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基本阅读的方法

基本阅读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31 16:36: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基本阅读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基本阅读的方法

第1篇

2013年,新课程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命题特点如何,值得研究,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以提高这类阅读的得分率。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分别表现为六个层级(A、B、C、D、E、F)。其中,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在选材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以往散文体裁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为散文、小说平分天下。第二,在命题的特点和走势上,以下两点特别值得注意:①突出文学类文本的鉴赏。②突出各种文本,尤其是对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评价题的考查。第三,阅读文学类文本的要求:①阅读内容为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②阅读方法为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③鉴赏要求是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④能力层级是分析综合C级,鉴赏评价D级,探究F级。第四,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有:①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②了解文本的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③阐释文本的基本意蕴,发掘文本的特色。④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独立探究等。

二、 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但以下问题仍然比较常见:①不能突破对文本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及鉴赏。②不太重视阅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缺乏对文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③缺乏基本语感,不能做到前后贯通,抓不住文本的实质,忽略了隐含信息,筛选、整合、归纳能力较差。④阅读解决后却无法实现答案的精确、简洁、规范与有序。⑤读题不全、不准,对题干的理解角度不全,答非所问,不能紧扣得分点,实现规范作答。⑥表达水平不高,语言不简洁,语句间逻辑关系不清,混淆文中主客体关系,不能切中要害,缺乏一定的答题模式,迟迟写不出答案。⑦不能实现分数的最大化,得分率太低。

三、 对策及技巧

针对具体题目,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要求:12分钟左右读两遍,先细读后粗读。

方法:整体把握——定向阅读——规范作答。

方法分解:

(一) 整体把握

1. 概括全文主旨(一句或两句)。

2. 注意标题(副标题)。

3. 对象及特点,线索,表现的精神,角度,人物及性格特点,情感态度,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烘托、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具体事例等,一一弄清。

4. 划分层次,提炼要点,理清思路。

5. 勾画核心句(揭示文章中心的语句、内涵丰富的语句、过渡句、段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段落中结论性的抒情句、议论句)、核心词。

(二) 定向阅读(局部入手)

1. 明白题中所问与原文的哪些段落、语句相关。

2. 弄清各段落语句有何因果关系。

3. 理清文中一些代词、喻词的原本意思是什么。

4. 开放性试题(阅读最后一个小题,问评价、看法、观点),首先要亮明自己观点,赞成或反对,然后讲文中的道理,再讲天下公理,最后举出实际例子。

(三) 规范作答

1. 审全、审清题干:题干所问的实质是什么,答什么才正确,应怎么答。

2. 答题的顺序层次是什么,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现象、手法、作用)。

第2篇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3篇

关键词: 五年制幼师历史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如果学生不具备与教学要求相应的阅读能力,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

一、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历史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重基础知识教学,轻阅读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知识点的孤立讲解,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进而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

2.阅读面狭窄,方法单一。

即便是少有的阅读也有很大的缺憾,内容上阅读面狭窄,目光仅集中在固定的几篇基本篇目上;方法上或是教师代劳式阅读,以教师讲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发挥主动性,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阅读完全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或是放羊式阅读,完全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不加任何指导,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阅读训练,更有甚者干脆以此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课上只字不提。在少量阅读中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产生“厌史”的情绪,大多数学生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历史课成为花的时间最多、记得最慢、忘得却最快的科目,教学目标流于形式。

二、五年制幼师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依据

1.历史学科特点的需要。

从学科特点讲,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历史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语言更具科学性。很多历史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历史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认识形式: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说明历史阅读有自身的规律和方法。

从历史教学的特点说,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于其他学科,尤其是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阅读的速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历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高于其他学科。

2.历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历史课程目标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探究、自我质疑和自我发展”,重点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能力的基础。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只有先奠定各种学习能力的共同基础,才能实现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历史课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3.五年制幼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阶段的需要。

五年制幼师生由初中升入,年龄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与高中生相比,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那种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的学习已经很难满足他们思维发展的需要。他们在已有的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基础上,在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的前提下,更需要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以达到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的目的。由于入学门槛低,他们的基础素质明显弱于高中生,因此,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提高成绩,而且会终生受益。

