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中药学;课外实践教学;标本观察教学;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32.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b)-0150-03
Explore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of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Geng WU Qingguang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is one of the basic disciplin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pecialties and served as a bridge of contact for other disciplin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subjects of pharmac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students are equipped with solid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They should not only use ordinary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but also make full us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our university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ethods and specimen observation methods for good teaching results. This course provides more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to reference.
[Key words]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ethods; Specimen observatio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xperience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起着沟通中医基础和各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包括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性能理论、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理论等知识;各论主要内容为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笔者通过对我校多年的“中药学”课程教材方法进行总结,就“中药学”实践教学法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1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特点
中药学课程自1956年第一批中医院校成立之初,即是中医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现为我校的全校性基础课。其前身为“中药方剂学”,其后分化为“中药学”与“方剂学”。
近年来,在“中药学”全体教师努力下,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了显著成绩,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本校中药学教研室在2011年被评为优秀教研室,同年本教研室教师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团队。
1.1 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
我校“中药学”教学方法独具特色,不仅重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突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又重视现代药理、毒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同学们在接受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了解到现代的研究进展,更易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校“中药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注重将知识点和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相结合,主要途径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药物的实物标本和彩色图片(包括原植物和药材饮片),让同学们可以从视觉上认识到中药形状特点,让课堂讲授更具趣味性,同时同学们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理论知识。对中药材也有更具体的认识。
除了课堂实物标本和图标教学外,我校“中药学”教学还开展野外采药认药和药圃、药馆见习等实践教学,这种实践教学法既增强学生对中药材的感性认识,又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知识后在课外实践学习药材,增进了对于课本知识的巩固,学习效果也更好。
关键字:中药学 人才 模式改革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的中医药学遗产,并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是我国医药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中药学专业是最具我国特色的本科生专业之一,也是当前备受社会欢迎的本科生专业。培养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成为中药学专业培养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应用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中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综合素质、人文关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适应现代中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1、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具备的素质
1. 1知识结构多样化中药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中药学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具备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较宽广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由于其作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及动物,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遇到的问题也是多方而的、涉及诸多因素。尽管中药学人才供不应求,但社会对其要求也日益严厉,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
1.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想要在竟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取得立足之地,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社会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中医药发展,既要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创新,与世界接轨,与日俱进。
1. 3练合索质和团队精神。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人文关怀、身体条件等。技术研发、生产管理,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等都与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更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所从事的大都是第一线的工作,很多工作需要集体协作才能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创造、合作完成的。因此,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是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2、建立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2. 1建立应用型中药专业才培养模式是中药学发展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它服务的核心对象是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中药人才,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医药经济也要融入世界经济中,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中药学人才,以适应中药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建立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而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应从发展中药事业、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增强培养合格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仟感
2. 2建立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随着中药的研制、制药技术及设备的发展,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从事中药基础性研究和药物研制的研究型人才。第二,随着药学服务的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除了药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之外,还包括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中药生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流通、药材的质量、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等,更需临床应用的中药学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中药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
