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31 16:36: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生德育活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63-01
砺志与励志不同。励志是对学生意志力进行激发与培养,而砺志的“砺”是磨砺的意思,是让学生通过较大努力,经历一些挑战性的任务,对意志力进行锻炼的过程。新一代学生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多,缺少吃苦精神与抗挫折的能力。对孩子进行砺志教育,磨砺他们的意志,锻炼抗挫折能力,才能让他们挑起国家的未来。砺志活动可采取挑战性游戏、远足活动、社会劳动等各种方式。
一、砺志活动中的教育点在哪里?
什么叫做教育点呢?就是教育元素与活动内容进行结合的交点。砺志活动过程存在着大量的教育切入点,了解这些切入点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能让砺志活动取得最大效果。下面谈谈在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可以切入的教育元素一般有哪些。
(1)活动组织的构建与分工。活动需要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可让学生参与,甚至可在教师指导下直接让学生组建机构。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老师可以结合各自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全部或者部分地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2)活动方案的选择与制定。在选择活动方案的选择与制定阶段,让学生参与或做主去制定方案,让他们自己去召开班会,去讨论与辩论,去调查与问卷,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民主意识。尤其在制定方案的阶段,需要征求意见与建议,需要不停地修改与完善,是一个研究与再研究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但是更是对学生能力的挑战,经历过这样的方案制定过程的学生,一定会对其终身发展带来影响。
(3)活动物资的准备。活动物资筹备过程是一个综合性强的过程,需要学生与物资保管部门联系,需要到社会上去购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协调、交际能力是非常有价值的。
(4)活动的动员。活动要开展了,需要在活动前进行动员,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好机会。这时,老师可组织一次讲话,对这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进行说明,说清这次活动对我们成长的意义,说明过去在活动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些榜样。也可以让学生发言,对这一次的活动表决心、表态度。通过活动的动员,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理想与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进行一次反思。
(5)活动的实施过程。实施过程是砺志活动的核心,一切准备都要经历实践的考验,一切态度要面临实际的挑战。真正的意志品质教育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行动的,不能学生在艰难地步行,班主任却坐在车子上。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穿插一些娱乐性活的如唱歌、背诗歌等,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去发现一些值得惊奇的东西,这样能让学生在辛苦的同时感受到努力的快乐。
(6)活动的评价。活动结束阶段仍然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好时机,甚至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如何把活动中的挑战精神弘扬出来,如何让学生把辛苦化成功的收获感,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回到活动动员阶段做过的工作上,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成功与劳动的教育,把这次活动上升到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高度。
二、砺志活动中如何抓住“教育点”
(1)品质与前途的关系。品质与前途的关系就是磨砺与收获的关系。在砺志教育活动中,学生挑战极限的动力来自于对“我为什么要参加这次活动?”的认识。正是学生对这个目的的积极理解,才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战胜困难,到达目标的彼岸。这个积极的理解就在于一个假设的成立:苦我心智、劳我筋骨,能锻炼我的意志,提高我的非智力品质,这个品质对我未来的发展与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这样的活动中,一定要明确活动的意义,首先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的教育,才能保证活动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收获。
(2)关爱与要求的关系。砺志活动是充满困难的活动,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毅力与汗水,甚至陪伴着痛苦的过程。老师心中难免和家长一样充满顾虑:孩子这样吃苦,真的舍不得!孩子这样做有一定的危险,对身体是不是会造成伤害?等等。所以,一方面这样的活动需要老师的关爱,因为孩子真的还小;另一方面需要老师“狠下心”来,因为孩子需要长大。我们要做关爱与严格之间找到他们的分界线,保证学生的安全,不伤害学生的健康,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3)指导与自主的关系。作为一次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管理、自主组织、自主解决问题,对于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里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事情适合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要帮他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去交给孩子们做?一般来说:安全工作需要老师去做,因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差,为了保证不出任何意外,需要我们的保护;活动过程的总结与评价工作、方案的制定工作以及活动的时间地点等,需要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学生先做,老师把关和指导。
(4)智慧与精神的关系。智慧与精神的关系就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在砺志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需要学生的智力因素,既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方面,砺志活动需要挑战智力,例如让学生合作攀登一个陡坡障碍,需要学生讨论最佳的方案,才能把每一个人都送过障碍,这是智力的挑战;另一方面,单纯智力的挑战还不是完整的砺志活动,还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持才能完成的活动才是砺志活动。所以,在砺志活动中,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总之,砺志活动不是单纯的吃苦,更是教育活动,这是一个融自立教育、意志品质教育、智力教育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育过程,我们对活动教育元素的发掘深度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会不同。所以,要把砺志活动当成严肃的设计来准备,提高活动的效益。
参考文献
关于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
近日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有关情况。
《意见》要求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发挥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体育与健康课教师和教职员工等全员育人作用,构建面向人人、人人有责的健康教育体系。
