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三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三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31 16:36: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三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三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第1篇

(一)语文阅读习惯的概念

习惯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特殊的条件反射;习惯是一种定型,形成后很难改变。习惯是”习“和惯”的有机结合,“习”是实际操作之义,“惯”是一如既往之义。语文阅读习惯是指学生在具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性、抗干扰性的学习方式和行为。由于这种行为的稳定性,它必然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它不仅能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更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语文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对一个人的交际活动、学习活动和认识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阅读。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期,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听、写、说等其它环节既与之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此时也是学生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小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听、写、说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促进作用。由于习惯是一种定型具有稳定性,如果在小学阶段形成了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必然会对以后的学习起着决定性重要。习惯还是一种特殊的条件反射,所以当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形成,在以后某个相似的情景中自动化发生,这必然会提升学习语文的效率。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阶段侧重不同阅读习惯的培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都有所不同,习惯的培养要注意这些,要抓住阅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期,三、四年级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五、六年级是学生记忆力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在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阶段侧重不同阅读习惯的培养。

1.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刚刚学习朗读和阅读,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比较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几乎是一片空白,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期,要做好打基础的工作。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比较差,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同时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监督。

2.小学三四年级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时期,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3.小学五六年级阶段:此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记忆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习惯中的反思习惯、实践习惯、归纳总结习惯、和自主阅读习惯。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若是出于兴趣,那么学习的态度就会比较积极,学习效率也会比较高,所以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从课外读物着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喜欢上读书。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读书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好书推荐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进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指导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提高阅读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本教材的学习来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例如:让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勾点圈画的好习惯,要经常做读书笔记等等。

(四)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利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学生所掌握的字词都比较有限,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在碰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意时要主动利用工具书来解决问题。当学生养成这种不懂就翻阅工具书的好习惯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就会主动去查阅工具书,不会把这种行为当作是一种麻烦,而是通过自己的查阅理解了这些生字词之后的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五)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建立阅读的评价激励机制

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学生精神的放松,学习欲望的加强,有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应该以平等的地位去讨论、交流、探究。积极的评价激励可以让一个人的行为有新的动力,学生学习阅读行为也需要教师、家长和其他同学的积极评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多给予学生赏识的评价,这样学生会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和被尊重感,从而愿意主动阅读。

(六)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听,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方法有碍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只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三、总结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0.引言

在课改热潮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学从传统模式转向现代模式。语文是一项最基本的,最不可或缺的科目,对语言和文章的理解领悟是人类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能力。阅读能力需要培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就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在课改的要求下,各小学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展开并加深了对阅读教学的重视。对于学生而言,一旦阅读理解的能力不够强,受到影响的不仅是语文这门学科,其他学科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薄弱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无法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会影响学生对题目的领悟力,直接造成错误后果,影响最终的成绩。阅读教学能从各个方面快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本文将从阅读的重要性探究加强阅读教学的意义[1]。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必须掌握的能力。阅读是语文的基本环节和结构,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能力。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自觉注重情感体验,有利于积累丰富的知识,锻炼出良好的语感。阅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阅读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一个认字识字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不少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生字生词,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去认识生字词,更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记忆力,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

2.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上,往往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产生了巨大的阻碍。课改后新课标要求学校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阅读是语文的基本环节和结构,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能力。对于小学教学而言,小学的教学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对处于尚在识字阶段的低年级小学生而言,要加快识字认字的速度,必须养成自我学习、主动求知的习惯,方可加快识字认字的速度和效率。所以,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阅读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2]。

《新课标》中对小学低端语文的阅读有一定的要求。总结说,就是要求学校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成长,学会做人,学会明辨是非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求知精神,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从低端到高端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尽可能多的认识生字词;学会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正确流利的朗诵课文;在特殊情况下,能够练就默读能力;对简单的图画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能自主理解简单语句,积累字词;学会正确认识标点符号和不同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意义;能够从简单的儿歌、童谣和古诗中体会简单的情感体验;学会主动阅读简单的故事和童话等。第二阶段是三四年级,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阅读技能,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对这个阶段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能够联系前后文理解句子意思,学会借助字典自我接收新的生字词;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优美的语句,能够在课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简单的描述;背诵优秀的文章诗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与同学进行图书资料交流,课表规定这个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不低于40万字。

3.加强和提高阅读

学的措施

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爱好,一旦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主动阅读,阅读量就会大大提高。当然,能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首先,学校要增加阅读教学的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保证为阅读教学的成功进行。其次,要明确教学方法,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况下,明确把新课标的要求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接受和学习,也能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3]。

4.结语

总之,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是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的一个体现,高效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巨大的帮助,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乔浩.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3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84

笔者曾经对自己所在学校小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经常性地进行阅读的学生只占36%,其余的64%的学生都是偶尔进行一次阅读。而每天的阅读时间固定在两个小时以上的只有28%,并且,他们的阅读材料大多是教辅资料或教材。中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如何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和家长应该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当前小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20分钟,每周进行课外阅读的总时间不足两个小时,甚至有一部分小学生基本上从未进行过课外阅读。对于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男生大多数是喜欢漫画,女生钟爱言情小说,而小学生对名著和科技类的书籍阅读很少甚至没有。绝大部分的小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是为了打发时间和消遣,或者是从众心理作祟,看别人都读这本书,我也要读,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小学生是因为喜欢阅读和为了学习一些知识去进行阅读。

