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30 16:36: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

第1篇

【关键词】 运动队,运动队文化,价值观

一、运动队文化与运动队文化管理

1.运动队文化。运动队文化是体育运动队组织文化的简称。任何组织的都是有文化的;作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运动队也有自己的文化。组织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狭义文化则主要指精神文化。这里讲的是狭义概念,运动队文化是指运动队历史上形成的,由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基本价值观、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一种价值体系,又表现为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传统习惯。每个运动队因项目不同、成员不同、发展历史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们都有共同的文化特征,运动队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运动队文化管理。运动队文化管理是指用共同的价值观统一运动队全体成员的思想,用理想和信念引领运动队成员的行为,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为训练和比赛提供精神保障。用文化管理运动队,对于提高运动队的管理水平,乃至提高竞技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体育运动队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其主要活动内容是进行体能和技能训练,以提高比赛成绩为主要目标。以运动生理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队组织,精神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运动队的建设,需要靠文化提供精神支持;加强日常管理,需要靠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加强体育训练,需要靠文化为队员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比赛成绩,需要靠文化建立必胜的信念。

二、文化与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目前,我国体育运动队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制度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用文化管理运动队,需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三种管理方式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1.文化与制度的区别。用文化管理运动队,首先要区分文化与制度的关系。规章制度是体育运动队最常用和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如运动员守则、运动队训练制度、生活管理制度、竞赛及奖励制度等。规章制度是运动队训练、比赛和生活等活动规范、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必须严格执行。制度也有局限性,它能够有效地约束运动队成员的行为,却不能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文化的最大优势恰恰是弥补了制度管理的缺陷,在运动队成员的思想领域发挥作用,为他们提高竞技水平提供精神基础。虽然思想政治工作也解决思想问题,与文化比较而言,文化作为一种稳定的机制与制度一起恰好形成互补关系。

2.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用文化管理运动队,还需要区分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运动队日常使用最多的另一种管理方式是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与运动队文化都属于思想管理的范畴。文化与政治思想工作还是有很大区别。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以理想和信念作指引,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以及日常思想波动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队员通过思想教育达到行为改变的过程;运动队文化则是让队员通过价值理念转变为自觉行动的过程,二者有被动与主动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是队员的思想转化立竿见影;运动队文化的特点则是潜移默化,队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想转变。

三、正确处理文化与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正确处理文化与制度的关系。制度对于体育运动队来说是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制度的强制性,要求运动员必须严格遵守,违反制度要受到处罚;无论是对一般运动员,还是获得了金牌的运动员,执行制度都必须一视同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性,它对队员行为的影响是间接地发挥作用;文化一旦建立,队员就会按照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自我约束行为,这一过程是靠日积月累完成的。行为约束和思想约束、行为他律与行为自律,形成制度与文化的互补关系。运动队一方面要用制度来约束队员的行为;另一方面要通过运动队文化让队员自我约束,实现由“硬约束”到“软约束”的全面管理。

2.正确处理文化与思想政治工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体育运动队管理“看家”的方法,对于管理运动员的思想是不可或缺。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也包括日常思想波动问题;文化管理则主要解决价值观问题,在管理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世界观、人生观等问题对成员个体成长而言可以有所不同,但价值观对运动队群体而言是需要统一的,只有运动队成员遵循共同的价值理念,才能形成共识与合力。系统的文化管理是运动队组织发展的精神保证,灵活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运动员个体发展的精神保证,二者结合,可以促进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当代大学生在交往上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功利化、虚拟淡漠化、消极闭塞化等不良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创新理念、手段、方法和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化解大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困惑和危机,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

交往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和谐发展

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际交往密不可分,从一定程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行为,无论何种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各种互动和交往中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协调大学生人际交往领域内的矛盾,实现优化大学生人际关系功能,营造和谐的大学生成长氛围。新时期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功能,使大学生树立起公平、诚信的交往理念,并进而将这些理念外化为行为,调节大学生的交往关系,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

作为曾经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交往认识的角度分析,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主体性缺位。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多年来,人们一般认同的观点是教师与学生是主客体关系,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交往的主体性被遮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单极化和呆板化。在当下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主体性的缺位依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的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交往主体对话的不平等性。教师与学生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代言人,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大行其道,灌输式说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有关人的精神生成并不断完善的事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多注重的是思想道德知识传授,“传声筒”成为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这种单面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只看到教育与知识的传承关系而无视教育交往的实践生成关系,只强调教育者的权威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传播价值而忽视学生的自我实现价值。因此,对交往关系的忽视,交往认识的偏失,必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性。

