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31 16:36: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统计学笔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药剂学 多媒体教学 传统模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笔和一块黑板,缺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新教学模式。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卡本尔教授指出:“人们获取信息17%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1]由此可见学生知识的获得,与多感官的刺激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我们在《药剂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同。
一、《药剂学》课程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的优点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1.1多媒体技术教学使内容形象生动;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的教学目标中去,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我在教授软膏剂的基质凡士林的时候,学生们可能会很陌生,但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把电影明星张柏芝涂着曼秀雷敦唇膏的广告片展示给学生,并引发学生思考。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对陌生的凡士林这种工业品,其实是一种早已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用品。它的手感和外观都和女生使用的唇膏、护手霜一样。而传动教学模式教学,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糊里糊涂,单一的方法与单一的手段,学生没有理性的认知,这种教学效果是以往教师困苦难以掘解决的问题。
1.2多媒体技术教学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药剂学又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涉及到药品生产的全过程。例如片剂生产的制粒、整粒、压片。如果学生们不亲眼看一下操作过程,他们对制片过程是很难做到全面了解并记下来。即使是死记硬背,很快也会忘记的。老师对着实验室的仪器讲解,但对于仪器的原理仍觉得抽象。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声色兼备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向学生讲述各种制药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实际操作步骤,这样即加深了印象也做到了了解,比起枯燥的讲解,多媒体更有助于学生记忆。
1.3多媒体技术教学比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著
多媒体教学具有大容量的特点,通过图片、视频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接触到大量的知识。比如我在向学生讲述制剂新技术这一章里的“纳米技术”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纳米技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剪切了的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中科院的白春礼院士的一段报告,他用很精炼却很形象的语言,三言两语就讲清楚了纳米科技的原理和应用前景。多媒体技术能够打破教育的时空界限,拉近了学生与大科学家之间的距离,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语言功底,同时也让他们对纳米科技这个目前全世界来讲最尖端的科技不再望而生畏[2]。可见多媒体教学即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节省了教学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不利于学生的思考
在多媒体教学中,内容是老师是先做好的课件,讲解相对来说就比较快了一点,这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就缺少了思考的时间。所以无论您的多么精致,多么完美,学生缺少了思考和消化的时间,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结果得不偿失。
2.2遇到突然停电或机器故障等情况影响教学效果
多媒体无论是电脑、投影仪、录像机、显示屏都要用到电。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原因,偶尔会出现断电的情况,一旦遇到停电或者是机器发生故障时,一些老师就会因为平时已经习惯了使用多媒体而手足无措,甚至让学生停课[3]。
2.3不利于学生做笔记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教师操作电脑,边“放映”边讲解。 但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知识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内容更换过快,会导致一些学生来不及记录和理解,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起不到应有的辅助作用。
三、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的建议
3.1提高教师高课件制作水平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件做“精”。忌内容过于繁琐,忌色彩过于丰富,图片、文字做到简洁明了,要注重知识的传播,在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关系时,使学生感受设计中的思维之美、规范之美。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课件信息要及时更新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的同时也要学,要经常阅读或在网上查找与本专业相关的周边知识,进行更新,并及时补充到多媒体课件中去,这样才能做到知识传授的及时性、可靠性。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四、结语
《药剂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现代药剂学有很大发展,但《药剂学》理论内容少,知识结构非常琐碎,希望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把这门综合性技术科学及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但所有事物有利就有弊,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一种需要逐步完善的过程,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的后果,传统教学也有它的优势,教师应该把多媒体教学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6):95-97.
[2]刘仿.谈多媒体教学中的利与弊[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8):59.
