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31 16:36: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第1篇

关键词: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讲授法教学 讨论法教学。

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区别在于更注重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但部分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通过对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2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广泛听取了一线教师对理论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理论课教学调查情况分析

大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导致学生理论课兴趣不高的客观原因

第一,职业院校学生大多属于初中分流生或高考落榜生,普遍基础知识较差、加之自我要求不高、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导致对理论课兴趣不高。

第二,职业院校教学设施有限,无法做到每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大多数教师仍沿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第三,职业院校课本知识老化,很难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

第四,教师常年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各项评比检查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无暇@研教学。

第五,教师知识落后,思想观念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水平普遍下降。缺少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

一部分教师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要求:建议学校加强教学设施方面的投入,多给教师创造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尽量减少各项没必要的活动,给学生和老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学生访谈的情况

学生们自己总结出以下结论。

第一,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过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所教内容与实践社会需求衔接不上。个别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缺少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能够随机应变。

第二,相对于枯燥的讲授法而言,学生更喜欢讨论法,希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表明,学生更喜欢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第三,学生希望在理论课中多加入实验等动手环节,锻炼其动手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学生更喜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手段来进行理论课的学习。

3.调查结果总结

根据教师的问卷调查报告结果和对几位教师的访谈分析一致得出以下理论课教学适合于技工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讲授法是理论课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2)多媒体展示教学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更乐于接受多媒体展示教学法。PPT的展示,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无意记忆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

(3)讨论教学法。在学生对某一课题有所了解,掌握了一定知识为基础,且班级纪律较好,学生自制力较强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在讨论教学的条件下,学生面对面交流,可以自由发言、提问,也可以立即做出回答,教师也可参与讨论。教师的职责主要起指导、组织和提供信息以及小结等作用。

(4)任务驱动法。理论课的教学有时也会用到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

(5)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

4.理论教学的缺点

虽然理论教学有系统、直接、节约时间、与考试制度接轨、节约成本,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等优点。理论课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缺点。

(1)与实践脱轨。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势必会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所学知识用不上或不会用。

(2)效率不高。虽然有部分理论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增强认识,但实际数字表明:学生只用口念,过一段时间,就只能记忆起10%。只听,过一段时间,也只能记起20%。

二、改进建议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创新意识,技能高超人才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普通高校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容易培养出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知识,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致使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根本无法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未来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技能高超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特别是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培养技能高超的人才更显得尤为重要。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与“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相反,另一个极端就是过分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理论知识系统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可能在一定时期可以在实践岗位上游刃有余,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不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再高超的技能也只是无根之木,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样的技术人才只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一定程度上只会凭经验做事,缺少再学习的能力,也不懂系统地教授他人技能。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掌握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没有了强大的理论知识做后盾,再高超的技能也终会成为“无源之水”。只知道罗列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从不付之于实践活动,那么再先进的理论知识也会成为“镜中之花”。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事实证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上课更生动,更受学生的欢迎。

4.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第2篇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关键词】创新探索实践

一、创新教育在新世纪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矗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全民族整体素质、科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明确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的生命。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应是: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与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路设计、途径方法……的活动过程。

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点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创新的产品是独出心裁、前所未有的。因此创新是超越,而不是跟随。只有大胆向传统挑战,才可能创新。

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有:①联想思维。②直觉思维。③灵感思维。

物理实验是人类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验证书本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重温前人创造的思维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个人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支柱,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献身科学的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自信心。

协同合作精神是新世纪对人材的基本要求。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众多人才共同去探索、开发、创造。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材的需求。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识、热情、进取心、自信心、创新的胆略;敢于质疑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动量守恒的验证实验中,落点为什么会有较大的离散,原因应在碰撞的过程中被碰小球所处的支座与等大的入射小球轨道的末端不能严格在一直线上,两球不是对心正碰。要减小误差怎么办?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再由学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案,选出最佳的方案表扬。只要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就会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学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月亮为什么不会飞走?”“苹果熟了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面上”,牛顿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发思考研究,得出了十六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例如: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如何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错习题时更要问为什么会错?知识联系实际的“为什么”是创新意识的升华。例如:为什么我们乘车时会看到远处的太阳向前走而近处的树木会向后走?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为什么彩虹呈圆弧形等等,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就会激发创新意识。

