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31 16:36: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如何规避金融危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破产后,华尔街的紧张情绪开始蔓延。从次贷危机到大规模金融危机,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响了美国整体经济。GDP(国内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148300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144180亿美元,这对美国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FRED,2016)。经济衰退导致失业率上升,生产和消费水平下降。政府和美联储采取了包括降低利率和扩大政府开支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拯救经济。除了政府和金融机构,金融危机也影响着个人行为。当金融危机波及市场时,人们应该理性应对以弥补经济损失。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反应并不总是与理性的经济分析相一致。在政府的预期下,经济将如何表现将,危机将持续多久以及人们将如何有效应对仍是未知且不可预测的。本研究将根据凯恩斯交叉图和IS&LM模型(希克斯—汉森模型)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利率与生产水平之间的关系。人们倾向于在经济危机的初始做出理性经济决定。然而,对经济复苏失去信心使得公众缺乏持续的逻辑行为。除了相应的货币政策,政策制定者还应注意优化经济环境,以减少市场反应时间,重建金融市场的信心。
2数据分析和结果
在不稳定的金融环境中,相对于消费,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储备资金。而当次贷危机演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经济衰退就会随之发生并对人们的储蓄行为产生长期影响。根据统计数据。从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储蓄率从2007~2008年急剧上升。(Statista,2016)私人储蓄一般用于短期风险规避或退休储备等长期用途。过去经济经验会刺激储蓄的增加。我们在IS&LM模型中可以对这种结果进行分析。由于经济的不确定性,消费的下降导致了计划支出的下降。IS曲线向左平移,输出和实际利率下降。失业率在2008年达到了顶峰。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连续下降。2008年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在发酵。在这段时期,人们的不理性经济行为受到私人储蓄率和实际利率的影响。同理,市场也受到这种行为的拖累。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1、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企业亏损严重,出口压力加大。随着全球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引发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国际原油价格由2008年7月份的每桶147美元降至当前的每桶66美元,对进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随着铜材、原材料聚乙烯及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企业大量库存原材料及产成品亏损严重,企业成本增加,出口压力加大。
2、国际经济实体实力削弱,出口货款不能及时回笼,企业资金匮乏,出口运转不畅。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影响的进一步加大,国外客户经济实力受到削弱,延长付款期限,对外贸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改变贸易方式,由原来的提前预付部分货款改为货到后付款;(2)延长付款时限,由原来的三个月之内付款改为半年或更长时间,导致部分企业出口资金紧张,出口业务无法正常运转,部分定单无法落单,出口总量不断减少。
3、国际经济实体诚信受到质疑。企业出口风险加大。由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客户诚信度受到质疑,企业出口风险加大。部分出口产品,货到港口后由于国际市场发生变化及客户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客户寻找借口拒付货款,导致出口企业损失严重。
4、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企业出口难度加大。随着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贸易萎缩,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加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1)提高出口产品标准,对出口产品质量要求更加严格,稍有不符即进行压价或拒付货款;(2)扩大出口产品检验范围,增加企业出口难度。如一些企业出口的睡衣套、童装等以前不需商检,从09年起纳入法检商品范围;(3)提高进口产品关税,加大企业出口成本。如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提高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导致外贸企业出口到该国的各类管材成本加大,增加了企业出口难度,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按照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判断,这次危机可能是“百年一遇”的,并且大有波及全球之势。对于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从短期来看,政府应该出来“救市”,但从长远来说,外贸企业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整个社会、政府要采取得力的措施来帮助企业转变他们的增长方式,提高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升值。”这就是要求广大的外贸企业应积极创新管理。
二、外贸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对国际金融危机,外贸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点是:保市场,支持企业扩大营销,抢占市场,保持占有率;保运转,保持企业资金链不断,工厂不停产;保稳定,保持员工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增加战胜危机的信心,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在今后一段时期,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1、加大外贸形势研究力度,及时解决外贸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结合实际,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动态,强化预测预警工作,高度关注业务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化和市场走势,特别是服装、面料、建材、钢材等对外贸影响较大的重点产品的跟踪,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努力化解不利影响。
2、外贸企业要加强技术改造,加大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加快产业升级。金融危机虽给中国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也提供了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的机会。外贸企业要培育自己的品牌,进行产品转型升级,为应对危机作好准备。当前,随着国家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将进一步调整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面对国家政策支持,中国出口企业要思考如何通过转变经营思路,来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寻找新的出路。企业要度过金融危机,更重要的是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就是你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领先的技术,优质的服务,用自己的信誉、诚信来赢得这市场。通过技术创新,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档次的产品,使经销商和客户都乐意接受我们的产品。金融危机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企业可以把眼光更多地转向新兴经济体,开拓新兴的市场,如非洲、南美、南亚等地市场。
3、加大外贸资金筹措力度,协调解决外贸运行中的资金问题。今后一段时期,按照国家“创造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的方针,各级政府会继续加大对外贸企业资金筹措的力度,解决企业出口资金严重匮乏的问题。外贸企业要加大与各商业银行联系,积极向银行推荐优势项目,争取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企业要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平台,积极争取出口资金。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优化策略
