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境治理新技术

环境治理新技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31 16:36: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治理新技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环境治理新技术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 GDP 新常态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趋势

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我国经济年均增长数据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增速在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方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历史地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

二、新常态下我国的环境现状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我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同样面临着和发达国家一样的处境,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关系,没有认清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只是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同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能耗、高污染、低产能的产业发展模型,从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我国经济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越用越少。且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资源利用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唯一的出路仍然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机遇

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四、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综合发展阶段

面对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定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找准改革突破口,让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要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对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等,有步骤地系统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真正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d起,这既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难得历史机遇。从国际经验上看,二战后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了竞争的新优势。因此,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实质上也是一个打造先发优势的战略。

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在战略竞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开放水平的提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现在,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世界第一,吸收外资世界第一。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对外开放海强陆慢、东快西慢的特征明显,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不多,等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对外开放优化升级,实现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的转换。

五、结束语

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点所在。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灵魂和主线,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徐光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求是,2013.

[2]郑长德.发展金融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第2篇

【摘要】:静脉输液是护士日常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常执行的一项操作,通常也是衡量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的一项重要依据,它直接影响着心血管病人的安全,病人的满意度和护患关系。2011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心血管病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与其他任何原因相比,心血管病每年造成的死亡最多,因此,面对众多的患者,如何杜绝护理缺陷提高防范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讨论心血管病患者输液治疗中常见的护理缺陷有助于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

【关键词】:心血管病、静脉输液、护理缺陷、防范

1.临床资料:我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住362位患着,其中男性251人,女性111人,年龄31-79岁,平均55岁,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

2.护理缺陷的定义: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因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护理规章和规范等,造成护理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护理缺陷包括护理事故及差错。

3.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几种护理缺陷

3.1执行医嘱时不认真加以核对、查对,致药名、剂量错误,如医嘱:硝酸甘油10mg加入5%GS250ml静脉滴注,实际操作中护士只加入5mg硝酸甘油在液体中。

3.2盲目执行医嘱:执行医嘱前没进行查对,或查对后由于专业知识有限未发现错误,盲目执行有问题的医嘱,因缺乏工作经验或工作时粗心大意执行了错误医嘱,如医嘱:10%氯化钾15ml加入5%GS250ml静脉滴注;又如:把糖水输给糖尿病患者。

3.3因对药品性能了解不够或配液环节失误,不了解药品间的配伍禁忌,致药液变性混浊。

3.4护患间缺乏沟通。护士服务态度差,在穿刺失败或药液外渗后不能主动向患者道歉,反而责怪患者而引起不满甚至纠纷。

3.5不能认真向患者讲解用药目的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不告知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采取何种措施避免加重损害。

3.6不遵守操作规范;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输错液体;不了解药品性能;不认真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不能按医嘱调节输液滴速,如对患心脏病的病人输液速度过快,造成急性肺水肿甚至死亡;甘露醇等脱水剂应快滴;升压强心药要慢滴或根据血压调滴速;临床经验不够,不能根据病人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补液速度。

3.7巡视不勤不力,致回血堵塞或液体外渗不能及时发现,有的护士做巡视工作只知道拔盐水换盐水,却不知道观察病人在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

3.8发生不良事件后护士处理不当、失误,如刺激性液体外渗后未能及时冰敷或局封处理,发生了严重输液反应后不能及时与病人家属一起完整封存证物。

4.如何防范输液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缺陷

4.1对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教育,预防发生缺陷。

4.2严格贯彻操作规程和各项查对制度。制定静脉输液标准工作规范,严格培训,使全院形成统一的操作规范模式统一的操作规范模式。在治疗室、护士站张贴配伍禁忌表、操作流程图、查对内容、警示牌等,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抓好易发生缺陷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