然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要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

①提倡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质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都在迅速地老化,只有不断地“充氧”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若能实事求是地但陈不足,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就能成为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的好榜样、好朋友,好老师。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非常宝贵,要鼓励和提倡。

②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高中学生对知识、现象、实验等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新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爱提出一些疑问,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教材上给出的动摩擦因数都小于1,有没有大于1的呢?在演示分子间有空隙的实验中,得到酒精与水混和总体积缩小的现象。有学生提出所有两种液体混和的体积都缩小吗?有增大的吗?在光电效应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入射光的频率增大,光电子数目增加否?在透镜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反射光是在人射光区域相消的,透射光应不变,为什么还会增强呢?等等。说明了学生存着强烈的质疑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

③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骤然出现的。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质疑辩论中,搞清原来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持质疑的态度上课,锻炼思维的准确性、开放性,也提高了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创造力。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创新能力只有大小之差,没有有无之别。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差别,不在其大脑聪明与否,而是在其创造潜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开发。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创新思维,实验教学的重点培养动手创造能力。

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富有创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热情奔放,充满对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备心理发展基础和可能牲。

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解题的思维等,都要加强联想思维的培养。联想思维主要是指在大量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激情的推动下,通过形象类比联想,把记忆中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那些映象加以选择、提炼,重新组合成新的映象的过程。威尔逊发明的、被卢瑟福称为“科学史上最新最精彩的仪器”——“云雾室”,是与他在苏格兰群山的最高峰尼维斯峰度过几个星期,对山间云雾缭绕的瑰丽的光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分不开的。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启发学生联想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电势能之间的共性,比较它们的异性,从而使“机械”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形成一条链。又如:学习玻尔原子能级时,引导学生把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氢核运转的情况与人运地球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绕地球运转的情况类比联想,从而掌握电子绕行的动能、势能、速度、周期等变化规律。应用类比联想将知识系统化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联想思维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启发下,在数字计算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反弹回来的粒子如此稀少,而速率又几乎和射击时相等,这不像子弹打在茫茫草原上的核桃上又反弹回来一样吗?这是何等生动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是联想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如子弹以一定的速度射击固定的相同厚度的木板,其阻力恒定,恰好能射穿五块木板,求子弹穿过各木块的时间比。从匀减速运动来思考这问题较难,可想象成让恒定牵引力作用下汽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再将比值关系反向排列为所求。

②直觉思维不遵循一般逻辑规则,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具有创造性、灵活快捷的特点。直觉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必有其自身规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的突变,其机理是许多知识因素与思维活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迅速结合形成认识上的飞跃。这种飞跃产生基础有两个方面,合理而清晰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思维的内在因素;娴熟的专项技能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外部条件。

直觉思维产生机理告诉我们,结合物理知识与技能教学,追寻思维活动的路径,创设情境,能有效地诱发直觉思维。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扎实知识基础,理解各部分知识关系,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才能起到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作用。面临物理问题就能迅速作出取舍,产生直觉。精选习题,系统地培训解决物理问题的专项技能,如整体与隔离法、观察联想、类比法、假设法、等效法、图象法、数列、极限法等,建立合理模式,熟练各项技能,提高思维的快捷性、灵活性,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写小论文和科幻文章,培养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学生遥控汽车在一平板小车上“进、停、追”平板车就会退、停、进,演示人在船上行走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模似,使抽象的思维直觉化。再如用“超级特技飞行”玩具代替小球在脱离轨道运动,演示圆周运动向心力与速度的关系。用悬挂旋转飞机验证一维圆锥摆运动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使更多的学生用直觉灵感思维来分析和感知物理现象和规律。

③灵感思维的养成是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对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设想、猜想思维能力。布鲁纳说过:“在自然科学和普通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根据不完善的知识去行动,我们不得不去猜想。”中曾根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物理学史上的大量事例都是揭示科学创新这一本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打破常规思路的科学创新过程,往往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会淡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科学创新来自于创造性的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发掘教材中有效因素。变换常规的教学方法,放开束缚学生思路的枷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引导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猜想:物体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进行实验定量研究来得出结论。在讲等温变化的玻意定律时,由学生初中的热现象和生活经验,先猜想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体积可能是什么关系?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又如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α粒子轰击氮核的教学中,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了新的粒子是质子。这一现象发生是α粒子将氮核中的质子打出来的,还是氮核获得α粒子后形成新的原子核,再衰变产生的呢?允许同学们提出猜想,再引导同学们观察分析布拉凯特云雾室拍摄的照片。由照片中得到的三条径迹的事实,论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涉及科学猜想的思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培养学生灵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的创新与探索,设计问题的情境,显示知识获取的过程,实施“实验、启迪、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特殊功效。

