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30 16:36: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最基础的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任务分析;同化策略;联想策略;类比?策略?;边讲边做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本册教材中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主要存在“概念多,理解难;公式多,计算难;操作多,实验难”的三大障碍。如何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作了些尝试。
1 任务分析
1.1 单元地位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建立;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量,阿佛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关系;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气体摩尔体积、气体体积、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以及相关计算和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将化学基本概念作为基础,并于实验紧密相连,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突出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1.2 课程标准
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②初步学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③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④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⑤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1.3 知识价值
本单元的知识价值首先体现在为学生提供了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 应用多种策略,突破“理解难”障碍
2.1同化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著名的“同化理论”创始人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根据此进行教学。例《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最重要的、最难理解的概念——物质的量的教学,本节开头可以用“曹冲称象”为例,为建构如何记数微观粒子做铺垫。通过实例提出问题,如何去“数”微观粒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集合的思想去解决问题,继而引出用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集合标准,再定义物理量“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2 类比策略
类比就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或者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方法的逻辑过程特点是从特殊到特殊,即把两个特殊事物进行类比;从思维方式的类型上说,是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3 注重技法指导,实破“计算难”障碍
构建计算关系网络
网络结构法其特点是以图示意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只依靠听觉,人们可以记住接收信息的15%左右,只依靠视觉看图象,人们可以记住大约25%的信息。假使两者结合起来。边听边看边思考,那么就能够记住接收信息的65%。这说明网络结构法与讲述法相结合,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容量。
4 运用边讲边做,突破“实验难”障碍
关键词:山区农村学校;初中生;化学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69-02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发现农村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化学感性知识认知的差异。许多化学上的学困生都是缺乏对感性知识的理解,从而导致成绩差下。为更好地抓好山区农村初中生对化学课的学习,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日常生活常识对学习初中化学的重要性
学生开始接触到的化学知识都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学习的内容大多数为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实例,这些事例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也让他们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慢慢地让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有了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逐步发现其规律与联系,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化学“视野”。因此,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而言,生活常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让学生必须了解“反应前物质的总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物质的总量之和”这个感性知识。但学生们能够实际体会到反应前的物质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和的人数不是很多。因为大部分学生接触化学感性知识的机会少,只是凭空想象,更别不用说生活体验来感受化学知识。因此农村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基本的化学感性知识,造成了山区农村的孩子在学习化学知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这样或那样的学习障碍。而初中的化学课程中要求学生学习较多性质和定理都是从表面认识上升到本质认识得出来的。只有在表面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和判断的思维,从而寻求出事物的各种联系。
二、怎样丰富初中学生的化学感性知识
初中化学教材中设置了许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和生活化学小常识等内容,目的是更进一步弥补学生对感性知识的认识,让他们在其基础上形成化学概念规律。
1.感性知识应从实际生活中来,鼓励学生去体验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初中化学教学不能成为脱离实际的教学,要将生活实际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应用到化学的知识和规律上,例如,茶壶去除水垢、烧开水、胃酸过多、铁生锈、煤气中毒等生活现象。这些生活现象说明了教师要积极挖掘生活中各种的化学素材,极大限度地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弥补农村学生化学感性认识不足的缺点,同时为学生学习化学的感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挖掘了化学素材,也就拓宽了学生思路和视野,进而丰富想象,构建出化学知识体系,加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2.发挥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立体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做实验得出化学结论。化学是一门科学性较强,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不是只为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官材料,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实验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化学现象能力,分析化学现象所产生原因和归纳总结其特点的综合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学,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事实证明,直观形象的化学试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很重要因素。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尽可能地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拓宽山区农村学生的化学视野。