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31 16:36: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提高整体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载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背景和条件。人的各类素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养,勤奋学习,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自己言行,提升自己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水平,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加强锻炼,不断提高自己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为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愉悦心境
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和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氛围。因此要学会营造愉悦的心境。营造愉悦心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要主动多去参加体育、文娱等集体活动。这些活动由于随着生理机能和血液循环的加剧,人的心理也会随之开放,这样就更有利于把不良的心绪宣泄出去,当然也可以增加人际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人际关系和谐之后,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您,使您在融洽、关爱之中淡化或消除烦乱、焦虑的心绪。营造愉悦心境还要积极与他人交往。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当个体独处时心理活动会向自己的内部转化,它的范围、内容、认知都受的局限,这样就会造成孤独、焦虑、自卑、情绪化的“第三状态”,以及不被他人理解。所以,这就需要关心和注意他人,积极与他人健康交往。当自己被他人关心、关注 德育是启发人的良知、改造人的心灵的。而不是一系列外在的“行为”艺术。我们需要内化的德育,内化的德育造成的影响将不是暂时的服从。而是有可能形 的时候,心中就会有一种倍感温暖、倍感安全的自信和快乐油然而生;同时心理也得到净化,心态也会得到平衡,当然烦乱的心理也就会在健康的交往中逐渐消除。当自己关心、帮助别人的时候,不仅使被帮助者接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
三、注重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心理稳定。首先要树立自信心。自信者勇,自信者智。自信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导。古今中外,凡是有所发展,事业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条成功的秘诀:自信。这些人尽管各自的出身、经历、思想、性格、兴趣、处境等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对自己的才智、事业和追求充满必胜的信心;其次要磨练意志,使自己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是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成败的关键。几乎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因为大凡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毅力和勇气;再次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个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智力发展的水平。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仅有体力和意志的较量,更重要的是智力的较量。所以,青少年要加强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基本因素在内的智力的自我训练,不断开发自己的智力潜能,拓展智力发展的背景。
四、加强心理调适
自从开天地,人类对家的认识就在不断变化,对家的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家是人生的起点,家庭是未来成功者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奠定人才成长的根基。家庭中有哪些教育资源呢?父母的个性修养、家庭的氛围、教养的方式等都是极为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其中家庭成员的个性,家庭环境等为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性的教育资源;家庭成员的修养、家庭氛围的营造、教育方式的科学与否为自我意识方面的主观性教育资源。这两种资源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1、父母的个性修养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父母的勤劳善良、正直无私、积极向上等良好品质带给子女的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自私自利、道德败坏的父母必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若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3、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义;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对青少年的教育宜及早进行,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自动逐渐发展而成,至青少年即大致定型,虽然进入成年期以后,性格仍将继续发展而产生若干改变,但这些改变只是程度上的,而非类型上的改变。
二、重视家庭教育资源作用,营造形成青少年健康心理素质的氛围
溺爱型、专制型、推脱型、残缺型的家庭易导致失败。反之,民主、和谐的家庭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1、以身垂范,营造良好家风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块沃土,父母应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习和掌握基础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同时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尽早开发,加强教子意识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青少年时期乃至人的一生都有关键的作用。弗洛伊德强调一个人的人格是由幼年的经验所决定的。因而,在家庭中父母要有强烈的教子意识,于点滴之中、于细微之处加强对孩子的启发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观念。
3、以理服人,寓教于乐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早在2000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就已很受重视,孔子对子路“晓之以理”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传颂。在家庭教育中,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以民主、平等、宽容的心态多和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烦恼,促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威力,培养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摘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 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以下探讨,并提出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希望能给予相关人士借鉴。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关健康教育
引言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他们的饮食 、身体 、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很少去关注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那么何谓心理健康教育呢?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人身体的心理健康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 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 ,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 、发展、 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 成才;心理健康维护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 。补救性教育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正常状态。这两种教育也属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要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发展心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积极进行心理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 。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计划 、有目的、 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谓心育教学,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和规律,运用辅导与教学的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或调节其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之前,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智力 ,气质态度与性格 ,心理与行为问题等方面 如果发现学生在理解能力、创造力、学习兴趣、合作精神、 自尊、责任感、挫折容忍力 、环境适应 、性心理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应以此为根据,同时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与原则,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给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来进行的,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真正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 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排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前来咨询的人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 ,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由经过心理咨询专门培训的教育者,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举行咨询和帮助,使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或者心理处于程度较轻的不健康状态的学生恢复到健康状态。