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31 16:36: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第1篇

1994年,我国政府依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制定的世界统一行动蓝图《21世纪议程》,率先制定并通 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我国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作出了总体部署 。

《中国21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对我国经济、法治、教育、科技、人口、资源等众多领域提出 了新的发展模式。《议程》几乎每一章都要涉及地理学科各部门的知识信息。尤其在第九章中,《议程》把教 育的重要性上升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高度,还特别强调了中学地理课程要在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 思想的灌输方面发挥作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中学地理教育在参与《议程》,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这一跨世纪历史 重任中的地位以及自身改革的方向。下面谈一下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强化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

使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居重要地位。

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来看,人类对 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长期以来,人类只顾为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近期的利益而 向环境索取,而导致环境的恶化。这是人类的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生产和消费数量庞大的国家,要使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走向协调、 持久的发展道路,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首要的任务是对全体公民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让全体公民都能理解 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全体公 民环境意识的强化,将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走向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所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持续发展参与者大军进行环境意识教 育。中学地理教育对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 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 养和地理能力。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 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作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为 此我们建议,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本世纪末到21世纪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有效 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作出贡献。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住发展机遇,明确教 学改革方向和任务,面向21世纪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要,调整和改善地理教育的功能。

二、中学地理教育要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即培养《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参与 者。这就需要我们从适应参与《议程》诸项任务的角度,重新审视和修定地理学科的德育和智育目标。同时, 还要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对地理教育的统一要求,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世界接轨。

1.德育目标

德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与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 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面向21世纪,就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 动,以此做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这些新的德育内容 主要有:

(1)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引起兴趣和关注,正确判断和评价 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并能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之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学会识辨人 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的美或丑的行为并自觉给以正确导向。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文明行为。

(2)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含义:一是指环境对人类这一 主体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美学、经济诸方面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是指为使环境价值得以保持和提高 ,必须对环境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另外,环境是具有所有权的。为此,应用法律 、政策、经济手段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管理和制裁。

(3)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 灭资源为代价。要在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不减少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创造经济利益。 落后国家和地区要摆脱贫困,应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经济的致富之路。

(4)树立新的全球观。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一系列新的、公正的国 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全球伙伴联系。要认识当代人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制约和正确导向是对后代 人的一种负责和公平,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5)增强自觉参与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 域和产业部门,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将决定持续发 展的进程。要使学生增加自觉参与的意识。

2.智育目标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观点,智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 和想象力。新的智育观认为:智育是培养个体后天的习得能力。认为智力是由结构化的陈述性知识,经练习达 到熟练的技能和在遇到新问题时适当应用认知策略的能力三种成分构成的。在这里我们不去细究智育的概念, 只想明确中学地理教育的智育目标面对21世纪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尤其要明确为使学生成人后有效参与《中国 21世纪议程》,在智育方面有哪些重要任务。

智育的任务是由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任务的完成过程不是彼此割裂的 ,而是有穿插、有依赖,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统一的认识过程。

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中学地 理教育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对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如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地球表层知识和《中国21 世纪议程》中的重要的地理信息。这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解决人地关系矛盾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可持续 发展的能力,并强化环境意识。

在地理技能训练方面,不仅要训练学生在课堂利用文字、数字、图表和地图等地理信息资料获得知识或表 达知识的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直接从社会、自然的实践大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信息并准确表述它们的能力。如 测量、统计、调查、绘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地理技能。转贴于 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 实际问题的地理应用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学会学习,成人后继续完成终身 教育;二是学会应用,就国家或地方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 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 ,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 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高 速增长,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 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总 和。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地理能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理自学能力,包括地理阅读、地理图解 、地理信息分析、处理及地理思维能力等;二是地理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调查、地理评价、地理判断和地 理预测等。能力培养与单纯传授知识不同,它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地理技能和地理知识加 以综合利用才能完成。所以为加强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做如下调整:

(1)适当压缩一般描述性知识,对必要的地理感性知识可用录像教材的形式表现,或编入补充教材等作为选 学内容。必修内容要加强理性知识,表现形式要图文并茂,多运用数学、统计图表,使地理信息定量化、科学 化。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

(2)教学内容多引进国内外社会生产和区域发展建设的实例,供学生分析、评价和判断。同时扩大实用性强 的地理知识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对重要的地理原理和知 识加强理解和运用。

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 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 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 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 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要使学 生理解气温水平分布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和农业布局的联系,知道主要农作物适宜分布的温度范围。再如学 习地质构造,要使学生懂得不同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明确在 工程建设选址时应如何考虑地质构造等因素。又如,水电站的建设,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影响的重要 方式。应使学生懂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生态平衡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应如何认识和评价等。

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 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 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 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区域地理要摆脱那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单摆浮搁的 结构,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成人后参加地 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

(三)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 保证。

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 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 新功能中各具优势,各尽其职。那么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呢?