三、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1.掌握――通过专题课等附加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附加式”阅读指导,是指教师以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形式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五年制幼师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由于没有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特征,不具备最基本的历史阅读能力,因此,学习中不能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和运用都有困难,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根据这样的学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就必须首先通过学法指导课、新学年导言课、阅读指导课等附加式的专题课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1)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

历史知识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五要素”、“三部曲”、“多方面”。

五要素:时、地、人、事、义;

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多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问题、对外关系。

在阅读活动中,把握“五要素”、“三部曲”和“多方面”的基本点,进行归纳、概括、分析,从中取得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从而奠定理解和运用的基础。

(2)历史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学法指导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初步认识,并初步学习用之指导阅读,从而对阅读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起到导向性作用。

2.内化――通过“渗透式”的阅读教学,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阅读方法的内化,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渗透式”阅读教学指导是指教师在常规教学中,结合学生阅读的具体内容,给予相应的阅读策略指导。阅读“是一种技能”,“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教学机会,将导读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渗透课堂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还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经过教师的导读示范和学生的反复强调与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并内化阅读方法,培养并提高阅读能力。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基础,还可以带动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历史学习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飞跃。

由于这种方式是经常使用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师制定出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以及相应的阅读指导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其他教学行为密切结合,完成教学任务。

3.迁移――通过扩展式的阅读训练,用课内已掌握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指导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畅游于阅读的王国,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重要的功能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开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人文知识也是历史学课的任务。但长期以来,中学历史学习习惯于把目标局限在课本教材,实际上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课本上提供的材料知识沧海一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弥补教材的不足,引导学生在更宽厚的知识背景下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引入一个“课程资源”的概念,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

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教辅资料外,既要重视课内又要重视课外,把教学过程延伸到45分钟以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阅读。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列出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书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随意阅览,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构建一个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指定阅读主题,并介绍一些书籍文章,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一边阅读,一边做好读书笔记,最后将阅读成果写成读书心得,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指导教师可在活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除了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历史书籍外还可指导学生分别制定小组和个人活动的评价标准,或参与部分评价工作。评价标准不仅仅是活动终结后区分出学生活动水平,还在于知道学生的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自我约束,明确学习目标,并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这种课外阅读的过程既是学生对阅读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又必然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历史课程新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4]田向洲.培养历史阅读能力新探.历史教学,1995.5.

[5]李哲治.阅读能力培养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学,2005.11.

第4篇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效果。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大门,提高阅读效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这里,笔者仅就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方面谈一点意见。

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性、典型性、艺术性吸引读者,陶冶人的情操,是一种深刻、生动、普及型的社会生活教科书。中学生爱读小说,但往往难以把握其真谛,是非不明,主次不分。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切实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

一、转化思想,调整教学目标

综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小说,不是名家名篇,就是极富影响的时代力作。这些作品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分析,还是从艺术表现方面去衡量,都是上乘之作,值得精读细品。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把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作品艺术表现特点的领会放在教学目标中的首要地位,十分注重“学到什么”,至于“怎么学”却往往被忽视,即使有时注意到这个问题,有所涉及,也只是一鳞半爪,于事无补。这样,学生一旦脱离教师的指导,往往读不得法,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应该转化教育思想,调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比重,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受感染、受熏陶的同时,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加强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点面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各册中安排了二十多篇小说(或节选)。所选作品既全面又有典型性、代表性,古今中外,长篇、短篇、小小说都有所涉及,各种风格的名篇荟萃。另外在九年级上册的附录里还安排了《谈谈小说》的知识短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有关小说的知识: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古今中外小说各自的风格、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具体说,可以引导学生综合归纳,上联下串,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加深理解。如将《变色龙》与《故乡》进行比较,体会中外小说在表现手法及语言风格上的异同;将《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相比较,体会古今小说在思想内容及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这样,使学生对小说这类文学作品有较广泛的了解和初步的认识,为今后的阅读奠定较好的基础。

