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30 16:37: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级微观经济学笔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57-02
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依研究对象,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通过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价格理论、博弈论、经济增长及波动等知识。在本科阶段,要求应用供求分析框架分析经济现象,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及其应用范围,培养经济学直觉,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深入理解和驾驭市场经济基本运行规律成为必然趋势,学习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西方经济学重要性凸显。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课程就成为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的核心课程,在二十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中国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相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法》中载明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基于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改革迫在眉睫。鉴于此,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授课实践及思考,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教改方案。
经济管理类教师和学生已认识到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但该课程涉及到数学基础、实证分析等知识,课程体系复杂,讲授难度大。许多学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角度,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蔡秀玲、邓春宁(2007)结合中国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提出应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封闭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结构式教学与创新性教学几个方面的关系,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李丹(2011)则从课程教材建设、考核分析改革等角度,分析如何提升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能力。卫志民(2011)鉴于中国大量应用西方教材,缺乏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关注的现实,提出应努力运用中国经济实例阐述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并据中国国情对西方主流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取舍、调整,编著以学生为本的教科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詹新宇,蒋团标(2011)指出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语意模型、几何图形和数学模型三位一体的“意、形、神”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田国强(2005)则对西方经济学基本框架作出了总结,认为规范的经济理论框架有五个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对结果进行比较评估,为经济学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系。方鸿(2012)总结了中国非经济类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现状,认为存在教材使用性、针对性差,课程考核不合理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改进措施。刘越(2012)进一步从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加强方法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创新考核方式、教师备课要充分等角度,分析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的衔接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大二下学期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之后开设。大多数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设置为96学时,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48学时,微观经济学中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公共品供给;宏观经济学中开放经济宏观均衡、宏观经济流派限于教学时数,教师难以有充分时间介绍相关理论。学生在论文写作及复习考研过程中只有自学相关理论新进展。在西方经济学日益数学化的今天,数学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科层次的中级西方经济学需要相应的数学基础,令人遗憾的是,各校由于学时限制,在高等数学讲授过程中,往往只讲到不定积分,例如,对于在经济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常微分方程基本不讲。这对后续经济学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降低了学习效果。尤其是经济学高级课程的学习,需要更为深厚的数学基础,因此,在课程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强化数学课程的训练,为高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材中强化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读,有利于提高经济学的分析、理解能力。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更侧重理论介绍、相关定理证明,缺乏相关经济现象的解读与分析。特别是现有教材主要集中于中级水平教学,以在国内大学中应用范围较广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为例,就属于中级水平教材。相反,在国外西方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中,有成熟的初级、中级、高级教材,教材目标定位明确,为分层次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3.教学手段、方法落后。西方经济学课程更侧重于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分析及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习惯于介绍相关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相关模型、图形。缺乏对于相应理论分析工具的经济学含义的解读。师生互动缺乏,为应付考试的需要,学生被动地记笔记。相应地,对经济学工具如何用于分析经济现象,培养经济学直觉则相对缺乏。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1.设置分层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专业、数理基础的强弱,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增设初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强化对经济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训练。鉴于现有教材体系,基本以中级教材为主,初级教材比较缺乏。使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教材以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为主,该教材具有很好地经济学直觉培养和训练。不过,该教材经济现象及案例分析以美国本土案例为主。因此,我们应组织力量编著能够反映中国经济转型实践的初级教材显得尤为迫切。在编著初级教材的基础上,对各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经济学专业在先修初级课程基础上,再继续学习中级课程。非经济学专业,只需学习西方经济学初级教程,培养经济学直觉,采用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强化案例教学,提高创新能力。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升学习效果。例如,用简单的供求曲线分析为什么“看病贵、看病难”从经济学角度难以成立。看病贵的问题表达的是价格上涨,可以寻找近二十多年医生、护士等供给变化相关数据,再寻找就诊人数变化的统计数据,通过比较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医疗服务价格上涨的原因。从基本的供求定律来看,价格上涨将引导资源向医疗部门转移,增加医疗服务供给,进而降低医疗服务价格。为什么上述价格机制难以起作用呢?关键在于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受到制约,医疗行业的行政管制,限制了资源向该行业转移。进而才会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通过类似案例分析既可以加深对供求定律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在理论应用于分析现实时,应注意经济分析中假设条件变化的重要性。
3.改进考核方式。现有的考核方式,多以期末闭卷考试方式为主,往往造成学生对于课程学习集中于期末考试前几周时间,影响学习效果。试卷内容也以知识要点考核为主,缺乏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阅卷过程也以标准答案为主,该考核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因此,在试卷设计环节,应增加现实案例分析类题型,注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验表明,在经济学学习过程中,课后习题的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相关知识点理解程度,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我们也应将考核日常化,例如,对日常的课后作业,适时进行批改、总结,给予反馈。对于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完成,应进行阶段性地考试,保证学习效果。考核形式也应多样化,如采用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形式,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工具分析经济现象,并进行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上,应改变满堂灌形式,注重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如,有学者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生活语言、经济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引导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刘金石、刘方健,2011)。首先,用生活的实例,尝试着用经济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和转换,从生活中品味经济学,这样可使经济学概念变得更为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其次,在学生养成经济学思维习惯之后,尝试着让学生将其转化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图形及函数关系进行表达,进而通过构建模型进行经济学的研究和学习。
在教学手段上,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完善的同时,改进多媒体课件表达形式。引入课程网络互动式教学,组织教师在线答疑,搭建第二课堂,提高教学效果。虽然多媒体课件在图、声、形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过于依赖课件的现象。传统板书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图形和数学的演绎步骤,更好地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含义。因此,应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板书,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43-46 .
