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发展情况

农业发展情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31 16:36: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发展情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发展情况

第1篇

    1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邳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市耕地面积183万亩,农业人口122万,设施农业面积仅l0万亩。邳州市设施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初期规模小,技术不成熟,季节性生产明显,效益比较低,处于探索阶段。该市近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设施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1设施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自2010年,邳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选择地理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块沿线发展设施农业以来,仅2010年就新增钢架大棚75000余亩,13光温室800o亩。

    1.2设施农业经济效益比较明显

    据了解,2010年新建的钢架大棚,经营比较好的每亩年均收人在2万元左右。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突显。可以预期,随着设施农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种植技术的普及提高,必将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

    1.3干部群众对设施农业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2010年邳州市设施农业的成功实践,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当前,农村干部群众对设施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产生了投资发展设施农业增收致富的强烈的心理愿望。今后只要继续加强引导和扶持.邳州市设施农业将获得长足发展。

    1.4设施农业对相关产业产生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首先创造了就业机会。设施农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快速发展不仅安置了相当数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培养了一部分致富带头人,避免了因劳务输出而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其次,设施农业的产品具有流通快等特点,因此有效推动了当地物流商贸业的发展。1.5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一是该市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二是鼓励引导政策措施对头;三是科技服务比较到位:四是村组干部积极带头。

    2目前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施农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

    总体上看,邳州市的设施农业布局主要分布在邹庄、港上、四户、新河、八路、车夫山等市,其余各市生产规模偏小,且比较分散,没有集中连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发挥。有关部门要对此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农户进行规模化连片建设,并给予补贴。

    2.2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日光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修建使用面积为1亩的日光温室需要资金2500O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一方面.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筹措资金,但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足,农民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虽然财政一22一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加之银行贷款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在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2.3设施农业发展重产前、产中服务。轻产后服务

    在设施项目建设初期,积极引导经营户进行建设,出主意、想办法、跑项目、筹资金。当设施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在引导种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设施农业生产服务基本上处于只管种养,不管销售。并且设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仍不健全。邳州市农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专业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更是缺乏,加之农民的科技实用技术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民习惯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概念不清;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接受能力和推广意识较弱,对设施农业栽培管理技术把握较差,同一地段、同类棚室、同种作物收入高的可达2万元,低的只有3000~4000元。对于后期的经营服务更是很少过问,特别是一些远离城市、公路的经营户生产的产品除了本地销售一部分外,其余的很难找到销路。开展配套服务存在着重产前、产中服务,轻产后服务的现象。市场信息链服务滞后。邳州市只有一家蔬菜批发市场,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健全。解决产销脱节问题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当务之急。

    2.4无公害蔬菜生产量小。品牌产品缺乏

    设施蔬菜的生产没有充分利用水、土、气等环境无污染的有利因素,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现有蔬菜产品生产仍是以大路品种为主,蔬菜品种结构趋同。据调查,农户在温棚中普遍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十分突出.由于这种封闭式的种植,没有雨水的冲刷,阳光的直晒,设施农业产品中药物残留令人担忧,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优质蔬菜品种短缺,无公害蔬菜缺乏,同时销售方式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产品的销路和经济效益。因此,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创出自己的品牌,亮出产品产地,注册具体的商标名称,优先满足高消费阶层和出口需求.并要做到生产的产品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实现树形象、创名牌,引导消费、扩大市场的战略目标。努力实施“放心菜”工程。

    2.5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科学技术推广不够深入

    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那些从未上过学或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大部分都是粮农转菜农,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加之各级领导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不够.特别是懂技术、懂生产的行政干部不多,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推广科学技术不够深入,也没有在栽培技术上进行系统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2.6设施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较低邳州市设施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较低,并且产量有限,难以满足外销需求。对于本地销售市场,目前主要生产的黄瓜、尖椒、麻椒、豆角、西红柿等,品种较少,还存在供应不及时,难以满足本地批发商的需求的问题。邳州市生产的果类蔬菜与外地同类产品相比。外形不够美观,品质不高,上市价位低,缺乏竞争力,经营效益受到很大影响。

    3对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设施农业在邳州市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切实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在基础建设、品种优化、科技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积极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市场导向作用.设施农业必将成为邳州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1宣传引导。提高认识

