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47-0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德育思想体系,其注重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德育工作方法对于改变当前德育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知行脱节”现象有着极高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内容
陶行知关于德育内容的思想是极其完整丰富的,他认为青少年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理想教育。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他认为理想是一种正确的、蓬勃向上的“人欲”,可以使他们为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他在著名的《自勉并勉同志》中写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强调理想取向的重要性,他在《送给唐纳先生》诗中写道:“为个人而活,活得不高兴;为个人而死,死得不干净。只有那民族解放的大革命,才值得我们去拼命。”
2、集体主义教育。陶行知十分重视集体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创办育才学校时他强调:“育才学校全盘教育基础建筑在集体生活之上”。他认为只有整个民族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才能保住民族的尊严,才能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陶行知把集体主义思想,集体生活组织与集体行动三者统一起来,形成他对集体主义教育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要培养学生树立“天下为公"、“人民第一”的集体主义思想。
3、人格教育。陶行知说:“我们需要智、仁、勇兼修的个人”,这实际上强调要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学生在“知、情、意”,“真、善、美”等方面达到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他还把人的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他认为:“在德育上,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的”。在育才学校,陶行知提出智仁勇的培养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个性上滋润着智慧的心,了解社会与大众的热忱,服务社会与大众的自我牺牲精神。”
二、陶行知德育思想对现代大学生的启示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它包含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实施途径等几个方面,对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1、合理定位目标,培养真善美的“真人"。
培养具有“真善美’’人格的真人是陶行知德育的培养目标。他指出:“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求真、求善、求美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真谛,其德育思想的培养目标就是塑造“真人”,即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宣传真理和实践真理的人。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工作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在确定德育目标时,必须做到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其次,确定培养目标时,要有层次性,要注重德育工作对象的共同要求和个体需求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也是德育工作要完成的任务,力求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陶行知德育思想中所提倡的具有“真、善、美”品质的“真人”,这是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努力奋斗的目标。
2、内容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这些观点都说了德育工作内容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从实际生活中去挖掘德育新内容。面对现有德育内容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在选择德育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同时结合高校德育工作目标的不断改进,德育工作内容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变化。其次,高校德育工作内容要特别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最后,高校德育工作内容要与时俱进,加快更新的速度。
3、方法更新,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中强调通过多途径来进行德育工作,所以我们在当前的德育工作改革中,应加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开展工作,这样可以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直观识。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在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实践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等方面的作用。高校德育工作途径要多元化,不能局限于课堂内、校园内,德育工作不单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应借鉴陶行知注重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方法,把单一的、封闭式的传统育人渠道发展为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德育工作途径。
关键词:陶行知德育思想方法指导幼儿园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1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13-01
《陶行知文集》提到: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可见,陶行知先生强调了德育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教育之根本。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借用他的德育思想和方法,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在幼儿园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德育活动。
