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1 16:48: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教育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年级数学 教学经验 学习效率
通过对许多五六年级同学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学生的心里面对着小升初的压力,和学习难度越来越大,极易产生厌学,失去兴趣和信心的问题。在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兴趣,并使兴趣不仅仅是在一时的,而发展成为持久的学习动力。从基础知识入手,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环节中来,是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且通过探索式、讨论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刻理解数学内涵。
一、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学习与生活总是分不开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使学生的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就能将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全身心投入的生活经历。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可以让学生主动并且愿意学习的学习环境。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现实的学习环境可能激发出学生的潜力,例如在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应用三角形稳定性建造物品的例子,如电动门、支撑架等,比一比谁找到的多。学生的思维要不仅局限于教室,还要在家里、户外、校园中找寻,学生对学习有了主动性,自然会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进行探索,老师只需要加以引导。还可以给学生留有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物品,在物品中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有的同学一定会与其他同学认真讨论,并完成自己的作品。有的同学也许贪玩调皮,也能提供些计划和建议。这对学生的不论是交流合作能力还是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都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的学习强调使用性,是取决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让教学在生活中得以体现,也是小学高年级教育工作者的一大任务,在生活中熟练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标准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是学生感受到生活的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数学解决的,并且用生活经验度一些复杂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作出形象的解释。在学习百分数时,经常遇见商场打折的例子,教学可以创设出买东西的情景,学生拿相同金额的钱去买各类文具,看谁花费的最少,买到的东西最多。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小学生已逐渐形成各项行为能力,将如此生活化的问题交给他们,一定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感受数学之美
在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后,我们要让学生保持这份兴趣,就要使学生在不断成功,不断积累自信心的过程中保持对数学的学习动力。如果在教学的设计中设置不同的难度,分配给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让学生们觉得数学原来是可以被我掌控的,对数学产生征服欲,驱使学生向下一次的成功继续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们相信老师不是来监督他们的,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可以分享喜悦的朋友。在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老师的赞美对学生来说是至高无上,可以让学生收获加倍的喜悦。而当学生在遇到沮丧的事情或者学习上的困难是,老师也同样能给予支持,在同舟共济的生活和学习中,真诚相待。
在老师的帮助下认识和了解自己,发扬自己的长处,尽力改正自己的弱项,挖掘潜力。
从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数学之美。例如对称图形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多彩变换的图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处处都有精彩,蝴蝶是对称的,在草丛花朵之间自由飞舞。学生可以通过对情景的想象,发现数学之美。数学之美不同于形式的、颜色的外在变现,而是通过人们对大自然的探索得来的美。数学的内涵在于是学生开阔思维的好方法。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认为学习是意见好玩的有趣的事情,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解决出一道难题的喜悦,发现一个新问题是的兴奋,从自我情感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之美。
三、衔接式教育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到各个地方,可是我们还是无法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五六年级的学生将面临第一次的大考——小升初的考试。因为初中和小学的学习是不同的,进入初中后,许多学生都不能及时的适应,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不同。小学教材和初中教材在难度的跳跃性很大,小学数学的题型都很相似,老师可以在一堂课上反复的讲解知道每个学生学会为止。而初中数学的信息量较大,老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好教学内容,只讲解方法技巧,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后时间消化老师所讲内容。并且初中除了语数外之外又新增了几门课,一周时间内上课次数少,学习内容多,数学又是一环套一环的,所以造成学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中学老师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知识。并不能像小学老师那样,手把手的指导每一个学生。
那么,怎样进行好五六年级的数学教育呢。在教学之初,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时间是最宝贵的,不是将老师所讲的内容一字不落的记下就是会听课。有重点的听讲是听课的关键。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要认真看老师的演示,找出重点难点,跟着老师的思维一起,将自己还没有掌握的内容和重点要掌握的内容选择性的记录下来,跟着老师一起说,积极回答问题,将自己的想法与老师的进行对比,增强自己的好奇心,多问问题。做作业时,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多想多做,合理分配每门课的学习时间。在老师的评价后认真的改正自己的错误,并尽享深入的思考,想想自己是因为什么将题做错。找一些补充性的题型来巩固训练。还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从身边谨小慎微的小事做起,对于自己用完的东西随时摆放整齐,有条理的规划自己的各种时间,养成计划的能力。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阔眼界,多多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例如飞机模型大赛等,让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变为自己动手实践的动力,与他人合作制造出小型机器人,在活动中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冰.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探究.小学数学,2010.
加强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课师的事情,而且是学校所有教师的事,因为受教育者并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的,而是在主体所参加的各种实际活动中接受影响的。只有在活动中,客观的影响才会被纳入主观反映的领域之中,作为教育影响的外部因素才能与受教育者内部的需求、动机、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发生联系,也才能形成相应的行为和习惯,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不能离开教学内容,讲一些空洞的套话、术语,而应该贯彻因内容施教的原则,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有机结合,以收到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又提高了本学科能力的效果。那么,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渗透哪些德育内容呢?