    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将邳州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措施、成功经验、最新走向传达给农户,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发展优势,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教育群众,切实增强群众的投资意识和市场意识,从多方面激发和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能够自觉自愿地投身设施农业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继续落实邳州市委市政府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优惠政策的同时,建议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的村给予奖励;对在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作出较大贡献的技术人员给予奖励.进一步推动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2多元筹资。确保投入

    首先,邳州市党委政府,要贯彻落实好扶持设施农业的政策,在资金使用上要统筹安排,确立重点扶持区域,解决当前资金不足问题;其次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对于设施农业基础建设适当提高最低信贷额度;第三要抓住国家推进农村经济改革的契机。在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土地流转的探索,吸纳社会上有经济实力的人士承包土地搞设施农业,集中力量引进、培植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骨干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带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3.3强化服务,加快发展

    建议邳州市政府进一步健全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积极引进人才,大力提高设施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带动培养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力争达到“一户一个明白人”。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转变培训方式,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形式,加强与外省市间、各苏木市间的交流学习,以观摩交流等形式,将先进的栽培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科学的投资运营模式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推广,尽快让农民掌握设施农业的实用技术。同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依靠农技队伍,加大设施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制定相关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操作规程.组织解决好设施农业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要建立健全市场销售服务体系。积极组建和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建设蔬菜交易市场,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依托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队伍及龙头企业,促进产销衔接,多渠道销售蔬菜产品,以流通促进生产,以流通提高效益。

第2篇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着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适应滨湖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大圩土地整理项目、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张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大圩、牛角大圩、马圩以及大张圩等4个圩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圩区的产业特色,东大圩着力打造“滨湖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牛角大圩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马圩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张圩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第3篇

关于揭东区三农普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走访了解全区麻竹笋产业种植、加工情况,结合第三次农业普查掌握相关情况,形成该调研报告。

目前,我区种植加工麻竹笋基本集中在埔田镇,已形成产业集聚规模。近年来,埔田镇在省、市、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把麻竹笋作为高效农业的支柱产业来打造,采取建基地、扩规模、抓出口等措施,种植规模和产量逐年增大。埔田镇作为麻竹笋生产核心区,辐射带动了锡场、新亨、玉湖等周边乡镇的全域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笋之乡”、“广东省竹笋专业镇”、“广东省科技专业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埔田竹笋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全区麻竹笋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2017年麻竹笋产量10万多吨,产值约10.4亿;麻竹笋加工企业49家,年加工量超过6万吨,2017年出口额达8.8亿元人民币,创税5500万元人民币;年销售产值超2亿元的麻竹笋加工企业3家,农业特色产业经营农户8000户,带动农民每户增收3200元,农业特色产业经营专业合作社6家,80%以上的麻竹笋产品出口远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埔田镇将在一个产业(即竹笋产业),三个延伸(即特色餐饮、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产业优势、交通优势与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于一体,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全链条增值,开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该产业园主要依托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纽带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企业,主要是:广东裕洲食品有限公司、揭阳市裕中食品有限公司、揭阳市骏佳实业有限公司、揭阳市雄佳佳品有限公司、广东新路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揭阳市念恩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承载的主体,模式主要是企业+基地+农户;以外贸为主的销售,年出口额达到1.4亿美元以上,已基本形成以麻竹笋产业为主,产业横向延伸,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完整产业链。

第4篇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向优质高产方向发展。201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59.4万亩、单产510.8kg、总产26.5亿斤。分别比“十五”末期增加37.5万亩、53.3kg和6.2亿斤,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了“三增”,总产创十一年来最好水平。其中优质粮占90%,比“十五”期末增加了46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14.4万亩,总产达51.8万t,亩产较“十五”末期增加1770.4kg,蔬菜销售收入成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九台市高效经济作物快速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得到优化,高效作物、优质作物大面积种植。?2011年全市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优质品种占农作物播种面积90%。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已基本形成250万亩优质粮、14万亩无公害菜、5万亩优质果、5万亩优质苗木等优势产业区、带。全市种植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0家,实现各种农作物生产订单种植7.5万亩。农业生产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依据资源优势和政策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有较快的发展,比如:上河湾镇双顶村的果品、波泥河镇的苗木、卡伦镇的蔬菜、花卉,突显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

