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31 16:36: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就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展探究式学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包括“探究式学习”下的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策略以及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化学教学;科学素养
探究式学习的内涵是通过让学生进行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假设、实验、综合等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懂得“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应用拓展”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科学态度,并在探究的合作中增进同伴间的平等、自由、责任、真诚等社会交往中所不可缺少的情感关系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它的发展中,实验—直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化学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人拟对新课程化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有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开展探究式学习,笔者做了一些探索。
1 “探究式学习”下的化学教学模式
1.1 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
1.2 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1.3 制定计划
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试剂,此过程学生可独立进行,教师可给予一定指导。
1.4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1.5 讨论与结论
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6 反思与评价
让学生再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讨论思考,看有无不足之处,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 “探究式学习”下的化学教学实验策略
2.1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类型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设计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介入探究式学习,同时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而把设计实验、家庭小实验、探究式课题作为课内探究式学习的延续,从而使探究性学习贯穿于课内外学习的始终。具体做法有:改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改教师演示为学生尝试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装置,倡导勇于研究;对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在实验问题和讨论中实施探究式学习,在实验误差的分析和讨论通过实施探究性学习。
2.2 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的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做完浓稀 HNO3 与 Cu 反应实验后,如果教师仅提出反应中的还原产物,分别为 NO、NO2 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同时思维易形成定势,是否可以进一步讨论一下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之间的关系,设问学生是否可以得到 N2O、NH4+等等,从而使学生得出其规律,这样避免了思维的定势。
2.3 利用实验及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诱发探究动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例如,学习钠时,除了做教材上的有关实验外,还可增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投入钠的实验,并且使用投影,既直观,又好看。再如第二章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教材直接让学生观察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 有些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铁丝在 O2 中剧烈燃烧,异常兴奋,有些学生迟迟不敢把铁丝伸进氧气瓶,导致实验失败;有些学生把集气瓶炸裂了……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对实验探究保持持久的兴趣。
2.4 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酷爱实验的学生普遍热爱化学科学,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关心自然,爱护环境;在动手实验时,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当实验结果与书本结论不一致时,大多数学生能尊重客观事实,不擅自修改结论,找出原因作出解释。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在实验不成功时也不气馁,分析原因后重做直至成功;在课堂内能经常表达自己的疑惑并力求搞懂,不一味迷信教师、书本和权威,敢于大胆的怀疑,能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逐步体验并懂得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有所应用,这正是学生们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在内的科学素养的充分体现。
3 “探究式学习”下的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3.1 实验条件受制约
一般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化学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药材是按九年义务教材标准配备的,且学校班额较大(一般任50人左右),实验条件明显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还有,高中化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一般至少上三个班的化学,没有大量的时间钻研和准备实验。
3.2 探究式实验难适应
探究实验需要的教学时间难以控制,九年级化学经一年学习后还要参加高考,有些教师“舍不得”花费时间开展实验探究,况且,学校还规定了教学进度要求,致使有些实验探究无法实施。
总之,开展和实施探究式学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要成功地组织探究学习,须要教师选择适宜的探究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并加以有效地组织和指导。高中化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探究式教学,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循序渐进地学会科学探究,重在学生的参与及体验,突出探究的思想,把探究思想渗透于教学之中,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即让学生了解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这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润清.化学探究式教学略乙[J].青海教育,2009(9):71.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60.
[3]王春海.浅议新课标下的化学探究性教学[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2):68.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活动 阶段性策略 主动性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活动与探究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设置的.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他们逐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因此,活动与探究要求学生和教师相互配合,这是突出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策略.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前的准备
1.熟练的实验技能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依赖于扎实的基础,学生要熟练全面地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操作方式和方法,同时必须具备严谨端正的科学态度,还必须具备动手能力,在教师讲解演示后,模仿总结.完整的操作技能是学习化学的关键,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2.观察与分析
对于化学实验来讲,通过观察实验前物质的气味、状态、颜色等,实验中物质状态、颜色的变化,还有实验中产生的发光、发热、溶解、凝固、声音等现象,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分析实验前后变化产生的原因,分析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及本质等.
