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30 16:36: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项目的前期准备
项目的前期准备通常包括前期沟通、现场考察及资料准备。
1、项目前期沟通是指与项目各参建方的沟通,包括委托方(甲方)、设计方、监理方或或其他单位沟通。造价咨询合同签订后,公司造价负责人应先熟悉咨询合同,明确咨询工作的内容及要求。接收相关资料后,应尽快与委托方相关人员联系,就项目情况及建设方的要求进行,根据预算与结算性质不同,所需要掌握的信息也不一致。
编制预算(招标控制价)时,首先,须明确出报告的具体时间,尤其是公开招标的项目,招标公告一旦公布不可更改,如果因未能及时提供招标清单或者招标控制价而影响招标的进度,必定对公司的声誉造成重大损害,甚至面临经济处罚。如果是大项目,根据不同标段招标时间不同,经过沟通与落实也便于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工作。另外,不同的委托方对咨询工作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装修工程所选用的品牌,招标清单应涵盖或者取消图纸哪部分内容,都需要通过沟通后明确委托方的意图。结算审核工作前的沟通工作则较多,针对现在建设单位反索赔意识不强的现状,应着重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取消的项目或工期罚款等反索赔事件的发生,这些情况一般都不会以书面资料形式列明,需要与参见各方沟通了解后提出反索赔方案,以达到控制总价的目的。
2、现场考察由于浪费时间及精力,一直不被造价人员所重视,实际上,无论是预算还是结算,现场考察工作都必不可少。首先,考察现场的施工条件,包括现场的“三通一平”、材料运距、土方取土及弃土地点等。其次,由于现行招标工程多采用固定总价合同,且措施项目费一般除合同约定不予调整,所有必需经过现场勘查方能合理计算措施费,如:计算排洪渠及桥涵时应适当考虑围堰及临时便道;水下钻孔灌注桩应根据现场条件适当考虑套筒;建筑物的加建需要考虑合适的脚手架方案及周边建筑物保护措施;深基坑施工考虑围挡及抽水等。实际工作中,由于编制招标控制价没考虑足够措施造成超概或施工单位一中标就开始提出索赔或扯皮的情况时有发生,既加大项目管理的难度,又使项目的进度受到拖延。同时,现场考察还应注意一些图纸不能反映的项目,例如,某道路改造工程虽明确了苗木需要迁移,而现场的小叶榕由于根系发达而缠住电缆沟,编制控制价时就需要考虑部分切除树根的费用;设计中列明的广告牌迁移,具体迁移费用只能通过现场考察后计算得出,不考察现场而编制出来的招标控制价(俗称标底)只能是闭门造车。另外,现场考察中往往还能发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某道路改造工程现场堆放了其他项目的预制构件,某装饰工程的楼板还没开工已经发现开裂等,这些情况发现后及时向建设方汇报后及早处理,都对项目顺利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结算审核中,现场考察的重点在于现场是否如实按图施工,按照一般理解,项目完全按竣工图施工才能最终取得竣工验收报告,但实际上,某些工程取消了部分项目或者临时降低了装修标准,都不一定全部在竣工图上如实的反应出来。我公司曾经审核某道路工程,甚至出现因其中一段路面并未施工但竣工图纸无法反映的情况。
3、资料准备包括图集、工具书、或者材料信息价等。由于设计院采取的图集、设计规范等公司不一定齐全,计算一些外地项目需要用到当地的信息价及定额,这些材料或资料的准备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到了调整材料价差的时候才想去借用信息价,恐怕远水无法救近火,耽误了出报告的时间。
二、项目的分配与安排
1、对于一个建设项目而言,建设项目分为若干个单项工程,单项工程又分为若干个单位工程,所以,合理的分配和安排项目,是能否顺利完成整个项目的基础。作为项目负责人,在组织分配前,首先应对整个项目的规模,所涵盖专业(工作内容、范围)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对项目的难点和重点做一个梳理,才能在分配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完成任务。
2、在对项目的组成有了整体了解后,将各单位工程的任务落实到每个专业工程师,开展工作前统一讲解项目的要求并下发文字记录到各人手中。项目任务布置完毕后,项目负责人要负责整个项目的造价汇总,核对图纸清单防止项目遗漏,并随即做好进度计划。
3、项目落实后,及时与各专业工程师沟通,前期注意汇总项目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图纸是否完整,是否有不清楚或者矛盾之处,有没有技术难点等,由于设计甲方等到反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提前汇总疑问和意见,才能保证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
4、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与协助,由于一个大型项目可能需要多人完成,因此,项目负责人需要对每个参与人员的素质做到心中有数,加强督促检查,帮助解决难题。对同类的工程量清单、材料价格及取费标准进行统一设置,避免同一清单出现不同的价格等低级错误的发生;同时,项目负责人应跟踪管理到位,发现偏差及时纠偏,采取更换人员或增加人手等方式保证项目的进度。
三、项目的审核
审核工作是保证咨询成果质量的关键步骤,应当引起各咨询公司的重点关注,在安排工作时,就应预留足够的审核及修改时间,以避免未经审核出报告或者由于时间仓促而出现偏差。根据人员安排不同,可采取交叉互审或者由项目负责人审核的方式。
下面从量、价、费三个方面,针对容易发生差错的几个方面,探讨一下项目审核的方法。
1、工程量的审核方法:工程量作为造价构成的基础,其数据的正确性直接影响造价的准确性。首先,用对比法筛选重大误差,对比包括纵比和横比,纵向与过往同类工程进行比较(须考虑材料价格变动及个体差异),横向与本项目其他单项工程对比,一旦有偏差,应分析原因;其次,用指标法核对各占造价比例较高的清单,这些指标包括:钢筋含量、模板含量、混凝土含量、楼地面、外墙面、内墙面、天棚面系数系数等,当某个指标严重偏离经验系数(每个项目后都作分析对比,不断积累),通过分析一般可以找出原因,如果不能分析出原因,则应采取详细审查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比法和指标法过滤后,一般可以避免一些重大误差的出现,从而进入详细审核阶段。
