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6 23:44: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材料工程基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工程材料 教材 问题 商讨
从2005年以来,笔者一直采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陶亦亦等主编的《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作为我校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教材。该教材的内容编排科学合理,重点内容突出明确,关键知识点清晰易懂,叙述简明扼要、通俗流畅。本课程课时较少,因此该教材比较适合用于教学。
在使用该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书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若不特别指正的话,会导致学生对知识产生错误的理解,或者会让学生困惑不解,从而增加学习困难。可喜的是,该教材于2013年8月发行了第二版,编者针对在第一版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修改或删除,编者的严谨与认真的态度令人尊敬。遗憾的是,笔者依然在新出版的教材中发现一些问题没有得到修改。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笔者在本文中指出新版教材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不同意见,并给出相应的修改建议,虚心与同行们共同商讨。
下面根据问题的类别,大体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理解的问题
教材第10页第2行“由于各种硬度试验的条件不同,因此,相互间没有换算公式。但根据试验结果,可获得大致的换算关系如下:1HBS≈10HRC,1HBS≈1HV。”根据教材给出的换算关系,学生在完成第12页复习题2-7题时,会将45HRC换算为4.5HBS,或者有的学生将240HBS换算为2400HRC,然后对四种材料的硬度进行比较,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比较不同硬度测试仪器所得结果,建议作出补充说明:“例如,测试某一种材料的硬度时,使用布氏硬度计测试的数值是使用洛氏硬度计测试所得数值的10倍。”到目前为止,使用洛氏硬度计对淬火钢进行测试时,所测得的数值不超过67HRC。
二、导致学生无法完成作业的问题
教材第26页表4-2 铁碳相图性点数据“符号Q,温度6000C,含碳量0.0057%”。而第32页复习题4-7题,要求计算含碳量为1.2%的钢,室温下的相组成物的相对量。因为学生不知道在室温下铁素体相的含碳量是多少,所以无法完成作业。
建议修改为“符号Q,室温下,含碳量0.0008%”。给出室温下铁素体的含碳量,方便学生进行计算。
三、导致学生产生困惑的问题
(一)教材第25页图4-7 采用“简化后的Fe-Fe3C相图”。而第28页图4-10 “亚共析钢的结晶过程示意”中出现包晶转变的示意。因为前面采用的是简化了的相图,省略了包晶转变过程的介绍,因此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对包晶转变的示意无法弄懂,从而产生困惑。
建议将图4-10中的包晶转变示意删除。或者图4-7不要采用简化的相图。
(二)教材第47页第5行“钢的淬透性主要决定于临界冷却速度。临界冷却速度越小,过冷奥氏体化温度及保温时间越稳定,钢的淬透性也就越好。”
建议删除“化温度及保温时间”这8个字,否则导致学生看不懂,而产生迷惑。
四、其他的问题
(一)教材第14页倒数第5行“由于把金属看成是刚性小球,所以即使是一个紧挨一个地排列,原子间仍会有空隙存在。”建议将“金属”修改为“原子”。
(二)教材第27页表4-3 铁碳合金的分类。建议将工业纯铁,室温组织“P”修改为“F+Fe3C”。因为共析钢的室温组织才是P。
(三)教材第28页第2段“温度降至1点后开始从液相中析出奥氏体”。建议将“析出”修改为“结晶出”。 液相转变为固相的过程称为结晶。
(四)教材第31页图4-20;第47页倒数第4行,第5行;第48页第1行。建议将其中的字母“弧毙薷奈“F”。 皇潜硎敬刻的体心立方晶格结构状态,而此处表示的是碳在-铁中形成的固溶体,所以应该使用F才准确。
(五)教材第33页倒数第8行。建议将“Ar2”修改为“Ar3”。A2在一些教材中也有介绍,但并没有Ar2的说法。
(六)教材第34页图5-1。建议将图中的字母“R”修改为“E”。
(七)教材第36页表5-1。建议将表中数据“18~20”修改为“10~15”。强度增加,塑性下降,是一个规律。其他资料的数据是10~15。
(八)教材第40页图5-11。 建议将图名称修改为“马氏体的硬度与钢的含碳量的关系”。马氏体的硬度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并非取决于钢的含碳量。
(九)教材第61页倒数第2行“这些钢材先在500~5500C的铅浴中进行等温淬火,得到索氏体组织”。建议将“等温淬火”修改为“等温转变”。因为淬火得到的组织必须是下贝氏体或马氏体组织。
(十)教材第62页第5行“为了提高弹簧疲劳强度,热处理后往往采用喷丸进行表面强化,使表层形成残余奥氏体并消除表面缺陷”。建议将“使表层形成残余奥氏体”删除。因为残余奥氏体是淬火转变不完全而剩余的。对弹簧表面进行喷丸处理时,会促使残余奥氏体转变为其它组织,弹簧表面产生压应力,并消除表面缺陷,从而提高弹簧的疲劳强度。
(十一)教材第66页第4行。建议将“7Cr13”修改为“4Cr13”。
(十二)教材第129页。建议将图8-10中的字母“r”修改为“L”;将“P+ Fe3CⅢ”修改为“P+ Fe3CⅡ”。二次渗碳体和三次渗碳体出现的位置是不同的,从过共析钢中析出的是二次渗碳体,从铁素体中析出的才是三次渗碳体。
(十三)教材第188页第10行。建议将“W6MoCr4V2”修改为“W6Mo5Cr4V2”。
以上是笔者发现在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个人意见,并相应地提出了修改的建议。由于笔者学识浅薄,不妥之处,诚恳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陶亦亦等.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8,2.