一、通过讲解数学发展史和数学概念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主义观点
唯物辩证主义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科学发展学的教学。它既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方法论。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发展史等,让学生懂得数学的原理、定理、定义、公式都是从实践的感性中抽象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理论,又反过来为社会实践服务。
从加与减、乘和除,乘方与开方都是互为逆运算,并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数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通过教学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矩形、菱形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认识到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通过进行“运动”、“平移”等方法得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切割线定理等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我国全体公民应当遵守的社会公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而中国数学发展史,则是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的最好内容。如教学《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一节时,告诉学生:我国对负数的认识,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教学圆周率时,结合教材插图,介绍我国杰出数学家祖冲之,使学生认识到,祖冲之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外国早一千多年。教学《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次方程组》时,介绍《九章算术》使学生知道,中国有关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比欧洲早二百多年。……通过对这些数学家及数学著作的介绍,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振兴中华民族的决心。
三、通过挖掘数学中蕴含的内在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即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像、思想、意志和性格,能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情操,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而提高学习效果。而数学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正如希腊数学家普洛克那斯所说的:“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的美客观存在于教材的每一部分。比如:1、2、3、4、5、6、7用来谱曲,体现了数学中蕴含的音乐美。三角形、四边形,虽然千变万化,但内角和始终是1800和3600,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圆内含的周长与半径与π紧密相连,体现了它的简洁和谐美,它的曲线周而复始,完美无缺,无怪人们用“圆满”来比喻十全十美。黄金分割的美学价值在日用品制作,工艺美术品的创作,乃至建筑、装饰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通过数学作用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攀登科技高峰、振兴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47-03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解题技能以及有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与学的具体活动中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体现“高效、高质课堂,协作学习”以及“面向全体,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一、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按照先复习旧知识、然后引入新课、接着学习新课的概念和定理、随后进行例题讲解、学生模仿性练习作业、教师批改、点评作业并进行最后的课堂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围绕教师的思路来进行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学生在这种教师“一言堂”的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使课堂真正成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教与学天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课堂知识容量小,“吃不饱”;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觉得课堂内容太多,感觉自己“吃不消”。对于这种各层学生的需要不能得到最大程度满足的状况,不仅会打击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会扼杀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探究潜力。
二、几种课堂改革模式分析
近 30 年来,我们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有多种版本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和改革成果。例如,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影响较为深刻的张熊飞教授提出的“诱思探究教学”。这种模式主要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条件,力求改变传统模式下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思想,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形式。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耐心诱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20 多年来,“诱思探究教学”课题实验在全国各地进行,成立了许许多多实验研究基地,积累了很多成功案例,同时很多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也陆续成书出版,参与实验的学校也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另外,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推动下,国内的多所学校,如衡水中学、洋思中学、尖草坪中学、罗定邦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中学等,相继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效和教学经验。以上谈到的这些中学,它们的改革原因各不相同,课堂模式和教学过程也各有差异,但它们都有相似的教学理念。综合分析这些中学的课堂教学都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无疑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想学习出效果,必须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学生自觉参与的能动性上,因为这是教与学的根本性问题。而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被真正得到理解,许多教师还是以说教为主来理解教学。上面提到的这些下决心课改的学校,教师是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翁。把学生当作主体进行的课堂改革,他们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就会活起来。
(二)采用“先学后教”的新型教学模式
再看看杜郎口中学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按照“预习展示反馈”模式进行。(1)在“预习”环节,首先由学生“独学”,学生通过学案的引导,尝试自己解答问题,然后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当然这是建立在学生有了问题自己个人无法解答的前提下,也就是有了自我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了主动参与讨论的行为。(2)在“展示”环节,学生有选择性地把自己“预习”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样既能提升自己又帮助别人。在展示过程中,在同学的质疑和老师的追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3)在“反馈”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反思和教师的点评总结,进行查漏补缺,不断提升。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将学生主动学习置于教学的首要地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样的有效教学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使个人能力得到较大发展,而且使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新目标。另外,学生通过学习、合作、交流、研讨,使其思想素质和主动学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快乐课堂“超市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回顾二十几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的摸索过程和各种改革尝试经历,笔者对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有很多想法。主要是想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单向模式现状。经过尝试,笔者摸索出了一种“超市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全员参与,以师教生、生教生的多向模式,最大程度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把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以题目形式分割到几个节点(相当于分成几个商品柜台),让学生在课堂(超市)上开展因需而学(买)、互学互教、师生互动探究的教学活动;
