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高中历史的认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认识;理解;计算;机械能

功是中学物理中比较重要的物理量之一,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贯穿了整个物理学,是整个中学物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这一章节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关键点,才能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功这一节的关键点把握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及应用。因此,教师对于功的关键点的把握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尽管对人来说,手提重物不动和把物体往上提都会感到“吃力”,但一般来说两种情况是不同的。前者以消耗人体自身的能量为主不好计算,而后者却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因此为了计算的方便有必要引入一物理量,以反映物体受力并发生运动过后的效应,这里就必须引入“功”这一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因为力始终有方向我们物理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老是强调功有方向,还老是强调同学们计算和理解时别忽视它的方向性,而不是引导学生们理解体会力施加在物体上过后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有了这样思维定势过后我们很难扫清他们这一种认识上的盲区,所以在这里应特别强调功是标量,功的正负只反映力是作为动力还是阻力在使用的,若物体的运动趋势与原来刚好与原来一样则说明我们力做的是正功,力是动力;反之若物体速的原来的运动状态与原来刚好相反说明力是作为阻力使用的,是做的负功。不说明功具有方向性,并且明确指出:力F做负功“-FL”,这里的负号不是数学意义上的负数,而只是为了标明物体为了达到自身的运动效果克服力F这个阻力废料了“FL”这么大的能量,这个负号不具数学意义只是为了让我们直观明了地看到物体的运动趋势在发生逆变,与并不表明其它复杂物理的意义。

对于这类理解上的误区难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或者复习一定要分辨出来,在重点上下功夫难点上应该给学生有所突破有所释疑,不要让学生带着难点和学习的负担进入以后物理上的后续学习,更不应把所谓的教学进度或者复习迎考进度作为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基础知识上无法有效地消化他们就会对考试失去信心,也会对物理失去学科上的兴趣,老师同时也会感到很力不从心。我们应在基础知识混淆的地方给学生多进行辅地剖析才行,反对为了快而一味地快而应该是以学生有所获为教学导向。笔者以讲实例讲故事摆事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功的深刻含义:

1.如何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举例说明:起重机提起货物的时候,货物受到起重机和钢绳的拉力作用发生一段位移,钢绳的拉力对货物做了功,机车牵引列车前进,列车受到机车的牵引力作用发生位移,牵引力就对列车做了功。

2.提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例一:人用一个向前的推力推一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有力但没有发生位移,推力没做功,“劳而无功”。)

例二: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木块,各力做功如何?(物体受力也有位移,但在重力和支持力的方向上无位移,做功为零,水平方向虽有位移,但没有力的作用,做功也为零,“不劳无功”。)

例三:一小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重力有没有做功。(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重力有做功。)

在讲故事中提醒学生注意几点: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打扫卫生时学生把水提往3楼打扫教室,这时我们说学生用的力是克服水和重力做的功,由于桶和水与我们目的方向那一边刚好相反,我们要克服这个力不得不使劲,耗费了我们人的体力。所以桶和水的重力在这个过程不但没有做功反而我们还需人为做功去克服它们的影响。

3.深入理解功的一般计算公式W=FLcosa。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为W=FS,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a时,做功如何计算?

比如,上图是F的作用力下物体只是在水平L方向上产生位移,那么我们自然可以通过上面例二的分析,让学生们利用所学矢量的分解知识,自己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Lcosa。(这是由于力F在竖直上没有产生位移,也就是没有产生作用效果因此我们不用计算FLsina)。

若果力F使得物体由O点运动到A点,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直观地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就是把物体抬升了H这么高,另一部分就是使得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了L长的距离。因为这个力在两个方向上都产生了实实在在的位移效果,因此我们计算的时候就不能考虑一个方向上作用效果了,所以,在计算这个力的真实做功时我们可用两部分的合理作用效果来表示,即W=FLCOSa+FHsina。我们要让学生写小论文写物理读书摘要的形式去领悟做功的具体含义。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99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多,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学也不断产生着新的理念、新的要求,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新课标下的新理念和高要求,物理教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从方式方法上改革实验教学,从评价的角度强化实验教学。按照新课程性质的要求,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寻求多样性、有针对性的实验学习方式