1 以营造氛围为前提,做中学“德”
营造全园的德育活动的氛围很重要,因为幼儿是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在与同伴及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行为品质的。
如:我们幼儿园开展的“小荧星”德育活动,分为“礼貌星、智慧星、自信星、健康星、爱园星”五颗星星,每周一个侧重点,每学期开展两次评选“小荧星”的活动,它所营造的氛围是相当浓厚的,它激励着每个幼儿争当“小荧星”,鼓励幼儿从礼貌、自信、智慧等方面进行努力,使幼儿在这一活动中很自然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的“礼貌星”、“自信星”等是从简单的对人打招呼开始,逐步形成讲礼貌的习惯,从认识自己和周围的同伴开始,逐步建立起自信,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这些都具体地涉及到人格教育。还有“爱园星”,它要求幼儿坚持上幼儿园体验集体生活,从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班级、幼儿园,升华到热爱自己的班级、幼儿园,是集体主义教育的具体体现。这里就运用了“知情意合一”的德育方法。
2 以“教学活动”为基础,做中学“德”
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专门的德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各年龄班德育的内容与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德育活动,也就是为实现某项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例如:谈话、讨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春游、劳动、节日庆祝活动)等。幼儿的道德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通过每一次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的积累而逐渐得到发展。我们幼儿园侧重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了学古诗的德育活动,在古诗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更深入实施了德育活动。
比如,唐代王翰的古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古诗的学习中幼儿除了体验此中的风景,感受语句的韵味,同时也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特点,在每个班级实施不同的、系统的专门的德育活动,
3 以“个案追踪”为手段,做中学“德”
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德育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不同性格的幼儿身上所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如表扬手段对幼儿的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但针对幼儿的年龄、家庭背景等的不同,表扬的方式也应当不同。如有的幼儿需要教师的口头表扬胜过物质奖励,而有的幼儿则相反。同时,幼儿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差,知道不能做的事,却常常在行动上一再犯错。教师应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尝试寻找最佳的适合每个幼儿的教育方案。我们在德育活动的开展中,对个别幼儿进行个案追踪,使德育活动深入到每一位幼儿。
如:在进行“小班幼儿爱惜物品的培养研究中”,我们的一位幼儿就表现得尤为特殊,他每次拿到一个玩具就会将之前手中的玩具随意抛丢,玩具坏了他只有一个反应“叫我爸爸买!”我们对他进行个案追踪,调查分析他形成这一不良习惯的原因,提出纠正的方案,并且积极实施,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以“家园合作”为主旨,做中学“德”
提高家长的参与性,就是在幼儿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改变过去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即单纯强调让家长配合帮助幼儿园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把有缺点、毛病多的孩子推给家长的做法。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忽视了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我们把过去的单向交流改为双向交流,增强家长的参与感,如:针对孩子打架的问题,老师可以在家长园地“家教”专栏中,写出“宝宝打人了,怎么办?”的小文章,家长会在看文章的过程中,对于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引起深深地思考。我们还可以请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做得较好的家长在家长会上谈体会,写自己培养孩子的态度和经验。这样,家长成为主动的教育者,家长们自己的经验、方法也更容易在家长间沟通,从心理上也乐于接受。可见,家长的参与,是一种生活活泼的教育形式,是促使家长自觉地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以便更好地实现家庭与幼儿园的同向同步。
5 以“多样德育活动”活动为突破口,做中学“德”
陶行知主张教育救国,他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教育对于普通民众的意义。陶行知积极付之行动,并走出第一步,因为陶行知深受西方民主主义的熏陶,加之以往的教育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主导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官员,导致没有深入的了解中国教育现状,使得在普通民众中推广的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忽视了民族大众的力量和他们获取教育的迫切愿望,教育运动的推广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压迫性的方式,陶行知甚至说“强迫是一种必要手续”。但是,陶行知的教育改革经历也为其奠定了强大的理念基础,促使他把教育放为中心,并结合人自身发展的因素,这符合当时教育改革的现实。