[2] 方鸿.高校非经济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3):32-34.
[3] 李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1,(4):153-154.
[4] 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9):19-25.
[5] 刘金石,刘方健.教学方式创新: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1,(9):87-89.
[6]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4.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办学模式;教育国际化
1995年,武汉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知名高校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简称RMIT大学)联合创办了文凭层次中澳国贸班合作办学项目,旨在培养掌握国际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理论与实务的国际化人才。经过10年发展,中澳国贸班最终拓展为实施商科共通科目教学的中澳国际商务项目,向澳大利亚高校和国内工商企业输送了一大批国际商务人才,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被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郭森若(Sam Gerovich)先生赞誉为“国际教育示范项目”,武科大也因此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教育外事先进单位。在中澳国际商务项目举办10周年之际,对其成功的国际化办学模式进行阶段性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一、办学宗旨与理念
(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消化、吸收、创新,提升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
从国家政策来讲,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方针,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消化吸收、利用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武汉科技大学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合作伙伴RMIT大学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多层次国立大学,其教学以优异质量、创新理念、专业水准和高应用性而著称,在英国《泰晤士报》2004—2005年全球大学排名中分别居第55和82位。其商学院(RMIT Business)是全澳最大的商学院,开设文凭至博士学位层次的近60个专业。其环球英语语言中心(RMIT English Worldwide)是全澳规模最大,课程设置最为齐全的语言培训中心之一,学术水准和教学质量得到国际 ISO9001质量资格认证。
经过10年的发展,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专业设置由最初中澳国贸班的国际贸易专业和后来增设的银行与金融专业,发展为实施商科共通科目(generic courses)教学的国际商务专业;项目承办单位由起步阶段的中澳教育培训中心,历经澳曼特国际学院,业已经发展成为举办中澳、中德、中加、中美多个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国际学院。在合作办学过程中,成功地引进了RMIT大学国际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在课程体系、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管理体系诸方面的国际化程度大为提高,而且通过“引进、消化、创新”,于2004年创办了本土化的本科工商管理(国际)试验班,为在全校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外结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的最佳实践。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举办还为学校增加了办学特色,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增加了办学经费、减少了办学支出,扩大了社会声誉,对其提升办学水平,提高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全面发展的国际商务人才
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熟悉国际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理论与实务的国际化人才。学生在毕业后可在国际化工商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可出国攻读商科学士或硕士学位,毕业后为中、澳经贸交流事业服务。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项目引进了8门以能力为导向 (competency—based)的国际商务文凭课程,内容涵盖了国际商业活动中的关键领域,力求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一专”即指专于国际商务业务,“多能”即指能掌握国际商务业务所需要的外语、计算机、商贸、经济、法律、管理等多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项目还强调学生应具备从全球角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该项目还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倡导“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力求在教学大纲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中,充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关注其知识的获取,还关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项目的教育过程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把学习过程从传统的垂直灌输型向现代教育理念的上下互动型转变。注重学生适应学习社会化的内在要求,确立个性化意识。
经过10年的成功运作,中澳国际商务项目向RMIT大学等澳大利亚知名高校和国内工商企业输送了1500余名中、澳国际商务人才。一些学生在澳深造期间被学校或实习企业授予学习优异奖,不少学生荣获硕士学位或优等学士学位;在完成学业后,一些毕业生回到了国内在澳大利亚BHP上海代表处、沃尔玛商业咨询(深圳)有限公司等跨国企业中担任重要管理职务;不少毕业生虽然旅居澳洲,但他们或者自己创办公司,或者参与中介组织,为中澳经贸往来和教育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提升学校服务社会功能,满足社会需求,增加了政府高等教育的供给