引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经济形势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逐步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中,金融便是市场经济的命脉,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回望过去各个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从中了解到了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若金融危机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便极易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全局性金融危机的出现。严重时可能出现政治危机、经济混乱等。那么如何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出现,保障经济体系稳定、持续的发展,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及类型
系统性金融危机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的运作,系统性金融危机经过一定限度后便转化为全局性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和利益,文章通过研究分析将系统性金融危机划分为以下四种:
一是货币风险,由于物价上涨、通过膨胀引起货币贬值所带来的风险。二是利率风险,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市场利率会与金融机构资产之间的利率发生偏差,从而造成损失。三是国际收支风险,我国已步入了国际经济体中,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收支状况变动过大,由汇率涨跌幅度过大而出现的风险。四是政策风险,一些在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发生损失。目前,我国系统性金融危机已经逐渐发展为高复杂化、涉及面广的经济体。例如:政府宏观调控、银行、利率、金融市场、经济增长战略、银行体制等等。
二、新时期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政府对个别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宏观金融风险,但它也是受到了个别机构风险所影响的。金融便是市场经济的命脉,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防范策略上首先便是要规范个别机构。
由于这些机构是以盈利为主体的,不会自己的去限制自己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这便需要监管着建立机制体系加以规范。该防范设计的核心在于个别机构风险、收益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使个别机构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将社会风险进行成本化处理。将金融机构的损失、利益、义务等进行明确、公开。提高政府对个别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严格划分出资本率、杠杆率以及流动性等要求。同时,评估个别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以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力。
(二)完善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
在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后还需要定期的评估金融风险实行稳定性。通过评估结果来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和规模。得出对未来风险状态的评价或结论。因此,需要将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指标降入风险评估系列工具,通过这项工具来评判各个金融监管部门的主动引导性风险管理能力。
从而发现可能发生风险的界面并在源头进行处理和控制。在构建风险评估机制的同时还需完善预警制度,定期对金融等闲进行测评,找到风险的形成原理和内在因素,并确定目前的风险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报告和风险变化过程做出警示。
(三)设立多个指标防范个别风险发生
在规避个别风险中在充分考虑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要需要考虑到流动性、杠杆率等指标。在设立多个指标防范,定期对金融等进行测评,首先,流动性指标可作为资本充足率进入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若金融危机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便极易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全局性金融危机的出现。采用这种做法使资产和负债规定了定额的流动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来临时所带来的资金压力。
其次,采用杠杆率作为资本充足率进入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一些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认识程度不一,量化能力也不同,在评估中所得的风险资本可能造成低估状况。通过杠杆率进行协调便可在风险资本上设置安全网,避免增长周期被演唱以及资产的无显示增加,杜绝了超高杠杆率状况的发生。
(四)个别机构可筹集金融危机准备金
所有金融机构以重要性程度和系统性风险进行评估并筹集金融危机准备金,它有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掌控,当危机来临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流动性资金。这种基金与危机保险金相似,也就等于金融机构的保险费。这笔基金在平时可放入国库券中,采用这一做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当危机发生是可不通过缩减资产稳定资本。第二,个别金融机构将自己的企业定位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可使其自觉遵循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降低系统性风险。第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机构的监管资本被套利的几率。第四,当危机发生时,可通过基金来稳定税收,降低社会冲突、政治冲突的发生几率。第五,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较低,闲置这笔资金便会造成资源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在危机来临也可交由监管部门进行管理。第六,在危机发生时,私有金融机构可自行进行调控,减少政府干涉,可有效的规避政府干预所带来的不良作用。
三、结语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而经济飞跃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莫大的危机。同时,我国已步入了国际经济体中,逐步形成了高复杂化、涉及面广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清晰的了解到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在构建一套完善的控险和防范的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深入了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构建一套与社会实际相符、切实可行的控险和化险的机制保障经济体系稳定、持续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企业影响对策
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拉动经济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降低它们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整体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1.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金融危机引发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不断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据统计,美国2007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曾经下降到76.1,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4.6%,2008年3月达到5.1%,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出口大国,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大幅减少。
金融危机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进一步减弱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由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正相关程度很高,美国经济的放缓也导致了德国和日本经济的放缓。目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数量也相继减少。