①、由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不同物体与小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测定动摩擦擦因数的方案,有水平平面滑动,有斜面上滑动;有用橡皮筋伸长量比值法,也有弹簧秤读数法;有匀速平衡法,也有匀加速方法求解。又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些落体运动后,由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提出“这些落体是否是重的落的快,轻的落的慢”,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同学们议论纷纷地设计了很多的方案,最简单的是将质量差异较大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听落在桌上的声音是否有先后之差。再提出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你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吗?同学们积极思考,共同商量,设计出了用打点的方法来测;有用光电计时方法来测;有用闪光照相方法来测;最有创意而又简单的方法是“外报法”,物体从光滑斜面上加速下滑是匀变速运动,(这是已有的经验事实)增大角度物体的运动性质不变,只是加速度的值增大。当角度增大到90o时,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且只有重力作用,运动性质还应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中使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中,感受“创新”成功的滋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②、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把教学与学生的这种愿望相结合,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并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新。例如:测电阻的实验中,给出学生足够的电学器材,让学生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要求从零电压开始逐渐到额定电压为止。从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设计,测量记录到作出图象,分析图象的意义等都由学生自行设计。最后评比交流,使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如单摆教学完成后,给出设计题目:提供一定容积的可乐瓶一只(瓶底有一小孔)、细线一根、米尺一把、小石子一块和盛水的桶一只。试估测水从此瓶底小孔连续流出的平均流量。较多的同学开始很茫然,因水的体积和水流时间都有连续性,通过同学们认真思考、观察,将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多数同学能完成这个实验。从标签上读出水的体积。用细线与石子组成单摆测时间。这些实验与知识结合较好,又有较好的创意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③结合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制作,如:电学知识学完后,布置学生作一个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可以用现成的发电机零件组装,也可用磁铁、线圈等制作发电机,自制风轮,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去探索怎样使轮转动得最快,怎样检测发电机的电流的大小等。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对比发电量大小。再如:讲完全反射教学内容后,安排学生制作蜃景现象的模拟。同学们首先想解决的是有折射梯度的气层,经同学们的讨论研究,认为液体折射梯度容易实现,由不同液体接触面上的分子扩散来实现。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小制作。如水位报答器,摇控航模,光控和声控继电电路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面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型、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称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为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向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和接触。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在创造活动中,错误和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失败会使人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科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百折不挠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明确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创新精神是源头,创新思维是关键,观察、实践是途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及协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坚定方向,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创造学教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鲁克成等编著。ISBN7-80090-627-2/G•2;

第3篇

关键词:理论力学;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职称论文

1 引言:理论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原理、机械振动等课程的基础。理论力学课程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学科,它既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又是一门能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应用学科,理论力学对工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知识(材料力学 、机械原理 、机械设计 、弹性力学等)过渡起到桥梁作用,也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重大影响。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能够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在活跃课堂气氛,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扎实的知识方面有积极作用,也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的现状:理论力学的内容极其广泛,并且具有力学概念抽象,内容繁杂,所分析的研究对象多,解决问题方法灵活多变等特点,但同学们普遍感觉到该课程学起来比较难,枯燥乏味,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表现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深,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物理过程分析不透,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清晰,更不善于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在作业或考试中遇到较复杂的情况或覆盖几个知识点的综合问题便无从下手;当后继课程中涉及到力学内容时,往往比较生疏,甚至对一些基本概念模糊不清。

3 教学改革

3.1 教学内容改革

力学学科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理论力学课程面临着深化基础理论与加强工程实际应用的双重任务。结合机械类各专业的特点, 加强工程概念和实践性内容, 在例题、思考讨论题、理论与实践的应用方面增添具有工程背景的问题;理论力学是各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 需要和各专业课有紧密的联系中,同样,各专业课内容也要和理论力学课相沟通。两类学科的交叉与相溶应是教学体系改革的良好途径[1]。