抓好例文,精心指导,点上着力,面上开花。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是:1.初读感知,了解作者及背景,抓住情节,忘情阅读,粗略欣赏。2.精读理解,把握思想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表现特点。3.细读品味,对精彩片断作深层探讨。在教学时,教师要精选例文,以例说法,引导学生学习阅读之法。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笔者注意到这篇课文很有典型性:一是长篇小说节选;二是成文年代久远。指导阅读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与成文背景及小说节选的前后相关情节,告诉学生阅读中外古典小说,这一步必不可少,否则就不能准确地把握小说的主旨,也不能了解其时代局限性,甚至会精、糟不分,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指导学生学会精读,抓住小说中金、郑之间,鲁、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文中有关鲁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及两处细节描写,把握鲁达的性格特征,领会作品深刻的内涵。再次,引导学生细读,抓住文中精彩片段“痛快的三拳”,体味作品的艺术特点及作品伸张正义的内涵,同时也领略精彩文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的重要性。至此,笔者还特别引导学生回顾了《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对深化爱国主题的作用。这样,具体分步指导,适时归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小说阅读之法。

学生掌握了基本阅读方法,只是停留在表层阶段,如不加以落实巩固,还会功败垂成。我们应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其巩固所学知识,而适当进行课外阅读则能做到这一点。课外阅读小说,是件极微妙的事,较难把握。但笔者认为,只要做到适度、有序、调控得当,问题就好解决。

首先,教师在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就纳入这一点,早作规划,做到定时、定量。其次,选好材料,恰当利用教材上的自读课文,向学校图书馆借适当的作品,利用自己订的有关刊物,如《小说月报》等,每学期举行三次左右的小说阅读活动。这样,使学生课内、课外结合,巩固了所掌握的基本技能。

三、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方法掌握之后,习惯的好坏是影响行动成败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沉稳、细致、踏实的阅读习惯。具体说,就是沉稳阅读,细致分析,踏实做好读书笔记。这样,有效指导与踏实练习相结合,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提高。

第5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云南  孙群)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阶段“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从“教学控制论”的角度看,上述要求是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总要求,即总目标。要达成这一总目标,自然要有一个复杂的实施过程。这一实施过程就是完成现代文阅读任务的教学过程。要使这一教学过程得到科学的、有机的全面控制,并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行机制,以保证总目标的达成,就需要对总目标加以逐层分解,使之细目化、行为化。

    大纲对“阅读能力”要求的这6句话, 归纳起来是从“会读”和“读会”两个方面提出要求的。“会读”主要指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即“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和“能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读会”则主要指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即“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以及“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会读”和“读会”是辩证的统一,只有“会读”才能“读会”,“读会”了,“会读”的能力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下面我们把“九义”大纲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这一总目标,按布卢姆认知领域的四个层面,本着“分层优化”的原则予以分解,并分述于后。

            一、认读感知能力

    整体的认读感知能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能力,它包括如下能力要求:

    1.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懂得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包括常用字的正音、正字、释义以及基本字义、词义的辨析等。

    3.能懂得作者是怎样写的,即文章要表达什么中心,层次结构怎样安排。

    4.能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爱什么、恨什么,歌颂什么,反对什么等。

    5.能辨别各种文体,懂得各种文体的要素,并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进行阅读。

    6.能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能利用有关材料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7.能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8.能指出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和反问)。

    9.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0.能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 记忆或背诵一些精彩的片断。

    这个层次采用的阅读方法是“速度概览”,从记时阅读到限时阅读,最终达到每分钟500字的阅读速度。

            二、理解分析能力

    “理解分析能力”比“认读感知能力”高一个层次。这个层次的特点是训练更为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思维能力,它伴之以“精读细研”的阅读方法,以达到对课文(阅读材料)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它包括如下能力要求:

    1.能积累较多的词汇,理解关键性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2.能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

    3.能整体感知语段或篇章,理清文章的线索和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什么中心,采用什么文体及表达方式,文章怎样起承转合等。

