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如何解除风险管控

如何解除风险管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31 16:36: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如何解除风险管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如何解除风险管控

第1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合规风险 管理。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有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有差距就说明有问题,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本文提出了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一些合规风险管理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当前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银监会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广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启动了合规建设,注重和加强了对合规风险的管理。但也不容忽视,农村信用社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存在着合规风险意识淡薄、管理资源有限人才匮乏、合规部门独立性不强以及合规风险管理有效性差的问题,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与监管要求、与业务发展需要、与管控风险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1 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合规文化缺失。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原因,农村信用社还处于过去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中,从高级管理层的高管人员到分支机构的一般操作柜员,对合规风险的理解还存在模糊意识,一些先进的合规理念还没有得到深入贯彻,甚至没有自觉地把合规风险当做一项重要风险源去管控,积极参与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不高。

    1.2 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较差。一是目前农村信用社合规管理的实质性功能尚不具备,独立于其他检查的合规风险检查机制尚未建立,独立检查尚未开展,合规风险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专项合规检查较少,对一些违法、违规问题的调查受到所属业务部门或机构负责人的干扰或影响,达不到合规风险管理职责的要求;二是农村信用社对合规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合规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手段落后,有关合规风险管理的识别、监测、计量、控制技术严重缺乏,远远达不到监管要求;三是合规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审计稽核、风险管理和监察等部门尚未形成资源信息共享、沟通合作、协同配合的机制。

    1.3 管理机制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到位。一是虽然逐步完善了“三会”制度,但并未产生“三权”制衡的实际效果,话语权基本掌握在理事会和经营班子手中,往往会对经营决策失去有效的监督制约,而失去约束的权力必然产生逆向选择和各种风险。二是岗位之间职责不明确,不能有效执行内控制度,内部失控和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监督制约体系形同虚设。

    1.4 管理方法不规范,考核奖惩不到位。一是规范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量化分析工作不到位,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不够科学合理,管理方法陈旧落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二是对日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好人主义思想严重,不能按规章制度严肃追究责任。

    1.5 操作程序多,责任划分不清。随着业务系统的不断升级,合规控制更多地依赖于业务办理的事中控制,从而造成柜面处理流程多、环节多、手续多、授权复核多现象。与此同时,一笔业务往往牵涉到多个当事人。如:办理一笔贷款业务,会涉及到调查人、审查人、审批人、发放人等多个责任人,有些员工因工作变动,对贷款的管理责任也容易产生推委,导致责任不清,这给违规操作提供了空间,自己违了规不要紧,还有更多的人也会跟着受牵连、承担责任。

    2 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2.1 加快合规风险管理队伍建设。一是在现有员工中选拔懂得金融、财务、会计、法律等知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合规风险管理岗位,鼓励现有在岗人员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提升素质;二是招聘具有国家法律职业资格、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的专业人才,为合规风险管理培养后备力量;三是选拔派遣骨干力量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合规管理部门挂职或进修,学习他行先进的合规管理经验,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四是和监管部门实行互动和对接,参与监管部门的合规风险检查,分享监管现场检大案例信息,提升农村信用社合规管理人员的资质、经验、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五是加大省级联社等行业管理机构对合规风险管理的指导与培训力度,拓宽培养合规风险管理人才的途径,造就一批活跃在法人行社的合规风险管理队伍,为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提供组织和智力上的保证。

    2.2 培育良好的合规风险文化。健康向上的合规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合规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农村信用社需采取多种手段加强

合规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合规宣传力度,倡导和强化全员合规风险意识,树立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让员工充分认识自己是合规操作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合规操作和管理是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神圣职责,让每位员工都自觉养成按章办事、遵纪守规的良好习惯,杜绝有章不偱、违规操作的现象,逐步树立起良好的合规风险控制文化。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应高度重视规范风险管理,借鉴商业银行规范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2.3 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农村信用社各级管理者,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多想。多想想工作中还有哪些需要及时完善,安全系数是否达标,操作规程是否完善、合规,相关制度是否完善,把风险管理工作想透;事后监督是否到位,风险管理工作还有哪些薄弱环节,防范措施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把风险管理工作想全。 除此之外,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多讲,多讲风险管理条例、规章制度和上级有关规定、讲清讲透,使员工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应该怎么做,使员工自觉用条例、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对于发现的问题既要说明现象,也要分析根源,更要讲明危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讲普遍性问题,也要讲特殊性问题,更要讲突出问题,做到综合防范。还有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多抓,全面防范风险。要抓好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减少损失风险;要抓好重点岗位、重点人的管理工作,防范道德风险;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执行,防止操作风险;抓好案防工作,防止安全风险等等。在抓风险管理过程中,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员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员工,确保风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切实防范风险,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第2篇