在理论力学动力学部分,重点介绍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综合应用以及动静法和虚位移原理,要研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运用这些基本定理和方程对实际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力学模型,使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由于理论力学教材大都比较注重自身的系统性,因此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大学物理重复。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凡是与大学物理中重复的地方,对公式不再推导,可以直接给出结论,而节约出的时间用于难点和重点的学习。教师讲述的应是各章节的主干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所在,而对一般内容或者比较简单的章节则可略加指点,或提出思考问题,请学生自学并联系到主干内容上来。

3.2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力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和理论力学课程的特点,采用过程启发式教学,这种方法是培养创造性的好方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过程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法就是问题式教学,即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提出合适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然后回答,也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自己总结归纳。尤其是在例题和习题的讲解过程中,要不断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并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课下找资料并思考,下次课讨论。

4过程启发式教学具体的实施方案:过程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法就是问题式教学,即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回答,开展讨论,也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自己解答。

(1)、精心准备课堂:理论力学的整个结构严密而完整,逻辑性很强,要进行过程式启发教学,授课教师首先必须对本学科的全部内容融汇贯通,从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规律两方面对整个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结构树和认识逻辑树。

(2)、设置情境:对于理论力学课,只有不断的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启发学生再发现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广泛联想,大胆猜想,求新求异,这些都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比如,学生已知作平动物体动能表达式,不妨启发学生通过联想猜想作定轴转动刚体的动能表达式,而后再加以证明,验证。实践证明十分有效,猜想成功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可喜的发明和创造。又如,对于明明是运动的复杂机构,启发学生别出心裁的想出可以用更熟悉的静力学方法来求解,从而引出动静法[2];再如,还可启发学生利用一类问题在时间,空间,应用等方面的相似性进行联想。例如,由动量定理章节中的反冲运动联想到乌贼鱼的运动,由乌贼鱼的运动联想到浅水喷水拖船的设计。诸如此类,学生的发明意识和发现欲望将会逐步增强,长此以往,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高。

(3)、启发诱导:适时启发

(4)、头脑风暴:一般情况下,率先得到思路的只是一小部分反应快的同学,大部分同学还在苦苦思索,此时授课教师千万不能急着收场,这会让大多数同学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教师可以让已经得到答案的学生在黑板上讲述自己的思路,然后教师做归纳总结,接着再提出:其实该问题还有不同解法,率先发现其他解法的同学可以及时上台讲述自己的思路。由于有了例子可以参考启发,因此思路中的一些死结被解开,新的想法如春笋般冒出来,此时达到教学的最.一个学生上去讲述自己的解法,其他的学生又受到新的启发,形成了新的解法。

(5)、归纳总结

(A)教师应该合理控制课堂,让学生比较不同思路的特点,评选出最佳解法,有时这些最佳解法就是课本上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荐的解法。

(B) 在每章结束时, 针对学生课后阅读和练习中的难点,,由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分组进行讨论后,选出一至两个学生代表走上讲台阐述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步骤,最后由老师进行评述。

5 总结:

本学期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改革,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条理清晰、思维连贯,完全不同于填鸭式的知识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改变了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在活跃课堂气氛,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扎实的知识方面有积极作用,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学方法改革,促使老师对本学科的全部内容融汇贯通;也能促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明确课程是以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为核心,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

总之,结合目前理论力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状况,只有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利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1] 王爱勤.《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地质教育,2004.2

[2]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 理论力学(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七版)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n the Course theoretical mechanics