二、乡村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希望通过乡村教育助民富,启民智,享民权,保民族。他提出教育与政治相配合,将生活用教育的方式加以改造,不是仅仅强调教育的中心地位,而是教育融入生活,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并想以教育来唤醒民众,使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第二,陶行知在乡村大力推广教育,促进其发展,他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光彩至今仍然历久弥新。劳苦大众的子孙可以有机会接受教育,体力劳作与学习知识想结合,这在中国教育历史上也是首例。第三,陶行知还认为品德对学生和教师都至关重要,他认为教师只有把品德高尚才能真正称其为老师,并且要以行为为学生做好的示范,还要积极的改造中国农村的现状,肩负重燃民族希望的责任。教师不单纯的是知识的教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更要成为自我修养的锻造者。教师应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第四,陶行知提出使乡村教育更加科学,强调科学、实际在乡村的推广和实践。陶行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私塾教育模式,开创科学走下农村的新局面,并以教学实验的方法,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用科学武装农民的头脑,为他们解决难题,开拓视野。
陶行知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数达到百分之八十五的农业国家,农民作为国家的最低阶级,受到无情的压迫和摧残,创造物质但是却不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他对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十分的痛惜,他希望通过他的教育实践来使中国的农村改变,使农村的教育改变。
三、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组织成立各类国难教育救国会,他希望整合全部人民的力量,将中国民族正面临巨大的危机传播出去,在工学团推广军事课,医护培训等课程,并提倡大家相互帮助,卫国护家,集思广益,寻求中国的救国之道,不考虑个人得失。第二,普及教育的内容从简单的教识汉字,积极扫盲等变为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和长久;第三,立足为对中国当时的国情现状,陶行知深知当时的中国贫困落后,他的教育必须要在贫苦大众中深根发芽,他着手撰写《普及教育与学武训》,推广以武训的精神为指导,克服各种困难疾苦,以义学为手段,用很少的钱却造福了很多人。第四,因为当时民众的抗日热情已被点燃,普及教育作为具有广泛号召力的措施动员了全国的民众,形成了即知即传人,知识为公,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愿教,人人好学的局面。第五,陶行知十分注重将科学推广到生活的时间活动中,提倡每个人立足于社会,通过生产劳动改变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社会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科学的力量促进生产生活,抓生产,团结计提的力量,努力协作,卫己卫国,爱护胜利果实。
四、特殊人才教育思想
遭受侵略的现状使中国的特殊人才不断凋零,建立育才学校迫在眉睫,把抗战的思想融入教育当中,只有全民团结才能救中国,教育也才能服务于广大的劳动人民。陶行知还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他希望育才学校的学生“成长为一个英勇的文化作战集团”。什么时候敌人来犯,他们也能应对自如,坚决不做亡国之徒。只有国家强盛,人民团结,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站起来,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第二,日益严酷的抗战局面使得,全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时陶行知的政治性也越来越强,思想意识也更加坚决。第三,作为普及教育的深入和补充,特殊人才教育开拓了新的途径。
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的楷模,张扬了爱心和人梯精神。作为一名幼
教工作者,我认为爱应该是对幼儿思想上的关爱,及时发现幼儿身上存在的思想
偏颇,通过与幼儿的真诚沟通,让幼儿相信你,并给处于迷惑中的幼儿以正确的
思想指导。特别是对于班主任而言,更需要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
感受每个幼儿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
一、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孩子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项“爱”的工作,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
“爱”,要求教师在心灵上与孩子相通。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
种修养是师德的“调节器”和“控制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我们平常总
是把对孩子的爱挂在嘴边,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对孩子只应赏识而不该批评呢?
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否定这个观点。在我的身边,也有很多令人头疼的孩子。
记得有一天早晨,一个孩子高高兴兴地来到幼儿园。见他第一个到教室,我就派
给了他一个小任务——为我们班自然角里的植物浇水。他开心极了,兴冲冲地拿
着小水壶跑去浇水了。过了些日子,我偶然看到我们自然角的植物居然开始枯黄
了,这回我可纳闷了:不是每天都浇水么,怎么还会枯死呢?恰逢今天还是这个
小朋友去给植物浇水,我让他把我带到我们班的自然角。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居
然把我带到隔壁班的自然角去了。对于这件事情,我没有严肃地批评他。也许是
前两天我们给自然角搬家的缘故,在班上可能还有几个小朋友和他一样不清楚自
己班级的自然角在哪。
由于孩子幼稚、不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些是教师
意想不到的。我们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爱因斯坦就曾说
过:“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宽容之中蕴含着了解、信任,表明教
育者对自己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渗透了一种对事业、对孩子的诚挚的
热爱。”教师要把孩子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当你把孩子
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你就会发现他们有许多可爱之处,
就会不由自主地爱他们。
二、关爱孩子,在教育生活中体现大爱
每个孩子就是一棵成长的幼苗,教师对孩子如同农民对弱苗一样,给它多一点精
心保护、多一点科学培养,它就能茁壮成长;教师又如船长,他用目光和爱叠成
跳板,引孩子们上船,船儿离岸,他用如弓的脊梁做桨,为孩子引渡……在教育
教学活动中,孩子是主体,是活动的主人,行使着主动权。教师的爱不是机械地
给予,而应该是慷慨的奉献。孩子是纯真的,也是腼腆的,不会追在教师的后面
吵着需要疼爱;但是孩子们的很多表现足以证明,他们是多么渴望被疼爱啊!