3.引导主动探究心理
活动与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是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设置的.初中化学教案也把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当做素质教育的能力训练点,并且初中化学的学习实践只有一年,主要任务除了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外,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中的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探究—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结论汇总.
获取知识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主动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作铺垫,然后去发现和探索新知识、新技能,它的主要支撑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做到学、做、思、悟和用环环相扣的过程.因此,探究学习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化学实验中提出的问题必须创立一个联系现实生活的场景,如蜡烛燃烧实验,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联系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人会晕倒这个情境.
有理论认为,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的不统一,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把目光转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方案设计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条件,所以方案的设计必须严密,有较强的逻辑性;实验探究综合考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
在刚刚步入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必须尽快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以及体验探究活动,在实验过程中熟悉问题的提出(来源)、对结果的预测与条件假设、策划实验、动手实验、收集情报、完成实验后给出解释以及定论、对结论进行反思与评价、再交流共同探索等一系列环节.
在化学学习的深入阶段,教师要指向明确地让学生参与体验完整的探究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完成实验的一般步骤.活动中包括的科学探究要素是可以增加或者减少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出现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探究活动实验形式多种多样,如调查、实验、收集资料等.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自主发挥课堂内外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创造条件,营造气氛,给予指导.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后的反思与扩展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而不能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困惑时,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探究性学习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作出解释、论证过程、获得认识并交流探究结果。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都要落实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不能干预,更不能代办。落实自主性,就是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目的。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严谨规范和不怕困难的态度、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创新的精神,都会最终得到实现。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并能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学习。这样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会更加凸显。
二、突出探究式教学的重点———过程性
“过程性”是探究性学习的的重点,规范探究的过程性就是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得到怎样的体验与感悟,对信息资料怎样整合,强调的是过程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处理反馈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以强化。不过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并分析整理相关数据、得出结论及表达交流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而绝对不能把这一般过程作为固定的模式来要求学生。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从而违背探究的目的。教师在评价探究结果时,一定要以形式评价为主,更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决不能以结果的成败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重视探究过程,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探究过程中真正得到能力的提升。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科学探究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科学人物、计算机应用、职业链接、概念图等多重呈现方式。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90-01
我们知道,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往往是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提出假设阶段、设计实验方案阶段、实验验证阶段、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阶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教不完的,但是学会了探究方法可以进行课外探究,甚至终身受益。自从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后,大部分学生喜欢上做探究实验,特别是对化学、环保感兴趣的学生更是经常在课外探究。我在引导学生做这方面实验时一般是这样做的。
一、首先运用各种可以成为榜样的例子,来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科学知识的兴趣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新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科学发现史,虽然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科学家们发现科学真知的过程,但故事当中,科学家们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用于探索的精神已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也就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知识探究的兴趣。为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提供原始动力,有了动力也就有了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愿意去进行化学探究实验的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通过探究性实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开发,也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知识的机会。教育家布鲁诺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探究性的本来面貌,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也就产生了探究的动力,就会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会挖空心思地想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有机会设计出探究实验的方案,使探究过程不断趋向合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性实验的魅力。真正由被动接受者上升为主动探究者。例如对于CO32-和HCO3-结合H+能力,甲认为HCO3-结合H+能力强,理由是在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碳酸氢钠固体中产生气体速率快;乙认为CO32-结合H+能力强,理由是在同一温度下同浓度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可以启发学生设计实验:取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碳酸钠的碳酸氢钠溶液放入同一试管中,再滴加盐酸,如果马上有气泡产生,则是HCO3-先结合H+;如果是滴入一定量盐酸后才产生气泡,则是CO32-先结合H+。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学生来探究,有的实验的确不适合学生探究,我首先立足教材,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选择本地区能够找到的实验材料,而且是学生能够进行动手操作的可行性实验让学生来探究。