两年多的时间里,光大银行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信贷投放规模增加、新业务得到拓展外,资产规模和净利润双双攀升,2008年和2009年,光大银行净利润分别为73亿元和74亿元。

但这些不是延滞光大银行IPO的因素,而是相反。

2008年席裹全球的金融危机和新老股东关于公司控制权之争,才是光大银行上市的两大关键掣肘力量。

在金融危机阴霾消减、控制权之争让路于上市大局之后,光大银行突然启动上市之路。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来看,市场对光大银行打赢这场利益攸关的上市之战,不存疑虑,7月过会、8月挂牌,应不会再有意外。

但令市场存疑的是,多年来光大银行盈利水平低下,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一直排名居后,这种状况在上市之后能有多大程度改变?暂时搁置的控制权纠葛会否暗流再起?管理结构的弊端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公司上市以后的运营效率?

因此,对这家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汇金公司”)唯一注资拯救的中型银行而言,上市绝非其改革的终点,而是资本市场与光大银行自身共同承接的新一轮大考。

万全准备

7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2010年第112次工作会议正式通过了光大银行的首发申请。7月22日晚间,光大集团、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及光大银行行长郭友在北京召开媒体见面会,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

根据光大银行当晚在证监会网站上公布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若不考虑超额配售选择权,本次首发拟至多发行61亿股,发行后总股数不超过395.35亿股;若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光大银行本次发行将不超过70亿股,发行后总股数不超过404.35亿股。

光大银行披露的材料介绍,本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该行资本金,以提高资本充足水平。2009年末,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0.39%,不良贷款率为1.25%;目前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是大型银行应保持在11%以上,中小银行在10%以上。

经研究员初步测算,光大银行若完成首发,资本充足率将至少提升到13%以上,将大大缓解目前对资本的渴求。

据光大银行披露,光大银行后续还将有一系列的融资计划;在完成上市后,该行将通过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方式补充附属资本,并择机在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此外还在积极准备和论证海外上市及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工作,进一步补充核心资本。

由于市场状况欠佳,此前农业银行上市就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唐双宁着重强调了将有可能采取稳定股价的措施,即启用绿鞋机制(超额配售选择权)。

从光大银行高管们自信的言辞中可以看出,尽管其上市护航力量远不及农行,相关方面还是为成功首发上市做好了万全准备。

五年补漏

从2004年开始,光大银行的工作重心关键词就离不开“引资”、“上市”这两个词。当年,光大银行首次报出45.8亿元的亏损,按五级分类对不良贷款进行计提准备时,不良贷款高达265亿元,不得不计提96亿元之巨的损失准备。光大银行由此成为困难户。

一同陷入危机的还有其母公司光大集团,而光大集团的沉疴也正是光大银行窟窿的一部分。

成立于1983年的光大集团以贸易起家,此后的发展思路与中信集团颇为相似,业务范围涉及金融、贸易、服务等多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光大集团开始向金融业倾斜,成立光大信托,并进行了激进的资本运作,导致到上世纪末开始陷入外债缠身的困境。

由于光大集团的外债是由光大银行进行担保,而且两者存在着数额庞大且复杂的关联交易,光大银行由此受其所累。此外,整体接收中国投资银行及经营不善,均被认为是出现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

到2005年,光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91亿元,核心净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及每股净资产均已变为负值。即便将2005年和2006年的经营利润弥补亏损后,光大银行的核心净资本仍未回到正值以上。

事关光大集团和光大银行的共同救助,光大集团最后选定的求助对象为汇金公司。2006年底,双方的注资重组初步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