4.3保证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放手不放眼,防止实习生发生护理缺陷。

4.4建完善护理记录书写,加强病案保管。建立护理缺陷登记报告制度,发生护理缺陷后,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由于护理缺陷所造成的影响及不良后果制定不良事件处理流程,完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制定《输液反应处理流程》、《护理缺陷报告制度》、《护理事故防范预案》,让护士在统一的操作规范模式遇到不良事件时有章可循,冷静处理,降低风险。发生护理缺陷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等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准备鉴定。

4.5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注意护理人员个人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特别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在输液治疗过程中,熟悉病人病情,掌握用药知识,执行了错误医嘱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护理缺陷出现后要正确、及时处理,认真严肃、实事求是,重在总结教训、接受教育。

5.讨论

低年资护士容易发生护理缺陷,由于她们缺乏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差,管理层要采取各种方式来发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对她们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确保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3篇

来立信注射液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有高效的抗菌活性,临床上应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软组织等急慢性细菌感染等。药品不良反应:简介ADR(Adverse Drug Reaction)主要临床表现:恶心、腹部不适、失眠、头晕、皮疹及注射部位静脉炎,在临床观察中还发现有罕见的低血糖反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门诊输液期间静滴来立信时发生低血糖的患者46例,其中男16例,女30例,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0.42±10.31)岁,其中急性肠炎患者2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3例、泌尿系感染患者3例。

1.2研究方法

1.2.1来立信(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厂家: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有效期:24个月。成份:活性成分乳酸左氧氟沙星,辅料为氯化钠和注射用水。形状:淡黄绿色澄明液体。规格:100ml,乳酸左氧氟沙星0.3g与氯化钠0.9g。用法:成人每日0.3-0.6g(1-2瓶)分1-2次静滴,滴速20-30滴/分,滴注时间应大于60分钟。

1.2.2低血糖诊断标准可依据Whipple(低血糖三联征)确定

1.2.2.1低血糖症状(hypoglycemia)低血糖分为两种类型:①肾上腺素能症状包括出汗,神经质,颤抖,心悸等症状。②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包括意识混乱,视力障碍,昏迷和癫痫。

1.2.2.2发作时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低于3.0mm/L(54mg/dI)

1.2.2.3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

1.2.3检测工具拜安康血糖仪,型号C16生产企业:Bayer HealthCare LLc检测方法:用拜耳快速血糖监测仪检测:血糖低于3.0mmol/L。

1.2.4纳入标准①静脉输注来立信注射液5-30分钟内;②用血糖仪检测低于3.0mmmmol/L;③非糖尿病病人。

分析并总结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特点。

2结果

2.1低血糖发生时间输液开始后10分钟内发生低血糖22例,30分钟内发生低血糖16例,30分钟后发生8例。

2.2低血糖表现及处理措施血糖检测

3讨论

3.1原因分析

3.1.1患者健康状况及个体差异低血糖的发病在门诊输液中较为常见,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基础血糖过低,葡萄糖利用异常以及基础代谢率增加。人在空腹状态下代谢活动较弱,此时,输液刺激会激活身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常可能引起低血糖反应。

3.1.2来立信致低血糖发生的原因据加拿大卫生部收到22份怀疑与左氧氟沙星有关的血糖代谢障碍的报告。应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低血糖症的机制考虑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能刺激胰岛细胞上ATP依赖性K+通道,促进胰岛素释放,由此引发低血糖。

3.1.3滴注速度过快左氧氟沙星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碍DNA的复制,而呈现较强的杀菌作用。反应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为防止因滴速过快,致使短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而引起不良反应,静滴时间每100ml不得少于60min,两次静滴间隔时间应在1h以上。

3.2护理措施

3.2.1抢救立即停止静滴来立信,及时检测血糖,报告医生,轻症者予口服白砂糖或葡萄糖粉10-15克,随后可提前进食正常的餐食。重症者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ml,如仍不能缓解者继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严密监测血糖变化。

