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31 16:36: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教学要求》)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施和运作重点强调了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依照认知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目的,根据入学测试的结果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出的A,B,C三个层次,依次代表着英语水平的好,中,差,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确定具体的分级教学计划,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利用激励机制,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二、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应用的理论分析
将自我导向学习理论运用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是基于对“手段”如何为“目的”服务的理论分析之上的。所谓的“目的”,以《教学要求》中所规定的总体目标为指向,对英语能力的要求都各有侧重。相对“目的”而言的“手段”,则是指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目标,教学模式是达到目标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三、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模式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应用的认识误区
将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使得教学朝着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教学的方向回归,对学习的自由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充分尊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科学地认识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提出后,不同学者分别提出不相同的学习名词,使得自我导向学习有许多相同的名词,如:自我导向研究(self-directed study)、自我计划学习(self-planned learning)、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及自学(autodidactism)等等。在外语教学的自我导向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极端的倾向,片面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导向学习,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倾向,甚至将“自我导向学习”同“自学”的概念相混淆。事实上,自我导向学习与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我导向学习则是在完整支持服务体系下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自我导向学习并不等于绝对独立的学习。
2.Grow阶段性自我导向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应用
以赫西・布兰查的情境理论为其理论基础,Grow的SSDL模式有四个阶段――依赖、兴趣、参与、自我导向,论述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为具有自我导向。阶段性自我导向学习模式假设学习者从阶段性的增进自我发展,而教师可以增进或阻碍这种发展。良好的教学能配合学习者所处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阶段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在应用的过程中,将围绕学生,教师,教学方法这三个中心环节进行,所谓的“学生”是指在实际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处于三个不同级别的学生英语水平和语言能力有着较大的不同;而“教师”则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教师根据情境定位自身的角色;“教学方法”是指在各个分层次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下,根据学生的实际的语言水平能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初级层次中的应用――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模式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C班的应用。C班学生英语水平状况总体而言,英语基础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阶段,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基础能力薄。有的是来自欠发达地区,使得这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弥补原先由于教学条件较差的造成英语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Grow的理论,各阶段教师角色或风格与学习参与者之间应该匹配,这样,C班的学生处于初级阶段,相当于模型中的阶段一:低自我导向的学习者需要一位权威角色(如:教师)告诉他们如何去做。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初级层次的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开口讲英语,有一定的听说能力。词汇量有较大增加,语法基础得以巩固。经过学习能够达到大学英语三级水平。在教学方法上,以立即回馈的教导、练习、信息性的讲述、克服抗拒与低效率等教学方法为主,可以运用诸如课文段落记忆、背诵、复述等方法,以及采用应用翻译法,自觉对比法和直接法,充分发挥母语的潜在作用进行语义过滤,而不能盲目地在初级阶段使用自觉实践法或功能法。
其次,中级层次中的应用――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模式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B班的应用。处于中级层次的B班学生大概占到总体人数的50%-60%,这部分学生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正常的外语教学。在自我导向学习模型中,属于阶段二和阶段三的层次:中度自我导向的学习者,有学习动力和自信的,但是对学习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无所知,但既具有技能和基本知识,又自身有学习准备并能在某种良好指导下,可以开拓某一特殊领域。
中级层次的英语班的教学目标以《教学要求》中对英语能力要求中“一般要求”为指导,听力方面,要求能听懂英语授课、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口语方面,要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经过学习后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针对这一层次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动机的激发者和指导者,使用启发性的讲述、引导式的讨论、目标设定、学习策略。
最后,高级层次中的应用――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模式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A班的应用。A班的同学,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语言天赋较好,同时,有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这部分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有一定的基本功训练,希望得到深入的训练,使自身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在自我导向学习模式中处于阶段四:高自我导向学习者无论在有或者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既愿意也有能力去计划、执行和评估自己的学习。此阶段,教师的角色演变为咨询者和授权者,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时变得更自我导向,教师的目的是配合学习者的自我导向阶段,并使学习者进展到更高阶段的自我导向。
[摘要]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在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方法 在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引入PBL方法。PBL教学模式在设计上遵循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调查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 教学结果调查表明,PBL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留学生学习积极性(98.3%),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95.0%)和理论实践相结合能力(94.2%),留学生能熟练掌握诊治脑血管病内容。 