关键词:积极性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40-01
工程材料与加工基础课程是为建筑环境与工程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工程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及常用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技术基础知识,为学习其它有关课程及以后从事涉及机械设计和加工制造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但是由于这门课的抽象概念多、教具少、实验少、到工厂观摩学习的机会少、且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只能看到加工出的成品而对于加工过程接触较少,教学内容枯燥难以模拟,学生学习积极性差[1]。鉴于此,任课教师应在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授课内容的基础上,钻研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端正学风,明确这门课的意义,让学生从思想上从态度上意思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激发、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结合工程材料与加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1 端正学风,明确这门课的意义
在老师认真讲解的条件下,学好本课程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是否努力,而学生是否努力又取决于学生主观认识,如果学生主观认为该门课不重要,从思想上和态度上就不会认真对待这门课程,自然也学不好。鉴于此种情况,在开始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了这门课的作用、学习内容等来强调此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强调这门课对以后的毕业设计及将来的实际工作都有非常重要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努力学习此门课程。
2 用生活事例类比,激发学生,辅助学生理解
此课程抽象概念多,有些微观层面的概念不易讲清楚,也没有现成模型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借用生活上的事例类推,比如在讲间隙半径时,教师可以用在排列有序的石头缝隙中装沙子的事例讲解,沙子的半径比石头小,所以能够装进去,当沙子半径增大到一个缝隙只能放一个沙子时,那么沙子的半径就与微观世界里的间隙半径是等价的,这么一讲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讲位错,致密度等时教师同样可以采用生活事例类比微观世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微观世界的概念。
3 灵活多样教学方法
3.1 利用多媒体手段
在讲铸造成型、塑性成型、焊接成型及车削加工时,有很多立体图,有些概念虽然表述了但是学生因为没有到工厂看到加工过程,不能在脑子里行成一个直观的印象,仅凭讲解很难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这些概念,鉴于此种情况,每上到对应章节时,可以放一些关于这些器材结构及工厂加工过程的视频,这样学生看到这些视频不仅把书本上看不懂的图消化了,还犹如到工厂观摩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树立榜样与负强化相结合
大学成绩统计方法不同于高中,最终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得到,并且平时成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教师可以用平时成绩这块来激励学生学习,对于平时学习认真的同学可以树立榜样,奖励平时成绩,而对于平时不太认真的同学可以采用负强化扣分的方式刺激其好好学习,另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经常到教室后面走动下,对于那些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可以点名让其回答问题,如果能回答出来最好,不能回答出来要给予适当的暗示,以此来提醒他好好听讲,但是即使回答不出来,因为学生毕竟是成年人也要尽量保住学生所谓的面子不能打击让他难堪。
3.3 分配学生讲课
教师讲授一直是处于主动地位,有些时候教师可以与学生的角色互换,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内容让学生准备后讲授,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不仅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学习,并且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可以收获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急时对那些做的比较好的同学给予奖励,这个过程让学生有成就感、感觉十分新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这样也很好的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这门课程。
3.4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向同学向老师提出疑问主动亲近学生
提问可以起到正面作用,比如起到提醒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所讲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问拉近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亲近老师,但是也有可能起到负面作用,比如提问以后学生因爱面子有时会不懂装懂,不敢说出自己的疑点,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疏远老师,很多问题以后也许不再问老师。到底起正面作用还是起负面作用,这就取决于教师当时的言语和态度,如果一个老师对于不能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打击,那么他就有可能以后再也不敢提问进而疏远老师,甚至自暴自弃放弃此课程的学习;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不会回答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能回答出来,并且给予适当的鼓励,就会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对于不懂问题,也会踊跃发言提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提高学生学习此课程的积极性不仅需要教师备好此门课内容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视教学内容和需要精心设计,巧妙的安排;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处理一些课堂突发事情,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互动,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论文;教学改革;学习主体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特点是叙述性、记忆性的内容多,概念多,内容抽象,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有似易而难,似浅而深,似懂非懂的印象。
针对《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增设课程论文的设想。通过增设论文改革教学方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考核手段的全面改革。可以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到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科研和实践,有利于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会用”。
增设课程论文的意义
(一)一线牵动了全局,一改可以推动教学各环节的全面改革
促进教学主导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期以来,一种旧的传统教学思想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工作,这种旧的教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把知识与能力等同起来;二是教书不教人,把教书与教人割裂开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程论文体现了教学以培养能力、发展能力为主导的思想,突出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在教学内容上原来是书上有啥讲啥,现在转换为“四不讲”,“四增加”四不讲是:凡属高中或文化基础课讲过的不讲;陈旧过时的知识不讲;单纯阐述性的不讲;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不讲。四增加是: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增加科学论文讲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课程论文。