3.2.2预防儿童、高龄患者、体弱多病者、尤其要注意不能空腹输液。这些人维持血糖稳定的代偿功能比较弱,在不及时进食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血糖偏低的反应。如果病人体质比较虚弱,可以先喝些温热的糖水,或者先遵医嘱输注糖水和维生素。

3.2.3用药知识宣教用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此药物的作用及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及简要处理方法,贵在预防,避免低血糖发生。并嘱患者或其家属备些糖和糕点,以便食用。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及时处理。

第4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54-03

地理学经过长时间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教学课程体系早已相当成熟。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退化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的出现,传统的地理学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发展。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地理学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专业和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设置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理论上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设立的时间短,但开设的院校数量相当多。据统计,自从1999年设立该专业开始至200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已达125所。且开设的院校类型多样化,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工程类院校,也有农林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该专业主要是面向如何正确处理、协调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三者间的关系。已有的高校多建立在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资源环境类、城市规划类、管理类等已有学科的平台上,并密切结合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涵盖知识面很广。该专业的主要应用方向有: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等。涉及的应用面相当广,且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包括面向管理层的应用——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等的协调发展;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工程化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体系层次的发展需求不断深化,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的日趋增强,资环专业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广、拓深,可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层面日益拓宽,具有特色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逐渐显示出其发展生命力。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受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速度迅猛,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量在1999年仅有32所,2002年达到55所,2006年则增至125所。在该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和日趋严峻的学生就业压力说明,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逐渐增加的就业难度和近似饱和的人才需求市场对该专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该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类型多样,如综合性院校、理工院校、农林院校、地矿院校。学校所依托的基础平台多元化,为了体现、突出学校特色,不少高校都基于优势学科和平台开设了一些方向模块课程,致使过早地脱离了地理科学这一专业的“母体”。但受传统的、经典的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多数院校在设立之初并无明显特色。

2.资环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高校专业人才不足,师资短缺现象较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杂乱无章,专业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课程教学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程体系构建较盲目和随意,大多院校基本上采用类似的专业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片面的追求专业主干课程的细而全。有些高校的特色方向与依托的平台近似,并没有形成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实践性课程设置也大都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实践创新体系。

3.现行课程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不明确,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上看,资环专业的宽口径,可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城市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但由于该专业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专业课程重叠,致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与城市规划等老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竞争力不强。虽然不少学校设置了几个特色专业方向,力图将学生送往对口的部门工作,但效果不明显,结果不尽如意,导致学生就业并没有固定的行业领域。此外,随着该专业就业对口单位对用人的学历门槛、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更使得资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突显。

据调查,全国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多样化,去除考上研究生要继续深造的人数占较高比重外,其余的就业类型比例分布较均匀,分布在各类机关、企事业、科研设计单位、工程单位及部队等,毕业生就业方向呈现出“满天星”式的局面[3]。

三、当前地理学新技术介绍

近年来,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逐渐与之相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方向[4]。新技术主要有:①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数据库为平台,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及为各种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实际应用提供咨询和辅助决策,是空间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它以空间分析和地学应用模型为支撑,实现各种信息的模拟与综合分析。GIS使得地理学家更加便利的分析、挖掘已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为进一步的地理研究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持。②遥感。遥感技术是指在远距离不接触目标物体前提下,可根据接收到的物体所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来判定、测量并分析探测目标物体的性质。从资源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到实验室分析,遥感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主要的数据信息来源。随着遥感向“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的发展,大量复杂的地理问题都可直接或者间接地借助于遥感得以解决。③测量与地图学。测量和地图学提高了地理工作者对地理数据的获取、分析和结果输出等工作的效率,并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对数字制图的标准化、规范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④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通过对长期积累的地理资料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是GIS区别于其他类型系统的一个主要标志,可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提供重要的依据。⑤计量地理学。该学科运用多种数学统计的方法,从更高层次上来分析、理解、解释地理现象,侧重于用多种经典数学模型来对地理学进行定量表达。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