1.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中心目标,探索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要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做起 。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往往需要某一种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模式做主体并辅之以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目标不同,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会不同。但不论哪种教学模式、方法,都要紧紧围绕一个共同 任务来构建,这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所 以,地理课堂教学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能否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参与的范围、质量如何, 学习能力训练的效果如何,都应成为评价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引导地理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应试型向 能力型、素质型方向转变,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任务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以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创造地理活动课程新模式

第2篇

论文摘要: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起源和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主要方法。

一、引言

现代环境下,教育需要承载起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责任。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开始提出,并很快成为得到广泛认可和大量实施的教育理念。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系紧密的学科,中学阶段作为人生中重要的教育阶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不但能够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培养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基本论述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同机构和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认识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需求的发展,但不损害后代需求的能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有学者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超过支持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等等。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一般更多地停留在道德上的约束,强调的是人们对社会和环境进行充分的预防和风险控制,进而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最早是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其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开始被广泛接受。2005年3月,联合国大会正式颁布了《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的时间中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中,环境保持与保护和持续生产与消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主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人们的环境保持与保护观念,使人们充分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相互联系。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主要方法

实际上,作为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领域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也使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能够广泛应用于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方法。

1.在化学教学内容中充分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中大量存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相联系进行教学,将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与现实社会综合起来,从中渗透环境、人口与化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教育,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能力。例如在进行化石燃料知识点的教学中,除了讲授石油的特点、组成以外,还注意要求学生掌握石油的加工过程,包括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以及裂解。在此过程中。针对当前能源短缺与化石燃料产生污染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点强调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通过列举身边事例,使学生了解利用石油裂解产物乙烯制取重要的化工产品,在其中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组织讨论如何进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并尽可能形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例如将“白色污染”的问题作为例子,“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是国际环境和化学领域面临的重要难题。在如何处理方面,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从高分子键的断裂方面人手,提出当前受到广泛重视的生物降解材料就是一种有很多键的高分子材料,废弃后,可以通过相应物质的加入产生化学反应,使高分子键断裂,从而完成降解过程。这样,通过化学的力量形成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导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认为,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例如可以列举当前给人类带来巨大影响的各种环境问题,组织学生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例如城市中广泛存在的大气污染,要求列举通常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人类应该采取何种手段和措施进行治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提示和引导。鼓励学生多查阅资料、深化认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大的提高,同时从思想的更深层次上也培育了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通过这些类似的活动,建构学生在环境、社会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多方面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3.在情感导人和价值观层面灌输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培育可持续发展意识,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等。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不断引入当前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将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情感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人类的发展需要教育,要实现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化学学科与环境、能源、资源等紧密相连。中学阶段又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选取中学化学教学为切入点。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促进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群,环境、化学与可持续发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

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与对策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1160)的阶段性成果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概念最早见于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明确指出为达成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教师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其后于1992,各国政府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地球高峰会达成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并通过《21世纪议程》,说明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作用。2005年,联合国启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指出从2005年至2014年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各国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各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承诺自行订立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时至今日,全球已有超过七千个行政机构推出或着手拟定有关政策。2010年,中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方针纳入国家层面公共教育政策,在“战略主题”部分明确提出“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这标致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经历十余年实践探索后步入“进入纲要、举国推进”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并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与工作领域。在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全球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国家地区间的交流沟通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社会对高等教育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希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断推进的关键因素与重要保障。而有效提高教师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途径之一就是实行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因此,如何实现高校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探索、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专家学者紧密围绕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战略主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可持续发展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改变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催生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人能成才的人生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质量关,为个人终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同时把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与中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结合在一起,把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全面发展素质放在一个全方位、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

 (2)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同志在阐述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与主旋律。创新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经之路。通过创新教育,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可持续发展教育以终身教育为扩充。随着知识更新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学习化社会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掌握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终身学习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教育以终身教育作为补充,终身教育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为人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宣告了传统的接受教育、生产工作、退休养老人生三段式的结束,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学习的必要,也存在学习的机会。要形成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氛围。