三、设施农业建设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建立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市新建种植业设施包括普通温室、钢骨架塑料大棚和普通塑料大棚6.2万亩,其中蔬菜设施面积5万亩,食用菌设施面积0.5万亩,花卉设施面积0.2万亩,苗木设施面积0.5万亩,可实现年总产量108万t,总产值21.6亿元,为农民创效益13亿元,带动5万人就业。

四、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种植业良种推广成效显著,推广了玉米、水稻、大豆、蔬菜等优质、高效、高产品种50余个,新型实用技术50余项,累积推广面积500万亩。2011年在全市建立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10个、粮棉高产创建示范片12个。重点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项目,在全市14个乡镇、2个办事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实现了全覆盖,累计推广面积250万亩,预计实现农作物生产节本增效1.17亿元。通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劳动力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共培养、培训13.6万人次,培训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大幅度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检测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充实和加强,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范围内全面杜绝了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的使用,假冒伪劣农药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100%,生产基地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全市已有10余家企业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全国统一认证。全市发展市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小区5个、辐射面积达到14万亩以上。

六、农村能源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九台市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5年先后争取了3批农村沼气国债工程项目,重点推广了农村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热水器三项技术。截至2011年末,全市农村新建户用沼气池0.82万户,大型沼气工程3处,养殖小区沼气粪污处理工程3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3处,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7万m2。涉及到全市14个乡镇、2个办事处,310个自然村,惠及农民3.93万人。农村可再生能源得到有效利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争取中央与地方农业建设投资4473万元,落实建设项目17个,有力地改善了种植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推进建设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培训、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为加快建设九台市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农业应急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加强。

八、农业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一是良种推广工作成效突出,共引进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0余个,推广了以先玉335玉米品种、吉粳88水稻品种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高产品种,全市种植生产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果显著。初步掌握了病虫害在九台市的发生区域、面积、生境、危害现状及发展趋势。全市常年病虫害防治面积达250万亩。通过加强监测防治工作,每年挽回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三是土肥监测服务工作水平稳步提升,完成了全市近250万亩基本农田的耕地地力调查,并实行了数据库管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强化肥料市场监管。四是农药监管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建立了农药监督管理机构,建立规范化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基地。五是国家种子区域站的建设,便于农民对新品种的选择。

九、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

九台市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市,310个村接入互联网。发展了300多名农村信息员,初步形成了包括市、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和农村信息员队伍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三电合一”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开通了农业服务热线(0431-82360110),建立农技、植保、种子、蔬菜4个专业专家解答队伍。

第5篇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以发展精品、珍品、旅游观光“两品一游”城郊型特色农业为重点,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来抓,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基本情况

(一)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基地不断扩大。

围绕培育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通过信息引导、技术服务、联系订单、宣传促销等措施,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形成优质洋葱、精细蔬菜、特色制种、优质西甜瓜、优质土豆、优质大葱、优质林果、优良畜禽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20xx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7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9974亩,经济作物面积37722亩。一是洋葱产业逐年强大。20xx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10800亩,产量8.1万吨,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1500元。20xx年完成播种面积2.1万亩,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2030元,今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2.3万亩。二是精细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日光温室2163座,每年生产反季节蔬菜730万公斤,同时大田蔬菜面积和质量也在逐年提高。三是制种产业稳步推进。建成了文殊、新城两大制种基地,并由制种玉米向花卉、蔬菜等特色制种转变,效益逐年提高。四是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4.17万头(只),其中猪1.9万头、羊4.76万只、禽类7.07万只、牛0.46万头。