详细审核阶段,先审核是否有漏项,珠海出现过最大的误差,据说是由于漏算外墙饰面而造成三百多万误差的重大失误。漏项出现的原因一般有:①自身疏忽漏算,多人分工划分不清造成的遗漏,因经验不足而没有考虑必须发生的施工措施费。②审核计算方法或计算设置,包括构件间的逻辑关系,如:计算了零板垫层后需要扣减板底模板;设置砖胎膜及防水层的地梁垫层相应计算外扩。③有一些图纸不会画出来,但在预算或结算中都应该考虑到的细节:构造柱、过梁、腰筋、马镫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防水的附加层、止水钢板等,这些项目可能在结构说明或有提及,也有部分些没有提及(质量通病防治)。根据珠海市质监站的《质量通病防治办法》,外墙采用轻质砌体的,需要满挂钢丝网,外墙面需要做防水层等。如做法不详细或不清楚具体做法,也可以及时想设计院提出疑问。
2、综合单价的审核方法:综合单价的审核审核相对简单。首先逐条清单核对,检查有没有严重偏离市场价的综合单价,此类单价一般由于清单数量与定额数量不一致引起,发生的概率较高,且影响造价较大,往往在复制粘贴过程中处理不当就容易出现,虽然此类错误很容易发现,但要求审查人平常应注意积累,对价格形成一个敏感性。其次,检查主材是否已经输入,大部分误差都由于主材漏输而引起,对于安装及市政工程,尤其电缆等所占造价比重较大的工程,必须重点检查主材输入是否正确。针对材料单价的采用,应审核询价方法及报价来源是否可靠,如果是电子产品,不同型号和参数影响价格差异较大应注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果是绿化苗木,则需要了解苗木的品相及是否有供货渠道,以避免采用了“有价无市”的无效报价(如市场稀缺,应及时与设计或业主沟通解决)。最后,对于一些特殊工艺、新材料、或者一些不常用的定额,应注重所套用定额及各消耗量的合理性,使综合单价尽量符合市场价。
3、费狭义来说是指取费的费率,对费率的要求首先要求正确,其次要求统一。对与政策性的费率调整,通常会通过培训宣贯会、造价信息或定额站相关网站颁布,所以要求造价人员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对新颁布的文件予以经常关注。从广义上来说,延伸到结算审核当中,项目负责人在审核过程中也应该重点把握各结算费用是否应该支付,或者理由和依据是否充分等。对不同的资料之间有矛盾的,还应注意合同的解释顺序。
四、项目的整理与归档
1.请谈谈《意见》出台的背景
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提出,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明确提出,教师培训实行学分管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进一步提出,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
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国培计划”,深化培训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改革,加强培训团队和机构建设,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教师培训机会逐渐增多,教师培训质量逐步提高。但是,当前教师培训仍然存在着重项目设计、轻整体规划,重统一培训、轻教师选学,重短期学习、轻持续提升,重学时认定、轻结果应用等问题,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012年,教育部在辽宁、浙江、湖南、重庆等地启动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经过3年多的试点工作,4省(市)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取得了成效,教师全员培训有序推进,培训专业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教师参训动力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为研究起草《意见》、全面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请介绍一下《意见》的总体思路
答:《意见》是“十三五”时期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建设、切实提高教师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针对教师培训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和教师参训动力亟待激发的现状,《意见》提出,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培训课程,积极推行教师培训选学,完善培训学分审核认定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学分转换与应用机制,深化教师培训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3.《意见》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意见》共8条约2500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提出总体要求(第1条)。明确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行培训学分管理的改革方向,并对建设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做好教师培训规划进行了重点阐释。
二是明确主要措施(第2-7条)。包括分层提供培训课程、建立学分认定规范、严格学分审核认定、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强化学分应用等内容。
三是加强组织保障(第8条)。主要就推进教师培训学分信息化管理、落实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职责等提出具体要求。
4.《意见》做了哪些制度设计创新?