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学习电学时,高压电网网外有放电火花,而网内小鸟却安然无恙;学习力学时,可做“瓦碎蛋全”的趣味实验。这样的趣味实验会强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单一、被动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让学生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示范者,特别关注学生亲身的感悟与体验。基于不同的学生对象和不同的实验环境,这些形式可以选择,各有侧重,又互不割断。一是自主活动。通过学生自觉地参与实验活动,确定实验目标,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监控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从而完成实验任务。活动过程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实验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合作学习。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促进理解,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形成学习团队,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高中物理实验学习能力的较高要求,是对学生操作技能和思维品质的综合检测,是有效的实验学习方式之一。实验设计的特点是情景新、方法活,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对实验器材有所取舍和组合,能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通过实验全过程的描述和具体步骤的实施,得出有关的结论并做出必要的说明。

二、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意志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要“轻知识、重方法;轻结论、重过程”,更应当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是品质优秀、意志顽强,可以说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往往比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意志和情感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语言、行为、情绪情感的发展变化,在实验中和实验后要适时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

三、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实验对学生学习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提高科学的素养是很好的教育平台,但不同的实验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相同的功能,如高中物理实验中的技能训练型实验、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等,在教学中的要求和功能则不同,教学中应从实验的内在价值出发,有所侧重的培养学生六种能力,为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走出每一个实验都必须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的误区,科学有效地确定实验教学的目标。技能训练型实验主要是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物理仪器调整、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的事项,主要突出使用仪器的规范化训练,使学生正确的应用仪器进行测量、观察和读数。培养学生学会看仪器说明书并学会使用仪器的能力。测定性实验主要用来测量某些物理量或物理常数。测定性物理实验总是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进行测量,因此,组织该类物理实验,关键的问题是使学生明确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或基本公式,确定待测量和相关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测量。验证性实验是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物理规律的正确性,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训练实验技能。它要求学生必须正确的理解所验证的物理规律的内容和使用条件、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方法。探究性实验是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进行的,也可以称为探索性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或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步骤探究物理规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的思想方法。制作和装配性实验是为了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技巧。教学过程中尽量根据环境条件,为学生尽量多的创设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学习知识,要避免“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的“媒体实验”、“程式化实验”、“试题实验”的现象的发生。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科学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3篇

1 我对物理高效课堂的认识

1.1 高效课堂的设计要切实落实三维目标,突出重点、难点。课堂要讲目标,因为课堂上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都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是教学任务的导向,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人们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包括相互交流与沟通、相互启发与补充。即合作探究学习是课堂中的有效学习方式。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关键。

1.2 高效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有效,才能实现课堂的整体有效。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如:有效情景――用有效的情景创造氛围激活课堂。有效提问――提问要有效,要求提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合适的思维含量,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会变成无效的问题。有效实验――实验要有效,教师演示实验必须成功,必须让学生看清楚,实验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明确操作什么、观察什么、思考什么;学生实验,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能将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以便进行论证、交流及评估。有效分析――分析要有效,要求所做的分析具有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如:实验数据的分析,先进行定性变化的分析,后进行定量变化的分析,再进行变化快慢的分析。有效检测――检测要有效,就要求所设计的题目必须精选、必须分层、必须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

1.3 高效课堂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展的课堂。高效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压抑、没有胆怯,有的是自由的发展空间,在高兴、愉快中获得知识,课堂是否有效必须看学生收获如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应体现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上,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是以知识为载体的。知识是发展的基础,离开知识谈发展是毫无意义的。

2 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在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提高物理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个方面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2.1 活动的设计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策略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设计教学”。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时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提示学习和探究的线索,下放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空间,探究,体现学生的潜质。课堂成为他们探求知识的场所,他们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成功的愿望和要求,形成积极、主动、灵活、独特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课堂中获得了成就感,满足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

2.2 活动的设计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生成。新课程关注课堂生成,倡导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的生命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意义得以展现的基本表现。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活”起来,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促成学生主动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从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引发冲突,可以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要学的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之中。

2.3 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充分利用学生的原认知。针对每一节内容,应通过对学生的询问、调查及对小学科学内容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已经掌握的不再设计活动,简单的设计为自学,有疑问的设计为重点活动内容。

2.4 活动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指导性,能够引导学生顺利的探究新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或实验转化为有层次的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有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从而顺利的探究新知。

第4篇

1.明确新时期高中地理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切实转变教学思想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于“新纲”中要求“理解”的内容,即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反复讲透。而对于要求“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新教材删去的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只要简明扼要地讲清现象,而不再需要过细、过深地探究其理,如“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矿床的形成过程”等。