(二)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在充分发挥市种子公司带动制种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成了集农业科技推广开发、各类蔬菜保鲜、脱水蔬菜加工等运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金汇果蔬基地,该基地总投资2560万元,建成3000吨蔬菜保鲜库1座,年保鲜蔬菜能力15万吨以上,建成脱水蔬菜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脱水蔬菜20xx吨。建成了鸿翔蓝孔雀养殖场和友谊特禽养殖场,鸿翔蓝孔雀养殖场建成高标准暖棚养殖禽舍6座,引进大型全自动电脑孵化机1台,具备年繁育20xx只蓝孔雀、年生产工艺孔雀标本500个的能力。友谊特禽养殖场,建成封闭式禽舍1600m2,孵化室、育雏室3000m2,购置年孵化30万枚种蛋的孵化设备一套,每年可提供特禽种蛋150万枚、孵化种雏能力达到1000万只。文殊胚胎移植繁育基地,建成标准化羊舍2500平方米,办公楼1栋,共引进陶赛特、萨福克种羊46只,现存栏羊218只,已完成胚胎移植手术168例。同时万头肉牛养殖加工厂和万吨棉籽油加工厂正在建设之中。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

一是积极建设和培育农村各类专业市场,现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集贸市场3个。二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加强与农产品经销商和龙头企业的联系,落实农业订单,近年来洋葱、制种等大宗农产品的订单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5%以上,从而化解了市场风险,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积极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先后举办了西甜瓜、土豆、大葱、精细蔬菜、名贵花卉、优质果品和牛羊新品种评审、推介、展示会,一大批精品农产品在市场上亮相,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四是多渠道农产品销售信息。先后在中国农产品信息网等媒体上洋葱、西甜瓜等优质农产品信息,并每年派人到东北、华北、东南沿海等地,帮助农民推销洋葱等农产品,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五是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农林局成立了农产品促销协调领导小组,三镇分别成立了经济工作办公室和农产品运销公司,同时成立了由镇经委、村干部、农技部门和个体运销大户牵头的专业协会,全市共有洋葱、土豆、精细蔬菜、林木种苗等专业协会40个。同时在洋葱和玉米种子销售、发运季节,成立洋葱协调调运办公室,积极与铁路部门协调车皮,确保了洋葱等农产品的及时发运。

(四)非农产业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以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主的观光旅游业,先后建成了长城葡萄基地、峪泉餐饮一条街、河口度假村、石桥桥苑、石关峡文化旅游景区、新城草湖生态旅游景区等一大批项目,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发展壮大二、三产业。以项目建设为龙头,积极招商引资,深化企业改革,加强技术改造,炭黑、水泥、采沙、农产品加工等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商贸流通、中介服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正在兴起。围绕酒钢葡萄基地、工业园区、新旧国道以及南市区开发,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商贸服务、劳务输出,全市长期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达到2785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9.8%。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的增 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业产业化建设顺利进行。农业产业化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社会系统工程,为确保其顺利进行。一是成立了嘉峪关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计划、财政、农林、乡企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农林局。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和规划制定等工作。二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下发了《嘉峪关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和《嘉峪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同时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列入各级领导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考核,有力的推动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制定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并出台了《嘉峪关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建立了嘉东、嘉北工业园区和双泉农业综合开发区,所有招商引资项目和进入园区的项目均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入驻园区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同时制定出台了《嘉峪关市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规定每年科技三项费的50%必须用于农业科技工作。

(三)注重项目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搭建平台。始终把项目建设抓在手上,紧抓不放,完成了嘉峪关市洋葱产业化基地建设、文殊种畜胚胎移植基地建设、金汇果蔬基地建设、蓝孔雀养殖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省上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资金扶持。与此同时,论证、筛选、储备了一批农业发展项目,编印了《嘉峪关市农业发展项目汇编》,以争取资金,招商引资。20xx年农村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1个,履约资金2675万元,启动民间资金349.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20.9万元。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开发水平。一是深入开展技术培训。四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00期,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100名,培训农民2.6万人次,散发各类资料3.5万份,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推行了干部“双下乡”服务体制改革,抽调122名行政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抓点服务,并开通了农技服务热线,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服务。三是积极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三年来共引进新品种62个,推广经济效益显著的33个,面积9.4万亩,其中金冠黄皮西瓜、日本蓝茄、七彩甜椒、农场主洋葱、木桐洋葱等成为我市新品种引进的亮点,尤其是洋葱,经过三年的努力,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四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酒钢公司租赁峪泉镇嘉峪关村农民土地300亩,建起了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高科技种植园,修建日光温室290座,连体温室4栋,并建起年生产能力3万头(只)的高科技养殖园,正在建设10万亩葡萄基地。积极招商引资,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文殊高科技示范园、蓝孔雀养殖园、种畜繁育基地、长城葡萄基地等科技示范园区。这些示范园区体现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带动了全市农业的快速发展。五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成立了嘉峪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并积极向省上争取,将我市列入了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同时制定了食用菌、蔬菜、畜禽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14项,并在生产和管理中推行,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基础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大力开展以植树造林、渠道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三年来共完成植树造林4.06万亩,渠道建设180公里,中低产田改造8800亩,从而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产业基地发展、农牧业稳产高产、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省上的要求和兄弟省市工作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由于受地域限制,我市的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大的规模和效益。我市只有耕地4.77万亩,要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基地,在地域上有一定的限制。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势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