大学是一个人成长历程非常关键的阶段。对于辅导员来说,大学也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走向和谐发展和实现和谐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和谐发展的理论,清醒地分析当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环境,要求高校辅导员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工作。我们提倡交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首先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处于主体地位,同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直接交往。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一重要论述,既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又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方法和途径。当前,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尤其应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上下功夫。

尊重学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切实做到尊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信任、赏识和关爱来自不同专业、个性特点丰富的学生,乐于并善于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要以父母般的情怀接纳他们,成为能够与他们进行心灵碰撞的好友;要以伯乐的眼光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发掘自身的潜能,使他们以阳光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理解学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及社会发生矛盾。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化解这些矛盾。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心理断乳时期,心理是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把握大学生的言行,深入分析其真实的思想状况,并给予充分的理解,才能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多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想问题,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大学生的行为,少批评指责,多表扬鼓励,使大学生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直接交往的情况下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智育主要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受教育者完全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只与教育资料接触而完成智育过程。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除了不断利用现代化的间接交往手段以开阔受教育者的视野,扩大其交往面的同时,更要重视主体间直接的交往,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限于让受教育者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背诵一些法律政策条文,而是要学会如何做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现实中的社会交往关系中活生生的人,其落脚点也是人,是具有思想政治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爱华.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张一兵.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J].哲学动态,1993(9).

[4] 闫艳.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求实,2006(4).

[5] 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6] 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第3篇

关键词: 网络文化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新型的人类生活方式。广义地说,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及网络观念文化所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加强对新型的符合网络文化的运行规律,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材规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一种蕴含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说来,网络文化既是包括资源系统、信息技术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括网络活动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制度层面的内容,以及网络活动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社会心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Internet(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综合分析,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存在的虚报性。

互联网上,与现实环境不同的是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在网上匿名信息,这样就削弱了者的责任感,使虚假和不负责任的信息上网的可能性增强。为此,真实和虚拟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了,把我们已经承认作为实体的现实的东西与我们创造的现实空间连接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二)操作的交互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交互性文化。网络不再是静态的网络,而是具有相互作用的,它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的互动关系。人是文化的创造者。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个人文化,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网络空间交流思想,发表学术观点,浏览所需信息。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任意存取的开放性的网络文化环境。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这种相互沟通,是主体间的交流,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大家参与的机会是平等的,无论何人,只要具备基本的上网条件,就可以将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据统计,现今我国网民规模达3亿多人,而大学生无一例外均为网民。网络文化没有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限制,网民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大家都是平等的互动的文化参与者,文化的单向传播已被信息的多向互动所取代。[1]

(三)管理的自主性。

网络文化的创造、发展与运作,是在自愿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既没有控制,又没有人管理,甚至没有计划和目标。网络文化的自主使用性使用户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普遍的认可,从而推动网络文化创造性地发展。

(四)交流的开放性。

在互联网上,所有文化产品的供应都不受限制,能够随时将全球不同社会、不同种族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实现文化信息的全球化。正如《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声称:“我们正在创造一个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在这个独立的网络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是多么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可见,文化的开放性在这里得到了最深刻而具体的表现。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文化的日益发展,为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新的途径,同时也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

1.网络文化的高度信息化开放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含量空前扩容。网络文化依托的是互联网,互联网具有容量巨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跨越。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囊括古今,放眼未来。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网络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政策,而无需受制度、体制和其他繁琐程序的制约,工作舞台和对象、教育方式和手段、信息获取和传播等,都被大大突破。网络,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舞台。

2.网络文化的可复制性和资源共享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模式发生转型和跃升。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模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舞台多局限于校园内。而在网络文化时代,大学课堂的外延大大扩展,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它还包括数量庞大、各色各样的网站,网上远程教育将成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并显示其独特优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的学生,学生也不是受业于一两个老师;教育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几乎在所有条件下都可以展开;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在一次性投入后,可以无数次重复使用。毋庸置疑,在网络文化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大大增加,舞台大为扩展,方式更为丰富,时空得以充分延伸。