2.认真把握人文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

2.1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就是一个“决策”的教学。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要谈到决策问题,一种农作物往那里种?工厂在那里布局?在考虑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就是确定一个决策。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加速,环境的恶化,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认识,怎样应对,还是一个决策问题。所以说,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决策”的教学过程。

2.2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对教师的水平要求高。由于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范围广,知识新,而且灵活多变,又跟某些学科有交叉,是接近人文或社会科学的学科。所以在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时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教师不仅仅得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得扩大知识面,都得涉猎多学科知识,还得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得见多识广,只有这样才能上好人文地理课。

2.3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以案例教学为主,老师们通过课本上的案例,当然不应该仅局限在课本上,学生身边的一些实例,都可以研究。我们可以尝试着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寻找他们生活中的案例,使得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更加有意思,让学生感觉到高中地理学起来很有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于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我们把终极目标变成过程性目标;把综合能力变成单项能力;把一般性训练变成测试性训练;把基础性要求变成提高性要求。同时,相应地把系统性知识变成专题性知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3.1对地理事实,地理数据等的识记、了解、空间定位能力。

3.2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区分、应用能力。

3.3对地理图表、地图、图像的判读、绘制、分析能力。

3.4对地理事物进行概括、描述,对地理事物间联系进行分析的能力。

3.5对地理规律原理进行认识、分析、理解、推导、阐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6对地理信息资料进行提取、认定、判断、反思的能力。

3.7对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对区域差异的类比、判断能力。

4.注重对重点内容的指导

4.1地理基本概念方面。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说明某种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有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如气候类型、陆地水类型、自然资源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导时应说明概念的差异,特别是要注意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阳辐射强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地面获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它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大气削弱有关。而近地面气温与地面获太阳辐射有关外,还受下垫面性质的影响,受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又如自然资源与能源,它们的外延相交但内涵不同,用两个圆圈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和能源,它们相交而不重合,这样采用图示的方法加以指导,简单有效。

4.2地理基本技能方面。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文转换能力、图解法等等,都可以依据一定的思维进行指导。

4.3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方面。“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达。”这是高考十大能力要求的两个方面,而这种能力要求在考试中难度最大。首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给定的信息和最终结果要求,再利用信息与要求之间建立某种逻辑联系,或者用反推的方法,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比如:诺曼底登陆为什么选择在六月?不妨这样分析:有利渡海作战风浪小风力小温差小北半球夏季南北温差小。这样从大气运动到风浪,从地表受热不均匀到大气运动进行反推,建立逻辑推理的链条,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5.树立课堂教学目标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会计管理;在认识;概念

很多人认为“会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统一”,所以,在“会计”的概念里,“包含会计工作和会计学两方面”也有人认为这种阐述是不正确的,认为这仅是“一词多义”而已。“会计”这一概念源于会计工作,而会计学是对会计工作进行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一、“会计管理”的概念

由于高中生在“会计管理”概念上面的认识不够全面,本文首先对“会计管理”观念进行详细的介绍。“会计管理”这一概念,是建立在“会计是一种管运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面的。会计的概念即关于会计工作和会计学的介绍,那么会计学就是会计这项工作最基础的理解,而会计工作即是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的工作内容进行的详细的介绍。在一个企业中财务会计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一个企业的经济,只有财务部门很好的管理资金,在财务状况方面及时进行汇报,才能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保持企业的资金平衡。

二、“会计管理”概念再认识

高中生对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次认识,依据“会计管理”概念进行详细剖析,指导高中生进行再认识“会计管理”概念,提升会计学向前发展,让会计工作人员更好为大众服务,从而提升我国的经济,提高生活质量。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工作中心的不断转移,会计的工作内容也不断的在发生变化,国家进行改革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企业通常把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企业在经济体制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革。经济体制如果发生改革,会计学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创新,对于“会计管理”概念,也必须达到新的深度和广度。