很多小朋友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坏习惯——告状。然而细心的教师会明白,这并不
是孩子们的无理取闹,而是对爱的渴望。他们尝试一切能够吸引教师的办法,并
且很乐意被教师“盯上”。有的孩子觉得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才会注意到
他,即使教师给予的不是嘘寒问暖,他也会感到被爱了、被重视了。这种现象应
该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处于教学边缘的孩子是最危险、也是最需要关怀的。教
师不是神,不能真正全部照顾到,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事实存在,我们就更应
该关注这样的孩子。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相信每位教师都有一套适合自己
、也有利于孩子的方法。这里我就谈谈本人的一点经验。
1.定期给孩子们换座位
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离自己近的孩子,我们往往会忽视;对于离自己
远的孩子,我们偶尔也会将他们遗忘。因此,我采取了换座位的方法,以最大限
度地照顾到所有的孩子。
2.提问时,将机会更多地给予边缘孩子
对于经常举手的小朋友,我们不能剥夺他们回答问题的权利,但是要把更多的机
会留给其他小朋友。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自己把握好。
三、爱满天下,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也曾有过很多的困惑: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运用
到课堂上,准备有条不紊地实施时,多希望能达到一脉贯通、一气呵成的效果。
可有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与预设的内容背道而驰。当我给孩子们展示自己
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欲赢得孩子们好奇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我失望地
发现,我的煞费苦心,倒成了自己的孤芳自赏,孩子们却不以为然。虽然我们精
心设计教案时考虑得很全面,但这也不过是一个教学方案而已。课堂不应该是教
师事先编织好的精美的“鸟笼”,而应该是一片平等、民主、开放的广阔天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
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要顾全大局,放眼未来,时
刻认识到肩上担负着“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要不断学习、思考,有海纳百川
的知识容量和百川归海的心胸。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
一、创造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重视创造教育,不仅撰写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和《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创造教育专论,而且在其大多数教育论著中都论及了创造教育问题,尤其是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在教育教学当中,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追求,要求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陶行知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启发我们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无限潜能,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以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二、生活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实质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其中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当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可以采用陶行知所说的:“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陶行知指出:“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强调“重知必先重行”。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弥足珍贵,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教育富矿,对于我们今天正在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就要求我们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现代教师应该充分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语交际教学中,可先给学生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交际,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习作中,则可以通过先活动(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进行听说训练,最后写一写,孩子有了切身体验后再去写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育人目标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真人”即是陶行知最根本的育人目标,其在陶行知的思想体系中,指求真实干、忘我为公、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的有用之人。陶先生用一个“真”字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教师作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书育好人。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观点多元的当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当代的青少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于是困惑、迷惘。对于学生来说要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引导和正面鼓励他们,促使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当然,陶行知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含义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
在当今社会要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陶行知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增加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和W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班级管理;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91―01
一、班长、组长轮流担当――圆于形
1. 理论支撑,付诸实践
班级管理经验,是在理论与实践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在实践中完善理论依据,在理论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实践。基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我们开始了新学期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
学期伊始,我们尝试性地和孩子们一起推选组长,在每一组选一个孩子当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发记号笔、收本子。孩子对这个推选充满欣喜,也很快将小组长的推选落实了。在后来的一个月里,孩子们越来越重视此事,有的孩子甚至回家对爸爸妈妈牛气哄哄地说:我管理一组的小朋友呢!由此可见,孩子们对小组长这项工作非常向往。
2. 改变策略,继续出击
当一个班级的管理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就要对其所呈现的现象及时做出反馈,再结合理论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调整,让班级管理制度更加细致,更加完善。
一个月后,小组长们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熟悉了。不过这只为部分孩子提供了发展自己的平台,更多的孩子也有表现自我、体验自我价值的愿望,这就出现了矛盾。每个孩子都非常优秀,怎样让更多的孩子得到表现和发展呢?于是再次做了调整,让孩子自主竞选组长。
首先,是自我推荐。自我推荐的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习惯在竞选中至关重要。想要当组长,就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要懂得自我管理。其次,是集体举手投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大家的投票结果才是最终的结果。先竞选出5个孩子从周一到周五轮流各当一天班长。第三,以小组为单位,经过组员推荐、投票,依次竞选出每一组的小组长。
这个过程一下子提高了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们是一种督促,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班长不仅是帮助老师做事情,更要服务小朋友,参加劳动。比如每天都要擦桌子、扫地、检查小朋友的着装情况等等。我们以小班长、小组长为榜样,用行动告诉孩子们:劳动最光荣,愿意服务同伴的小朋友最可爱!
二、对特殊儿童别样出招――守其真
1. 用爱心交换信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在集体活动时,用一个肯定的眼神鼓励孩子回答问题,激励内向的孩子参与活动;在午餐时,用一句表扬的话鼓励孩子安静用餐;在午睡时,轻轻摸摸孩子的头示意孩子快快入睡。我们要告诉孩子“老师很喜欢你们”“老师很爱你们”“老师喜欢每一个小朋友”。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喜欢他的、关注他的,孩子也会敞开心扉,邀请老师走进他,和老师做朋友。
2. 用细心发现亮点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每班都会有一个爱出状况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是班级管理中最让老师头疼的。在我们班就有这么一位对事物极有看法、能大胆言论却行为特殊的孩子。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怎样让他融入到集体生活并遵守集体的规则呢?