2.由有能力的学生当上小老师(售货员)后,在讲解(售卖)题目的过程中把自己学习领悟到的数学知识升华到能够让他人听懂、认可并且接受的高度。这样既能极大地从课堂的填鸭教学中解放教师,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和交流的综合潜能;
3.缩小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差距;
4.上课内容堂堂清,不留课后作业;
5.丰富课堂教学,高效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百花齐放。
该模式的教学理念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就好比“逛超市”―― 因需而学,在快乐中学习。
四、“超市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一)基本模式
“超市型”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明确目标熟悉商品部门协商挂牌营业盘点整合。
(二)基本流程
第一步,明?_目标,高效精讲。同一年级的数学备课组老师先要精心备课,通过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后制作出好的导学案,让学生课前自学完成。教师在上课前批改学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分类:知识点梳理、难点的突破、重点的理解、答题的规范,等等。教师要在课堂第一段时间对学案进行高效精讲(这个阶段一般用时 8 分钟)。
第二步,小组讨论,熟悉商品。听了老师对本节知识点的整合精讲,每个小组由小组长主持讨论所有学案中老师用红笔作标记的错漏地方,把需要掌握的关键点梳理清楚,并完善书写步骤。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或者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开展小组间的互相学习。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讨论中,最大程度地把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弄懂(这个阶段一般用时 10 分钟)。
第三步,部门协商,合理分工。由主持人(如科代表)分配学案的内容到各个小组,每个组都会接到相关知识点的题目。接到任务的小组,要在学科小组长的协调下安排组内人员把所要展示的题目再重新探讨。在这个阶段,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成为“营业员”,老师也可根据班情和组情分配任务。总之,每个小组把自己组内要完成的任务完全弄懂,并能流畅表达,为下一步的“挂牌营业”做好准备(这个阶段大概需要 2 分钟)。
第四步,选择柜台,挂牌营业。各小组在课堂主持人的安排下,分别到指定黑板或者白板处进行板书展示。被选中的同学要尽职尽责当好“营业员”:把题目工整展示在黑板上并站在黑板前,等待顾客,面带微笑,详细讲解,真诚为顾客服务。注意会随时有人前来“购物”,随时要为“顾客”做好服务(详细讲解)。不懂的同学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题目所在板块进行“购物”:也就是对自己不熟悉的题目或者问题认真听讲解,至听懂为止。听懂之后可以到另一个柜台“购物”,听取下一道题的讲解。学生就像到超市购物一样,只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逛超市”过程中,学生活动,教师也走动,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或者亮点,为评价整合作好准备(这个阶段大概需要 15 分钟)。
第五步,教师评分,盘点整合。教师进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整合小结,当门面的各个柜台都“收市”后,教师对整个超市的营销情况进行归纳小结:表现较好的小组予以表扬肯定,指出做得不够完整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也可以进行当堂的检查测试,以便及时验收和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一阶段大概需要 5 分钟)。
“超市型”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一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学习方面意义重大。因为:(1)高一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且每个班的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通过这种“超市型”模式课堂教学,容易做到让能力强的学生吃饱,让基础差的学生有东西可吃;(2)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在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中得到提升;(3)“满堂灌”的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参与度较低,而这种“超市型”模式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全员参与;(4)让学生从低层次的会“做数学”上升到高层次的会“说数学”;(5)通过“超市型”课堂改革,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的长度,又理解了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五“超市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实例
(一)课题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二课时)。
(二)教学流程
第一步,明确目标,高效精讲
1.先让学生拿出草稿纸和笔,用3分钟时间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并写出定义域、值域及函数性质(教师巡堂到各小组检查情况)。
2.再让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 y=ax 与 y=logax (a>0 且 a≠1)的函数图象,观察这两个图象有什么关系?问:两个函数的图象有怎样的对称关系?(2 分钟)
3.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函数的对称特点并加以推广到一般情况,接着给出反函数的概念。(3 分钟)
第二步,小组讨论,熟悉商品
听完授课教师对本节知识的精讲提炼,学生把老师评改过的学案再次修正,并特别注意老师用红笔标记的题,每个小组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学案中还不清楚的知识点或者相关题目。如果有些问题无法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举手问老师,老师在巡视时主要是解决组内的共同问题。(9 分钟)
第三步,部门协商,合理分工
主持人把教室前后两块黑板分成 8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都写上小组号和小组所要完成的题号,各小组接到任务后,由组长安排组员(或自己报名),准备进行展示工作。(2 分钟)
(下转第54页)
(上接第48页)
第四步,选择柜台,挂牌营业
每个小组负责展示的同学用规范步骤展示题目,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热情当起小老师,帮助不懂的同学解决困惑。在展示的同时,同学们开始陆陆续续“逛超市”,例 1“柜台”门前冷落,摆摊的同学自己也逛起了“超市”。最热闹的“柜台”是例 4 和例 4 变式两柜台:有在认真听小老师讲评的、有在互相讨论的、有在默默思考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检查各组的展示是否有错,如果有错及时指导纠错。看到有几个小组有同学坐着不动,老师上前了解情况,弄明原因是这些同学说自己都懂了,不需要逛了,正在做课外同步练习。(15 分钟)
第五步,老师评分,盘点整合
等到所有“柜台”前没什么顾客时,还剩下 4 分钟时间,老师给各组展示成果点评、打分,纠正有些不太规范的符号和步骤,还把例 4 及其变式在黑板上重新梳理一次,并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法。
这一节课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单向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全员参与,以生教生,最大程度满足各层学生需求的“超市型”课堂教学模式。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对象的身心特征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即智力、听觉、视觉、肢体、语言、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的儿童少年。因此,不少的特殊教育学校视不同的对象称为“盲人学校”、“聋人学校”、“启智学校”等。特殊教育对象与普通教育对象在身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在学校体育实施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身体活动是体育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教师传播知识、技术、技能和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首先要借助一定的直观手段(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再现和无数次的模仿练习,学生才能掌握知识、技术、技能。而这些,对于视觉、听觉等方面残疾的学生来说,要比正常学生困难得多。如智力落后的学生,其身体发育随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而越来越差,生理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多。中度以上智力落后儿童在肺活量、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性等指标明显落后于正常生。
听力残疾的学生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因此,限制了感知觉活动的范围和深度。因为他们听不到声音,许多信息他们就不了解。他们的感知觉活动缺少语言活动的参与,使第一信号系统(客观事物)与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出现脱节,造成他们虽接触的东西多,但会说(表达)的不多。由于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才能进行,因此,听力的残疾又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发现,聋生在完成智力测验的试题上存在着比同龄健全学生更多的困难(除语言理解方面的困难外),即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健全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盲生由于视觉丧失,因此缺乏视觉表象。他们的语言缺乏感性做基础,导致语言与实物脱节,不仅如此,由于丧失视觉,空间定向能力差,往往依靠听觉注意来补偿。由于缺乏视觉表象,对事物感知受到局限,通过其它感觉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只反映事物的局部特征,以此作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很容易产生错误判断。