据统计,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去年同期回落4.6%。我国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8.9%,回落了12.7%;对欧盟出口1月~7月累计增速27.1%,8月份增长22%,9月份增长20.8%。
2.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鞋类出口增长15.1%,玩具出口增长3.7%,服装出口增长1.8%,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13.1%、16.3%。和21.2%。例如在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鞋袜、低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大大削弱了购买力,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滑,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重创”。
3.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服装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究其原因,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放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提高了部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的出口商仍将迎接来自海外的新一轮打击。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贸易风险
1.金融危机加剧了各国的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使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失业率上升,必将会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有些国家和地区会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进一步增大,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例如美国政府的强势财政货币政策虽然有望使美国经济免于衰退,但很可能引发经济停滞,当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就会抬头。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今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18项调查中,有15项是针对我国,占83.3%。目前,美主要纺织团体已经提出了包括反补贴调查、反倾销调查、针对具体产品的保障措施等多种方案,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的特保措施将于2009年1月1日取消。
2.金融危机加大了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
近年来,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信贷紧缩,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而且融资的额度也难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难以维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他们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企业。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外贸信用风险增大。
据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3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几倍,全国范围内已有5200多户海外买家因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而丧失偿付能力。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数据也显示,进入10月份以来,外贸风险呈“爆发”趋势,10月10日至11月18日,该公司共接到报损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万美元,同比激增1898%。
3.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料涨价、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例如纺织行业的利润在2%~5%,如果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就面临着亏损。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国外采购商却不会因此停止追求更低价格的产品。他们开始培养商品价格更加低廉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将大批订单开始从中国转移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目前,玩具、服装的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越来越多。
三、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
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改善对外贸易环境,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度过难关。我国出口企业应借政策之“利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化危为机,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1.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有效地规避风险
我国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的风险已经变为了现实,从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增幅都有所下降。但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面向好,1月~10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21886.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其中出口12023.3亿美元,增长21.9%。这种在逆势中保持良好的势头,主要归功于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美欧等市场少增的部分。例如前三季度我国对巴西出口增长90.2%,对印度出口增长43.1%,对韩国出口增长41.8%,对东盟出口增长28.4%。这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从图中可以看出,拉美、非洲和大洋洲是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比例较低。因此出口企业应在尽量维持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将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的出口目标市场。目前,我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2.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有效地防范风险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进口商和银行的信用普遍下降,这意味着在我们出口贸易中将会产生更多的信用风险。出口企业作为风险的主体,应主动防范风险。
(1)企业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国外客户资信的了解,对老客户要及时掌握其商业信用、债务偿还能力等动态信息,对新客户可借助信用管理公司对客户信用度进行调查,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
(2)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应尽可能选择信用证、银行保函等依托银行信用的贸易结算方式,努力减少商业赊账的额度。
(3)企业还应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等信用工具,大力推广国际保理等风险防范工具,减少企业收汇风险。
(4)企业应加强出口合同管理,完善合同责权条款,严格履行合同,避免对方以不符合同为由拒付货款。
(5)企业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应收账款制度,以保证降低风险。美国商业法律联盟对应收账款的统计表明,过去12个月其成功率只有26.6%,也就是说应收账款拖延的时间越长,追回的可能性就越小。一旦发生了坏账就要抓紧追收。
3.企业苦练内功,不断地自主创新,有效地抵御风险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中小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究其原因,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更重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所以遇到环境变化,就会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练好内功,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1)企业应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