与旧的传统教学思想相比较,这是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旧的传统教学思想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注入式”,二是“抱着走”。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改革这些方法势在必行。增设课程论文则注重四个为主,即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训练为主。以启发式、学导式代替注入式,根据课堂性质、学生的特点,采用讲授、课堂讨论、习题和指导学生自学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与各种课外训练,开阔思路,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促进了实验的改革原来实验是听、看、抄。听是学生听实验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使用等;看是少数学生照着教师的示范动作做一遍,大多数学生围着看;抄是实验之后大家互相抄数据和实验报告。现在改为自始至终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原来是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试,一锤定音,现在是以课程论文为前提,没有参加撰写课程论文或课程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参加考试,考试成绩改为两部分:课程理论占80%,课程论文占20%。
(二)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能力
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会看书,不会作学习笔记,不会整理数据,也不会把新学到的知识有条理地讲出和写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差。通过课程论文的锻炼,学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会大大增强。增设课程论文是写毕业论文前的一次预演和锻炼;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有效手段;可以锻炼学生归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自行寻找参考资料,自学读书,自己处理数据,自己进行实验查证问题,教师辅导。这样学生和书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以充分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流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向宽、深方面发展,学习中等的学生可以不吃力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差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充分的个别指导下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生各得其所,个个积极主动,因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普遍提高和两极分化现象的改善。
(四)为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在论文的审定和批改上,采用教师批阅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审定的方式,使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减轻,从而可使教师把省下的时间用于备课,钻研教材、研究问题、辅导学生;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也扩大了知识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也为师生的发展带来了活动空间;在检查论文的合理性上,采用自己实验自己验证的方式,经验及时交流,错误及时纠正,教训及时吸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靠自己钻研获得知识和技能,因而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熟练,遗忘较少。
(五)能促进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过去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讲到底,一个讲稿用几年。现在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快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这样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教学内容也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无疑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个极大的促进。
增设课程论文的实施步骤
增设课程论文具体做法分为布置阶段、撰写论文阶段、实验验证阶段、质量考核阶段四个步骤。
(一)布置阶段
在课程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是一个新想法,在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应及早布置,明确要求。上课前首先应向学生班级作一个通报,获得他们的支持,然后在第一节课时可向学生布置,要求课程论文的文章要文理通顺、简练,能较为正确地反映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资料来源较可靠,分析见解基本正确,有一定的技术情报价值或实际指导意义。完成时间在课程讲授到三分之二时为宜。过早,学生知识面太窄;过晚,学生已经临近期末考试,容易流产。考核方法:采用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由班集体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将学生意见与教师批阅相结合,其成绩按20%计入该课总成绩。论文题目可由教师确定,也可自选题目。
(二)撰写论文阶段
在本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选好论文题目无论自选题目或教师确定的题目,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有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好示范将近年来教研室教师正式发表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学术文章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读,或发给学生传阅。由作者谈选取资料、处理数据、实验验证的方法和过程。这样不仅把教学和科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给学生撰写论文作了示范性的讲解。
抓好资料的选取和自学阅读参考资料时,要求学生作到“四记”。“记心得”:不要抄书,要消化书上的知识,记下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记问题”:记下疑难问题和糊涂概念,以便给教师辅导时提供线索;“记数据”:便于分析比较;记需要实验的东西。
引导学生调查分析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提出些有特点的工艺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如可以让学生对机床主轴进行分析,从其使用的特点引出力学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主轴所需的各个力学性能要求分析,可以逐步论证出机床主轴的工艺要求,从而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即使学生的设想可能不够完善,但只要学生自己能主动分析问题,就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搞好辅导学生写论文时,教师要随班辅导,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过去上课后自习时提出的问题要多一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容易的,给学生指出思路,启发进一步思考,不急于回答现成结论,对有共性又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留到课堂解决,这样可提高辅导质量。
(三)实验验证阶段
课程论文有些可能是实验性很强的课题,有的课题甚至需要依靠实验得到的结果来完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由始至终亲自动手去做,并可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做到以下几点:(1)需要做实验的学生首先向实验室和任课教师提出做实验的项目。(2)由学生根据题目的需要和实验室的条件写出实验计划并和教师一道研究实施方案。(3)由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仪器设备的检查等。(4)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试验的全过程,然后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交教师审阅。
(四)质量考核阶段
可采取学生互相交流、班集体评选与教师审阅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推出较好的论文在班级范围内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需要的教师人数较多,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准备及对每个学生的足够重视,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致考虑和对实验的设备条件要求也较高,因此增设课堂论文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实施中还要不断吸取经验,不断改进,使其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玉科,郑玉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2000,(4):40-41.