答:《意见》以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促进教师持续成长为目标,对推动和规范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做了以下制度设计创新。
一是构建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学分标准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各地科学制定教师培训周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利于培训机构分层、分类、分科建立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有利于推进广大教师按需开展自主选学。
二是健全学时学分合理转换机制。学时反映了学习的时长,学分则反映了学习的质量。针对当前不少地区存在的学时与学分简单换算,未体现培训层级和学习成效差异,不能对教师参训学习形成激励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合理制定培训学时与培训学分转换办法,体现培训级别和学员学习成效差异。在学时与学分的转换上,实行培训层级不同、学员学习成效不同、承担培训任务层次不同,差异性认定培训学分的制度,体现了培训学分的“含金量”,将极大地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三是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记录和存储教师参加培训与自主研修的成果,推动高等学校认可培训学分,建立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机制,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拓宽教师终身学习通道。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将有力推动高等院校、区县研训机构、一线学校的协同,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四是注重发挥培训学分应用价值。针对当前培训学分管理执行不到位、结果未有效运用、未能发挥激励功能等现象,《意见》提出,将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学校考评和教育督导工作相结合;加强教师培训学分监测与通报,分级落实监测责任,及时年度和周期监测报告。强化教师培训学分的有效应用,将教师参与培训与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结合,依托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教师培训档案,适时记录教师所学课程、学习成效和学时学分等关键信息,对教师递进式、持续性、终身化成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意见》出台后,对贯彻实施有哪些要求?
答: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是完善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健全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研训机构和广大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培训学分管理作为推进教师培训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贯彻实施。
一是分级落实管理责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教师培训学分的认定主体。要依据《意见》,结合地方实际,研制培训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加快推进培训学分标准研制,有效利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化系统,按规范流程做好周期性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市县的管理指导和监测评估。市县要制定本地培训学分管理实施细则,健全培训学分管理组织机构,做好培训学分审核工作,加对学校参与相关工作的指导与监管。学校要科学规范地开展教师培训学分申报与管理,真实有效反馈教师培训学习成效。
[关键词]公共管理运动;服务;政府;绩效;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82-02
国外西方前沿的公共管理服务运动正在沿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更新与超载演变轨迹,我国的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则面临着责任履行的系统困境,现代政府发展创新的根本在于完善和创新公共管理服务责任机制,用广视域、多方法的分析及论证,提升我国公共管理服务责任机制的创新,提高我国政府绩效成果的有效性。
一、国外西方公共管理服务运动的沿革阐述
对于国外西方公共管理服务的理论追溯,要遵循国外公共行政发展和变革的轨迹进行沿袭,根据西方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服务的宗旨和追求,它包含不同的责任含义和实现路径,而探查国外不同理性之下的公共管理服务责任机制,则是我国借鉴国外西方的必经之路。
(一)国外工具理性主导之下的公共管理责任控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公共行政是国外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随着事务的繁杂和增多,政府行政建立了行政当局,以更有效地控制政府,并积极有效地应对社会复杂的难题,尤其在实现政府管理绩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西方国家历经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传统的、以官僚制为主要特征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呈现出较多的弊端,导致政府的绩效下降,并引发了财政危机。在这一前提下,欧美国家的公共管理部门实施了许多积极的企业、政府管理变革,代表了当时政府管理的新公共管理运动风靡一时,新公共管理运动倡导以市场为基础,以竞争为驱动的策略进行变革,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深远,其核心理论是以市场的优越性取代传统的政府行政垄断性,以绩效的提升作为其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导向性目标,并以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智力支持,在公共管理部门中实施商业化管理模式,注入了私人的扁平化的、柔性的和更为负责的组织体系,采取了系列的财务管理改革方案,如:明确和量化绩效考核指标、针对官僚旧体制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明确划分责任并进行职能的细化分解等。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绩效正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衍生产物。
时代进入21世纪,诸多反思新公共管理的声音纷纷出现,批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声音认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核心的分权、竞争和激励主题本质上是一种市场教条主义,它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公共管理服务的过程,忽视了更为广阔的政府、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于是,出现了以网络治理和实现整体管理调整的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它关于政府绩效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包括:强化政府的适度集权,否认分权;注重多元化治理,否认商业化管理;提倡治理信息网络共享,实现资源的充分开放;从整合的概念强调协同化治理。
(二)国外价值理性呼唤之下的公共管理服务责任内蕴
上述的工具理性强调以主体的手段达成目标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追求绩效的最大化,注重客观条件下的整体考量和评价。而价值理性则呼唤主体内心的追求,应该说,绩效最大化或工具理性并不是公共管理服务的唯一或最高准则,它也应具备一系列反映人类崇高追求价值的意蕴,在国外也曾掀起了以价值回归的公共管理重塑的创新运动。