(2)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建立中国的自主品牌,实施名牌战略,使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进行内部挖潜,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抵消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
(4)企业还可以在行业内进行并购和整合,适度提高行业集中度,以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总之,从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开始向经济实体蔓延,将对我国的出口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应该提高市场的风险敏锐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将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企业前进的动力,为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作好一切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8年秋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2]美国次贷危机让中国出口企业面临更大风险.中国经营报,2007~11~25
[3]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商的影响.中国贸易金融网,2008~10~21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稳定;金融教育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1)05―0015-04
一、引言
金融教育在各国都极受重视,但金融教育结构是否完整,不同的金融教育所传递的信息是否全面和恰当却常被忽视。中国对金融教育的发展和研究与金融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表现出了明显的时序性和“专业机构导向”。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8年以前是建立专才金融教育体系阶段,研究重点是能否建立起相应的专才金融教育体系,满足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中金融机构的高层次金融人才需要;1999年以后是宽厚基础的专业教育阶段,随着金融教育改革要面向21世纪适应金融经济发展目标的提出,金融教育从目标到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相关研究集中在如何建设具有宽厚基础的专业教育上,目标是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培养具有较强金融实际工作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2007年开始是关注普及型的公众金融教育阶段,金融危机把衍生金融产品扩大和迅速传播风险的特性清晰呈现出来,金融管理部门也由此意识到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国民金融素质实际上是金融稳定最坚实的基础。因此,金融管理部门包括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主着手构筑面向社会公众的普及型金融教育,以贴近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使公众认识金融,了解金融。纵观金融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以培养金融机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金融教育,并初步发展了促进公众学习金融知识的普及型金融教育。
上述金融教育体系存在重要的结构性缺失:金融专业技术不断向高端发展而公众基础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投资理财功能被广泛宣传而风险控制和规避功能总是轻轻带过。这种结构性缺失在经济繁荣期可能不明显,金融危机则显露并放大了结构性缺失的弊端。从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有两个问题一直被不同人群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追问,一是“金融危机把我们的钱卷到哪里去了?”二是“金融危机什么时候能结束?”。这两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知道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发生,那么金融危机如何才能结束便是一道有解的题了。有疑问的人是普遍的,对于金融危机发生和发展的普遍不了解实际上还是反映了我们金融教育的某些结构性缺失。
二、金融危机由信用缺失肇始,由信心丧失放大
2007年危机之所以发生,是源于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长繁荣的时期过度高估自己管理风险的能力,大量放贷给其实没有足够偿还能力的人,然后把贷款打包以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为信用基础发行证券,这部分证券又会和金融机构的其他资产组合在一起作为再一次发行证券的信用担保……如表1,截止2007年10月,美国的居民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以及公司债务的发放总额是123700亿美元,而在次级和中间级居民房屋抵押贷款基础上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担保债务凭证,优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消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高等级公司债务、高收益公司债务、担保贷款凭证达到108400亿美元。整个金融界就像建了一座金字塔,只不过这座金字塔居然是倒置的,一旦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衰退,作为塔底的次级抵押贷款将无力偿还,整个金字塔的倒塌就成为必然了。
这场由于次级贷款和次级债引发的危机,起初被称为次贷危机,因而认为起于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危机其影响可能也仅止于对相关次级证券的影响。初期危机属于信用危机,起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违约。
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是受累于市场信心的丧失。次级债危机发生在美国却撼动了全球金融稳定的根基。市场参与者信心丧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不明白危机为何会发生,更不清楚情况还会坏到什么程度?在2007年10月的时候,我们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资产损失的估计主要是次级贷款和中间级别贷款,以及基于这二者的资产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务凭证。到2008年4月则不仅各种资产支持证券被估计有7200亿美元的损失,包括优质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公司贷款在内的所有贷款都受到了影响,估计会有1.8%即2250亿美元的损失了。短短6个月之后,贷款的损失翻了一番达到4250亿美元,而资产支持证券的损失已经达到证券总额的9%了。美国某些地区及各国政府纷纷推出计划动用大量资金救市,而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却采取相反的行动――把资本抽出持有大量现金不敢投资。由此表明,如果能迅速重建市场信心,那么政府只要提供足够的信用保证,可能就不需要动用到计划额度的所有资金即能遏制危机的发展;如果市场信心迟迟不能重建,则市场就会像无底黑洞,源源吸去全部救市资金,看不见尽头,因为看起来巨额的救市资金和已经衍生成天量的金融市场比起来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政府推出庞大救市计划是一个姿态,更重要的是重建市场信心,主要是通过规则的完善、体系的修补尽快让市场恢复信心。信心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坏账逐步清理出来,拿出修补的方案,市场信心恢复了,危机就结束有期了。要问危机什么时候结束,先要明白危机为什么会发生?可以说,什么时候导致危机的原因消除了,危机的结束就是可预期的。
资本市场发达的美国尚如此,如果发生在国内,其境况就更不可想象。在中国资本市场,大量基础金融知识薄弱的投资者存在股市中,缺乏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判断的能力,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出,金融行为缺乏规律性。就很容易道听途说,盲目轻信,跟风行动,过度反应,放大“羊群效应”,这样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动荡。
三、金融教育完整普及才是金融稳定的基础
从上述危机的演变历程已经可以清楚看到,信心和信用是金融市场稳定和有效率的基础。市场的信用和信心建立的基础又是什么呢?它是来自于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运行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这次危机由信用风险肇始而由信心缺失放大的演变历程来看,金融业界、投资者,乃至全社会对何为信用、何为风险,为何获益、为何损失是否了解其实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清楚,金融知识的普及成为关乎金融稳定的大问题。更准确地说,是金融知识的片面推广并不利于金融稳定,金融知识的完整普及才是金融稳定的基础。