3.网络文化的多边平等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双方的信任度大为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一直是影响和制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由于人的思想隐蔽性的客观存在,学生不愿意向老师讲真话说实情仍然是当前高校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严重阻碍。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一局面得以消解。在网上,没有师生之分、高低之别,所有网民的人格、权利、地位等一切都是平等的。平等带来了自由、宽松的人际关系,学生便会在网络这个特殊情境中倾吐心声、交流思想、沟通情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便可以借网络手段去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网络文化的虚拟功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富于活力和创新。以往人们对未知领域、未来世界的探求,主要凭借想象力去勾勒、描绘。而网络的虚拟技术则将这种幻想变为“真实”。在网络虚拟功能的支撑下,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境,营造声、光、电结合的良好视觉效果,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为逼真,形式更为活跃,吸引力更强,感染力更大。总之,网络的虚拟功能,有力地促进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线性向非线性、由收敛性向发散性转变,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向新的领域开拓。[2]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信息化校园时代,网络的全球性、自由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使信息的和使用没有限制,各种主义、反的论调公开向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理论和自身理念的传输主导性提出了挑战。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对其思想观念有影响的信息内容,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教育所要求的内容。这种网络环境的存在,加大了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功能和效果,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受到挑战。

2.对思想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挑战。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主要是教师或教育者通过课堂宣讲、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启发、说服。这些方式的针对性强,反馈及时,能产生情感互动,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它的弱点同样明显:时空受到限制,教育对象有限,课堂教学形式单调。而在信息化校园时代,网上的信息丰富多彩,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每个学生在任何闲暇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获取信息,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进行思想交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形式和手段带来挑战。

3.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网络是由人来创造和管理的,而思想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这一新的校园信息化平台的掌握、熟悉和运用,以及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决定了思想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教育工作网的使用和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网络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候却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而且存在网络意识淡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是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3]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探讨。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更新观念,主动应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大胆探索有效措施,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网络文化背景中,文化的生产传播机制是一种大众到大众的传播模式,每个个体都可以选择并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日渐式微,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关系模式逐渐被打破。[5]因此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受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自我教育的观念,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针对信息网络时代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复杂的各种现象,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使师生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互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与学生协同学习的模式。

(二)优化教育资源,创造完善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面临网络给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带来的各种挑战,应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并完善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即以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四管齐下的方式构建对高校学生的立体教育网络,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模式。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作,要注重对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思考,积极探索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建立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如加紧开发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加快建设适应其发展需要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教材体系,构筑起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网络阵地等。

(三)更新教育内容,提高高校学生网络信息素质。

美国图书馆协会1998年版的《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指出:信息素养是发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终身教育的前提。在素质教育中,信息素养是综合素养中的一部分。信息素养既包括信息技术,又包括网络道德。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学校应该将网络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通过组织系统的网络知识讲座和选修课,普及网络知识,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中;另外,还要通过疏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使之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文明上网。[6]

(四)开辟网络阵地,构筑思想教育工作网上网下的教育功能。

网络时代,高校文化建设有两条战线,一是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二是虚拟的网络文化建设;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现实和虚拟的两条战线。它们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必须将网络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的总体建设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统中,在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延伸校园文化功能,与此同时,不断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促进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互相配合和彼此协调。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形成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信息回路,更好地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氛围,提升整体的校园文化品位和科学精神。

(五)健全监督管理,建立网络管理和监控机制。

面对国际互联网信息潮流,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一方面要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加快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要提高网络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及时删除网上垃圾,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严格立法和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

(六)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素质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即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这支队伍的人员除了符合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一般要求之外,还应该有探究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观念、新素质。

网络文化的兴起,给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时代课题。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辨别各种信息的能力,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不仅能使网络文化发挥出更大的功效,而且是网络时代赋予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韩锦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3).

[2]吕戎.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3,(8).

[3]曾令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特征与对策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4].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0.

第4篇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监管的探讨??

创新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之我见??

摊铺机前轮驱动优化设计分析??

浅谈里王庙煤矿2367-1运巷及回风流中瓦斯超限治理??

长株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现状与路径选择??

以宜居城市创建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以长沙为例??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研究??

IL-6在运动干预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综述?

浅析设计与生活??

我国消费不足的主要特征与原因分析??

浅谈建筑工程桩基施工??

浅谈ERP环境下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试论如何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

基于公民参与的政府社会管理实践??

浅议我国纳税服务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和监督加强高校会计基础工作??

浅谈如何扎实推进企业反腐倡廉建设??

河北省经济国际化程度分析??

权威多元化:现代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新愿景??

论公路桥梁伸缩缝的施工与质量控制??