三是农民的组织程度化不高,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比较完善、比较紧密的组织网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

五是农业科技发展资金缺乏,龙头企业、运销组织融资困难。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四、下一步打算

(一)围绕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围绕优质洋葱、精细蔬菜、特色制种、优质林果、优质大葱、优质畜禽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以无公害为标准,以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为发展方向,以高产高效为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以上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探寻其它适合我市气候和土壤特点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通过引进、培育和示范、推广,不断将其培育成像洋葱一样的增收支柱产业,尤其要将精品、珍品农业作为突破口来抓,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做大做强产业总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二)围绕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通过引导、扶持,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二要积极招商引资,切实落实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省内外客商来我市投资开发,建立龙头企业,积极启动民间资金,用于农业开发和龙头企业建设。三要切实注重项目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尤其要抓好优质洋葱、精细蔬菜、特色制种、农产品加工等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工作。四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协会+农户+基地的模式,解决农民分散经营与企业难以对接的问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把龙头企业和农户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共同体、共生体。

(三)围绕提高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一要着力突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这一薄弱环节,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形成比较系统、比较完善、比较紧密的合作组织网络,共同开拓市场,共同抵御风险。二要加强市场建设,在交通要道建立立足本市、辐射周边地区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借船,做大做强我市农业产业。三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通过网上推介、信函推介、外出推介,举办促销会、展示会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其市场占有力和竞争力。

第6篇

研组先后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情况通报,召开了金融界人士座谈会,并走访了有关金融机构,企业界人士和农村,了解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金融业的现状

(一)榆林金融业机构建设概况

(二)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2009年三季度,全市各银行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榆林经济的冲击,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榆林市存款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信贷投放呈现扩张趋势。

元,较年初增加23.11亿元,同比多增3.57亿元,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也在加大。

率分别为1.35%、0.49%和0.13%。比年初下降0.68、0.17和上升0.02%。

6、农户小额贷款的试点推广工作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缓解广大农村地区贷款难问题,我市加快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步伐。2008年12月我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神木县惠民贷款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还有部分区县,如府谷、横山、榆阳正在积极筹建各自的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农村金融创新开启了良好的局面,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2009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支持证券公司提高证券交易量,另一方面积极组建以基金运作方式的能司,积极推动诚司发行企业债券,推动榆天化、神木九江等公司上市工作。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的主要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受农村与城市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等历史性原因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完善和健全,不仅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更体现在农村担保、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发展不充分等软件方面。这些不健全的表现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益突显,引发诸多矛盾。具体表现在:

(一)需求多样性与金融机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以现代农业、现代农民和现代农村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目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是: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离县域农村地区,支农功能“边缘化”。二是政策性银行机构职能难以发挥。三是合作金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种资金需求。目前农村金融阵地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经营局面,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服务“三农”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需求成长性与资金来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增量需求很大。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从目前农村金融现状看,金融供给与资金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供给逐年减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其历史包袱较重、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对“三农”的支持往往也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县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遍布于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更是存多贷少,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

(三)需求时代性与金融服务传统性之间的矛盾。从目前金融服务情况看,其服务的传统性与时代性需求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缺少服务品种创新。二是金融产品的适应性较差。首先是贷款期限短,目前涉农银行业机构多沿用传统农业贷款方式发放办法,发放1年期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季节性的特点不相适应。其次为贷款额度偏小,目前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通常在5—50万元左右,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正常授信1万元以内,最高授信额度为5万元,与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三是信贷交易成本过高。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区域垄断定价能力得以增强,农村信贷供给价格不断提高。