【关键词】 部队院校;现代教育;传统教育
一、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及关系
(一) 传统教学的模式及其优缺点
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采用的是口眼相传的知识传授模式:教员讲解、板书,学员听课、做笔记。
在我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教员一般都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学员则被看成外部刺激反应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学内容也是教员以教材为中心的授课内容,教学过程是“满堂灌”的讲解说明式。这种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符合教育的规律,阻碍了学员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其主要也表现在了,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会”轻“会学”、重“方法”轻“思路”等。
(二) 教育技术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教育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来促进教与学的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在这个定义中明确提出,教育技术代表一种理论体系,它包含了如何应用各种技术进行教育和教学的完整的指导思想、方法和方法论。
我军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如下特征:
我军现代教育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确立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不仅研究教学资源,还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用系统方法对各种教学方式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不同层次,包括教育规划、设计和开发等,其主要方式有基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组合方式、基于广播电视及卫里通信系统的远距离教学方式、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个别化交互式教学方式、基于计算机网路和通信技术的远程通信教学方式等。
(三)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来说,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次革命。但是,必须看到,传统教学绵延数百年而不衰并将继续存在,证明了其所具有的合理内核和小可轻视的优势,同时也说明了现代教育并小是无所小能的教育力式,它在某此力而还是存在着定的局限性。传统教学向现代教育技术的过度是个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不是断然替代,而是呈现一种交叠之势,是个扬弃的过程。我们应该合理地保留和发扬传统的教学手段中好的思想、方法和经验,吸取传统教育精华,探究现代教育特点,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两者进行科学的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结合
(一) 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要发挥作用
电脑的信息传递功能远比教员自身传递信息的功能强,可以大大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教员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机进行交叉、重叠或反复使用不同的媒体,使学员获得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既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老师在讲台上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在课堂上传授着知识,学员在台下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积极地思维着,可以将此概念记得更牢固,也时常能从中得到启示。
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两者应该有机地整合。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员、不同的教学内容,手段的运用是有侧重点的,既不能抱着传统的东西不放,毕竟时代在不断地要求新的内容、不断地更新旧的内容;也不能一味地赶时髦,不具体分析,没有目的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一堂课学员学习的状况如何,无论是传统的方法,还是现代的手段,教员都要及时了解学员是否理解掌握了知识点,是否达到能力培养的日的,教员应该明确手段是为教学目的而服务的。
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应该穿插应用,在网上收集各种实物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标本等,教员通过语言魅力、逻辑魅力来实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应呈现一种交叠之势。
现代教育技术正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更好地开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也应遵循“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原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其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员学习效果,所以应以学员理解和掌握知识为目的。二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念不仅仅是教学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教员素质的现代化。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三是认真研究如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把优秀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整合,有效地进行课后答疑,研究多媒体条件下改善考试考核方式等,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尹俊华. 教育技术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128-01
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传统教学手段越来越不受重视,人们认为传统教学缺乏整体设计,知识结构不清晰,训练线索不清晰,教学手段落后,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认为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逼真,有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这两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各有什么优劣呢?又如何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呢?我们在学校的两个班开展了课文《春》的对比教学。通过教学对比,笔者有了一点儿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效率的比较
用传统教学手段完成这一课,笔者在A班用了三个课时。朗读、提问、板书等都需要教师用口、用手来完成,尤其板书这一环节。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笔者感到疲劳,学生也感到较枯燥,效果也不够理想。而另一位教师在B班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课文朗读、字词解决、问题板书及答案补充等都通过多媒体来展示、速度很快。尤其几幅图画的展示生动又快捷。学生紧跟多媒体的教学程序,提高了效率。在教学速度和效率方面,多媒体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进行了探讨,认为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板书、问题的展示等,尽量设计到多媒体课件上,这样上课的速度就会有大的提高,因此,传统教学应多融合进一些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语言表达、解惑释惑方面的比较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许多内容必须经过语文教师高度准确的表达来传授,学生才能准确的理解。比如《春》这篇散文,笔者在A班讲课时,详细、准确地向学生分析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的特点,并对其中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学生理解较深入,掌握了这几方面的内容。而另一位教师在B班教学时,虽然展示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但学生对图画内容的理解和对事物(春草、春风、春雨)特征的掌握并不够准确,原因就在缺乏生动的描述。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魅力的展现,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通过教师的准确表达而掌握。而多媒体的教学尽管较直观,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也能调整学生的积极性,但华丽的视听影响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学的个性感悟。因此,我们认为,不能忽视教师语言的魅力。对于重点内容,应将画面展示和教师生动的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在解惑释疑、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方面有更好的效果。