根据光大银行2006年末的资本缺口计算,距离业内中等水平6%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至少需要注资200亿元。这一金额正是汇金公司敲定的注资规模。此外,汇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银投资”)也将给光大实业注资50亿元。

这一注资方案在2007年11月28日股东大会通过后并得到银监会核准,汇金公司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买光大银行新发行的200亿股普通股,入股后成为光大银行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达到70.88%。

光大银行与光大集团的债权债务重组也在2007年取得了较大进展。根据光大银行、光大集团、光大财务公司共同签订的《债权债务重组协议》约定,集团总公司和财务公司归还关联贷款本金,并解除光大银行为其债务提供的全部担保责任和质押,光大银行则免除上述所有贷款的全部欠息。截至本次上市申报前,光大银行仅对光大集团欠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1.8亿元表内利息承担担保责任。

在解决与母公司的账务问题及汇金注资后,光大银行于2008年将大量的不良贷款资产打包出售。经公开竞价,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以16.44亿元的总价购买了光大银行账面余额为142.06亿元的不良资产。这部分不良资产中,80%以上为2005年以前发放的不良贷款。

由于2008年证监会暂停IPO审批,光大银行原定以IPO来补充资金的方案不得不调整为先引入战略投资者。

2009年7月,光大银行总共引入了包括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等8家境内战略投资者,合计发行约52亿股,募集资金约115亿元。此时8家战略投资者认购股份的价格已经较汇金进入时溢价1.2元/股。

光大银行还先后于2008年和2009年发行次级债筹集近160亿元的资金。至此,经过多年补漏,光大银行已经扫清了上市的多个障碍:处置了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达到10.39%;2009年、2008年和2007年分别实现净利润76.43亿元、73.16亿元和50.39亿元,2007年至2009年复合增长率为23.2%。

业绩短板

2005年光大集团的工作会议上就开始提到上市计划。无论是个中坎坷,或是近期的马不停蹄,都绕不开光大银行自身的业绩短板。

7月22日晚间披露招股说明书后,兴业证券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光大银行盈利能力不强,各项关键指标均落后于上市银行。

其中2009年的净息差只有1.95%,低于目前所有的上市银行;这主要是因为其贷款收益率较低,仅为4.72%,特别是对公贷款的收益率远远低于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此外,光大银行的零售贷款在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占比也较高,从而拉低了贷款收益率。

兴业证券在报告中指出,在光大银行的存款结构中,低成本的个人存款比例较低,只占16.3%,而成本较高的保证金存款占比11.8%,这使得其存款付息率达到了1.69%的高水平,进而推动付息负债率达到了明显超过同业的1.86%。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得的一份保荐机构的汇报材料显示,光大银行存在多项短板:受限于资本不足,光大银行近年来发展规模较慢,同业排名逐渐落后;主营业务发展缓慢,资产结构以对公业务为主,对私业务较先进银行仍处于较低水平;收入组成以利息收入为主,非息收入占比偏低;渠道建设有待加强;人均业务效率低于同业水平;收益率水平、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资产回报率水平都处于同业偏低水平,盈利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该份报告选取的行业比较对象包括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及兴业银行。近年来,上述上市银行通过资本市场不断做大,光大银行则仍然停留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未能上市,导致在这一阵营的差距越拉越大,各项盈利能力指标均在靠后位置。此外,经汇金入股及后续增发后,光大银行的总股本在股份制银行中位居前列,每股收益很难短时期内提高。

该份报告列举出的光大银行的优势,是新兴业务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较强的网点和客户基础、较先进的IT系统以及强大的股东背景(汇金公司)等。

接近光大银行的知情人士指出,光大银行与原中国投资银行合并后,拥有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最好的网点布局,网点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及发达经济城市,然而这样“大”而“全”的网点布局并没有给光大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不仅招商、民生、中信、浦发、兴业和华夏等商业银行赶超了光大,甚至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城商行都提出了赶超光大的口号。光大银行光‘大’是不行的。”上述知情人士说。有业内人士说,许多商业银行到异地开设新的分支机构,第一年要赶超的目标就是光大银行,“事实上也能做到。”