三、启发学生对要探究的实验提出最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所提的问题大胆做出假设,正确指导实验设计和计划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巧设疑问,激发探究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巧妙设疑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实验探究活动前,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一些指导性问题,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兴趣的疑问,将学生置于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之中,以激发其探究乐趣。
二、更新肓人观念,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探究氛围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主导,要激起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把育人观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上,而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要通过探究式教学,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其次,要从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如在初中,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实验,选择有探究价值又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验。对实验过程和方法,进行设计改编,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学习探究方法。活动开始所选的内容难度不宜太大,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研究方案,做到浅入浅出,让学生全员参与,营造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
三、巧妙安排,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
探究式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学生在实验初期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不完整的方案,以填空的形式,要求学生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实验研究,让学生参与方案的设计。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数据,引起学生对探究过程的重视。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在直接体验和感悟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四、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一、让学生间接体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
人类的很多知识是科学家们经过了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总结出来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学习每一项内容都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细心的研究证明。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以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为素材,让学生间接体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如,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知识,“探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讨孟德尔的生平,让学生认同其作为科学遗传学奠基人的地位;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讨论孟德尔对实验材料的选材,实验数据的处理。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妙。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的知识,“探究生长素的发现”。我们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为什么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然后寻找证据,合理推理,不断将问题深化认识。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在学习科学发展史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探究活动来体现。教学的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生物界及其规律的过程。因此,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探究内容联系起来,精心设计探究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述《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首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在萝卜上撒上盐(或白糖)后会有大量水出现。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在初中已经学过细胞吸收水分和失去水分的基本原理得出:因为加入了食盐(或白糖),使细胞外界的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而渗透出细胞外。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弄清其中的原理。通过这样精心设计问题,把学生的思路逐渐引向这节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掌握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这样既突破了这节课的重点,也化解了这节课的难点。
生物实验课教学一般都是验证性实验,让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样学生们虽然能够完成实验过程,但是他们的心中可能有很多的疑问。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我们要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代谢的知识,“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通过比较来学习知识。这一章酶的应用的知识,“探究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生活中的酶,如加酶洗衣粉等,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三、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调查探究
调查探究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东西用生物学知识来探究。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观察、调查、测量数据筛选、整理、分析能力。
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调查探究,要将实践探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经验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经过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通过进行归纳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新规律,进一步检验、巩固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观察和思考时,不要轻易简单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学生实在解决不了时,必要时才给予一定的帮助,适时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理清各种关系,最终解决问题。
科学制作探究课大多存在制作探究目的不明确;学生准备的材料不足或材料不符合制作要求;制作时间不充分;制作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到位等现象,使科学制作探究课达不成预定的目标,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明确制作要求
科学制作探究必须有明确的制作要求,要不就不能制作出符合探究要求的作品,达不到制作探究的目的。《飞旋的陀螺》上课伊始,我就用课前制作好的两色、三色和七色陀螺直接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制作一些能稳稳飞转的两色、三色和七色陀螺。在先让几个孩子说说制作陀螺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的基础上,我用课件展示了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了能稳稳飞转的两色、三色和七色陀螺后,孩子们才能动手制作,这样才能为探究打好基础。
二、选取合适的材料,达成最佳实验效果
科学探究课所选的实验材料必须使实验效果明显、实验现象突出,否则会影响探究实验的效果。例如:《飞旋的陀螺》要求学生通过做陀螺、玩陀螺,发现光的合成现象。制作简易陀螺所需的材料非常简单:卡纸、剪刀、彩笔、火柴棒等。但要想成功做好一个适合探究的陀螺并不容易。一是卡纸的选择:一般的白卡纸只是表面涂了一层白色,涂色后会产生色彩误差,旋转中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经过反复试验,才选定最适宜的卡纸。二是火柴的选择:直径是8厘米的简易陀螺,市场上卖的“中杆”火柴最适合,一般的小火柴都达不到效果。实践证明:只有教师亲自动手制作,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有效地指导。
三、留给孩子充足的制作时间,达到制作目的
有充足的时间是保障制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制作陀螺时要经过画圆、剪圆、涂色、插杆、固定等步骤,制作好一个陀螺不是三两分钟就能行的,为此,我就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制作两色陀螺、三色陀螺和七色陀螺,让他们都能制作出一个既好看又稳稳飞转的陀螺,为下一节课玩陀螺,发现光的色散和混合奠定了基础。
四、及时指导和帮助,感受制作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