结论 PBL教学法提高了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脑血管病;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47-04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ory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XUE Shouru HAN Xuefei CAI Xiuying DUAN Xiaoyu DONG Wanl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o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theory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Methods In theory teaching of CVD for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the method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wa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quality. PBL teaching mode was designed to follow the case as a guide and the problem as a basement, with the full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BL teaching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PBL teaching method could help to manipulate the primitive of foreign students (98.3%) and improve foreig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CVD (95.0%, 94.2%). Foreign students could master CV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y using PBL teaching method. Conclusion PBL teaching model has also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VD course, and it is worthy of recommending.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Theory teaching
[基金项目] 苏州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编号2009-sz-027)。
[作者简介] 薛寿儒(1967.4-),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和神经变性病的基础和临床。
国内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脑血管病教学内容极其重要,占据临床神经病学教学的核心地位。在传统教学中,遵循“灌输式”教育,即“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和教材为主”模式,该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存在思维不够活跃、动手创造能力不够强、探索未知领域意识薄弱等缺点,其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钩。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1-3]。PBL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病。其特征是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由于脑血管病教学内容繁多,涉及的各种症状体征复杂,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留学生常常感到枯燥难懂,教学效率低,因此,十分有必要应用PBL教学方法改善脑血管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接受该教学方法的132名留学生(共4个班)课后随机发放120份调查内容相同的问卷,并全部回收,回收率为100%。
1.2 PBL教学对象及实施方法
1.2.1 留学生课前预习 上课前2周告知留学生脑血管病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通知学生课前认真学习脑血管病课的内容,主讲教师通过校内局域网发送脑血管病章节的学习目标和相关问题,让留学生(每班分5组)围绕学习内容查阅资料,并鼓励留学生上互联网查询脑血管病最新进展信息。由学生分组讨论(每5~6人一组)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主要有:①如何问诊,即详细的病史询问应该主要包括哪方面内容?②如何体检,即针对病史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哪方面内容?可能的体征是什么?为什么?③如何辅助检查,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按轻重缓急顺序,主要安排哪方面实验室与辅助检查?实验室与辅助检查的可能结果是什么?④如何诊断,脑血管病的的临床诊断标准为何?应该如何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⑤如何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原则是什么?每一小组负责制作并讲解其中的一部分幻灯片。对小组讲者的要求:幻灯片张数适中,每张幻灯数不能超过5张,每张幻灯字数不能超过20个;要求其思维清晰,语言流利,讲解完需准确回答听者提出的问题。对听者的要求:积极配合提出问题,并可能回答讲者不能回答的问题。
1.2.2 教师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教学课件制作 应用我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多年来在脑血管病教学研究工作中收集的大量典型病例、脑CT、MRI、MRA、MRV、DSA、CTA、SPECT、PET等典型影像资料,结合既往典型病例的腰穿脑脊液资料作为素材。以PBL教学方式为先导,围绕脑血管病的两大要素:主要脑血管分布和脑功能区分布及构造设计学习目标的问题,并围绕脑血管病的两类主要问题,即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1.2.3 知识梳理安排 各组分别展示课件,讲述有关内容。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可针对一些关键知识点提出问题,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例如:有肢体瘫痪的患者一定就是脑血管病吗?回答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根据情况决定由自己回答或将问题布置为课下作业,由学生借助各种学习工具获得答案。教师对学生课件制作的质量、讲授水平、课堂提问与回答的踊跃程度等进行简要小结。
1.3 临床PBL课实践
病史询问:指导1名学生按时间顺序,沿逻辑思维进行问诊,其余同学倾听。教师需在病史询问过程中对学生的病史询问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如病史询问所用词语不能过度专业化,询问顺序不能杂乱无章,不能偏题,不能有重大遗漏等。病史询问结束后可由其他学生补充。
体格检查:指定1名学生进行神经系统针对性的体格检查,注意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前后上下顺序、手法以及查体过程中爱伤观念的体现。查体结束后首先体检者汇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阳性结果,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神经系统查体部分的补充与纠正。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由指定学生根据前述的病史询问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结果,提出为确立临床诊断进一步需要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由学生进行分析。其中,脑CT、MRI、MRA等典型影像资料与脑脊液结果的分析是重要基本功,教师要结合病例,对典型影像资料的临床意义、脑脊液结果的判断与临床价值、脑CT和MRI的阅读顺序及异常表现进行必要的讲解。
诊断的提出:指导学生用专业语言精简总结,并提出临床诊断及其依据。
鉴别诊断的分析:由指定学生提出主要的临床鉴别诊断及其依据。
治疗原则:由指定学生根据临床资料,制订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原则和一般治疗,要求注意观察判断病情进展的指标及必要的处理方法。例如:1例脑血管病患者,如考虑缺血性脑血管病,首选的治疗措施是什么?如果用药3 d以后效果不佳,应考虑有哪些恶化的原因?应给予患者哪些检查?如何调整用药?对于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布置为课下作业,并推荐主要的参考文献或网络资源供学生查阅参考,待下次课由学生做出回答。
讨论总结:讨论围绕临床脑血管病病例引导出来的学习目标进行,留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病例的临床特点,最后提出诊疗意见。如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头痛、呕吐和肢体瘫痪,相应提出如下问题: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原因、瘫痪血管分布特点及如何处理等。留学生围绕问题运用新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经过讨论做出正确的处理。讨论过程中注重充分运用教学课件演示脑血管构造及分布。对课堂上尚未解决的学术问题通过局域网进行交流探讨,以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不足。
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定: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小结,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结果
PBL教学法在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留学生对PBL教学形式与效果普遍评价较高,大多数留学生认为PBL结合多媒体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实践相结合能力。见表1。
3 讨论
3.1 我校留学生的教学特点