学校应成立以院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建立一个由学生心理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三级心理保健网络:(1)学生心理协会。由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生咨询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并介绍、推荐有问题同学去寻求专业帮助。(2)院系心理辅导员。对院、系层次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部工作人员甚至课任老师等,进行专题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学会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具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3)心理咨询中心: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与救助,以帮助那些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3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 平和稳定、 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以便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 ,父母的教育观念 、教养方式、 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整体素质的转变,首先应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因为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了教师如何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在现阶段我国教师群体心理抗逆能力普遍降低的。什么是心理抗逆力呢?抗逆力是一种相对能改变、能抵抗压力的能力──即使面临社会逆境依然能够坦然面对的能力。导致了教师抗逆力的降低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在艰巨复杂的教育任务面前需承担前所未有的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近二十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均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需要时刻分析社会的变化所引发的各种青少年问题,并努力通过教育的途径加以解决,这其中探索的艰难可想而知。近些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环节不断地在进行各种课程改革,教师需要时时面对新的教学任务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工作的压力再加上部分教师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逆境,直接导致了教师群体的种种心理危机。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直接对教育的过程和效果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关注教师的心理危机及他们在社会的逆境中失去的心理抗逆能力,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引导,不仅是良好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 造成青少年心里健康的原因;
其一,家庭结构 ,由于父母的离异或缺失而导致的家庭结构不完善或破坏,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关爱 其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错误的教育观、师生观、特别是有些教师道德修养较差,态度粗暴,心理不健康,动辄训斥变相体罚学生。
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 、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 ,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5 结束语
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在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当前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大致可分为学习类、 人际关系类、 情绪类、 人格障碍类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 .第 1 版.济南:山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63.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642
青少年的身体虽已逐步发育成熟,然而在认知发展、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方面还不成熟。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沉重的升学压力、紧张的人际关系、自我追寻中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都会诱发心理障碍。然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祖国建设的重担还需要他们挑起。因此,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强化其心理正能量极为重要,是实现和谐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青少年心理特征及心理正能量实质
心理正能量是指个体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心理机能,从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性发展,外界表现为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心理正能量可以帮助青少年处理好人际关系,正确对待竞争与协作,正确看待并遵守各种规则,积极地去发现,去追求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青少年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容易出现各种异常心理特征。如不及时矫治就会发展为心理障碍,形成各种程度不等的心理疾病。常见异常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厌烦心理”,从厌学到弃学;“焦虑心理”,父母期望值过高,孩子常因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和焦急;“自卑心理”,一般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前途感到迷茫;“攀比心理”,生活上同学间相互攀比,若吃穿不好则认为失面子。“独立心理”,常常表现出独立的要求,不像从前那样处处听从,依赖于父母和老师,也不愿接受父母和老师的过多管束。这些异常心理特征很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二、强化青少年心理正能量的途径和方法
青少年时期有很多独特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很容易滋生出一些问题。因此,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强化其心理正能量势在必行。笔者通过调查及切身工作经验,认为强化青少年心理正能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提高心理课程的实效性。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青少年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二要注重教师心理正能量的提高。要强化青少年心理正能量,首先要强化教师的心理正能量。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每一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②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③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答应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面前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能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三要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①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②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创造,审美的能力。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④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比如孩子考好了,得到了表扬和奖励,我们的家长声音是那么的甜,脸笑的跟花一样,那时孩子让家长上天摘月亮家长也答应;而孩子一旦考的不好,或受到了批评,再看我们的家长,那可就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了。无论是溺爱型还是打骂型的教养方式都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在全国数学奥赛获得过一等奖的李美琴认为,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最大,而这些压力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给的。虽然父母说“不会给你压力”,但他们说出的这句话,无形中就是压力。甚至父母的态度越好,压力就越大,孩子生怕辜负了他们的一片苦心……
如何处理好“上进”与压力的关系,就青少年来说,犹如走在窄窄的平衡木上。13岁的内蒙古小代表阿斯汉还在读初中一年级,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告诉记者,一次他发现有个同学背诵的古诗比自己多,于是他去买了不少古诗书,回到家里暗暗努力;18岁的广东代表、高二学生陈萍萍,学习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虽然所就读的重点高中今年升学率是百分之百,但她仍然在会议用餐时掏出英语单词本抓紧背记。
心理压力长期积累并且不能排解,会导致青少年心理严重失衡。湖南代表周丽丽做了个形象比喻,心理压力就像沟里的水,平时一点点淤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漫堤。对青少年来说,心理极度失衡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或者被逼采取“极端方式”强行排解。一些老师、家长在青少年心理方面不够重视或存在认识误区,压力长期积累就会出大问题。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老师之外的环境也会带来压力。李美琴说,尤其是周围的亲朋好友、邻居,他们都有“比较心理”,经常议论你的孩子如何如何,他的孩子怎样怎样。如果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和孩子都很丢面子,这也是产生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由中国科协发起的一项以大中学生为对象的社会调查显示,认为“考试、升学是中学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的被调查者,2002年增至77.3%;感觉“学校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课业负担很重”的中学生比例为45.2%。