不同的生理缺陷,又影响了残疾儿童的个性健康发展。他们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意志薄弱、缺乏主动性、兴趣单一、稳定性差等弱点。由于特教学校体育对象的上述身心特点,特教学校体育的目标、课程、教学组织、教学器材设备等,都有别于普通教育。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目标
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目标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目标是—致的。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曰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121所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11167。体育在这种补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功能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教学校体育较之普通学校更重要。
其二,特教学校体育更突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性的缺陷,如盲、聋、哑、智障等。而盲、聋、哑等生理缺陷导致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缺陷为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残疾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体育又可以培养人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而这些,都是残疾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所必需的。残疾学生更需要通过学校体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体育课程更强调,“坚持’健康第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31。自不待言,特教学校体育课程概莫能外。但与普通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更要体现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
第一,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等需求的同时,更追求其缺陷补偿与康复的功能,使教学过程与缺陷补偿相统1。我国的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儿童的第一性缺陷是其心理和教育特殊性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应由医生来诊断和鉴定或通过医疗措施加以治疗的;而由第一性缺陷派生出来的第二性缺陷要由教育工作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来加以训练和补偿。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追求缺陷补偿与功能康复的实效性,使传播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与缺陷补偿统—起来。这也是“健康第一”思想在特教学校体育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针对性更强。同是特教学校,盲生、聋生、智力落后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差别也非常大。在保证残疾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同时,对盲生,应突出培养正确的定向和运动能力、坐立行走正确姿势的课程内容;对聋生,锻炼其视觉、触觉、运动觉和残余听觉能力,集音乐、舞蹈、体操、游戏等为一体的律动内容的比重要大;对智力落后的学生,则要发展其大肌肉群的活动能力、反应能力的协调平衡能力,自然,与这方面相关的课程内容相对要多。对竞技项目进行“教材化”加工时也应该充分体现上述特点。
4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教学组织与教法
目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就差异性教育而言,特教学校较之普通学校更为突出。如智力落后儿童既有智力落后程度和性质的差异、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同时又有需要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的差异。即便是智力缺陷程度完全一样,也可能由于不同原因而表现出对体育的不同需求。而对视觉和听觉缺陷的学生,除了有低视力和全盲的差异,重听与聋生的差异外,还都交织着其它身体与心理的差异。因此,实施个别指导是特教学校体育教学组织教法运用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如对盲生,教师不可能像对待正常学生那样,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而要逐一指导。通过用手的触摸帮助其将姿势做正确,或摸对位置,或让其逐一触摸教师的正确姿势。
直观手段的补偿与综合运用,是特教体育教学方法的显着特点。直观是体育教学方法的重要特征,信息传递是体育教育方法的本质功能。因此,有人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视觉信息类、听觉悟信息类、触觉及本体感觉信息类等。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即直观手段的选择较正常学生局限性大,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补偿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如对盲生,宜采用听觉、触觉信息类方法以弥补其视觉丧失而不能通过视觉获取直观信息的缺陷;对于聋生,只能以形象的视觉和本体感觉信息类方法,来补偿其不能通过听觉获取直观信息的缺陷。
5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
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一般体育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特殊体育教育工作。面对特殊的学生、实施特殊的体育课程、采用特殊的体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为实现特殊的学校体育目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具备普通学校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如学习和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学、有关盲、聋、哑残疾儿童的病理学基础、康复医学基础,特殊体育教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以及盲文、手语等。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体育教育需求。在特殊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必须大学毕业并取得特殊教育专业资格才能担任特教教师。因此,只具备一般的体育专业素质,是很难高质量的完成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任务的。我国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指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举办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或在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特殊教育师资班,培养残疾人教育教师。”141我国有特教学校近2000所,每年都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特教体育教师。为满足特殊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应增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特教体育教师。
6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场地设备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必要的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物质条件,特别是体育场地设备。体育教学的场所,除了包括不同功能的教室外,还包括体育馆(房)和各种体育场地如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教学设备有两大类:一类是常规性设备,如桌椅、图书资料、电化教学设备等;另一类是专门的体育器材设备,如体操垫、健身器械、篮球、排球、足球等。由于教育对象不同,体育课程有别、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异样,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备也有别于普通学校。如,原国家教委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规定,9个班规模的学校活动场地,弱智和盲校应不少于3570m2,聋校应不少于5394m2;学校应设体育康复训练室,面积不少于56m2;盲校体育活动场地设置以适宜视力残疾学生使用的环形跑道和直跑道。除少部分作硬地外,大部分场地宜铺设草坪,并在适宜地位布置沙坑等适合残疾学生活动的体育设施和游戏场地。国家有关部门也曾颁布过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涉及到体育的有聋校29种、盲校33种、弱智学校41种。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备“常人化”、“竞技化”的问题较为突出,不符合残疾儿童特点,满足不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基本需要。应该组织体育、教育、医学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就特教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配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残疾儿童的体育活动、康复训练的实际需要,编制特教学校体育场地设备配备目录及标准。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管理 管理原则
一、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管理的共性
不论普通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都以教书育人为最高宗旨,都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地方,就学校管理而言,两者有很多共性方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学校管理的共性特点,对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质量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指导、借鉴作用,应予以重视。