我校自2006年起开始招收临床医学类留学生,我校留学生主要来源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和极少数欧美国家的应届高中生,目前在校生400余人。我校留学生的基本情况是:①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留学生之间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但其医学知识相对匮乏;②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主要受英联邦国家语言环境的熏陶,他们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文阅读和写作水平普遍较好,虽然大多数留学生入学时能用英语交流,但由于留学生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带有浓重的地域口音,而英语毕竟不是他们的母语,表达相对不够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互动式交流;③这些学生大多信仰印度教或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深受该文化背景影响;④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强,课堂气氛热烈,随时可能会打断教师授课而提出问题,但组织纪律性较差,上课迟到、早退时有发生;⑤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回国参加本土医师执业资格或执照考试。尽快熟悉这些情况,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在授课前应该熟悉和尊重来华留学生所在国的国体、政体、民族、文化、宗教、历史等特点,并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减少师生间的陌生感,建立师生友谊,为对外医学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一个亲切和谐的师生氛围,这是取得留学生信任和认可教师教学权威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利用有限的高校资源改善留学生的教学效果。因此,对留学生用英语授课,要求任课教师同时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4]。目前神经内科留学生的授课教师主要由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出国留学经历的中青年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在语言、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较易与留学生沟通,且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而脑血管病理论教学时间达4课时,占整个神经病学理论教学的1/8。因此,选择脑血管病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其目的是以病案为基础、问题为核心,培养留学生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达到熟练掌握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3.2 PBL教学法在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的意义
PBL最早始于1969年,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得到推荐,此后在国内各医学院校开始尝试,并得到较快发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是以重视能力培养代替重视知识传授、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人才。PBL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互动,因此密切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人际交往和互助共事的交流能力;同时,PBL教学还可以提高组织调查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开拓能力等。在脑血管病教学中应用PBL教学,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留学生对脑血管病内容产生深刻准确的记忆,加深对脑血管病知识的理解。
3.3 PBL教学法体会
PBL教学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以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案等问题为核心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它弥补了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进步。它推动高等医学教育理念的变革,成为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热点[1,4-5]。留学生由于思维较为自信活跃,敢于发言提出问题等特点,采用PBL教学非常适合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激发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神经病学理论教学内容枯燥难懂,尤其脑血管病理论教学更加如此,PBL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汇集了图片、录像、动画等音频及视频材料,使抽象、枯燥难懂的脑血管病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直观易懂,有利于学生对脑血管病各类抽象症状体征的理解。
PBL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勇于参与、善于表达、乐于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并分享学习体会。因此,PBL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充分调动其交流积极性。研究中有98.3%的学生认为PBL教学能够提高其自身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可见其调动了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精神,活跃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在PBL教学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查阅资料并加以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和记忆,强化专业知识的吸收,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果。研究中,有91.7%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有助于知识的创新和理解记忆。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需要全面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完整的体格检查,合适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采用PBL教学后,学生需要自己发现临床疾病的不典型性,并加以鉴别诊断,最后才能形成准确的临床诊断。95.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有助于增强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虽然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习惯了课堂上被动听教师上课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充满激情活力的PBL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接受的。研究结果中,有95.8%的学生觉得能够适应PBL教学。可见,PBL教学在临床神经病教学中是值得推广和实践的。
传统教学中,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在PBL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发生了角色互换,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协调和指导帮助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开拓创造性,达到使学生有效掌握当前所学知识的目的。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PBL教学法的组织设计和有效管理以及对学生积极参与的帮助和激励促进。因此,PBL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PBL教学虽然在国际上发展较为成熟普遍,但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尚属起步阶段,而且各个医学院校实施的方法也不同,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普及该方法还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5-7],包括:①全才型的优秀教师严重缺乏,全才型师资力量薄弱。②缺乏系统有效的PBL教学教材和配套培训资料。③典型病例难易程度的控制。病例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病例过于复杂,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④有些学生对PBL教学法不适应。⑤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PBL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灌输法教学,突然转变教学方法,有些学生感到学习负担加重,不能有效适应。
总之,PBL结合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脑血管病教学,有利于调动留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对解决当前医疗环境下教学资源短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10]。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PBL教材及配套培训资料的开发和典型病例难易程度的控制[5,11-13]。该教学模式弥补了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的动手能力较差和创造性思维不强的问题,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Dolmans DH,De Grave W,Wolfhagen IH,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J]. Med Educ,2005,39(7):732-741.
[2] 王沁萍,陈向伟,李军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1071-1074.
[3] Hofman K,Hosokawa M,Blake RJ,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outcomes:ten years of exper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School of Medicine[J]. Acad Med,2006, 81(7):617-625.
[4] 姜春明,王竹颖.PBL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1(9):1348-1350.
[5] 尚宏,王鹏军,付锦,等.七年制临床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2):1483-1485.