三、在情感交流、创设意境方面的比较
语文教学中,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去打动每个学生,才能调整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入课文创设的意境之中。在《春》教学中,教师在B班利用多媒体教学。鲜艳的生动的图画、视频展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让学生起来结合文章分析每幅画面所表达作者的情感时,以及每幅画面创设了一种什么意境时,学生总是不能很好地表达那种情感和意境。而笔者在A班教学时,先展示画面,然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分析画面、分析意境,这要比多媒体教学中的画面展示加简单的语言介绍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视频的大量介入阻断了学生的想象、幻想和再创造能力的发展,也使语言传统中的情感传达、品味意境等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也削弱了语文课堂对学生语言情感教育的效果。传统教学在情感交流、创设意境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多媒体画面虽然生动,但只是无声的语言,对学生来说,如果许多内容难有一定难度,情感交流就无从谈起,这样的情感教育就不能实现,尤其是在意境创设方面,更离不开教师语言的启发诱导,意境是需要靠语言来激发想象的,这样学生才会深入其中品味。同时,语言教学还伴有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传达着课文和教师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中适当融入教师的语言情感交流,对加强学生的情感教学大有益处。
四、课堂信息量和拓宽知识面方面的比较
笔者在A班教学时,因为所有内容都需要教师口授,所以课堂上有些内容讲不到,有些次要内容都尽量省略不讲,这样学生对有些知识点掌握不够。但在B班教学时,教师都通过多媒体课件对一些次要内容加以展示,又补充了许多和课文有关的内容。教学的教学容量大,知识密度也高,也有利于学生做笔记,增加积累,这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所以,为了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讲得过多就是一个弊端,因此,要设计好问题,要做到精讲,不能面面俱到都去深讲,应节约出一些时间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与本文有关的内容,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加了信息量,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摘 要]本文主要从教材呈现的内容广度和习题两方面对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两版教材的差异,得出结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教版 苏教版 小学数学 统计与概率 内容广度 习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29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相应地,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对于该部分的内容呈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选取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教材(下文简称为“人教版”和“苏教版”),对其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差异,了解特点,并根据比较结果给出适当建议。
一、内容广度
内容广度是指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或领域的广泛程度,通常以所包含知识点的多少来衡量。分析教材内容的广度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从宏观上进行教材比较。下表对两版教材在不同学段所包含的知识主题做了统计,便于对比。
1.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在统计部分,两版教材都包含单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的计算也都安排在了三年级下册。在概率部分,都包含可能性的认识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不同点:在统计部分,人教版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知识点明显比苏教版的难度大,已经安排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第一格数据与其他格不是均匀分布的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的教学。苏教版虽然比人教版多出了一个象形统计图,但内容上有一定重复。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苏教版要比人教版早一学期。在概率部分,人教版的教学安排相对集中,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可能性认识和大小两部分内容,并且已经涉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苏教版则安排了两个学期来教授该内容。
2.比较结果
在统计部分,人教版所呈现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类型多样化,知识的安排呈螺旋上升趋势,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相比之下,苏教版该部分内容重复过多,知识点太单一。在概率部分,人教版在该学段仅安排学习一个学期,而概率知识相对而言比较抽象,故苏教版的安排更加合理,具有一定梯度性,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些。
1.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统计部分,两版教材都包含纵向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中位数、众数。概率部分,都包含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问题)。
不同点:统计部分,苏教版在此学段安排的内容相对较多且密集,人教版在第一学段就涉及的复杂的统计图安排在此学段。统计中的计算部分,人教版相对苏教版的安排来说较为分散,中位数和众数分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下册,而苏教版则一起安排在了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还比苏教版多了个统计图的科学选择和使用,表明其重视培养学生对统计图的优化意识。
2.比较结果
统计部分,两版教材知识的安排均是呈螺旋上升趋势,苏教版的知识点多而密,学生学习起来吃力。对于统计中计算中位数和众数的新知识点,苏教版安排也不太合理,到六年级下册才涉及,安排时间过晚。
概率部分,苏教版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单独作为知识点出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可能性的知识,同样也反过来巩固了分数的表示,这样安排是非常合理的。
二、教材习题
1.习题呈现类型
对于教材题目呈现的类型划分有很多种,本文根据对教材的研读分析,大致将两个版本的题目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填表制表题、分析图表题、操作题、数据调查分析题、探究题。下表是两个版本教材题目呈现类型的情况。(部分题目包含多种题型,统计时将其计入每项)
1.两版教材题量最大的部分不一样。填表制表题型是苏教版教材题量最大的部分,而人教版则是分析图表题的题数最多。绘制填表是统计部分的基本技能,可见,苏教版注重学生对于图表的填写和制作,而人教版更强调对学生图表的分析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2.在计算题部分,人教版所占的比重比苏教版大,表明其比苏教版更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但统计这部分主要强调应用的价值,应该淡化对计算的要求。
3.苏教版的操作题比重比人教版的大,操作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主要在概率部分出现,帮助学生感性地直观理解概率,反映出苏教版教材比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利用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来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
4.数据调查分析题和探究题两个版本教材所占比重都不大。这两种题型主要是统计与概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该部分内容教材应做充实。
2.习题素材来源