赫伯特.H.西蒙就曾在《行政行为》中提及:公共行政组织不同于私人组织,它需要在考虑各种价值的前提下,实施公共管理行为。还有,乔治.弗里德里克森曾在《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中说道:公共行政管理阐述的是其政治主张,而公共行政管理者要在此之前仔细地权衡利弊得失。
二、政府绩效责任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政府绩效的责任评估主要从以下角度来界定。
(一)从政府公共管理过程的视角对政府绩效进行界定。国外著名政府绩效学者认为,公共管理的绩效需要引用效益、效率和公正等重要标准来进行引导,以实现结果为目的对政府公共项目进行管理。我国的公共管理政府绩效研究学者也指出,政府绩效重点针对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两方面,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行政成本、政府效率、民众满意度、社会进步等。
(二)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质量对政府绩效进行界定。国外学者认为,政府绩效的评估要兼顾效率与有效成本两方面,如果只能提供其中之一,则会产生偏颇,即指:若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以牺牲单位成本为代价则不公,或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以片面投入产出而提高绩效也不可取。因此,两者互为依赖,缺一不可。
(三)从资源的获取能力来对政府绩效进行界定。在当代社会中,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需要运用多种资源,而获取这些资源的能力及使用这些资源的熟练性,则成为对政府绩效的评估角度。国内外的学者都普遍认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绩效评估,要以其资源的获取和转化为产出的能力为重点,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指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效能。
由上可见,当前学术界对于政府绩效的内涵尚不具备一个普遍性的定义,但是,都离不开政府公共管理的资源、投入产出、效果、效能等方面。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电子政府
1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主张
新公共管理是关于应如何管理公共部门的最新的范式变革的理论[1]。学界将“新公共管理”看作是一种以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竞争为特征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径。所谓政府绩效管理指通过制定政府提供指导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达成目标的策略、评估绩效的标准,而对政府的公共产品、行为和服务的管理活动,以期达到提高政府生产力,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的一种管理行为。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主张有:
(1)绩效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价值是经济、效率、效能、公平和环境,显示了其对绩效的关注和对经济价值优先性的强调。(2)市场取向。新公共管理提倡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使公共服务市场化。[2](3)引进私营部门管理理念。新公共管理主张引入绩效测评、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举措。(4)“掌舵”而非“划桨”。新公共管理理论一方面主张政府拥有“掌舵”的职能;另一方面,它主张将其原来拥有的管理职能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外包给下级公共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甚至私营部门,使政府不再 “划桨”。 [3](5)责任政府。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由错误责任制走向成就责任制。新责任制主张双向回应,即高层公共管理者对政治家负责,公务员对公民的需求保持灵敏的反应[5]。
2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绩效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
2.1 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方面没有保障
当前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采用的绩效管理和评估活动,多数都处于自发状态和半自发状态。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评估的内容设计和评估构建等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更没有形成制度化。
2.2 政府绩效管理的体系不完善
首先,评估主体不齐全。从评价的参与者来看,政府绩效评价存在评价主体缺位的误区,即只重视自我评价,漠视社会评价,或者只注重社会评价,而忽视自我评价。其次,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估存在片面地将经济业绩等同于政绩,将经济指标等同于政府绩效的评估指标指标单一、缺乏科学性。最后,评估方式存在误区。从评估的方法上来看,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着重视定性评估、忽视定量评估的误区。从评估手段上来看,我国对政府部门的评估主要是定期进行评估,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
2.3 政府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政府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给政府绩效管理带来沟通和交流的障碍。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甚至连信息公开的法规都没有制订,这就为政府绩效管理带来障碍,很难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健康快速发展。[4]
3 完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绩效管理立法工作,实现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制化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保障是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国政府绩效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道路。要从立法上确立绩效管理的地位,保证绩效管理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环节,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其次,从法律上树立绩效管理的权威性。绩效管理机构在政府中应具有相应的地位,享有调查、评估有关政府活动的权利;评估活动能引起公众的关注,有充分的可信度和透明度;评估结论能够得到有效传递和反馈,切实用于改进政府公共管理。再次,颁布绩效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规范,对公共管理过程哪些项目应该进行评估、开展什么形式的评估、评估应注意的事项等问题,作出详细规定,把绩效管理纳入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
