测度各指标评价值向量与评价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相对距离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排序。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中涉及三十个不同类型的指标,各个指标具有不可公度性,难以进行直接比较,因此,在综合评价前必须把这些指标按某种效用函数归一化到某一无量纲区间。由于本文采用的指标体系中有三种不同类型指标数据,因此将TOPSIS方法进行改进,先将所有指标数据根据三种类型引入中间变量进行预处理,归为一种类型数据,再构造规范化决策矩阵,求解正负理想方案由原来的两组公式归为一组公式,提高了转换精度和转换效率,具体步骤如下:

Step1:数据预处理

本指标体系分为收益型,成本型,适中型三类,本文在各个指标数据的平均值的基础上引入中间变量,将不同量纲的数据统一在[-1,1]之间,然后再用指数函数将其变换到[0,1]区间这样既能提高转换精度又能体现原有指标之间的规律,同时还可以避免个别异常数据对总体评价的影响。

用代表评价指标矩阵(3-1)

其中矩阵中的每一列都代表了某一指标j的m个数据,设为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在各指标平均值的基础上就可以对这三类指标引入不同中间变量进行变换

(3-6)

经过以上变换后所有指标数据在[-1,1]之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变换,用公式:

,, (3-7)

将数据变换到[0,1]之间,这样变换可以保证转换精度和指标数据之间的变动规律。

Step2:构造规范化决策矩阵Q,其中元素为qij

qij=wi・ziJ(3-8)

Step3:在规范化决策矩阵中找出正负理想解

本文的数据进行过处理,可全部由以下一组公式进行求解:

找到理想方案点χ*为 (3-9)

找到负理想方案点为χ-(3-10)

式中M指方案集,J为指标属性集。

Step4:利用欧几里德范数计算相对接近度

方案i到正理想点的欧式距离为 (3-11)

到负理想点的欧式距离为 (3-12)

相对于理想方案的相对接近度(3-13)

Step5:根据接近度得出评价结果

接近度越大则越远离负理想点,越逼近正理想点,该测度对应的评价对象则相对越优。

Step6:分别以下一层指标的评价结果为本层的指标值,重复(2)~(5)过程,形成评价值进行分析。

三、应用实例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以指标体系中经济社会的和谐子系统为例(指标值包括收入弹性系数,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例,卫生经费支出比例,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本文提出的方法加以应用,对江苏省2000年~2005年经济社会的和谐进行综合评价。

1.预处理后的矩阵

2.构造规范化决策矩阵

3.取正负理想解,利用欧几里德范数计算相对距离

S*=[0.17876 0.14291 0.20493 0.21846 0.19305 0.18414]

S-=[0.21397 0.19877 0.10692 0.07947 0.15662 0.19675]

4.计算对理想方案的相对接近度,得到2000年~2005年经济社会的和谐子系统评价值。

Ci=[0.544827,0.581743,0.342857,0.266741,0.447908,0.516553]

5.根据评价值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衡量的是经济发展的收益是否都用到提高社会发展的用途上,经济与社会是否同步发展。本文通过一些涉及到公共事业的指标来衡量这种和谐程度,从指标值来看,江苏省对于社会保障的重视和采取了得当的富民措施,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收入弹性系数评价值逐步走高;从评价值来看,这几年经济社会的和谐水平在2003年左右出现了较大起伏,主要是因为非典的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等原因引起的下岗问题,还有自1999年开始的扩招,使得新增劳动力增长较快、一些地方隐性失业人数比重仍较大,2003年的综合评价值降到了近几年的最低点0.266741,但随着非典影响的消退,以及江苏省采取了合理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对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下岗职工实施政策优惠等措施,评价值已开始大幅上升。

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主要是长期以来,由于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造成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在某些方面的失衡,2003年非典疫情的发生暴露了社会发展滞后的现状。为此,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必须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经济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形成协调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全面发展。从评价指标来看,医疗和教育的投入及措施还有待改善,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以缓解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压力,这也是近几年发展和谐社会应重点关注的方面。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和谐社会的综合评价,提出了基于改进的AHP――TOPSIS法的评价模型,并在指标体系中经济社会的和谐子系统中加以应用,从评价结果对比实际来分析,这种评价模型能客观、直观的反映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吴殿廷 李东方: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的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2):266

[2]秦寿康:TOPSIS价值函数模型[J],系统工程学报,2003,18(1):40~42

[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和谐社会评估指标体系.2006年6月

[4]王 力 刘家琦:梯形模糊AHP及其在卫星方案优选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4(3):315~319

[5]骆正清,杨善林.层次分析法中几种标度的比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9):53~59.