 二、高校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

 1.教学科研任务重,内在动力不足

 有学者将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分为三种类型:以此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型”,体验人生和体味幸福的“享受型”,服务社会和自我完善的“发展型”。据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处在生存型阶段。这种职业存在状态与理想状态下的教师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距甚远。总的来说,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负担重,科研压力大。以笔者调查的高校为例,平均每个英语教师每个学期有三个课头,大部分教师的周课时超过二十节,个别教师超过三十节。作为职称晋升以及续聘的先决条件,

学校要求做课题、写论文,且论文要求发表于核心期刊。如此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相当数量教师不注重自身专业理论的学习,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产生功利心理,不能潜下心来投入研究,或因为课题太难申报、论文难以发表而产生畏难情绪,直接忽视教学研究,从而严重制约高校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  2.教育培训项目较少,专业发展受阻

 根据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作为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一位专业教师不仅需要系统的职前培养以获得教师资格,还需要在走上教师岗位后继续接受职后培训以使自己不断成熟。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教育培训项目已自成体系,现有的教师培养体系在提高英语教师学历,提升其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技能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的来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针对高校英语教师的教育培训项目不多、培训的层次不高、可获取的培训机会也较少。此外,许多高校英语教师反映职前培养只注重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方面的培训,忽视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的培训,导致职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阶段,走了不少弯路,严重阻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思想;高中地理学科;理论研究

高中地理学科中,主要教授的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非常重要。尤其我国的人口众多,需要使用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来作为重点,提高国民素质,保证可持续发展教育战略的立刻执行。尤其要针对高中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为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够使得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为之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的平台。

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可持续成长教育基本现状

对具有特色的可持续成长教育理念,其本质是将传统的教育教学元素加入到可持续成长教育过程中。通过改革新课改的相关政策,能够不断将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成长教育挖掘出来。现阶段,我国的可持续成长教育理论课程一直沿袭的是二元论,把人与自然区分开来。基于此,没有将高中地理课程的可持续成长教育充分发挥出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才能够重新编制好高中地理的相关教材。

二、高中地理基本课程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1.高中地理基本课程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将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互为结合,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泛。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对于自然防范教育和各个地区的习俗文化等进行一定的资源保护,将地形和气候等可持续发展内容加入进去,能够更好地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我国可持续成长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让高中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环境变化的基本规律。在分析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能够清楚了解到其相互影响关系。从而对政治原因或者经济原因等方面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相关影响。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设立的环境知识能够充分体现出人与环境的相关要求。

2.可持续成长教育内容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可持续成长教育观的相关内容,能够将其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主要部分,继而成为可持续成长教育的主要传播者。新课改实施之后,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字;其二,图表;其三,读图。在文字方面,可持续发展成长教育观念在内容上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此类文字资料为高中地理的可持续成长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在最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方面,将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区分开来,将其中的基础知识点充分理清楚。在图表资料方面,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是文字资料的最好补充,承担传播内容的职责,将图表与文字互为结合,能够区分出不同的责任。在漫画资料方面,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可持续成长教育发展思想。在读图资料中,高中生通过读图思考活动来展开可持续成长教育活动。在进行环节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为交流融合,不断认识可持续成长教育理念。

三、优化高中地理学科的可持续成长教育的相关措施

1.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

由于受到传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高中地理课程的主要教学是围绕以下模式: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仅仅向学生灌输单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进行自主性和互动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往往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没有对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过程中加入多媒体设备和使用相关工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动式的答题过程中愉快地进行相关教育教学。

2.建立科学的可持续成长教育评价体系

将可持续成长教育评价体系用于实际评价中,需要先确定好学生的知识掌握量和学习能力,不仅仅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师资培训

教师本身应该充分意R到教育教学活动是不断更新的,只有将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作为长期的动力研究下去,学生才能够受到更大的益处。学校在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中,对高中地理教师进修相关方法培训师,需要加入一些可持续成长教育因素,尽最大努力做大效果极致化,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成长教育理念的开展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在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工作中,需要端正好教师的教育思想,重视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有研究和探索,注重高中地理的文字学习和图表学习等。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观念,有目的且有计划的利用教学手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师 学前教育专业 可持续发展教育 课程 构建