我国现阶段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之一是,“让出一些教育服务的市场来换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的供给能力”。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开设,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为莘莘学子获得被国际承认的国外学历和学位提供了珍贵的机会。本项目的学生群体中,不仅有高考未被理想大学录取的高中毕业生,也有部分专科和本科毕业生。经过国内阶段一年半英语培训和国际商务文凭课程的学习,毕业后如果选择在国内就业,这将是一条经济快捷的成才之路;如果选择赴澳深造,从学制上可节省一年以上的时间,从经济上可节省三分之一的费用。对国家而言,本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升学就业压力,缓冲人才和外汇外流,减轻政府办学经费压力,也缓解出国留学低龄化的状况。
举办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核心是探索办学模式的国际化问题,它首先是上述办学理念(指导思想)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国际化,然后是由此所决定的策略的、行动方案的国际化。办学宗旨和理念国际化的先行,有效指导了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管理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国际化。
二、课程体系
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整个项目成功运营的重点。为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完整性,项目基本移植了RMIT大学原有的课程体系,包括英语和国际商务两个课程模块。这两个模块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但是,由于它们在学科属性上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又有各自特殊的教育规律,在本项目的实践中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英语课程模块
本项目所引进的英语课程为RMIT环球英语语言中心的“成功英语”(English Success)系列等级课程,包括中低级、中级、中高级、高级Ⅰ、高级Ⅱ各级。其中,初、中、中高各级为基础语言课程,高级Ⅰ为国际商务课程同期课程,高级Ⅱ为学位课程前语言强化课程,同时培养做笔记、演讲、论文写作等专业学习技能。各级英语课程基本以专题划分单元,贯穿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语言知识、自主学习指导等各部分,互为交融和强化,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语言训练。
作为课堂内容的强化和活化,“成功英语”还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发的人机对话学习系统“行星英语”(Planet English)以及与课程配套的电子资源(E—Pack),有机融入课程体系,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由于多数学生赴澳留学签证和入学的需要,本项目在高级英语Ⅰ中间阶段,还穿插雅思(IELTS)培训课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在国际课程体系的本土化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尤其是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开设了数门校本课程,以弥补国际课程水土不服的弊端,典型的例子是开设一对一“写作诊所”课(Writing Workshop)。
(二)国际商务课程模块
国际商务专业现开设的商科共通课程共8门,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商法、商务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财务决策、商务统计。由于它们的共通性,这些课程与RMIT大学商科学士或硕士各专业可以进行对接。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采用RMIT原版纸媒介和CD—ROM在线教学参考资料,实践教学环节鼓励采用本土案例。
三、师资队伍
中澳国际商务项目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宗旨是“引进来、走出去”,既大力引进外智,又致力于本土师资的国际化。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中外教师结队制度(co-teaching),互相取长补短。师资管理工作贯彻以教师为本的原则,不仅努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更注重发挥其业务潜力。转贴于
(一)英语师资
本项目的英语教学由RMIT环球英语语言中心和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共同承担。2005年以前,项目常年聘有以澳方语言专家为主的外籍英语教师10余名。近5年来,中方英语教师先后有13人次赴澳接受国际英语教学法的培训,其中5人获剑桥大学英语教师资格证书(CELTA)。由于本土师资的成熟发展,自2005年起,澳方不再委派英语教师,教学工作全部改由中方承担,外籍教师也由中方聘请,实现了师资的本土化。
(二)国际商务师资
国际商务教学由RMIT商学院和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共同承担。每门课由澳方教师来汉主讲2周左右,其余则由中方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用双语或全英语讲授。为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能力,本项目近年选派中方教师赴澳接受语言和专业培训达人均1次以上,其中1人获博士学位(后调至澳大利亚某大学任资深讲师),4人获硕士学位(其中2人担任本项目主要领导,1人调至美国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任质量总监)。除了出境进修,项目在国际化师资培训的本土化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安排中方教学副院长先期赴RMIT通过“培训师培训”项目(train—the—trainerprogram),接受“测评与职业培训”证书课程和“职业培训与测评体系”文凭课程的培训,然后授权其培训师资格,回国对本院商务教师进行“测评与职业培训”岗位证书的培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英语教学
本项目的英语教学实行全英语、人性化小班(标准班25人)授课,采用国际通行的互动式和交际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鼓励个性化学习。在教学之余,外籍教师主持英语角、读书、体育等俱乐部,学院组织英语辩论会、游戏、晚会、电影观摩、户外烧烤等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学院现代化自主学习中心(Independent Learning Center)、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为开展英语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了优良条件。