(四)需求新生性与金融服务功能落后性之间的矛盾。一是农业产业保险支持空白。农业生产对自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产量风险远大于工业制造业。因此,需要引入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

险。二是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当前,贷款担保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三是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缓慢。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但目前金融对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投入很少。四是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缺位。农村劳动力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当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五)政策的不完善性与农村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我国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村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根本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我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8倍,加各种补贴等隐性收入达6倍左右。农民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农民只有土地和宅基地,而农民土地仍集体所有。2008年9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国家为防止耕地流失,对农村宅基地审批使用权管理收紧。同时,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现在法律规范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受到无形限制。所以,农村土地不流畅,土地流转形式处于自然流转状态,缺乏一些中介、服务、监管体系,导致流转过程出现各种矛盾和纠纷。现行政策与农民拥有的土地和宅基地不能作为银行抵押物的现状,致使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缓解。

三、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以对新农村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

(一)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一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涉足甚少,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二是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三是政府的涉农资金未能全部存入涉农银行。四是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机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取得贷款难。一是为防范贷款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二是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三是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较短,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四是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载的压力加大。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三)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一是借款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有效需求。三是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四)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一是民间借贷良莠不齐,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二是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时有发生,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远远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三是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资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银监部门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信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吻合,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偿机制尚不健全。

(七)银行业机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存在潜在隐患。2007年,榆林市行业机构案件上升,部分银行机构对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给银行案件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良好的司法环境和社会治安状况、高效的案件侦破能力将成为维护金融安全和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当前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新农村建设一样,同样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加以完善。

(一)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合力作用。一是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支农范围,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推动农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强化其政策支农职责。二是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治理,探索和推行大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有重点地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三是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开展“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四是明确农村所有金融机构的法宝义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户生产经营、民营企业发展、助学和消费。五是实现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循环,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

(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政府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过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以农村文化为载体,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二商户信用信息库,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将农村保险体系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框架,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在农村设立网点,争取成立地方性的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村种养等行业提供保险服务,建立完善的“三农”保险补偿机制。四是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担保机构,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多种担保方法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状况。

(三)增加大额贷款的投放,积极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主体的投资也迅速增加,资金需求规划也大大增加。小额贷款只能满足小农户的简单再生产需求,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需求。而扩大再生产需求受到限制将制约和减缓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村企业、种养大户和个体工商户是农村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他们有强烈的资金需求,并且资金需求规划较大,但正规金融的信贷规模约束却使得很多企业、种养大户和工商户为了发展生产不得不七拼八凑借钱。而很大一部分不能融入到充分资金的企业或农户则不得不延迟投资、压缩生产规模,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对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大额贷款的投放,应当成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

第7篇

关键词:金融业支持;农牧业产业化;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2―0051―04

一、内蒙古金融业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

(一)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途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数量明显增加,经济总量逐步增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强(见表1)。截至2007年9月末,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达1959个。2007年1至9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024亿元、完成增加值320.6亿元、实现利润68.2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911个、1.7倍、1.8倍和1.8倍;2003年至2006年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个数、销售收入、完成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年平均分别增长23.8%、38.6%、41.4%和39.9%,带动农牧户由2002年的86.8万户增加至2006年末的158.1万户,全区42%的农牧户进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农牧民提供的收入约占农牧民纯收入的1/3左右。

(二)金融业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内蒙古金融机构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扩大支农服务领域,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明显加快,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至2007年9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297.8亿元,同比增长19.1%;2002年至2006年全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年均增长17.1%,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年平均增长率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向地方农牧业龙头企业贷款余额逐年增加(见表2),由2003年的54.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9.4亿元,年平均增长29.9%。

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金融业对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内蒙古作为农牧业大区,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新增农业贷款在金融机构新增各项贷款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小,农业贷款增长速度波动大,近两年增速低于各项贷款增长速度。从农牧业龙头企业贷款情况看,截至2007年9月末,自治区级136家农牧业龙头企业中,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91家,仅占农牧业龙头企业户数的67%,贷款余额93,5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5%,占比较2003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全区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在建项目本至2006年的零。2007年,农业银行职能重新定位后,农业银行农业贷款才略有增加,但乡镇企业贷款仍为空白。