    4.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中心句),分析与其他语句之间的关系。

    5.能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体特点阅读课文,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

    6.能从文章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能分析主题思想及其意义,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7.能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8.能就课文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第6篇

在多年的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甚至一看到英语阅读就畏惧等问题。老师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择不同题材的英语文章,对学生进行阅读强化训练。这样做,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效果又不见得好。其实,中职课本中的阅读课文,题材广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完全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利用现成的课文材料,通过阅读课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薄弱,接受能力不强,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欠缺。而传统的英语阅读课教学主要以讲解词汇、分析句子结构为主。虽然学生的词汇量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对文章的理解只注重于句子的结构分析,因此学生只学了许多语法规则,而没有学到阅读的方法,自然也无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平时的英语学习基本上以记单词,做语法练习题为主,到了考试及综合训练时才有阅读练习。由于阅读的每篇文章含义都不同,不像语法有规则可循,因此学生在屡受打击后,面对英语阅读茫然无措,更不可能有兴趣去做大量的课外阅读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然成了空谈。

阅读关键在于“理解”,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的程度由低到高可分为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三个层次。表层理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设计问题时有难度差异,根据阅读理解三个层次设计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渐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运用的转化。

认清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后,老师就得有策略地给学生传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及步骤。

常用阅读方法有skimming(略读,只求了解文章大致内容),scanning(检索读,在对文章进行skimming之后,从阅读材料中找出特定的信息,如数据,年代或事件等),task reading(为解释某个具体问题而阅读)等。一般我们按阅读目的选用相关阅读方法。如果是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我们就可用skimming训练学生快速浏览,领会大意或抓主旨的能力;如果是寻找具体信息,scanning就更适合;如果是了解具体内容或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在联系,以推断作者意图或看法,要放慢速度细读,而且要理解文章细节和篇章结构;如果只是为了消遣与兴趣,泛读就最恰当。

我们还要让学生了解用于检测阅读理解的问题设置方法有哪些,这样,阅读训练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设置一般有:①重述(restatement)文章某些内容,选项给出时有真有假,有对有错,检测读者是否理解原文。②词句理解(lexical item),即句中一个词或短语读者能否通过上下文语意,推测其确切含意。③推理判断(inference),在综合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推断深层次的判定或作者意图、倾向等。④总结,对材料进行概括总结。⑤主题句(考查概括能力,一般表达为“Which is the best title?The main idea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is ...”)。

阅读理解的基本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第二步,阅读文后题目,暂不作答,带着这些问题仔细阅读文章。一边读一边完成简单浅显的题目。第三步,分析全文,进行推理,比较和归纳,解决难度较大的题目。第四步,通读全文,检查所答题目是否正确。

此外,应指导学生重视文章的标题和段落的主题句。文章的标题,往往指明了文章的中心议题,而段落的主题句,则概括该段中心意思。

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速读;能力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对人才的培养的要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技能将作为一种无形的经济的主要特征,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同社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都具体化为知识的竞争。这里所谓的知识,包括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

因而,现代社会要求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和能力”,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阅读训练,寻求最佳的课堂教学程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教给学生方法,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

要达到快速高效阅读的目的,必须要教给学生方法,把握阅读的规律,实现阅读训练的规律化。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各种阅读材料,让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中寻求规律,形成技巧,在精读理解中达到既快又准的目的。

1.引导学生按固定程序阅读,迅速捕捉信息

在计时阅读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必须引导学生按固定程序阅读,教会学生迅速捕捉信息的方法。

教学中,我们可以传授阅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传授基本知识,与常规教学相同,即将字、词、句知识,讲语法、修辞知识,讲篇章结构知识,讲文学文化知识,并且综合归纳,力求给学生较全面的知识构架和较多的知识积累,为他们的阅读自学准备一个初步的知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方法指导,进行阅读示范,把学习目的和任务告诉学生,把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扫视或一目十行是怎样进行的。

快速阅读的基本要点有:

(1)标题;(2)作者;(3)出处及发表时间;(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6)文章特点;(7)文中的基本观点。