“我的孩子上初二,书包足有10公斤。”来自陕西的代表王效力说,现在中考录取率还不如高考,分数不够、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初中毕业就被分流了。学校和社会都提倡素质教育,可应试教育的模式并没有被真正打破。为了升学,孩子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还要承担更多其他的压力,真不知怎么做才好。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素质 原则
一、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因为青少年有其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其心理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发展关键期,由于意识发展及诸多社会原因,此时青少年的心理充满了矛盾,他们处于三种矛盾抉择之中,既有强力要求又缺乏独立的能力;充满理想又面临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要改变现状又有着很大的阻力。因此青少年在适应社会和谋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失败和挫折。由于经验不足,缺乏应付苦难的策略与技能,往往会经历心理困扰而不能解脱,这样就需要及时的恰当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来。这比等到其有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再来治疗要有效的多,省事的多,解决也要彻底得多。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能帮助青少年减少对社会的不适应,减低不良的心理反应外,还能培养青少年对理想的积极追求,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所以这种发展性、积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青少年心发展的实际需要的。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要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场所,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加以实施。作为青少年整体素质的一个部分——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相提并论的一个重要素质,那么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是否可以从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呢?
学校有开展教育活动的有力因素,无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教育的设备、氛围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更为重要的事学校有着教育自身的良好特点,教育活动的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都能保证心理健康活动的持续有效的开展,除此之外,教育活动也符合青少年的需求,满足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传授心理活动,分析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的一门全新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卫生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即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属于教育学范畴,还属于社会学范畴,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培养青少年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潜能。其可分解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发展性:面向学校的全体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预防性: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上有可能发生问题的青少年,对他们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三个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上,其重点是第一个层次,主要目的是预防和发展,主要面对的是全体青少年学生,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并非矫正教育,防范于未然要比治疗简单的多,这就好比流行性感冒,事先打预防针要比患病后再打针吃药效果要好得多,治疗只会事倍功半,而预防会事半功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渐形成,智力、体力、道德意识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候的青年年一方面渴望自由,开始拥有自己的秘密,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学业负担的逐渐加重,升学就业等等激烈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显得无所适从。国外屡屡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正是这一问题的极端表现。
这些心理具体表现在:1、由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问题,如与异往恐惧、、性幻想等。2、学习问题,如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3、情感、个性问题,如情绪的不稳定、冲动性、极端性;自恋、闭锁等。4、人际关系问题;如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关系不良等。5、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隐患引起的心理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开设相应课程让青少年学习性知识、性道德、性法律势在必行。2、培养青少年学习兴趣、学习心理障碍及用对措施;学习策略训练、考试心理等。3、教育青少年如何有效调节自身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训练包括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培养等。4、针对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撒谎、逃课、打架斗殴、吸烟酗酒、人际交往障碍以及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自卑、自负、多疑、嫉妒等心理进行剖析、调节训练帮助这些孩子认识这些行为和心理,促进其良好行为和心理的养成。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求教育者认清心理监看教育的根本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2、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科学性。要用科学的方法以科学、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3、疏导性原则: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导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要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反对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问题的青少年学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具体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48-01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了消极作用: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分数排队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黄色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现今时代,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而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2.发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各科教师通过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学生对某学科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很需要教师有意识的主动培养。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不同之处就在于普通中学是基础教育,而职业学校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性较强。大部分学生选择专业时就考虑到兴趣需要,所以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专业爱好兴趣,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各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展示学科的美,说服和吸引学生主动地钻研该学科,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尤其是面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中更要注意将严格要求与恰当运用方法方式结合起来,注意教学对象的层次性,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从而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较浓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学好该学科。
教师还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创设环境氛围,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教育渗透
这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够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心理学表明,环境氛围可以强化或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让学生进行心理“情感操练”
开展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显示才能和爱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流的加快,社会需要具备创新心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心理。如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科技小创作、小发明,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种比赛。