江南证券金融研究所特约顾问杜丽虹博士表示,目前以对公业务为主的银行,为了突破存贷比的限制,直接或间接地支付了高昂的成本,从而降低了整体的风险资本回报率。这类银行要突围的路径在于模式的创新,发展对公中间业务。

然而,据光大银行内部人士透露,光大银行对公业务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同类银行的普遍问题而已,在光大银行的信贷文化中,“光做‘大’企业,但大企业与公司的资本金不匹配,结果是大的企业做不进去,中小企业又怕风险,从而长期陷入了增长乏力的尴尬境地”。

分行问题

光大银行全行30多家分行中,在当地市场占有率排名能进前6名的几乎没有,即使在内部排名靠前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几家一级分行,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也不靠前。

记者采访了光大银行部分分行的内部人士,这些人士透露,“凡是被评为先进行,几年后必然成为问题行”。

唐双宁2007年上任后曾专门召开加强内部管理工作会议,对当年审计署和银监会通报的多起内部案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当时的会议记录显示,光大银行在2007年前三年共查处了大的违纪、违法案件24起,其中重特大案件6起,处理人员众多,仅涉及分行一级领导就达到27人次。

2004年前,光大银行深圳分行一直是光大银行内部的明星分行,2004年底因为不良贷款原因,原行长褚发清辞职,2005年初光大银行原西安分行行长徐伦忠接替褚担任深圳分行行长,仅半年时间,徐因为调离西安分行之后,其在任职期间的问题在半年内陆续暴露出来而被免职,原昆明分行行长吴福林临危受命,接下深圳分行这个烫手山芋。半年3次换帅,导致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所有问题都彻底暴露出来,不良资产高达几十亿元。

吴福林在任两年,无法救深圳分行于水深火热之中,光大银行总部又调任原福州分行行长朱慧民前往深圳救火,朱慧民在福州分行期间,福州分行也是年年先进,朱一调离福州,福州分行马上就沦为后进。如此换帅救火,不但深圳分行仍处在救火补漏之中,其他分行也因此而问题频出。

另一个案例是郑州分行。2006年前,郑州分行也是光大银行系统内红极一时的先进分行,该分行行长董建敏也因此被升任到光大证券担任党委书记。但在调任不到三个月内,其光大证券的任职还在公示期间,董的继任者就曝出郑州分行几十亿元的不良资产,董建敏随即被免去光大证券党委书记一职,调回郑州分行,待岗清收不良贷款,半年之内几乎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轮回了一圈。

一位地方银监局人士指出,光大银行分行领导缺乏晋升通道,往往在一个地方任职多年,有的积累了不规范的问题,光大银行只能通过内部轮换的制度来防范风险,但这种轮换制度导致继任者不可能去承担前任的问题,必然要在短期内把前任问题全部暴露出来,因此导致分行在换帅过程问题集中爆发。这种一“爆”了之的做法,有损业务的连续性和在客户心中的形象。

2007年以后,光大银行仍然存在着多家分行问题频出的现象。光大银行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光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作为被告或被告方第三人的尚未了结的诉讼及仲裁案件共计51件,涉及金额约3亿元。

一位南宁监管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2009年光大银行南宁分行发生一件重大违规事件,该行以内部费用的方式给中层以上的干部每人配备一辆奥迪车,总共大概配发20多辆。此事后来被内部员工举报,总行经过内部审计后,也只在内部批评了事,并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无独有偶,2009年,南宁分行也一度是系统内部的先进分行。

接近光大银行管理层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分行大案频出,但甚少诉诸于法律,惩戒不严是导致类似案件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证监会公布光大银行上会前一周,光大银行曾召开分行会议。总行要求分行配合A股发行的战略配售工作,在客户中洽谈投资者,标准是投资金额在1.5亿元以上的,着重向客户强调光大银行作为中型股份制银行的成长性和前景。