案例:区域活动时间,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发生了争执,争执的声音影响到了周围的孩子。宇轩看见男孩欺负女孩,他二话不说站了出来,当着全班孩子的面大声对那个男孩说:“你怎么可以欺负女孩子呢,男人是不能欺负女人的!”接着,其他孩子一起帮助女孩,用宇轩的话反复说那个男孩,而宇轩也自此“一句成名”,班里再也没有任何男孩子欺负女孩子的事情了。
分析:宇轩总是游离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很少能在小椅子上坐满三分钟。每次遇到类似情形,他总能说出一句恰到好处的话来提醒同伴或是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次,他迅速对发生的事件做出反应,直接指出男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然而他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忽略了周围的情况,完全不知道在乱哄哄的情况下,会给班集体带来影响。比如:吵闹哄乱的情况下孩子们会相互碰撞到;加剧做“坏事”的孩子的心理压力等等。不过,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了他的优势:语言能力强,词汇使用量多,理解能力强。
在分析情况之后,我们决定任命宇轩担任班级调解员,专门处理小朋友之间的小纠纷,前提是只能用嘴巴教育小朋友,不能动手。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要因材施教,面对比较特殊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因势利导,给他们创造一个发挥优势、发展自己的空间。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下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教师有了理论的导向与支持,并能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积累丰富的班级管理工作经验。借用陶先生的话:“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
参考文献:
[1]王琦.论人格本位教育思想在职教教学中的重大意义及具体实施[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03).
[2]王娟.谈谈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才智,2011(19).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我们更不能因为孩子小、不安全等等因素,而束缚教育的手脚,抑制教育的内涵,我们应该学川淘行知教育思想,充分实践,让孩子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碍到充足的养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为面作出尝试。
一、践行“生活即教育”理论,寓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内容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寓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教育功能,是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基本原则。
1.语言教育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着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话”。“教育作为一种经验的传递系统,是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交往活动而实现的”。教学中最基本的交往沟通方式就是对话。没有了对话,就没有f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f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教师要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在诗歌、故事等教学中,引导孩子学说短语、成语,鼓励大班孩子进行模仿和创编,在游戏中鼓励幼儿和同伴之间大胆交流,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进餐之前,我们给孩子们听故事,一为面可以让孩子安静下来,另一为面,通过故事教学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在故事比赛、升旗仪式小主持、月活动等活动中通过自我介绍和演讲来渗透幼儿的语言发展。
2.常规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到:“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由此可以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加强对幼儿各为面的常规培养对于一日活动有序开展有着重要的帮助。幼儿人园以后,一日活动的安排与家庭不同,它有时间的限制,有场所的规定,有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小班生活常规管理可以遵循的原则有:切合幼儿的能力、拟定明确的工作步骤、给予充分时间和重复练习的机会、提供适当而充足的设备、给予赞赏和鼓励、持之以恒。内容从幼儿的来园活动、盟洗、饮食、午睡、离园等几个环节做出其体的常规管理。在每一个集体活动前,我们都对孩子们提出I要求。活动中要求幼儿听清音乐指令,遵守规则,比如排队时我经常和孩刊门强调三个字,只要我说到排队时要做到孩子们会很自然的接我的话:快、静、齐。
二、落实“社会即学校”理论,让幼儿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强调扩一大学校的教育范围,要以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利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
在幼儿园,我们每学期都组织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图书节活动中,我们会带领孩子们去儿童图书馆或者幼儿绘本馆,由里面的讲解员组织我们一起阅读或者开展活动。我们的社会课程中要涉及到参观,我们就联系好社区里的相关地点,组织幼儿前往参观,回来后讨论提升;比如我们还会去私陆支馆、步行街、体育一场等代表性的地方,让幼儿增长对这些地方的认识;天气好的时候,餐后,我们带着孩刊门去隔壁的小学里转转,看看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或者去附近的小公园走走,让孩子在不同的季节体验到变化,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
三、依托“教学做合一”理论,加强幼儿的手脑并用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教育是以社会生活实际的“做”为中心,行动和思想结合,这样才能取得“真知”。
1.特色活动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适合孩子发展的手工活动,小班可以是涂色,中班可以是折纸,大班可以是剪纸,我们把这些内容作为班级特色,制定好发展计划,从简到难,比如折纸刚开始时由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双三角形、双正方形的折法,学习看折全氏步骤图等,.漫慢地,由孩子自己看步骤图,完成作品,这样的边思考边操作,不仅培养丁孩子做事的耐性,也养成丁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2.游戏活动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没有任何意义。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也是重要参与者和主体之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既是满足思政教师自身基本需要,也是实现思政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和有计划性的。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理论和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但由于目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普遍不高、目标与结果不相匹配,导致国家开设思政课的良好愿景并没有完全实现。因此只有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国家社会的大量投入不付诸东流,使学校与思政教师的心血与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
首先,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高度重视,并一直给予大力支持。为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异常重视。例如,2006年“05新方案”的实施。2008年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2009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科学发展观专题教育活动的通知》。2013年又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决定在未来5年投入2 000万元培养高校思政名师。这些表明党和国家在制度、精神和资金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其次,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教育者,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了上好每一堂思政课,他们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努力。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虽然目前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但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是按照国家和人民所提出的要求在不断进步。