Chen yun-xin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196-01

笔者从事的是《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理论学习兴趣。

一、以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

为强化学生的认知过程,使他们产生为了解决问题而积极思考和得到正确答案的欲望,要在调动学生的求知心里后,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摆脱“山重水复”的困境,进入“柳暗花明”的境地,即让学生学到相应知识,又能促进对新问题的继续思考。如在讲授“亚健康是疾病”这一课时,我引用案例:某公司业务经理张某,男,52岁,62公斤,平时工作应酬比较多,近来感觉身体越来越不舒服,去医院检查,结果医生说他没有病,他现在正处在亚健康的状态。我让学生就“亚健康”是不是疾病展开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寻找答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自主思考,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莫衷一是,我将学生的各种答案一一归纳,找出其中冲突的症结,让他们再思考,最终形成两种不同的结论,学生们相互都觉得自己的理由充足,但又说服不了对方,从而转向疑惑,这时,我通过“亚健康”与疾病的理论分析,让学生豁然开朗,进而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变枯燥的理论为现实的感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激发了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二、以感知理解变抽象理论为直观感受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操作要求高的学科。在教学中,我尽量对描述内容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对抽象内容运用框图表现思路及有关问题的逻辑关系,强化对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如,在讲授六大营养素之蛋白质时,有很多化学成分学生不理解,我自己编辑了一集“蛋白质兄弟”的动漫片,通过幽默生动的动画效果,使学生们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蛋白质概念、特点、种类、生理机能等理论知识的理解。感知是理解的条件,教学中要从科学内容的特点出发,尽可能避免简单化和庸俗化,运用直观方法配合理论讲授,以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使枯燥的理论变为生动活泼感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三、以对比鉴别活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为了锻炼学生在各种相同、相反、相仿的理论中加以分析、比较、取舍,深化、固化、活化对理论的理解,我在教学中有意把客观存在的矛盾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弄清异同、去伪存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科学性,掌握理论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别。在讲授六大营养素之糖时,学生就问,糖是六大营养素之一,那“无糖食品”没有糖怎么有营养?我抓住学生的疑问,从糖的概念入手,导入糖的种类,特性、糖如何被人体吸收、糖多糖少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不仅讲清了原理,还让学生把握了日常生活中理解的“糖”与营养素的“糖”的区别,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对人体不同生理营养功能的理解,对单糖、双糖、多糖的动植物营养素来源有了更深刻的对比鉴别,拓展了知识面,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四、以观点冲撞强化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从以往被动的治疗疾病转向主动的预防疾病,且对健康更加关注。而营养与卫生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科学饮食和合理营养已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面。针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我刻意设计“当今青少年营养是否均衡”这一议题,在班级组织学生辩论,把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同学们在接到任务后,积极的做好辩论准备,把所学的理论与现实中的青少年饮食习惯加以结合,深入论证,力求说服对方。通过激烈的辩论和教师的点评,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达到死记硬背所起不到的作用,还发挥了学生教学主体集体学习和创造才能,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表达、创新与务实的实践能力。

五、以现场感知打好学生未来从业的基础

第5篇

摘要:金属工艺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工程实践性,为培养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中职教育要加强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更好融合,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中职 金属工艺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融合

金属工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强调了学生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教学的实践性及操作的熟练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但其课程内容庞杂,知识面广、概念多,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学会分析、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理念及工程实践的意识,这是中职金工教学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一、抓好理论教学环节

课程内容的改革,是金工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考虑专业面的拓展,其次,要放在专业改革的系统中来加以统筹、规划。因为中职教育一般时间较短,总学时是一定的,学时的分配,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分工、配合和衔接,必须全面进行考虑,最大限度的在短暂的教学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金属工艺学这门课,也存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分工和配合。中职课堂教学时间紧迫,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选讲等方面,都必须认真对待。在教材的编写上,应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减少重复的内容,重视应用性,增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内容。同时,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教学要求,能进行内容的选择和装配,以适应社会多变化、多学科的要求。另外,改革课堂教学手段。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大量的幻灯片、录像片和部分自制的投影片,这不仅大大减少了书写和画图的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CAI教学手段也得到了进步。

二、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实用性人才,因而实践环节相当重要。金属工艺学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金工实验和金工实习。这是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的重点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并能正确使用。

(一)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是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传统的实验目的在于对理论的验证,将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标准化、理论化,这种实验方法扼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不利于学生在实验中主动思考和创新。为此应改革实验环节,使学生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要求的基础上,自行确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验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计划进行实验,并且允许实验失败,允许重新实验,大大地解放了思想,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独立操作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实习环节

金工实习包含铸、锻、焊、钳、机加工等五大工种的内容,为在较短的实习期内完成诸多实习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方法上要下一番功夫。在实习前通过录像的方式对实习内容加以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各工种的实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设备的操作及安全注意事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实习时采取学生分组、工程轮换的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