关键词:工程索赔;重要性;及时合理;技巧。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1.背景概述
某材料仓储基地工程工期240天,总投资1126万元,面积2992m2,工程造价507万元。工程实行总包招标,建设资金已到位,但未领取施工许可证。因建设单位投资任务紧,要求提前进场施工。4月1日一台压力900KN的静力压桩机进场施工,静力压桩机以700元/天的价格租赁,打桩工人为4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建筑西侧上方有11万伏高压线穿越,电业部门不同意高压线下施工,须进行重大设计变更,之后库房面积变更为2215m2,工程造价减少了90万元。由于设计变更及建设单位相关手续办理等原因,监理工程师于6月20开工令,期间桩机闲置,工人窝工38天。
2.索赔机会分析
工程索赔通常是指在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或者由于其他非自身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通过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对方提出经济或时间补偿要求的行为。本案例中,施工单位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索赔。(1)人员窝工补偿费,因为施工机械属租赁性质,人工费按机械台班单价计算。(2)机械闲置补偿费,因为机械属租赁性质,索赔时按租赁价计算。(3)现场管理费,索赔金额=专业打桩工程为(人工+机械)×15%。(4)履约保函的费用索赔,根据保函金额×停工/总工期计算(5)重大设计变更,造成履约保函超额,超额支付履约保函利息为该部分保函费用×贷款利率×工期。(6)重大设计变更,面积减少,造价减少90万元,造成的利润索赔,本次索赔因为是建筑部分,根据建筑定额10%计算利润。
2.1.工程索赔的重要性
2.1.1工程索赔是承包商减少风险损失的有效途径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隐含着如经济风险、合同风险、自然条件以及施工本身等的风险。工程索赔与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避免因风险造成损失,承包商应利用合同条件,通过工程索赔将损失尽可能从业主方补偿回来。因此,工程索赔是承包商减少风险损失、获取经济收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果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缺乏索赔意识,对造成索赔的事件反应迟钝,那么他就等于主动放弃了应该得到的利益。
2.1.2工程索赔是承包商维护其合同权益的重要手段
合同条件是规定业主和承包商双方权益以及应承担义务的关键性文件,它阐明了业主及承包商之间风险的划分。承包商只有提高灵活运用合同条件的能力,才能维护其合理的合同权益。因此,工程索赔实际上是承包商维护其合同权益最基本的管理行为。
2.1.3工程索赔是承包商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
承揽工程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收益,项目的经营管理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任何一个有实力的承包商不仅应具备施工技术和施工能力上的优势,还应该具备很强的合同管理和工程索赔的能力。只有既能优化内部施工管理以降低施工成本,又善于运用工程索赔的手段减少损失的承包商,才能使自身的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
2.2工程索赔的技巧
为了科学、合理、及时、公正的向建设单位提出索赔的要求, 使得工程建设的效益大大提高,工程造价的确定更加合理, 索赔必须掌握一些技巧。
2.2.1以合同作为索赔的依据
在施工中必须对合同条件、协议条款等有详细地了解。合同文件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合同协议、图纸、合同条件、工程量清单以及许多往来信函和变更通知等。合同内容应尽可能的考虑周详,措词严谨,权利和义务明确,做到平等、 互利。合同价款最好采用可调价格方式,并明确追加调整合同价款及索赔的政策、依据和方法,为竣工结算时调整工程造价和索赔提供合同依据和法律保障。工程项目的索赔管理人员应熟练应用合同条款来论证自己的索赔权。具体的施工索赔,每一个索赔事项往往涉及到几个合同条款,究竟引用哪一条更有利,更具有说服力,这需要统筹考虑决定。
2.2.2 及时、合理地处理索赔
索赔发生后必须依据合同及时对索赔进行处理。业主在中期付款期间,把问题搁置下来,留待以后处理的想法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如果施工中合理索赔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单项工程的索赔积累下来,就有可能会影响资金的周转,不得不放缓施工进度,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此外,在索赔的初期和中期可能只是普通的信件往来,拖到后期综合索赔将会使矛盾进一步复杂化,往往还牵涉到利息、预期利润补偿、工程结算以及责任的划分、质量处理等。索赔文件及其说明材料连篇累牍,大大增加了处理索赔的困难。因此,尽量将单项索赔在执行过程中陆续加以解决。
处理索赔还必须注意双方计算索赔的合理性。如机械费,如果是本单位自己的机械,停滞时只能计算折旧费;如果是租赁的只能计算租赁费,而不能包括运转部分费用。人工窝工费可以考虑将工人调到别的工作岗位,实际补偿的应是工人由于更换工作地点及工种造成的工作效率降低而发生的费用。
2.2.3 注意谈判技巧
索赔谈判是索赔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使谈判取得成功,首先应事先做好谈判的准备,拟好提纲,对准备达到的目标心中有数,掌握谈判的主动权;谈判应严格按照合同条件的规定进行;不要采取强加于人的态度;应客观冷静,以理服人,并有灵活性,为谈判解决留有余地;在谈判中要随时研究和掌握业主的心理,了解对方的意图,善于利用机遇、因势利导,用长远合作的利益来启发和打动对方;要善于采纳对方的合理意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让步,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不要使用尖刻的话语刺激对方,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以理服人,求得对方的理解。要有耐性,不要首先退出会谈,不宜率先宣布谈判破裂,对分歧意见,应相互考虑对方的观点共同寻求妥协的解决方法。
2.2.4 注意资料的积累
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同建设、设计、监理研究技术问题、进度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的会议做好的文字记录,并争取会议参加者签字,作为正式文档资料。同时应建立详细的工程施工纪录。施工记录, 包括施工技术纪录、工程财务记录、现场气象与环境变化记录等。另外,合同履行期间,参与项目各方涉及工程技术问题的往来函件,这些也是文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应健全业务往来的文件编号、档案等业务记录制度,做到处理索赔时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任何索赔事件的确立,其前提条件是必须有正当的索赔理由,对正当索赔理由的说明必须有证据。索赔证据必须具有真实性、全面性、关联性、及时性和具有法律证明效力。一般要求必须是书面文件,有关记录、 协议、纪要必须是双方签署的。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索赔是难以成功的。
2.2.5 加强索赔的前瞻性,有效避免过多索赔