当前,关于资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的研究并不多。要对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认真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客观分析专业定位,要突出专业方向,体现学科特色。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原则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结合现在通用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在上述地理学科新技术支撑下,采取了相关优化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开设了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选修课数量偏少、范围偏窄,在教学计划中占分值比重偏小的现状。应考虑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的比重,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经综合考虑,各类课程的学分结构可调整为: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占60%~65%,选修课占35%~40%。选修课在专业培养中地位十分重要。

2.基础课模块。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有明了、宏观的认识。基础课程可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铺垫,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专业的建设方向意义重大。基础课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信息科学、测量学等。

3.专业必修课模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综合性很强,其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为了明确专业定位,反映学科特点,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必修课模块应包含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遥感技术与应用、地图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学、管理学、GPS原理与应用、计量地理学等课程。突出地理科学和生态科学及相关科学的地位,培养学生基于人地关系和区域规划视角下对资源、环境等全面观察、深刻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更应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模块。高校可根据已有的基础条件、学生对课程的多种客观需求以及社会对毕业生不断变化的需求状况,灵活开设“课程超市”,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范围。课程应多样化,明确方向性和灵活性,以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助式”的课程消费。

5.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分散性实习、集中性实习、教学实习、野外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社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在企事业和政府部门中进行。学生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实习,将城乡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各项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还可以酌情对兴趣浓厚、独立能力较强的学生增设具有高难度训练和科研双重性质的第二课堂,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设置、技能培养等环节都大量的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地图学、计量地理学等地理学新技术的支撑。以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现代社会综合素质人才质量观,以“3S”技术应用和物质层面上的城乡规划管理为重点,将多专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支撑、协调发展。为了培养既拥有扎实的地理学专业思想内核,又能掌握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基于突出地理学科新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多学科融合、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探索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工程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第5篇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应用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96

肿瘤患者由于长期静脉化疗的刺激使周围静脉壁硬化,脆性增加,管壁狭窄,弹性丧失,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为了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需要经常输入营养液及黏稠度高的液体,如TPN、脂肪乳等。为使药物顺利输注,保证病人按时化疗,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避免化疗药物对血管及周围组织的损害,我院于2007年1月~2008年6月对90例肿瘤患者实施PICC,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共行PICC 90例,年龄45~70岁,其中胃癌34例,食管癌28例,直肠癌16例,恶性淋巴瘤2例,肺癌10例。

物品准备:选用贝朗PICC穿刺包1套,洞巾,治疗巾,30ml注射器,皮肤消毒剂,敷料,皮尺,生理盐水1瓶,无菌手套2副,可来福帽1只,弹力绷带。

术前准备:①常规准备:拍胸片,检测血小板,评估患者一般情况,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②静脉选择:穿刺部位无瘢痕、外伤及静脉瓣。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及头静脉。③长度的测量与估计:患者取仰卧位,测量从预穿刺点部位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一般为45~46cm,测量上臂中段周径(臂围基础值)以供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操作步骤:①患者取平卧位,臂外展,与躯干成90°角,暴露穿刺侧上肢。②建立无菌区,打开PICC无菌包,戴手套,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将第1块治疗巾垫在患者手臂下。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上下10cm,两侧至臂缘,铺洞巾及治疗巾,扩大无菌区。患者头偏向穿刺侧。③扎止血带,实施静脉穿刺,进针20°角,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直刺血管,见回血后,退出针芯送导管至预计的长度,退出导丝,抽回血,注入生理盐水,连接可来福正压接头,用透明贴膜覆盖固定。标明穿刺日期、时间,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固定。④穿刺点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小时,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延长加压时间。连接输液装置。⑤通过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护 理

术前护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置管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配合,减轻病人的思想顾虑,同时告知患者置管后如何防止脱管及自护的方法,避免穿刺点污染。

置管过程中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准确评估血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提高穿刺成功率。