[6] 张旭祥,念馨,左帆,等.PBL教学法在内分泌专业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医药科学,2011,1(9):156-157.
[7] 厉岩,马建辉,雷红英,等.综合性大学医科PBL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59-61.
[8] 姜东辉,曹赋韬.医学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8(32):65-66.
[9] 石玮玮,杨正刚,张丽平,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化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1(8):149-150.
[10] 李海燕,曹励民,贺红艳,等.PBL教学在临床血液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15(8):73-75.
[11] 杨淑华,刘艳阳,李碧丽,等.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 (7): 38-41.
[12] 陈丽仙,卢传坚,陈延,等.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临床课程PBL教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9):909-911.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出发,积极探讨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最为流行的一种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发展的产物。由于其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对于我国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而我国的教育专家学者也逐渐开始了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与学习环境观等方面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就教学观而言,建构主义在教学观念上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与促进作用,通过设置情境、加强合作交流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知识的建构,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外部条件,如情境、会话、网络等。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是一场教学革命,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挑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与作用的改变,这对于破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局意义重大。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的一项课堂教学技术,其规范化与科学化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支撑。建构主义作为反映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理论,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明显,因而对教学设计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注重意识形态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而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能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脱传统教学设计理念的影响,准确把握时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与趋势,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作品。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几点建议
理论只有在指导实践时其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广大一线教师不仅要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把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样才能增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因此,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与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第一,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教师“一人堂”;第二,在教学时间的设计上要敢于把时间放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知识的建构;第三,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中心来组织,而不能想当然,脱离学生实际。
(二)吃透教学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分析教材、组织材料与落实教学目标三者结合起来。同时三维目标内部也要有机结合。每一堂课中三维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有的课的主要内容是掌握知识,有的课的重点环节是训练能力,有的课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对于知识型的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通过情景、网络等手段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理清重难点;对于能力型的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情境一起合作探究,或组织社会实践,对于通俗易懂的知识可以一语带过;对于情感型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所选材料与课堂环节设计要切合所表现的主题,这样才能达到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贯穿在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方法目标中的,离开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就会变得无势可依。
(三)合理设置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联系在一起,在情境中学习者通过“同化”或“顺应”自身原有的知识来实现知识的再建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情境的设置。只有贴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背景与经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去同化当前遇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也需通过“顺应”过程,引导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一定要重视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庆市巴县中学;重庆;401320)
参考文献:
1.1掌握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中医儿科学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进步性和实用价值。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养一批能够继承发扬中医儿科学精髓,发展中医现代化的高层次人才。只有在掌握坚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充分继承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厚积而薄发”,为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服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研究,并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中医药古籍进一步整理、总结、深化,是儿科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临床学科的研究生来说,应在具备坚实中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医临床辨证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发扬中医特色[3]。
1.2培养多元化人才,适应高层次临床、科研需要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中医儿科研究生师资结构的优化,以及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条件的改善,实验型研究生的培养已初具规模,但是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中医儿科更应该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养科研型的人才,更应该培养临床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具体工作中,应该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系统理论水平,培养其知识创新能力、科研工作能力以及实际工作技能。这就必须大力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术评价标准,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
2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
2.1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中医人才的培养都是通过带徒式或师承式教育模式进行。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批的中医领域带头人才,对导师的理论体系、理论特色的继承与发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近代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传统中医教育与现代教育模式的结合与相互借鉴,以及多种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教学式、师承式等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局面,近年又新兴了分散教学、小组教学等[4]教学方式。多种教育模式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
2.2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将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来实现教育目标。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包括师承带教、导师指导组、临床实践、科研、技能深化培训、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以及开展多种类型的专业理论技能讲座、参与科研课题等,鼓励研究生参与课堂教学以及临床带教工作,在实践中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通过定时进行临床技能考核、临床病例讨论,督促研究生总结学习成果,完成读书报告、读书笔记,鼓励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选题、完成开题报告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考核研究生的水平。
在理论学习方面,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指定一部分儿科书目、古籍阅读,让学生深入理解、领悟中医儿科的精髓,指导研究生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古籍进行整理、总结,不仅巩固了理论的学习,也进一步指导临床疾病的辨证施治。通过跟师学习,深化、继承和总结导师的理论、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并且在临床学习中分设导师指导小组,通过不同课题、研究方向之间的互相合作,开拓思路,博采众长,深化、拓宽理论学习的范畴。让研究生承担一定课时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其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在临床应用方面,通过参与临床诊疗,以及科研、技能的深化培训,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专业思维、科研思维,提高临床应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的能力及临床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在实践中查缺补漏,指导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学习。临床工作中,通过独立分管患儿,书写各种医学文书,提前进入角色,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增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活动,鼓励研究生参与临床带教,提高研究生的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思想的形成,以及知识网络的丰富、完善。
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指导研究生广泛阅读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且增设跨学科课程,为开拓中医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奠定基础。在近些年的学科建设中不断纳入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如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重点专科工作等,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选题、课题设计、查阅文献、书写综述、开题报告、临床资料收集整理、实验室检验、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论文书写等,提高研究生们的独立思考、设计、实践能力,不仅使其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总结和升华,还使他们科研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现存的问题及对策