三、举例说明

(一)会计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下发生的变化

经济体制伴随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发生了变化,在建设方面从之前的片面求高速度,逐渐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从之前的单一生产型转化成为生产经营型。因整个经济形势战略性转变,在实际生活中会计的工作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接下来就是经济体制发生改革以后会计工作做出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会计的工作也变得空前活跃起来,在创新和经验方面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想法。创新把活力带入企业的会计工作之中,也为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们带来对待工作的动力和热情。这样促进了会计人员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经济的中心。促进会计工作的中心,从事后算账转向事中或事前。扩展会计工作的领域,让会计工作的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会计工作迅速的向前发展,变得更加有效率和效益。在组织活动的同时,更要对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并且要对会计法律建设进行全面的加强。要想在财务领域从事会计工作,首先要遵守相关的会计法,会计要有自己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规范。因为会计工作非常的重要,必须要重视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增强相关会计的法治建设,对会计的工作内容进行更好的监督,促进会计平稳的向前发展,同时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实行经济对外开放中,涉外会计在我国有了良好的发展,并成为会计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会计是一门具有国际化性质的职业,由于不断的增加与国外的经济交流,我国的会计也可以在国际会计学上面吸取一些有益的相关经验,促进我国的会计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高中生对“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

高中生对于“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一般理解为,“会计管理”的概念是在“会计就是指会计工作”这一含义的基础上建立的。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伴随如今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后,会计的决策、监督、控制、预算,成为了会计的重要职责。伴随经济的迅速向前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会计工作也得到更加宽广的领域,会计工作迅速向前发展。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相当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但又具有相互区别的概念。会计学就是会计学,会计工作就是会计工作,虽然他们都可以简称“会计”,但是却不能相互混淆。对于研究“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也是为了让会计更好的向前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步伐,完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

四、结束语

企业要想在社会中稳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会计的工作和会计学。同样“会计管理”概念的再认识对于高中生而言也非常重要,本文对“会计管理”概念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剖析,让高中生对重新认识了“会计管理”概念,为高中生建立对学习会计知识的意义,同时带动会计学更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服务,对国家建设和企业经济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作者:田雨萌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璐璐.英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7,(10):24-30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管理艺术;实践;分析

一、前言

在我国,班级仍然是学校教育的最基层组成形式,而高中阶段又是学生塑造和培养各方面能力,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阶段,而和谐、友好的班级风气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都对高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即是教育艺术家,又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因此,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务必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所谓班主任的管理艺术,主要指的是班主任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专业的管理理念来对班中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的行为。不过目前我国很多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还在固守着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难以达到管理的目标和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制定良好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管理文化

高中阶段仍然是学生塑造和培养各方面能力,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阶段,而和谐、友好的班级风气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对于班主任来说,就需要制定良好的管理制度,构建良好的管理文化。首先,班主任需要依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良好的管理制度,要知道优良的学风和班风都需要依赖于有效的班级条例约束。同时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也能对学生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无形之中的指导和约束。同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制度下也能够在具体处理班级问题时有所依据,具有更好的说服性。班级管理文化的形成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实践证明,其最好的契机就是在班级开始形成之时。班主任利用这一时机,强调管理条例,利用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组织发动全部同学认真遵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班风、学风。

三、重视言传身教,轻用责备口气

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也是班主任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有着较强的判断力,他们张扬的个性往往使得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不会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因此,在班主任的工作中,需要真正让自己的言行使得学生信服。俗话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因此,班主任不能使用“强盗逻辑”下对学生颐指气使。当前有些教师总喜欢将自己的经历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动不动对他们进行指责,以责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流,而当前这反而是一种适得其反的教育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认为班主任并不了解自己,从而在以后与班主任的沟通中要么关上心扉,要么表面反抗。其实可以从赏识的角度多给学生赞扬和肯定,这样反而能让他们更快接纳自己。

四、以“学生为本”,重视个体发展

高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该阶段中“长达未成人”是高中生普遍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处于从幼稚的儿童期走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方面,都还未真正成熟。相比于初中生,高中生在思维、情感、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有思想、有个性,希望得到他人尊重和理解。但相比于成年人,又显得自主意识还不成熟,知识水平还有限,观察分析事象还不够深刻,看待问题往往有所偏颇,易冲动,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强。因此,面对高中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采用传统那种强硬的管理方式显然是不足的,需要在日常管理中注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与他们的思想,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观。

五、转变传统“管”理念,积极吸纳学生自我管理

一直以来,班主任都在班级的组织管理中承担着主导和核心作用,但是,面对着高中班级这样一个复杂的组织,一人之力显得有些不足,难以有效完成日常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因此,站在班主任的角度就需要组建一支高效率、高质量的学生管理团队,让他们亲自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之中,与班主任的管理形成良好的辅助。比如,可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举出班级的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等职位,而在选拨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而且班主任在日常中也要认真对每个学生的品质和个性进行仔细观察,根据他们的实际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从而有效发挥出学生的特长,不仅能够更好地为班集体服务,而且能够对自己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