①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化学概念、规律有着直接联系、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化学概念和掌握化学规律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感性材料,因此在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做好实验显得举足轻重。实验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能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富有启发性,使学生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实验的成功,让学生的学习是事半功倍。②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好学生做好分组实验,我们在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还要精心组织安排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让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阶梯,化学实验不仅能为他们获取知识,还能增强化学感性认识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对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有极大的好处,在新课程教育教学的今天,实验课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显得更为重要,它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了解化学的一扇“窗户”,拓宽山区农村学校初中生化学视野的一条不可得的途径。因此,抓好化学实验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三、一分为二地看待化学感性知识
感性知识的累积对化学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初中学生对化学基础的知识不容易掌握和理解,容易造成对化学知识浮浅的认识,通过感性知识的累积可以促使初学者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思维表象初步形成,从而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有很大的好处。事实证明,很多的化学知识、规律的发现多实在感性材料的加工和认识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尽管初中学生的感性知识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可以在学习化学知识方面有质的飞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它像一把双刃剑,也有它的负面影响,我们教师应慎重对待有些片面的不正确的感性认识给学生认知带来的障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细心分析和总结类似的片面、错误的感性知识,设计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案,突破学生这方面的困惑和疑虑,揭示其科学内涵和实质。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而决定了感性知识对化学教学也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只要教师做到周全的考虑和认真科学的分析,精心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活动。同时,尽最大可能地避免它的负面影响,利用它积极的一面,总会能从感性方面的量变实现向理性方面的质变。这样才能把西部山区初级中学的化学质量抓上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数形结合 有效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化学实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不但是化学科学的基础,而且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能把无形的、枯燥的书本知识形象化,由无形变为有形,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数形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获取全面知识,巩固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
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利用实验使教学完美化、教学化,但本着化学课程的特点,强调课程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必须到生活中寻找替代品来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从而完成相关教学。一句话,我们应该因校、因材施教。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实验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化学实验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兴趣。在实践能力和兴趣培养的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关键?简单地说,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通过化学实验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东西,化无形为有形,使学生不仅能获取全面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兴趣。
1.利用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注意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趣味性实验,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制取氧气的实验,应先向学生讲清楚仪器的装置,使用的药品,反应的条件,上集方法和气体如何检验。再让学生观察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产生大量气泡的现象,最后介绍反应原理及反应方程式。
2.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演示实验的现象是不易观察,教师可借助媒体演示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实验。观察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观察什么现象,有什么结论总结。做到系统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观察实验时,如果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3.利用教与实验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动手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学生实验,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把大多演示实验改编为学生实验。更多的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实验,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从实验操作技能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4.结合生活家庭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课后学习化学的兴趣,应有目的地设置家庭实验,学生可以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对一些生活化学知识进行实验,自己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巩固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好奇心。
二、实验提高学习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调动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先验讲解
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搞清楚实验的来龙去脉,包括药品是什么,多少用量,怎样操作等等。要保证让学生看清、看懂,做到胸有成竹。其次动手实验,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这种方法,增强了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的学习,学生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调动学生自主验积的积极性