3.1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还需进一步强化为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往往会忽视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学习浮躁,经典没有读透,加上临床应用少,跟师学习的时间有限,导致研究生很难形成自己的学术专长、学术体系。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深厚理论的肥沃土壤,所以在大力提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要避免应用型模式取代教科型模式而成为新的单一化模式。《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医药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教育学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开展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试点工作及中医药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工作”。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鼓励研究生在跟导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中医儿科学的理论特色,多读中医经典书籍,提高中医素养,这些是需要不断强化的学习重点。
3.2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不断加强当前中医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的缺陷,教学上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每门学科的进步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的,机械的继承只能造成中医药发展的停滞落后。因此,有效地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今后研究生培养中应该加强的重要部分。在实际培养中,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量减少机械性、重复性较多的课时,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和科研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广泛学习,关注本学科前沿的学术发展,并鼓励他们多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临床、多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提出新的想法。新晨
此外,研究生还应该具有创业精神、团队精神、社交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导师传教中,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文化修养教育[3]。
4结语
为适应本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对研究生应同时注重基础理论、临床实际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基础理论、临床和科研创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此同时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指导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把中医儿科研究生培养成为复合型、外向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新一代高级医学人才。医学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和保障全民族身体素质为目标[5]。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中应不断摸索和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为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博、专业技能精专的高层次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静,许博.对当代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3):79??82.
[2]蒋琦,郑莉,卢毅.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观重构与学制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27??28.
[3]王发渭,杨明会,窦永起.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4,25(6):428??429.
【摘要】 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竞争实力。国内西医院校招收的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另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这样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关键词】 西医院校 留学生 本科教育 针灸学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cupuncture therapy study by foreign students at medical college in China, the purpose is progress to compete for recruiting foreign students. For these people, basics of TCM is 108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clud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CM and diagnostics of TCM; Acupuncture is 200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too, include channels, acupoi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iseas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need more than 200 hours practice in clinic or hospital. As do all of these, they can take an examination in acupuncture by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 when they leave China.
【Key words】 Western medical college Foreign students Undergraduate course Acupuncture
目前国内的各个高等医科院校均不同程度的招收有国外留学生,这都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比较,中国各个医科高等院校招收的留学生除了学费较低外,是否还有其他优势?作者长期追踪国外中医药教育的现状[1],并作为重庆医科大学西医临床本科留学生《Acupuncture Therapy》课程领导教师,在过去2年的留学生教学中有些许体会。
2010年11月25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大会”,作者作为参会代表广泛的与参会的外国专家进行了交流。
柏林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会副主席Claudia Witt教授做了“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Research”和“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Europe”的精彩发言[2],英国剑桥大学剑桥医学研究所的Peter H. St George-Hyslop教授也做了“Approaches to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Overlaps Between Western Biomolecular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精彩演讲[2],诸如此类的围绕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中医或针灸研究不计其数。更多的学者介绍了在国外中医教育的情况,如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执行主席Gerd Ohmastede的“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Europe”,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 Ziegler的“Training standards in AGTCM associated school”,等等[2]。以及在26日大会组织的中医药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德国西医师国际中医学会主席Rainer Nogel的“SMS针对德国医生的中医教育”、以色列基布茨教育学院替代医学院院长Ramon Velleman的“中医教育在以色列发展形势及战略”、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校长Pedro Choy的“葡萄牙宝德分校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规划”等[2]揭示了中医药,特别是针灸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探索中医及针灸在国外学历教育和临床医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这充分的说明中医学,特别是针灸学独特的临床疗效,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对现代西方医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尤其是美国国立卫生院下属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3]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对中医学的高度关注,而且补充和替代医学已经被纳入了美国一些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中[4-5]。所以中国高等医科院校的优势不仅在较低的学费,更在于能在留学生的学历教育中,设计实用的、符合西方主要国家要求的中医类课程,特别是针灸学课程教育,以及符合要求的学时数至关重要。
《美国针灸中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南》[6]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考试指南,针对完成正规学业者,即全日制东方医学院针灸专业3年综合课程毕业,和1350小时的针灸教育;其中包括至少800小时的理论教学和500小时的临床学时;临床学习可包括见习、实习或医疗实践;另外50个学时可以是课堂学时也可以是临床实习。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 Ziegler到成都参会时介绍了德国的针灸培训情况,“1954年成立的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目前下属有6所学校,1600多名成员,只有完成西医学习的内科医生或医疗从业人员才有资格在学会下属的学校注册和参加培训,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2000-4000个小时的医学课程。并且6学校都一致同意针灸学最少开设750个小时的学习课程;中药课程至少开设340个小时;推拿课程至少开设300个小时;针灸、中药和推拿课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相结合。此外,在校医院进行200个小时的临床实习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参照美国和德国标准有利于国内西医院校制定针灸学课程教育标准,因为我们培养的留学生将要完成西医本科学历教育,也就是完成了3000多学时的医学课程教育,只需要开设足够学时的中医类课程教育就可以了。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考试资格规定[7],凡全日制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学制在3年以上者,已取得医师资格,并经过针灸学培训至少500学时,有一年以上临床实践。考试的科目有[8]《中医学基础》、《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辩证论治》、《取穴操作》5个内容。因此,西医本科留学生的中医类课程主要开设《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除此之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针对西医本科留学生开设的《解剖学》218学时,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综上所述,国内西医院校主要招收的是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类课程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与国内中医院校招收的留学生进行中医类学历教育和短训等有所不同。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针灸执业资格需要,这不仅是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西医本科学历教育的一个补充,既融入了中医和针灸这样的国粹,也是中国西医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软实力。
参 考 文 献
[1] 龚彪,周力,张诣.针灸的国际现状及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6,1(5):61-62.