3.2 引入公民参与机制,实现政府绩效管理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改善政府绩效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引入公民参与机制。政府绩效管理本身就蕴涵着服务和人民群众至上的管理理念,政府绩效就应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导向,树立公民取向的绩效观。改进政府绩效管理必须取得民众的关注与参与,民众的关注与参与必定能有效地改进政府绩效管理。改善政府绩效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引入公民参与机制。首先,公民参与意味着公民可以以社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的角色对政府绩效提出要求,协助和监督政府机构对他们的开支负责、对他们的行为负责、对他们的承诺负责。其次,公民参与使得公民的作用重新定位,成为了政府的问题架构者。充当问题架构者的公民能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帮助政府机构界定重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监督目的是否达成。再次,公民参与意味着由公民选择、界定应评估的对象、在公共服务设计中增加指标体系的社会相关性,选择那些最需要监控又最能体现对公民负责的重要项目,以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符合公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3 发展电子政府,实现政府绩效管理信息化
电子政府是现代政府有效行使职能的强有力的工具,其带来的开放性大大加强了政治行政的透明度和民主化程度,为政府绩效管理提供了可以利用的载体。[5] 一方面,电子政府的信息网络使得行政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及时,反馈渠道更为畅通。对政府内部而言,加强了操作执行层与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从而切实推动绩效管理活动的开展;对社会公众而言,电子政府为公众提供了直接表达意愿、传递信息、咨询、监督、审核、建议、表决的机会。另一方面,电子政府为政府绩效管理朝着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多方面支持。电子政府所具备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及其信息资源库,运作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共享信息的范围和参与者的身份确认机制,电子政府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维系电子政府良好运行的人员素质保证,都为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所需的支持,并为整个政府绩效管理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 J•E•莱恩.新公共管理[M] .赵成根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 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等.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一、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
1、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对公共部门采用企业与市场管理的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民营化、自由化以及市场化,同时将合作机制与竞争机制引入,以使政府职能得以实现转变。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现途径与实现价值是在经济上主张放松经济管制、对庞大的福利开支进行削减;在政治方面主张国家干预的强化、公共部门的改革、企业管理模式的引入、“顾客”机制的建立、合作与竞争机制的引入、行政结果的重视、社会合作的推行等。
2、无缝隙政府理论
无缝隙政府理论主张改革传统官僚制,重构政府流程,以满足“顾客”的无缝隙需要。无缝隙政府理论主张利用信息资源、业绩、奖励、预算等手段,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和改进,以创建服务公众、面向“顾客”的全新组织形式。在使“顾客”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让政府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得以提升。无缝隙政府理论的特征为以竞争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与以“顾客”为导向。
3、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是为了解决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导致的政府部门单位的空心化、分割化以及碎片化问题,以向社会和大众提供更加高效、更加高质、更加经济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善治。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上的。
二、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的范式比较
新公共管理的出发点是工业革命背景下对现有政府组织和社会资源分配形式的改革,而无缝隙政府与整体性治理从技术层面体现,主张利用网络技术是实现改进。无缝隙政府可被视为新公共管理的一个子概念。而整体性治理理论可被视作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主要是基于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假设,因而被视作具有缺陷的一门社会理论科学。在私营部门运作和经济体系中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是合理有效的,但当被运用于公共部门时,公民的消费者身份使的交易呈现复杂化趋势,一些公民一方面抱怨政府税收过高、不合理,一方面又要求政府必须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公共部门完全照搬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容易产生漏洞与问题,例如,政府外包与合同可能引起的官僚受贿与政府寻租的等。因而,在新公共管理的责任和伦理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尤其是将新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引入成本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对无缝隙政府的批判首先在于其理论没有明确政府需承担的公共责任。在政府部门与政府组织中。政府部门或组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处理过程中,由于公共管理的行为的实施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其结果对社会公共利益所造成的影响即为政府需承担的公共责任。无缝隙政府改革以公共产品市场化为导向进行,这造成了政府部门与单位公共责任的缺失。同时,无缝隙政府理论中重构政府流程的混乱与无序也是其受到批判的重要方面。整体性治理理论中政府组织结构边界划定与合并在整体性思路下过于复杂化,是整体性治理遭到批判的主要方面。并且在整体性思路下政府组织的职能在分化和整合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如责任与权力的制衡与分化。同时,整体性治理要求的组织协调也有一定高投入性与复杂性。例如,改革大部制过程中,扩展大部门的边界后,部际之间仍然存在着冲突与共同任务,这只能通过部际协调机制的构建,促成部际之间的协作,对矛盾冲突进行协调及解决。综合而言,新公共管理与无缝隙政府理论都是基于批判和改革传统官僚制度的不足与弊端,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是基于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导致的政府部门单位的空心化、分割化以及碎片化问题。三者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内涵
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的改革方面,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巨大转变,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不仅牵涉政府,还牵涉非政府组织,很多原先由政府负责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已经开始授权给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因此,有必要重视公共管理专业人刁‘的培养,适应公共管理发展的需求.