索赔事件的发生是属于经济补偿行为,而不是惩罚。工程施工过程中, 应及时地预料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过多索赔的发生。对于每一项索赔工作,承包商和业主都应力争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不要轻易付诸仲裁或诉讼。因为后者不仅需要花费巨额的仲裁或诉讼费用,而且往往时间也会拖得很久,另外过多的仲裁或诉讼历史对合同方的名誉也有所影响。
3.索赔
施工单位整理了索赔资料并向建设单位提交索赔报告。要求索赔:
(1)人员窝工补偿费4×43×38=6536元。(2)机械闲置补偿费700×38=26600元。(3)现场管理费,索赔金额=专业打桩工程为(人工+机械)×15%=1070.35×38×15%=6100元。(4)履约保函的费用索赔=8100万×10%×1% ×38/(365×2)= 4216元(5)重大设计变更造成的履约保函超额,超额支付履约保函利息=90万×10%×6.15%×2=11070元。(6)重大设计变更造成的利润索赔,90万×10%=9万元。六项索赔金额合计144522元。(7)工期补偿38天。
经过监理工程师对索赔报告的评审,建设和施工单位进行了较充分的谈判后,决定利润索赔减半,补偿总金额99522元,工期不予补偿。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教学改革 实践
【基金项目】长江师范学院资助项目(2015XJXM2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5-02
1.前言
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高等院校机械、材料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范围广,实用性强,对以后学生走向科研或者工作岗位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主要讲述了材料的一般力学性能、微观结构、热处理及零件的选材及工艺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典型零件材料的性能、热处理、选材及工艺等。这就要求该课程不仅要有理论教学还需要有大量的实验课程。但目前该课实验课程较少,甚至没有。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以至于对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这门课程的探索和研究非常重要。
2.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对实验课程忽视
很多老师把时间基本都花费在备课上面,很少的时间用在设计实验课上。学生、老师对实验课不重视。另外一个是对于仅有的少数实验课的上课模式,还采用的按部就班的模式。就是按照老师的指导一步一步的去完成,不仅减少了学生的创新性,而且整个过程按照老师的指导做下来,不会有深刻的印象,很容易被遗忘。
2.2 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枯燥,再加上本门课程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多。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不好好听,老师没有兴趣讲等。这样就会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反感,降低学习效率。
2.3 缺乏实践性,学习的目的性
本门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学生对现场了解也比较少,甚至没有了解。只听课堂上的知识,很难与实践联系起来,难于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学完这门课程之后,不知道这些知识用在什么地方,缺乏目的性。这样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会很低。
3.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3.1 实验课程的改革
实验课程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上课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可以使他们学习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等。
就目前普通高校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这门课程的学时来说较少,一般只有40个学时。以至于实验课时更少,一般只有4个学时。这门课程是和实践相关性很强的,需要做实验去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一次实验课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说的步骤去做,还没来得及去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就下课了。所以实验课时较少,应该多加实验课时。有条件的话,理论课学完之后进行一次课程设计,对整本书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实战。从选材到热处理、加工、成型等整个过程进行一个自己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实践,而且也会增加学生的创新性。
3.2 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要多采用教学录像片与课本相结合的方法。例如讲实验部分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大家先看教学录像片对实验设备的结构、型号及使用方法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对下一步的讲解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知识点时,可以和现场实践结合起来讲。让学生一下就能明白,这个知识点是用在这个地方的。这样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就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3.3 理论运用于实践
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最好带学生去生产现场进行一次参观实习。让学生对上课时学习的知识、设备有一个了解。在现场学生可以看到在学校看不到的东西,也会学习到在学校学习不到的知识。例如在现场看到热处理工艺,就会想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热处理工艺呢?这时学生就会想到淬火的目的、温度及保温时间,回火的温度和保温时间,试样的厚度等。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他们自己进行一次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把热处理后的试样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最后看看是否他们自己是对的。通过这样的参观实习,让他们知道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是可以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这样不仅会增加他们学校的兴趣与积极性,还会增加他们的创新性。同时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4.结束语
本文从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及理论运用于实践,这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机械、材料类专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旋.关于《机械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71-73.