首先,在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方面,无论特殊教育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应反映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都是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一般认为,学校管理原理的构成因素有目标、原则、过程、方法等,很显然,以上因素是构成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基础理论部分。
其次,如果把学校看做一个不断适应外在环境需求的有机体,那么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在组织目标的制定与达成、组织机构的职责划分与运作、组织制度与文化的建设等方面,两者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
再次,从学校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看,两者都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学校管理就是对以上要素的合理组织、运作,实现管理效益(率)最大化、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过程。其中,“人”是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具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因素,要做好学校管理工作,首先就要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因素。学校管理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的需求,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服务于人、服务育人,使人获得发展,这是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共同的追求。
最后,从学校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看,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有着基本一致的工作内容,都包括教学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劳动技术教育管理、总务后勤工作管理等。
二、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在遵循一般意义上学校管理的原则、方法、规律等的同时,存在管理方面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做深入思考和揭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立足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出特色,以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宗旨。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主要决定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为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他们可能有感官障碍、身体障碍,也可能有智力障碍、情绪行为障碍。障碍类别不同,教育上的特殊需求也会不同;同一种类别的学生,因障碍程度的不同,特殊教育需要也不一样。由于特殊儿童具有第一性缺陷和第二性缺陷,因此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方面,情绪与行为问题方面,甚至包括生活自理方面,等等,他们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在教师、教材、教法、课程设置、教学仪器设备、校园文化、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或特殊考虑,进而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与普通学校管理在方方面面的“同”中有“异”。这些“异”即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理念,应充分彰显平等、关爱、参与、共享的理念,尊重差异、维护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平等、博爱、接纳、和谐、自强、自立的校园文化。
其次,在校园无障碍环境构建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应营造适合特殊学生成长发展的无障碍的校园物理环境,更应重视营造平等、接纳、尊重、参与等有利于特殊学生健康、自由成长的支持性心理环境。
最后,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等方面,特殊教育学校有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贯彻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辩证统一的思想,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关注其缺陷的补偿,更强调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课程,如聋校的律动课、沟通课,盲校的定向行走课,等等,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即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人人发展,发展人人。以人为本原则不仅是学校管理的最高价值取向,而且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原则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的“人”,是多元的人,在学校管理中,主要指学生和教职员工。因此,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为各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即在学校管理的价值观上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全员共识,形成一种博爱奉献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教学计划、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都体现出个性化发展的尊重,体现出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的促进,依其原本,促其发展,助其完善。
以人为本,其次要以教职员工为本。相对而言,特殊儿童对教师的智能挑战更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历程更为漫长。特殊教育学校贯彻以人为本原则,首先,应尊重教师成长的规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其次,应注重团队合作,让新教师很快融入团结奉献博爱务实的教师团队中来,而不是孤立无援地面对特殊儿童。最后,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二)民主原则
所谓民主,除了尊重个人的尊严及价值外,还应给予组织成员参与问题解决的机会。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民主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尊重人权、实行民主管理。《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五章第四十二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加强对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由此可见,特殊教育学校的民主管理,在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全体教职员工必须依照符合国家法令政策的程序或制度行事。二是全体教职员工要有充分的民主参与和管理意识,不仅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主动地对各个职能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各项活动中。特殊教育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有效的、基本的组织保障就是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
经验表明,民主管理既是校长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之一,又是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在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在贯彻民主管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有助于学校从自我封闭管理向社会多部门参与的开放管理过渡。(2)有助于管理由少数教育行政人员独断向全员参与管理过渡。(3)有助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
(三)有效原则
所谓有效,是指管理工作要讲究实效,即以较少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绩效。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有效原则指学校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人、财、物、时等资源,经科学合理的管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
有效是对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之所以强调这一原则,是因为某些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还没有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往往不大讲究实效,效率、效益观念不强,意识淡薄,以致管理不能落到实处,甚至无为而治。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在水平和质量方面的不均衡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对资源的认识和使用中重硬件轻软件,重一般资源轻专业资源的误区有关。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贯彻有效原则,首先应特别注重选拔既有爱心又有事业心、业务素质强的人担任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而组建合理、高效的管理者队伍;其次,特殊教育学校要努力塑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重视师资培训,追求教学质量,切实做到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
(四)合作创新原则