这七项内容,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略过其对己用处不大的内容。

教给基本方法,还要教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选择参考书的方法,掌握解释字义、词义的方法,把握语境、理解词义的方法,分析语段、概括段义的方法,总结中心、归纳写作特点的方法,调动知识和生活经验,联想而丰富作品内涵,加强理解作品意义的方法等。

快速阅读的基本程序是:

(1)粗读:快速阅读全文,略知内容,完成简单的阅读目标。

(2)细读:全面细心阅读,熟知内容,批写课文,完成多个阅读目标。

(3)精读:分析研究重点内容,深入课文,学习精华,完成重要的阅读目标。

固定程序阅读的好处是:

(1)固定程序阅读要求运用明确而连贯的思维程序,所以可以由杂乱无章的、毫无条理的阅读过程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程序的阅读过程。

(2)固定程序阅读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记忆读过的材料的能力。

(3)现代的一切科技读物、通俗读物和社会政治读物,都有相当大的水分,固定程序阅读,可以更快理出要点,把握文章内容。

2.帮助学生总结快速归纳段意的规律

段意归纳,首先要全段内容有一个直觉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将综合的意思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深化提炼,最后将得出的段意参照该段原文,尝试对段内各句句意进行覆盖,检验段意概括是否正确。

总之,归纳段意的一般方法及其道理是应当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展示典型的和不典型的若干段落,让学生加以分析,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我们会发现段落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中心句的,一种是没有中心句的。有中心的,其中心句就是段意,其他语句都是为阐述中心句服务的。对这样的段落,找到了中心句,就找到了段意。

段落的中心往往是在段首,其次多在段尾,少量的在段落中间。对没有中心句的则要进行概括归纳;而有的段落虽无中心句,但有对段内各层层意概括的句子或词语,那么将能概括层意的句子或词语归纳起来也就是段意,对那些既无中心句,又无概括层意句子的段则需完全概括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这些归纳段意规律归纳如下几条:

(1)有中心句的,中心句就是段意,中心句多数在句首,其次在段尾,少数在段中。

(2)无中心句的,需要概括或利用能概括层意的语句进行概括;

(3)可以利用提示性词语或记叙段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找到中心句。

3.快速辨析文章的结构与思路的规律

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脉络的重要方法,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但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文章,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它们在结构上的共性,发现文章的基本结构模式。

分析文章结构必须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记叙文(包括散文)常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事件经过、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议论文则一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间的论证结构又有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递进式等。

说明文往往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分别采用结构顺序、空间顺序、观察顺序、逻辑顺序来结构文章。

这些方法、规律,可以让学生归纳小结,也可以由教师给予提示。只要牢牢把握住这些规律,熟悉这些规律,甚至让这些规律在脑子里形成定势,每到读书时,就会自然地运用规律,快速高效地阅读与理解。

二、通过计时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

中学生阅读速读慢,主要是由于阅读能力低,时间观念不强,缺乏紧迫感。因此,利用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计时训练,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

具体做法是:

1.利用各种媒体,准备好阅读素材,并按要求设计练习题。

2.规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练习。

教师逐题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学生互相评分,并计算阅读速度、理解率。

三、用量化训练实现快速、高效的阅读训练

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心理欲望,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创造这种表达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检测中获得信息反馈,了解知识迁移和运用所达到的层次,以便调整训练计划。

快速高效阅读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将快速精读能力分解为若干种具体能力点,对每一项能力训练进行量化处理,采取先分项、后综合的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速读、精读的量化训练。

实践证明,速读训练、快速归纳段意训练、快速提炼中心思想训练、快速辨析结构与思路训练、快速鉴赏艺术特色等能力训练,都是可以实现量化的,训练的效果是显著的。

四、借助电教媒体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电子阅览室、网络文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日益受到学生的关注。

1.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

文学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尤其在当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阅读文学名著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著将文学形象所特有的模糊性、典型性发展到了极致,为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提供了极好的“起点”;同时,许多名著蕴含丰富的哲理,教师可以借助名著训练学生形象思维,为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阅读材料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了解网络文学创作情况