林纯忠同志调入汕头海关技术处后,科领导安排他从事计算机前台设备的维护工作,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 林纯忠同志主持全科工作的前后,
2002年下半年,随着以建立“耳聪目明”的智能型海关为目标的现代海关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实施,业务改革以及伴随而来的通关业务系统的转型换代、风险管理平台的建立等等,对海关信息系统建设及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林纯忠同志根据海关总署和我关的部署,先后组织完成了汕头海关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建设;组织完成了《汕头海关网络安全扩容改造方案》的撰写、关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扩容改造和三网分离工作,组织完成了《汕头海关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的撰写、技术演练工作;组织完成新办公大楼机房建设、电子信息系统无故障迁移和大楼搬迁期间技术支持保障工作;组织完成h2000工程平台搭建、大量设备安装和切换技术保障工作,确保了我关h2000工程的顺利上马等。此外,还组织全科做好关区电子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确保系统长时间无故障运行,为汕头海关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安全运行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不畏艰难勇挑重担
汕头海关地处粤东地区,跨越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揭阳市和梅州市,属多雷暴地区,设备因雷击损坏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最近几年,情况更加严重,计算机系统、通讯系统均先后不同程度受雷击影响而出现故障或设备损坏,给我关业务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对此,97年7月,关党组决定成立以林纯忠同志为组长的关防雷工程小组,负责实施我关办公大楼综合防雷工程。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模块限定选修课,包括铸造、锻造、冲压、焊接、非金属材料成型、成型工艺选择等内容,集成型理论与工艺于一体,涉及面宽,应用性广,实践性强。在传统教学中,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只能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和局部应用,学生缺乏实际工程能力的系统练习;另外,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短、学时少等限制,老师对知识的传授只是蜻蜓点水或一个个散乱的知识点,内容连接性、系统性不强,学生普遍感觉知识杂乱、枯燥、难学、不会应用,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根据我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为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加强应用练习,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在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探索。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寻找、选取问题
寻找问题既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主要知识点为依据,又要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面向地方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目标定位,选取企业实际生产中难易程度合适的具体问题,使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问题可以是短时间内解决的,如仅需要一次课或几次课时间能够解决的单一问题、单一学科的问题,例如针对铸造内容,从企业寻找、选取了不同材料、不同结构、不同用途的多品种铸造零件,既有防爆电机上的中小型灰铁铸件,又有汽车、摩托车上的薄壁、复杂的铝镁合金、铝硅合金铸件,还有高压电器开关上使用的厚壁、较简单的铝硅合金铸件等。然后提出问题:这些零件选用什么方法成型、生产过程如何、工艺参数如何选择、毛坯图如何绘制、结构工艺性好坏等。从这些问题的逐个解决,将整个铸造部分的知识贯穿起来,形成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的知识链。问题还可以是需要花费多个学期去解决的多学科的问题,例如针对上述铸造零件,可以继续提出问题,成型中使用的模具如何设计、如何制造。为保证装配精度要求如何进行机械加工和装配等,这些问题可通过后续课程模具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特种加工等解决,这样就将本课程与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模具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特种加工等多门课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好奇和兴趣。
2布置问题
将设置好的问题按组分配给学生,根据问题难易程度规定每一组学生的人数。然后提出明确的短期目标和较长期目标:按照企业规范,根据零件的材料、结构、生产批量等要求完成成型方法选择(需要一次课能解决问题)、铸造工艺参数选取、工艺设计(需要一次课+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收集、分析、讨论能解决问题)、毛坯图绘制、结构工艺性分析(需要课堂+课余时间+成果汇报等完成)等。
3组内分工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具有共同兴趣、脾气相投的同学组成问题探究小组。每个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进行任务分工,例如一些同学测绘零件图,一些同学分析材料、确定牌号、了解成份组成,一些同学查找材料力学性能及工艺性能,一些同学绘制毛坯图,一些同学利用PPT制作汇报材料,对于涉及课程知识的成型方法选择、铸造工艺参数选取、铸造工艺图绘制、结构工艺性分析等内容,则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自己做,使每个学生明确要探讨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及与组内其他同学的合作关系。
4教师引导、串讲各个知识点