“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两版本教材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所选取的素材都较为广泛。我将素材来源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校园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个人及家庭生活、动物故事以及纯数学知识。为了更加直观地显示两个版本教材素材来源的情况,将统计的结果做成如下饼图:
可以看到,校园生活方面的素材成为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最大的来源,都占了34%。其次是个人及家庭生活,分别占了28%和29%。这反映出两版教材均较好地做到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注重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两版教材在其他方面的素材来源所占百分比也非常接近,数据相差不大,说明这两版教材的素材来源分布总体是均衡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两个版本教材都存在无任何背景的纯数学知识,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主要强调应用,无背景的纯数学知识应该少涉及。
三、结论与建议
1.内容广度上
总体上看,两个版本教材对知识点的编排均是呈螺旋上升趋势的,知识量也都涵盖了课标中所要求的内容。
苏教版在第一学段内容重复较多,如教材在一年级上册设了一个低学习水平的象形统计图,但二年级上册仍安排象形统计图记录,只是由数改为方块记录,两者间并无质的提升。事实上,相同螺旋内容的编排应坚持差异性原则,即相邻两次循环之间须有质的提升,而不是简单重复。第一学段统计部分内容过于单一化,第二学段知识点安排过于密集,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压力。故建议苏教版将统计部分的知识学段均匀化,科学安排。
人教版概率内容安排得太晚。概率的学习主要借助于生活的实例,并且与统计知识相互渗透,这部分内容不宜过晚出现,而人教版安排在三年级上册才让学生开始接触。建议人教版将概率部分内容做调整,提前教学,并且在整个小学阶段仅安排两个学期学习,过于集中化并不利于概率和统计知识的互相联系学习,这也需要改进。
2.教材习题上
在习题类型上,苏教版绘表填表的基础练习过多,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分析图表题、数据调查分析题和探究题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观念,通过表3的统计数据可以知道,苏教版分析图表题较人教版少,故应稍作增加。对于数据调查分析题和探究题,两个版本教材所占比重均不大,均需要适当增加。现在数学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应多设置具有探究意识的题型。
关键词:教学方法;综合素质;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6-11757-02
1 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猛。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从早期的“国家包就业”方式转变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方式[1]。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方式的这种变化,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考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思路、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各个方面,涉及到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等方面。尤其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教学受此影响最大,在各普通高校这种情况已成为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因此,本文拟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学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2 存在的问题
大学毕业阶段的学习应该是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阶段,因为经过大学低年级开设的基础课和基础理论课学习后,在这个阶段要开始专业系统理论、专业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答辩等等环节的学习。只有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才能对整个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和融会贯通,是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认识形成、深化、升华的黄金时期,是整个大学教育的点睛之笔,因此这个阶段地学习并不轻松。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毕业生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充分保证,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2,3]:
2.1 就业、考研的压力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到了学生毕业阶段,面对愈演愈烈的就业、考研大战,教学主要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教师讲课难。学生都在忙着考研复习,准备找工作的简历,即便上课也是开小差的多,能来听课就算不错了,所以教师上课压力特别大,常常无所适从;二是学生听课难。毕业阶段设置的课程多是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但是学生认为和考研、找工作关系不大,能来听讲就已经很不错了。另外,很多普通高校为方便学生,不但把实习提前缩短,而且把毕业阶段的课程压缩,就连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一降再降,甚至论文答辩也只有部分学生参加,且基本予以通过。
普通高校这种一味给就业、考研让路的做法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因为无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没有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都是空谈。现在从某些知名高校反馈的信息表明,一些普通高校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死记硬背现象严重,这样的学生将来能否适应社会竞争还是个问号。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到了毕业阶段,学生主要忙于考研或找工作,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在这时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而大多数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仍然沿用老的做法,不加区别,按部就班,没有针对这种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然对学生来说就没有吸引力了。例如,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有志报考研究生,这部分学生上进心强,学习积极主动,但是由于研究生考试科目的限制,必然会对其它与考研无关的课程学习造成冲击和影响,因为这部分学生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与考研内容无关的课程上,所以就造成教师讲课难,学生听课没兴趣。
2.3 教学方法急待改进
到了毕业阶段,学生们经过几年的校园学习、生活,心智不断成熟,加之即将毕业,对学校安排好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早已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别于低年级的教学方法。
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对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多的则牵涉到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层面。目前在毕业生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容易造成:一是学生主观学习愿望低落。由于在此阶段仍由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最后应付一次考试,显然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未充分考虑教学方式与知识性质的关系。由于在此阶段,专业课程应用性、实践性强,有些课程内容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还不成熟,如果仅采用课堂传授方式,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显然效果不会理想,容易流于肤浅。三是在教学方法的组织上存在欠缺。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是有惰性的,毕业生的教学本来就没有多大压力,而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容易助长这种惰性,显然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利。
3 解决问题的思路