塔河油田电网线损分析及降损措施??

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我国交强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市政排水管道的施工技术——以某污水管道施工为例??

谈离职员工管理——从一次性博弈到重复博弈?

烟草企业物流整合策略探讨??

浅谈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修养??

铁路电气化施工企业发展战略探析??

现代大型居住区的住宅设计??

企业人才资源流失管理策略的探讨??

加强基层央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论新形势下医院经济管理机制创新??

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考??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创新??

整合营销理论的联通发展战略研究??

对现阶段农村资源整合问题的思考??

长沙市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活需求的调查研究??

发挥"四个作用",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浅谈如何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

论述中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原因??

中小企业劳动力价格问题探讨??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郴州经济发展??

浅议优化医院后勤管理??

基于企业战略导向的薪酬文化整合??

抓实反腐倡廉工作,依法建设和发展城市供水事业

行业协会责任初探??

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功能分析?

关于我国境内企业香港上市的几点思考——以民生银行为例?

中国制造业的内忧外患??

企业以人的绩效为本??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道路探析?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因子分析?

企业打造名牌的价格技巧??

提高公路行业文明度要以人为本?

第5篇

摘 要 本文提出了医院的核心价值观,阐述了处理好医院与社会、医院与患者、医院与员工三个关系是做好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

关键词 医院 思想政治工作 处理关系 方法

第一,要处理好医院与社会的关系。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存在着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些矛盾的产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医院被推向市场,形成了扭曲的医院补偿机制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导致医院公益性弱化,造成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面对这一现象,究竟是政府办医院,还是社会办医院,或者是医院办医院,也就是如何确立医院的社会定位成为公众争议的焦点。现在,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医院的社会定位已经确定,医院应该是“政府主导,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今后医院将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向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社会性医疗服务的载体,是我国医疗卫生的主体。其主要特征是非营利性,主要职责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所以,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将使公立医院运行得到有效保障。从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来看,医院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此来规范其经营行为,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二是非公立医院.这类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有机补充,主要特征是营利性和市场化,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管理和运行以市场为导向。

第二,要处理好医院与患者的关系。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通过深化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坚持医疗事业的公益性质,充分发挥政府保障群众基本医疗的主导作用,强化医疗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患者方面来讲,要向全社会宣传普及医学常识。由于医疗活动的高技术、高风险性。人类目前尚不能完全掌握对付各类疾病的办法,即便是一些常见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有发生各种意外的可能性。而患者和家属对医疗知识和医疗过程缺乏了解,对医疗活动盲目的寄予过高期望,在医疗过程中,对一些正常诊疗方法不能接受,发生医疗意外后不能理解。通过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认知程度,消除人们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预期盲区,对于缓解医息矛盾十分必要;化解医患矛盾,医院是关键的主导因素。对于医院来讲,首先要把抓医疗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杜绝一切差错事故发生,最大限度降低医疗意外的发生,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其次要加强医息沟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介绍整个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相关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耐心解答问题,增强他们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加深对目前医学技术局限性、风险性的了解,争取患者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第三,要处理好医院与员工的关系。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医护人员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承载主体和行为主体,在医院有形、无形财富中,医护人员是最重要的财富。实现医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处理好医院与员工的关系,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改革当前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评价、监督等行为。根据绩效差异拉开支付报酬的档次,激励员工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平的用人机制。通过实行全员聘用制、岗位竞聘制、职称评定制,做到按需定岗,因岗择人,双向选择,全员流动,打破过去职称评定上“一审定终生”的惯例,以达到留住人才,盘活人才,用好人才的目的。再一方面是要创新先进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不仅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协调性和约束性。而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时刻影响着医务人员的思想行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首先要确定先进的核心文化。核心文化的确定关系到医院长期的整体发展方向,影响着员工的道德和价值取向。过去,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医院生存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不得不参与市场竞争,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医院文化普遍定性为“经营性企业文化”,核心文化随之出现偏差。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1-12).