3、构建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 1落实产学研结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研究药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人及动物服务,倘若研究与生产脱离,研究便没有意义,生产也会滞留不前。学校应该利用名优中药开发企业对科研技术的需求,将学校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一个优化创新平台。这个平台以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关键技术为切入点,融入最新的科学技术,设有提取工艺优化研究、中药组效关系评价研究、中药处方配伍优化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组分配伍作用模式研究、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等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志向、兴趣,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研究中心、实验教学部共建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深度合作机制,校企合作造就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
3. 2实施学分管理、完善教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应把重视学生及其需要作为核心,实施学分制管理。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给学生选择余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改变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现状,尊重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个性。虽然大部分高校已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但其课程的选择度与开放度远远不够,选修等于必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式和个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发现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方而,学校要合理制订人才评价的标准,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要更加注重综合性的评价。考核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过去再现知识的记忆型考试。
总之,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中医药还要不断创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世界。要实现这个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时维静,俞浩,周国梁,方艳夕. 中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06)
[2] 徐晓媛,吴晓明. 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01)
1.建立中药材辨识体系
1.1中药饮片的识别
认药和辨识中药饮片是中药学实践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让学生能够看、闻、摸、尝中药材(包括生品和常用的炮制品),使学生了解中药的性状特点,增加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使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通过实践课和理论课的穿插安排,课堂上师生互动,有效达到使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借助饮片实物,给学生讲解常用中药饮片的特点,相似品种的鉴别,让学生在上课中可以直观触摸到各种药材,激发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1.2真伪中药材对比
针对中药材市场上出现的多种假冒药材,尤其是名贵中药材的伪品,如人参、玲羊角、天麻、鹿茸等等,专门购进真伪中药材进行对比,为真伪中药鉴定提供实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挑选一些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伪品深人讲解,增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
1.3基原植物的辨识
加入中药基原植物辨识的内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认药。到当地植物园进行参观,掌握地道药材的意义。让学生识别和比较名称或外型相似的药物,同时进行中药标本的制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1.4模拟中药房的创建
“模拟中药房”是我校针对药剂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创新,是以仿真的形式在实验室里开设一家“中药房”,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可以到“模拟中药房”进行实践,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熟悉中药房的运行,管理模式,亲身感受销售过程,熟悉中药房的査方、配药、核对、袋装、煎药等流程,明确处方规范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一个合格的药剂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最关键的素质。
2.增加学生见习的机会
我校附属医院拥有独立的药房,本着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的教学宗旨,教师初步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评定标准,定期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教学,使学生能初步了解中医诊疗的基本流程,并能够完善知识结构,增加专业信心,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与多家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有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中成药的制剂工艺,提取工艺等全部流程’一方面使学生较早接触准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改进教学内容提供良好的依据。校企合作是“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从培养与药剂专业市场紧密结合的重要形想
3.参加中药调剂员考试,提高实践能力
药剂学本质是一门实践学科,中职药剂专业《中药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双证书”课程的学习,可以在不增加学时、不增加投人的情况下使学生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便利直接的条件。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体会
1.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实践是学习活动中的必要条件。《中药学》内容繁杂,枯燥,知识点零碎,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学习费时费力,通过中药饮片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近距离接触中药饮片,感受原植物形态,了解真伪药材的鉴别,熟悉中药饮片的制作流程,贮藏与流通,到附属医院,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认药,辨药的能力,定期开展中药调剂员考核,激发学生喜欢中医药,热爱中医药的积极性,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曰。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药学》对教师知识面要求很高,要求教师有较为扎实的中西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诊疗技能和经验,同时对中药的识别、来源、采制、炮制加工、药理等有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较好完成《中药学》实践教学任务。因此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知识宽厚,具有技能特色,富有创新精神的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中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
关键词:中药学;科研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39-02
2015年4月,工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二部委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发展的国家级规划――《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规划中强调加快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5月,国务院颁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充分说明中医药行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心之一。中医药大学作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中药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新型中药学专业人才是当今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所在学院培养中药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实践探索和取得的成效,探讨中药学专业人才科研素质培养的有效模式。
一、加强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策略
(一)入学专业教育是培育优秀专业人才的美好开端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走进大学校门、开启求学之路的第一堂课,是大学生打好基础、完成角色转变、树立信心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纪律观念、行为准则的关键时期[1],也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础[2]。而入学教育一般包括基本教育和专业教育,入学基本教育是成就优秀大学生的关键,而专业教育则是培育优秀专业人才的美好开端。