3.1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毕业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后,已具备了初步的知识根底和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毕业阶段的课程,多是本专业中理论性强和以交叉学科为主的课程,因此,完全可以在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更富挑战性的方法,以激发学生进行更具自主性的学习。根据作者在本校长期教学的经验来看,在本文中作者推荐的具体做法是结合课程的特点选择研讨班的方式[4],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布置若干专题,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学,包括文献调研与阅读、技术应用分析、撰写学习报告等,同时教师安排答疑时间,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二是展开讨论,由每个学生就自己的专题依次进行独立的口头报告,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针对该专题提问,由报告人回答。通过讨论,可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学生基础不牢之处,澄清认识含糊之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思维能力。三是提交书面学习报告。经过自学、研讨,学生对自己被安排的专题已有相当的理解,那么再完成一份书面报告,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工夫,又可以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地写作打下基础,避免出现论文语句不通顺,结构不正确,错别字满篇的现象。
表1是作者根据所带本校信息学院2003级计算机专业三个班共计80人为例,按上述思路实践前后所得出的分析统计结果。
表12003级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作者通过这种实践,明显感觉到上述做法的优点在于:第一,通过课堂前后文献的调研与阅读,巩固了基础,主要是澄清或更正学生在以前学习中存在的概念模糊或理解错误;第二,在讲台上进行专题讨论,使得学生能较为深入地学习并锻炼了自信心。通过自学,有的同学甚至能够提出很好的独立见解并在课堂上大胆提出;第三,使得学生的自学意识大大加强。首先是有压力,必须去学,然后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实践,将大部分学生吸引回了课堂,并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内容。学生们反映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对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3.2 改进课程设置
普通高校可以根据毕业生毕业去向的不同需求修订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实行分流学习。一是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在推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学业进度,可以选择提前进入就业实习或选修实际操作类的课程和复合型课程。针对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重视学生实习或实践经历的需要,专门拿出半学期的时间为考研学生和非考研学生分别安排相应课程和就业实习,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另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具体做法,以改进教学方式,例如针对就业开设创业课程,请相关的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任务不重时,学生可以去市场了解用人单位行情或参加实习等。二是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举办与考研内容相关的理论课程的加强提高班,如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综合训练班等。三是对于已经推荐读研究生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与研究生课程接轨的选修课,甚至允许提前学习研究生课程,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
3.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毕业阶段的学生而言,即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面临一个与校园截然不同的环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这些素质的培养应在高校教育中,尤其是毕业阶段的教育中得到体现。
3.3.1 提高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社会职业变迁比较快,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传统职业的消亡和迁移方兴未艾,因此,专业完全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行业特征不像过去那么鲜明、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复合程度提高,这些特征,都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普通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3.3.2 课程设置应体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普通高校应围绕新时代社会的需要来制订教学计划、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能力培养。例如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加强对大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大学生选择好选修课;吸引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等。
3.3.3 围绕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改进课堂教育
普通高校应大力提倡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改进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3.3.4 将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正式教育计划
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已愈来愈被各方面所认识,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大四学生心理素质(其心理压力非常大)的培养,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学校各部门、院系领导和广大业务课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3.3.5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优势,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项目,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增长知识、完善人格、增加文化素养的轨道上来。
3.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基础的高等教育,其重要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这是时展的需要,更是高校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5]。
对于毕业阶段的学生而言,要取得就业竞争的成功,要在激烈的竞争市场生存下去,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用人单位不只是关注学历和面试,他们更注意考察大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他们意识到,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唯有创新才是硬道理,而这副重担就相应地落到了即将作为骨干招进的年轻大学毕业生的肩上。
4 结束语
总之,搞好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和试验的问题,各校归根到底还是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最适合本校办学思路和专业设置、反映本校学生学习水平和设备水平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应将成熟的措施、经验用规章制度的形式保留下来,巩固教学改革的成果,并使之得到推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易敏,黄育云.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 中国西部科技,2004,6.
[2]蒲建萍.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
[3]邱飞.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5.
[4]杨丽宁. 浅析西方大学教学及其启示[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5.