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例如,将初中化学酸碱盐物质的鉴别改为由学生自己设计动手的实验。设计成对乙酸、石灰水、食盐的鉴别,要求自己选择仪器,然后独立在实验室完成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的实验。这样安排,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增强了。他们千方百计翻书查资料,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甚至有的同学还能找到更加简单易行的好方案来。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三、让学生多做“想象实验”
实验都要求:提问、猜想、假设等的过程,实验习题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一定的实验表象储备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的基础上,不难单独拟定出实验方案,然后各自交实验小组讨论,由实验小组选择最佳实验方案,使他们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营造想象实验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如教学“100毫升水+100升酒精”是否等于200毫升,让生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假设,正确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进行实验验证。
总之,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加强映像,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其实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它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做好指导,让学生在较好的学习环境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形成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荣华.“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探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王六新.李建“在化学教学中推行新课改”《中学化学教学》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不仅是加强双基所必需,也是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所必需;而且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论的培养、对兴趣和品德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谓以实验为基础,从内容来说,就是化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等,都要力争经过实验去完成。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领会过程来看,是要经过“感知阶段”才能上升到“理解阶段”的,化学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动的感知素材。再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巩固过程来看,这个过程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而化学实验可使化学知识借助于形象直观,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神经联系痕迹”,并使这一“痕迹”便于保持,易于重现和再认识。
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离不开实验教学这―环。而且许多教师常以实验为改革的突破口进行教学,取得一些化学教改经验,其中有“以实验为基础的引导探索法”、有“实验推理法”、有“自学、实验、讲授、练习”的四环节单元教学法以及“单元实验程序”教学法等等,许多教师都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认识到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有效使用实验来提问和总结
我们可以用实验形式来进行提问。它不仅可用于新课的导入,也可用于新课的讲解之中,还可用于巩固新课时采用。在讲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设计与本章或本单元有关的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联成网络,以实验形式进行总结和复习,这特别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如教材的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就可以以实验为龙头,把全章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复习。
二、改进实验设计
对教材中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效果不够理想的实验,可以进行改进,可以由教师进行设计和改进,也可以把问题提出,发动学生集思广益共同设计和改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如粉尘爆炸的实验,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的原理,选择合适的材料在家中做该实验。
将一些教师演示的实验改由学生上台演示或者改为分组实验,如教材中点燃蜡烛的实验、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等,就可以改为课堂分组实验,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验,并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做法既能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化学基础知识,又能唤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共同注视实验操作。
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有的可由教师演示时采用,有的可用于边讲边实验。如在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性质时,用到了石蕊试液。对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我认为不要按照教材上仅仅就酸溶液使石蕊试液变红这一个现象去验证,而是分别选择酸溶液、碱溶液、食盐水这三种溶液去探究谁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为今后讲酸碱指示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实验解题
在习题课中应用实验来解答,能启发学生从事实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有促进作用的。如“三瓶无色溶液,可能是稀盐酸、石灰水、食盐水,请你用化学方法鉴别它们。”这样的习题,教师如果用实验来回答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回答,其效果比教师直接在黑板上书写答案肯定要好得多。
四、重视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的优势是能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形,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小为大,易于反复呈现。计算机可以控制各种各样的信息媒体,是化学教师的好帮手。特别是一些不易操作的带有危险性的实验,如氢气和空气混合点燃发生爆炸的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等,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好课件,以多媒体代替实验来教学。但要注意,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必须要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不能过于追求的课件在形式以及色彩上的华丽,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使重点偏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增大学生把握知识重难点的难度。同时凡是可在课堂演示的普通化学实验绝不能以录像或动画代替。因为实验是任何其他媒体所取代不了的,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化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唾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