第6篇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可以传下去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精神意识的总体表现。如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地域性的特点;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优秀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核心都是精神文化。

2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3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1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

3.2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

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

3.4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件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蓬勃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新环境下的产物,它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紧密相连。而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能维护社会和高校稳定,让学生责任与信心增强,使学生品格得到完善,从而化解社会矛盾。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事情的损害降到最低点,控制势态的发展趋势,把时间发生的损失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即使事情严重到已经失去控制,也要重新争取控制权。[1]佩尔森和米特洛夫的观点是对于危机的管理者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分析和传播信息,一旦发生了公共危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把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深入分析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从而达到危机管理的目的。

众所周知,危机的形成由很多可知的和不可知的因素存在,主要的特点有不可预测和不好控制,但是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存在的。这就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找到规律所在,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和实施手段,预防和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危机之所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主体缺少一定的预防意识,也没有预防控制的能力。一旦预防措施失去控制,危机的产生不可避免。面对出现类似于重大传染性疾病这样的危机,作为社会公众,一定要关注危机发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抑制,把危机可能导致的后果降到最低程度,及时把危机造成的损害消除掉。一旦把危机消除掉之后,根据危机预防控制的经验特点,不断进行总结,继续对于危机发生的规律和本质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详细的危机预防计划,实施危机预控应急方案,建立有关危机发生的事件的档案,妥善保管。因为就整个危机管理的体系来说,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管理部门,都把这种管理状态建设在假设的基础之上,他们都抱着“不一定会发生”的侥幸心理,认为有可能不会发生这些风险,仍旧按照原计划开展日常管理事物。但是就公共管理的事务来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吐痰情况总是难以预料。就根据日常管理工作的假设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这个管理体系就显得比较脆弱。事实上,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也是比较脆弱的,危机应急系统不能很好的覆盖么一种可能出现的公众危机,都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采取治疗的措施,不会深入研究可能发生的新的危机,一旦出现一种新的危机,就会措手不及,不知从何下手。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心理方面的影响。我们发现,对于突然发生的公共事件,很大一部分学生认识都是正确的,而且都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是一个主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学校的生活适应了之后,其心理就显得相对比较稳定,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他们大都能积极调整心理状态,去面对一些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面对突发事件的相关经验,情绪显得非常不稳定,几乎没有分析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很容易受到暗示,可能就会出现较冲动的行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就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出现危机的时候,表现出紧张、恐慌和焦虑的状态,根本没有办法做出比较理性的思考和决定。

其次,是生理方面的影响。在突发事件到来的时候,大学生一般都会在面对如此巨大压力之下,出现一些生理方面的反应,比如说心率加快、呼吸不通畅、血压不断的升高等,还可能表现为血压增高,消化不良等状况。压力巨大下的主要生理反应的表现为肚子不舒服、腹泻、不想吃饭疲乏头痛,并伴有失眠,还容易受到惊吓,感觉呼吸不畅、经常做噩梦,肌肉出现紧张等等。在发生比较严重的突发性事件时,人们自己毫无根据的凭空猜测往往就会代替科学的解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过度,进而引发一定的生理机制的反应。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1)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大学生还比较年轻,对于社会的认识还不深,社会经验还很不足,当他们遇到困难,碰到挫折的时候,很快就会产生一些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假如学校不给予及时和正确的引导,这类学生便会出现一些自卑、焦虑、恐惧等。那么,高校就可以发挥思想政治在精神教育方面的一些优势,为学生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让学生变得自强、自立。在突发事件面前,人们很容易出现恐惧与慌乱,这无可厚非。一方面,要向学生说明实际情况,用认真负责的精神和诚恳的态度,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和评价事件的性质,对事件本身,使学生能够以冷静、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另一方面,教会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2)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维护高校稳定。首先,我们国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对于高校稳定这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命线”的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担负起宣传解释这个重任,这样能不断稳定校园的秩序。在突发公共事件之后,教师需要及时向学生解释这个事件的真实状况,对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来制止谣言、稳定学生的情绪的一个重要举措。再次,维护高校稳定的又一新手段是现代网络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宣传。及时准确的通过网络以及微博等正确事件信息,及时关注网络信息,及时更正恶意信息。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保证。高校面对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在校的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大学生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盲目跟风和极端的情绪化。因为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部分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非常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给予自己很大的思想压力。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大学生就会寻找逃避或者微缩不前,面对这样一个心理状态,就需要高校的心里咨询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给他们进行相关心理问题的辅导,不断的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危机意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要做到位,培养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特征,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止步不前,要积极的面对,正确的判断。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对策