5.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教育文摘周报》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障碍;原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12-03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身体与生理上已较为接近成年人,他们体态匀称、肌肉发达,但心理发展还相对滞后,表现为遇事缺乏有效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容易兴奋、激动、发怒和绝望。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是多方面的,除因受到重大生活变故影响外,还受整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四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生活紧张程度增大,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加大,其中的矛盾、冲突、竞争也随之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承受能力,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从学生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使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心理品质。其中有些是健康的影响,有些则是不健康的。社会上的种种不良文化、不健康的思想,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社会风气同样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社会上的一些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不良风气会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为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要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净化环境,严厉打击各种歪风邪气的盛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以及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的大众传播,使青少年在各种诱惑中深受其害。具体表现有:
恋爱交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异性产生好奇,再受到网络、电视、言情小说的诱导,有的学生谈恋爱,严重的影响了学习。如果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就会陷入极度郁闷和焦虑之中,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轻生的念头。
疯狂追星――如今的青少年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追星热,对歌星、影星盲目崇拜。整天关注娱乐新闻,因偶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因偶像的失意而痛苦不已,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
沉迷网络――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它给我们的学习、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有许多青少年学生却受到了网络的毒害,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玩游戏,整天沉迷于虚拟的世界里。白天不上学,晚上不回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荒废学业;有的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内容,自甘堕落;有的零花钱不够用,就去借去偷,甚至敲诈别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因素
国内外大量事例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行为异常。家庭成员不全,如父母死亡、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不和睦,如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紧张,家庭情感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或溺爱娇惯,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影响。受到家长过分关爱和看管的学生大多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少学生动手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性格上存在被扭曲的现象。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施加的压力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加重其心理负担,产生恐慌和焦虑情绪,心理健康发展出现障碍。
(三)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存在,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问题。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分数决定学生命运,这种重分轻能、成绩决定一切的做法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分数显得如此重要,学生承受着来自家长和学校对自己的双重压力,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学生竞争激烈,甚至为了达到高分,超过他人会出现作弊,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有许多同学因为压力大,身心疲惫,产生了厌学、厌世的情绪。如果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其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不利。当这些学生意识到自己无法独立地适应社会生活时,必然陷人恐慌与失望中,产生心理障碍。
(四)自身因素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个体差异对学生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的水平,把期望值定得较高,但由于其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看待问题产生偏颇,结果不能很好的实现理想,完成任务目标,当他们心中美好的蓝图不能实现时,便产生强烈的心理挫败感,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有一些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经济条件差,贫富差距会使这些学生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卑感,在行为特征上表现为不爱与人交往,性格孤僻内向,发展严重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障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渴望交友,希望通过相互交往增进友谊,互帮互助,但自身心理活动的封闭性,与他人正常交往受阻,这种心理矛盾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处于郁闷和焦虑之中,进而导致了人格的偏差。
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给家庭及学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对学生本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和合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应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一)社会各方面应该高度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正确的社会导向引领他们走向成熟。社会各个传媒单位和部门,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都要传播优良文化传统,优秀精神文明,坚持抵制低俗有害精神污染,优化育人环境,注重环境育人,净化学生的心灵,抵制各种腐化思想的侵蚀,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的刺激和影响。
(二)学校要系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充分的认识。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开展教育工作。心理咨询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未雨绸缪。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个别辅导、心理训练、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方法相结合,加以疏导和化解。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宣传工具,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学校要摸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学校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家庭要和学校多沟通,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加强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父母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和睦共处、互相帮助、关心和爱护,以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榜样,发现其有不良行为要及时批评教育,正确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情绪,自我调整心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讲究方式和方法,不能心情急躁,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能重智轻德,不能过分溺爱。
(四)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自我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学生要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和心理调适,以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品质的同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身体,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辩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内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对策,帮助他们解除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人格成长等各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以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应对各种不利条件,培养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坚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这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 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及其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J].职业时空,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