网络文学是用电脑创作、在网络上传播的供网络用户参与或游览的新型文学样式。它内容丰富、新颖,传播快捷,深受学生欢迎。教学中,我们只要对学生认真加以引导,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由于借助媒体展示阅读材料的时间有限,因此限时阅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出声阅读、用手指着一个一个的字阅读,阅读时摆头、复视和只追求速读或只求高理解率的毛病,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

总之,借助电教媒体进行快速高效阅读训练,有利于调动非智力因素,有利于激发学习差的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多吸收信息,快吸收信息”是对语文教师素质的挑战。因此,语文教师要适应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需要,必须不断学习,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问题法;语篇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19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129

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阅读在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技能的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图式理论观点认为,从本质上讲,阅读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与阅读材料及其语言文字信息彼此交互作用的过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从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认知特征出发,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笔者结合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搞好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谈一些认识。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阅读教学理念陈旧滞后

受传统阅读教学理念的消极影响,许多教师热衷于把讲解词汇、分解句型、罗列语法p剖析结构p归纳搭配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导致教学重复机械,毫无趣味。长期下去,这样的阅读教学何谈兴趣的培养,何谈积极性的调动?试想一堂索然无味p缺乏积极性调动p无视创造性培养的课怎样才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二)疏于对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究

在教学方法上,许多英语教师没有形成和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守着老一套不放p不思进取,更不愿静下心认真地探究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疏于对阅读材料的翻译、理解的引导和启发,习惯于填鸭式的满堂灌。他们喜欢根据词典逐句逐字地翻译,喜欢按照参考资料逐句逐字的分析等。殊不知,这样根本无法体现出新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教师忙得疲于应付,而学生围绕教师团团转,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消极地接受语言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

二、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方法

(一)更新阅读教学的观念是前提

以“教师为主导p学生为主体”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教师要通过对阅读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和指导,改变“满堂灌”的错误教学方法,大力实施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符合时代特色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全面培养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兴趣,努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精读,主要指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逐段地全方位认真阅读。

2.泛读,指为了概括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而进行的一种阅读方法,

3.速读,即指快速阅读的方法。

4.略读,又叫浏览法,包含下列两个基本要素:

(1) 抓住关键。包括文章的标题、黑体字、斜体字等所蕴含的意义。

(2)了解大意。从阅读文章的关键段落捕捉文章大意、背景等重要信息。

(三)实施语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语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特定的语境中体验并应用语言,是一个篇段结合的连贯的语言体系,具有拓展和延伸特点,它能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通过对文章中某个段落、某个句子的阅读理解,达到对通篇文章较为全面的、系统的p正确的理解之目的,即实现“窥一斑而知全貌”的@喜效果。其次,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特定情景的设置中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来大胆p积极地预测某个词p某个词组或某个句子的大概含义,进而达到对整段乃至整篇文章含义理解的目的。再次,教师要通过巧妙的导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主题句等重要信息并进行以点带面p层层递进p步步深入的阅读和理解,这种高超的导入技能不但能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心理准备,还能带领学生尽快进入到积极的p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真正起到先声夺人的奇特作用。

(四)问题设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

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或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问题设置来对整篇文章进行预测――检验预测――再预测――得出结论的问题学习。积极的设疑和提问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的提问一定要体现出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做到有的放失。一般说来,根据阅读理解问题的层次可将问题的设置划分为:

(1)Who/when//where/what/why/how…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

(3)The writer believes/implies that…

第一类型层次明了简单,容易掌握,围绕“什么人p在什么时候p在什么地方p做什么p为什么做以及如何做”的主线,帮助和引导学生逐层学习p分析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第二类型要求学生在第一类型的基础上学习,了解并掌握文章是与非的基本态度和观点;第三类型强调对文章中心理念的凝练和升华,属于最高层次,旨在要求和启迪学生全面掌握本篇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以及倡导的理念。

综上所述,只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思想p新理念,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力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p科学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