一、构建地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现实需要

1.基于遵义学前教育教师师资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遵义已基本完成各级师范的整合,不再招收初中起点的学期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招收高中毕业起点的学生。但由于缺乏培养学前教师的培养经验,没有建立和形成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性的课程体系,仍然按照培养中学教师的模式来培养学前教师,出现了“中学教师化”的偏向。从中师和高师原有的课程体系来看,中师的课程体系重视幼儿教师的技能培养,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围绕与幼儿教师专业相关的理论、原理、技术加以组织而展开的。中师课程体系的特点是艺术类课程、师范技能三年或五年不间断,重视未来幼儿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知识浅薄。高师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文化素养的通识课比重大,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相对厚实,教育理论扎实。从对他们实习调查的信息来看,也体现出这种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优势和差异。中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技能水平高,但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突发事件不知所措,容易陷入就事论事,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力不足。高师学生则具有良好的理论思维能力,善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课程的设置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2.基于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需要。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就是使全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使今后的人才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宏观的社会视野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积极地通过协作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高度的生存智慧,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素质,这种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教育开始,因此必须摆正高师与幼儿园的关系,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需要是解决理论与实践从何出发问题的关键。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教育课

程的构想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一方面,由于该专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具备师范性;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能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要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研究者,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具有学术性。因此课程设置必须考虑三类课程,且三者比例达到基本均衡,不能人为偏重,基于此,课程设置应强调“四块”:

1.理论模块。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素养,使学生具备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要充分考虑现行课程的实用价值,不合理、不实用的课程一定要删减,为增设实用的课程创造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基础模块。教育目标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所需要的通用职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应在30%,包括思想政治课、公共必修课(英语、普通话、写作、体育、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艺体技能、教师教育类课程)。本模块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公共必修结业后,学生可获得英语、计算机、普通话以及舞蹈等级证书(由专门的机构测试后发放),专业基础课中的艺体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考核合格后由学院颁发合格证,取得合格证的学生才能参加实习。

3.定向模块。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上岗能力,达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这个部分应占40%的比重,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的学前教育基础理论、保教技能与教学法课,并结合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可以在毕业前申请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除幼儿教师资格证外,还可申请营养师证、心理咨询师证等)此类证书由当地劳动局或教育局鉴定。其他方面的实践能力由学院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技能合格证书。

第6篇

关键词:芬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

在全球人类发展需求和地球生态系统供给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ESD)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以经济、环境、社会发展领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为基础,围绕民主、性别平等、人权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展开,为现代环境教育奠定了基础”[1]。芬兰除了在PISA中表现不俗,吸引世界关注其教育以外,也一直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政府牵头带动学校、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关注可持续发展教育,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网络。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

2014年11月,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在日本举行,会议《塑造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终期报告》,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未来,在全球教育领域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各国制定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2015 年5 月19-21 日,世界教育论坛在韩国仁川松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论坛以“通过教育改变人生”为主题,通过了为今后15 年的全球教育确立新目标的《仁川宣言》,宣言坚决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大会上发起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行动计划”,强调人权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以达成2015后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11月4日,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针对《仁川宣言》提出的“确保全纳平等优质的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和指标,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了成立70周年以来第三份重要的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理念转变》,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进行了详细梳理,向未来提出了几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教育如何回应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个人利益、公众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区别?全球化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人性化教育整合多元化的世界观[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以上报告前后呼应,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框架。

作为北欧优质教育的代表,芬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开展的工作积极响应了联合国的号召,从国家层面,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于1993年成立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以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委员会由总理直接领导, 委员包括教育部、民政部和私营部门的部长。该委员会既是咨询部门又是讨论和决策平台,专门处理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的问题。但由于多种原因,委员会并未开展实质性的工作。2003年1月30日,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恢复其功能,并以“波罗的海联合综合环境行动计划”《哥白尼》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策略为基础,开始起草《芬兰可持续发展教育纲要》,针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机构,提出了实施战略和行动意见。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于201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3]的结果为数据来源,该调查以全国500所随机挑选的学校为样本,调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情况,样本包括74.2%的中小学、14.4%的职业学校和11.4%的成人教育机构,其中芬兰语学校91所、瑞典语学校9所。本次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搜集数据,问卷发放给校长、教师、其他职工和学生,问卷回收率为85.8%,最终综合调查结果和以往信息了一份报告。