伴随发达地区特殊教育的深度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已不再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和责任,而是需要校内外的各部门、各学科、各界人士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合作创新原则强调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内部人员与部门间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以创新性地高效解决各种问题,特殊教育学校与家庭、社会各部门及专业人员应开展密切广泛的合作。诸多经验表明,合作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走向成功与开放的基本实践途径,也是满足学生各种特殊教育需要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贯彻合作创新原则,首先要开展和重视校内各个层面的合作,以保证政策、理念的一致性。学校内部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学校领导层与教师、教师与行政人员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学校全体人员对校内各项事务的职责充分了解,对学校正在进行的改革创新达成共识,积极参与,态度积极,从中扮演正确角色;学校建立起保障各部门有效合作、畅通交流的组织平台或制度机制,已形成能促进以上合作的组织文化,等等。
特殊教育学校贯彻合作创新原则,还应充分认识到与校外部门、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部门、人员主要包括教育当局、普通学校、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社区、家长、校外专业人员、义工(或志愿者)等。办好特殊教育首先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在特殊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再怎么强调家长的作用也不过分,学校应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特殊教育学校还应与社区及专业机构经常保持联络,建立良好关系,以获得一些经费、人力的支持和援助。这些合作,能够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必要且宝贵的支持性资源,进而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志宏等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蒋云尔主编.特殊教育管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特点 数学概念学习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高中教育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应试教育主要以教师和知识为本体,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以及合作探索能力,因此,将高中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是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深入研究高中教学的教学特点下,本文针对构建数学教学理论课程以及数学概念学习进行实践研究,不断探讨发现适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新课程教学特点
新世纪发展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知识的更新与改革,随着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日益表现为综合国力与科技实力的综合竞争,“科教兴国”战略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研究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总结前几次的基础教育改革之后,我国正式推出新课程标准这一科学理念,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改变课堂注重知识传授的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主动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在充分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这一学科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学好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学科,对于发展人类的智力与思维能力有着独特的魅力。数学是高中教学阶段的三大主科之一,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与各科学科有着密切的相关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能力提升。新课程教学标准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三维目标,教师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领导者,是新课程实施与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必须重点研究教师的教学特点以及其适应性。
2.高中数学教程的问题研究
学生普遍反映数学学科很困难,这在学习思维模式中存在很大的阻碍作用,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而这些错误的根源在于数学理念与概念的不透彻认识。一般地,高中阶段的数学概念较为抽象与系统,学生在初次接受数学概念时会由于自身的错误观念和原有知识结构的模糊性而存在困难,不同的错误类型是由学习者在构造特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上演变而成,本文将其归结为“合理性错误”和“过程性错误”等观点。其中,合理性错误是指由于长期性学习概念形成而出现的障碍分析,具有隐蔽性质的错误理念,尽管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不能承认其正确性,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同时,要打破原有的概念模式,层次分明,建立新的概念学习。比如:将平面平行的概念推广到空间中就存在不合理性,学生往往会把自己所认为的错误理念推广新问题的解决中,要避免此类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性错误是在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形成的错误操作而带来的相反理论,具有通透性、短暂性。,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纠正,是可以有效预防与避免的,比如,学生在接受一个新概念时往往会加入自己的一些认识,导致术语的不相一致性,比如线面角的概念就不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概念,理解存在误差,在数学概念运用与联系使用的同时会增加错误的发生率。
3.新课程内容教学模式
3.1 教学服务于全体学生
高中教学课程的学习要服务于全体学生,这就需要体现课程安排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既能让所有学生在共有基础上提升学习技能,又能奠定基础的学习理念,这对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重要作用。全国高中阶段数学模块主要涉及集合数列、三角函数、空间向量几何与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内容,同时新增算法、程序框图以及推理证明等基本知识,数学知识的覆盖面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到数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数学知识的层次丰富,对于数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教学内容螺旋式发展
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接收新知识的心理规律也逐渐从量变转化为质变。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促进,使得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在编排上具有连续性、层次性以及螺旋式发展的特点,最终达到深入理解的层次。比如高中课程中引入概率这一概念,为以后课程的排列组合内容打下学习的基础,因次这一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对于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高中数学阶段的教材安排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其中很多基本的数学概念都是通过前期铺垫,加强过程的学习和后期跟进的力度,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反复领会和使用。
3.3 弹性选择与个性发展
高中教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多向发展以及弹性选择,高中数学的内容编排会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动手能力,因此,高中教材逐渐引进教学选修系列内容,根据文理科学生或者特长生的不同需要,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课程。新课程的教材编排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多项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对知识进行巩固与认知,加之教师的课堂引导,对于数学定理、概念以及结论的学习历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掌握对知识的分析、选择与更新的能力。
结语:
通过教学调查与分析,在高中教学课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教学研究十分必要,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渗透数学建模与概念性学习理念,教师对新课标实施效果的认识、整体感受以及学生可接受能力都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深入研究探索高中数学教育理念,此外,在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新理念下,是否发现一个有效促进概念性学习理念的可操作性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韩际清,田明泉.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李善良.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论――走向高效的数学教学理论篇[M].天津:新蕾山版社,
2011.
[4]杨春华,杨玲.素质教育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概念课、定理课教学初探[J].保山师专
学报,2010,(4):19―24.