我院入学教育分三个层面,首先是新生见面会,辅导员、班主任和同伴辅导员与新生面对面交流;其次是全校入学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适应能力教育等;再次是学院举办专业教育,各专业负责人介绍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现状及前景、学习条件等。专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入学专业教育是给学生划一个轮廓,让他们自己绘制美丽的专业蓝图。
(二)由浅入深的专业理论教学为培育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院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及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发等领域从事标准化中药材生产与鉴定、炮制与制剂、质量分析、药理与安全性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等专业人才。
我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基础化学,生物学课程,中药学相关课程,药学相关课程。
中药学专业理论课是学生学习的理论课程,带领中药学学生对本专业的进一步了解、认识。在教学研过程中,老师能发现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所以,理论课的学习是基础,也是补充。
(三)实验技能操作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寻找科研兴趣点
中药学本科生实验技能培养以师生为主体,学校学院为实验提供场所、经费等条件。技能操作有理论课教学实验,野外采药,科研助理,开放性实验,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等。
我院中药学本科生开设专业理论课对应的实验课程。此外,学院老师招募科研助理,协助老师或研究生做一些实验项目;各教研室还开设本专业的开放性实验,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实验;学院组织相应的专业技能竞赛指导老师团队,系统培训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等;校团委、院科教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课外科研活动。
(四)科研思维训练,科研能力培养,开启科研之旅
中药学本科生在理论课学习和实验技能操作过程中培养科研兴趣。其科研意识和兴趣的培养是有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培养专业人才的前提。因此,培养其科研兴趣,激励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对于培养中药学专业科研人才至关重要。在培养中药学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兴趣方面,我院着手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校院领导高度重视中药学本科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为有效激励中药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兴趣,调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其科研思维,提升科研素质,学院开设院内教授系列讲座,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有关科研活动,增强自身科研素养。
第二,邀请国内外中药学、药学专家开设系列讲座。先后邀请美国密西西比大学Ikhlas A.Khan教授、Dale G. Nagle教授,美国农业部David Wedge教授,美国南伊利诺伊州大学曹德良教授,加拿大Alberta大学Raimer Loebenberg教授、Raimer Loebenberg教授,卡尔加里大学郑熙隆教授,巴基斯坦国家科学院主席Atta-ur-Rahman院士,中南大学周宏灏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果德安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孔令义教授等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指导。这些学术活动既是学术盛宴,也是最好的专业思想教育和科研意识的启蒙。
第三,为推动我院与国外大学和机构的合作,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学院以与国外高校开展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为基础,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国(境)外学习和研修。已先后已选派10名优秀本科生(2014年4名,2015年6名)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交流学习。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于2014年参加以中医药为主题的香港文化交流之旅,推动了两地教育交流。这为提高我院中药学本科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强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高
对本院中药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参与了科研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通过文献检索查找所需专业资料,既锻炼了学生运用检索工具,也训练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2)通过参与科研实验,动手能力得到了训练,养成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3)通过科研选题、设计方案、申报立项、完成实验、课题总结、答辩、撰写科研论文等,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的机会;(4)通过学生结题、撰写研究成果简介等科研过程,使学生尽早进入各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二)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应用和锻炼
通过参与科研素质训练的各项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知识的不足而激励自己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自身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水平都有了明显进步。对我校历年推免生进行调查,发现推免生除了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强外,几乎都参与过科研工作。
(三)学生的科研活动取得可喜成绩
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五年来学院在挑战杯比赛和学生科研课题申报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院学生每年均有获得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奖。药学院学生共获批科研项目78项(其中省级24项,校级53项),其中中药学专业学生科研立项占全院的二分之一。2011级中药学专业三名同学在全国首届中医药社杯全国中药学类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全国42个参赛代表队);三名同学分获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共126名选手,一等奖全国取9名,二等奖全国取18名)。
(四)培养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
中药的科学研究任重而道远,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需要我们中医药人去传承、发扬、创新,但中医药的研究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大工程,需要知识面广且深的中医药团队去攻克[3,4]。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科研能力,为其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我们中医药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三、思考
我院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在学校的关心下、学院的培养下,凸显出了不少中药佼佼者,但学院能否培养更多的能为中医药事业做贡献的优秀人才,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加快落实本科生导师制[5],让学生能更系统地接受科研训练;(2)给本科生开设本专业的综合大实验[6],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专业的本质;(3)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7]的质量要求。
四、结语
加强中药学本科生的实践动手、查阅资料、主动自学、科研思维、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科研素质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时展对中医药高校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药学人才的需要,是中医药高校立足的根本。学校学院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关心、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本科生科研活动必将蓬勃发展,为其继续深造和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会有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综合性中药学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刘吕高,汤磊.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对策[J].新西部,2014,(3):107.
[2]李元元,李鑫.浅谈当代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时代教育,2015,(7):96.
[3]王永炎.中医药科研形势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7(17):705-707.
[4]张霄潇,莫美,马双成.中医药科研方向的思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1(21):233-235.
[5]夏蓉,车念聪,王蕾,等.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型探究[J].中医教育,2015,3(39):46-49.