置管后的护理:①详细做好护理记录,记录导管的名称、编号、型号、长度及穿刺血管的名称,保持导管通畅,避免打折、脱落,各班严格交接,加强巡视。②防止穿刺点污染,穿刺后24小时更换敷料,以后每周换药1~2次,严格无菌操作。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敷料。注意观察穿刺点处有无红肿、触痛,液体外渗及导管脱出,严禁重新插入被拉出体外的部分导管。密切监测体温,因为体温是PICC留置过程中监测感染的重要指征。③导管妥善固定,每天在置管护理单上准确记录臂围、导管长度、穿刺点与封管情况。④预防空气栓塞及堵管。可来福接头衔接牢固,每次输液后封管时不要抽回血,用10ml注射器抽吸肝素水10~20ml以脉冲方式进行冲管并正压封管。当导管发生堵塞时,可用尿激酶边推边拉的方式。严禁使用

结 果

90例肿瘤患者中穿刺成功89例,失败1例。其中2例患者置管3个月后,诉静脉疼痛,可触及包块,予以硫酸镁湿敷,患肢抬高理疗,1周后症状消失,拔管后行细菌培养阴性。1例患者术后导管脱落。3例病人导管堵塞,经用尿激酶5000U+生理盐水1ml溶栓后,2例导管恢复通畅。1例溶栓失败拔管。无1例发生置管口感染。

讨 论

PICC置管的适应证:①需长期反复输入刺激性、高渗性及黏稠度较高的药物,如静脉化疗或行全胃肠外营养(TPN)的病人,但外周浅静脉条件差,使用PICC避免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②需加压或泵入快速输液者及微量泵治疗的患者,使药物在固定时间内快速、持续的进入体内,不仅可以达到最佳的血药浓度,而且减轻化疗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症状。③需反复输血、血制品或留取静脉血标本的病人,在导管处取血进行生化检查,既操作简单又保护了患者的血管。④危重患者抢救中快速大量补液的同时可测量中心静脉压,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为治疗、护理提供可靠依据。

PICC的优点:①PICC是惟一授权护士操作的穿刺技术,操作安全,其易掌握,无需麻醉可直视血管穿刺,成功率高,不会出现血气胸、大血管穿孔、感染、空气栓塞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1,2],导管材料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顺应性,非常柔软,患者穿刺部位肢体活动不受限制。②PICC创伤小,留置时间长,可保留4周或1年以上,为肿瘤患者长期化疗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提高了疗效。③PICC导管末端直接进入上腔静脉,此处血流量大,直接进入心脏,减少了药液在静脉中停留时间,降低了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血管的刺激,大大降低了静脉炎或因药液外渗造成的局部组织坏死的发生。④ PICC维护简单,对出院带管患者只需每周更换可来福正压接头并每周用肝素盐水冲管1次即可。而且正压封管不会因回血造成导管堵塞及血栓的形成。

PICC非常适用于肿瘤病人,其创伤小,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不仅为病人减轻了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解除了对周围血管的损伤,保护了外周静脉网,避免了静脉炎的发生,保证了化疗通路及静脉营养的供给。不仅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护理工作量,而且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户外运动;骨质疏松症;精神分裂症;心理健康;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c)-015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outdoor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s Random selection our hospital 60 cases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6. with bone osteoporosis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 giving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dietary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of outdoor exercise intervention group;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mprovement.Results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each factor score of SCL-90 i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each factor sco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Key words] Outdoor sports;Osteoporosis;Schizophrenia;Mental health; Quality of life