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套完整而独立的科学体系,有着较为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面临的最大任务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仅对政府事务进行管理,而且对社会事务也进行管理,所以,公共管理具有较一直的公益性和适应性,其管理的对象包括国家事务、政府事务和社会事务。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它比行政管理的对象更一直,而且体现了具体的事务性,其主体和行政管理相比也显现出多样化特征,有志愿者、中介机构、居民组织等。在现代化的公共管理中,可以借鉴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人市场机制,注重管理的实效性,变原有的集权为分级授权,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公共责任和社会权力在各类层级的政府组织机构管理中分化,真正有效实现民主管理。
二、公共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之间的联系
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联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二者在目标、主体和方式上有重叠之处,只有从其产生环境和内涵来进行分析,只能对两者的联系有准确把握。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属于学术领域,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在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其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最初的公共行政转向公共政策,再转向现在的公共管理。而行政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政府管理,经历了产生、发展和科学化三个阶段。
第一,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是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具有一直的公益性,研究内容包括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和采取的方式;而行政管理的研究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狭窄,是指公共部门的管理规律和实施方式,两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二,公共管理将工商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借鉴到政府的组织管理中,将管理视作一个整体,只是两者的管理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公共管理注重和强调对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第三,从权力的角度来看,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拥有者,然而这种权力应该对社会生活负责,并非毫无限制。在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中应该将权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相结合,根据人民的需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三、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
1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我国因为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权力过分集中,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而政府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设置相互重叠,职责不明,导致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相互掣肘,再加上有些行政法规不健全,使得政府机构臃肿而庞杂。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借鉴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将管理效率放在重要位置,一切机构的设立、人员编制都应该为效率这一中心服务。这在行政管理中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公共管理注重引人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竞争机制,这使得原有的政府公共服务垄断地位动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工作人员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根据我国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把竞争机制引人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在某些领域开放公共服务的市场,允许相关的私营组织和机构进人,提供公共服务。在一些基础设施行业,如水电、电信、燃气供应等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服务部门,可以将私营机构引人,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低效弊端。
3公共管理借鉴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和企业管理在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着不同,在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中完全采用企业管理方法并不适宜,然而,企业管理中有些方面还是值得借鉴的,如对市场需求和顾客反馈的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强调投人和产出分析、重视成本核算等,将这些科学兀素引人政府公共管理,能够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企业的绩效评估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比如在对管理人员的酬劳计算方面,按照个人业绩或经济效益产出量来进行,可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管理人员懒散的作风。可以把官僚组织进行分解,细分为很多半自主性的执行机构,引进一些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办法,如,在对人员的管理和编制中,采取劳动合同制,签订绩效合同制,或者是采用服务承诺制,改变以往的固定工资制,采用新的绩效考核制度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和服务积极性。
4公共管理强调授权和分权。政府组织机构存有典型的、分明的等级,不能对社会管理新的变化做出及时回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政府组织机构的分权法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在企业,经理一般采用分权管理的办法,使层级减少,将权力分散到各个部门当中,以便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反应,积极有效地解决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形式也可以借鉴这种办法来应对社会变化,将权力分放到各个社会服务和管理基层,让基层享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和管理权,如,组织社区志愿者组织,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这种民主管理模式可以让基层的管理机构享有更多政策执行权和政策决策权,可以更大限度地调动各层级政府管理机构的工作积极性。
5公共管理注重实效性。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只重视投人而忽视效果,很少对工作效率进行衡量,从而导致效果越差,投人反而越多。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的是实效性,其中的交易成本理论、成本核算理论等都强调投人和产出比,主张将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果相联系,对政府管理活动的投人和产出进行计算,对公共部门和公共机构提供的服务效率和质量进行评估,政府依据不同的外在市场情况和利益需求做出反应,使管理机制更为灵活并具有时效性。在对公共管理财务和物力的控制方面,改变以往以投人决定拨款的预算制度,根据服务产生的效益进行拨款和预算,融人预算、产出和效益挂钩的企业管理方式。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运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企业型政府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福利国家”制度带来的困境,都实行了政府改造运动。虽然这一改革浪潮在各国的名称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将私营企业管理的一整套原理和技术运用于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它对以往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采取了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要求建立与以往不同的公共行政模式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共管理组织。
虽然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条件,但是其独特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对世界任何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在对西方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和特征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挖掘可供当前我国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借鉴的经验。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内涵及实质