[5]赵天书.新课改中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的七种关系[J].中学数学教与学,2012,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学;学生特点
在中职学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中职学校也放宽了招生条件,导致生源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而且中职学生处于好玩、好动的阶段,对美术文化课程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必须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创新教学形式,以确保中职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基于中职学生特点的美术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非常好动的年纪,无法安静地待在室内课堂中,因此要求教师要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室外写生,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又如,在美术教学后,教师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在观察校园专栏后,经过收集资料、共同讨论、互相配合,制订出一份完整的校园专栏设计方案。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方式对校园专栏设计方案进行评估,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完善。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同时能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生动教学课堂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学习基础较差,纪律观念淡薄,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中职美术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和声音进行有效结合,以提高美术教学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美术教学中。同时,中职美术教师必须摒除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或是老师在黑板上绘画,学生在座位上绘画的单一教学模式。可以在掌握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作各种生动课件,一方面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美术作品鉴赏中,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资料,使学生能够摆脱枯燥的教学课堂,同时利用经典美术作品,使学生的好奇心能得到满足,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用激励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是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中职院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常常受到家长或老师批评,获取的赞扬和肯定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信心。中职学校要提高中职美术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人才,就必须先转变学生思想和观念,采取激励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赞扬和肯定,使学生能够重拾信心。激励教学模式实施下,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让学生对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充满信心。例如,在美术评价中,教师不能以“好”或“不好”方式对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而是在对学生创作作品进行评估时,注重学生的创作优点,并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借鉴,让学生在获得肯定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
四、加强美术欣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中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佳,容易犯错,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出现盲目追星的现象,对社会上健康绘画与非健康绘画分辨不清,缺乏良好的审美观念。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个性,加强美术欣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而学生只有掌握美术相关理论和概念,才能掌握发现美和创作美的能力,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例如,教师在授予学生相关的美术知识后,可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高度。
五、依据学生个性,加强技能训练
中职学校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美术创作型人才。因此,要求中职美术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树立良好的美术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美术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美术创作能力,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虽然有些学生对美术文化课程兴趣不高,但是美术创作能力并不差,可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以使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中职学校美术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安排学生到广告传媒企业中去实习和锻炼,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美术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创作中,并在实践创作中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能够补充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取的新知识和技术,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重要的基础。
为了提高中职美术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特点,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的素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并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华.根据学生特点改革中职课程[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
[2]黄腾.基于中职学生特点的美术教学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Library and its influence on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Abstract]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era, our country in the field of all walks of life have made tremendous development, the spread of digital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has injected fresh vitality.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ibrar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Digital library construction for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brings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lso put forward a more severe challenges, so actively explore effect of digital library to modern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digital libraries and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library, the development main problems, and affected contemporary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on the study of related issues.
[Key words]Digital Library; Characteristics; Contemporary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Influence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图书管理领域得到渗透。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内部管理、信息服务的自动化系统的建立,到数字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等,离不开数字信息的支撑。在当前图书馆正由传统型向数字化转换的时期,采取有效方法应对市场挑战是图书馆领域需要直面的新课题。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将数字技术和计算机设备相结合,运用多媒体制作手段对所储存的各类信息进行分布的图书管理机构称之为数字图书馆。利用数字技术将不同位置、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并保存,实现直面性和跨区域传播与查询。其工作程序是先将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加工,然后储存,通过计算机设备进行检索,最后通过信息传输达到有效利用的目的。通俗来讲,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里形成的可以扩展的、虚拟的网络系统。该系统规模大、分布广、使用便捷、无空间限制,可进行跨库衔接和智能检索。
2、数字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及主要构成
2.1 社会价值
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人们对于数字图书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数字图书馆不仅确保了人们阅读的便捷性,超大的储存空间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阅读内容,将声音与图片融为一体,为人们带来生动形象的阅读享受,促使文献阅读量大幅度攀升。同时数字图书馆独有的优势,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图书馆正在发挥着信息枢纽的重要作用,在某一地区或者某一领域承担着信息资源的汇集、加工与传播的职能。也就是说,图书馆既要承担着信息资料的聚集与发散,还要承担着对知识进行创建、加工、组织、交流等重要任务,使知识导航的作用得到发挥,这种作用需要通过加工各类信息以及聚合各类人才得以实现。数字图书馆所具有的信息枢纽作用,不管是广泛汇聚信息资源,还是加工、分析、快速传输信息,都需要信息技术及网络环境的辅助,同时也需要高素质工作人员的大力协助。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使图书馆的枢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 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构成