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更好融合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要求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讲课时,必须采取相关有效措施,努力将二者很好的融合起来,将感性的东西通过慎密的分析与思考上升到理性,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能逐步掌握实践学习和做学问的方法。

(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即在金工课与金工实习相互穿插中,教师仅起提示和引导作用,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交给学生。并通过让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必要的知识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工艺图,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实习操作,掌握内容后,教师再进行下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主体,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动脑筋安排操作步骤,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掌握完整的工艺知识,是很难达到规定要求的。这样促使学生必须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技能,此外,让学生制定加工工艺,自己完成实习操作,顺应了青年人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要求,符合激励原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知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循环上升过程,通过对该课程再认识可以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合理的金工实习教学管理体制,是保证金工实习以实践教学为主、提高金工实习教学的质量的关键。可以将教学和生产分开,成立专门从事实习任务的车间一金工实习基地。并成立了由教务处、实习工厂、金工教研室联台组成的金工实习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金工实习教学工作会,组织、实施金工实习教学计划和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研究和落实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和指导人员的培训、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这种管理体制,除了有助于金工实习基地实习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术平的提高外,最重要的是还能够使学生在这种条件下获得更多的能力培养的机会。

(三)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宽视野

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模式无论在内容和教学手段上都存在着不足,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在设备补充方面,实习基地在保证传统设备充足的前提下,还要添置数控车床、数控线切割机等现代化机床。这样学生在掌握传统的加工方法、工艺(如钳、车、钻、铣等)之后还能了解到当今较为先进的机械加工技术,这些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对各工种、工件的了解。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实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能力培养自然随之加强。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从金工实作考核看出,许多以前实习过的同学看到现在的考核件,都说比以前难多了,而现在考核的成绩比以前普遍有了较大的进步。

(四)课程设计与实习的整合

《金属工艺学》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工程材料及其强化改性,包括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材料的强化改性以及材料的选择:第二部分是材料的成形工艺方法,包括铸、锻、焊、冲压、粘接及车、铣、刨、磨等机械加工方法。其内容的广泛,内在联系的不明显增加了学生学习和掌握运用知识的难度。为此,我们除利用电化教学介绍新工艺外,还应把铸、锻、焊和部分机械加工内容放到热加工及轮换工种实训中进行现场教学,现场操作,现场考核。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工程材料及其强化改性与材料成形工艺之间缺少一种整体性,学生们不能灵活运用材料的强化改性与表面技术。为将这两大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结束后,宜安排适量时间做课程设计。拟将课程设计内容与轮换工种实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校办工厂、到当地工厂实地考察,归纳总结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设计内容。

第6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46-02

传统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均以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为核心。围绕此核心,分别设置《给水管网》、《取水工程》、《城市给水处理》、《工业给水处理》、《排水管网》、《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等主干课程。

为强调水处理理论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各高校对原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议开设《水质工程学》课程。[1]《水质工程学》将传统教学中的《城市给水处理》、《工业给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突出水质工程学技术发展并精简了学时。目前,许多一、二类高等院校已采用《水质工程学》教材。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作为年轻的独立学院,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确定“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的办学方针。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紧扣教学定位,结合生源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因材施教,决定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为教学目的,向设计院、给(污)水处理厂、安装设备公司及施工单位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仍然延用传统的教学培养体系,按照子工程的分类、工艺流程中各处理单元的先后顺序安排教学内容,而《城市给水处理》就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中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

1.课程发展主要历史沿革

自2003年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建立以来,《城市给水处理》是该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城市给水处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城市给水处理各组成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设计计算方法。

我校给水排水专业从03级开始开设《城市给水处理》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8学时。为符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09级开始该门课程总学时调整48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8学时),另外增加1.5周课程设计、1周认识实习及4周生产实习予以补充实践教学。

2.教学内容组织的方式及目的

2.1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城市给水处理》工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非常重视工程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贯彻于课程始终。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之外,介绍给水处理的方法,给水处理系统中各处理单元的计算方法及工程设计是本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

表1 《城市给水处理》课程内容、课时安排

2.2 实践教学内容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城市给水处理厂的设计,目的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源水进行处理时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处理工艺,处理设备的选择与计算,绘图的基本技能。布置“××给水处理厂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1.5周的时间内,根据处理水量将各处理单元设计出来,并对给水厂进行整体设计,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作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2)实验