根据企业实际解决问题的步骤及每步所需的理论支撑知识顺序,运用展示图片、播放生产录像、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现场教学,简要、系统、直观的讲授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知识,打破了以往按照教材顺序讲授知识点的习惯。例如传统教学方法讲授铸造时,按照教材“铸造工艺基础砂型铸造工艺过程铸造工艺设计铸件的结构工艺性特种铸造”的顺序讲解,一章讲完布置一次作业;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后,调整课程顺序为“铸造概念、特点、分类砂型铸造、压力铸造、金属型铸造、低压铸造等工艺过程学生根据给定零件选择成型工艺方法、讨论铸造工艺性能铸件的结构工艺性给定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铸造工艺设计给定零件的铸造工艺参数选择、铸造工艺图设计汇报、点评”。
5文献检索
教师指出解决问题所需要查阅的相关技术资料、国家标准和获取相关信息资源的渠道,鼓励、诱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网络上独立地进行相关技术资料和国家标准的查询、收集、分析、整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所布置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6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查阅的相关技术资料,对所布置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和建议。
7集中讨论
每组学生将各自探究的结果汇总,采取小组集中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重点阐述自己对问题的探究结果,以获得同学的认可和批评,同时对同学的探究结果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铸造分型面选择位置、脱模斜度选择方向、铸造圆角位置、收缩率大小等工艺参数,每人结果都不一样。经小组交流、辩论、讨论后,形成尽可能合理的小组意见,并在老师指导下找出不足或需要补充的内容。
8深入研究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意见,分头继续对各自分工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补充和完善,时刻保持与教师的互动、沟通和与同学的讨论,最终形成小组的探究成果,并制作成PPT文件。
9课堂交流、汇报
在教师主持下,各组选出代表在多媒体教室用PPT文件将本组的探究成果进行汇报。利用PPT汇报的过程,可以清楚的反应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查阅了哪些资料,对资料、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绘制图纸的规范性、工艺正确性等,例如图形表达不完整,脱模斜度、铸造圆角表达不正确、展示的CAD图粗细实线不分、用彩色显示导致的图形不清、标注不按新标准等问题一目了然。一人汇报后,组内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同时要求各个小组对其他小组交流的内容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这时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将充分调动他们投入学习的积极性,且有利于小组间的相互比较、借鉴和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重复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现场汇报,对各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结果进行一一点评,就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现场评讲和纠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希望。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材料成形工艺基础课程在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探索、实践后,发现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真实工作岗位体验、成就感和成功感的体验、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培养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效果比较详见表1所示[2]。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削弱了实施效果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为驱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果,都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唯一答案,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因此对于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削弱了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
另外,由于材料成型方法种类繁多,每一种方法有其各自特点和独立环境,即使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通常只是擅长、精通其中的一种,没有哪位教师具有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等全部的企业经历,因此制约了新型教学方法在全部课程中的探索实施,削弱了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因此对于过去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轮训,以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不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以便提高实施效果。
2课后占用时间较多,学生负担较重