[2]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会议指南.icetcm.org.
[3] nccam.nih.gov.
[4] 罗国安,邹健强,译.白宫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总结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3-56.
摘要:本文系统整理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总结其经验有四:一是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二是重视中医经典和中医传统文化课;三是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四是严格而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
关键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经约60年的发展,目前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也使中医学融入到了大教育、大卫生的体系之中[1]。然而,不少人对高等中医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2],许多毕业生中医理论不够扎实、动手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医院的要求。我校早在1958年即开展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58级4班实行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张六通、孙国杰、梅国强、陈如泉、涂晋文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学家,其中梅国强教授今年被评为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我校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形势,于2004年成立了中医教改实验班,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组班方法及班级管理
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遴选出综合素质高、对传统中医文化和中医专业有学习潜能和浓厚兴趣、特长突出(如医古文或英语特长)的学生30名左右组建新班级。选拔环节有志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和面试。笔试考英语、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面试重在对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意志品质及思维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专门给中医教改实验班配备专任教师作为班级辅导员,要求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并针对学生跟师临床,建立了定期考核、监管和反馈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该班执行独立的教学计划,目标是培养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经典功底深厚、临床思辨能力强、具有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中医专门人才。
1.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院校教育”有系统培养的优势,“师承教育”有早临床、多临床、名师指导的优势。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外,我校为该班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临床指导老师。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有18个单元时间跟师临床,每次跟师临床要写跟师临床记录,至少记录3个完整病案。同时,每学期必须至少完成10篇读书心得,其主要内容为学生读经典心得体会、记录导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在课程学习、跟师临床中发现的问题、设想的解决方案等,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又能创新,积极开展古方古法新用、成方成法活用等。
2.课程体系中突出中医经典和中国古代文化。我校对中医教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设置以中医课程为主体,中医文化课程为基础,经典课程突出,西医课程少而精,先中医后西医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群有五类:一是中医文化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哲学基础》和《国学经典选读》等;二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三是中医经典课程,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是中医临床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等;五是中医临床思维拓展课程,包括《名医医案精华选讲》、《经方临床应用》等。其特点:一是确保中医经典课程学时占中医类课程的14,并突出其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内容涉及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理论特色等。
3.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我校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以及中医与西医课程比例,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等来强化临床实践环节。通过构建课程实践、预实习、跟师临证、实训、毕业实习等多环节、立体式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三、改革成效
1.学生培养质量。目前,我校已有9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毕业,硕士研究生平均录取率约80%,其中2008级达到88%,就业率基本上达到100%。在已毕业9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中,有10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有10余篇论文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有近20篇论文获得湖北中医药大学优秀论文奖,并在国内公开发行刊物上100余篇。
2.社会影响。通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同类院校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至今,已有十余家新闻单位如中国医药学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湖北电视台就该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医文化课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报道。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单位对中医教改实验班培养出来的学生评价非常高。
四、成果应用
1.中医学七年制拔尖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建立。2011年我校“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成功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这是我校总结传统“师承教育”经验,实施中医教改实验班,同时结合国家教育部“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而取得的又一成果。“基于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于2013年获湖北省政府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针对中医学七年制实行多元化的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五个结合”,即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学期教育与假期访学(访名院、名科、名医、名药)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名医名家讲坛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交流相结合。
2.试点学院改革项目的确立。我校在成功举办中医学教改实验班的基础上,2013年成功申报湖北省高校试点学院改革项目———国医学院(鄂教高函〔2013〕15号),标志着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试点学院改革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选择专业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推进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与社会创新资源协同发展为路径,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至此,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的试行与教育部中医学专业改革试点项目以及省级试点学院相适应,形成一条以“试点班—试点专业—试点学院”为主线的富有中医特色的试点改革之路。
五、体会
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能够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采取“分数”结合“兴趣+潜力”选拔人才组建新班级,重视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和中医专业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克服了单纯分数选拔方式的不足。(2)重视中医经典和中医传统文化课程。调查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熟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素[3]。但随着学科的分化、学分制的推行,西医课程、选修课,以及顺应素质教育要求开设的课程均有所增加,因此中医经典课程学时数大幅度削减,以致学生普遍对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采取应付态度。另外,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中医学要发展就要对中国的宗教、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有所涉猎,才能够谈得上研究和发展中医[4]。(3)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无论经验的获得或是理论的深化,都离不开临床实践。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正是实现二者结合的最佳方式。(4)严格而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也十分重要。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证明了熟读中医经典、反复临床实践是中医药人才成才的必由之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佳模式[5]。
参考文献:
[1]陈晓明,罗小泉,吴伟.对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反思[J].陕西中医,2008,29(11):1567-1568.