【关键词】汉语教学;文化背景;课堂教学技巧
自2004年11月,我国在韩国设立首家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孔子学院”以来,国际汉语教学受到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重视。截至2013年3月,全球已有41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1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汉语教学作为孔子学院最主要的课程主体,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国家中的课堂教学技巧的比较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在泰国和埃塞俄比亚孔子学院的教学实践为案例,比较在不同国家应用相同课堂教学技巧,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群体产生的不同反映,以此总结经验,为改进汉语教学方法,提高汉语教学效果提供些许参考。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群体,对相同课堂教学技巧的课堂反应不同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学生的不同群体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性及接受能力。泰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信仰佛教,湄公河孕育了热情好客的泰国人民,虽然腼腆有佳,但始终面带笑容,很容易和陌生人打交道,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地处非洲之角中心的埃塞俄比亚,是非洲高原上的内陆国家,尼罗河孕育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古老民族,融合了中东文化和非洲文化的精髓,因为长期与外界隔绝,有些民族还保持着原始状态的部落生活。
泰国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对任何事情都充满新奇感,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动画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将会激发学生们高度注意力。埃塞俄比亚的学生则不同,他们更喜欢传统的、自己熟悉并可以轻松驾驭和掌握的教学手段,因此,汉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性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技巧。课堂教学技巧包括两类课堂教学行为。第一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言项目或言语技能所使用的手段,比如用实物或图片介绍生词;第二类是为使学生掌握所学的语言项目和言语技能,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课堂操练方式,比如通过替换练习让学生掌握新的语法项目。这里以教师使用教学工具PPT为例。泰国学生喜欢其中的活动的画面和提纲携领的画面内容,以及画面本身所投射出来的丰富的信息内容,非常享受这样的教学场景。而对大多埃塞俄比亚的学生来说,PPT本身就是少见的新鲜事物,大多学生不喜欢或不习惯这种教学方式,他们会感到陌生和困惑,通过PPT获得知识的能力也比较差,而是更习惯于传统的老师写板书、学生抄笔记的方式。学生希望老师尽量使用板书和实物教具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二、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用于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和尺度不同
泰国学生是天生的乐天派,他们活泼、热情、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对话、角色表演等交际性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在这个活跃课堂气氛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把握好尺度。对于本来就乐于彰显个性的泰国学生来说,老师只需起到一个点拨的作用,学生们便会自由地发挥,老师完全被视为了观众,因此教师不能给与他们过宽的空间,要及时的不间断的给予管控,否则课堂上就会无纪律可言,对老师恢复课堂秩序的能力具有极大地挑战性。
埃塞学生性情比较腼腆,表达方式也比较含蓄。在活跃课堂气氛中,如果安排小组对话或者角色表演,老师不能自行要求谁来执行这个任务,必须要有选择性的推选相比之下稍微活跃的学生进行模拟示范,来打破被动的课堂僵局。或者通过老师和个别活跃分子的示范表演,来逐渐突破学生的自我心理防线,制造活跃气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整个活跃气氛的过程中,老师是活动的主角和策划者,对学生们起到带领和引导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指导者。
三、根据学生表现出的不同民族性格特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强调课堂教学技巧中的活动行为,更要强调根据学生表现出的不同民族性格特征,采用不同的语言沟通方式。泰国学生与埃塞俄比亚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后者表现的更为突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方法,要针对学生群体所表现出的民族性格特征而有所不同,以避免“好心做坏事”这样的现象发生。
案例1:李佳佳,泰国易三仓大学一年级学生。汉语老师在课堂上宣讲泰国“汉语桥”的比赛规则及奖励时提到:如果获得了泰国赛区的第一名,可以到中国北京参加“世界汉语桥”比赛。李佳佳向老师提问:“为什么一定要到北京参加世界汉语桥比赛,为什么不可以在泰国本土参加?曼谷和北京一样都是国际化都市,难道中国人认为曼谷不如北京美吗?”。在这种情景下,要求教师一定要理解李佳佳同学的行为反映,要选择一个他能接受的理由来解释到北京参赛的原因,不是因为曼谷不如北京美,而是因为活动的组织者是中方,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北京的便利条件来更好地为参赛选手服务,选手们还可以利用到中国首都北京参加活动的机会,亲身体验一下地道的汉语语言环境,更多地了解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有利于对汉语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要表现出对泰国人和风景的赞美与热爱,如:我喜欢曼谷,交通便利,风景宜人,是很多中国游客向往的地方,来泰国留学的学生也很多。李佳佳听到老师的解释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并做“合十礼”来感谢老师。
案例2:王石,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汉语教学中心的中级班学生。因旷课未能及时报名参加HSK汉语水平考试报名,当得知HSK成绩是获得奖学金参加中国夏令营的重要参考指标时,他立刻感到一丝不爽并强烈要求补报。按照孔子学院规定,一般不能补报,但为鼓励他更好地学习,还是给他争取到了补报的机会,老师也趁机教育他要珍惜学习的机会,不要随意旷课。王石同学不但没有接受老师的好心,还在课堂上大肆喧嚷说:“为什么把汉语成绩作为能否去中国参加夏令营的理由?我们有自己的语言,我们还可以说英语,你们的学生为什么不能用我们的语言来交流?我不需要去中国!”他的极端反映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老师意识到是王石的自尊心在作怪。
从以上两个课堂案例不难看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不仅要研究如何在课堂上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群体采用适合的课堂行为活动,也要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民族性格特征,应用适合的课堂语言,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把握尺度,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避免过多强调中国的兴盛和美丽,要多多赞美所在国的历史文化和土风人情,避开政治和敏感话题。同时,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向往中国之行的同时,化解学生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多从个人发展、促进世界文化、教育、经济交流的高度,帮助外国学生从正面理解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热情。