实际上,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金融资产的质量和风险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基本金融知识、信用观念、金融风险意识和金融法律意识的完备程度。这就是金融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它必须把金融知识完整地而不是片面地传递给公众。那么,这部分金融教育要由谁来承担呢?通常的“金融教育”可以区分为功能和内容都不同的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
(1)专业性金融教育。这部分主要是各高等院校为金融体系提供专业从业人员而开设的各种金
融专业教育,是为专门人员提供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属于金融教育的高端部分。
(2)普及性金融教育。这部分主要是金融监管当局为全社会公众提供的必备的基本金融知识教育,这是金融教育的低端,也是金融教育的基础。对于公众的金融教育,各国一直都很重视,也都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由官方推动的金融公共教育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金融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的基础知识,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和选择;二是进行金融法规的宣传,防止金融欺诈;三是对通货膨胀相关知识的介绍,以便货币政策能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
(3)选择性金融教育。这部分是金融机构和教育机构为满足参与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的要求而提供的教育。选择性金融教育应当由教育机构、金融培训机构根据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投资者的需求来提供。
历次金融危机,尤其是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发生、发展的过程和金融界以及公众的反应来表明,普及性金融公共教育的不足导致了我们的公众金融知识体系(国民金融素质)存在两个缺陷,第一个缺陷是对信用体系的了解集中在中间的基础金融产品部分,忽略了两头,一头是最基本的信用货币制度,另一头则是庞大繁杂的衍生工具。第二个缺陷是公众的金融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欠缺。这两个缺陷其实反映了金融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但是这种结构性缺失却难以完全依靠政府的金融管理机构来承担。原因之一在于中央银行关注的重点是系统性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而非个体的金融风险。对于金融教育,除了基础教育之外的教育费用应该秉承“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由有需求的投资者承担。按照这一原则,对于金融教育结构的三部分:基本的货币与信用知识;新金融工具;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应该由官方的金融监管机构来承担的,其他两部分就不应属于全民的普及性金融教育的责任,而应该是属于选择性金融教育责任。目前选择性金融教育多数由金融机构来承担,金融机构为他们的客户或潜在客户提供新金融工具的相关知识。但是由金融机构提供给投资者的金融教育虽然往往是免费的但却常常属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销,具有明显的诱导性,夸大利益忽略风险,更少涉及风险管理。投资者乃至社会公众需要有中立的机构来提供这部分选择性金融教育和部分普及性金融教育,这恰恰是社区教育机构和继续教育机构能做而且应该做的工作。
四、结论与建议
据上分析,我国金融教育包括三个部分,高端和主体部分是由高等院校为金融体系提供专业从业人员而开设的专业性金融教育;低端和基础部分是金融监管当局为全社会公众提供必备基本知识的普及性金融教育;金融机构和教育机构为满足各类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需求而提供的选择性金融教育。但现有金融教育体系并不完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失,金融专业技术不断向高端发展而公众基础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投资理财功能被广泛宣传而风险控制和规避功能常被忽略。金融教育的结构性缺失在金融危机时期弊端尽显,易于传播并放大风险,动摇市场信心。
为了完善金融教育体制,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1)可以把金融教育结构性缺失具体化为三部分内容:基本的货币与信用知识、新金融工具和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2)金融教育的费用应秉承基础教育以外“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3)基本的货币与信用知识应该由官方的金融监管机构来承担。(4)新金融工具知识和金融风险识别与管理知识属于选择性教育,其费用应由有需求的投资者承担。(5)选择性金融教育不适宜由涉及商业利益的金融机构来承担。(6)中立的社区教育机构和继续教育机构应该承担提供选择性金融教育和部分普及性金融教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殷孟波.金融教育如何适应金融体制改革[J].财经科学,1998,(1):25-27.
[2]张亦春,蒋峰.论面向21世纪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4):32―35.
[3]陆岷峰,陈志宁.金融衍生产品定位与功能的再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24-27.
[4]周小川.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国民金融素质[J].中国金融,2007,(3):8.
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11月6日宣布: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面对如此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如何充分运用并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外汇储备与金融风险的关系,探讨我国兑现加入WTO承诺后,在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外汇储备在规避金融风险、保护金融安全中的作用等问题。
一、金融安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
1.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金融经济时代,金融安全与稳定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可以使一国经济陷入停滞、负增长甚至倒退。金融危机频繁发生,金融安全维护愈发困难,金融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甚至被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人们由此产生了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恐惧进而去防范它,对金融安全与稳定则由衷地企盼并竭力维护。金融风险的产生或存在构成了对金融安全的威胁,而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是对金融安全的维护,化解金融风险就是巩固金融安全。
2.金融风险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金融风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影响着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当金融风险日趋严重时,由于投资者对本币资产的恐慌性抛售和私人资本外逃,进一步加剧了本国货币汇率下跌。为了阻止汇率下跌,中央银行往往用外汇储备入市干预。而为摆脱金融危机,危机国家则通过增加外债来救急。这样,会使本来就已经债务累累的危机国家进一步加重债务负担,恶化其债务状况。
二、我国的外汇储备
上面已经提到当一国金融风险日趋严重时,中央银行往往会用外汇储备入市干预,以阻止本国汇率下跌,防止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降低通货膨胀。那么,外汇储备到底能发挥哪些作用,我国的外汇储备情况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外汇储备的涵义
外汇储备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储备资产项目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储备的一部分,主要由国际收支顺差形成,是弥补国际经济交往中自主易不平衡的主要手段。
外汇储备既可以是外币现金或相当于现钞的支付凭证,也可以表现为以外币计值的短期金融资产,具有灵活性、方便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可直接用于各种经济交易和国际支付,并可根据本国需要进行区域调拨和币种转换,必要时可用作外汇市场的干预,以保持汇率稳定。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特殊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银行具有政策性银行的管理职能,其外汇结存也计入国家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就由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国银行外汇库存两部分构成。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银行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发展,政府不再无条件地使用其所持有外汇,而划入国际清偿能力的范畴。自1993年起,中国银行的外汇结存不再计入我国外汇储备的范围,现阶段我国外汇储备只包括国家外汇结存。