近年来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正日益上升,成为严重影响我国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而精神分裂症病因尚末完全明确,目前普遍认为由易感素质和外部不良因素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而伴骨质疏松症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逐渐增加,对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心理及正常生活等影响[1-2]。因此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对伴骨质疏松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至关重要。该文主要以2014年2月―2016年2月60例患者为对象探讨户外运动对伴骨质疏松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伴骨质疏松症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确诊,病情稳定且伴发不同程度的伴骨质疏松症。均已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者,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者,有器质性病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者及病历资料不全者。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51~75岁,平均(59.89±8.07)岁,精神分裂症病程3~24年,平均(15.90±5.60)年,住院时间(6.11±2.47)年,受教育年限(9.03±5.08)年;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受教育年限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对照组给予常规膳食和心理护理干预,膳食调整主要增加菜品及搭配,调整荤素比例,提供肉类和豆类,以植物油烹调为主;增加动物血、内脏为原料的菜品,提高维生素A、D等,食用蔬菜品种多样化。心理护理包括心理支持法、积极引导暗示法、松弛训练法等。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户外运动干预。户外运动护理准备:安排责任护士和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资深护理人员一起培训,熟练骨质疏松症、精神分裂症相关医学知识及运动相关知识,在掌握饮食、疾病知识宣教、心理等护理基础上,侧重户外运动指导,护理人员培训后可很好的完成示范动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户外运动指导方案。运动强度:患者有规律的参加户外有氧运动6月,运动频度3次/周,运动时间持续30 min左右/次,活动强度为安静时心率+(20%~30%)的安静心率,指导患者选择运动方式。运动形式:根据患者身体实际状况组织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包括户外晨跑、户外散步、太极拳、太极剑、放风筝、跳广场舞、有氧健身操、种植花卉或蔬菜等;每次将运动运动时间和完成情况向主治医生汇报,并定期随诊。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对患者发放相关问卷进行相关调查。①心理状态参考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共90个条目,分为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个因子1~5分,分值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②生活质量评价参考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共30个条目,包括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症状和不良反应3个维度,每个维度为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差[4]。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对比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

两组治疗前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因子评分明显降低(P

2.2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SQLS评分

两组干预前SQLS各维度评分及总均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SQLS各维度评分及总均分明显降低(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迁延、进展缓慢,病情反复发作,加之极易伴发骨质疏松症,社会功能下降,常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骨质疏松症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在:①精神分裂症可大大增加骨密度改变及骨折风险,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相关治疗药物如利培酮可对骨质造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明显低于常人,且患者更易出现营养不良,加之其接触阳光减少、活动减少,影响体内钙的沉积,而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率高于健康人群,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健康人群,其晚年髋部骨折风险高于一般人群。②精神分裂症可影响机体正常骨代谢,精神分裂症患者皮质醇浓度高,可对海绵骨造成影响,进而直接抑制骨形成,减少骨沉积,同时减少肠道钙吸收,增加尿钙排出;有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空腹葡萄糖耐量受损,其胰岛素抵抗、血糖、胰岛素水平较正常者高,而高血糖可导致成骨细胞功能降低;同时胰岛素缺乏影响骨吸收,导致肠钙及磷吸收减少,骨钙化受抑而引起骨质疏松等[5]。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运动意愿降低,运动量减少会影响骨密度及骨代谢而继发性骨质疏松,因此对精神分裂症骨密度及骨代谢的改善尤为重要。

膳食干预及康复训练干预可改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其康复训练主要为预防骨质疏松运动练习法,户外运动即为不可缺少的一项[6]。该研究两组首先均给予心理、膳食调整干预,保证充足的钙、磷 、维生素及适量的蛋白质摄入量是骨质疏松患者膳食干预原则,尤其对于中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增加钙摄入量能减缓骨钙丢失,进而减少骨质疏松的患病风险。而户外运动护理干预计划科学,方式多种样,不同户外运动强度搭配适合不同病情的患者进行锻炼,针对性、科学性强。故结果显示观察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户外运动与心理、饮食等护理联合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观察组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及总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观察组在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等生活质量方面均得到更明显的改善,提示户外运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刘露[7]总结户外运动干预的机制主要包括:户外运动可调整心情、放松身心尤其肌肉放松,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平衡感和稳定性;可预防骨量的丢失和骨密度的减少,促进活性维生素D合成,从而促进钙质吸收,减少骨丢失等。郭宏焘[8]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给予户外负重有氧运动结合局部肌力训练干预后仰卧推举力、负重屈肘力、负重蹲起力、握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长时间进行坚持的运动能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情况。上述研究结论与本结论大致相符,但其研究对象多为单纯的骨质疏松患者,故户外有氧运动对伴有骨质疏松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效果与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综上,户外运动有利于改善伴骨质疏松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顾静莲,闵海瑛,沈颖,等.低强度运动疗法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9):2700-2703.