本课程共开设4个实验,1个实验为综合性实验,3个实验为验证性实验,涉及到混凝、沉淀、滤料筛分、地表水处理等。学生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实际的操作,将所学的理论得到实际的检验,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

实习和毕业设计不是本课程的课内任务,但属于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主要参观城市给水处理厂,使学生对给水处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了解;生产实习主要让学生在给水处理厂具体操作,对工艺过程以及管理方面有更加具体的学习和掌握。给水工程是毕业设计(论文)重要选题方向。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在面对真实性设计题目时了解给水处理厂设计的全过程,巩固本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结合

怎样做到工程教育贯彻于课程始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多年来,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有机整合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3.1 理论讲授结合设计案例

(1)讲授完第一章“给水处理概论”后,播放本班同学参加认识实习时录制的DVD,让同学们回忆起参观过的各个处理构筑物,使工艺处理流程在脑海中逐渐清晰,并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提起学习的兴趣。

(2)第二、三、四、五、六章教学内容设计:先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机理);其次讲授工程应用池型(设备)、工作过程及设计要点;再次各个处理单元挑出经典池型(设备),结合CAD工艺构造图,穿插例题分析;最后教会学生看懂各处理单元CAD工艺构造图并完成设计计算作业。

这样的教学安排从理论到应用、从抽象到具体、深入浅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原理及理论,还能学会设计计算并且学会看懂工艺图纸,了解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3)第七章“水厂设计”结合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讲解经典案例。要求学生把各处理单元联系成一个整体,从宏观方面全方位考虑给水厂的设计。

3.2 实践教学巩固基础理论

(1)认识实习

设置认识实习课程,在学习《城市给水处理》理论课之前,通过有针对性的参观实习,使学生及时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关键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其针对实际问题,去粗取精、有的放矢、勇于迎接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参观过程中,注意录制DVD供课堂教学使用。

(2)实验教学

混凝、沉淀(澄清)、过滤三个主要处理工艺均设置对应的验证性试验,通过试验现象的观察和试验数据的记录,掌握处理理论(机理)。

综合性实验是利用学校周边(校内)的水源,由学生自主设计工艺流程,逐渐由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化,在设计型实验的教学中,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深化理论知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设计

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系统全面的“工程设计能力”,这是开设“课程设计”的设计思想。使学生掌握给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计算、绘图。课程以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是巩固理论知识,有机联系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的两个关键教学环节。在这两个环节里,同学们可以仔细观察构筑物的构造,了解构筑物的工作过程,重点研究课堂上不能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实习和毕业设计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个步骤以及设计计算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3.3教学资料辅助

(1)教材补充。因仍然延用传统的教学培养体系,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选用《给水工程(第四版)》(国家“九五”重点教材,1999年出版)作为教材,教材中的设计参数已经不符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的要求。因此,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材、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编写《城市给水处理厂设计》讲义,供学生参考。

(2)CAD图纸收集。工程实践教学不能脱离工程图纸。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处理构筑物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平时注意收集市政设计院的工程实例图纸或完成质量好的毕业设计图纸,供课堂上讲解。现已将部分图纸一并编写到《城市给水处理厂设计》讲义中。

4.总结

水工程事业在不断发展,教材也在不断更新,虽然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仍在延用传统教学体系,但是在《城市给水处理》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时刻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改革,使得其符合独立学院的特点。

以上内容是我在《城市给水处理》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和实践。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使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专业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24-27.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策略