[2]赵志英.浅论中医高等人才之现状[J].中医药导报,2007,13(2):20-21.
[3]黄利兴,刘英钱,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87.
[4]王新陆.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83-90.
【关键词】 中医;专科生;临床技能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99—02
中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亦是我国传承千年的瑰宝,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逐步奠定了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基础,这种理论渊源优势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模式、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健康要求,对全科医生的需求,更对优秀中医医师的需求,都将提出更高的标准。因此,对中医专业的学生更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合理的教学模式、合适培养中医人才的机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1 中医专科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和问题
中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等中医专科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培养出的学生临床技能无法适应医疗市场需要,特别是实践教学长期被沦为理论学习的附属,而且现行临床培养方案与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大纲不相符合。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践教学在学时安排上相对不足,同时实践技能课上“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医德意识相对薄弱,这与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思想不相符合,其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起贵贱贫富,……等,皆如至亲之想。”所以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大环境下,部分医学生受功利与世俗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如何培养中医专科生的医德医风临床技能,这一问题摆在教育者面前,这将直接影响中医专科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2 采取的措施
从大的方面讲,大多中医院校在统管全局的基础上,不能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抛弃祖国医学经典课程的教育,加上中医专科生在校学习期短,中医理论不扎实,西医知识不系统,最终成为一个“不中不西”的半吊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教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对眼前困难,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推动中医专业知识完善和发展,使理论与临床更加的契合,使学生认识到中医知识的真正价值和真正魅力。同时,对教师要提出更高要求,要系统的整理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有用经验,以老带新,以新促旧,形成合理的教学团队;要把教师培养成“双师型”人才,这样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医疗实践中的规范操作、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悟到真知、学到技能,最终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近十几年,为了响应国家扩招以及更好的就业。部分高等中医院校采取了西医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过多的西医课程干扰了中医专业思维的形成,一方面造成中医特有的诊断方式被西化(实验室检测过多取代中医“四诊”),另一方面也造成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被慢慢淡化,失去它独特的优势。当然,学习西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必须的,但在哪个阶段学习和课程量的多少是管理层必须严谨思考的问题。本末倒置的结果,致使大量中医学生对中医传统理论产生困惑、误解、甚至蔑视,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不中不西。对于以上问题应对措施如下:
2.1 课堂上加以引导 目前,要采取积极措施,在新生入校之初,先组织专家给学生讲解中医治病的理念以及博大精深之处,并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它的独特性。在第一学年上半学期课程的安排上,除了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外,鼓励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多阅读“四大经典”,以提高中医临床思维;组织学生到中医药标本馆、中医实训室、药用植物园参加临床能力的初期培训;组织学生利用身边不同人物的体质去体会中医理论实践问题,带着问题探讨它的理论本质,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
2.2 假期见习 学生可以在假期时间,利用身边各种有利条件,跟随医院理论水平较高和临床实践比较丰富的中医师接诊,这不但可以见习他们的医疗水平,而且可以见证他们高尚的医疗道德;在见习中,不仅可以学习书中没有的知识,而且还能把临床上遇到的问题用中医理论去解释,保证临床见习有所成效。
2.3 实训课上动手操作随着知识水平的递增现实生活中的需求,需要更多动手能力较强的年轻医师,学校根据变化也要调整相应的知识结构,将实训课的学时增加。实训项目借助模拟人和模拟教具进行实地培训,利用模拟人进行新生儿抚触、小儿推拿手法等培训,通过临床上经典的病例让同学们模拟进行操作训练,这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组织同学相互实训,实训老师也可以更好地纠正学生操作的错误,使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就掌握临床上的基本技能,以便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训操作前,让学生有意识地准备实训内容,训练获取信息、综合分析、文字处理的能力。掌握正确诊病的过程及治疗规律,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反复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面对病人时沉着冷静,有条不紊。
2.4 临床实习匆匆忙忙的理论学习一结束,马上进入毕业前实习阶段。实习对每一位医学生都至关重要,在平时实训可以说是虚拟的场景,出错误可以有回头的余地,而在临床上,应紧跟带教老师的思维,处理具体病例前做到心中有数,胆大中有细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多听专家关于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训练的专题讲座,对本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用中医的思维方法进行辨证论治,体现中医理、法、方、药,老师给学生处理意见做适当的评判,多肯定学生优点,并分析不足之处,切记一味嘲弄。
3 考核体系建立
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是走向临床工作的核心内容,为此我系建立一套有效的方案来确保学生掌握临床技能:坚持以学科为主线,发挥学生个性化特点,注重全面的能力训练。在培养过程中,实验室主任统筹安排,并由实训教师带教(实训教师由不同学科“双师型”教师组成),考核形式与方法尽量与执业医师的资格考试接轨,坚持“四个统一”的原则:①考核时间统一;②考核内容统一;③考核方法统一;④考核专家统一。使每个学生在不进入临床前而跟随不同临床特长和学术方向的教师学习临床技能,这样有利于“百花齐放”。
关键词:中医本科 人才培养 中医经典 临床实习 教学方法 问题与对策
Present age Chines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course personnel training the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He Guihua
Abstract:The Chines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course educates still is now the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main channel,regarding the stable Chinese medicine troop,carries out the Chinese medicine fundamental research continually and clinical practices the vital role.But the present Chines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course educates still has the curriculum system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al ancient book study insufficiency,clinical practice existence flaw,teacher teaching method improper and so on phenomena,causes the student to lack the Chinese medicine thought,the clinical dialectical ability not strong.Unifies own practice in this to propose several ponder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regarding this..