2.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单一,服务农牧业产业化功能残缺。农业发展银行虽然是我国唯一的农牧业政策性银行,由于长期市场定位模糊,成立13年来,基本上只发放粮棉油收购、储备贷款,尽管近两年推行政策性银行企业化经营模式,业务范围有所调整,但因自身缺乏商业性贷款经营管理经验,开展商业性支农贷款业务较少。

3.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自身实力较弱,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力不从心。从现行经营管理看,农村信用社定位于服务“三农”,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2002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平稳快速增长,农业贷款余额已由2002年的77.8亿元,增加到2007年9月末的269.3亿元,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53.2%上升至2007年9月末的56.3%,2002年至2006年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年均增长21.6%,高于各项贷款年均增长速度0.4个百分点。农户贷款已占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的52.6%,较2002年提高8.9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贷款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都很难满足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2002年至2006年,全区农村信用社乡镇企业贷款余额由26.3亿元,下降到25.1亿元,且在年度间波动较大,只是在2007年以来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与乡镇企业的信贷需求相差甚远,农村信用社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力不从心。

4.民间融资的先天不足,导致其难以成为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农村民间融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及一些乡镇企业金融服务上的空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民间融资没有实现规范发展,难以有效地补充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而且民间融资存在很大隐患,相当部分的民间借贷仍然采取了口头约定等不规范的借贷形式,利率普遍较高,既制约了资金需求,又成为众多法律纠纷的根源。

(三)农牧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农牧业生产风险大,农牧民诚信意识差,农牧业保险在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风险保障。近年来,为抵御农贷特别是大额农贷风险,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方面进行了尝试,但很多地方都是浅尝辄止。一些农村信用社与保险公司联手为农户贷款购买的奶牛提供商业保险,但由于饲料价格上涨过快,加之承担高额的保费,出现养牛赔钱现象,致使保险公司承担了沉重的负担。2007年自治区制定印发了《内蒙古农牧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玉米、小麦、大豆3个品种的政策性农牧业保险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开办政策性农牧业保险业务涉及到千家万户,投保前要进行大量的调查,不但要调查农户是否要种植所保的农作物品种,以及所保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还要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勘测所保农作物的实际种植面积,开办此项业务存在调查勘查难、工作量大、调查经费开支大,保险责任跨度时间长,出险定损难等困难;同时,由于保险水平低,保额不能覆盖种植成本;对投保农作物进行保险补贴的农作物品种少;以及农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不强,参保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加大了政策性农牧业保险工作的开办难度。农牧业保险的缺位,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牧业、乡镇企业风险程度的评估,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四)农村金融资金风险防范机制缺失

农牧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大,而从事农牧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农民,由于收入低,积累少,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农村金融支农信贷面临较大的潜在风险。一是借款人难以提供有效的质押、抵押物,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

在提供贷款时心存顾虑。因此大多数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民,因抵押不足,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二是政策限制。农村宅基地证和集体房产证不能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进行贷款,造成农民扩大经营规模无物可抵押的局面。在城区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土地和房屋等不动产成为首当其冲的有效抵押品。农村土地政策限制,致使土地不能进行有效的流转和抵押,影响了农民经营规模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五)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很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龙头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

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等服务则很少,服务层次低,大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牧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水平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效率。

三、构建完善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

针对目前推进农业牧业产业化发展融资难的现状,要努力形成政策性融资与商业性融资相结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协调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金融部门必须结合自治区资源优势,真正将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深入到农牧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生产环节,寻求农牧业产业化和金融机构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一)加快基地建设,扩张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加速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基地”建设,支柱产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同时,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和基础设施。二是扶持和壮大一批以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为重点的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合机制,提升农牧业综合竞争力。三是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经营和财务会计制度,提升农牧业产业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围绕构筑“公司+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链条,建立“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农牧业龙头企业新模式。

一是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以发挥其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选择对农牧业产业化具有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经营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经济效益优良、抗风险能力强,并与农户、基地以及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经济关系的骨干企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对象。二是大力支持“主导”产业发展,以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三是积极支持科技农牧业发展,增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后劲;支持区域特色农牧业发展,突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特点。四是提高农牧业产业化融资效率。降低评级、授信标准,提高授信额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调整贷款结构,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提高短期贷款比重。开办商业汇票承兑等中间业务,发挥金融机构在项目评估、产业信息、代客理财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农牧业龙头企业的融资效率。