他们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自己肩负的责任都有着明确的认识,不管是从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出发,还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都在刻苦钻研,努力增强的理论素养;深入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为了让每一节思政课都发挥积极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每位思政课教师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任何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不是无偿的,都有一定的成本投入,这种成本问题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英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希恩指出:“教育部门,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要使用一部分宝贵资源。”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社会和思政课教师都注入了大量的心血。这不仅是教育资源、教育成本的一种投入,也是国家、社会和各级教育者对于青年学生的期望。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关注和投入,也是为了获得效益,只不过这种效益是特殊的、隐性的、长远的和思想上的。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普遍遭遇到学生兴趣不高,实效性较差等问题,直接导致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投入与效益不相协调,这其实就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完成思政课所承担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投入成本的使用价值,实现有效资源的优化利用。
二、从教师需要角度探讨为什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需要理论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一切动机和行为的内在根源,人的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就是人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从低到高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思政课教师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对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影响明显。
第一,生存的需要。思政课教师的生存需要能够得到基本满足对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影响较小。人作为有生命活动的社会存在物,需要有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生活条件,如吃饭、穿衣等。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生存需要首先是他们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其他需要的基础。根据一份“高等学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高校教师年工资收入按职务分析,正高级教师的年平均收入14.36万元,副高级为10.33万元,中级为8.3万元,初级为7.44万元。这与同等条件的高级人才的工资收入相比是偏低的。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际收入更是是处于这一平均线之下。国家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这一比例已经是远远低于高校师生比例的平均值。因此思政课一般都是大班合班上课,因此思政课老师的任务繁重。而收入与付出的不成正比,导致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生存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但是,从整体上来讲,高校教师是知识型工作者,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高收入,而是教书育人的兴趣、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稳定性。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是同时并存,人可以在低级需要没有完全得到满足之前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虽然思政教师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但是精神的需求此时占着主导优势,也就是说他们更渴望的是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第二,享受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在享受需要上的不满足,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个人在其基本生存需要满足后,会产生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存质量的更高要求,他人对自己的肯定或尊重等等。它不仅指是物质上的满足,更侧重精神上的享受。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不仅仅传道授业,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普通人,他们同样希望自己的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可、尊重,甚至是欣赏。如果自己的工作没有学生认可或者赞赏,教师的精神享受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将会严重影响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教学是一种双向性活动。只有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才能形成一节生动有效的课堂。其次,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教学其实是一种表演,这是从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说。小小的三尺讲台就犹如一个大舞台。在课堂上,教师希望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使自己成为舞台的焦点和中心。如果观众对演员努力的表演毫无兴趣,没有任何掌声或者喝彩,任何精彩的表演都不再完美。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无形会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和育人责任感;反之,学生反应差,教师就会产生疲惫感,甚至导致信心的丧失和责任的放弃。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和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思政课教师投入了时间与精力,希望能给学生带来精彩有效的课堂,但学生上课抬头率过低,对教师所讲内容没有兴趣、反应平淡,甚至毫无回应。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导致思政课教师异常失落和悲观,有的教师甚至产生怨恨情绪。这最终导致高校思政课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低、反应差,教师的享受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教师对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和创新力;又使得学生对思政课进一步失去兴趣。
第三,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教师发展需要的满足能够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发展需要是更高一层的需要,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培养国家人才的事业,而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和灵魂的榜样。作为学生的心灵导师,思政课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格外强烈。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思政课在高校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也建立了一级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心理、法律、政治等,这对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思政课是思想性、时代性、发展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更是要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集中学习和培训,既让他们准确掌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又要抓住时展脉搏。因此满足思政课教师对发展需要既是他们自身的愿望,也是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理论功底不扎实,不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讲起课来必然是底气不足。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能深刻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教师的威信力,也就必然影响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发展需要的满足与思政课的实效性之间也是相互统一的关系。
三、实现教师需求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共同发展
教师需要是多层次的,总体上我们可以将它概括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物质需要就是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基本的生存需要,精神需要则包括精神享受需要、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