2006年11月,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这是继2006年2月,我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后,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的国家。
三、外汇储备与国际金融危机
外汇储备对于一个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金融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虽然开放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优化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另一方面却也能够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增加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延伸,世界各国及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前所未有地紧密,这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随时有可能通过经济链条蔓延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时外汇储备在规避国家的金融风险及危机,保护国家金融与经济安全方面就扮演了一个极具分量的角色。
(一)在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外汇储备在规避金融潜在风险中的作用
1.金融市场开放下面临国际游资冲击的风险。通常,非国际货币的发展中国家在开放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实行浮动汇率,其宏观经济政策都会存在弊端,国家内部的金融体系机制不十分健全,可能存在大量经济泡沫,此时如果该国大规模举借外债,其货币就会面临投机性资本冲击的强大压力,若本国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以应对冲击,就会抵挡不过投机资本的力量。当一国经济发展呈现疲弱的态势时,投机资本就会抓住该国金融体系机制上的缺陷,利用其可兑换的固定汇率下被高估的弱势货币进行投机性打击,牟取暴利,这种国际游资带来的风险往往会诱发并加速一国的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货币危机正是如此,不管是拉美的债务危机还是墨西哥、亚洲货币的大幅度贬值最终都表现为:缺乏足够的外汇或外汇储备保持本币汇率稳定,对外债务支付困难和要求延期。但是如果一国拥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就会有与强大国际资本相抗衡的实力,足以让恶意投机止步。我国所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就可以给投机资本以威慑作用,使他们不敢对中国进行恶意或蓄谋的投机,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事实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降低了企业境外筹集资金成本,能够使国际金融市场感受到中国的力量和重要。并且能够使得周边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感觉到中国的经济实力所能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增强了外界对我国经济金融实力的信心。
2.金融市场开放使一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被削弱,发展中国家有丧失经济的风险。金融市场开放下,金融衍生工具增加了资产的可替代性,国家金融当局对市场货币总量和货币实际供应量难以进行准确的估计和判断,一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随着金融资产规模膨胀和外资的不断流入,货币当局干预市场的能力以及对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降低,中央银行的监管难以真正实现其监管目标和发挥作用,变得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中,全球金融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发达国家垄断资本集团,为其所操纵和控制。这些垄断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开放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使本国经济处于发达国家强大的垄断资本摆布之中。然而强大的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保证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尤其是利率的稳定,使我国真正有能力实现浮动汇率。通过市场机制保持汇率稳定,在与国际垄断资本的长期较量中获胜,保护国家的经济,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
(二)外汇储备在规避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播风险中的作用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播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商品市场渠道;二是金融市场渠道。
1.商品市场渠道的国际货币危机传播,是指一国货币危机的发生通过商品市场的传播时,另一个国家实际的宏观经济变量发生改变,从而在另一个国家诱发和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货币危机在商品市场上的传播,是通过两国间直接或是由第三国产生的间接联系完成。假设A国经济稳定、低通货膨胀、汇率水平适当、无国际收支逆差,B国遭受了一次货币冲击,将引起外汇市场对A国的投机性冲击,表现为:
(1)造成A国出现贸易赤字及外汇储备减少。货币冲击导致B国货币汇率下降,货币贬值,而B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下降,竞争力增强,若B国与A国对C国出口类似产品,C国会增加B国进口商品数量,导致A国出口数量减少,甚至完全从B国进口;另外,B国商品降价会导致A国商品降价。这样B国的货币危机就通过A国商品出口减少、价格下降及进口增加引发A国的贸易赤字,从而减少A国外汇储备。当其外汇储备下降到难以维持外汇市场上该国的汇率水平时,就容易诱发对A国货币的投机冲击,导致A国的货币危机。
(2)产生多余的货币供给。B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使得A国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迫使A国国内类似商品下降,最终整体物价水平下降,从而导致A国国内的货币需求下降,经济中就产生了多余的货币供给。而其只能由中央银行向居民出售外国资产收回本币才得以消除,这样外汇储备减少,当外汇储备减少到难以维持本币汇率时,就容易诱发本币货币危机。
由此可见,一国的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危机传播时,对于稳定本币汇率,避免本币受到投机冲击,阻止货币危机在本国的发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金融市场渠道的国际货币危机传播。金融市场是货币危机在国际间传播最迅速、最重要的渠道。如果大量的A国投资者及居民提取本币将其兑换成外币,那么会造成银行大面积的支付危机,而在A国银行体系拥有大量资产的国际投资者就会面临流动性困难,并因此转向B国的金融市场上提取资金,当这种提款较为集中的发生在B国时,就有可能引发B国的货币危机。但是如果A国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就会减少国际投资者的流动性困难,也就减少了引发B国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因此,一国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不仅可以避免本国遭到货币冲击,也是对与本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周边国家的支持,对于维护本国的国际地位和金融信誉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过多的外汇储备也蕴藏着风险
虽然外汇储备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并不是说外汇储备越多越好,要坚持适度原则,过多的外汇储备实际上也蕴藏着风险。
(一)决定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
一般认为,决定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首先是国家的进口规模和外债的规模,其次是汇率制度及汇率的稳定状况,再次是其他目的的外汇储备需要。按照国际公认标准,外汇储备一般应相当于一个季度的进口额。以2005年为例,我国每季度进口额大约1500亿美元,加上外债流出、外商投资回报以及其他需要,外汇储备规模应约为2500亿-3000亿美元;而统计显示,我国实际外汇储备已达8189亿美元,高出合理需要1倍以上。