《意见》提出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明确健康教育内容、落实课程课时要求等8个方面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和改革方向。
一是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以中小学为重点,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完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健全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机制,纳入教育评价改革。
二是明确健康教育内容。构建分学段、一体化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三是落实课程课时要求。完善课程安排,系统设计教学标准、师资配备、评价体系、制度保障,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四是拓展健康教育渠道。构建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鼓励开展健康知识竞赛、健康技能展示等,每年举办全国学校健康教育成果展示。
五是保障食品营养健康。倡导营养均衡、膳食平衡。学校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学生膳食营养监测,实施学生营养干预措施。
六是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严格落实眼保健操、课间操制度,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其实我们都知道,在语言的教学当中(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不仅仅是单纯的教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了解西方国家的特殊文化和风土人情。这样可以引起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更能够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发挥孩子们学习英语的自主性!
然而又有一个问题摆上了桌面,怎样才能够提高孩子们在英语课上活动的有效性呢?在此我发表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1.在英语课堂的教学当中以孩子们为中心
大家都知道在现在的课堂上孩子们才是真正的主人,我们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充分的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并且以鼓励的语言和和蔼态度来鼓励孩子们,让学生们大胆地说,激发出孩子们的兴趣和创造性,让他们超越自己迈向成功!
2.在英语教学中师生集体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英语知识的交流,更是心灵和心灵的交流。所以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当我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总会抛给孩子们很多的问题。"仍给"集体的也有。"扔给"学生个体的也有。然后我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热身的目的。当然每个问题都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比如孩子们都很累了,我就会问一些"How are you today? Are you busy?"等。唤起他们学习英语的那份热情。同时也唤起了他们活泼开朗的个性,以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3.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其实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在英语课进行的期间开展孩子们之间的讨论,有同桌之间的讨论,也有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学会集思广益,学会讨论,学会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学会团结合作,同时也给孩子们一个"发泄的舞台"。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生生互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更有兴趣也更有信心!
4.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个体的互动
摘 要 学生的活动一般分为课外活动(不包含活动课)和校外活动。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必要途径。
关键词 课外活动 校外活动 有机结合
课外活动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有内容、有计划、有时间安排并在班主任及其班干的要求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动手能力而面向全体学生而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普通的一般性活动。校外活动是以教育以及相关部门开展的成果展示、各类竞赛、实践活动、科技活动以及学生个体的专项训练为主群众性活动,其目标是达到增强学生竞争对抗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既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是培养尖子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来源有教材,生活实际,校本,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国家规定,学生发明创新等。
一、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相互联系
(一)活动的原则一致。两种活动都遵循以下一些活动原则:教育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统一安排和自主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多样性的原则;全体参与和个体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社会活动与校内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学科教材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等。
(二)活动的对象一致。两种活动的对象都是中、小学生。二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满足着不同层次和要求的各种兴趣爱好的全体学生与特长学生。
(三)培养的目标一致。它们都以育人目标、寓教于乐、寓教于动,通过各种各类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健康体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活动特点具有共性:
1.动态性。把学生置于活动的动态之中,通过活动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2.自主性。不受学科教材、课程标准的限制,可以补充最新的知识信息。
3.实用性。活动目标是技能性的,以动手、动脑为主,在活动中增长才干,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4.多样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很灵活,在活动中可以展开自由讨论,可以自主动手设计和创作。还可以在活动中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常规师徒模式。
5.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人。老师在活动中只起辅助、引导的作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全体参与意识,要让学生自主主持、自主活动,通过活动培养他们的展示能力、适应能力、活动能力、自主能力等。
三、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区别