五、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在重视课内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课外多样性的活动,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在当前,课外活动在中学教育中非常活跃,成为学校教育的另一条重要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力措施。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
1.组织和指导学生阅读配合教学的有关化学图书、杂志及有关科技读物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制作配合教学用的教具、模型,能进一步理解有关教具的知识内容和制作方法等,如制作金刚石、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等。
2.举办化学讲座。讲座内容,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一方面可以是科技知识的普及,有的还可以是专题讲座,如化学家的故事、氧化还原反应、我国的炼金术、化学与环境保护、金属元素和人体的健康、生活中的化学、环境保护等等。
3.化学课外活动实验:可以是化学趣味实验、化学游艺、化学智力活动和化学课外实验等。而化学课外实验可以是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也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探索,或结合工农业生产的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化学小工艺等等。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其教学理应受到充分关注。初中化学是启蒙教学,化学概念具有逻辑性、概括性、抽象性特征。概念能深刻地反映化学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们思维的结晶。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接受或不感兴趣。如何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是本文要解决的难题。
一、有效对比,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
化学基本概念的系统服从于教学目标和意图,主要由教材的理论体系决定,其中部分概念是一个分段形成,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在概念教学时,物质的分类一直是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应抓住基本概念的编排顺序逐步深化,各个突破,在有效推进的同时,应对比各概念间的异同,将其进行适当分类,并将同一类概念按其相互关系归纳在一起,加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使原本教材中零散的知识联成有序的网络,力求使概念系统化,便于学生牢固、准确、系统地掌握基本概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第二单元“空气”中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学习水的组成时又学习了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这时很多学生分不清混合物、化合物和氧化物的区别和联系。这些概念既有自身的内涵,又存在着一定的从属关系。在教学中既不能把它们绝对化,又不能将它们孤立分割对待,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对比画出关系图(如下图),以达到突出概念的本质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教学实践证明,在进行联系对比,构建概念体系时,教师应多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不宜过早地列出全部结论,可在讲解分析的过程中随讲随列,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知识网络,不要一开始就向学生展出全图,以防止学生被动接受。
二、去伪存真,用好日常概念的“两极性”
化学基本概念又称前科学概念,是指未经专门学习,而在正常学习、实践积累的过程中掌握化学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形成化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学生常常受日常生活的一些概念影响,把自己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先入为主,往往会对一些概念深信不疑,根深蒂固地扎在自己的知R结构中,不能正确反映概念的本质。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许多学生依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木柴燃烧事例,自认物质燃烧后质量都是变少了。此时,可通过实验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地观察和分析,运用直观获得的新知识来排除日常思维的干扰,及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科学的化学概念。若日常概念的含义与化学概念的内涵一致时,会促进化学概念的构建与掌握,对学习将产生积极作用。如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的概念及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时,与常说的吃饱、没吃饱、吃少、吃多来举例说明,通过感性的认识思考,让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概念的内涵。
为了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日常概念,及时纠正不科学的日常概念,有机地联系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作用的日常概念或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运用化学概念的两极性。将日常概念当成一种资源,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日常概念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依据认知,合理把握化学概念的深广度
概念本身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但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即使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为了加强概念教学,教师必须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好知识处置的分寸,准确把握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在不同阶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循序渐进。例如,初中讲的“燃烧”是指在通常状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随着学习的不断加深,学生知道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燃烧不一定要氧气参与。还有氧化反应等概念,均属“过渡性”或“阶段性”概念,教学中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过分追求科学性和完善性,将概念随意扩展或深化,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当然,注重概念的阶段性,并不能忽视其科学性。要注意教学的连续性,教师讲解应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为后继教学打下埋伏,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概念科学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四、正反剖析,突出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活动和其它教育活动都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教育、教学各种活动之间的先后次序以及彼此之间的衔接性主要表现在不同领域相互冲突的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学活动的逻辑衔接、整合后的内容与后续专业的衔接。课程整合的衔接性原则,决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一贯性、有效性。
整合后的课程内容
以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两大课程为主,根据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本着“必需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原则,将这两门课整合为《专业基础化学》。本课程以食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以食品检验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内容设计的依据,将课程内容综合化和模块化,理论和实验自成体系。
课程整合的特色和优势