(1)充分利用微博等信息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微博是传播信息的一个手段,是成为校园信息的一个集散区,大学生很多情况下会选择微博进行学习和交友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同样,微博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且微博的信息较短小精悍,手机微博功能开发之后更是加速了微博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因此,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在微博上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时髦,这个群体习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传播的速度惊人。所以,学校可以建立校园官方微博,通过这个平台与在校大学生进行公平的对话,为利用微博教育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通过搭建微博平台,为学生提供关于危机到来的应对措施,还可以在官方微博上与学生进行关于突发性公共事件问题的互动,让他们踊跃参与讨论,在讨论中普及危机应对意识。利用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信息,帮助他们建立公共危机意识,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避免引起恐慌,让他们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2)对于校园文化进行有效利用,加强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突发时间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众所周知。事实上,它也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和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效果在社会常态下很难达到。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很多高校都在发动学生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渡过难关,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观、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学校的一些组织和人员可以发动学生为灾区人民捐款;在哀悼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降旗仪式,为灾区人民进行默哀祈祷;还可以组织学生点亮希望蜡烛祈福、制作发放黄丝带等活动;也可以以社团为单位,开展与此相关的社团活动,如川籍学生座谈会等,号召学生化悲痛为力量,参与活动时用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1]谭晓东.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M].武汉:湖北省卫生出版社,2009

[2]文痒.非典期间大学生心态及行为的调查报告[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121.124.

[3]刘亚军,孔园因.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4).

[4] 孙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研究应用[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6)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全面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殚精竭虑的事情,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同时也是依靠人去做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人的认识,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是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之前,首先要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从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到近代的费尔巴哈等一大批思想家都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但他们都把“人”扔到人生活的社会之外去理解,因此,“人”在他们那里是一个看不见的抽象物。只有在马克思那里,“人”才真正显露其面目,“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而这一切,都应在人的实践中得到理解。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才具有有效性。由此,也才能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有着比较科学的把握。

1.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劳动。正是劳动使人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据。因此,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也正是劳动“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就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就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从中,可以这么认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发展也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诚如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也表明,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表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是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所讲的人并不是栖息在社会之外的抽象的“类”和“种”,而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落实在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是现实的个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个人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下的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任务和主题。时代的任务和主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主题,因而重新审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下,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误区。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上:以远期目标代替阶段性目标,造成目标的高不可攀与远不可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预期结果。由于我国长期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思想教育目标也要求高度的保持一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常常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所代替,按照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所要的要求来实施任务。这样目标的设定没有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阶段性特征,使得目标高不可攀,人们失去信心。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归属上:片面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过分强调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心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使得工具性价值发挥到极致,忽视其目的性价值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在教育中,存在着把个人的社会价值与人的自我价值人为的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自我价值。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集体主义片面理解为反个性、反个人利益的整体主义,甚至贬斥个人欲望、利益、自由。这种过分强调集体、社会、组织,淡化了个人;强化了个体的人身依附关系,抑制了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上:不恰当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惟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为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忽视个人的物质化、精神化的需求,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使思想政治教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单纯取决于教育者的能力和需要,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特能动性、缺乏创造自为性的“自然动物”。受教育者的过于客体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疏导人心理、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功能,严重地挫伤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4.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确定上:只重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教育内容过于狭隘,陈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其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几十年一贯制,教育周期长、信息量少,基本上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循环教育。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们普遍关注科学知识的学习积累,而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德育功能的发挥,忽视其智育功能,使其内容空洞化。同样,高校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转折的关键时期,相对大学宽松的人文环境赋予学生更为强烈的成熟追求,进而也使得他们对于自身个性人格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为强烈的渴望心理。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培养听话、服从、谦恭、克制和无私的形象。因此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有利于社会的大学的安全稳定,却容易扼杀人的进取心和创新能力,压抑个人的发展。

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实施上:唯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途径单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被仅仅归附为“传道”即以强制灌输为中心。灌输教育方法指向性十分明显,即向大学生灌输社会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些是一元的,它是一定社会、阶级培养人的手段。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再加上说服教育法运用不当,自然会引起学生对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的排斥,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削弱。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当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工作要创新。要强化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自我价值中的高层次需要,只有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极大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人更好的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个人的充分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每个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2.方式要得当。多样性、互动性的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特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追求个体生命自然而和谐地发展,促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传统做法,更多地采用民主讨论的方法、平等交流的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文之中,增强现实感、亲切感、吸引受教育者积极参与,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教育中唱主角。

3.结合要紧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想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教育与管理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光靠正面灌输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运用管理手段,以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施。思想教育工作为管理工作提供思想基础和舆论支持,而管理工作又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证、法律支持,二者统一于管理系统之中,共同推进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