此外,本文还通过分析芬兰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的政策文本、具体案例、文献等,对芬兰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情况和实践经验进行探析。

三、分析结果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芬兰学者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设计出了一套理念模型以指导学校教育的开展,其中最著名的是树形模型(The Tree Model)(见图1)。

该模型中的树干象征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教育的影响正处在生成的过程之中,且有逐渐增长的趋势,树枝和树叶由三个核心概念群组成,即“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三者分别对应的教育内容是自然科学、道德和审美教育,三种教育相互交叉、相互交融,形成更为核心的思想,即学会关心、学会体验、学会行动,最终回归到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知识、技能和情感。之所以选择“树”这一植物,正如它的设计者帕尔默所说:“树是自然的最好化身,它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组合正代表着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4]。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基于问题意识、以行动为导向的合作。

(二)国家政策

1.课程改革

国家层面的策略首先体现在课程改革上,芬兰的课程改革由政府自上而下推樱国会负责确立国家教育总体目标,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为各级各类学校筹划课程框架。这些框架包括教育目标的定义,核心教学内容,对于如何评估和学校如何制定校本课程的建议。20世纪90年代,课程框架标准的制定逐渐不那么事无巨细,将决策权从国家层面转移到具体的学校。

改革后的学前教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会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现象、具有认识自身行为后果的意识。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中同样提出了融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原则,除了在自然科学这一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紧密联系的学科中有所涉及,也提出在家政学、艺术与手工、语言等科目中贯彻该原则。以艺术教育为例,传统的艺术教育以教授艺术史、艺术风格或调动学生欣赏静态的艺术品为主,改革后的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首先让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文化景观,学会理解当地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并提升环境质量,进而在教材中加入保护芬兰传统文化景观的部分,如被城市化破坏的老教堂、被现代化的传统村庄等[5],让艺术在学生眼里变得具有生命力。

除了2所环境科学高中和7所自然科学高中,芬兰同时在其他综合高中开设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高阶实用课程,技术教育也为环境领域设立了职业资格,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竞争性考试来获取该资格,提升职业竞争力。同时作为鼓励,芬兰政府为各级各类学校颁发环境资格证书,授予该证书的标准是该学校在基础设施、指导纲要、师生参与以及环境友好活动的开展方面均对可持续发展教育作出显著贡献。2所普通高中已经被授权专门进行环境教育,1998年芬兰出现了第一所获得ISO 14001环境认证的职业学校。

2.环境在线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起了一项“水族馆计划”,该计划包含16种网络,其中一种是环境教育网络,参与该计划的学校要确定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并与其他学校在培训会、出版物和非正式场合中进行经验分享和思想交流。如今该网络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学校通过区域性网络联系在一起,共同开发环境项目或根据地方议程开展合作,越来越多的交流通过网络完成,环境在线平台应运而生。

环境在线既是一个全球虚拟学校,又是芬兰教育部在约恩苏建立的可持续发展门户,每年的运营费用大约为8万欧元,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环境部联合开发,自2001年5月运行以来,每周要进行有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可持续生活方式四个维度的研究。它具有强大的学校网络,共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300多所学校参加,约3万名学生和2000名教师直接受益。此外,网站上的资料完全对公众公开,目的是团结不同文化和国籍的人共同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奋斗。

环境在线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在国际视野下关注当地环境,即国际性思考和区域性行动相结合。学校每学年开展四个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持续10~12周,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可持续性消费和文化环境。每个主题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共同设计,结构清晰,学生每周可以通过各项活动收集当地环境信息,每个主题结束时会有一个活动周把学习和讨论结果公布在网站上。

3.橡木计划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是由国家古迹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8年联合发起的“橡木计划”,旨在提高在校生和青年对历史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超过150所学校参与了该计划,环境部也于2001年加入。这项计划的一个部分就是向学生普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知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专门发起了关于创新教学方法的倡议,以探讨如何增进学生对世界遗产的理解和尊重。

(三)学校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实践

为了成为更卓越的环境友好型学校,首先要在已有科目的教学中讨论环境问题,同时学校开发更多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跨学科课程和选修课。教师通常会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自然科学的教学大纲中加入生态可持续这一话题。除此之外,几乎在所有科目中都能找到经济、文化和社会可持续的元素,如在进行人口增长、城市化、国际化、家庭教育、绘画艺术、个人与社会教育等话题的教学中加入这些元素。