控制权之争

光大集团虽然是光大银行的母公司,但自汇金公司注资后,几年来却一直只占据第二大股东的位置,且持股份额与第一大股东汇金公司相去甚远。

招股书显示,汇金公司目前直接和间接持有光大银行64.31%的股份,光大集团直接和间接持有的股份仅为11.66%。

近几年来,两大股东为争夺控股权的角力一直被视为光大银行上市的主要障碍之一,此次虽然让位于上市进程,但仍然是光大银行未来要面对的主要难题之一。

汇金公司持有多家大型银行、证券公司及保险公司的股权,但光大银行是其中唯一一家非政策性、规模偏小的银行。从一开始,这场结合就充满着火药味,在涉及光大银行事务上的强硬立场,被视为近年来汇金公司行事风格的典型代表。

汇金公司与其他股东的矛盾第一次爆发,是在注资之前。

2007年8月,汇金公司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光大银行做出了审计报告,截至当年8月,光大银行的每股净资产仅0.5元。汇金公司的注资价格为1元/股,因此,汇金公司要求原股东先缩股50%后再注资。

但光大银行不少老股东入股时,入股价格都高于1元/股,且数年来分红寥寥无几。因此,汇金公司提出的缩股方案遭到了老股东的一致反对。汇金公司注资一事从当年8月一直搁置到11月,但仅仅两个月后,汇金公司与老股东再度爆发矛盾。

2008年1月,光大银行积极备战当年上半年上市,在股东大会上通过了公司上市、发行次级债、不良资产处置方案等议案。然而,在上述议案顺利通过后,光大银行上市仍然无法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财经国家周刊》获得的一份光大集团年度工作会议记录上显示,截至2007年底,光大银行累计亏损80多亿元,在利用2007年的净利润45.7亿元弥补亏损后,仍有37亿元的缺口。如果新老股东共同缩股弥补该缺口,则可以达到相关法律关于拟上市公司须盈利的要求,可立即启动上市程序;否则,如果用公司未来利润来弥补,上市工作或将推迟至2009年。

为解决历史亏损问题,光大银行斯时准备了三个方案,即新老股东共同缩股,动用资本金填亏;以2008年上半年利润填补;申请国家特批。最终,由于国家特批难度较大,新增利润弥补时间太长,新老股东共同缩股成为弥补亏损的首选之策。

光大银行的这一选择出自中金公司为其设计的上市方案,如果要在2008年上半年完成上市申请,光大银行必须在2008年4月前完成缩股。然而,1月29日的股东大会上却未能提交新老股东共同缩股的议案。

尽管光大银行在股东大会前已经与汇金公司多次沟通,但汇金公司最后仍以缩股成本太高为由拒绝了这次缩股要求。光大银行也因此错过了2008年上半年上市的黄金窗口期。

缩股风波被认为是光大银行新老股东磨合期分歧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光大银行董事会的变革开始引起光大集团更大的担忧。

在汇金公司注资后,汇金公司有权向光大银行派出6名股权董事和1名独立董事,其中6名股权董事均供职于汇金公司,且大部分都有深厚的金融背景。董事会调整后,光大集团方面在董事会仅占4席。

与上市计划一拖再拖相比,汇金公司与光大集团方面的矛盾更多体现在股权比例悬殊上,汇金公司事实上已经取得了光大集团整个体系内多家企业的控制权,尤以光大银行为甚。

在此次上市前,汇金公司持股59.82%,其控股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公司名列光大银行第四大股东,两者合计持有64.31%;而光大集团及其控股的光大控股在光大银行的合计持股比例,仅为11.66%。

2007年汇金公司注资同时,汇金公司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还注资50亿元组建了光大实业集团公司(下称“光大实业”),剥离了光大集团境内实业资产以及境外资产。这些,导致了后来由光大集团翻牌成立的光大金融控股集团(下称“光大金控”)有名无实,其所控制的资产规模远远不及汇金公司拥有的实际权益。

据接近光大银行的人士透露,光大集团原本希望在上市前完成股权划拨,将汇金公司持有的光大银行股权划转给光大金控,以使光大金控能够名副其实。光大集团和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一直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光大”,而与汇金的股权问题如何解决,“矛盾将在上市后体现。”

市场人士分析,此次光大集团将股权之争暂时搁置,让位于上市工作的推进,与其目前渴求资本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光大银行甚至很快会面临无款可贷的局面。

光大银行方面承认,一方面,按照既定战略,该行将在未来三年面临较大的资本缺口,既有的业务发展需求将无法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