“新公共管理”是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和运动,它起源于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迅速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意味着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范式的转变。有如休斯(OHughes)在《公共行政与管理》一书中所说:“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公共部门管理已发生了转变,曾经在本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的那种刻板(僵化)、层级官僚体制形式逐步转变为一种灵活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形式。后者并不是一种改革事务或管理方式的微小变化,而是政府作用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的一种深刻变化。传统的公共行政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受到怀疑。新公共管理的采纳意味着公共部门管理领域中新范式的出现。”总体而言,新公共管理具有与传统的公共行政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特征。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和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其理论支点的话,那么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首先,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从“理性人”(人的行动都是为追求自身的利益,都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利益)的假设中获得政府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中获得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益的依据;从成本?D效益对比分析中获得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
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新公共行政管理认为,私营部门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为公共部门所借用。如私营部门的组织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而不是韦伯所说的僵化的科层制;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对私营部门来说,产出就是为了追求利润,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要获取利润就必须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制和绩效工资制,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而不是一经录用,永久任职,等等。
总之,新公共管理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出发认为,那些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这也奠定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独特内涵和改革走向。
(二)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庞杂的概念,它既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又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同时还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其名称在西方各国也不尽相同,如在美国则称为“企业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英国叫“管理主义”,在其他一些国家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共行政”等等,但它们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
1、以顾客为导向,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型政府。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回应能力。近年来,英、德、荷兰等国政府采取的简化服务手续、制订并公布服务标准、在某一级行政区域和某些部门或行业开办“一站式”服务等,就是在这种新的政府?D社会关系模式下所施行的一些具体措施。与传统公共行政热衷于扩展政府干预,扩大公共部门的职能和规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参与市场竞争,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即通过扩大对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门的某些服务。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许多新公共管理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也认为,公营部门的私有化并非新公共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固然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共服务都应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
2、引入竞争机制,注重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效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而重视赋予公务人员以职、权、责,如在计划和预算上,重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期计划,强调对预算的目标和总量控制,给基层公务人员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等方面充分的自,以适应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法规、制度控制,实现严格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评价标准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达到经济、效率和效果等三大变量。在人事管理体制上,新公共管理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取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成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等。
3、强调“政务”和“事务”的合作。在看待“政务”与“事务”的关系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野。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文官保持政治中立;新公共管理则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主张让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责任感,而不应将政策制定和具体管理职能截然分开。这样不仅可以使文官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而且可以挖掘文官在专业知识、信息、任期等方面的优势以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益。
二、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述评
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西方国家政府的公共行政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西方官僚制政府的运行陷入困顿的情况下,它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和革新作为人类的一种革新范式和实践模式,反映了人类社会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后对各国政府管理的必然要求,其所展示的一些理念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公共行政的突破。
(一)适应了时展的要求
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以及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各国政府采取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与以往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官僚制不应主导公共行政的指向,其科层制的管理方式、僵化的公共组织和绝对统一的公共服务的做法,都应该被纳入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之中。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二)积极探索了解决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弊病的途径和方式
对传统的官僚体制所生成的财政开支、人员膨胀、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士气不振等弊病,新公共管理运动采取的企业化、市场化、竞争制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解决了这些弊病。
(三)把当代政府改革和公共行政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它否定了传统行政所持有的政治和行政二分法,主张公务员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治理。
2、主张公共服务市场化,主张政府和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进行有效的竞争,确立了政府和市场的新型关系。
3、强调公共服务的顾客导向,提倡回应,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政府绩效的标准。
4、主张政府部门的领导者具有企业家的精神,以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5、主张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管理层级,以消除官僚制的繁杂。这些措施都是对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和措施的颠覆,开辟了公共管理的新时代。
(四)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
1、片面追求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原则,抹杀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本质区别。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根本不同在于,政府部门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性原则和私营部门以营利为目的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新公共管理过于强调公共部门企业化,必然导致公共管理部门对公共利益的逃避,造成对公共利益的侵蚀。政府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的实现,“自由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尽管它有不可怀疑的力量,但是他们不足以确保许多牵涉到人类幸福以及能让人类持乐观进步态度的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从本质上混淆政府与企业等私营部门的区别,最终会从根本上丧失公共利益。因此,政府的管理可以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但不能全盘套搬。