1优选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高职专业基础化学,不应是一般高校专业教材的压缩饼干,也不是职业培训教学内容的翻版,而是要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以前的有机化学教学突出的是有机化学的经典理论,难度大而抽象,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如各类有机反应机理等,学生学习困难而且兴趣不大,根据高职的教育特点,删除有机反应机理。围绕“食品”这条主线选择内容,按照“突出专业,淡化学科、重视能力、创新实用”的原则对《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中相接近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例如:把有机化学中的糖类,脂类、蛋白质内容整合到《生物化学》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的功能性质章节中,增强了内容的连续性、实用性,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不是为了突出工学结合而片面加强实训,而是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选实验内容并自成体系,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2突出实验教学的职业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实操型人才,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着重对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实验中,应以实用为本,强化有机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取消性质验证实验,充实和更新实验内容,增强实验的实用性与职业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又为后续课程实验打下基础。如在本院2008、2009级食品专业的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上进行了改革,首先结合我院实验中心客观条件尽可能增加实验学时数,其次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将有机及生物化学实验分为四个模块:物质有关物理常数测定(熔点的测定、常压蒸馏和沸点的测定、旋光度测定、折光率测定)、有机物的分离纯化(水蒸气蒸馏、萃取、氨基酸纸色谱法)、有机物制备、食品营养成分的分离与检验实验。最后对于一些因受客观实验条件、学时数制约而无法开设的实验采用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实验教学中,通过模拟仿真实验,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熟悉不同实验类型。
3教学学时明显减少
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食品专业所需化学知识统筹安排,既可使学生获得对化学学科的整体认知,又能减少和避免因分学科教学而产生的内容重复,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学时紧张的问题,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1]。由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使教学学时大幅减少,由原来的128学时下降到96学时。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高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使后续课程在此基础上高起点、高水平地讲授新知识、新理论,又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增加了实践环节,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4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先讲理论,再按照“教师示范一学生操作一报告结果一教师小结”的程序做实验,课程整合后,由于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各成体系,实验中用到的理论和理论部分的理论不一定重复,实验中用到的理论主要靠学生自学(由于课时所限)。在教学改革中改变过去实验以教师为主体的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式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亲临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全过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即预习实验(用到的实验理论学生自学)——写出预习报告和实验提纲——部分学生轮流准备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分组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讲评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实验报告的要求不拘一格,应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作为重点(如实验成败的关键,不足之处如何改进,实验数据如何处理等),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及综合应用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实验考核,优化考核标准
实验考核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地掌握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我院坚持实验考核合格制,将实验考试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组成。实验态度分值10%、实验报告分值10%、实验操作分值30%。实验操作又分为“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三部分.各占10%分值。学期结束时,操作考核成绩占50%。本课程的学分只记一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成绩均达到合格以上时,方可记学分。这种考核标准可以系统、客观地反映和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验的操作能力.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04-01
初中化学教学是学生了解化学、学习化学的启蒙与基础。想要增强化学教学质量,就需要严抓初中化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化学概念,实验操作等技巧,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未来学习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简要探讨几种化学教学的方法,供同行教师参考。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概念就是在化学学科内某一同类客观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特征,在人们头脑中抽象出来的主观反映。其本质是客观的,其在学习者头脑中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这种由客观正确地反映到人的主观中来,自然需要一个认识的策略和反映过程。
化学概念大体可分为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化学量、化学用语这几大类。(1)物质组成的概念:纯净物、混合物、元素、中质、化合物、各类无机物名称、溶液、结晶水合物等;(2)物质结构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化合价等;(3)物质性质的概念:溶解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4)物质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各种类型反应及其相应概念;(5)化学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质量分数、溶解度等。概念的学习,要注意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巩固和应用。
二、基本化学用语的教学
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是化学最基础的入门工具。对于学习化学,化学用语是一个很关键的支持性条件。在化学教学中发现,如果初中生没有掌握运用好化学用语,往往会影响其深入学习,并能产生很大的障碍,往往学习困难的第一个分化点就在于此,致使学生会感到化学如同第二外语,学起来十分吃力,兴趣下降,从此向“差生”行列转化。化学用语主要是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的本质领会及其正确的书写,酸、碱、软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等,这些内容相对集中地出现在课本之中,难度显得相对过大,所以学习并学好它,必须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读、写、记、练,多个感官功能协同作用,运用好记忆规律,采用稳扎稳打、求是求实、速度放慢的策略,攻下这一难关,眼前将是一片开阔的大道。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科学记忆。化学概念和化学用语等是需要记忆的,应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如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编制记忆口诀、特征记忆。比如催化剂的概念可以抓住"一变二不变"的特征去记。