总之,在不同国家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技巧,都因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教育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同学生群体的民族性格特征而千差万别,无论是在教学工具的使用、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和方式,还是语言表达方式上,即使相同的授课内容,也要根据时间、地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对外汉语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熟练的语言沟通能力,宽泛的中外文化知识,超强的异国生活适应能力,以及将这些能力转化为灵活的课堂教学技巧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引导和激发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热爱汉语的兴趣和欲望,掌握学习汉语的方法和要领,培养学生们的中国情节。
【参考文献】
高中英语课堂笔记问题教学效率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笔记是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反映。英语的课堂笔记还能反映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认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表现。在课程改革后,学生与教师在英语课堂都变得更加积极,但却都忽略了课堂笔记的重要性,甚至有人觉得课堂笔记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点,应该让其消失。其实,课堂笔记在英语课堂非常有益,人的记忆力有限,及时在课堂上记住了教师讲解的内容,但是很容易忘记,所以课堂笔记对高中英语非常重要。
一、高中英语笔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将教师在课堂讲的内容全记下来
在高中英语课堂能够发现,有部分学生在写课堂笔记的时候将教师将的内容一字不落地写下来,听讲非常认真,学习态度非常好,并且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在平时练习中表现并不突出,甚至有点差。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需要给予其重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写课堂笔记,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在记笔记时,建立英语语言知识与实际技能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如何提炼教学内容的精华,使课堂笔记简化并有效,把握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掌握英语中的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二)笔记的重点在词汇与语法
在许多高中生的英语笔记上,记录的都是单词、短语以及语法句型,相对而言,这种教学笔记会比较简练,但是高中生记录的这种笔记会让人觉得学习英语只需要学习词汇和语法。这类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句子的能力,但是理解长篇文章有一定难度,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注意这种情况,在引导学生记笔记的时候,培养其更加严谨的态度,使其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在做笔记时科学规范,要注意笔记的条理性与系统性,便于后期进行复习,在做笔记是要注意使用重点标记,方便自己学习,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笔记混乱,没有条理性
有一些高中生做的笔记涵盖了词汇语法以及阅读文章,但是笔记看上去非常凌乱,完全没有层次感与条理性,对课后复习非常不利。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笔记时注意突出重点,让学生做笔记时记提纲、例句、问题、以及疑点。提纲能反应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极为重要,能够让知识点具有条理性。在高中,英语阅读所占比例相当大,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理清文章的脉络,提炼出大纲,掌握文章中的有用信息,能有效提高其阅读能力。英语例句非常具有代表意义,能够延伸到类似知识上面,能够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录。在做笔记时,记住课堂上的疑点与问题,课后与同学进行讨论或请教老师,然后记在笔记本上,便于后期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课堂笔记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堂笔记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
在英语学习中,课堂笔记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记忆。英语中有许多语法知识的语言点难以掌握,短时间内无法彻底吃透这些知识,记录课堂笔记,课后加以钻研,然后巩固,才能彻底掌握这一知识点。在英语教学中,一堂课的内容量非常大,涵盖的范围也很广,一节课安排的非常充实,但是一些零碎知识比较容易被人遗忘,课堂笔记可以把这些零碎的知识积累起来,并将其串联起来,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的视野就会更广阔,知识层面会更加丰富,英语理解能力也能得到较大的提升,就能灵活的使用英语,强化自己的记忆。
(二)课堂笔记能补充课本之外的知识,完善课本内容
一般而言,高中英语教师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会讲解的非常详细,通常都会采取举例说明这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索学文知识,并掌握到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一般来说,教师进行非常详细讲解的都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做好笔记,就不会遗漏任何知识点,课堂笔记是对课本的补充,学生就能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课堂笔记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的一项活动。在教学改革后,英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变得更多,不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内非常丰富,知识面太广,没有学生能把课堂教学知识全部记下来,这时就需要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有利于学习英语。在课堂训练中,学生能当场记住知识,但课后很容易忘记,做好笔记,学生就有了复习的依据,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在记笔记这个过程中,大脑会对知识的印象更深,长期做笔记,学生就能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笔记,并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检查与评分,培养学生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检查自己的课堂笔记,有问题及时进行更改。对课堂笔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鼓励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志江.初中英语教学应重视记课堂笔记[J].科学大众,2011,(12):36.