2010年调查报告中指出,72%的职业教育机构和66%的普通学校已在课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6]。小学的环境和自然课以及初中的生物、地理和家政课都是讨论可持续发展话题的最佳科目,在高中则主要是生物、地理和化学课。不过大多数校长和教师认为,可持续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逊色于自然资源、旅游业、食品行业、经济、社会保障、医疗等领域,影响也是有限的。

为了对比不同类型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执行情况,每种类型学校校长的回答被赋予了分数,这些分数的平均值即该类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结果显示,职业学校的指数显著高于普通学校,且城市学校的指数明显高于乡村学校。在问卷中,学生还被要求指出一个可以在教学中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话题,学生提及次数最多的是废品回收,其他话题包括外国文化、人口增长、尾气排放、温室效应、社会公平、能源经济、酸雨、化工垃圾、海洋状况、环境法、区域规划等。

另外,各级各类学校都安排了短期或长期有关环境教育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学习主题,这些主题包括废物分类、回收和处理,交通,濒危物种,周边环境等。教职工之间合作紧密,共同商讨教学计划、如何安排科目等。教师在可持m发展教育中的角色最为关键,负责参与规划方案和指导学生,校长负责制定规划、分配任务、与校外机构建立联系等。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支持系统

1.教师培训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学校所在的地方政府和环境中心每学期会安排教师参加为期1~5天的在职培训,且至少要修完35学分的课程,掌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除了教师以外,校长、清洁工、厨师、行政人员、警卫、医护人员等学校职工都要参加相关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意识,从而为学生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2.教学资源

芬兰学校很注重与校外机构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校外机构可以制定短期课程,开展项目,举办竞赛、工作坊、夏令营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在上课时间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例如,自然联盟组织负责很多学校的课后自然俱乐部活动,芬兰运动与户外活动协会面向学龄前儿童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组织“自然之路”系列活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评估调查曾向六年级的小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课余时间有在大自然中度过吗?是在哪里度过的?怎么度过的?”21%的学生说他们会去钓鱼,20%的学生会去摘浆果或蘑菇,27%的学生去大自然散步,4%的学生参加童子军旅行,还有5%的学生参加其他类型的大自然旅行。[7]

芬兰学校还注重与环境专家、大学和企业合作,形成环境网络以改进学校的实践活动。最为常见的活动是回收废弃物品,来自农业、林业部门的专家会帮助学校进行科学回收,在芬兰有96%的学校回收废纸,58%的学校回收玻璃瓶,51%的学校回收金属制品和塑料制品,30%的学校将厨余垃圾制成堆肥,还有38%的学校把食物残渣运送到农场再利用[8],在一些省份,学生甚至可以同环境专家一起监测当地环境;与大学的合作主要是开发新课程或开展科研活动;一些资源领域的企业也热衷于与学校合作,利用自身优势为学校提供教学活动,如安排参观日等。此外,学校在进行日常采购时也会考虑到环境因素,与当地政府合作,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为准则。

3.经费保障

芬兰政府每年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总支出的10%左右,是发达国家中教育投入比^高的国家之一。国会负责经费审批,每隔四年审批教育部发展计划中的教育和科研经费。各级各类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保障。发展规划《教育和科研:2009-2012》中,首先提出了国家教育经费获批的基本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经费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活动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准则”[9]。国家教育委员会也出版了专为教师编制的教学材料和案例,并最大限度地提供经费,保证教学材料得到满足。

四、结论

芬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理念方面强调各个部分的完整性和共生性,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完整的教育网络的形成;从国家政策来看,自上而下的改革能够调动全国资源,教育部门能够积极与其他部门合作以获取所需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的教学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着手点,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正式课程,以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为补充,但也存在着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支持系统较为完善,由政府牵头,学校、社区、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个团体互相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网络,同时政府定期监管、充足的经费支持和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同也是必要保证。除此之外,芬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同样面临着课程时间分配困难、难以与各学科融合等挑战,这些挑战是芬兰全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启示

芬兰与中国的教育体制相似,学制也基本相同,其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思考,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提升学生环境意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确定为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致力于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察觉人类和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并能识别这种变化对区域和国际造成的后果,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并给予学生参与、经历和承担责任的机会。

(二)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

在课程目标中加入可持续或环境主题,采用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全校整合”的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制定相关教师培训政策并着重培养教师传授相关知识的能力,以改善教学过程。在正式课程中,强调以环境问题为中心,各学科共同合作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在非正式课程中,主要推进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如自然体验学习、户外教育等。在学校发展方面,强调“绿色学校”的建设,在节能减排、校园配置、环境管理等方面坚持环境友好理念,贯彻“在环境中学习”的思想。

(三)多主体参与

除了学校中进行的正式教育,社区、自然保护区、政府、企业、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氛围,并在参与过程中明确和强化不同主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参考文献:

[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R].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UNESCO.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R]. Paris: UNESCO Publishing,2015.