2、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的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有关物质性质的教学教材本身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由实验得结论的认识方式,应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认知方式,并贯彻到学习当中去。久而久之,便可使学生养成从实验中探索知识的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3、类比法。化学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溶解与结晶等,这一对对概念的意义恰好相反。再如,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元素、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等,它们的意义相近。在学习化学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四、教会学生要善于思考
思考本身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不可能想到所有的答案,即使想到了答案也不一定准确,或许会出现更多的意外。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应不断思考,不经思考的问题告戒学生不要贸然回答,而是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缜密的品格考。
1、指导学生阅读时不断思考,自己 找出重点、难点,善于提出疑难问题或自己的见解,自己带者问题阅读,阅读、析疑、议论要同时进行,做到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思考。
2、指导学生善于把观察与思考活动结合起来,只有通过观察与思考的结合,不断的思考,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深刻的本质的理解。
3、指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特别在解答试题时更要认真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思考,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发掘条件,特别注意隐蔽条件,再确定解题的思路。总之要学生周密地、综合地思考,反复推敲,确定解题的最佳方案,得出解题的规律、技巧,促进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
五、构建探究式教学策略
新课程资源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运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二是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验。三是开展化学课外活动,给予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实现的锻炼机会。四是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背景下,其具体安排可以首先明确此节课重点出于培养学生哪项智能,进而将此节课的大多时间指向这部分智能的训练与启发,而教学设计的思路也主要是为了培养这部分智能的活动方式进行展开.以智能为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其主要设计内涵主要为了给予智能结构不尽相同的学生对自身职能实施充分发挥与运用的学习过程.对传统意义上教学中存在的“整齐划一”的单方面聆听式教学进行改革,使得学生可以有公共机会,在课堂上或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示智能强项的一面,并且用最为擅长的方式去完成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1.实验法
众所周知,化学如果一旦离开了实验的辅助,则极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杂乱无章,造成“死记硬背”的错误教学.而倘若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实验作为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的使学生更加积极的面对化学,因为观察本身就属于学生的特长,而化学实验正最注重于观察的力量.从而也可以让学生准确的对化学实验中的物质与其反应规律进行很好的认识.实验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助其充分在理解知识的形成,最大程度上发掘学生的空间智能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智能.例如在进行氯气的实验中,引导学生描述出氯原子的结构图,观察氯原子结构分布后,判定氯气可能发生的化学性质,通过进行分组实验,得出氯气性质.
2.阅读法
阅读能够让学生发现化学与社会、环境、科技的紧密联系,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科学精神,让学生关注周边环境与能源等现代科技与化学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实施“二氧化硫污染”教学时,通过相关读物阅读结合课本实验的手段,制订学生写出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的文章,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言语表述智能.
3.范例法
教师在进行化学计算教学以及化学用语教学时,无疑都是在化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下成为教学基础的,属于新课程“三维目标”当中的“知识和技能”范畴,其本质上是明显的技能教学.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教学中更加要注重“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采取范例法进行讲授教学.例如在进行化学教学中的“守恒法”计算技巧时,教师可以根据范例进行分析,方可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量的等价关系.
4.归纳法
化学课堂实施归纳法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推断方面的智能,而其主要分为概念形成与概念通化.所谓“概念形成”是学生依靠对同类事物的大量观察,辨别出食物的本质属性,其例证概括抽象形成的重点在于“大量”;而“概念同化”是指学生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中的“概念形成”来更迭新的概念,教师要保证学生在新的概念认知结构具备同化新概念的原始结构.
5.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出于加强学生互动交流沟通的基础,属于能够为学生之间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机会方法,并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以此来观察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智能体现.例如在进行“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对lmol在固、液体与气体的体积数据进行,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例如温度对于体积的影响.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意义
化学属于以实验为教学基础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并非单纯的让学生具备理论下的化学知识以及在进行实验时的操作技能,而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进行,学会对实验进行中的状态观察、对实验所发生的化学现象进行记录,并且对所见的宏观化学现象实施微观层面的解释与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化学独有的符号、组合,把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清晰精准地进行表述,在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知识时,根据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对比、归纳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清楚化学的变化规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