[2]杨S.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课堂笔记的功能[J].考试周刊,2013,(54):100-101.
[3]马利凌.论英语教学中课堂笔记的有效性[J].成功,2009,(01):111-112.
关键词: 中西方传统数学思想 比较研究 启示
一、中西方传统数学思想
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受儒家文化和经世致用、追求功利的思想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实用性的特征,其典型代表为《九章算术》一书。整书的全部理论是以寻求各种问题的普遍解法为中心,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导方式建立起来的。其表现出的数学思想主要有:开放的归纳体系、算法化的特点、模型化的方法。《九章算术》一书的出现,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思想的基石,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得到了充足发展。到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创造出许多光辉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成就。[1]但是在宋元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数学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长达四百年之久,直至1607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才使得中西数学开始交流。
西方传统数学的发源地是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但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古希腊数学在西方传统数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古希腊时代又是逻辑盛行的时代,形式逻辑由柏拉图开始,经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达到极盛,形式逻辑的思想方法被运用于数学研究当中。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几何原本》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特点主要有:封闭的演绎体系、抽象化的内容、公理化的方法。《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思想的集中表现,它把古希腊数学的特点发扬光大了,可以说是古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多少年来,千千万万人通过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学习受到了逻辑的训练,从而步入科学的殿堂。
二、比较研究与启示
从中西方古代数学思想的发展来看,注重归纳与注重演绎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古代数学思想的两种倾向。下面以中西方古代两本代表作为比较的对象,来分析中西传统数学的差异。
《九章算术》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经世致用”原则: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经过分析综合,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然后将此方法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2]这种“数学为大众”的思想把数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它把数学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技术技巧来对待,没有充分注意数学严密的逻辑系统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所以,认识只能停留在经验型的直观感悟层次上,这种直观的感悟经验也阻碍了中国数学的进一步发展。
《几何原本》则注重数学的抽象性与严谨性,强调对数学的逻辑结构的整体把握和理性的认识,追求严密推理,力图通过数与形的思维抽象地去理解现实世界的本源和实质,并强调演绎推理,坚持一切数学结果必须根据公理加以演绎证明。虽然这种抽象性与严谨性反映了对探求真理的追求,从而造就了强大的民族创造力和大批优秀科学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但同时,其排斥数学应用的思潮也潜伏着内在的危机,这种危机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终于暴发出来。
简言之,中国古代的数学思想注重“问题解决”,而古代西方的数学思想强调逻辑思维能力。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数学思想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和缺陷,可以说中西方传统数学思想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西方数学教育思想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方向。中国是从实用走向了演绎,而西方则从演绎走向实用。在我国这种倾向体现在建国初期数学教育主要是移植苏联模式,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关注双基和强调三大能力的数学教育模式。特别是在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强调基础知识,对形式逻辑和思维的训练愈演愈烈,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了解题当中。在这种考试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对应用数学的能力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出现了高分考生而实际能力低下的情况。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数学的课程改革中提出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重视数学应用的优良传统再一次被人们所重视。从我国的数学教育思想的演变来看,思想的轮回仿佛给人以更多的启示。到底怎样的数学教育思想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和应该倡导的呢?我们认为,单纯地强调实用或演绎都是不可取的,两者适当的结合才是数学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3]正如顾泠沅教授在他的《寻找中间地带》这本书中这样写道:“事实上,在如上述的观察、介绍、借鉴乃至思考中,我们必将发现我国今天所发生的许多数学教育的进展情况甚至问题,都已与国际社会……能从中体会到中西数学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互相交融与互补,从而产生对寻找中间地带更深层的思考。”也许正是对寻找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新的教育地带才是我们时代的呼唤。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文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