由于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课程的学时(24学时)较少,分配到铸造、锻造、冲压、焊接各部分的学时更少,仅为6学时左右,因此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绘图等活动大多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些事务又需耗费一定的时间,因此学生感觉负担相对较重。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以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为载体,教师围绕问题进行讲解、指导、点评,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探索、讨论交流、汇报等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在成型工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实践,发现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讲解者变为问题的创设者、学法的指导者、讨论的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获取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种教学方法,加强了学生自觉学习、独立学习、学会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提升了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协作方面的综合素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95-197.
关键词:混凝土 缺陷 新型抗冲耐磨材料处理
一、 工程概况
陆水水利枢纽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一级支流――陆水干流山谷出口处,主坝坝址坐落在湖北省赤壁市城区南端,主体工程由主坝、副坝(15座)、泄洪建筑物、电站厂房、开关站、南北灌溉渠首、简易干运垂直升船机等建筑物组成。陆水水利枢纽于1958年开工,1967年正式蓄水,水利枢纽已运行50年,本次陆水枢纽主坝消力池护坦检修作为一项重要隐蔽工程,对保证陆水枢纽工程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主坝消力池护坦检修前工程原貌
二、病害分析
在抽水、清淤,并将消力池护坦冲洗干净后,于2007年12月18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22m高程消力池护坦缺陷进行了详细的检查、记录、拍照,并用全站仪对其进行了地形测绘,经检测主坝下游消力池护坦缺陷分为二类,第一类缺陷为冲坑,现场发现有19处,均沿消力池护坦板与板之间的隔缝分布,形状无规则,大小不一,有的沿整条隔缝分布,有的只是在隔缝上局部分部,并发现较大的冲坑大部集中在消力池护坦上部的护1、护2、护3、护4、护5、护6护7的隔缝上,消力池护坦下部冲坑分布较少,其面积、深度也不大。
第二类为冲蚀,发现冲蚀部位主要分布在溢流孔后斜面、护1、护2、护4以及护5、护8的一部分,在消力池护坦面上形成了浅黑色网形格槽,网格槽尺寸大多在2cm~4cm,深0.3cm~0.8cm,冲蚀处理面积为1500。详见主坝护坦冲蚀处理部位图。
常见的水工混凝土裂缝和表面剥蚀、水质侵蚀、冲磨、空蚀等修补加固可采用处理有高强砂浆、丙乳砂浆、环氧砂浆修补、JME湿固化型环氧基液等方式。大多为水泥基和树脂基修补材料,由于本工程工期短,施工作业环境恶劣,综合相关因素,最终选用长科院的新型抗冲耐磨材料处理方案作为陆水枢纽主坝消力池护坦检修方案,该材料为树脂基修补材料的一种创新产品,由A、B两组份组成,具有常温可固化、附着力强、抗冲磨和力学性能好、施工操作简便、潮湿面也可施工等特点,它克服了其它树脂基修补材料(膨胀系数大于基底混凝土)易开裂脱落、不适合潮湿面粘结、不耐大气老化、施工环境要求高等缺点,性能指标突出。
三、新型抗冲耐磨材料处理技术处理混凝土缺陷的工作原理
抗冲耐磨材料是一种由环氧树脂、稀释剂、增韧剂、纳米材料、固化剂等组成的双组份环氧类材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密实的弹性胶凝体,堵塞裂缝,达到防渗的目的它具有高分子合金结构,属于有机纳米复合材料,有优良的粘接性,温度在0℃以上可以施工、物理力学性能好,具有很高的抗冲耐磨性、施工性能优良,其各项性能指标见下表:
四、施工方案制定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部位确定混凝土表面净面混凝土表面处理净面、基面干燥基液配制及涂刷抗冲耐磨环氧材料配制抗冲耐磨环氧材料涂抹施工养护验收清理施工现场
抗冲耐磨环氧材料涂抹施工图
3.1混凝土表面净面:混凝土表面上有泥、灰、析出物等用铲刀和锤子把表面杂物清除或用磨光机进行打磨,用空气压缩机的风吹去浮尘、灰,再用高压水进行冲洗,冲洗时从一边到另一边进行,确保混凝土表面干净,冲净后让混凝土表面无积水,尽量保持干燥。保证混凝土表面无污物。
3.2混凝土表面处理:用电动磨光机或钢刷对混凝土表面松动部位清除,凿除已经松动的混凝土。窝洞里面也要进行处理,保证混凝土粘接面无尘灰,对修补区域的边缘要进行打磨,保证其材料在修补区边缘更好的粘接性。
3.3净面、基面干燥:混凝土表面处理完后,用高压风水进行冲洗干净,保持自然干燥或者用碘钨灯烘烤基面等办法来保证混凝土表面干燥。
3.4基液配制及涂刷:基液配比为A:B=4:1;若温度低,可适当增大固化剂的用量,调整范围在A:B=6:1~3:1之间,称量好后把B液慢慢地加入A液里面,边加边搅拌均匀,一般搅拌5min~8min即可使用。涂刷基液:将配制好的基液用毛刷将基液均匀涂刷在已经处理好的干净、干燥的混凝土面上。涂刷基液时不易过多,不得有流挂,不得有针孔。保证混凝土表面都能均匀涂刷。混凝土表面有较深的部位和窝洞的地方要来回刷几次,保证基液在混凝土面均匀。使基液渗入混凝土基面,保证抗冲耐磨环氧材料与混凝土面更好的粘接性。
3.5抗冲耐磨环氧材料配制:配制抗冲耐磨环氧材料两组份按重量比为A组份:B组份=1:0.3~0.5,每次抗冲耐磨环氧材料称量时,根据现场施工的进度进行配制,称量好后两组份进行混合搅拌,搅拌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充分搅拌均匀后开始涂抹,在目前温度约有2~7℃,每次配料的施工操作时间在20min~160min。
3.6涂抹施工:材料配制好后开始进行涂抹,涂抹抗冲耐磨环氧材料必须用力,涂抹抗冲耐磨环氧材料时混凝土基面有窝洞和较深地部位要分多次、均匀涂抹。保证抗冲耐磨环氧材料与窝洞面的粘接性,使其材料与混凝土基面密实、无气泡。涂抹的边缘结合面要来回多刮几次确保所有的面厚度一样。涂抹时厚度控制,用已配制好的抗冲耐磨环氧材料先把麻面、窝洞填平后,最后均匀涂抹一次整体表面,覆盖的厚度可达到2mm~3mm。
3.7 养护:修补时或修补后,材料未完全凝固时不能接触水,若在施工前和施工后有天气变化,必须做好保护措施。整个涂抹面要保持干燥无水,施工区域养护时间需达5天以上。
五、质量控制标准
1、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施工前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及主管工长,必须认真阅读施工图纸及相关施工验收规范,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或作业设计,对施工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明确质量要求,操作程序,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工程圆满完成。
2、将混凝土存在的缺陷清理至密实部位,同时去浮渣、尘土,用清水清洗凿除面。
3、把好材料关:原材料、半成品进场,必须交验出厂合格证,并按规定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加强计量管理:对抗冲耐磨环氧材料的拌制,必须按照原材料要求的配合比,准确计量投料。
5、把好工序检查验收关:在施工过程中,认真抓好各道工序的检查验收工作,上道工序达不到验收标准,不得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层层落实,环环扣紧。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