(一)教育性中的区别。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外活动虽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不是义务教育的范畴,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活动功能的区别。课外、校外活动都不是规定课程,它只能根据多方面的条件和需要,包括场地、设备、师资、经费等有条件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所以课外活动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而校外活动则不然,由于它的性质决定,只对部分或个体爱好者提供学习机会。二者“比较”而言,课外活动是一般性活动,而校外活动相对是提高性活动。
(三)活动时间的区别。课外活动是学校有长期总体规划、有学期计划、有目标、有组织、有分工、全体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活动形式,具有常规性。而校外活动,不仅是活动地点安排在校外,而且活动时间的多少也没有严格的规定,随意性很大,具有可塑性。
(四)活动对象的区别。课外活动是学校的一项基本要求,首先强调自愿性,是为满足全体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而进行的各种普及性活动,具有全体性和全面性。而校外活动是根据校外相关单位部门以及专业人士的任务和要求参加的一些特定活动,有大集体的、小团体的以及个人参加少年宫、活动中心等进行的各类活动,所以它既有全体性又有个体性。
(五)活动内容的区别。两种活动虽然都不受学科教材和课程标准的限制,可是参加校外活动一般地要较系统地学习某项有关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注重学到某种技巧、方法和能力,通过学习加深兴趣爱好,形成特长,甚至个别人可以从志趣变为志向。而课外活动,由于面对全体学生,所以多数都是普及一般性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往往活动内容更为广泛,方法更为灵活,一般是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级集活动。
(六)活动师资的区别。校外活动往往在优于学校的设备的场所里有一支精通专业的辅导员队伍,承担专项培训活动任务。而课外活动的开展不可能配备专职教师队伍,也不能只靠体育、美术、音乐、信息课等教师,多数学校采取“班主任管理,本班班干协助”的办法。
不管是课外活动,还是校外活动活动,它们的特征都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开展了活动就促进了发展。长期的实践证明,课外、校外活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苗子人才,发挥了育才功能。长期以来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无暇光顾课外、校外活动,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不利于特长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在课外、校外一起抓“活动”,有利于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参与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48-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被改变,教师们开始关注新的教学方法如参与式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也出现另一种现象:每节课无论问题大小,都要讨论,而且越热烈越好,甚至越乱越好,并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参与式学习”。如何真正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小组参与学习中收得更大收获,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核心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教师组织得法,学生有效参与
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该让学生有非常明确的参与目的,选择适合学生对象的参与方法,要督促每个同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教学中去,了解学生参与前后的自我主张,尊重和理解儿童。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会发现,教师提出问题后,小组讨论似乎很热烈,但仔细一听,却发现学生是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没事了。没有小组讨论的最后结果,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发言”,这样的讨论,达不到教学设计的初衷,反而浪费了学习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要改变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教给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如倾听别人发言,如何把自己的意见讲述清楚,如何把别人的意见进行归纳补充,这样组织规范的小组讨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讨论的有效性。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作业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并且每个人的角色在轮换,这样可避免一人唱“主角戏”的现象。
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马上进行交流。这种现象,使学生的参与、交流成为空架子,学生不能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课堂上,听者还是听者,说客还是说客,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让每个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时都作好充分准备,在活动时才有话可说。事实证明,有意义的小组活动只有在小组成员进行了一些准备和思考后才能实现,通过学生之间合作讨论甚至争论,教师点拨、引导,最后达到正确一致,从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
三、关注参与式教学的活动过程
参与式教学过程要有序、有效,必须适时跟进评价和调整。教师真心诚意地组织学生讨论,用心和学生交流,而不是把讨论作为教改的装饰品。只有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种讨论才具有实际意义,才会有好的效果。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取适当的活动形式,以保证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活动的特征就是“动”,要使学生通过活动做到动眼、动口、动脑,最好还能“动手动脚”,整个身体都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这样,就会使他们参与、合作的能力不断增强,使他们身上蕴藏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教与学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要关注各小组活动的进展,使小组活动各有成效
课堂上,对讨论进展快小组,要让他们再讨论是怎样一起学习的,以便他们介绍经验帮助其他小组更有效的合作学习;或者准备一两个备用活动,以利用先完成任务小组等待最后完成任务小组的多余时间;对行动迟缓的小组要确定时间或设立处罚,如唱支歌等,激励他们齐心协力尽快完成任务;也可让提前完成任务的小组成员去帮助其他未完成任务的小组。
五、重视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盒子
在参与学习中,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更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总之,只要我们有心去探索总结,就能让参与式学习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张翠英. 合作式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发现,学困生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非常普遍,需要教师、家长和学校领导加强管理,真正与学困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才能真正做好其转化工作,对于促进学困生各方面能力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1.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有:
1.1家庭方面。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他们发挥良好模范作用,才能更好的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是,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还保持以前传统的方式,经常对着孩子大吼、严厉批评,甚至打骂小学生,致使小学生出现反叛心理。与此同时,部分家长非常宠溺自己的孩子,不让小学生接触各种新鲜的事物,也不让他们自己解决任何问题,从而降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影响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
1.2自身方面。小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成长阶段,一般小学生的心理素质都不够强,自控能力也比强,如果遇到难度较大一点的问题,则可能出现畏惧、逃避、不自信和美元耐心等情况,从而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
1.3学校方面。在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领导都会成绩较好的学生关注较多,而成绩不好或比较差的学生则得不到关心,甚至被成绩好的学生嘲弄。在这种情况下,成绩不好的学生一直处于被隔离的环境,不但语文成绩得不到提高,还嫉妒缺乏安全感、自我存在感和自信心等,最终厌恶学习、成为学困生。
2.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措施
2.1家庭方面的措施。家长作为孩子的导向标,需要充分认识自身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学生加强关心、沟通和交流等,才能降低孩子对父母的惧怕感。同时,在设定期望值时,应全面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分析孩子的成绩,才能为小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健康、积极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要与教师、学校保持良好互动,经常询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情况等,才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对于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极大作用。另外,家长要及时的鼓励孩子,通过不同的方法与孩子进行交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陪伴孩子学习、识字和玩游戏等,可以更好的促进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对于提高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2.2学困生自身方面的措施。根据相关调查和分析发现,学困生之所以语文成绩不好,是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信息也不够强等,从而不敢向教师、同学询问,甚至不敢告诉父母。因此,教师在正确引导、帮助小学生的情况下,小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语文成绩进行反省,思考自己的不足、缺点等,并及时找到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从而在主动寻求帮助、询问教师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同时,在上课之前,小学生应对即将学习的语文知识、课文等进行预习,回到家后,应及时的复习、巩固,才能真正提高自身学习效率。另外,家长、教师应引导小学生掌握自我激励的各种方法,如复习一遍今天学的语文知识,才能看一集动画片;期末成绩拿到90分以上,就可以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动力、语文成绩等有极大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学习能力;语文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是目前来看,相关问题的研究依然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兴趣的激发,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能够获得能力的前提。学生如果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在主观层面就会表现得非常主动,会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相反,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参与学习的活动,课堂教学的开展就很难取得实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实施生本理念,从孩子的视角,找到他们喜欢的话题,感兴趣的故事,从而让他们有兴趣地自主阅读与表达。如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说说自己的观察开始,如《升国旗》我们就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升国旗的所见所听所思,然后,自然进入课文的学习,学生也能联系生活感知课文内容,获得朴素的爱国情感。再如《冰花》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雪纷飞的情境,然后激发学生联想的描述:大雪下了整整一夜,树枝、屋顶、路面怎么样呢?小朋友们,快睁开你的眼睛吧,看见窗户上会有什么呢?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莹洁白,让学生们从冰花的颜色、形态等方面谈谈认识,体会冰花的美丽与神奇。这样,学生能够联系生活,有学习热情,能对大自然生出热爱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赏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非常具有审美价值,无论从文章的文词,还是从文章的感彩等方面都极具欣赏价值,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实施中,要善于引导同学们学会欣赏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审美欣赏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以多媒体教学的实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传统语文教学的方式相对枯燥,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兴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彩的学科,这种感彩不仅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现,也可以通过声音、影像展示出来,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语文教学独有魅力,学生通过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多种教学元素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激发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二、创设良好学习气氛,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良好的教学气氛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教师的活动为核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了很大的压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课堂实效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堂教学气氛的创设。例如:在《秦兵马俑》学习时,介绍秦始皇开始让学生感受秦国的伟大,然后引入兵马俑的出土,从而进行自主学习,思考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的?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等等。