初中生物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部分,通过理论性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生活种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只注重理论教学无法达到新课改的标准,这就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由于孩子的性格是活泼爱动的,只有在教学中释放孩子的天性才会引导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古板,^多的束缚反而无法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内心向往的学习平台,不仅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要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学往往处于一种两难的阶段,学校对其并不重视,使得学生对生物课程也出现了差别性对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是以讲为主,并认为生物课程不是主科,只是按照书本内容叙述一遍即可,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生物缺乏积极性,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最终影响整体教学效率。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劳感,同时影响学生智力的开发。初中阶段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如在学习上过于束缚,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大部分学生无法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甚至对生物课产生厌倦,这种状态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整体教学效率,学生过于懒散,对将来的学习会有很大影响。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不能正确看待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就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阻碍,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引导者,一定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讲解的传统观念,以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主,以“讲”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自由式”教学,自由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活动,而是让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中,使教师在讲述知识时,学生能够积极的与老师互相讨论。很多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的普遍原因就是因为害怕老师所以产生偏科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很大的责任,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对于教学工作来讲就会很难顺利进行。由于生物学科的主要特点就是其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而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接触到生物,因此,只有将生物教学理论结合生活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生物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高效统一,所以,教师一定要先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可以对老师有所依赖,然后,针对课程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将更多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象结合教材引入到生物课程中,使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1.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互动教学等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其中,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学习,并通过亲身实践,在体验中获得知识的同时可以将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自如,也使得学生在情感、知识以及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提升,可谓是“一举多得”。尤其在科技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过科技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例如,“光对鼠妇的影响”中,学生可以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阳光充足的白天看不到鼠妇?”,然后根据问题设计相符合的实验活动,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反复实验来观察鼠妇的生存条件,从而验证鼠妇适应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这一特征,这种教学方式更容易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本能,也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知识。而多媒体教学是现阶段教学中一种全新的尝试,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将原本较为抽象的文字转化为更加直观的景象,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降低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度。

2.培养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极为相似的基础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力为主。例如,在讲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而教师要在旁边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在亲自操作时会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同时也在实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证明,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总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带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所领悟,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师生共同协作的学习意识,更有利于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虽然现阶段生物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为生物课程带来无穷的魅力。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热情,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而教学时间是一项无止境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才能获得知识上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郝敏。初中生物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理论;实践;现状;建议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初中生通过美术欣赏教学,能打下发现自然、艺术、社会美的基础,使他们获得关于美的知识的同时得到发现美的能力。并且,美术欣赏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这样的能力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明辨美丑,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未来并为创造美好未来而奋斗,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为形成完美的人格打下牢固的基础。所以说,初中生在接受特定的文化教育课程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增强自身的美术欣赏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素质。在审美观念以及审美能力上都要有所转变和提高,以此加强初中生创造美的能力。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立性和想象力。美术欣赏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力去理解作品内涵。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欣赏是个人的事情,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如今的初中美术欣赏教育课,出现了不少问题。在幼儿园许多孩子都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锐减。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制度,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考试成绩上,造成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学习成绩比兴趣爱好更重要的现状,忽略了对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情况十分普遍,也是美术欣赏教学难以开展的原因。

二、探究适合培养学生审美修养的教学模式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技巧是培养学生审美修养教学模式的关键。首先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创造能力,以引导为主,多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创造美的灵感。其次,因为审美修养的培育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有所不同,在了解清楚知识内容的类型之后再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具体方法

如果这个社会中的人都缺乏审美意识的话,可以说世界上就没有了美,也没有人发现美,也不会有人去创造美,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是美丑不分、脏乱的社会了。因此,要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就要先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教师在上美术课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讨论,探究出美术中的美。笔者在培养初中生的审美修养时,考虑到初中生的基本情况,提出了符合时代教学要求的三种教学新模式:

(1)实践性赏析教学模式。学生在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过程中,除了要对作品本身的背景故事,以及创造作品的艺术家有所了解外,学生自身感受也很重要。再美丽的艺术品,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到艺术所展示的内涵,就难以感受到艺术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故在实践性赏析教学模式中,初中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静静地感受老师陈述的美,选择好角度以及切入点,用善于发现美的灵性,去感受美的存在。理论结合实践是学习中的关键,实践性赏析教学模式,将学生从课堂的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在实践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发现美,学会尝试用自己的角度去审美。

(2)文献赏析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指老师在完成基本教学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搜索关于艺术品的故事,以及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等有关美术文化、知识背景之类的内容,学生通过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不仅能有选择性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家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启发,还能提高学生对各种知识资料的处理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增加学生发现美以及欣赏美的能力。

(3)讨论赏析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应用自己所得到的感受以及自身对于美的看法与别人分享与讨论。在这过程中既能加深自己对美的感受,也能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所发现的美,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美术欣赏教学是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更注重教学与育人的结合,引入多种美术欣赏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提高学生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从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尹晓梅.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吉林教育,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