2、过于注重效率原则,容易导致政府忽略其所肩负的政治民主责任。追求效率是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公共管理的本质是以民主为基石,强调追求人民、自由平等权利、社会公正、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等多元价值,过于强调效率必然导致社会公正和长期公共利益的缺失。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是当代西方社会行政改革的一个潮流,虽然它还存在如上的一些缺陷,但总体来说是现代政府改革的一个趋势和方向。尽管我国是一个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具体国情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行政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国家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的一些思想和操作方案对我国各级政府的改革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明确乡镇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和权力边界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大幅度扩张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政府规模急剧扩张,财政开支大副增长,最终在70年代形成严重的财政危机。这促使人们对以往政府的职能范围进行思考,反思以往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行政方式进行反思。就我国的乡镇政府来说,也经历了一个职能不断调整和机构不断膨胀的过程,最终导致了近年来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这种现象主要反映在乡镇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的增减方面,可以说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环节。
就我国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确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职能和使命,根据宏观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要求确定其具体职能,依其承担的职能来进行机构和人员配置。具体要划清哪些基层事务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哪些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手段来提供的。对于由政府承担的事务要设置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对于可以回归社会的公共事务要大胆放权。
(二)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工作乡镇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乡镇事业单位的活力来源于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乡镇事业单位的竞争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人才岗位的竞争和公共服务的竞争。长期以来,在人事方面,我国乡镇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人浮于事,导致乡镇事业单位职能的虚化;在基层公共服务方面,实行的是由乡镇事业单位独包独揽,缺乏有效的竞争,各种市场主体和公共组织被排除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之外。因此,提高我国乡镇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引入人事竞争制度,打破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传统思想观念,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另一方面,对于可以实行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式供给的公共服务项目,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竞争,形成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竞争的局面,以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三)推进基层公共事务管理改革
管理乡镇公共事务是乡镇事业单位的重要职能。推进基层乡镇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需要在资金来源、资金监管、工作思路上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1、加大对乡镇公共服务的投入。就西方国家来说,新公共管理有效施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国家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有效保障。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我国政府对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的投入较为薄弱。在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势下,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这既是加快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需要。
2、加强对基层公共财政制度进行改革,优化公共财政资金的投资渠道,增强对公共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一方面国家对农村基层公共事务投入的资金较少,亟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极低,亟需优化财政资金的投入渠道和强化对投入资金的监管。
3、对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可以实行合同承包,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的参与。当前,一些地方对公共事业民营化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总体而言,这些改革设想还处于初始阶段,规模较小,相关制度还需要完善。对于可以实行外包的公共服务项目,可以实行合同承包,严格规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一方面可以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通过相关的探索,形成制度化的措施来改善基层公共服务状况。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J].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西方公共管理是在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通过对传统模式的改进与发展,重新明晰了市场机制,完善了公共部门管理机制,不断引进私营部门管理经验对管机构开展改革措施。公共管理的作用是增加公众的交流,切实聆听公众需求满足公众愿望,政府管理部门应首先改正不良作风,端正工作态度,实行内部考核及相互监督机制。对于有不良作风的政府官员应及时进行剔除,选定新一批的有责任心、有恒心、有毅力的公众青年。同时政府应该多为公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打虚晃招牌,提供真实有效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加大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有公众的参与来约束政府官员真诚有效地履行职责,扩大公众的参与力度。
(一)借鉴私营部门的优秀管理经验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新的竞争方式来打破以往政府及部分企业的垄断机制,实现公众参与、公众影响的新型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应该根据公众需求提供公众服务及公众产品,实现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如此就能够有效保证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到物有所值,物尽其用。公共管理部门的改进包括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绩效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将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服务从政府独揽变成公开竞争、公开招标,政府起到全面的监督作用使私营部门参与项目的招标中标与项目实施,提高公众服务效率和产品服务质量。
(二)政府官员权衡利弊,明确表态
对于传统的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核心是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保证公务员的专一性是指不受只因其他任何党派的政治影响,避免对其公共决策的影响。新公共管理在这种环境下孕育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政治官员的决策往往毫无悬念地会有损到一些事务官员的利益,因而根本无法做到价值中立。那么果断进行决策的判定,顾全大局在保证最少利益伤害的基础上可强制性地让政府官员接受决策性的政治任命,政治官员在除了参与决策的制定意外还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保障其重大决策的谨慎性及严密性。而且政府官员的积极参与合作对于公共管理的作用不容小觑。
(三)加入绩效制度开展有效控制模式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有效开展首先强调政府在管理中的宏观把控力度,政府在项目开展前应首先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作出明确的判断与人员的分担工作,责任明晰制的开展就是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目的是督促员工尽职尽责,达到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项目的有效开展。总而言之,绩效管理制度的确立是对每位员工公平、公正的,根据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评分,绩效信息直接与员工的工作回报有关,管理人员可按照绩效信息设定恰如其分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员工的合理安排,如此大大增加事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其本身的自我归属感,同时不断鼓励优秀事务员,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政府起的是监督和监管作用,目的是加强公务员的办事效率,提高其工作效率激发其工作热情。
(四)政府放权让企业委托管理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政府以往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使得各组织之间的交流困难现象逐渐被淘汰,社会需求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沿用以往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公众需求,满足公众需要,如此一来必然造成公众服务的滞后性与不便性。在这种情况下,新公共管理积极打破传统思想的枷锁,实施新的行政管理体系,管理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优化了管理机构减小了政府与公众的距离,使政府能够从公众切身利益出发提供切实可行的方式及手段,从而提高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方便性、快捷性。
二、新公共管理对我国管理改革产生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