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能力需求等,通过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大纲,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先“药”后“方”,引入病案分析教学,融入中成药知识等方法,开展方剂学教学方法研究及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药学类专业;方剂学;职业院校
方剂学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研究和阐明方剂学基本理论、方剂药物配伍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是中药学类专业必修科目。中药学类专业是全国各医药院校学科设置中的核心专业,其分支专业包括中药学、中药制剂、中药营销、中药分析、制药工程等[1]。中药学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中药生产、检验、鉴定、分析、流通、制药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方剂学课程,掌握的基本知识、形成的解析方剂配伍规律的基本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中药科研与开发、生产及指导合理用药等工作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能。
1方剂学教学现状
中药学类专业中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教学思路和方法,即以培养学生处方能力为主。然而,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为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推介等,因此,在方剂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应与岗位需求一致,而不是着重培养学生临床处方能力。目前,在中药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多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合并为中医学基础,从而导致该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笔者通过几年的方剂学教学,发现学生在方剂学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生仍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思维拓展与实践能力;(2)由于学生前期中医中药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对方剂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学习质量不高;(3)部分教师思维固化,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4)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岗位需求不一致,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2方剂学教学策略
2.1课堂教学先“药”后“方”
大多数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对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等知识理解困难,而对中药学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组成方剂的“药物”为中心,逐步引入方剂的理、法、方,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方剂学教学仍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中药学类专业特点设置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根据学生对药物性味、功效、临床应用较熟悉的特点,在方剂学的具体讲解中,从复习药物性味、功效及运用,过渡到具体方剂的学习。在具体药物选择中,以组成方剂的主药或具有特殊配伍意义的药物为主。如讲解白虎汤时,先列出方剂的组成药物石膏、知母、粳米、甘草,让学生看书并思考“该方中用量最大的是何药”。在此方中,用量最大的是石膏,让学生知道石膏在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回顾中药学中石膏的性味、功效及临床运用,根据石膏清热泻火,可治疗汗出、口渴、高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的临床运用,告诉学生石膏是该方的主药,此时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主药”的定义,进一步引入方剂的治疗主证和功效。通过连续设问,既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又可以对前期的中药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所学方剂的理解。
2.2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应顺应社会发展,与各类专业的特点相一致,符合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应明确方剂学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在于能够辨别方剂中药物的配伍规律、君臣佐使以及功效应用,并且逐步形成方剂解析能力,从而较好地将方剂学知识运用于中药制剂、中药营销等科目的学习中,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在教学大纲中,将与常用中成药相似度高、配伍特点突出的方剂作为重点掌握方剂。中药学类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方剂学获得的知识首先要利于提升与中药行业相关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培养处方能力[2]。因此,学生应掌握以下方剂学课程的知识和技能:(1)对于目前临床常用中成药的处方,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关系、配伍禁忌、用药禁忌、药后调护要重点掌握。(2)熟悉常用方剂的剂型选择,方剂的煎煮、服用方法、用药禁忌等方面的常识。(3)了解常用方剂的功效应用和相应的中成药处方。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3引入病案分析法
方剂学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对基础方、代表方的学习,掌握方剂的药物组成、功能主治、配伍规律[3]。教学中应注重开发学生思维,这是调动学习主动性的有益方式,也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分析思考的能力[4]。方剂学病案分析法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案,让学生通过对病案思考、分析、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病案讨论课一般安排4~6次,选择的方剂学案例应通俗易懂,保证所描述病例或医疗事件的真实性,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病案,综合运用所学的方剂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方剂学病案分析教学法由病案准备、病案引入、病案讨论、病案总结4个基本环节组成。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控制好课堂讨论节奏,协助学生厘清思路,使得讨论观点有理可依。病案分析教学法将病案直接呈现给学生,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4融入中成药知识
由于中成药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便于贮藏、携带方便等优点,其应用日益广泛。近年来,随着中成药品种的不断增加,制备技术不断创新,中成药的命名、分类、配伍、保管贮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方剂学教学中,应重视中成药知识的传授,强调中成药在方剂教学中的作用。中成药基本知识包括中成药命名、分类、配伍、不良反应、服用、保管及常用中成药等。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学生通过对中成药基本知识的学习,可对中成药的特点以及临床应用达到一定认识。在教学计划中,应安排一定课时讲解中成药。在教学目标上,应把中成药的应用作为学生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中成药基本知识、选用规律、引申应用,了解中成药选用的基本原则、药物组成、配伍规律,培养运用中成药的能力,满足以后中药制药、中药推介等岗位工作需求。
3结语
针对中药学类专业而言,学习方剂学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指导患者正确选用中成药以及合理用药,在方剂学理论指导下研制、开发新药。方剂学教学应符合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处方分析能力,在方剂与中成药的运用上体现合理用药、辨证用药。
参考文献:
[1]侯少贞,高洁.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的方剂学教学体会[J].中医杂志,2012,53(9):807-808.