六、做学生的“朋友”,构造和谐师生关系

对于高中班主任来说,其管理的主要对象为“人”而并非“物”,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关心,构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具体来说,首先,班主任要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么是否有逆反心理、焦虑心理等,和学生的谈话务必要自然亲切,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太强的约束,从而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不仅是老师这个角色,同时也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比如,对于那些对学习考试充满焦虑的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解除思想负担,排除外界干扰,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拟或是对于那些早恋的学生,也要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阐述早恋的不良后果,采用正面交谈、侧面引导的方式,使他们能早日认识到早恋的弊端,以端正学习心态,集中精力搞好学习。

七、结语

总之,班主任管理艺术是一项精细、科学的管理艺术,限于篇幅,本文也只是结合笔者实践经验对其中重要的几条措施进行了探讨。在具体的实践中,还要清晰地认识到班主任的管理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上各个方面,才能真正使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的管理中显得驾轻就熟,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陆新忠. 加强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的研究刍议[J]. 新课程(中学),2010,08:174.

[2]马芬. 浅谈高中班主任“宽严相济”之管理艺术[J]. 教师,2010,24:101.

[3]钱芳英. 责任 信任 赏识――职业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2,S4:23-24.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理念

人文理念从更深层次上讲,是对自我的剖析与判决,是自我用严格清醒的视角对自己进行观察和提炼。人文更多的是以人为本。高中历史新课改提出了全面建设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新思路,从深化教学课堂内容起,全面深入落实新课改指导思想。历史学是连接过去时间脉络的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种,重点研究社会发展具体历程及其内部联系,并将其对当代世界的发展的影响做进一步的概括。历史学具有延续性、教育性、时序性和创新性,是研究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历史过程的不断发展造就了当前的人类社会,其积累的价值理念、物质文化文明以及经济改革模式等都是人类社会宝贵的财富。对于一些重点历史事件,其发生背景、过程延续、参与对象、经验教训及事件影响都是值得探讨的内容。历史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过去形形的事件,更多的是传承下来的它一路发展沉淀的人文理念和对我们的珠玑和鞭策。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并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并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以灌输和引导。雨果曾在其著作《悲惨世界》中写道,“历史和哲学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从哲学的角度窥探历史,我们看到的是它带来的智慧,是对生命长河的探究和洞察。我们对现实社会的质疑,大多来自心中对自我把握的不准确和人文道德的缺失,而人文理念从社会角度来讲,更多折射出来的是社会精神道德和多数人的人生观。研究历史的起点大多是对其导火索的寻求,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人文理念是当今社会发展缺乏的要素,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伴随着物质生活的飞速提高,精神道德和自我的价值理念却茫茫然寻求不到出路,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的良好成长。教师作为学生思维的主要引导者和教育者,其授课质量的好坏和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这门学科有着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教育任务。一是靠科学与史诗对众生进行思维引导和熏陶;二是提供形形博大精深的物质文明财富供世人传承;三是用它的魅力,指引着每一个年代道德体系的建成与落实。人文理念是历史教学中的教学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也应该根据相关的发展要求对课堂教学布置进行一定的调整与创新。

人文理念的发展彰显的是一个社会前进的方向与历程。一个历史事件的清晰准确解读和一种文明的科学掌握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历史教学的归宿。人文理念的缺失大多来自于模糊的认知和浅尝辄止的学习过程,缺乏深入探讨其源流的过程,@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尤为值得注意的一点。历史课堂的教学可使学生更新传统观念,培养“以史为鉴 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史实中提炼智慧,激发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历史责任感,培育良好的艺术思维,形成科学求实的人生态度,这对学生今后价值观念的养成有很大的助益。

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我深知培养人文理念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授课情况,现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将多类型资源引入课程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调整与修正,此种做法能有效拓展学生思维价值导向与思考空间,并很好地和相关学科建立科学的联系;二是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考察。教师可设置一定的课余活动,对课程涉及到的文化文明与历史遗址进行参观交流和探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请本地专业人员进行适当的讲解与归纳;三是注重国内外人文价值体系的密切联系。教材显示的内容往往只是历史的缩影和概括,涉及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多类型资源的补充与修正。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应注重和其他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密切交流。国外的教材与国内的教材在内容编排、课时设计和时序整理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在对人文价值理念的思考和引导方面各具特色,教师应留意这些差异,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加以渗透和普及。