[2] 刘红,李和彪,徐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27(8):1074-1077.

[3] 吴文源,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90,(2增刊):68-69.

[4] 陈琼妮,刘莉,张丹,等.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1):185-187.

[5] 冒雷明,徐健,缪海燕,等.精神分裂症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25(4):277-278.

[6] 夏孟红,张周周.膳食干预及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9):2955-2956.

[7] 刘露.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3,11(14):1323-1324.

第7篇

关键词:环境检测;环境治理;促进性引言

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环境检测,随着环保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重视环境检测,国家环保单位也提升了企业环境评估报告的标准,这就使得环境检测慢慢的被重视起来。环境检测是利用相关技术对环境进行检测后,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合理进行环境治理。

1.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对环境进行检测有两个关键点需要进行注意,一是对样品进行收集,在对样品进行收集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周围的环境情况来进行收集,在进行收集的过程中要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样品的收集变得更加合理。二就是要把环境检测当成环境管理的一种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环境质量进行掌控,才能针对环境管理现状来制定合理的环境管理措施,让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1)环境质量评估环境检测功能体系的建设能够确保现有环境特点和数据信息能够有效体现,确保在后续工作开展环境中具备良性延伸依据的同时,能够依据完善的环境手段为后续城市经济建设功能提供良好和完善的规范制定标准,同时为后续生态自然与经济体系的协调提供良好的审核平台,环境检测职能能够确定相应区域环境内部条件,从而依据动态信息的有效获取确定实际质量问题和关键节点,以此作为参照数据为后续治理职能提供完善的管理参照同时,更能够确保环境治理工作准确有效,这样可以更快更高效的发现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解决环境破坏问题。(2)环境监测环境检测体系的有效构建,能够针对地域环境进行整体协调,同时更能够依据相应数据的实时条件确定地区条件,以便为环境变化提供完善的参照同时,能够为企业功能体系的发展提供审核前提,从而确保经济体系与生态体系能够处于平衡。