[2]王璞,王亚旭,王嘉伦,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和分析[J].中医教育,2015,34(2):18-20.
[3]郑攀.《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2):135-136.
关键词: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教学改革
执业药师考试是药学专业相关人员的职业准入控制考试,提升药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药师队伍对于保证人民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偏重于化学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对于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学生临床药物知识不足、课程设置欠缺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成的知识体系。另外,学生在本科毕业后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满三年才可申请参加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对于本科学习来讲时间上具有后滞性。这些原因都成为了学生在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过关率低的重要因素。文章拟在本科培养阶段将执业中药师考试中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融入到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知识体系
当前的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通识类课程、医学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在执业中药师考试的导向下,当前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备,与执业中药师考试要求的知识匹配度相差较大。因此,做好课程体系的优化工作对于构架知识网络,提升应用能力显得极为紧迫。
(一)完善课程衔接设置,贯通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之间互为基础。目前的教学中,有些院校的《中医诊断学》课程在近几届中药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被取消了[2]。在执业中药师考试的导向下,重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提升临床用药技能大有裨益。与理法方药相关的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应多以联系的观点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将知识化整为零,横向延伸,纵向贯通,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重视临床药学知识,强化临床用药
适应执业药师政策变化和药学科学发展,精选教学内容,这是药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3]。以临床药学服务为中心的执业中药师,需要扎实的临床用药知识。中成药作为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使用方便、易于携带保存、副作用较小、疗效稳定,受到临床医师及广大患者的偏好[4]。中成药学已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到医护、药剂、营销等各方面,开设此门课程很有必要[5]。将《中成药学》开设成限定专业选修课和《方剂学》同学期进行授课,会使得学生对于《方剂学》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入。《中成药学》的考核可以采取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对于《中成药学》的学习要求进行考核评价。《临床药物治疗学》构建了以疾病为主线,将医学知识、药物治疗知识及药学服务基本技能相结合[6]。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实际临床工作后,面对复杂的病情和千变万化的个体,其药师的角色往往满足不了临床治疗的需要[7]。将《临床药物治疗学》开设成专业限定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本科生对临床治疗知识掌握的不足,为学生从事与执业中药师相关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融入营养师课程知识,优化应用能力
当前,药店也会销售保健品、营养品、奶粉等非药品,但对于保健品等的购销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营养专业知识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等复杂的知识,教学过程可通过开设选修课,组织参加讲座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考取公共营养师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药店中引进营养师,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保健品销售等过程,将会逐步影响顾客的饮食结构和购买习惯,对提高公众的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另外,一个营养师也是一个培训员,可以把营养保健知识传授给顾客,从而提升公众对于营养知识的关注。
二、调整实习模式,提高应用技能
中药学专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8]。培养适应药师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改进实习模式,使实习和执业药师工作的吻合度更高。
(一)走近中药房,从饮片认知到中药调剂
中药房带教不同于课堂教学,是一种灵活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处方的分析、调配、药物配伍及中药饮片鉴别有了形象具体化的认识[9]。中药的养护是中药房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药的养护工作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学生可通过在中药房进行实地操作,从而深入理解养护学的运用。中药的调剂集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操作于一体,学生通过调剂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中药房的带教学习,对于学生弥补学生在医院、药店、诊所等工作岗位上的临床中药调剂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0]。
(二)体验药品零售,运用药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选取零售药店作为实习场所之一,旨在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深化执业药师的服务功能。从顾客描述症状到药师推荐相关药品,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运用专业的药学素养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接触社会、学会倾听,从而实现有效的与人沟通交流。
(三)参观生产加工,提升理论的实践应用
在《中药鉴定学》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前往药材市场参观并现场利用饮片展开教学,对于《中药药剂学》,可组织学生前往规模较大的药厂进行参观,深入体验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中药炮制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摩饮片厂中药炮制的过程,并让学生可以现场进行炮制操作,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地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药学职业素养、强化职业中药师的职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都会起到一定的帮助。