在图书馆学教育体系中,传统图书馆的主要构成元素包括藏书、工作人员及读者,但是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无数个图书馆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链接成为一个有机联动体,一体化的图书馆结构体系已经形成。数字图书馆依靠网络来实现对藏书、工作人员及读者的服务。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已成为数字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这种元素则需要在当代图书馆学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功能
3.1 储存功能
数字图书馆主要是对大量的分布式数据群通过高智能技术检索,以及互联网设备实现所储藏信息的传输。由于信息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资源,数字信息的有效储存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保障。通常情况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由传统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所提供,因此信息储存主要以比特和(比特是计算机专业术语,是信息量单位,是由英文BIT音译而来。同时也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位,信息量的度量单位,为信息量的最小单位)数字的方式体现。系统储存信息的数量无限扩大,如今海量存储技术可将一座图书馆放入光盘或者电脑里。数字图书馆强大的存储功能大大丰富了馆藏资源。
3.2 管理功能
数字图书馆主要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和具有强大功能的检索系统完成信息的智能化管理。数据信息经过一系列程序转化成数字形式,转化后的信息通过输入检索系统形成有序逻辑体系。数字图书馆主要包括信息智能更新、挖掘和检索功能,其具体做法是对于信息库容量的增长进行动态维持,确保信息更新及时,能够按照用户的检索对新信息进行跟踪;打破文献借阅的局限,挖掘知识单元(知识单元是指构成整个知识集合系统的最基本单元形态)的基础信息并重新组合,实现数字图书馆管理的智能化;由于数字图书馆具有支持多种渠道信息检索功能,并且检索速度快,准确率高,而且还能依据用户的特定方法,将所得信息进行编辑组织,然后按照用户要求输出信息。
3.3 通讯功能
拥有强大的信息传输功能是数字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最大特点。数字图书馆利用网络系统和通讯设备将用户和计算机网络进行连接,完成随机查询和各种通讯业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作用下,各个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实现共享,能够快速便捷地传输远程文件及电子邮件等多媒体数据。解决了传统图书馆个体间的时空局限,通过智能化、人性化的人机交互完成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可将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有效连接,组成虚拟信息库群,使信息资源的效益得到提高,进一步推动数字信息资源国际化发展。
3.4 服务功能
数字图书馆主要有公益服务和增值服务两方面的服务功能。依靠多媒体技术提供更加全面生动的社会公益信息,不仅有传统图书馆可以提供的文献联机的目录索引,还包括查询网上娱乐、教育的公用信息等;巨大的信息资源及先进科学的线上服务技术增强了数字图书馆增值服务功能,通过有效识别获取网上数字信息,然后进行重新组合、传播,从而增加原有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
4、数字图书馆建立发展的基础条件
4.1 数字化的信息资源
信息化时代,对信息的应用和储存如果依旧采用传统方式方法,非常不利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共享及远程使用则更难以实现。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由传统化转变为信息化,增加了信息资源更新的时代意义。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就是数字化信息资源,这也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最大区别。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当中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本质,通过一系列科学技术将纸质文献、书籍压缩转换为数字资源。信息化以数字化为依附,数字化以信息化为主体,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支撑。
4.2 网络化的信息传输
网络化信息传输方式是指把不同位置分布的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实现信息资源远距离传输,最终得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国际上致力于信息网、计算机网、通信网的联合开发建设,将有助于数据、声音、图像、图形、文本等资料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确保用户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进行信息资源的及时利用,促进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发展。网络化信息传输,是以数字信息资源为基础,借助于数字图书馆利用科技网络,实现了图书馆与计算机的合二为一。信息化网络传输的特性重点体现在,信息服务与传输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发性较强;信息传输逐步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
4.3 共享化的信息资源
目前,共享信息资源是数字图书馆资源信息的数字化与其传输的网络化实现的基本条件。虽然传统图书馆对于信息资源共享在实践中和制度上都有明确要求。然而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其资源共享的深度与广度相差甚远。当前,由计算机及数字技术做支柱的数字图书馆所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的特性,充分体现了无空间、无区域限制的信息建设共享与合作的便利性,网络化的信息资源传输,令更多图书馆利用网络来获取更加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使读者对信息资源的获取量不断增高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图书馆数字化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共享得到很大扩展,需要结合信息共享模式进行发展的图书馆越来越多,而传统的信息应用模式将逐步被淘汰。
4.4 知识化的信息提供
在信息提供的内容方面,传统的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主要是文献、资源。而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则是知识。数字图书馆利用网络技术将诸如数据库、图像、图片、期刊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来源与信息载体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动态与声像结合,充分体现了服务的知识化与多样化。新时期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化、多样化的资源提供方式,为广大用户建立起更为广阔信息资源平台,数学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发挥着知识导航的作用。随着知识化、专业化、多样化信息处理模式的形成及完善的检索系统的建立,数字图书馆一次性提供给用户的将会是某个主题的目录、文献以及图像、声音在内的多种信息的内容,将信息资源几次供给变成一次满足。
4.5 虚拟化的信息实体
本质上来讲,数字图书馆是真实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的有效融合,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虚拟化,实体与虚拟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虚拟图书馆的存在需要以实体为基础,实体图书馆是虚拟图书馆发展依赖的基础,同时也是实体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实体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虚拟化程度得到很大提升。
5、当前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图书馆学中有观点认为,图书馆建设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就是信息资源的“藏与用”。这种矛盾的存在,对图书馆的整体与组成部分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较大。在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形势下,特别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兴起,针对这一矛盾需要重新审视与探讨。就“藏”来说,为了实现藏阅一体化,目前一些图书馆在建设时直接将储藏室与阅览室融为一体,而已建图书馆则将书库向读者直接开放,并且将一些文献查阅方面的制度限制予以取消,为读者提供更为放松自由的阅读条件。反观数字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增加了资料查阅的便利性,虚拟馆藏的资源无限性使原有的“藏、用”矛盾得到了很好解决。就“用”来说,目前很多图书馆将服务于读者的时间给予了延长,全天候开放的图书馆越来越多,并且不断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网络化的信息资源传输功能,为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应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在数字图书馆知识化信息资源提供的环境下,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与落后的服务手段、服务内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普遍,很多资深研究者把这看作是数字化图书馆“藏、用”矛盾的直接反应,但是如果将这种矛盾同样冠以“藏、用”矛盾,不但缺乏准确性,而且还不能使数字图书在其发展中的实际矛盾反应出来。
6、数字图书馆对当代图书馆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实践证明,当代图书馆学教育所受数字图书馆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网络化、虚拟化图书馆建设发展严重影响图书馆建筑课程的教学;图书馆之间的相互联盟、一体化以及网上统计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图书馆管理教学;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的无限制等图书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影响着文献资源建设管理教学;云数据的研发与应用影响着编目课程;研究数字信息的保存影响着文献保护教学等等。数字图书馆所具有的种种特性严重影响着当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认清形势,积极探讨有效措施应对挑战,与时俱进除旧革新,推动数字图书馆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是当代图书馆学教育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