(二)我国外汇储备过多所造成的影响及蕴藏的风险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外汇储备过多隐含着巨大风险。外汇储备不是多多益善,必须规模适度,储备增加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与防范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不过,外汇储备超过合理需求、高速增长,也给我国经济金融带来负面影响(萧灼基)。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不等于中国经济就高枕无忧,高额外汇储备累积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增加了配置这些资金的难度,还增加了中央银行和国家外汇管局管理国内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的外汇管理难度。
1.外汇储备过多会增加本币升值压力,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一国外汇储备过多会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减少对外汇的需求,就会造成外汇供给大于需求,从而本币升值产生巨大压力。另外,央行以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又会形成巨大的货币供给量,成为通货膨胀的压力。当前,面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如果要既不对人民币升值产生压力,也不对国内的价格水平产生压力,央行就必须通过发行中央票据采取对冲,由此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都将造成很大压力。
2不利于提高我国总体经济的运行效率。高额外汇储备,意味着相对应的国民储蓄从国民经济运行中沉淀,没有参与国民经济的运作;另外,我国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巨额资金缺口问题,如“三农”资金问题,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紧张问题等。因此,对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的中国来说,此时以较低的利率借钱给外国政府使用,从总体经济效率上看是一种浪费。
3.外汇储备过多会造成外汇资金的闲置和积压。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表明我国牺牲了自己国民消费和投资的机会向外国提供低息融资,充当别人的现金流。发展中国家投资资本回报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1994-2003年间,所有发展中国家投资回报率平均为13.3%,而西方七国集团平均只有7.8%,最高的美国也不过9.9%(梅新育)。
4.可能面临美元贬值风险。我国外汇储备目前以美元为主。从历史上看,美国往往不顾他国利益,不断地交替采取美元升值、贬值的政策,以解决其经济的矛盾与问题。如果我国长期持有高额美元储备,遇到美元严重贬值,可能的损失不能轻视。
国际金融风暴并没有对我国金融机构带来太大冲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作为金融危机“绝缘体”,这是因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金融体系。然而,近来银行间的利率危机,持续的股市和地产泡沫逐渐膨胀,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面临严重的危机,我们不得不思考该如何直面经济和金融的转型挑战,防范中国式金融危机的爆发,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关键词】
中国式;金融体系;金融危机;经济安全;思考
1 我国金融体系简介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相分离,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且形成了严格分工,相互协作的格局。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和监管体系三个方面。
金融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了银行、证券、保险、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等。我国银行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其他性质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还有外资金融机构,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外资逐渐加大了对我国金融机构的投资,使得我国金融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挑战重重。
金融市场体系包括了资本、货币、黄金和外汇市场等。一般有根据其上市交易工具的期限把金融市场体系只分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包括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是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金融调控和监管是指对我国金融机构运行进行的宏观调控和具体监管。以中央银行为核心进行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是负责具体货币政策的实施,保持整体的市场稳定,还有保监会、证监会等它们具体负责保险和证券市场的监管。
2 我国金融体系的特点
国际金融风暴并没有对我国金融机构带来太大冲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作为金融危机“绝缘体”,这是因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金融体系。
2.1 政府高度控制金融市场
我国的金融体系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说任何国家都对金融资本市场具有调控的因素,但是在中国这种因素比重非常之大。在中国,政府高度控制金融市场,像央行既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同时还可从经济手段上对金融进行监管,也就是说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紧密相连的。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席卷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政府严格控制利率、汇率等金融变量因素,严格管制资金流动,特别是跨境流动,人为地形成了一堵防护墙。
中国独具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也要一分为二。不同于美国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政府的高度控制资本流向,可以规避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防止经济出现巨大的破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此庞大的资金流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先知在一边,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充分利用也是十分消极的。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紧密相连的,这二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说不进行结构性的调整,那么将会爆发中国式的金融危机,它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2.2 银行主导作用非常大
我国的投资和消费观念和西方发达国家非常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注重消费和投资,而我国大部分民众热衷积累和储蓄,在我国银行主导作用非常大。
在我国十分注重资金的储蓄,不看重风险性投资,居民的储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形式进行再投资。股票和证券市场对我国经济整体上影响较小,银行贷款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机制。这就造成了早期银行吃利差现象及其严重,在如今市场化的社会中,银行也面临巨大的发展危机。
从金融发展理论看,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并无优劣之分,关键是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发展非常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针对这样的现实,在储蓄资金非常少的情况下,市场金融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主导非常必要;但是,在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普遍加速的情况下,市场金融体系发展的也十分健全,人民有能力而且有资本去应对市场风险,这时就需要传统的银行储蓄,应该追求适当风险性的投资,使得资金得到有效的保值增值。
近来银行间的利率危机,持续的股市和地产泡沫逐渐膨胀,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面临严重的危机。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正猛,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但是隐性危机也在逐年凸显;储蓄长年增加,贷款不如从前,连年顺差使得资本的滞留;市场化背景下,投资过于单一,结构不合理使得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思考该如何直面经济和金融的转型挑战,防范中国式金融危机的爆发,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3 面对中国式金融危机的有效对策