三、改进教学考核,开展教学活动
在新的执业中药师考核形势下,在教学中应积极展开探索适应执业药师培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结合执业药师和药师考试的要求,补充修订教学大纲、增加部分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考核评价。
(一)结合执业药师与药师考试建立中药学相关课程试题库
基于执业中药师考试的形式,教学中应不断收集并完善考试题库,更新教学资源,确保对于学生的训练和考核行之有效。建立考试课程题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用机考代替纸笔考试。可根据本科学习的学习特点制作出一款适合备考执业中药师考试练习的APP软件,帮助学生强化训练。
(二)建立“执业药师与药师考试学习小组”并对学生进行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建立“执业药师与药师考试学习小组”,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展开学习,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作为指导学习的教练。积极探索中药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要以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为主要培养目标,在教学中贯穿执业药师和药师等社会职业考试要求的专业素质培养。在新的执业中药师需求形势下,拓宽学生对所学知识运用的技能,与执业药师考试实现有机衔接是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庞挺,吴春福.我国执业药师考试资格探讨[J].中国药师,2009(6).
[2]郝建新.中医诊断学在中药专业课程序列中地位的思考[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2(3).
[3]张丽慧,赵建波.执业药师政策与药学教育改革[J].药学教育,2005,21(1).
[4]王颖芳,韩彬,贾真,等.中成药学课程设置认识与教学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1(5).
[5]冉亮.浅谈设置中成药学课程的必要性[J].卫生职业教育,2006(14).
[6]赵燕芬,保泽庆,刘慧.基于基层药师培养的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建设与研[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1).
[7]钱江华,刘浩,魏芳,等.临床药物治疗学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9).
[8]符崖,高明,熊天琴,等.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实习岗位技能培养探讨[J].药学教育,2014(2).
[9]梁文能,肖毓芳.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中药房带教初探[J].中医药报,2012(1).
目前,就大多数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来看,《临床中药学》理论课多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中医基础及中医诊断知识薄弱,尚无临床实践,而临床实习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年,两者之间间距长达三四年,临床实践机会不够,导致学生学习中药多死记硬背,对中药的性能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药物功用的理解和应用意识。因此,中医类或中药类学生在毕业后也普遍存在着中药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中医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动手操作能力、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对疾病综合处理能力、理法方药运用能力等临床能力不强,并且对于中药的采集、炮制、中药饮片辨识等实践相关内容及方法知识欠缺;中药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对中药理论开拓研发能力不足,科研课题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在成为中药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
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摘要】
对中药制药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要求、课程安排与实施、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进一步教学改革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中药制药综合性实验 教学
中医药大学中设立的中药学专业是为了培养出具有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知识与技能,具备中药品种与质量的鉴定、中药材的炮制与加工、中药有效成分检测、提取、分离,中药制剂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中药配方、中药应用指导等多方面学识的高级专业人才[1]。故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有广泛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积极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出这种中药学专业人才,必须给予他们充分的实验和实践机会,这是巩固课堂以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工作能力和良好作风、全面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在高等中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根据我校中药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即将进行毕业课题的学生,我们开设了中药制药综合性实验,下面介绍本课程的开设情况与反思。
1 课程开设的目的
中药制药综合性实验是通过中药制剂的全过程:原药材质量检查、炮制、有效成分提取、制剂原料(半成品)的含量测定、制剂的制备、成品的质量检查,复习所学的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了解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学部分的研究内容(药理部分除外),提高基本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为毕业课题及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2 课程内容
2.1 专题讲解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天会针对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知识要点进行复习,如正交设计的原理与数据处理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含量测定的原理及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原理及索氏提取等提取方法;水分测定法的原理及操作;TLC和HPLC的原理与操作要点;口服液、注射剂和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中药新药开发的申报及申报资料等。通过复习,可以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并对要进行的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2 银黄口服液的制备包括的内容为原药材的质量检查、炮制、正交设计法确定黄芩提取工艺条件选择、黄芩提取物的制备、金银花提取物的制备、口服液原料的含量测定、银黄口服液的制备、银黄口服液的质量检查。通过这个实验希望学生掌握中药口服液制备的全过程;通过正交设计对黄芩苷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了解制剂制备工艺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复方制剂的含量测定的特殊性,掌握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的方法。