历史是一门统含多个板块的学科,其内容涉及之广阔值得我们深入去挖掘,同时,高中历史学科中蕴藏的珍贵的人文价值理念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交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对教师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对学生综合人格的培养进行合理塑造,同时对人文精神的解读也更加趋于合理化和专业化,对其不断进行挖掘和传承。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后进生;心理韧性;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3-03

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由于现行教育评价机制而产生的“尖子生”“后进生”的分层现象,“后进生”又被称为“差生”、学困生,常常和问题行为、违规违纪、行为散漫等负性评价联系在一起。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过程公平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态度公正和对学生一视同仁等观点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后进生”的教育视角也随之不断人性化、艺术化。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带动下,心理韧性研究深受国内学者欢迎。心理韧性被认为是一个改变个体逆境的有效变量。心理韧性(Resilience),也被称为心理弹性、复原力、压弹及抗逆力,指的是曾经历或正经历严重压

力/逆境的个体,其身心未受到不利处境损伤性影响甚至愈挫弥坚的发展现象。在一些“后进生”个体身上这种现象并非寥寥:即使经历家庭变故影响,依然坚持学习;屡次经受成绩打击,依然乐观自信;种种逆境,并没有让后进生沮丧,而是依然乐观,保持自信。

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探讨心理韧性的结构及其对“后进生”的保护作用机制、发现个体心理韧性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转化“后进生”的新方法。

一、心理韧性的结构

心理韧性的发现归功于对受精神疾病等“灾难性”打击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儿童的研究。过半数儿童在其后的个人发展中没有受到逆境的影响甚至“愈挫愈勇”,健康成长。研究者们发现,积极人格特质、家庭支持等是促使个体从负性事件中迅速恢复的保护性因子,随后这些保护性因子被统一在心理韧性的概念中。

根据我国学者胡月琴和甘怡群的研究,心理韧性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心理韧性由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五个因子组成,五个因子根据外在和内在的获得形式又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

(一)个人力

个人力是指心理韧性来自于个体水平,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目标专注指的是在困境中坚持目标、制订计划、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控制指在困境中对情绪波动和悲观的控制和调整;积极认知指的是对逆境的辨证看法和乐观态度。

(二)支持力

支持力是指心理韧性来自于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人际协助和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指的是个体可以通过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获取帮助或宣泄情绪;家庭支持指的是家人的宽容、尊重和支持性态度。

影响青少年心理韧性水平的因子包含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方面,有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等五个因子,反映了逆境中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行为及所处环境对帮助其抵御逆境、获得良好适应的有效性。

二、心理韧性对“后进生”的保护作用机制

心理韧性是个人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在不同人生阶段,其内涵也会因情境而变化,来自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而组成动力系统,使个体在逆境中表现出生命的顽强。

(一)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

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认为,在面对生活刺激(如长期处于“后进生”位置)时,原本处于“身心精神平衡状态”的个体为了继续维持平衡,就会调动多种保护性因素与不利刺激相抵抗。抵抗成功,保持平衡,增强自信。如果压力过大,抵抗无效时,平衡就会瓦解。此时个体被迫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如对成绩的认知、对学习的信念等),同时体验到迷惑、焦虑、内疚、恐惧等情绪。随后,个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事件进行整合,可能的结果有:(1)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增强了韧性;(2)回到初始平衡状态,因为个体为了暂时的心理安逸而不肯改变,失去了成长的机会;(3)伴随着丧失而建立更低水平的平衡,放弃或降低生活中原有的动力、期望;(4)伴随着失衡出现物质滥用、破坏行为,或者以其他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如图1。

图1 心理韧性机制模型图

与“后进生”所处情境相对应,“后进生”在遭遇教师否定、同学漠视、家长批评等逆境后,会有四种结果:(1)坚持不懈,顽强上进,韧性更强;(2)无动于衷,回到原来状态,得过且过;(3)破罐子破摔,厌学;(4)借助抽烟、酗酒、打架等不健康方式应对压力。第一种群体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第二种群体次之,第三、第四种群体心理韧性水平低甚至呈现负值。

(二)心理韧性的层次模型

有学者对学校中经常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该类学生的韧性表现为拒绝交往、离群、对事冷漠等消极品质。心理韧性具有层次性。最低层面的韧性和生存相联系,表现为以攻击和情感压抑来保护自我;中间层的韧性表现为拒绝交往,以抵抗不良刺激;最高层面的韧性具有正向发展、成长的意义,能促使个体灵活处理危机。