[6]Hwang C L,Yoon K S.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Berlin:Springer_Verlag,1981

[7]T.S.Tiou and M.J.Wang, Ranking fuzzy numbers with integral value [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2:247~255

第8篇

关键词:教学型 财务管理 实践教学 模式

1998年,教育部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目前该专业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与提高。财务管理活动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价值角度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经济管理活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企业面临的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普遍共识。如何有效地培养适合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以管理学为背景和基础

作为管理学范畴的财务管理课程,是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资本市场为课程背景、以现代企业为研究对象,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相互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因此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的好坏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为了满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应该以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实际需要,不断吸纳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观点。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介绍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财务管理的理论教学涉及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利润分配决策、营运资金管理等方面。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融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评价方法、衡量的财务指标,又要求学生具备融资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利润分配决策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的决策分析能力,能够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熟练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校外实践三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互为影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是财务管理人员的最基本要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财务人员培养的重要途径。其基本要求主要有:

(一)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正确的货币资金时间价值概念和计算方法、财务风险的衡量与分散、财务预算管理、项目投融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财务分析及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等方面的具体实际操作方法。与此同时,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必须能够反映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财务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为了能够与时俱进地反映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工作也在不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时数由原来的周4学时减到了周2学时,加大课外实践教学的时间,积极有效地拓展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在大三的第二学期或大四的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去校外的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领域开展专业实习,并且选派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加以指导和管理。可以聘请一些企业财务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来学校给学生做报告,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序与环境,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就业资本的积累奠定基础。

(三)产学研相互结合

各高校要积极提倡选用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的实用性项目或者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师的科研项目,注重强化和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应用,尤其是对于课程实践、模拟训练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设计。学生研究分析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一些企业的真实案例,通过学生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独立思考,以财务分析师的角度提出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并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第一,校内实践教学的建设与利用不足。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的高校没有建设财务管理专业专用的实验室;有的高校虽然拥有专业实验室,但却没有将其与财务管理的实践课程教学相互结合起来。第二,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立足于企业实际的经营运作,了解财务管理活动的资金运动,亲身感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现实环境,以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根据近几年学生的实习状况来看,财务部门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一般很难接受学生实习,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来比较困难。即使个别企业接受学生去实习,满足的仅仅是会计核算方面的实践,而非财务管理的风险管理、投融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控制等内容。鉴于此,学生很难在企业中进行财务管理的相关实践。

(二)实践教学环节组织不合理

第一,实践教学方法太过简单。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一些个案,由学生参与探讨,得出财务分析或财务决策的理论依据,没有较好地将财务管理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体现出来。第二,实践课程内容单一。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除课堂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外,就是软件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有效作用,学生无法做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有机结合,形成一套专门的财务知识理论体系和一定的专业能力。

四、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建设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教材

目前,建设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教材是高校做好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实践性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财务管理课程特有的应用性与实用性特征,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相应的操作程序、评价指标等,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在实践环节和内容的设置上,应积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完整性和应用性。

(二)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第一,角色互换,进行课堂见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探讨为辅。该模式在教学上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智能和各项基本功的发展;组织形式上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则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第二,引入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更加注重的是解决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企业财务人员应承担的职责和分工。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有关内容,达到巩固专业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的目的。第三,实行开放式综合实践训练。通过学生在ERP实验室、沙盘对抗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自己不仅是企业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工作者,更是参与企业预测、分析和决策的管理者,熟悉企业的账务处理流程和岗位分工,充分体现企业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能。第四,请进来、走出去融入社会。(1)聘请理财专家做兼职教师。高校可以定期的聘请经验丰富的财务工作人员给学生做报告,让学生近距离的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实操能力的提高做铺垫。(2)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校外实习是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各高校应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了解财务行业人才需求标准,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实操能力。有条件的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进行“订单式”培养。

五、结论与展望

教学改革探索是一切教学研究、改革、创造的源头,因为它是发现问题、验证问题、以至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修正、完善和提高,并需要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反复实践与探索。只有将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注: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教学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12B18)

参考文献:

1.吴辛愚.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浅析[J].新西部,2009,(8).

2.潘培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J].科技创新导报,2011,(8).

3.王一平.应用型教学模式下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