目前,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近五年,我国的GDP、贸易都是在高度增长。我国经济的发展热钱涌入过多,并不是之前其他金融危机的缺钱,我国现在发展就是不缺钱。那么有人会说中国如今发展的这么好,哪里有什么危机?我们会发现,我国发展过快,钱太多,但是其中隐形危机很大;银行资本顺差;投资结构不合理等等,这都不是简单金融体系内部的问题,而是中国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体现,需要进行一系列相应的体系改革和创新。
1)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党的明确指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我国的监管体系可以充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监督体系,并依据自身实际,从体制上解决现有监管理念和结构上的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稳定宏观经济发展。
2)打破传统金融机构的限制,有效发展互联网金融。现代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今传统商业银行的利率危机也正是说明,我们必须进行改革,接受新的挑战力量。互联网金融重新搭建了一个快速、高效、低成本、高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从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金融运行结构。
【参考文献】
[1]赵玉梅.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思考[J]现代商业,2012(02)
[关键词]金融危机 宝鸡政府 中小企业 措施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波及到身处内地的宝鸡,使本来就发展困难的中小企业处境更加艰难。订单减少、原材料涨价、产品价格下降、货款不能收回、产品积压,这些问题使中小企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宝鸡政府十分重视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了很多工作,使当地的中小企业形势逐渐转好,各项指标保持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金融危机下宝鸡中小企业现状
2008年初,全市非公中小企业14.87万家,从业人员达到74.07万人。全市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突破700亿元,上交税金13.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8亿元,非公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GDP的45.6%。金融危机呼啸而来,造成宝鸡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国际需求减弱,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出口市场萎缩,造成企业存货量大,资金供应趋紧。银行为规避风险,抵押资质紧缩,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回收货款趋缓,企业之间信用危机加大。危机逼迫企业瘦身,投资者对企业投资更加谨慎。现状如下:
1.七类行业利好,产销两旺。因国家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重大建设项目增加,水泥行业,砖瓦机械行业,钢结构加工行业以及铁路桥梁配件加工行业,生产任务饱满;由于原材料废纸和木浆价格下跌,生活用纸行业有了一定的利润空间;由于东南沿海陶瓷行业受到较大的冲击,建筑陶瓷行业市场竞争压力减轻;由于产品价格回升、材料价格下跌,果品菌类罐头行业效益增加。
2.部分行业微利,生产平稳。日常生活用品产业领域的灯泡生产、食品生产、包装印刷、工装加工企业、出口面袋加工企业、乳品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增加,企业维持微利经营。
3.外贸企业保本,维持生产。中小企业的纺织、服装、果汁出口企业由于外销市场萎缩而受到很大冲击,产品严重滞销。在出口退税的政策刺激下,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保本经营。
4.五类企业亏损,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由于售价猛跌,锌冶炼和钛材料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影响,有色金属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由于原煤价格上涨而产品价格下跌,市场需求萎缩,焦炭生产企业停产;因市场需求下降,产品积压,纺织企业、铅锌采选矿业和配件加工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
二、宝鸡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宝鸡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第一、帮助中小企业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建立新的经营观念。大部分中小企业是传统的营销观念,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和营销理念。因此,宝鸡政府在这两方面加大力度帮助中小企业。应用学术报告、座谈会、参观考察、培训学习等形式来帮助中小企业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建立新的经营观念,使宝鸡的中小企业家获得了新观念和新信息,掌握了新方法,明确了新的发展战略。
第二、使中小企业继续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辐射带动下持续发展。产业集群是指企业的聚合体,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关联机构而形成的密切具有专业性的集合体,它有地区集中、灵活专业、网络性强、主动创新等特征,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辐射带动下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创新氛围,增强了竞争力。
第三、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宝鸡政府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和担保制度,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和贷款担保机构,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采取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多元募集、滚动发展的形式筹集担保资金,先后为中小企业融资2000多万元。使企业单笔担保额度由200万元提高到了500万元,先后有150多户中小企业与金融部门和担保公司达成担保贷款意向1.2亿元,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状况得到改善。
第四、抓招商重宣传,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重大产业项目。宝鸡政府优化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程序和审批手续,对全市重点支持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一律实行挂牌保护。加强宣传,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整合招商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引进高级人才,建立统一的专业招商队伍,形成招商引资工作合力,累计实现合同引资62亿元。
第五、积极落实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宝鸡政府投入2.68亿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的发展。截至09年9月底,全市非公中小企业新开工项目344个,前三季度有234个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38%。并深入企业调研,全面掌握金融危机对管辖企业经济和税源的影响。增加出口退税,以纺织和服装为例,出口退税率从11%提到了14%。落实项目54个,争取资金1227万元。
第六、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互联网营销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水平,因此宝鸡政府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开发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产品和技术,推动中小企业改变营销模式,实现创新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前,宝鸡企业在网上做生意的仅有 500家,2009年增加到1000多家。
通过以上措施,使得当整个世界的经济被金融危机撼动的时候,宝鸡高新区却连续五年实现了30%以上的递增式持续发展。2009年前三季度,全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06.4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24%。经营总收入540.30亿元,工业总产值521.65亿元,再度大幅增长30%以上,增速连续位居57个国家级高新区前列,成功渡过了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 宝鸡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宝鸡市中小企业系统调研成果汇编》[R],宝鸡:内部刊物,2009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