本项目的入学考试采用牛津大学英语水平智能测试系统(Oxford Quick PlacementTest)、RMIT环球英语语言中心写作测试和口语测试,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级。入学考试和等级考试的实施和评分,均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标准。所有考官均须长期进行评卷培训,以确保测评的高质量。所有主观题考试(如口语和写作考试)均须有两名考官按照规定标准(criteria)和教学目的(outcomes)分别进行评分,如果两者分值差距超标,则须由教学主任对成绩进行调适(moderation)。各等级英语课程的成绩评定注重学习过程和综合评估,计有以下要素组成:(1)出勤率;(2)课堂表现;(3)课外作业(包括作文、学习日志、演讲、评论等);(4)中期测评;(5)期末测评。对各等级的达标水平严格把关,实行滚动淘汰制,如果达不到考核标准,则必须重修。
学生赴澳留学,还必须通过相应的国际英语测试。在2000年前留学签证要求托福成绩时,由于其教学质量水准高,本项目的学员曾作为特例被澳大利亚大使馆赋予托福成绩豁免权。2000年留学签证要求雅思成绩以来,本项目学员同样取得了优秀成绩,2003年以前的一次性达标率,每年均在85%以上,2004年为94%,2005年高达98%。
(二)国际商务教学
商务课程采取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全面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实行全英语和部分双语教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广泛引入案例分析法,以大量的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有课堂讨论、演讲等。基本技能的教学主要采用国际教学中常用的技能学习模式,通过小型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调查等方式来进行。
国际商务课程的成绩评定注重学习过程和综合评估,采用多种测评方式。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一般占50%,其它50%由课外作业、小论文、调查报告、演讲、案例分析等一种或几种测评的成绩组成。成绩合格者,由RMIT授予国际商务文凭(Diploma of Business)。如果平均成绩达到Credit以上,且雅思考试成绩达到6.5分(或通过RMIT环球英语语言中心高级英语Ⅱ考试),即可在RMIT攻读商科学士或硕士学位,且可免修8门以内的课程(约相当于1年全日制学习)。
五、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质量保障是项目管理的中心问题。中澳国际商务项目专门成立了项目质量管理协调组(WUST-RMIT Quality Implementation Team),对项目运行的质量进行总体监控,同时又根据英语和国际商务教学分别建立了周密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一)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上包括:(1)《RMIT环球英语语言中心国际合作项目运行手册》(REW Licensee Operations Manual),对项目评估、教学报告、项目推广、教学设施、学生服务、项目自评和教师资质等问题做了详细规定。(2)《RMIT大学环球英语语言中心国际项目评估手册》(REW Program Audit)。澳方国际项目主任每年都对本项目的质量水准,对照《运行手册》规定的10项一级指标,进行现场评估,并写出报告,对未达标项提出整改建议。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为确保教学质量,项目还采取了诸多具体措施,例如:(1)学生入学和升级考试,严格把关,杜绝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质量的行为。(2)加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和课外作业等教学环节的过程控制。对问题处理实行预警机制和辅导服务。(3)教师每周举行教学例会,进行业务研修或者教学交流。(4)定期就教学情况,实施问卷调查,及时纠偏。
(二)国际商务教学
商务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从制度上包括:(1)《中澳国际商务项目设置手册》 (WUST-RMIT Diploma of Business Pathway Handbook),其中对课程设置、教师资质、教学方法、学生守则、中澳双方职责、项目评估、项目管理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2)《RMIT大学项目质量保障体系手册》(RMIT Program Quality Assurance)。由RMIT商学院国际事务副院长会同项目运营主任和教学主任,根据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指标,对项目的质量水准进行定期评估。
在实践中,国际商务教学采取有力措施,实施质量控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严格落实各门课程的教学规章制度、量化标准,并于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总结。师资质量的保障采取事前控制和事后复议的方式。前者指通过试讲评比,遴选出优秀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后者指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评议,以便改进教学。
除了项目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澳大利亚政府、中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中介机构,还对项目进行定期或随机评估,为项目运行的质量增加了一层保障。
六、管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与其国际化宗旨相适应,中澳国际商务项目必然要建立一套向国际开放的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并且必须通过创新,使自身办学走向更高的水平。
项目由RMIT商学院和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共同管理。2002年以前,澳方曾委派1名项目主任常驻学校协同中方管理项目。随着项目本土化过程的推进,自2002年起,澳方改由1名项目运营主任和1名教学主任,从澳洲通过项目质量管理协调组协同中方管理项目。协调组每1至2周就项目运行情况,主要是教学执行情况,举行电话例会。小组主要成员还定期互访,就项目重大问题协商解决。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2005年初,项目成立了“联合管理委员会”,由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兼任主任,国际学院院长和RMIT商学院国际事务院长任常务副主任,从而使得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管理更趋规范化。
为了高效支持项目运作,项目成立了职能明确的组织机构,分别负责教学、宣传、招生、总务、学生管理、外事、签证和入学等方面的事务。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了自费留学服务中心,取代RMIT大学国际部(RMIT International),为学生赴澳留学申请和入学提供规范、专业的一条龙服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项目实行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和以岗定酬、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办学设施相对独立,教学组织和管理相对独立,招生相对独立,形成了自身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