2.3 丹皮酚注射剂的制备包括的内容为原药材的质量检查、丹皮酚的提取、丹皮酚注射液的制备、丹皮酚注射液的质量检查。通过这个实验希望学生熟悉中药注射液制备的全过程;掌握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低分子类化合物的方法;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主药含量的方法。
2.4 罗布麻颗粒剂的制备包括的内容为原药材的质量检查、罗布麻浸膏的制备、半成品罗布麻浸膏的质量检查、罗布麻冲剂的制备、罗布麻冲剂的质量检查。通过这个实验希望学生熟悉中药颗粒剂制备的全过程;掌握比色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
3 对学生的要求
上课前做好第2天实验内容的预习笔记,做到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清楚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
实验时按操作要求,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正确使用各种仪器,爱护仪器;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如称量、移液、配液、仪器清洗等);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认真做好实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操作过程、观察到的现象、药品试剂称重的重量和量取的体积、质量检查的方法条件及所得到的数据等。
实验后:认真分析实验记录,作出结论;呈交产品(制剂);清洗玻璃仪器,打扫卫生;必要时还须进一步学习和查阅文献,对尚未搞清的问题进行探讨;书写并上交实验报告。
4 课程安排与实施
4.1 安排开设该课程是对即将进入毕业课题的四年级学生,在第1学期的两个星期内完成,第1个星期完成银黄口服液的制备,第2星期完成丹皮酚注射剂与罗布麻冲剂的制备。全部实验报告在课程结束后书写并上交。
4.1 实施每天通知第2天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预习。第2天板书时多处以括号的形式存在,实验讲解的过程中提问并讨论实验中涉及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防止学生只是照方抓药式地进行实验。带教老师每天检查预习报告和原始记录,及时纠正和发现的问题,培养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和规范的记录方式。在每种制剂完成后会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巩固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操作方法。
5 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评定标准为实验预习10分,实验记录10分,平时表现40分(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出勤),实验报告40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实验兴趣、规范学生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6 小结与体会
6.1 小结学生通过中药制药综合性实验,可以将所学中药专业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性地思考问题,更充分地理解各学科间的关系及该专业的完整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自觉性,增强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之尽快成为中药学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6.2 反馈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谈谈对本课程的体会和收获及对该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认为①本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在前三年的学习中,是将有关知识相对分散的学习,而综合实验则是用我所学为我所用,所以学生很重视实验的每一个过程;②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科研是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去完成的,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③对新药开发中药学研究部分所需要做的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入毕业专题和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④带教老师指出并纠正了基本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收获匪浅;⑤课堂讲授过程中的提问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⑥养成了写预习报告和实验过程中随时进行实验记录的习惯;⑦需要改进的是希望能够增加新剂型的介绍和HPLC或GC等先进仪器的操作,做到与时俱进。
6.3 反思 在现有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中药制药综合性实验?笔者认为可以借鉴PBL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为“以学生讨论为中心”[2],将实验内容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查阅文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抒己见,对小组活动的优良性负责,最终小组内部达成一致意见,推选代表进行实验方案的阐述。同时由于问题的开放性,班级汇总讨论时各个小组间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各有不同,出现组别之间的争论。通过这种良性的思想碰撞和教师的“点睛”式引导,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就会越来越完善,在此过程中达到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的目的。实验的具体实施时可以分为2~3个方案进行,由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方案进行实验。为了使学生能够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潮流,适应当今工作岗位需要,需要引进一些常用的先进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小组内成员要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最后进行全班讨论,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老师给予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与所用紧密结合起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真正的主角,综合他们以往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虽然几种实验方案的开设会使相关教师备课的时间以及工作强度大大增加,但这种实验对学生掌握以往所学课程内容、提高基本操作技能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和综合表达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也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项值得进行深入开展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