Keywords:Chines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course Personnel training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11-01
21世纪,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发注重其创新性。近年高校扩招对本科生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培养中医学本科生人才,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值得探索的研究课题。笔者针对湖南中医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所显现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体会如下。
1 目前中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中医经典古籍学习欠缺、辨证能力不强。
中医四大经典是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目前各中医药院校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专业思想不牢固、注重实验教学等原因,在本科教学中对中医经典古籍课程安排的课程略显不足[2]。中医经典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辨证论治的综合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辨证能力的必修课程。由于学生和学校对中医经典课程的重要性不能达成一致,以致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的临床辨证能力相对欠缺。
1.2 临床实习存在缺陷。
学生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习,这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实践的桥梁。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使学生掌握中医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并在跟师学习中不断继承教师的宝贵经验,为以后亲自临证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施治过程中病人所反映的确切疗效,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学习热情,坚定对中医的信心。
目前面临的不足有二,一是部分同学为了进一步考研而放弃了临床实习,专注于考研科目的理论学习,大大缩短了临床实习时间,甚则干脆不去实习。二是实习基地先天不足。实习医院无论是各级的西医医院,还是中医医院,甚则是各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从门诊到病房,多是采用西医西药,中医中药治疗成了辅助,严格按照中医为主、突出辨证论治特色者反倒寥寥无几。
1.3 教学方法失当。
在中医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西”轻“中”的教法不乏其人。如在《中医内科学》授课过程中,不深入讲解中医理论,或将中医理论轻轻带过,大谈本病相当于西医某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等。如此教学的后果,一则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同时也直接动摇学生对中医的信心,丧失进一步学习中医的积极性。
2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举措
2.1 重视经典学习。
中医本科生课程的设置,应能够坚实中医基础理论、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技能、培养科学研究思想方法,针对高等院校中医经典古籍类课程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应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加强研究生对中医经典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在中医学专业教育中,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中,适当增加这类课程的学时,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医学高层次人才中医临床技能发展的后劲,使这些中医高层次人才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2 注重临床实践。
中医的生命在于临床,培养创新性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目前我校本科生在大四开始进入临床实践阶段 。进入这一阶段之后,到教学医院,在临床教师指导下以实习医生身份参加实际工作,在综合运用所学的中医两个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学习各种操作技能,巩固和加深专业知识,并能初步用中医知识技能解决一些较简单的诊疗问题。学生通过专业实习,经过抄方、试诊,初步具有运用中医理论知识独立诊病的能力,并得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医学体系理论的理解。
2.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要尊重认知规律,探索教学结构。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教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对只会一字不漏地读教材,读课件的老师特别反感的原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要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发展。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最精华而又带有规律性的知识来讲授,既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又重视他们的实际接受能力,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方法的目的。在学习中,学生需要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独立的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应用新建构的知识解决复杂而实际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现代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些新的模式,对提高中医教育效果,非常有益。
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过问题病案的选择和设计;组织小组、分组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活动汇报和总结评价反思等,以临床课程为重点,不仅实现与以往所教各基础学科之间的融合,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对未来临床工作的适应能力[3]。我们认为思维导图和PBL在中医教育中值得推广学习。
医者意也。中医学既是人文的、直觉的、注重效验的,又是宏观的、模糊的、偏重个体的,实践性很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医学的源头就在临床,因此中医教育就是以临床为基础,从循证开始,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诠释过程来理解中医,通过个性化培养,使学生受到真正鲜活、灵动的中医教育,培养“师古而不泥古”的创新型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