2.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的促进性作用

环境检测对于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主要包含了制定环境管理标准,控制污染源排放,排污统计以及征收排污费和辅助环境管理等方面。(1)促进行业水平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个时生了实质性的变革,将传统以人工为主的生产运作模式转变为以科技、先进设备运作为主的生产模式,将21世纪发展成为科技时代,高新技术时代。在这一时代中,环境检测设备作为高新技术产品,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断向着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不断促进环境治理设备趋于科学化,大大提高了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化与高效化。环境检测依托于各种检测技术与相关实验器材,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行为规范性,提高检测数据精度,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不断对环境检测与治理设备进行改良创新,在继承传统设备优势基础上积极研发新的功能,克服传统设备局限。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再加上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使得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2)促进环境治理管理工作更积极环境检测工作的贯彻能够确保实际管理工作具备有效的数据基础,利用相应信息条件确定实际环境污染状况,以便后续工作开展过程中具备完善的统筹条件,从而真正将可持续化的概念与现有城市经济建设环境相融合,并确保实际功能构建目标的积极性满足发展要求,为后续环境污染的有效处理和工业环境的功能分析提供扎实基础,真正将生态平衡与城市经济建设的理念相协调,并为后续自然灾害现象埋下扎实且完善的维护基础,促进整体环境检测职能的社会积极性。其次,在落实环境检测工作中,应当秉承以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需求为核心展开工作,确定实际工业污染物排放满足有效分析的条件同时,基于有效和完善的分析条件确定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够真正基于环境检测工作基于环境管理多元化的协调优势,并在后续工作环境中提供稳定的数据管理条件,促进多元化的服务环境能够被贯彻。(3)促进环境治理监测工作更完善在环境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通过环境检测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应用,可以获知充分的环境检测数据指标,科学全面的评估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以及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企业的污染种类进行确定,判断国家规定标准下企业实际的“三废”排放情况,实时监测,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做好监测,随时发现问题反映出来,使得环境治理更为高效。(4)促进环境治理技术的提高环境检测使用各种先进性技术获取数据并分析,结合数据更要展开科学合理化分析探讨,将各方面知识内容系统结合起来,针对环境中污染因子成分进行准确检测,随后展开定量定性分析工作。在此期间需注意一点便是在进行样本选择时应尽可能保证科学合理性,做好样本保存处理操作,并且定量定性检测分析时也要做好数据处理。现阶段,先进检测技术已逐渐被广泛应用到环境检测工作中去,进而不但能有效提高环境检测结果准确性,还能进一步加快环境治理工作效率,为环境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提供了充足技术保障。(5)促进环境治理科学性的提高由上文可知,当前环境检测技术手段是越来越多样,逐渐实现了全天候、自动化检测目标。以下展开详细阐述,以往环境检测大多都是针对某一区域开展的,所采用的检测技术相对落后,且检测科学性无法保证,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都容易使环境检测效率和质量大幅度下降。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检测技术手段也得到了创新性突破,开始逐渐向自动化检测方向过渡转变,并且检测得到的数据信息还实现了全网络化,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可充分保证检测报告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准确找出环境检测动态信息,对检测人员自身行为起到严格约束规范,从而可为环境治理科学性创造良好条件,将环境检测的作用在环境治理中体现出来。

结语

第8篇

在城市建设或者经济发展时必要需要项目建设,而有些项目建设又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比如房地产项目会造成粉尘污染、噪声污染等,工业园区会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失衡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环境评估的重要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在工程项目实施前,根据环保要求进行环境监测,为环境评估提供详细的数据,并对环境影响作出预测,这样就能提前采取相应措施有效规避环境污染,并起到了监督、指导城市规划工作的作用。

3.3推动治理方式的高端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向着全自动、信息全面、范围广、样式多以及全面综合化等方向发展。更先进、更高科技含量的环境监测设备广泛应用,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效率和结果的精度,也推动了环境治理方式的科学高效高端发展。以往传统的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样本采集、实地监察等工作,环境监测容易受到外界干扰,野外监测也会伴随突发性风险,而新型技术、精密设备的运用,可以规避天气、气候、地形地貌等的不便因素,实现全天候监测和数据的实时传送,大大降低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困难,方便了监管人员动态掌握目标区域的环境情况,解放了人力、节省了物力和财力。而现阶段的环境治理工作,都是以监测结果和技术分析为基础,综合运用视频监控、计算机分析等技术,为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提供决策帮助,保证了环境污染的早发现、早治理。

3.4促进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提升

环境监测是环保监察部门的有力武器和“得力助手”,有助于环保部门根据各区域环境状况制定政策法规,强化监督管理。为防治环境污染,我国出台了严厉的法律制度,对违规排放企业从重处罚,但强压之下仍有部分企业为追求一己之利顶风作案,采用更隐蔽更难侦查的排污手段,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而此时,环境监测的信息技术、3S技术、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能够“悄无声息”地搜集环境违法证据,实现7×24小时的“监视”,对环境污染企业形成严密监督网,并据此来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处罚,倒逼高排放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在开展环境监督管理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通过环境监测的数据,各地域可以了解当地的环境状况,调整环境保护政策和方向,环保工作的顶层设计更科学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