造成上述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短,阅读书籍种类单一,阅读动机不正确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当前中国采取的还是应试教育,教师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对课外阅读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很多课外时间被语数外课堂时间所占用,有些学校甚至从三四年级开始就让学生上晚自习,从而造成小学生学业任务十分繁重。再加上教师和家长也没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小学生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去进行课外阅读。其次,很多家长为了让子女进行全面发展,帮孩子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孩子的课外时间全被各种辅导班所剥夺,造成很多孩子根本没有课外时间,因而也无法进行课外阅读。除此之外,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百害而无一利,既影响学习也浪费时间,因此不愿意给子女买一些课外读物,使得孩子根本没书可读。最后,当前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就让子女通过看电视和玩游戏打发时间,从而导致很多孩子都沉溺于在电视和游戏上,根本不愿意去进行课外阅读,也从未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二、 如何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

(一)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小学生因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在思想上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明白课外阅读是拓宽小学生知识面的主要途径,意识到当前社会需要的是知识丰富具备多种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改变当前的一切以应试教育为重的思想,将素质教育引进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家长更应该将课外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有时间去玩耍和阅读。只有教师和家长在思想上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才能帮助小学生在思想上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教师和家长可以在日常教学和日常生活上向小学生传输阅读的重要性,也可以在学校走廊和教室里张贴一些名人字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小学生对阅读的重视。

(二)激发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办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一个读书角,让班里的小学生将一些课外读物放在读书角。通过这个办法不仅可以让小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书,也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家长也应该在家里多看看书和定期陪伴子女一起看书,慢慢激发小学生在家里看书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在班里举办一些活动如以“我喜欢的一本课外书”为题的作文比赛或者演讲比赛等,通过竞赛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学习,让小学生学会通过课外阅读去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双赢。例如,在上四年级的语文《鸟的天堂》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巴金在课文中向我们讲述了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吗?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类的鸟吗?最大鸟是什么,最小的鸟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在课外通过阅读获得答案,下次上课看看哪位同学的答案最好。教师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地去阅读一些书籍,比教师单纯性的灌输的效果要好很多。

(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教师需要将阅读当成一项长期的工作,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过于急躁,也不能急于求成,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成效,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教师要保持耐心,给学生提高的时间。虽然课外阅读主要是在课外,但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学会阅读。除此之外,小学生因其生活阅历少,见识少,刚开始并不知道如何选择课外读物。再加上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对小学生的心理情况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买书。这时教师需要加强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将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告知父母,并可以布置符合学生情况的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如每天回家后读20分钟的书,一个月读完一本书,写一些读书笔记和观后感等,让家长帮忙监督,减少小学生在电视和游戏上浪费的时间,逐渐帮助他们形成固定的阅读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将影响中国人才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播,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当前世界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竞争,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管是社会、学校,还是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对此反思和思考,从而选择出更好的方式培养学生,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兴趣 目标 方法 动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我们不断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实施浅谈如下。

一、让学生学有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已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一致认可。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助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在心里对学习产生认同感,这样才能表现出积极的认知行为,才能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主要地位,教学活动完全处于教师的掌控中,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控制与管理下进行消极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丝毫没有兴趣可言。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必须改变师生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知识的主动拥有者。一是还学生以平等。教师与学生不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二者是平等的学习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讲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组成共同的学习体,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二是还学生以民主。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我们所追求的是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而不是某一方单方面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以民主,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充分的发言权、讨论权,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

二、让学生学有目标

有效的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某些优生的发展。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只有因人而异,制订贴近学情的教学目标,才能让全体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获得自身最大的发展。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学有目标,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细心观察,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作出客观的判定,分清学生的层次,以便因材施教。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以便分层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差的差生群体侧重于知识的识记,如准确地认读拼写生字;基础知识与接受水平一般的中等生侧重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基础知识强、接受能力强的优生侧重于知识的运用以及更高层次的创造性题目。这样的教学目标符合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真正实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更利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当然,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面向全体,全面参与,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让学生学有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才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要将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于小学各阶段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一阶段——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此阶段以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话为主,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借助形象直观的事与物学习拼音和汉字;掌握写字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多种记忆法来背诵课文;学会观察图画与事物的方法等。

第二阶段——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此阶段以段的训练为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学会用工具书来解决;学会以方位为序、以时间为序、以情节发展为序、以地点移动为序来观察事物;学会按时间先后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分段方法等。

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此阶段以篇的训练为主,侧重于对课文内容层次、篇章结构以及布局谋篇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等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不同体裁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会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学会运用找中心句、重点段落等归纳主要内容,用分析主要内容、找过渡句关键句归纳中心思想等。

四、让学生学有动力

评价是不是某个教学活动的终结,而是开始。科学恰当的评价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以评价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一是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表扬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批评也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可以让学生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加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在表扬或批评时教师都要注重度与量,只有做适度与适量的表扬与批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功用。二是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习结果很重要,但过程同样重要。学生学习的成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结果来否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表现。要将结果与过程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让学生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最终取得学习的成功。三是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人,我们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评价,更容易发现问题,而且学生更易于接受,更有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激起学生更加强烈的参与学习的主观意识。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程,这是我们教学的永恒追求。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许多,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以探索出更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而打造出充满活力而又高效的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在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初探.文教资料,2012(1).

[2]刘应达,刘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新课程小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