(三)建立农牧业投入保障机制,提高农牧业抗风险能力

第8篇

近年来,平邑县紧紧围绕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龙头企业为骨干,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农业经营格局,有力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基本情况

平邑县辖15个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截止2014年底,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56家,入社农户12518户,带动农户84330户,联系基地198800亩,生产经营涉及粮食、畜牧、蔬菜、苗木、水果、水利、农机等产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24396万元,辐射到60%的村。专业大户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家庭农场实现了零的突破,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全县从事种植养殖的专业大户达到89家,品种为果品、黄烟、畜禽、苗木等,主要分布武台镇、地方镇、保太镇、平邑街道。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44家,经营面积2万多亩,其中有38家从事种植业,3家从事养殖业,3家从事种养结合业;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16300亩,全年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2100万元。当前,随着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不断增大,管理方式的日趋完善,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1.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初具规模

1.2.1以农村土地流转为载体,以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创建为抓手,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水平。全县流转土地面积26.8万亩,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31.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以上认证面积达到20.32万亩,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0处,拥有“郑城金银花”、“天宝山山楂”、“天宝山黄梨”、“蒙山黑山羊”等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品”认证总数达到88个,涌现出“康发食品、奇伟罐头、万利来食品”等80多家果蔬罐头生产出口企业,其中康发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水果罐头十强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

1.2.2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年来,着力培养农业经营体系主体,立足“生态、绿色、特色”优势,坚持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基地”发展之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培育省级龙头企业 7 家,市级龙头企业 34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56个。直接带动农户8万户,带动面达到36%,农产品加工率达55%。

1.2.3以科技推广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监管为手段,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牢固树立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就是扶持“三农”发展的理念,通过强化管理服务,着力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指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提高对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的针对性。搞好对口帮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新时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载体,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合力推动,要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把农村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建立领导、部门和科室对口联建和帮扶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不牢、农业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平邑县地处山区,全县农户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且分布零散,加上丘陵山区的地理条件,使得劳动力和土地资产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加之承包农户不断分化,兼业化倾向明显,农村大量土地复种指数不高甚至闲置搁荒。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数量少、规模小,需加大培育力度。 同时,农业保险发展才刚起步,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

2.2 没有完善的利益机制。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核心动力的利益机制。由于许多不少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与农户没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所以达不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甚至个别还出现了“宰农”、“坑农”的现象。

2.3 融资困难。融资困难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企业大都缺乏实物产权抵押,同时一些没有土地、山林流转的经营主体无“三权”,融资要件不具备;另一方面,农业项目投资回报低,融资成本高使得一些主体“用不起钱”,农业项目贴息不管是主体覆盖面还是在利息总额中所占比例都不高。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瓶颈”,融资渠道少,贷款难,资金周转缓慢,阻碍了正常发展。

2.4 没有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一个长链条的发展,其包括产、供、销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正常运行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的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平邑县仍有许多地区没有健全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致使服务的力度也不到位,效果也不明显。

3 下一步的建议和打算

3.1 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水平。

要加强培育新型职业的农民,并对养殖户进行严格培训,争取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领头羊。还要通过流转土地来逐渐扩大养殖规模,从而增加大型养殖户的数量。此基础上,逐步发展经营家庭农场,并进行合理规范经营。条件符合的话,可以依照法律程序申请工商的营业执照。根据“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研究与发展家庭农场,并在不同领域制定不同的生产标准与激励制度。

3.2 完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政府要正确带领农民沿着生产的产业链前进,并积极建立产品的品牌。逐渐形成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各种合作组织,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农技等大型农业项目,这些项目由于要耗费较多的人力与财力,所以更适合由合作社来承担。

3.3 坚持标准,严格申报认定。由于各级每年都有一定的扶持资金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个别经营主体出于得到低息贷款和扶持资金的目的,千方百计想办法、做工作,只要能沾边,根据自身所需申报农业经营主体,造成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刚登记,只要项目或补助到手,当年或次年就倒闭的现象发生。因此,务必严格执行认定标准,使符合标准的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都能得到认定和稳定发展,并相应得到政府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