[3][6][7][8]Marja-leenaloukola, Simo Isoaho, Kaisa Lindstr?im.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Finland[R].Helsinki:Ministry of Education,2010.

[4]Palmer, J.A..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M].London: Routledge,1998,267-277.

第7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 可持续发展; 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18-001

一、中学物理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责任

1.对物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进行明确

物理教育是要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态度、行为的公民。可持续发展是要依靠广大公民才能得以实现的,而不是光靠物理学家、环境专家等专业人士就能实现的,要通过广大公民的共同努力,转变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物理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的实质,自觉自愿的来规范个人的行为,不出现不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避免出现环境问题。物理教育把物理、技术、社会进行了和谐的统一,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带有两面性,树立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从而避免自己在未来的社会生产生活决策时,由科技引起的环境问题,使人、社会、生态环境能够持续发展。

为未来培养物理学家和环境专家。物理教育是要培养出能够利用物理学知识理论来向可持续发展技术方面前进的物理学家,实现物理知识的创新及应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利用物理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环境质量,物理教育能够培养出解决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方面的专家。中学物理教育首先要培养出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未来公民。

2.让学生熟悉物理知识的背景和内容并掌握物理学研究方法

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以科学系统的眼光来看待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可以做出科学的综合思考及评价,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还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一些环境问题的实质,从而有效避免环境污染。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学习,可以获得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研究方法的学习,掌握可以帮助分析处理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环境问题,并且还可以帮助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方面的关系问题。

3.使学生具有物理科学能力并获得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师要以物理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学生从学习物理知识上获得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时出现的环境与发展的具体矛盾。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比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更重要,可以帮助其成就一番事业,能够使人以科学的方式处理生产生活实践中出现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二、中学物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原则

物理教学活动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学要创设物理学科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得到有关的理念、态度、行动能力,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获得经验、形成概念。

合作活动原则包括师生的合作活动和生生的合作活动,师生合作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就物理学科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平等对话、相互沟通,来一起活动、探究的过程。生生合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锻炼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并公开自己的观点,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综合渗透原则是教师把物理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进行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把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与价值观和物理知识的学习、实践相融合,让学生既可以学到物理知识、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又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解决与发展有关问题的能力。

创新发展原则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同时,开发出能够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使学生具有人、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观点和解决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中学物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策略

物理教学要在遵循物理学科特有的规律的条件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首先要有精彩的课堂导入,使之成为物理课堂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端。课堂导入在整堂课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强烈的认知冲动,让学生可以自觉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进一步推动课堂上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能够成为很好的学习动力。首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与学生实际和学习重心紧密结合,使学生有亲切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完成主动深入的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学习知识,体验收获知识的喜悦。其次,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问题的难度要恰当,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设计问题时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问题能够对每一位学生都有吸引力。在进行安培表和伏特表改装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简单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运用已经学过的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的物理知识去探索和发现,掌握两种电表的改装原理和结构,达到教学目的。

把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到课堂的情景创设中。物理是从自然、生活中走来,又要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把寓含物理知识的鲜活的生活情境带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又要让学生感觉到物理课更加有用、实用。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事物,实际的生产生活、自然现象、实验、科学故事、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成为极好的课堂情境。对于一些物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误区,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比如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物体的运动速度取决于力,没有力物体只会处于静止状态,这一观点会影响学生对牛顿定律的掌握,让学生消除误区的最直接的方法是通过实验来这一观点,教师可以通过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易静.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06

[2]王立邦.中学物理教师的学习与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第8篇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2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5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3黄冬兰.中学地理课应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J].保山师专学报,2002(4)

4王梅芳.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教学中知识观的转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5)

摘要中学地理教育改革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来说是一个契机。地理课是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在中学地理教育改革中应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更深一层的协调人地关系,关注人类社会发展。注重地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重视对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教育是实现持续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