大部分“后进生”的心理韧性所属层次可能较低,因而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后进生”对教师会带有敌对情绪,喜欢打架。这对于“后进生”的转换教育也是一种新的启示。

三、如何发现高中生个体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也是寻找和发现心理韧性的过程。从开始的现象判别法到近来的心理量表法,各种方法优势互补,心理韧性的甄别方法逐渐完善。

(一)现象判别法

基于个体经历的现象学证据,将那些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压力/逆境且身心功能未出现发展性损伤甚至比预期更好的个体,判断为高层次心理韧性者;将身心功能出现发展性损伤且行为严重偏离社会期望的个体,判断为低层次心理韧性者。

现象判别法简单、快捷,但受制于信息的缺乏而主观成分偏多。由于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仅从现象上判断,其信度和效度都会打折扣。在现象判别法的基础上借鉴叙事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分析心理韧性个案的叙事,寻找其韧性发生、发展的过程与机制,更能揭示事件的本质。

(二)简明量化判断法

根据心理韧性的定义,判断心理韧性者需要具备两个要件:一是个体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严重压力/逆境(如贫困、截肢、落榜、家庭变故等);二是尽管经受逆境,个体发展状况仍然良好。具备这两个条件,即可判断为心理韧性高者。个体发展状况可以根据高中生个体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自信心等指标来衡量。

(三)年龄发展任务法

年龄发展任务法根据个体发展功能进行评估,以文化年龄发展任务建立检测表,评定个体发展功能或适应情况“有多好”。比如,遇到逆境后,通过权衡顺利升学、同伴关系、学习成绩、课外活动、与同学的友谊、规则遵守等项目来评判。

(四)心理量表评定法

通过使用信效度有保证的量表来评价个体的心理韧性,操作简单、效率高,适合于大面积普查,对整个群体作宏观了解。量表法将心理韧性视为一种特质,提供了静态的信息,但还需要与上面诸法结合,才可以揭示个体丰富的心理韧性动态变化。目前国内针对高中生使用的心理韧性量表有北京大学学者甘怡群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四、心理韧性视角下的“后进生”转化方法

心理韧性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注重了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心理韧性不管是过程模型还是层次模型,都包涵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理韧性视角下“后进生”的转化,可以从发展个人力和唤醒支持力入手,提高“后进生”心理韧性,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关注学生逆境,激发心理韧性,发展个人力

对于“后进生”来说,最大的压力莫过于成绩一直处于垫底的事实。他们也有理想,也希望能够像尖子生一样出人头地、扬眉吐气,但却苦于能力不够;他们也曾经立誓甩掉“后进生”的帽子,但却害怕刻苦学习,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恒心;他们自尊心强,强烈要求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公正评价,而行动上又充满自卑;他们追求个性、自由散漫,希望通过“标新立异”来补偿获得“肯定”的渴望。关注“后进生”的每一次逆境,使逆境成为他们成长的时机。

首先,合理期待、摘去“有色眼镜”,对学生平等、尊重。摘去“有色眼镜”是指教师不能给“后进生”贴标签,不能歧视“后进生”。用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跟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以后的学生教育工作奠定

基础。

其次,充分关心、关注学生动态。困境是最好的教育契机,一些“后进生”碰到困难时,往往退缩和逃避,此时教师可以多跟学生交流、分享他们此时的情绪,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愿望,坚定意志,引导“后进生”获得高层次心理韧性,体验挑战自己的成功感。

再次,因材施教,加强行为指导。“后进生”在体育和艺术方面往往都具有天赋。教师需要细心观察,挖掘“后进生”潜藏的能力。“后进生”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执行目标、计划的毅力不够,容易松懈,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督促学生。

(二)加强家校联系,提供心理支持,唤醒支持力

当前家校联系的一般状况是教师通常在学生成绩下降、无法管束时,才会找学生的家长“告状”,这种家校联系方式有悖初衷。教师联系学生家长,应旨在建立融合家庭支持、学校支持为一体的教育。

家校联系中教师交代家长约束孩子的同时,要强调更多地给予孩子心理支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教师应建议家长合理应用期待效应,多夸奖和表扬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家长应重视逆境中对子女的鼓励,将子女的“后进”情况视为子女碰到的逆境,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身处逆境,唤醒他们的支持力,使他们在逆境中获得心理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2]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