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讨,探寻本文的写作规律,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要重视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俯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与学生共同参与自主学习的活动,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更好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如《秦兵马俑》学习中,让学生自行阅读,分组去找各种兵马俑的特点、外貌、动作、神态。通过学生间彼此的互动与合作,大家集思广益,思维的火花不断地碰撞,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并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再进一步通过有效的研讨与合作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自主合作教学方式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另外,我们课堂要引领学生思考和质疑,启发性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要善于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设计出更多的带有启发性的课堂问题,这些问题的创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自主探究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同学们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摘 要 笔者认为,一个学校要想让大课间活动持续、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必须建立和健全一整套严格的管理体制:1.校长负责制,2.中层干部负责制3.班主任负责制,4.体育教师负责制,5.班级管理评比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课间活动得以顺利贯彻和实施。
关键词 大课间 体育活动 管理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阳光体育活动”由于中央、地方等各级领导的重视,再加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政策和措施,大课间活动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起来,其价值也逐渐为师生和学校家长所认识。但我们也知道,一直以来,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因为场地、器材、人力资源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而产生了一些不良现象。由于学生人数多、班额大,专职体育教师不足,再加上场地有限,大课间体育活动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所以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要想把学校的大课间一如既往地办得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必须到位。下面笔者就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校长负责制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责任人,在学校,校长就是第一责任人。校领导要重视,要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列入到学校工作中。事实上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涉及到学校的许多部门,能否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秩序良好、内容丰富、生动活波、安全有效,是对学校权威的考验。
目前,大课间活动尚处在推进、推广过程,许多是靠行政命令、教师的热情在支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会逐渐显现,比如教师的工作量的计算,工作量计算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我国劳动分配的基本原则。大课间活动的持续推进和质量提高,仅靠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是远远不够的。组织大课间活动,教师要付出劳动,要承担责任。因此,必须给教师相应的劳动报酬。而这些领导必须重视,只有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提高,劳动成果得到了肯定,才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二、中层干部负责制
任何一所学校每天都有中层干部值日,中层干部负责学校的一日常规工作,其中包含体育大课间活动,值日的中层干部在体育大课间期间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负责大课间活动时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到岗检查考核工作。
(二)督促体育教师和值日生做好大课间活动的检评工作。
(三)及时协调处理大课间时全校性的集合集会。
三、班主任负责制
校长是一校之魂,班主任就是一班之魂,学校里各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班主任的配合,大课间活动同样如此。通常小学生大课间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就是班主任。班主任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健康状况,严把健康关,要掌握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妥善安排好请假的学生。班主任要做好本班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思想认识,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大课间活动为窗口展示本班学生的精神风貌。同时班主任要按时组织学生到指定地点,协助体育教师管理好本班的学生,自始至终、全过程地负责督促学生认真做好大课间的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并且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安全进行实时监控。学校也要把大课间管理列为文明班级管理、班主任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责任到人,激起班主任强烈的责任感。
四、体育教师负责制
大课间体育内容的安排、组织形式、运动负荷的大小、乐曲的选择、各班学生活动地点、全校学生的进退场安排、指挥、组织评比等都离不开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师,指挥着整个大课间活动,因此体育教师组织的大课间要有科学性,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理变化规律,符合季节、气候的变化,活动内容要不断地翻新,不断发展,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也要认真履行好体育教师的具体职责:
(一)体育组负责制定全校大课间活动计划、练习内容、实施办法和组织安排。
(二)体育教师在大课间活动时间要准时到岗,对自己所任课的年级进行认真负责地组织与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与年级组长、班主任进行联系,妥善解决,不断提高大课间活动质量。
(三)体育组让专人负责广播室、音响设备,做到经常检查及时维修,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大课间活动的正常进行。
五、班级管理评比制
学校应把大课间的检查工作列入学校的常规检查当中,把大课间的评比列入文明班级、学生考核的管理当中。评比小组可以由教师或学生组成,也可以有行政管理人员,评比小组检查各班学生人数是否有缺席,检查进退场是否有序、整齐,检查各班是否按时按地点出操,检查各班学生做操的动作是否到位,整体效果是否好,各班所带的器械是否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检查班主任是否跟班、有无管理等等。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管理到位,整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才能安全、有序、充满生机的发展着。
大课间活动作为课间操的继承和发展,是巩固体育锻炼效果,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校长作为领导者,中层干部作为巡视者,体育教师作为设计者、指导者,班主任作为实施者、监督者,评比小组作为督察者,对大课间持续、长久、稳定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